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概述、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合集下载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防灾措施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防灾措施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防灾措施一、自然灾害1.地震: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2.火山:火山是地壳破裂处喷发岩浆、岩灰、火山灰、碎屑物、火山弹等的自然现象。

3.洪水:洪水指因暴雨、融雪、冰川融化等导致河水暴涨,水位超过河岸线的水文现象。

4.干旱:干旱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降水量明显偏少,造成土壤水分不足,影响生物生活的现象。

5.台风:台风是发生在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上的热带气旋,风力达到12级以上。

6.滑坡:滑坡是指地表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现象。

7.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二、防灾措施•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建设。

•开展地震应急预案,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等级。

•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防范意识。

•建立火山监测预警体系。

•制定火山喷发应急预案,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火山地质公园建设,合理利用火山资源。

•普及火山知识,提高公众的火山防范意识。

•加强洪水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发布洪水预警信息。

•开展洪水风险评估,制定防洪预案。

•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防洪能力。

•开展洪水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洪水防范意识。

•建立干旱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布干旱预警信息。

•加强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旱能力。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适应干旱气候。

•开展干旱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干旱防范意识。

•加强台风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发布台风预警信息。

•制定台风应急预案,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防台风工程建设,提高防台风能力。

•开展台风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台风防范意识。

•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及时发现潜在隐患。

•制定滑坡应急预案,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合理避让滑坡危险区。

•开展滑坡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滑坡防范意识。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奢壹原二景dl;-爱i—■一,我国的四大自然灾害1.气象灾害我国的气象灾害包括洪涝,干旱,低温冷害,冰雹,沙尘暴等.在诸多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最大.每年我国由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总损失(平均每年约7287O亿元人民币)的57%;由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约占全部自然灾害死亡人数(平均每年约l一2万人)的40%.而且,气象灾害的频度,强度及造成的损失有上升的趋势.在过去的2200年问,我国共发生大水灾l6o0多次,大旱灾也有l6o0多次.l997年以前的508年中,称得上”风调雨顺”的年份仅有7年.特别是20世纪的最后十年,我国就发生了十几次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生态灾害在我国,造成生态灾害有自然原因,如气象,地质和地貌等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表现在四个方面:过量放牧;滥樵,滥挖,滥采;滥垦;滥用水资源等.据了解,黄土丘陵地区的灾害性水土流失面积达5万平方千米,我国现有的水土流失总面积约l5O万平方千米,且水土流失面积和速度居世界各国之首.仅肥力损失每年就多达7O多亿元.另据国家林业局最新公布,我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7.9%,涉及到我国l8个省区的471个县市.另外,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石漠化,其来势汹涌.目前,石漠化总面积已达28万平方千米,其中以贵州省的面积最大,有l3万平方千米,广西8.9万平方千米,云南6.1万平方千米,由于喀斯特地区表层泥土很薄,流失之后基本上不可能再生(据专家对喀斯特地区岩石的分析.岩石风化成l厘米土层,约1.2—3.2万年时间).因此,它已经严重阻碍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地贫困和多发灾害的根源,也逐渐演变成继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此外,海洋带发生的赤潮,海岸侵蚀也是我国不可忽视的几大生态问题.●李桦3.生物灾害我国每年遭受各种病虫灾害面积达l700多万公顷.恶性杂草分布于西南地区,其中云南省境内有24万平方千米,每年经济损失2.8亿元.