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抗有源干扰技术的应用现状

合集下载

2024年雷达干扰设备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雷达干扰设备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雷达干扰设备市场发展现状引言雷达干扰设备是一种用于干扰雷达系统正常工作的设备,其发展与军事技术的进步和雷达系统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雷达干扰设备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市场规模、发展趋势、竞争格局以及影响因素。

市场规模雷达干扰设备市场在过去几年中迅猛发展,主要受以下因素推动:1.军事现代化进程的加速。

随着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雷达系统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为了使自身在战场上保持优势,各国纷纷加大对雷达干扰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投入,推动了市场的快速增长。

2.非军事领域的需求增长。

雷达系统不仅在军事领域有广泛应用,还在民用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空管、交通监控、气象预报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对雷达干扰设备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扩大。

根据市场研究数据,2019年全球雷达干扰设备市场规模达到X亿美元,并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稳定增长。

发展趋势雷达干扰设备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雷达干扰设备的性能和功能不断提升,如抗干扰能力增强、频率覆盖范围扩大、体积大幅度减小等。

未来,随着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雷达干扰设备将进一步实现技术升级,为市场带来更多机遇。

2.市场细分化趋势。

随着雷达干扰设备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市场需求日益差异化。

从军事领域到民用领域,从地面应用到空中应用,从高端装备到普及型设备,市场开始出现细分化。

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需要根据不同市场需求量身定制产品,以增强竞争力。

3.国际竞争加剧。

目前,全球雷达干扰设备市场竞争格局主要由美国、俄罗斯、以色列等国家主导。

这些国家在技术和资金实力方面占据着较大优势。

未来,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崛起,市场竞争将愈加激烈,企业需要提升自身研发实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影响因素雷达干扰设备市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1.政策环境。

雷达抗干扰技术现状及发展探索

雷达抗干扰技术现状及发展探索

雷达抗干扰技术现状及发展探索随着雷达应用的不断扩展,雷达干扰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雷达干扰会导致雷达的性能降低,影响雷达的工作效果。

因此,如何抵御各种干扰成为了雷达技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雷达抗干扰技术也日益发展成熟。

本文将介绍雷达抗干扰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探索。

一、雷达干扰的种类在了解雷达抗干扰技术之前,首先要了解雷达干扰的种类。

雷达干扰可以分为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1)内部干扰内部干扰是因为雷达本身的元件、子系统或器件的工作不正常而导致的干扰。

例如,由于本振或发射频率稳定度不好,会导致发射频率出现偏差;由于雷达发射功率的增加会使接收机饱和,从而产生自然抑制。

外部干扰是由雷达系统周围环境中的干扰源产生的干扰。

常见的外部干扰有:a. 来自天线方向上的干扰,如雷电辐射、电线杆等。

b. 由于雷达系统与雷达站周围的其他雷达系统产生的互相干扰。

c. 来自雷达干扰器、电磁炮等的干扰。

为了抵御不同干扰,雷达技术研究者已经提出了许多抗干扰技术。

根据不同的抗干扰技术,可以将雷达系统的抗干扰措施分为两种:(1)硬件抗干扰技术硬件抗干扰技术主要包括对雷达接收前端的设计优化,例如对雷达前置放大器进行优化,对天线进行抗干扰设计等。

软件抗干扰技术主要是针对外部干扰的抵御,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a. 目标特征提取对目标的特征进行提取,识别出目标的特定特征。

在雷达信号中,目标的特征可以是它的特定频率、脉冲宽度和幅度等。

通过识别出目标的特征,可以有效抑制干扰。

b. 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如频谱估计、自适应滤波、小波变换等,可用于抑制干扰,并提高雷达的性能。

c. 多波束雷达多波束雷达由多个天线构成,可以同时对多个目标进行检测。

通过对多个波束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外部干扰对雷达系统的影响。

d. 频域差分处理技术频域差分处理技术把输入信号分发到多个处理单元中,在频域对信号进行差分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干扰的影响,提高雷达的性能。

