马拉维湖完整版详细介绍7

合集下载

非洲最令人震撼的湖泊之旅

非洲最令人震撼的湖泊之旅

非洲最令人震撼的湖泊之旅非洲大陆以其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自然奇观之一就是那些壮丽而令人震撼的湖泊。

这些湖泊不仅景色迷人,还蕴含着许多动植物的生态系统和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

接下来,我们将带您走进非洲,探索一番非洲大陆最让人震撼的湖泊之旅。

1. 大湖区:非洲五大湖位于非洲大陆东部的大湖区是非洲最令人震撼的湖泊之一。

这一地区包括坦桑尼亚和肯尼亚边界上的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埃德华兹湖、塔夫尼亚卡湖和马拉维湖。

维多利亚湖是非洲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第二大淡水湖。

它位于坦桑尼亚、肯尼亚和乌干达的交界处,以其壮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闻名。

游览维多利亚湖,您可以欣赏到壮丽的日落,观赏到湖面上跳跃的尼罗鱼和鳄鱼等生物。

坦噶尼喀湖是非洲最深的湖泊,也是世界上第二深的湖泊。

它属于大裂谷地带,位于坦桑尼亚西北部。

坦噶尼喀湖的周围环境独特,人迹罕至,是一个绝佳的旅游目的地。

埃德华兹湖是非洲最高海拔的湖泊,也是埃塞俄比亚的一大自然奇观。

湖泊周围的山脉环绕,景色如画。

您可以在湖泊畔欣赏到壮观的火山景观,同时还能体验到埃塞俄比亚独特的文化和风情。

塔夫尼亚卡湖是坦桑尼亚南部的一个湖泊,也是非洲最深、最长和最古老的湖泊之一。

湖泊周围是茂密的丛林和丰富的野生动物,是非洲野生动物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拉维湖位于马拉维、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交界处,是非洲第三大湖泊。

湖泊附近的马拉维湖国家公园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众多水生动植物和鸟类的天堂。

2. 纳米比亚的奥卡万戈三角洲位于纳米比亚的奥卡万戈三角洲也是非洲最令人震撼的湖泊之一。

这个湖泊是由沙漠中的降水形成的,是一个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

当地的纳米比亚土著部落赫雷罗人依靠这片湖泊维生,也是他们的文化圣地。

在奥卡万戈三角洲,您可以观赏到数以百计的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例如大象、狮子和斑马。

您还可以选择乘坐独木舟或游艇,在湖泊上畅游,并欣赏到壮丽的日出和日落。

马拉维湖慈鲷(Aulonocara属-孔雀Peacock)的完整介绍

马拉维湖慈鲷(Aulonocara属-孔雀Peacock)的完整介绍

马拉维湖慈鲷(Aulonocara属-孔雀Peacock)的完整介绍说明:本资料是上海资深老鱼骨:万宝鱼老师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整理、编辑而完成的,所以,未经他本人同意请不要转载。

1、资料和图片来源解所有资料和图片均靠平时的整理积累,或取之于网上。

由于来源繁多,难以进行注明,若有雷同,敬请原谅!资料取自于世界,同时又返回于世界,且不存在任何盈利目的,希望不会碰到什么版权问题。

2、名称问题一般,每一种鱼都有学名和英文名或俗名,到了中国(含港台地区)以后,就又有了中文名。

且由于港台地区(尤其是台湾地区)养殖三湖慈鲷比内地时间早、水平高、品质好,所以,绝大多数的中文名多来自港台地区,这样,中文名称多也就不奇怪了(有些没有正规的中文名,鱼商为了方便,就给它起了个中文名)。

