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折桂令·问秦淮

合集下载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古诗词《怀古咏史诗 》专题鉴赏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古诗词《怀古咏史诗 》专题鉴赏精品课件
中考专题复习之古诗词鉴赏
怀古咏史诗
以历史事件、历 史人物、历史陈迹 等为题材。借咏叹 史实、描写古迹来 抒发诗人的兴衰之 感,以寄托哀思, 或借古讽今,或思 发思古之幽情。
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得失
咏史怀古诗的内涵
•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 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对历史遗迹的追 思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 (讽刺时事),或者思发思古之幽情。
鉴赏示例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怀什么古
诸葛亮(古人)的三顾 茅庐、平定天下、出师 未捷、身死五丈原。
பைடு நூலகம்艺术手法
“寻”字突出对诸葛亮 的追思、仰慕和钦敬
以乐景衬哀情,满院萋 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 难言;数声呖呖黄鹂, 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真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再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
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
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余秋雨
教材联想
教材链接
内容情感
手法借鉴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 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 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 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

孔尚任《折桂令·问秦淮》原文译文鉴赏

孔尚任《折桂令·问秦淮》原文译文鉴赏

孔尚任《折桂令·问秦淮》原文|译文|鉴赏《折桂令·问秦淮》为著名戏曲作家孔尚任所作,出自《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哀江南》。

此曲描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的所见所感,突出南京荒凉残败的景象,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曲吧!《折桂令·问秦淮》原文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译文及注释译文曾经的秦淮两岸画船窗寮,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

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

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

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

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

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

刚绽放的黄花上有几只蝴蝶在飞,刚落下的红叶如此美丽,却没有人来欣赏了。

注释①秦淮:今南京秦淮河,作品中借杜牧《泊秦淮》之意,来表现国家风雨飘摇的情况下,众生还在歌舞升平。

②端阳:南方重大的节日,这里指经过战乱,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

③“白鸟”句: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

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

鉴赏此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

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

“破纸迎风,坏槛当潮”两句,以声音衬寂寥。

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

接着,作者将人物和节日情况作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秦淮河无人无乐无节日佳庆的空寂。

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

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

作者用富有特征性的“粉黛”、“笙箫”、“灯船”、“酒旗”,写尽了昔日秦淮河畔繁华竟逐的景象。

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01
6、排比(列锦)
列锦
运用此修辞可达到的艺术效果是: 凝炼美。如:陆游的《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两句,诗人虽然省去了若干词语,只选取了几个关键名词,但并不影响意义的完整表达,语言凝练,意境开阔。
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真意,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北宋柳永的名篇《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篇抒写的是恋人之间的离愁别恨。诗人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仔细品味,诗人诸多无法直言表达的情愫,全都寄寓在这些名词连成的画面中,使人可以“心领神会”,而且越咀嚼越觉得情致缠绵、余韵深长了。
02
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03
8、反问
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01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开头这句既是起兴,又是作比。诗人因物起兴,以孔雀的美丽喻兰芝。“五里”表示大体的地段。“徘徊”犹豫不前,心怀悱恻,这一句既写了兰芝的心情,又表明全诗的主题,画龙点睛。
双关
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作描摹思妇的心理,《春思》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语带双关。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诗题“春思”之“春”,就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丝”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与“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与含蓄美。

咏史怀古诗鉴赏 课件(23张PPT)

咏史怀古诗鉴赏 课件(23张PPT)
君忧民。
(2009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借坏槛代当,潮,反目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
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
个人瞧。
⑴“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答:
兴,百姓苦;亡,百同揭姓情露下统苦层治!人 者民 压的 榨疾 百苦 姓, 的
实质(议论)


题乌江亭
乌江亭
杜牧
王安石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
百战疲劳壮士哀, 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 胜败兵家事不期,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
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
中原一败势难回。 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包羞忍耻是男儿。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 江东子弟多才俊,一番轰江轰烈东烈的子山事河业弟。,死今了也虽要气在壮 ,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拟人;借古讽 今;怀古伤今、虚实相生;对比; 直抒胸臆;烘托、衬托;用典
咏史怀古诗从思想内容上分有三类
1、借古(人)抒怀 对比失落型 同病相怜型
苏轼《赤壁怀古》 李商隐《贾生》
2、怀古(事、迹)伤今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
李白《越中览古》 刘禹锡《台城》
3、理性反思 作者身置其外,总结哲理
点击概念
❖ 咏史诗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 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 时事的诗歌。
❖ 怀古诗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 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 贤愚而己。”