浅谈雷达探测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的研究应用现状

浅谈雷达探测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的研究应用现状

浅谈雷达探测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的研究应用现状摘要:雷达探测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的研究是雷达探测质量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近年来,在电子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下,雷达探测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的研究也随着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从雷达探测精度的的影响因素出发,着重探讨关于雷达的应用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应用趋势进行分析,为雷达探测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必要的思路。

关键词:雷达探测能力抗干扰能力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TN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引言在 21世纪的战争中“先敌发现、先敌攻击、先敌杀伤”已然成为现代战争制胜的主要不二法则。

但要实现这个目标,一方面需要已方探测雷达截面积要设计的尽可能小另一方面还需已方雷达探测距离尽可能长,能先于对手发现对手。

然而通常环境中存在的干扰会缩短雷达的探测距离,降低探测质量,因此雷达的探测能力和抗干扰效能对雷达的实际作战能力是会产生直接影响的。

本文通过对雷达探测能力和抗干扰的影响因素探讨,为雷达装备的应用提供一些的理论参考。

1概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雷达距离方程得到了发展,由于军事安全的限制,关于这方面的科研成果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才得到公开。

直至 1956 年一本关于雷达探测距离估算的综合性著作中进一步讨论了检测概率、虚警概率、检波器前和检波后积累的理想归效果、天线波束扫描影响等问题,才进一步发展了基本检测因子理论并提出有效检测因子的概念。

之后便简单的认为系统噪声温度为环境温度和接收机噪声系数的乘积,这是存在误差的。

发展到今天,科研工作者关于雷达应用的研究和探讨依然是极具热忱。

2雷达的工作原理雷达的探测距离是统计意义上的概念,这是因为在雷达系统中存在背景噪声,而背景噪声具有随机性的特点。

雷达方程反映了和探测距离相关的因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不同应用场景的雷达系统其组织结构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下面以常见的脉冲雷达为例说明雷达的基本组成,如下图 1 所示,主要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机、显示器等组成。

雷达抗干扰技术现状及发展探索

雷达抗干扰技术现状及发展探索

雷达抗干扰技术现状及发展探索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雷达抗干扰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各种干扰源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提高雷达系统对干扰的抵抗能力,保障雷达系统的正常运行。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雷达抗干扰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从传统的频率捷变、编码抗干扰技术到现代的自适应波形设计、智能信号处理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对雷达抗干扰技术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其发展趋势,对于指导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包括:深入探讨雷达抗干扰技术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传统抗干扰技术的优缺点,总结其应用范围和局限性;探讨现代抗干扰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方向,为未来的技术改进提供参考;了解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对雷达抗干扰技术发展的影响,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当前存在的挑战和机遇,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为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以上目的的探讨与分析,旨在全面了解雷达抗干扰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2. 正文2.1 雷达抗干扰技术现状雷达抗干扰技术现状主要包括传统抗干扰技术和现代抗干扰技术两个方面。

传统抗干扰技术主要包括频率扫描抗干扰技术、频率多普勒抗干扰技术、脉冲压缩抗干扰技术、波束抑制抗干扰技术等。

这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抑制干扰信号,提高雷达系统的性能和抗干扰能力。

但随着干扰信号日益复杂多样化,传统抗干扰技术在应对新型干扰挑战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现代抗干扰技术包括自适应波束形成、自适应滤波、聚束、时域自适应等技术。

这些技术利用雷达信号处理和智能算法,能够实现对干扰信号的实时识别和抑制,提高雷达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性能表现。

雷达抗干扰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雷达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随着电磁环境日益复杂和干扰手段的不断更新,雷达抗干扰技术仍然面临着挑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来提高雷达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相控阵雷达抗干扰方法应用及实现

相控阵雷达抗干扰方法应用及实现

摘要摘要随着现代装备技术的日益发展,战场上电磁干扰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为了与时俱进,适应现代战场的复杂环境。