比如,从缅甸入侵我国西南的“紫茎泽兰”,现正以每年3O千米的速度向内地推进,而且它的种子随风飘扬,所经之途,楼顶,路旁,桥梁等,它都可扎根,安家落户,繁衍;同时,它的适应环境能力很强,2至3年就能成为本地优势种,现已对西南地区生态构成灾害.再如”水葫芦”,当时我国从中美洲引进,是为了作为动物饲料,但现已在江浙—带形成生态灾害,使河湖发生富营养化,阻塞河道等, 当地政府部门为其大伤脑筋,每年花巨资打捞.我国的生物灾害除上述外,还包括蝗虫灾害,鼠害等,如1979年一1931年新疆蝗虫发生面积在200万公顷左右,森林病虫害平均每年达lO00万公顷.草原鼠害发生面积约l3O万公顷.就全国来说,每年因虫,鼠,杂草灾害造成经济损失达lO—l5亿元,粮食损失约5O亿千克.4.地质灾害我国地质环境复杂,自然变异强烈,灾害种类齐全,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活火山,崩塌和地面裂缝等.由于地震的发生往往隐藏性强,爆发突然,毁坏程度巨大,被称为”群害之首”.l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造成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加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使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成为一种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目前已查明我国共发育有较大型的泥石流2000多处,崩塌3O00多处,滑坡2O00多处,中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多达数十万处.全国有356个县的上万个村庄,l00余座大型工厂,55座大型矿山,3O00多千米铁路线受到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严重威胁.二,我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1.气象灾害的分布与气候及地形条件密切相关因降水条件而产生的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例如旱涝灾害集中分布于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其中,旱灾是以大范围面状出现的,涝灾则多集中于平原河谷,以面状或带状分布.暴雨灾害则以东南沿海及川西山地等地区最为严重,而且以带状或集群分布为主.与温度有关的低温冷害,冰雪灾害等主要发生在气候寒冷的东北地区及地势高峻的青藏高原地区.暴风(包括台风)灾害则以冬季风强盛的西北,北部地区及夏季风强盛的东南,东部沿海地区最为严重.2.生态灾害显见于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南方丘陵山地区这些地区生态条件比较恶劣,易受自然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荒漠化灾害是以面状或带状分布,集中于西北及长城沿线以北地区,如塔里木盆地周围,额尔多斯高原,河西走廊等地区是我国荒漠化多发重发区.水土流失灾害以黄土高原,太行山区及江南丘陵地区最为严重,它也是以面状或带状分布.石漠化则以我国的云,贵,桂三省区最为严重.土壤盐碱化则以片状或斑状分布于西北干旱区地下水位较高地段,河套平原,东北西部及黄淮海平原部分地区.我国海域赤潮发生次数较多的有:浙,辽,粤,冀,闽等近岸,近海海域,其中浙江中部近海,辽东湾,渤海湾,杭州湾,珠江口,厦门近岸,黄海北部近岸等又是赤潮多发区.3.生物灾害在全圈._.追存在不同地区内,害虫,鼠,杂草等的种类不同,其危害程度与地区的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及管理方式等因素有关.其空问分布特征则多以面状或斑状分布为主.例如蝗虫的发生与干旱的气候条件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主要分布区为大兴安岭北段,晋北山地,黄淮海平原,河套平原及新疆地区.4.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山区,板块麓合残附近以及地质构造带上地震有东部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华北,西北及川西地震带;滑坡泥石流灾害则在山地及切割高原呈集聚分布,其发生亦与气候及地貌条件密切相关,西南山地区,青藏高原东南部为滑坡泥石流多发重发区,华中及黄土高原地区为次多次重发区.▲作者单位:安徽无为县开城中学(233366)理轰百2003年第5期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与分布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与分布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与分布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因此也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在中国的自然灾害中,主要包括地震、洪水、旱灾、台风和滑坡等。

这些灾害类型各有特点,分布也不均匀,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地震是中国最常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大陆板块交界处,地震频发。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地震,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

地震不仅造成人员伤亡,还会导致房屋倒塌、基础设施损毁和社会秩序混乱等后果。

地震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这些地区的地壳活动频繁,地震风险较高。

其次,洪水是中国另一个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

中国的江河众多,水资源丰富,但也带来了洪水的威胁。

每年夏季和秋季,中国的南方地区经常发生洪水。

洪水不仅会造成农田受灾和农作物减产,还会导致城市内涝和房屋倒塌等问题。

洪水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等水系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地势平坦,易受洪水侵袭。

