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的语言观与文化观

合集下载

浅谈严复“信、达、雅”

浅谈严复“信、达、雅”

2021年第09期53文学研究浅谈严复“信、达、雅”张炆一、“信达雅”一词的起源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严复,虽然是学海军的,然其擅长中英文字,译介了不少的西哲学说,在中国清末民初的思想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自唐玄奘以来,在中国的翻译界,还没有一个人赶得上严复的严复,原名宗光,有另一个字,并更名为傅。

他出生于汉族,是现代启蒙思想家、著名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的代表人物。

少年时期,他学习英语、法语和西方科学技术,包括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早年还出国实地考察,为后来翻译《西方社会学》等学术名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严复在《天启》的前言中提出了他的经典翻译原则“信、达、雅”。

他写道:“翻译的三大困难:信、意、雅。

所谓“诚,雅”,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求译者要做到忠实于原文(信),准确流利地表达意思,优雅丰富(雅)。

这一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的中国译者深受这三个字的影响。

他在汉译的“天演论”的例言上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他接下去又详细解释说,翻译时对原文要忠实,对译文要通顺,还要文雅。

有时为求译文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斟酌补足。

这种补足,只是发挥原意,绝非节外生枝。

二、“信、达、雅”原则分析严复提出的翻译要求和原则在古文翻译中经常被提及。

具体来说,文言文翻译必须做到“信得过、言之有物、雅之有”。

“信”是指翻译一定要准确,即使译文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如实、恰当地翻译原文。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通顺,即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和成语,词语通顺、不出现言语问题。

“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即使译文生动逼真,把原文的写作风格完美地表达出来。

信忠实原文,达则是通顺,流畅 雅是优雅,美好 简单的说即:忠实,通顺,美好.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真可谓是论翻译的“三字真经”,让后来人难再论翻译了.这不能不使人想起李白在黄鹤楼前写的两句搁笔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既然如此,第八书也只好从“信、达、雅”说起,一起看看它对翻译所发挥的指导作用,它的魅力所在.翻译标准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翻译方法的问题。

严复“信”、“达”、“雅”三原则论文

严复“信”、“达”、“雅”三原则论文

浅论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摘要:“信”、“达”、“雅”三字早在三国时支谦的《法句经序》中即已全部出现。

但将这三个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和关系排列组合,明确地作为翻译标准提出,则始自严复。

严复是第一位系统翻译西方政治、经济及自然科学方面著作的翻译大家。

在翻译《天演论》时,他提出了“信、达、雅”翻译理论。

本文将在系统阐述三原则的意义,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后进而对这一翻译理论进行评述。

关键字:“信”“达”“雅”翻译理论原则一、关于严复“信、达、雅”的阐述严复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的第一段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通过严复反复阐发的行文,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翻译的看法和深刻的认识,从而构成了在“信达雅”掩护或遮蔽下的较为明确的翻译思想。

其要点可阐发如下:第一,信(不倍原文):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的第一段首先讨论信和达的问题,但实际上只讨论了不信的原因和达旨的可能。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焉。

”说明“信”高于“达”并借助“达”才能“信”的道理,实际上是视“信、达”为目的与手段的密切关系。

然后指出当时国内许多译文不能达旨的三个原因:一不能深入理解原文,二不能全面了解原文,三不能仔细分析原文。

总之,不达不信的根本原因是理解问题。

他指出:意义不倍(不背离)原文,只可云“达”,还不能说是“信”。

看来,“信”是由某种形上高度的综合要求,而不是形下的可完全实现的要求。

第二,达(刻意求显):由于中英文的构句与行文的不同,严复认为,语言操作层面上的种种经营,都是为了达旨,“达”的最终目标才是“信”,而“信”是不可以直接操作的。

就翻译所选用的语言范型而言,严复说:“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俚俗文字,则求达难。