现代雷达装备必须在原来所具备的性能基础上,切实提高抗干扰的能力,将理论转化为工程实际,以适应实时战场的需要。

抗干扰能力是衡量雷达性能的主要标志之一,同时也作为整机系统设计的重要考虑。

雷达面临的干扰一般不是单一的干扰方式,而是多种干扰组成的综合干扰。

本文主要针对有源干扰进行分析,列举了多种主要的不同类型的干扰信号。

雷达的抗干扰也必须要采用具有多种抗干扰措施的综合抗干扰技术。

这样,在同一部装备上就拥有了较全面的抗干扰能力,使我们的产品能够适应时代和战场的需要。

本文结合某中远程三坐标雷达,以工程实践为主要研究方法,完成了多种抗干扰技术的应用及实现。

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对多种抗干扰技术进行讨论。

论文首先介绍了相控阵三坐标雷达的基本原理,系统基本组成及其抗干扰性能优势。

详细介绍了大动态接收机、数字脉压、辅助通道、匿隐等技术的实现。

深入分析和研究了天馈系统抗干扰技术的实现。

以超外差接收机为基础,在接收分系统中实现了多种抗干扰技术。

联合脉压系统和信号处理系统,进一步提高整机的抗干扰能力。

利用多年来积累的工程实践经验,充分发挥目前的工艺技术水平。

根据各抗干扰措施的技术要求,对各相关的分系统进行硬件上改进,或者在原来的硬件基础上增加一些硬件。

在各抗干扰技术措施实现过程中,从整机的角度优化好各分系统,协调融合好各分系统。

在原来的体制下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来实现技术指标。

在多种抗干扰措施都实现以后,对多种抗干扰方法实现的效果进行分析。

对部分抗干扰技术的实现效果采用仿真的方法介绍,部分技术采用录取目标的效果来介绍。

抗干扰措施在工程上实现以后要,通过调试发挥出硬件的最佳效能。

最终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应用的抗干扰方法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使雷达的抗干扰性能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大动态接收,干扰对消,数字脉压,辅助天线I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quipment technology, the situ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in the battlefield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vere. In order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dapt to the complex environment of modern battlefield, modern radar equipment must be in the original performance,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anti interference, the theory into practice,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real-time battlefield. Anti-jamming capability is one of the main signs of measuring radar performance,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for the whole system design. Radar interference is generally not a single interference, but a variety of interference composed of integrated interferenc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positive interference, lists a variety of different types of interference signals. Radar anti-interference must also be used with a variety of anti-jamming measures of integrated anti-jamming technology. In this way, the single equipment has more comprehensive anti-interference ability, so that our products can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 and the battlefield.In this paper, the appl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variety of anti-jamming technology are studied by using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in a remote three coordinate radar.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this paper introduces several kinds of anti jamming technologies. 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three phased array radar, the basic composition of the system and its anti-jamming performanc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echnologies of large dynamic range receiver, digital pulse compression, auxiliary antenna and so on. The anti - jamming technology of antenna system is deeply analyzed and studied. Based on the superheterodyne , a variety of anti-jamming techniques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the receiving subsystem. Through the digital pulse compression system and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 we can further improve the anti-jamming ability of the radar. According to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anti-jamming measures, the hardware of each subsystem is improved, or some hardware is added based on the original hardware.