一个中国尚且这样,那么,这么大的世界,鱼类的英文名或俗名多就更不奇怪了。

所以,同一种鱼,可能有几个学名(此现象较少)、英文名(此现象很多)和中文名(此现象亦很多)。

当然,也有只有学名的,此类鱼大多市场上较少见。

注:由于养殖Aulonocara类(孔雀)比较普遍,所以,命名也比较混乱。

本资料,将台湾名(居多),香港名(其次),大陆名(大多为鱼商命名),英译名均列于其中3、色差问题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一是有些鱼的英文名称相同,但却有不同的长相(主要是体色),有时为便于区别,会有不同的中文名(还有少数长相和体色都差不多,但名称却不一样);二是野生、人工培育、近亲繁殖和杂交的差别;三是所有图片均用相机拍摄,因为光线、慈鲷本身发色、饲养条件等问题会造成颜色上的差异;四是一般我们所看到的慈鲷图片,都是在鱼只状态好的时候拍的,而状态不好,体色马上就变淡、变暗(有些慈鲷稍微受一下外界的干扰,体色也会马上变淡、变暗);五就是我在引用、编辑过程中出现差错,造成张冠李戴(希望这种现象越少越好)。

注:色差问题在Aulonocara类(孔雀)上体现得更为充分。

奇异的马拉维湖

奇异的马拉维湖

龙源期刊网 奇异的马拉维湖作者:文哲来源:《百姓生活》2009年第06期马拉维湖面积30800平方公里,南北长560公里,东西宽24~80公里,平均水深273米,北端最深处达706米,湖面海拔472米,属非洲第三大淡水湖,世界第四深湖。

湖区大部分水域位于马拉维共和国境内,只有东部和北部一小部分属于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

在马拉维湖周围,除南部外,三面山峦叠嶂,风景秀丽。

沿湖有卡龙加、恩卡塔贝、恩科塔科塔、奇波卡等湖港,湖东面有利文斯敦山,西面有维皮亚山地。

青翠挺拔的山峰相对耸立在狭长的湖面两岸,形成两道壁障,景色极为壮观。

湖水由四周14条常年有水的河流注入,其中以鲁胡胡河水量最大,然后,向南流经希雷河同赞比西河相连。

由于整个湖区位于裂谷地段,青山绿水,云蒸雾绕,好似浮悬在半空之中的一处仙境。

深入湖区,仰望绝壁险峰,瀑布奔泻,银线飞舞;遥望湖湾水域,微波细浪,茫茫无涯。

马拉维湖不仅风光旖旎,而且集多种佳景于一身,有的地方高崖环绕,惊涛拍岸;有的地方又草原流水潺潺,特别是北部湖区,被誉为中南非洲最壮丽的湖光山色。

加之湖区地带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花草茂盛,历来就是非洲游览胜地,每年都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光顾。

马拉维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奇异湖泊。

据报道,上午9时左右,马拉维湖的泱泱湖水开始消退,直至水位下降6米多才中止;大约“休息”两小时,湖水继续消退,直至出现浅滩才渐渐停息。

4小时后,“退避三舍”的湖水络绎返回“家园”,使马拉维湖又恢复了原有的丰盈姿容。

下午7时,湖水开始骚动,只见水位不断上升,直至洪流漫溢,倾泻八方;大约两小时后,马拉维湖才风平浪静。

但是,马拉维湖水位的消长并无一定的规律可循,有时一天一度,有时数日一回,有时数周一次,每次都是上午9时左右“故伎重演”,前后约持续12小时。

该湖水位涨落有序的奇特现象虽经各国地理学家多年探究,但至今仍未解谜。

马拉维湖由断层陷落而形成,旧称尼亚萨湖,来源于班图语,意为大水或湖泊,1965年改为现在的名称。

马拉维湖完整版详细介绍7

马拉维湖完整版详细介绍7

拉丁学名: Ctenopharynx nitidus产地: 非洲马拉维湖(Lake Malawi)的南端和北端中文名:蓝燕子体长:14cmpH值: 7.4-8.4温度: 24-28°C繁殖: 口孵式食性: 肉食性习性: 栖息于水深2-6米之间的水域,通常生活在沙岸附近的浅水区,也会出现在水深30米以下的区域。