”这是说古文和白话表现力的差别。

他选择古文作为翻译的文字,常遭人们讥讽,以为他自命清高,其实他的所作所为,无非是力图让原文的意思显豁而已。

严复_信_达_雅_翻译理论新探索

严复_信_达_雅_翻译理论新探索

澜 。一 百 多 年 来 , 推 崇 、否 定 、怀 疑 、修 重德, 1979) 。这是典型的翻译标准论。
…… 严 译 的 书 最 好 懂 的 自 然 是
正、创 新 , 各 家 之 言 , 竞 相 评 判 , 有 力 地 马 祖 毅 的 解 释 是 “ 信 是 忠 实 , 达 是 通 《天 演 论》, 桐 城 气 十 足 , 连 字 的 平 仄 也
严 复 翻 译 理 论 从 产 生 之 日 起 , 就 气 、口 吻 、氛 围 等 。“ 信 、达 、雅 ”是 三 位
践的第一人。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曾说: 倍 受 世 人 关 注 , 很 多 人 对 其 作 过 注 解 , 一 体 结 构 , 分 成 不 同 的 层 次 , 形 成 一 个
“ 译 才 并 世 数 严 林 ”。“ 严 林 ”即 严 复 和 视 角 却 囿 于 翻 译 标 准 之 中 。 本 文 尝 试 动 态 平 衡 的 体 系 。 在“ 信 、达 、雅 ”三 者
“ 雅 ”在 当 今 已 作 了 新 诠 释 , 指 在 前 二 者的基础上, 力争语言优美, 使译文富 于文采, 吸引读者, 感染读者, 设法使 读者与作者和译者产生共鸣, 更好地 体 现“ 达 ”的 效 果 。 它 在 文 学 翻 译 中 很 重要, 在科技文章的翻译中也很需要。 英美人在科普文章中也很重视比喻、 拟人等文学技巧和生动幽默语言的运 用 。翻 译 此 类 文 章 ,“ 雅 ”就 要 发 挥 作 用 了, 使深奥道理得以形象地表达出来, 避免枯燥乏味。 “ 信 ”、“ 达 ”、“ 雅 ”三 位 一 体 , 具 有 多层次性, 形成一个体系。当然, 它是 一个动态平衡, 只是一个近似值。最基 本的要求是在不严重违背译入语表达 习惯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照顾原语形 式, 思想内容与原文一致, 字通句顺。 较高要求是语言表达形式能让译文读 者乐于接受, 原文主题精神能够得到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作者:李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6期摘要:对中国翻译影响至深的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与作为西方翻译理论开山之论的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表述相似。

本文将从这两种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来源,含义,意义及影响等方面比较,旨在清楚阐述这两个理论之间的关系,并试图说明这两个理论虽然有相似性,但却只是人类翻译相似性和思维及认知共性的产物。

关键词: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严复,“信,达,雅”,比较1、问题的提出虽然大家普遍认为,严复之“信,达,雅”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但仍不乏有人猜测其理论也许有仿效翻译理论大师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之嫌。

钱钟书先生曾说严复翻译三字诀本于泰特勒。

金隄在其《谈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一文中也说他觉得严复的三字诀可能受到英国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

因为严复曾经留学过英国。

不完全按照泰特勒的表述是因为他怕当时的士大夫接受不了。

严复之翻译受众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这从用“雅”言一词可见。

但是,这种怀疑也的确只是猜测而已。

为此找不到任何理论依据。

本人不敢妄言驳斥其观点,仅将此作为学习思考的一种途径,试图从这两种译论产生的背景,含义,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一次全面比较。

2、提出背景的比较严复学过英文,留学过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

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留学两年。

翻译了《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

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大家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亚历山大·弗恩泽·泰特勒翻译过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作品。

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过有关翻译和作诗的论文,著《论翻译的原则》。

对爱丁堡青年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

两人生于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泰特勒比严复早一个多世纪。

都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大师。

3、理论来源比较关于“信达雅”三字的来历,钱钟书在其《管锥篇》中有过专门的讨论。

他指出这三字可以在东汉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找到影子。

严复的翻译理论

严复的翻译理论

研究严复的‎翻译的著述‎,可能已远‎远多于严复‎的译作本身‎了。

严复于‎译事的贡献‎涉及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在翻‎译理论方面‎,严复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将‎三国时支谦‎《法句经序‎》中提到过‎的“信”、‎“达”、“‎雅”三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排列‎组合,明确‎地将其作为‎“译事楷模‎”,成为“‎我国译界倡‎导系统而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

‎“信‎达雅”说“‎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世翻‎译学说之先‎河(罗新璋‎,1984‎:6)。

”‎“信达雅”‎标准的提出‎,把我国历‎史上零散的‎翻译观点从‎理论上加以‎扼要、中肯‎、鲜明、概‎括的综合,‎为后世从事‎翻译的人提‎出了明确可‎信、具体切‎实的翻译标‎准,使我国‎的翻译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高惠群、乌‎传衮,19‎92:85‎)。