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alization of the anti-jamming technology, the optimization of each sub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machine, and coordina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various subsystems.Some measures for enhancing anti-jamming capability of phased array radar areIIachieved. We show the best performance of each subsystem of rada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 of some anti-jamming methods. In this paper, we show the real target captured by phased array radar with some anti-jamming methods. Final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ti-jamming method used in this paper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so that the anti-jamming performance of the radar has been improved.Keywords: dynamic-range,jammingcancellation,pulsecompression,auxiliary antennaIII目录第一章绪论 (I)1.1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1.2抗干扰方法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3)1.3本文的主要贡献 (4)1.4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5)第二章雷达干扰与抗干扰技术 (6)2.1雷达干扰技术 (6)2.1.1应答式干扰 (7)2.1.2转发式干扰 (8)2.1.3复合灵巧干扰 (11)2.2雷达抗干扰技术 (12)2.3相控阵雷达抗干扰的特点 (13)2.4本章小结 (13)第三章相控阵体制雷达反干扰措施 (14)3.1相控阵雷达系统 (14)3.2常见的抗干扰方法 (19)3.3 相控阵抗干扰方法 (19)3.3.1系统组成 (19)3.2.2大动态范围接收机 (22)3.4脉冲压缩抗干扰技术 (26)3.4.1脉冲压缩原理 (26)3.4.2系统时序 (28)3.4.3线性调频信号压缩 (37)3.5辅助天线的位置 (39)3.6大功率发射机 (47)Ⅳ3.7本章小结 (50)第四章相控阵反干扰性能分析 (51)4.1脉冲压缩雷达抗干扰性能 (51)4.2相控阵抗干扰性能 (52)4.3 抗干扰方法实现效果 (56)4.4本章小结 (57)第五章全文总结与展望 (58)5.1全文总结 (58)5.2后续工作展望 (58)致谢 (60)参考文献 (6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4)Ⅶ图表图1-1 Pave-Paws预警雷达 (1)图1-2 APAR有源相控阵雷达 (3)图2-1雷达干扰分类 (7)图2-2宽带阻塞式干扰 (7)图2-3窄带瞄准式干扰 (8)图2-4杂乱脉冲干扰 (8)图2-5距离波门拖引 (9)图2-6距离欺骗干扰 (9)图2-7速度拖引 (10)图2-8速度跟踪曲线 (10)图2-9航迹欺骗 (11)图3-1相控阵雷达基本组成 (14)图3-2相控阵示意图 (15)图3-3触发延时图 (21)图3-4接收机组成 (24)图3-5数字中频接收机 (25)图3-6限幅器组成框图 (25)图3-7测试噪声系数框图 (26)图3-8 线性调频回波脉压原理 (27)图3-9脉压雷达系统 (28)图3-10脉压处理组成框图 (28)图3-11脉压雷达工作时序示意图 (30)图3-12多种情况下脉冲压缩雷达时序 (30)图3-13干扰信号时序图 (31)图3-14同步时序逻辑 (31)图3-15 多分层慢门限原理 (32)图3-16 STC输出 (32)图3-17非参量快门限原理 (33)图3-18五周期积累过程示意图 (33)图3-19滑窗式检测器原理 (33)图3-20滑窗式检测器角度录取 (34)图3-21 LFM线性调频信号 (38)Ⅳ图3-22三联波束在仰角上完成一个扫描周期 (39)图3-23扫描变换组成框图 (39)图3-24辅助天线位置图 (42)图3-25和差波束信号示意图 (42)图3-26主辅通道波束信号 (43)图3-27辅助通道示意图 (44)图3-28线性调制器 (49)图3-29四端环行器 (49)图3-30放大系统设计 (50)图4-1脉冲压缩对作用距离的改善 (52)图4-2高灵敏度接收机仿真回波信号 (52)图4-3干扰情况下脉冲雷达仿真回波信号 (53)图4-4干扰脉压雷达仿真回波信号 (53)图4-5干扰情况下相控阵雷达接收回波 (54)图4-6干扰试验框图 (54)图4-7 波束形成技术原理 (54)图4-8 信号方向与干扰关系示意图........... .. (55)图4-9干扰置零示意图 (55)图4-10稀疏和密集假目标仿真图 (56)图4-11未受干扰时终端画面 (56)图4-12受到干扰的画面 (56)图4-13 MTI后画面 (57)图4-14 烧穿作用画面 (57)图4-15目标放大图 (57)图4-16干扰对消后画面 (57)表3-1相控阵抗干扰手段及其主要作用 (19)表3-2脉冲压缩雷达的时序关系概念 (29)Ⅶ第一章绪论1.1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21 世纪的战争是高技术含量的战争,在作战形式多样化的现代战争中电子战起着主导作用。

雷达抗干扰技术现状及发展探索

雷达抗干扰技术现状及发展探索

雷达抗干扰技术现状及发展探索
近年来,随着雷达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雷达系统已经成为了许多现代化军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战时期,利用电子干扰仪器堵塞对方雷达系统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战术,而现在对于雷达抗干扰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雷达抗干扰技术的研究目的就是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保证雷达系统的工作稳定和可靠。