第三,旱灾也是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多样,部分地区常年面临水资源短缺和干旱的威胁。

旱灾不仅会导致农作物歉收和水资源紧张,还会造成饮水困难和生活用水不足等问题。

旱灾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平原等干旱地区,这些地区的降水量少,蒸发大,容易发生旱灾。

此外,台风是中国沿海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

中国东南沿海是台风的主要活动区域,每年夏季和秋季都会受到台风的袭击。

台风带来的强风和暴雨会导致海上交通中断、农田受灾和房屋损毁等问题。

台风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和台湾等地区,这些地区的地理位置靠近热带海洋,台风易于生成和发展。

最后,滑坡是中国山区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拥有大片的山地,山坡陡峭,土壤松散,容易发生滑坡。

滑坡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毁坏,还会导致交通中断和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

滑坡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等山区地区,这些地区的地势陡峭,雨水和重力等因素容易引发滑坡。

知识点一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

知识点一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

自然灾害专题知识点一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09年初,一场罕见的旱灾在我国北方地区蔓延,受旱面积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程度之深,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有。

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中国发生较大水灾1 029次,旱灾1 056次,旱灾的发生频率比水灾有过之而无不及。

解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全国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干旱缺水情况更为严重。

20世纪70年代全国农田受旱面积1 133万公顷,到90年代增加到2 067万公顷,20年间翻了一番还多,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比水灾更加严重。

(1)我国干旱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原因是什么?(2)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农田受旱面积大规模增加的原因是什么?(3)简述旱灾造成的危害及防御旱灾的主要措施。

知识点二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御1.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关联性(1)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2)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3)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现了自199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

为缓解水位上涨压力,政府启用安徽省境内部分蓄洪区实行分洪,安全搬迁群众4.6万人;还启用了怀洪新河分洪等措施(下图)。

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形成这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

(2)说明蓄洪区分洪的作用及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怀洪新河的主要功能考向一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及危害示例 1 (2009·山东文综)下表为“2007年气象卫星监测的我国西南三省林区火灾次数统计表”。

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西南三省林区火灾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请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指出森林火灾对当地造成的危害方法技巧学习和认识自然灾害的目的是为了减灾与防灾,所以充分认识自然灾害特点十分必要。

(1)自然灾害的区域链发现象(2)群发和群聚现象的发生(3)灾情前兆与预报:虽然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等具有随机性,人类还无法控制,但是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都具有自身的规律性,理论上是可以认知和预测的。

列出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

列出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

列出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

以下是中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
1.地震灾害:中国是世界上地震频发的国家之一。

地震主要
分布在五个主要地震带,包括青藏高原地震带、欧亚大陆
边缘地震带、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东北地震带和台湾地震
带。

2.洪水灾害:洪水是中国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尤其在
东部和南部地区较为严重。

主要受影响的地区包括长江流
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3.台风灾害:台风主要影响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福
建、台湾、浙江、广东和海南等省份。

高风险的地区包括
台湾海峡、琼州海峡和台湾东部沿海。

4.干旱灾害:中国干旱主要发生在西部地区,包括新疆、内
蒙古、青海、甘肃和西藏等地。

这些地区的降水分布不均
匀,加上气候变化的影响,使得干旱问题日益突出。

5.泥石流灾害: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山
地地区,如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陕西、甘肃和广西等地。

陡峭的山地和强降雨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原因。

6.山火灾害:山火主要发生在北部和西部地区的森林和山地。

内蒙古、东北地区、云贵高原、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森
林和草原是山火的高发地区。

7.沙尘暴灾害:中国沙尘暴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
特别是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和辽宁等地。

这些地区的干旱和风力较大,导致了沙尘暴的形成和扩散。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是常见自然灾害的大致分布范围,具体的灾害发生还会受到地区的地貌、气候、人口分布和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实施灾害管理和防灾减灾措施时需考虑具体的地方条件和特点。