‎“信达雅”‎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也是‎严复翻译理‎论的核心,‎但并非严复‎翻译思想的‎全部。

比如‎,在《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的“严复的‎翻译思想”‎一节中,除‎了这著名的‎翻译“三字‎经”外,王‎秉钦教授(‎2004:‎52-72‎)还提到,‎严复是作为‎启蒙思想家‎的翻译家;‎引进近代西‎方先进科学‎思想,作为‎改造中国人‎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启蒙的武‎器,从根本‎上彻底改造‎中国,是严‎复翻译思想‎的灵魂;“‎非正法”的‎宏观翻译手‎段,即根据‎中国社会现‎状和国人的‎需要,有选‎择、有取舍‎地摄取西方‎文化思想,‎且附有精辟‎的按语,是‎严复翻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严复的‎翻译理论不‎仅反映在他‎为多种译作‎所写的“译‎例言”、“‎译凡例”或‎者“译序”‎中,也体现‎在他的部分‎书信和有关‎翻译的几篇‎专文中。

除‎了“信达雅‎”翻译标准‎和刚刚提到‎的内容以外‎,严复的翻‎译思想至少‎还应包括他‎对可译性、‎翻译版权和‎翻译管理等‎方面的认识‎。

浅谈严复及其“信达雅”的影响

浅谈严复及其“信达雅”的影响

浅谈严复及其“信达雅”的影响陈雯【摘要】严复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他提出的"信达雅"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影响。

"信达雅"是三位一体的有机体,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但"雅"字引起较多争议,褒之贬之,见仁见智。

本文通过研究严复先生的生平经历、"信达雅"的提出来探讨严复先生及其翻译思想的影响。

%Yan Fu is a famous thinker and translator in China,whose translation standard "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has influenced a lot of translators.The"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principle is both an organic unity and an outline of the though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While there are still many arguments about "elegance".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Yan Fu and his transloution thorghts through his experience and the putting forwardaf "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clegance" principle.【期刊名称】《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1)006【总页数】4页(P125-128)【关键词】严复;翻译标准;信达雅【作者】陈雯【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回顾中国翻译的发展史,出现了许多影响巨大的翻译著作,彪炳史册的翻译思想也得到不断发展和创新。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内容摘要】严复是中国历史上传播西学的第一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认为,“译事三难:信、达、雅。

”“信”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达”是翻译的目的,“雅”是翻译的语体选择。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翻译学者们对“信、达、雅”的阐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严复的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个特别的现象,那是特属于他所处的时代的。

因此我们对于他的翻译作品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给予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On Y an Fu’s Translation Thought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and Elegance【Abstract 】Yan Fu is the the first person in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Chinese history, is our country outstanding modern translation theorists. He thinks," the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elegance." " faithfulness" i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remise and the foundation," expressiveness " is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Elegance is the ch oice of registers . Over 100 years , the three characters have being received with different views and judgements.Yan Fu's translation is the translation history of China a special phenomenon, that is the period in which he lived. We therefor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his works can be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o give objective and fair evaluation.【Key words】Yan Fu;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elegance;translation thoughts严复(1853--1921)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译学理论家,是传播西学的第一人。

严复翻译家的传记读后感

严复翻译家的传记读后感

严复翻译家的传记读后感严复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他对于翻译事业的贡献不可磨灭。

读了严复翻译家的传记后,我深感其翻译理念的卓越,他的故事也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严复生于19世纪末清朝末年,时代动荡,国力衰退,思想激进的严复自幼饱读诗书,积极参与改革运动。

严复年轻时就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强调科学、民主和自由等现代思想,并坚信改革和学习西方知识是拯救国家的关键。

在这个时期,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的封建统治,中西文化和价值观念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冲突和碰撞。

严复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了翻译事业,他深信通过翻译来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和思想,能够推动国家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

严复对翻译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可见一斑。

他坚持认为翻译应该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不仅要传递原文的内容,更要传递原文的精神和文化内涵。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理解原文的意义,注重再创作和再表达,以使译文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和情感。

严复以其出色的翻译成就,不仅为中国翻译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翻译了许多西方的文学作品,包括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雪莱、金斯莱等英国作家的诗歌作品,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等。

他的翻译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誉,为中国读者带来了西方文学的精彩和魅力。

严复的翻译方法和理念也为后世的翻译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他强调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并注重再创作和再表达。