干扰源多种多样,如雷达同频干扰、脉冲干扰、噪声干扰等等,此外雷达还会受到多种多样的自然干扰,如电离层、天气、电磁辐射等。

目前,为了实现雷达抗干扰技术,研究人员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方法。

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是多输入多输出(MIMO)雷达技术,通过这种技术,在每个发射和接收端口使用多个天线(至少两个),这些天线可以发射和接收多个独立的信号,不同的信号可以通过引入不同的空时编码(STC)进行区分。

在雷达系统中,MIMO技术可以用于提高系统的容错能力,并且可以减少自然干扰带来的影响。

另一种方法则是建立具有自适应功能的雷达系统。

这种自适应雷达系统能够根据实时的干扰和环境条件来调整其参数,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所受干扰的影响。

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自适应技术是最小均方误差(LMS)法。

通过使用这种方法,雷达系统可以自适应地调整其滤波器系数,以发现并抑制干扰信号。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更加高级的技术也正在被研究,比如采用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来提高雷达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总体而言,雷达抗干扰技术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且耗费人力物力的过程,但它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随着世界上各国军事和民用雷达系统的不断发展,相应的干扰技术也会不断地增强,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新的方法,以应对这些挑战。

雷达抗干扰技术现状及发展探索

雷达抗干扰技术现状及发展探索

雷达抗干扰技术现状及发展探索雷达抗干扰技术是指在雷达工作过程中,抵抗和克服干扰的技术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雷达在军事、民用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形式的干扰。

研究和发展雷达抗干扰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目前,雷达抗干扰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向。

采用新的信号处理算法。

传统的雷达信号处理算法主要是基于线性和高斯信号假设的,但实际上,雷达工作环境中存在着各种非线性和非高斯的干扰源。

采用新的信号处理算法,可以更好地抵抗各种复杂干扰。

研究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

自适应波束形成是一种通过动态调整天线阵列中的权重来实现波束指向目标,抑制干扰的方法。

通过不断学习和调整权重,自适应波束形成可以有效地抵抗动目标和干扰源的干扰。

利用多基地雷达系统。

多基地雷达系统由多个雷达站组成,可以通过多普勒频率差值、多普勒频率差谱和时频时间差等方法,来判别目标和干扰的区别,从而提高雷达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第四,开发新型的抗干扰天线。

抗干扰天线是指具有良好抗干扰性能的天线。

传统的抗干扰天线主要采用波导、微带等结构,但随着新型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如超材料、超宽带技术等,可以开发出更具抗干扰能力的天线。

第五,综合利用多传感器信息。

传感器包括雷达、红外、光学、声纳等,综合利用多传感器信息可以提高对目标和干扰的判别能力,进一步提高雷达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雷达抗干扰技术在不断发展和探索中,主要包括新的信号处理算法、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多基地雷达系统、新型抗干扰天线和综合利用多传感器信息等方面的研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雷达抗干扰技术在未来会取得更多的突破和创新,为雷达应用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机载雷达抗干扰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机载雷达抗干扰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机载雷达抗干扰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摘要:干扰是机载雷达在作战使用中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抗干扰能力成为评价机载雷达性能的关键指标。

文中介绍了机载雷达面临的干扰环境,总结了机载雷达抗干扰的思路,指出基于干扰环境感知的抗干扰策略存在的优势。

进一步介绍了常用抗干扰措施的机理和实施方法,针对突出的主瓣干扰难题,重点阐述了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的极化抗干扰和协同抗干扰技术。

最后,面对干扰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分析了机载雷达抗干扰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载雷达;抗干扰;极化;多站协同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雷达从功能到应用上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从单纯的检测目标到对目标的二维成像,从军事应用扩展到民事应用,雷达已经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

20世纪60年代以来,机载雷达技术不断发展,机载雷达的性能得到大幅提高,新技术是提高雷达性能的重要因素。

1概述现代雷达有源干扰系统的雷达对抗设备,根据不同雷达信号的指纹特征,对雷达辐射源甄别,达到拦截雷达发射信号目的。

干扰机根据需要对雷达信号进行放大、延时、调制和转发,对雷达进行干扰。

雷达有源干扰系统从对空间信号的截获到根据需求进行信号的处理和转发已完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在线闭环系统,对雷达形成了较好的干扰。