中国主要自然灾害

中国主要自然灾害

中国主要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发的具有毁灭性的灾难,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的事件。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因此常年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本文将对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进行介绍。

一、地震地震是地球表面地壳发生断裂时释放的能量造成的。

中国位于地震带上,地震频发。

特别是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和甘肃等省份,地震活动非常活跃。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二、洪水洪水是由于降雨过多、雪融过快或者河流湖泊溢出等原因导致水位上升,超过堤坝和河道容纳能力而引发的灾害。

中国的大江大河众多,包括黄河、长江和珠江等,流域面积广阔。

每年的梅雨季节和台风来临时,中国的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都可能受到洪水的威胁。

洪水常常导致城镇乃至整个村庄被淹没,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困扰。

三、干旱干旱是指长时间的低降雨量或者无雨的气候条件,导致土地缺水,影响农田灌溉和作物生长。

中国地广人稀,大部分地区都集中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域。

特别是中国的西北地区,包括新疆、甘肃和宁夏等省份,干旱问题非常严重。

干旱导致农田失收,饮水困难,甚至导致人类和动物的死亡。

为了应对干旱,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和节水措施。

四、台风台风是热带海洋中发展起来的旋转风暴,给沿海地区带来猛烈的风雨。

中国沿海省份经常受到台风的袭击,特别是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地。

台风一般伴有暴雨和强风,可以引发山洪、风灾和海上事故等。

为了减少台风的危害,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包括加强预报预警和做好紧急疏散工作等。

五、雪灾雪灾主要发生在寒冷气候的地区,包括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

寒冷的冬季,大雪可以导致交通中断,农田生产受阻,甚至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南方地区也经常出现罕见的雪灾,导致城市陷入瘫痪,给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困扰。

综上所述,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洪水、干旱、台风和雪灾等是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地理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地理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地理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自然灾害频繁,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经常发生在夏秋季节。

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地势较为平坦,且气象条件复杂多变,降雨量大、集中等因素,洪涝灾害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减少洪涝灾害的危害,中国采取了以下措施:1.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中国在防治洪涝灾害方面加大了对水利工程的投资,修建了大量的水库、堤坝和排水系统,以有效调控水流,保护周边地区免受洪水侵袭。

2. 拓宽河道和整治河网:为了增加河流的承载能力,中国拓宽了一些狭窄的河道,整治了河网,消除了河道淤积等问题,以保证洪水的安全疏导。

3.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中国加强了对气象信息的监测和预测能力,建立了现代化的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布洪涝灾害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二、地震灾害地震是中国的另一大自然灾害,尤其在西南地区,地震频繁。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中国采取了以下防治措施:1.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中国建立了完善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地震震级和震源位置,及时预警和发布信息,提醒人们采取避震措施。

2. 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中国加强了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建设,规范了建筑行业的相关标准,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了地震给建筑物造成的损失。

3. 提升公众防震意识:中国通过广泛开展防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防护意识,提醒人们在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避震行动,减少人员伤亡。

三、台风灾害台风灾害主要发生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给沿海城市和渔村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为了减轻台风灾害的破坏程度,中国采取了以下防治措施:1.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中国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测能力不断加强,及时发布台风预警信息,提醒沿海地区的居民和渔民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知识点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知识点

中国的主要⾃然灾害知识点中国的主要⾃然灾害第⼀节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地震的分布与危害1、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①环太平洋地震带②喜马拉雅地震带③华北地震带④东南沿海地震带⑤南北地震带⑥西北地震带⑦青藏⾼原地震带⑧滇西地震带东经105度是我国地质构造的东西分界线2、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①分布范围⼴------⾥⽒6级以上地震⼤部分省区都发⽣过;②地震频率⾼,强度⼤-------20世纪平均每年发⽣⼀次⾥⽒7级以上地震;③地震震源浅,危害⼤--------浅源地震,破坏严重3.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及成因:①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地质构造特点是以105°E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中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