成鱼一般5条左右的鱼只成群结队,聚集在泥泞的水底或岩石区,偶尔会组大群一起觅食。

雄鱼具一定的领域性,蓝燕子嘴巴非常大。

它们用嘴巴含住沙子和泥土状的沉淀物。

然后慢慢筛选里面的无脊椎动物等食物。

蓝燕子的雄性的体色一般为蓝色,体侧具数条暗色竖带,腹面呈黄色;胸鳍略灰色的,腹鳍黑色而具白色缘,背鳍与尾鳍蓝色并具白色斑点,背鳍具白色缘,尾鳍上下缘黑色,臀鳍褐色而具白色斑点。

雌鱼体银灰色,头部上方有青铜色斑,体侧具3个灰黑色斑块;胸鳍和腹鳍淡黄色透明,背鳍与尾鳍黄灰色,且背鳍有淡紫色缘,臀鳍黄褐色具黄白色的斑点。

蓝燕子具有以下的地域种:Ctenopharynx nitidus "Chiloelos" (身体偏黄色)Ctenopharynx nitidus "Liuli" (体银灰色,体侧具3个褐色斑,且头部和胸腹部均为鲜黄色)Ctenopharynx nitidus "Ntekete" (体银灰色,,头部和头部上方为青铜色,胸部、腹面以及尾柄末端均为暗黄色)学名:Tyrannochromis maculiceps英名:中名:斑头暴君 *本资料推荐中文名称特征:成鱼体色黄橙色占的比重比较大,色彩比较丰富栖息地:岩礁食性:食鱼型体长:30厘米介绍:本种由Ahl于1926年分类并命名。

最初的分类名称比较混乱,曾用过Haplochromis maculiceps (Ahl, 1926)、Cyrtocara maculiceps (Ahl, 1927)等学名。

马拉维湖

马拉维湖

学名:Aristochromis christyi英名:Parrotface英名:Parrotface中名:鸟嘴( 七彩帝王天使,鹰嘴鲷)水质:栖息地:礁岩区水域食性:具有较强烈的食鱼性体长:最大体长可达30cm左右特征:宽大如鸟喙般的嘴,还有修长而扁的体型以及体侧那条从头部延伸到尾部的黑色斜线。

介绍:Aristochromis是意指:有着贵族般脸孔的热带鱼。

Aristochromis christyi为一属一种的品种,属于大型的慈鲷;幼鱼体色呈银白色,成鱼后,头部转变为明亮的蓝色,身体则呈现淡蓝色及一点一点的红斑,而腹鳍、臀鳍与尾鳍则略带橘红色,而显色的顺序是从脸到肩部再至背部的顺序慢慢显色;鲜艳的色彩再加上特殊的嘴型,给人很独特的感觉。

但母鱼则没有这么鲜艳的色彩,体色则是银白色,还有背部的黑色斜线与略呈淡黄色的腹部。

Aristochromis christyi 属于食鱼性的鱼类,在自然的环境中,主要是以Mbuna这一类的小型慈鲷为主要猎食对像;为了潜入岩石间的细缝猎食,Aristochromis christyi会以倾斜或垂直的角度接近猎物,然后从猎物的上方快速攻击;这种猎食的行为,和同样生活在这个礁岩区的Tyrannochromis属与Eclectochromis属是一样的。

本种虽有食鱼性,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饵,也能接受各种的人工饲料,颗粒或是干燥虾都是不错的选择。

因为 Aristochromis christyi属于大型的慈鲷,所以最好是饲养在五尺以上的鱼缸中,而缸里可以摆设一些大型的石头来做装饰,并利用石头制造出一些细缝、洞穴,以符合牠的生活习性。

Aristochromis christyi 个性温和,饲养容易,即使数只养在一起也不会发生激烈的打斗,但成鱼要完全显色,却比较困难,最好不要与太凶的鱼种一起混养,以免遭因其它鱼种的攻击,而产生压迫,造成显色困难;可以先单独饲养,等成长、显色完全后,再与其它鱼种混养。