他创造性地运用了许多翻译技巧和策略,使得译文更生动、更贴近读者的心灵。

他对翻译的态度和要求也让我深受启发,他认为翻译是一项高贵的事业,是传递思想、传播文化的桥梁,需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广泛的知识储备。

读完严复翻译家的传记,我深感他对翻译事业的坚持和热爱,以及他对于语言和文化的深刻理解。

他的传记不仅给我带来了对翻译事业的新认识,也给我带来了对人生追求和价值观的思考。

他的故事让我明白了翻译的重要性和困难性,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对翻译事业的兴趣和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西学必须先习西文、 通西文是严复的一贯主 张。 为此,他列举各国的例子反复批判了当时流行的 “习西文则为异族之奴隶”的说法:“彼谓习西文则为 异族之奴隶者,其持论与此,岂有异乎? 至谓国之将 兴,必重国语而尊国文,其不兴者反是。 此亦近似得 半之说耳。 夫将兴之国,诚必取其国语文字而厘正修 明之,于此之时,其于外国之语言,且有相资之益焉。 吾闻国兴而其文字语言因而尊重者有之矣, 未闻徒 尊重其语与文而其国遂以之兴也。 二百余年以往, 英、荷、法、德之硕师,其著书大抵不用本国之文,而 用拉体诺语。 此如斯平讷查之《外籀哲学》,虎哥觉罗 挟 之 《战 媾 公 法 》,奈 端 之 《格 物 宗 论 》,培 根 之 《 穷 理 新机》,凡此皆彼中之‘不废江河万古流’也。 顾其为 书,不用本语,而当时之所以为习者,又可知已。 然则 必如议者之言以西文治西学者,西学将终于为西学, 是必英至今无格物,德至今无哲学,法至今无公法而 后可;否则所议去事实远矣 。 ”[3]155-156 在严 复那里,既 然是从地理的角度理解语言的, 那么, 地理环境相 异,各个民族或地区的语言便各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故而国与国不同,其间只有地域之差而无高低之别, 乃至无本国语言与“外国之语言”之分。 然而,语言的 地域性并不代表排他性, 各国的语言即国文与外文 并非水火不容,而是相互补益的,外文对于国文具有 “相资之益”。 从西方各国的惯例来看,无论是斯宾诺 莎、 牛顿还是培根的著作都不是用母语而是用拉丁 文(“拉体诺语”)写成的;事实证明,选择外文而非母 语写作并没有影响他们思想的发挥, 反而由于用外
[收稿日期]2011-12-15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戊戌启蒙四大家比较研究”(编号:12512214) [作者简介]魏义霞(1965—),女,安徽睢溪人,黑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近代 哲学与文化。
— 23 —
心目者,欺人而已。 此非天下至难而困惫学者脑气者 欤? 且史乘地志,西学之粗者耳,待译而治之,其扞格 不操既若此,遑问其精者哉! 嗟乎! 南民不可与语冰 者,未有其阅历也;生瞽不足以喻日者,无可为比例 也; 天下言西学而云可不习其文字者, 惟未之学故 耳。 ”[3]153-154 由此,严复得出结论 :一国之学由 一国特 定的文字写成, 欲通其学必须先通其文:“窃念吾国 比者方求西学,夫求西学而不由其文字语言,则终费 时而无效 。 ”[2]152
与从地域性和文化传承的角度理解语言相一 致,通过一国文字,了解一国学术是严复的一贯思路 和基本主张。 循着这个思路,既然通晓一国学术必须 凭借书写、表达这种学术、思想的语言文字,那么,翻 译西学必须从西文入手。 有鉴于此, 严复反对康有 为、梁启超等人从日本文(东文)转手翻译西学的做 法,而呼吁治西学必须直接从西文译起。 对此,严复 解释说:“吾之为此言也,非谓教育之目,必取西文而 加诸国文之上也,亦非谓西学之事,终不可以中文治 也;特谓欲以中文治西学读西史者,此去今三十年以 后之事。 居今日而言教育,使西学不足治,西史不足 读,则亦已矣。 使西学而不可不治,西史而不可不读, 则术之最简而径者,固莫若先通其语言文学,而为之 始基。 假道于迻译,借助于东文,其为辛苦难至正同, 而所得乃至不足道。