环太平洋地震带对我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影响最⼤。

②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

地壳活动强烈。

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流多发的成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结论: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泥⽯流的分布与危害1.概念:泥⽯流是⼭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砂、⽯块以⾄巨⼤砾⽯,破坏⼒极强。

2.分布:云南西北和东北⼭区﹑四川省西部﹑陕西省南部秦巴⼭区﹑⽢肃省南部⽩龙江流域﹑辽宁省东部⼭地和西藏⾃治区喜马拉雅⼭3.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道路,对⼈民的⽣命财产﹑⽣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危害。

4. 产⽣的条件:地形: 崎岖的⼭区,沟⾕上游有坡度较⼤的汇⽔⾯积;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层相当发育,地震烈度⼤的地区;物质条件:地表岩层破碎,⼭坡为松散⼟层或厚层风化物所覆盖;⽔流条件:暴⾬强度⼤,或在⾼⼭地带有多量融雪、融冰⽔的活动;植被条件:稀疏;⼈为因素:⼭区不合理的经济建设活动。

三、滑坡的分布与危害概念:斜坡上的岩体或⼟体,在重⼒的作⽤下,沿⼀定的滑坡⾯整体下滑的现象。

2.分布:云南﹑四川﹑贵州等省,及黄⼟⾼原和秦巴⼭区3.危害:掩埋房屋,造成⼈畜伤亡;摧毁城镇﹑⼯⼚﹑矿⼭;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破坏⼟地﹑森林﹑植被等4.发⽣的条件 : 地下⽔丰富和坡⾯有积⽔的地⽅,特别是连续性降⾬后,有⼤量⾬⽔下渗时,滑坡容易发⽣;地⾯有疏松物质的堆积,被⽔浸湿后发⽣软化;从地质构造上看,断层⾯、节理⾯及岩层⾯是天然的软弱⾯,尤其在断层⾯或岩层内夹有粘⼟层时,更加容易形成滑坡;斜坡坡度⼀般为20°~40°,过陡的斜坡,在重⼒作⽤下主要表现为崩落;风化作⽤、地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滑坡的发育;⼈类活动如在斜坡上进⾏蓄⽔灌溉,坡⾯植被的破坏,都能诱发滑坡的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当地菜农在寒潮到来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
菜的冻害,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解析:第(1)题,根据等值线上标注的数据可知,该地区总体上寒 潮发生的总次数从西北向东南递减;就东南部地区看,等值线在盆地 处由高值向低值凸出,说明盆地发生寒潮的次数多,盆地两侧的太行 山和山西高原发生寒潮的次数少。从而不难发现,纬度高的西北部地 区寒潮次数多,地势低洼的盆地处寒潮次数多,因此影响寒潮发生次 数多少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和地形。第(2)题,水的热容量大,可以调节 气温的变化幅度,降低地表温度下降速度,从而产生防御寒潮冻害的 结果。
流天气,主要发生在白天,故D项错误。第(3)题,主要考查自然灾害
的成因。地形方面:主要考虑中央大平原纵贯南北,没有阻碍,利于 冷暖空气运行;气候方面:主要考虑暖湿、干冷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
形成强对流。
答案:(1)C (2)B
(3)地形:平原地形有利于冷暖空气长驱直入。气候:春夏季向大
陆输送的暖湿空气与来自西部的干燥冷空气相遇,积聚到一定强度后 产生龙卷风。
答案: (1) 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
(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以东地区 )。纬度 位置;地形。
(2)水的热容量大,可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
冻害。(若答出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等 也可酌情给分)
【例题】 下图为2010年我国部分自然灾害示意图。读图回答下 列问题。
(3)龙卷风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或人畜“吸”起卷入空中,往往造成
严重的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试从地形与气候角度分析美国本土龙卷 风多发的原因。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读图可知,①位 于太平洋沿岸,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应是海啸多发区。 ②位
于北大西洋沿岸,而西北大西洋是世界台风的高发区,所以②地多飓
6.滑坡和泥石流
7. 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温馨提示]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1.主要特点:种类多、频率高、分布范围广、地域差异大。
3.下图为1969~2017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 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考点二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2.历史上,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的重灾区有洞庭湖区、鄱阳湖区、