非洲马拉维湖度假旅行指南

非洲马拉维湖度假旅行指南

非洲马拉维湖度假旅行指南非洲洲际之王——马拉维湖如同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境,被赋予了别样的魅力。

这里宛如一方净土,蓝天碧水、沙滩和绿树交织成画,让人沉醉其中。

无论是度假放松还是体验刺激的水上项目,马拉维湖都将成为您最佳的选择。

1.探索美丽的水下世界马拉维湖被誉为“活化石之诺亚方舟”,是非洲独一无二的淡水湖泊。

其湖水清澈如镜,透明度高达20米,成为潜水爱好者的天堂。

潜入湖底,您将看到各种绚丽的鱼群在湖水中自由穿梭,如同置身于一个活生生的海洋世界。

这里有各种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让您尽情探索并尽享其中的美妙。

2.观赏迷人的湖滨风景来到马拉维湖,您还可以在湖滨设立营地,与家人朋友度过美好的时光。

湖滨沙滩上的细沙洁白柔软,湖水清凉宜人,让人流连忘返。

您可以在沙滩上举行野餐、烧烤,尽情享受阳光、海浪和蓝天的温暖。

晚上,倾听湖水的潺潺声,仰望星空的璀璨,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

3.领略马拉维湖蓝湛醉人的美景马拉维湖的湖水是世界闻名的蓝湛宝石,迷人的湖光山色是摄影师的天堂。

将镜头对准湖水,您会看到湖水深蓝之上,波光粼粼,令人陶醉。

而湖畔的棕榈树与村庄相映成趣,增添了一抹温情的生活气息。

无论是日出日落还是湖面上的渔船行驶,都是您可以捕捉到的最美丽的瞬间。

4.沉浸于动人的文化之旅马拉维湖周围的部落文化丰富多样,是您全面了解非洲的良好机会。

您可以与当地部落居民共进晚餐,品味地道的非洲风味;也可以参观当地市场,欣赏到他们的传统工艺品和手工艺品。

在马拉维湖度假期间,了解和尊重当地人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将成为您难忘的经历。

5.尝试水上项目的刺激与乐趣马拉维湖以其宁静的湖水和适合各种水上运动的条件而闻名。

您可以尝试划艇、冲浪、帆板等项目,感受湖水给您带来的刺激与乐趣。

也可以租用船只,沿着湖面漫游,悠悠品味湖畔的宁静与美丽。

体验不同的水上项目,您将创造属于自己的非洲之旅的精彩回忆。

总而言之,马拉维湖作为非洲的一个珍贵宝藏,拥有世界闻名的自然美景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马拉维湖渔民习俗水中生活的神秘仪式

马拉维湖渔民习俗水中生活的神秘仪式

马拉维湖渔民习俗水中生活的神秘仪式马拉维湖渔民习俗:水中生活的神秘仪式马拉维湖位于非洲东南部,是非洲第三大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海洋湖泊之一。

这个湖泊不仅给当地居民带来饮用水和渔业资源,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习俗。

其中,马拉维湖渔民习俗引人注目,其水中生活的神秘仪式令人着迷。

一、湖上的渔民马拉维湖上的渔民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职业群体。

他们依靠着马拉维湖这片丰饶的水域,以捕鱼为生。

渔民们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便开始划着小船,拖着渔网,出发寻找当天的收获。

在湖上,他们学会了顺应水势的技巧,可以轻松地驾驭小船,在湖面上穿梭自如。

二、捕鱼的祈福仪式在渔民离岸出海之前,他们会进行一场祈福仪式,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这个祈福仪式被称为“捕鱼仪式”。