我国现役雷达设备虽然具备了一般的自适应抗干扰措施,如:自适应频率捷变、自适应旁瓣相消和旁瓣匿影等功能,但雷达对抗有源干扰一般采用的被动和单一的对抗方法,对复杂的有源欺骗、噪声灵巧干扰、密集干扰和复合式干扰,抗干扰效果仍不尽人意。

如何从雷达信号发射、接收、到信号处理部分也形成一个可以主动感知外部干扰环境进行有源干扰自适应抑制的在线闭环系统,对于在复杂干扰环境下,有效对抗雷达有源干扰,提高我国现役和新研制雷达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尤为重要。

2机载雷达抗干扰技术发展2.1机载雷达组网探测技术随着机载预警雷达和预警机技术不断进步,近年我国空警-2xx等型号预警机相继服役,机载雷达组网探测已成为-一个热门的探索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达抗有源干扰技术的应用现状
发表时间:2019-06-17T11:54:52.620Z 来源:《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7期作者:杨文超高金宝袁义[导读] 检测目标以及跟踪与识别目标,是现代社会应用雷达的主要目的。

雷达有源干扰对上述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极大阻碍。

因此,针对复杂电磁环境下雷达抗有源干扰技术展开的探究十分必要。

雷达抗有源干扰技术复杂性较强,涉及到多个环节,最明显的是雷达信号以及信息处理。

在探究雷达抗有源干扰技术后可明确该项技术在体制层面、波形设计以及信号与数据处理等层面的关键点。

并在客观分析其不
足的基础上制定恰当策略,对其进行逐步完善。

中国人民解放军91411部队军用雷达在全新的发展背景下面临巨大挑战,加之受到雷达电子对抗技术的影响,军用雷达使用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加。

雷达工作电磁环境因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影响而呈现出日渐恶劣的状态。

固态电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有源干扰等都与雷达工作电磁环境之间存在直接联系。

高功率、高逼真度是有源干扰的明显特征,在智能化方面也占据一定优势。

这些都是影响雷达生存与使用的直接因素。

应用雷达抗有源干扰技术是改善上述问题的基础与前提。

一、系统与体制层面抗干扰应用现状
1.系统层面抗有源干扰措施(1)对于大功率饱和干扰,可通过调整接收机信号动态范围防止出现饱和状态。

相关的方法主要包括时间灵敏度控制、自动增益控制、快时间常数以及宽限窄接收机等技术,但该类方法将影响雷达灵敏度和线性特性。

(2)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噪声调制类干扰普遍存在于跟踪雷达当中。

一般需要借助装备干扰检测器的方式来检测上述干扰。

在加装干扰检测器时,需要进行波门设置工作,在选定感兴趣目标后,将其恰当设置在目标两侧。

雷达系统因干扰检测器的影响,而向干扰跟踪模式不断转化。

波门后拖干扰是制约跟踪雷达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已经有前沿的跟踪技术打破上述限制。

保护波门技术并不是随意使用,而是在距离信息并不重要的情况下开展,这类信息虽然精确,但不在重要参数的涵盖范围内。

部门会在假目标信号转移后重新开始跟踪工作,系统在此过程中发挥自身作用与价值,重置各类参数,维持对原有感兴趣目标的跟踪。

真正改善雷达检测概率较差的问题,是针对系统设计层面开展抗干扰工作的基础。

当干扰处于某种特定情境时可取得理想效果,例如平稳以及线性等。

但该措施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

干扰被大功率压制后无法使用该种措施,或者涉及到较为密集的假目标时,该类措施仍无法发挥自身作用。

2.天线极化抗干扰措施干扰机天线会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极化,也正是因为这种方式,有源干扰极化状态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极化方式是影响有源干扰极化状态的先决条件。

干扰天线极化方式与雷达天线极化方式直接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情况下不会保持在相同状态。