荆江、汉江中下游和皖北沿江一带。据史料记载,唐代至清代的 1 300 年间,长江流域共发生洪灾223次。其中,唐代发生水灾16次,平均
每18年发生一次;宋、元79次,平均每5.2年一次;明清128次,平均
每4.2年1次。近代洪灾变得更加频繁。读“长江水系图及相关资料”, 回答下列问题。
选修5
第一讲
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概述、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考点一 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与分布
[温馨提示] 世界上的各种自然灾害主要集中分布在两条巨型的
灾害带上,即环太平洋灾害带和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如下表所示:
1.读美国本土主要自然灾害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①~④ 代表不同的灾害类型。完成(1)~(3)题。
流失加剧,导致中下游河床淤积、抬高,排水不畅,同样的水量也会
导致更高的水位;另一方面,由于淤积、围垦等原因,使得长江中下 游湖泊面积减少,降低了长江中下游湖泊的调洪能力,湖泊的蓄洪容ຫໍສະໝຸດ 积逐年减少。考点三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1.干旱灾害 (1)特点:出现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
(4)分布。 ①主要集中于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活动集中的东部季风气候区。 ②华北、东北地区:春旱、春夏连旱;长江以南地区:伏旱;西 南地区:冬春连旱。 2.洪涝灾害
(1)特点:多发生于春、夏、秋季,以夏季最为集中;南方多于北
方。
(4)分布:多分布于东部季风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为多 发区。 3.寒潮
4.台风
(3)危害:造成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经济损失较大。
(4)登陆路径。
5.地震
(2)多发的原因: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会处, 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1)依据所给资料,分析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和湖泊面积变化的 因果关系。
(2)结合所给材料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特点变化及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长江含沙量增 大,与其上中游河段的生态环境不断破坏有直接关系,而这些生态环
境的破坏大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造成的后果是洪涝灾害频发,1998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
(2)江西省容易遭受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4)西南地区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多发地区,这与当地的哪
些气候特点有关?
【思维建模】
【答案】 (1)东南一侧自然灾害多,西北一侧自然灾害少 (2)洪灾 雪灾(冰冻灾害) (3)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洪涝、暴雨、干旱等灾害频发; 国土面积广大,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频发;地处世界两大地 震带交会处,地震多发;海岸线长,常受台风、风暴潮侵袭。 (4)西南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易引 发滑坡、泥石流灾害。
(1)图中灾害类型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单选)(
)
A.①龙卷风
②海啸
③飓风
④暴风雪
B.①海啸 ②暴风雪 ③龙卷风 ④飓风 C.①海啸 ②飓风 ③龙卷风 ④暴风雪 D.①飓风 ②暴风雪 ③龙卷风 ④海啸 (2) 下列关于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发生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单 选)( ) A.飓风一般发生在春季 C.海啸一般发生在白天 B.暴风雪主要发生在冬季 D.龙卷风主要发生在夜晚
年的长江特大洪水灾害就是证明。
答案:(1)①长江上游段草场退化严重,导致水土大量流失;②中
游段对森林资源乱砍滥伐,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严重;③ 由于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大量泥沙在湖区沉积,洞庭湖面积与容积
不断减小。
(2)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加,灾害加重。 原因:一方面,由于人类活动加强,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水土
风。③位于中部平原,南北纵贯,龙卷风多发。④位于纬度位置较高 的东北部地区,暴风雪多发,故C项正确。第(2)题,主要考查自然灾
害的时间分布。飓风多发的时间应是夏秋季节,故A项错误。暴风雪
是冷空气南下、降温形成的,主要发生的时间是冬季,故B项正确。 海啸受地震的影响,发生的时间不确定,故C项错误。龙卷风属强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