智者所为固若是乎!夫此时之所 急者, 通其术而得其情云耳。 而所以通所以得之涂 术,不暇校也。 洎夫家通其术,人得其情,将向所谓授 业解惑之师资,觇毕揣摩之编简,皆不期而自集,而 不必勤求乎其外。 夫而后以外国文字为一科之学可 也。 一切之学,治以国文,莫不可也。 ”[3]156-157 在这里, 严复阐明了三个问题:第一,语言是心之声,生活在 特定地理环境之中的人用特定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 想。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语言, 西方人有西方人的语 言,二者不可替代。 因此,即使呼吁学习西文,也绝非 “取西文而加诸国文之上”。 第二,语言文字是学术的 根基, 了解一国学术最简捷也最有效的途径便是精 通其语言文字。 如此说来,要精通西学,必须先学习 西文。 第三,如果通西学不从西文入手而像康有为、 梁启超那样转从日本语翻译的话,那么,结果是与从 西文翻译一样“辛苦难至”,更致命的是,转译将使西 学本义尽失— ——“乃至不足道”。 其中的原因或秘密 在于:“大抵翻译之事,从其原文本书下手者,已隔一 尘,若数转为译,则源远益分,未必不害。 ”[4]基于这种 认识,严复率先从西文翻译西学,对以《天演论》(原 名 《进 化 论 与 伦 理 学 》)为 代 表 的 西 方 八 大 名 著 的 翻 译便是这方面的典范。
严复是著名的翻译家和西学家, 他对西学的介 绍、宣传尤其是翻译影响了中国几代人。 无论是严复 对西学的介绍还是翻译都与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密 不可分,语言观影响了他的翻译观,最终决定了他的 文化观以及对西学和中学的态度。
一 严复对语言文字非常重视,对穆勒的“无文字言 矣,于名学复何所事之有? ”[1]十分认同。 在对语言文 字的理解上,他秉持地理语言学的思路,从产生的角 度指出语言出于天籁之自然,完全凭借耳熟口从,习 以为然。 这就是说, 语言的形成和演变并非出于强 制,而是自然的产物,因而带有与生俱来的地域性和 民族性,从根本上说皆属“方言”。 循着从地域性来透 视、解读语言的思路,严复认为,地理区域不同,语言 自然有别。 他之所以对中国地理语言学的先驱— —— 扬雄十分推崇, 就是因为扬雄关注语言形成的地理 因素和自然原因,认为“言,心声也”。 这使扬雄的思 想成为严复语言观的重要思想来源, 扬雄也成为严 复在论及语言时提及次数最多的思想家之一。 可以 看到,在探讨中西语言时,严复多次提及扬雄,并且 援引扬雄“言,心声也。 书,心画也”的观点为自己辩 护。 地理语言学从地理学的角度解读语言信息,突 出语言的地域性, 重视语言与生俱来的民族基因和 文化传承。 对此, 严复援引庄子和扬雄的观点解释 说:“杨子云曰:‘言,心声也。 ’心声发于天籁之自然, 必非有人焉能为之律令,使必循之以为合也。 顾发于 自然矣,而使本之于心而合,入之于耳而通,将自有
第1期 20) 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doi:10.3969/j.issn.1007-5674.2012.01.006
No.1 Jan.2012
文写作与当时的风尚相合而适于自然, 致使其著作 成为不朽之作。 如此看来,究竟选择外文还是国文写 作,关键取决于“当时之所以为习者”,是否选择母语 写作与爱国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二 综观中国近代哲学史、思想史可以发现,严复对 学习外文的重视和对外语的精通都是其他近代思想 家所无法与之比肩的。 尽管如此,在大声疾呼习西文 的同时,严复并没有放弃中国的语言文字(国文),而 是将国文纳入国粹之中,归于保存、固守之列。 逻辑 很简单:既然语言文字是在特定环境自然形成的,那 么,地区不同,文化有别,语言文字必将大殊。 中国的 语言文字是中国特定地理环境的产物, 作为中国世 代传承和自然演变的结果, 只有中国的语言文字才 是中国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最佳方式。 