这是将更为科学的理论提供给抗有源干扰,是极化信息发挥自身价值的直观体现。

国防科技大学在天线极化抗干扰方面的研究始终处于领先水平。

一般是从极化滤波器设计角度着手,开展抗有源压制干扰工作的研究。

极化抗干扰会利用多种方式开始作业,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为有源干扰,现阶段目标回波极化方式差异的应用范围也有所拓宽,作为极化抗干扰开展各项作业的有效手段。

无论是在稳健性还是在可靠性方面,上述两种技术都占据一定优势,并在不断应用与实践的同时,完善自身技术体系。

其应用范围不断拓宽,对空监视以及导弹制导等都可结合实际恰当应用上述两种技术,成像雷达在作业过程中也可对其进行有效使用。

但上述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会受到一定的阻碍,最为明显的就是实施条件较窄,只能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使用。

因其他因素会影响到抗干扰性能,例如在全极化发射天线时,抗干扰性能的发挥就会受到破坏性影响。

二、波形设计与接收机层面抗干扰应用状态
1.发射波形管理抗干扰作为一种改进思路,分集理论可以打破雷达方在抗干扰被动的局面。

脉冲分集技术不仅可以增加干扰方截获与存储雷达信号的难度,而且可以通过对发射与接收信号集的分析与处理获得干扰信息,因而被应用于雷达有源欺骗干扰抑制。

设计转向慢时域、频域及其联合域分集波形设计,其结构简单且计算量相对较低。

分集信号将提高雷达复杂度,影响雷达基本功能,这个缺点将严重阻碍其工程实现。

2.天线空时自适应处理抗干扰空时自适应处理技术的出现时间相当早,并且经过较长时间的使用。

机载雷达的杂波抑制是最开始应用该技术的范围。

科学预估有源干扰特征参数,可以说是阵列技术取得成就的直观体现。

部分新体制雷达在处理特征测数时,还要接收各项数据,将多个雷达接收阵元科学设置在其中。

真正改善干扰信号抑制的问题,其对消出现的可能性大幅降低。

STAP类抗干扰方法通过在特定方向设置零陷,从空域滤除干扰。

其缺点较为明显:由于不具有距离维的自由度,当干扰和目标同向时,将严重影响真实目标检测概率。

三、明确信号与数据处理层面抗干扰应用现状
1.信号处理层面这类方法主要利用目标回波和干扰的多域表征差异进行抗干扰。

针对LFM信号,利用分数阶傅里叶变换和经验模态分解抑制压制类干扰;通过匹配滤波和小波变换对干扰进行抑制;建立映射原则,研究目标回波和干扰的典范相关分析特征向量差异性,分离出回波从而抑制干扰。

通过极化滤波的方法抑制干扰,该方法能较高程度地保留目标回波信息。

对于利用多域滤波与子空间分离的方法,分辨率成为影响性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2.信号及数据处理层面抗有源欺骗干扰现代有源欺骗干扰通常由DRFM辅助产生,通过DRFM干扰机的工作流程分析可知,干扰机对截获的雷达发射信号进行距离、多普勒调制,产生欺骗干扰。

由于干扰机的频率变换环节、射频功率放大器等器件的非线性,引入的非线性失真对调制产生的信号进行二次调制,所产生的假目标带有干扰机的指纹特征,这种特征为信号层面有源欺骗干扰感知提供了依据。

结语:通过深入分析雷达抗有源干扰理论可明确其关键技术与各项要点,也可通过分析国内外发展现状的方式,完善雷达在应用方面存在的多种不足。

雷达抗有源干扰技术可以说是将最为坚固的物质保障提供给电子对抗领域。

雷达抗有源干扰技术的发展前景与空间相当广阔,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工程方面,都具备极大的发展平台。

雷达工程师需要在这一过程中转变自身的研究思路与观念。

从设计阶段着手,实现雷达体制设计抗干扰算法与抗干扰技术以及需求指导之间的科学转换。

参考文献:
[1]刘振,隋金坪,魏玺章.雷达有源干扰识别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信号处理,2017(12):1593-1601.
[2]龚仕仙.宽带LFM雷达有源干扰对抗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