渔民们聚集在一起,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圈。

然后,他们开始唱歌跳舞,表达对湖泊赐福的感激之情。

整个仪式充满了喜庆和祥和的气氛,让人感受到了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渔获分配的传统在马拉维湖的文化中,渔获的分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天的收获过后,渔民们会将捕到的鱼集中在一起,并在湖岸上分配。

这个过程被称为“渔获分配的传统”。

渔民们会根据每个家庭的需要和劳动贡献,公平地分配鱼。

这不仅体现了社区的凝聚力,也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四、节日庆祝活动除了日常的捕鱼活动外,马拉维湖渔民还有一些特殊的节日庆祝活动。

这些活动通常会在丰收季节或者重要的宗教节日中举行。

渔民们会穿上传统的服饰,整个社区都沉浸在欢乐和狂欢的气氛中。

人们跳起舞蹈,敲着锣鼓,共同庆祝丰收的喜悦,感谢湖泊给予他们的生活。

五、保护湖泊的意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马拉维湖的重要性。

渔民们开始意识到,只有合理利用湖泊资源,才能确保自己和子孙后代的生计。

因此,他们积极参与湖泊保护的活动,学习先进的捕捞技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渔业。

这种保护湖泊的意识在渔民群体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结语:马拉维湖渔民习俗是非洲文化的瑰宝之一。

马拉维的湖泊婚礼自然美景中的爱情誓言

马拉维的湖泊婚礼自然美景中的爱情誓言

马拉维的湖泊婚礼自然美景中的爱情誓言马拉维位于非洲东南部,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国家,被誉为“大湖区之国”。

这里有着众多壮丽的湖泊,其中包括著名的马拉维湖。

马拉维湖是非洲第三大湖泊,也是整个非洲最深的湖泊,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绚丽的美景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除了风光如画的湖泊,马拉维湖还见证了许多浪漫的爱情故事和婚礼仪式。

湖泊婚礼是马拉维独特的传统婚礼形式,将新人的爱情誓言融入美丽的自然景观之中,为他们的婚姻增添了浪漫和祝福。

在湖岸边搭建简单而充满神秘感的仪式场所,面对着湖面辽阔的水域,新人和亲友们一同见证着这一美妙时刻。

婚礼仪式开始之前,新郎和新娘会分别在湖边的小木屋内精心打扮,等待着婚礼的开始。

新娘身着华丽的民族服饰,头戴由鲜花制成的花环,美丽而充满神秘韵味。

新郎整齐的西装和喜悦的笑容让他看起来格外迷人。

他们一同走出小木屋,迈向湖边的仪式场所。

仪式场所被装饰得非常别致,可以看到许多花朵和彩旗的装饰。

在湖边搭建的简易舞台上,摆放着一张面向湖泊的特大床,象征着这对新人即将开始的新生活。

而在舞台两侧,立着两个巨大的烛台,火苗跳动着,为整个场景增添了温馨和浪漫的色彩。

婚礼仪式开始之际,一首温柔的民族乐曲响起,将仪式区域的氛围瞬间点亮。

新人、亲友和受邀嘉宾们都不禁屏住呼吸,静静地感受着湖泊婚礼独特的魅力。

首先,由马拉维传统婚礼的长者代表起身,向在场的每一位嘉宾表示感谢,然后宣布新娘和新郎即将交换他们的爱情誓言。

这是一段极为庄重和神圣的时刻。

随后,新娘和新郎站在仪式场所的中央,手牵手,凝视着对方的眼睛。

他们将心和灵魂的真情奉献给对方,用华丽的辞藻和深深的情感表达着自己对爱情的承诺。

这些誓言如梦幻的般语言,在湖泊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真挚和美丽。

湖泊婚礼的爱情誓言不仅仅是一种承诺,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期许和祈愿。

新人们高举双手,在湖泊湛蓝的水面上投下许愿石,希望这份爱情象水波纹一样扩散开来,永恒不变。

婚礼仪式接近尾声之际,新人将双手插入一盆清水中,象征着他们洗去过去的一切,重新踏上新的人生旅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丁学名: Ctenopharynx nitidus产地: 非洲马拉维湖(Lake Malawi)的南端和北端中文名:蓝燕子体长:14cmpH值: 7.4-8.4温度: 24-28°C繁殖: 口孵式食性: 肉食性习性: 栖息于水深2-6米之间的水域,通常生活在沙岸附近的浅水区,也会出现在水深30米以下的区域。