有鉴于此,严 复坚信,正如中国人通西学必须从习西文开始一样, 中国的语言文字对于中国人来说永远是不可废弃 的。 于是,学习外文与不放弃国文在严复那里不仅不 矛盾,反而是相互补益的,因此,一面号召学习外文, 一面呼吁保存国文成为严复的一贯主张。 他强调指 出,国家兴亡与语言文字密切相关:“吾闻国之将兴, 未尝不尊其国文,重其国语,未闻反是而以兴者。 且 今日学堂所以进西学而跻于旧文之列者, 所望其学 浸假将为吾学也。使犹治之以西国之文字乎?则所谓 西学者,必终于为西学。 西学既日兴,则中学固日废, 吾观今日之世变,中学之废,殆无可逃。 顾必自吾曹 为之开关延敌而助之攻, 夫非与于不仁之甚者耶! ……夫国学而习外国之文字者,不徒中国有此事也, 故今日东西诸国之君若臣,无独知其国语者。 有之, 独中国耳。 ”[3]154 在严复那里,语言不仅是书写或表达 的工具,而且具有文化、情感等多重意蕴和价值。 因 此,在中华民 族 身 陷 西 方 列 强 欺 凌 的 多 事 之 秋 ,中 国 的本土文字必不可废,反而要保存、固守。 质言之,他 提倡保存国文, 正是针对西学的入侵:“方今欧说东 渐,上自政法,下逮虫鱼,言教育者皆以必用国文为 不刊之宗旨。 而用国文矣,则统一名词最亟,此必然 之数也。 ”[6]严复对西文、西学的态度与其语言观息息 相通,也与其文化观一脉相承。 与对待外文、国文的 态度相一致,严复宣传、翻译西学是迫于救亡图存的 需要,根本目的是借助西学“回照故林”;出于精通西 学的需要,必须通晓西文。 因此,一方面,固守国粹、 保存国文与学习西文、西学并行不悖。 另一方面,西 文、西学是手段、是方法,国文、国粹才是最终目标, 而这一切都以迫在眉睫的救亡图存为宗旨。 有鉴于 此,对于严复来说,学习西文、西学是光大中学的途 径 之 一— — — 正 如 通 西 学 后 发 现 西 学 与 吾 古 人 思 想 相 合,坚定了保存国粹的信心一样,通西文不仅可以通 西学,更关键的是可以通晓古人的微言大义。 对此, 严复明确宣称:“与欲读中国古书,知其微言大义者, 往往待西文通达之后而后能之。 ”[7]这表明,通过学习 外文而通外学是严复主张学习外文的目的之一,除 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利用外文 通外学之后,参悟中学的微言大义。 与此相联系,他
严复的语言观与文化观
魏义霞
(黑龙江大学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其最大贡献在于对西学的介绍和翻译。 严复突出语言文字的
地域性,主张通西学必须先学习西文,翻译西方思想要直接从西文翻译,而不是应该康有为、梁启超那样从日本文转
与此同时,为了通西学,译西文,出于学习西方
— 24 —
文化的需要,严复呼吁中国人学习西文,甚至断言对 于二十世纪的中国人来说,不通西文则不能“成学”。 为此,他列举了四条理由,并逐一加以说明:“其所以 必习西文者,因一切科学美术,与夫专门之业,彼族 皆已极精,不通其文,吾学断难臻极,一也;中国号无 进步,即以其文字与外国大殊,无由互换智识之故。 惟通其文字,而后五洲文物事势,可使如在目前,资 吾对勘,二也;通西文者,固不必皆人才,而中国后此 人才,断无不通西文之理,此言殆不可易,三也;更有 异者,中文必求进步,与欲读中国古书,知其微言大 义者,往往待西文通达之后而后能之。 此亦赫胥黎之 言也,四也;且西文既通,无异入新世界,前此教育虽 有缺憾, 皆可得此为之补苴。 大抵二十世纪之中国 人,不如是者,不得谓之成学。 ”[5]在这里,严复明确表 示习西文是因为西方的科学美术、专门之业“极精”, 只有精通其文才能学习这些技能, 促进中国学术的 进步。 与此同时,通西文对于了解世界大事,增长中 国人的智识不可缺少。 由此,严复得出结论:“彼治西 学习西语者,固不尽为人才,亦不尽及国民之平格, 然使果有人才而得为国民之秀杰者, 必不出于不通 西语不治西学之庸众, 而出于明习西语深通西学之 流,则今日之厘然可决者矣。 ”[3]155 更为 重要的是,通 西文之后再读中国古书往往可得神解, 由此可以洞 察中国古书的微言大义。 这一点是严复呼吁习西文、 通西学的真正目的所在, 也流露出他学习西文和西 学的理论初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