成鱼一般5条左右的鱼只成群结队,聚集在泥泞的水底或岩石区,偶尔会组大群一起觅食。

雄鱼具一定的领域性,蓝燕子嘴巴非常大。

它们用嘴巴含住沙子和泥土状的沉淀物。

然后慢慢筛选里面的无脊椎动物等食物。

蓝燕子的雄性的体色一般为蓝色,体侧具数条暗色竖带,腹面呈黄色;胸鳍略灰色的,腹鳍黑色而具白色缘,背鳍与尾鳍蓝色并具白色斑点,背鳍具白色缘,尾鳍上下缘黑色,臀鳍褐色而具白色斑点。

雌鱼体银灰色,头部上方有青铜色斑,体侧具3个灰黑色斑块;胸鳍和腹鳍淡黄色透明,背鳍与尾鳍黄灰色,且背鳍有淡紫色缘,臀鳍黄褐色具黄白色的斑点。

蓝燕子具有以下的地域种:Ctenopharynx nitidus "Chiloelos" (身体偏黄色)Ctenopharynx nitidus "Liuli" (体银灰色,体侧具3个褐色斑,且头部和胸腹部均为鲜黄色)Ctenopharynx nitidus "Ntekete" (体银灰色,,头部和头部上方为青铜色,胸部、腹面以及尾柄末端均为暗黄色)学名:Tyrannochromis maculiceps英名:中名:斑头暴君 *本资料推荐中文名称特征:成鱼体色黄橙色占的比重比较大,色彩比较丰富栖息地:岩礁食性:食鱼型体长:30厘米介绍:本种由Ahl于1926年分类并命名。

最初的分类名称比较混乱,曾用过Haplochromis maculiceps (Ahl, 1926)、Cyrtocara maculiceps (Ahl, 1927)等学名。

在原环境中Tyrannochromis maculiceps主要生活在马拉维湖北部的沉积岩石浅水区,以捕食其他小型慈鲷为食。

成鱼的大小25 - 30厘米,属于大型慈鲷,雄性腹部和胸部均有蓝黄色彩,习性比较温和。

人工饲养时不能混养成体小于10厘米的鱼只,否则会被当成食物攻击。

饲养需要较大的空间,投喂时注意营养均衡,人工和天然饵料都能够比较轻易接受,但不要喂太多,否则会影响鱼只的健康。

学名:Tyrannochromis polyodon英名:中名:多齿暴君 *本资料推荐中文名称特征:栖息地:岩礁食性:食鱼型体长:15-25厘米介绍:本种由Trewavas于1935年分类并命名。

种名Polyodon是Poly和odon的组合,意为有很多牙齿的慈鲷。

曾有Cyrtocara polyodon(Trewavas,1935)和Haplochromis polyodon (Trewavas ,1935)这两个学名.和Tyrannochromis属其他种类一样, Tyrannochromis polyodon同样也生活在沉积岩石浅水区,在马拉维湖的恩卡塔湾(Nkhata Bay)最为常见.饲养方法同Tyrannochromis maculiceps.其实, Tyrannochromis属慈鲷这四种慈鲷的栖息地之间会有较大的重叠,再加上各自都有比较多的地域种,因此并不是很容易分辨,目前张冠李戴的现象非常严重.学名:Ctenopharynx intermedius (Günther, 1864)英名:Binga la blue中名:宾加拉蓝中间栉咽鲡鱼(中文学名)特征:栖息地:马拉维湖岩石和沙地沉积物丰富的地区食性: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

体长:雄鱼最大可长至21公分,雌鱼则可长至16公分左右。

类型:介绍:属名有梳子状鳃弧齿的意思(栉- [梳子],咽- [喉咙]),顾名思义,本种鳃弓上承载了大量的鳃弧齿结构特征,这与Ctenopharynx intermedius的食性有关,本种主要以岩石和沙地沉积物中的浮游生物为食。

最初曾被划分到Hemichromis属。

在原生环境中,它们主要分布在非洲马拉维湖的北部和希尔河上游,在Makokola礁尤为常见。

栖息于水深3-60米之间的水域,通常生活在沉积物丰富的岩石区,偶尔也会在沙底或开放水域中活动。

雄鱼具一定的领域性,体色一般为蓝白色,体侧具数条暗色竖带,腹部黄色;胸鳍淡黄色的透明,腹鳍黑色而具白色缘,背鳍与尾鳍灰蓝色,背鳍具浅蓝色缘,尾鳍上下缘黑色,臀鳍黑色而具黄色斑点。

雌鱼体银灰色,背部具一黄色带,体侧具3个较明显的褐色斑,身体各鳍均为淡黄色透明。

饲养和繁殖都比较容易,成年雄性会在沙地或者岩石的顶部建立浅沙巢,一次大约能够得到15-40条仔鱼。

学名:Protomelas Kirkii (Günther 1894)英名:中名:金线绿衣特征:栖息地:马拉维湖南部和希雷河上游以东地区食性:肉食性体长:18厘米类型:介绍:金线绿衣是1858年-1864年约翰柯克博士陪同大卫利文斯通第二次非洲考察的时候发现的,由于柯克(Kirk)博士是第一个发现金线绿衣的欧洲人,因此,1864年阿尔贝冈瑟用柯克(Kirk)博士的名字命名了这种鱼。

金线绿衣主要分布在马拉维湖南部和希雷河上游以东有丰富的水生植物的浅水沙地地区,实际上它们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区域,在马拉维湖的很多地方都能发现它们的踪迹。

野生环境中它们主要以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腹足类动物为食,如螃蟹和蜗牛。

每年的7月至9月是它们繁殖的高峰期,成熟的雄性会在水深2米左右的沙地上建立浅沙堡巢,雌鱼口孵繁殖,每次产卵量约为30-40粒。

金线绿衣的领域性不强,同种或者异种之间很少发生打斗现象。

人工饲养非常简单,重要的是能够为它们提供多样化的饮食,并保证足够的饲养空间(至少有1米以上的水族箱饲养它们)。

學名:Mylochromis "Mchuse" 英名:Mchuse中名:金斜紋天使特徵:棲息地:食性:沙地體長:20厘米介紹:水族箱里头给他准备石头和沙子。

它们在水族箱里头不断的挖沙子。

所提沙子是比较小粒的好。

而且饲养者需要将沙子保持干净。

为了吃食它们非常重视自己能够挖的领土。

所以同种类之间的斗是比较激烈,饲养者需要这方面的注意。

它们很活泼,而且游泳的速度非常快。

而且没有纠缠着欺负别的鱼。

所以比较容易混养。

但是跟Aul属等动作比较慢的鱼一起混养的时候需要注意一点。

Aul属比他们还大的话应该没问题。

如果尺寸差不多或者Aul属比他们还小的话,也可能这种鱼伤害他们。

它们容易习惯各种人工饲料。

最好偶尔投喂干燥丰年虾、北极虾、面包虫等蛋白质含量比较高的食物。

如果是人工繁殖种的话,会非常容易饲养学名:Protomelas triaenodon(Trewavas,1935)曾用名:Cyrtocara triaenodon、Haplochromis triaenodon英名:Kambuzi中名:三尖叉齿原黑丽鱼特征:三尖瓣牙齿栖息地:希雷河上游和马隆贝湖南端水深10 – 18米的中下层沙地水域食性:肉食性,主食蜉蝣生物体长:约为18厘米类型:介绍:是马拉维湖的南部地区一个很常见的物种,广泛分布于森加西海岸北端和马圭尔堡湾东海岸南部地区。

主要生活希雷河上游和马隆贝湖南端水深10 –18米的中下层沙地水域,有时也会在35到45米的深度用拖网捕捞到。

斯图亚特格兰特公司经常从坦桑尼亚的琉璃地区向世界观赏鱼爱好者出口Protomelas triaenodon的森加湾(Senga Bay)地域种。

Protomelas triaenodon种名“triaenodon”是“tri”+“aenus”+ “odon”的复合体(tri=三,aenus =红铜色,odon=牙齿),种名直译就是长着三叉戟状黄色牙齿的慈鲷,顾名思义,该物种在每个颌骨外排都长着三尖瓣牙齿,这和本属的其他所有种类非常不同。

虽然本种在马拉维湖分布广泛,但作为观赏鱼出口仅仅是这一两年间的事情,主要原因是它们生活的深度超过了大多数围网捕捞的范围,即便是偶尔捕捞上来也会因为水压的剧烈变化而突然死亡。

该种同样也采取口孵繁殖,每次产卵量为40-50粒,其他资料不详。

学名:Astatotilapia calliptera (Günther, 1894)英名:Eastern Happy别名:Haplochromis centropristoides、Neochromis simotes中名:美妊丽鱼快乐东方鲷特征:栖息地:马拉维湖及周围河川食性:杂食性体长:15厘米类型:介绍:Astatotilapia Calliptera在东非分布非常广泛,马拉维湖和维多利亚湖南端之间包括奇尔瓦湖(Lake Chilwa)水系、基乌策(Chiuta)、赞比西河(Zambezi)、布济(Buzi)、蓬圭河(Pungwe)的各个河流水水系都有相似或近亲的鱼种存在,它们在浅水近底层水生植物繁茂的地区搜寻无脊椎动物,藻类,植物,小型鱼类和浮游生物为食,食性很杂,典型的机会主义者,基本是找到什么吃什么,食物品种非常多样化。

Astatotilapia Calliptera被认为是最接近马拉维湖慈鲷原始祖先的品种,这和维多利亚湖出产的慈鲷应该是平行进化的种类,和它们亲缘关系最近的是维多利亚湖出产的太阳神(Haplochromis callipterus)。

Astatotilapia Calliptera雌雄颜色差别并不是很大,雄性比雌性色彩更丰富一些,成年的雄性体色为明亮的橄榄绿色,背部前边黑后面过渡为红色,半透明的尾鳍沿鳍条方向是蓝色条纹,淡蓝色基底的臀鳍装饰着精美的红色边缘,一条黑色的泪线从嘴角通过,横过眼睛,并在眼窝上方结束,整体色彩非常美观。

由于本种非常凶猛,同种之间会发生激烈的打斗,经常会有打斗致死的现象发生。

人工饲养它们时,建议使用比较大的水族箱一雄多雌饲养,并添加岩石洞穴造景,随着饲养空间的增大,打斗现象会逐渐减弱。

繁殖并不困难,每次可以得到30-45只仔鱼。

学名:Sciaenochromis ahli(Trewavas 1935)英名:Big Eye中名:大眼阿里(真正的阿里)特征:栖息地:马拉维湖北部食性:食鱼性体长:20公分类型:介绍:Sciaenochromis ahli最早由恩斯特哈尔(Ernst Ahl)先生于1927年发现并命名,当时采用的拉丁学名是Haplochromis serranoides,在1935年Trewavas博士为了纪念这种鱼的发现者哈尔先生,把它的学名改成了Haplochromis ahli。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观赏鱼市场中,一直把Sciaenochromis ahli得学名用给Sciaenochromis fryeri(就是目前最常见的“阿里”),这实际上是错误的,以学名而论Sciaenochromis ahli才是真正的阿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