箫结尾的诗句

箫结尾的诗句

箫结尾的诗句声尘籁玉箫《病中六首其一》宋·陈师道吹洞箫《三都赋》魏晋·左思凤入巫山奏玉箫《扬州道上思念沈九娘》明·唐寅琉璃光里听笙箫《元夕》明·朱应辰密映垂杨听洞箫《柳枝辞十二首其一》唐·徐铉呜呜咽洞箫《芝云堂分韵得玉字》明·顾衡犹卧白云吹洞箫《咏史二首其一》宋·周弼时操弄玉箫《拟古八首其一》宋·陈普五云隐隐听笙箫《早朝追和匏老韵》明·石珝谷里莺和弄玉箫《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唐·韦嗣立流咏止于洞箫《玉台新咏序》南北朝·徐陵月中骑凤夜吹箫《奉柬萧子充》明·萧翀舜廷化洽凤仪箫《又金国贺会庆圣节使副到阙紫宸殿宴致语口号》宋·周必大吹洞箫《鱼山神女祠歌·迎神》唐·王维千秋桥上自吹箫《京口怀古二首其一》宋·释仲殊能持白玉箫《听王子定吹箫》宋·李新酸风空度凤台箫《客孟氏塾戏降紫姑》宋·邓林愁的是抹回廊暮雨箫箫《【南吕】一枝花_赠朱帘秀轻》元·关汉卿间以笙与箫《补疏斋题鹅湖》宋·李谨思何处笙箫《折桂令·问秦淮》清·孔尚任十里笙箫《满庭芳·元夕上邵武王守子文》宋·戴复古筵前举袖催玉箫《白纻四时词(四首)》明·孙蕡声满东南几处箫《秋心三首》清·龚自珍从兹罢玉箫《鲁忠王挽词三首》唐·宋之问飞下紫霞箫《明月引/江城梅花引》宋·周密手持紫玉箫《秋高亭》宋·赵必愿美人何处觅吹箫《秣陵怀古(三首)》明·刘秩留凤愁寒不傍箫《夜宴》宋·宋祁去听嬴家弄玉箫《梦游仙四首(戊寅二月廿二夜)》明·居节松月伴吹箫《小重山·学士生日》宋·李弥逊少年击剑更吹箫《已亥杂诗96》清·龚自珍凤台空后不闻箫《钱塘筑城过西湖述怀二首(乙亥八月)》明·易恒一声歌戛玉楼箫《赠庞炼师(女人)》唐·李洞和备九成箫《又上座主李左史八十韵》宋·程公许掩抑笙箫《先蚕六首其一》隋·佚名宫女已能传洞箫《雨中自秘书省访王三侍御知早入朝便入集贤…诗赠之》唐·李德裕小红低唱我吹箫《过垂虹》宋·姜夔来此坐吹箫《寄题不碍云轩二首其一》宋·丁黼明月参差紫玉箫《题玉霄亭》宋·王廉清都坐池头合凤箫《楼心月》宋·无名氏谁念卖药文箫《夜合花·风叶敲窗》宋·孙惟信月在江楼倚玉箫《奉和袭美吴中书事寄汉南裴尚书》唐·陆龟蒙花月罢吹箫《挽符颍江》明·敖英松杉高下韵笙箫《简辨老》宋·李处权水国吹箫《台城路·为湖天赋》宋·张炎钟鼓管箫《熙宁祀皇地祗十二首其一》隋·佚名月中对鹤吹洞箫《夜过苍墩江隐居》元·王逢何处听吹箫《崔驸马山池重送宇文明府(得苗字)》唐·岑参碧玉箫《【双调】庆东原》元·白朴鸾歌已凤箫《七日夜女会文》明·傅汝舟花姑吹箫《送杨秀才》唐·贯休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朱户笙箫《水龙吟·戊午元夕》宋·吴潜吹向紫鸾箫《【越调】小桃红_陆庄风景又》元·倪瓒谷里莺和弄玉箫《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唐·赵彦昭灵音一半入琼箫《恭送昙阳大师六首其一》明·屠隆燕管秦箫《柳梢青·己未元夕》宋·吴潜去尚缠绵可付箫《又忏心一首》清·龚自珍清吹泠泠杂凤箫《侍宴安乐公主山庄应制》唐·李乂月明凄断凤凰箫《西津别妓》明·邬佐卿凉月殷勤碧玉箫《经旧游(一作怀真珠亭)》唐·温庭筠那知别殿困笙箫《楚宫词三首其一》宋·曹勋问吹箫《蓦山溪·东风不住》宋·朱敦儒明月卧吹箫《【中吕】满庭芳_铁马儿虚檐》元·乔吉冻涩琼箫《扫花游·春雪》宋·吴文英愁倦容呜呜洞箫《【双调】折桂令_村庵即事掩》元·张可久清光愁玉箫《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宋·高观国傅寿清歌沙嫩箫《秦淮杂诗(二十首选—)》清·王士祯听雨笙箫《解连环·留别姜石帚》宋·吴文英闲与凤吹箫《上元夫人》唐·李白醉乘江月卧吹箫《烟雨中过石湖(三首)》元·倪瓒月明夜夜自吹箫《和铁厓《西湖竹枝》明·曹妙清感他石女吹箫《西江月·堪叹这般曲调》元·王哲烘堂不用笙箫《西江月·壬午生日》宋·张纲神仙碧玉箫《游大涤》宋·丁先民灯火笙箫《【双调】折桂令_钱塘即事倚》元·张可久楼上谁家弄玉箫《数日暄妍颇有春意予闲居无日不出游戏作》宋·陆游清声谩忆何处箫《忆旧游·寄友》宋·张炎玉人何处教吹箫《【南吕】梧桐树南》元·郑光祖楼上何人吹玉箫《楼上》宋·葛起耕赤玉阑边听鼓箫《唐史君与正新建浮桥》宋·徐似道同伴吹箫《【仙吕】点绛唇省悟》元·程景初卧闻秦王女儿吹凤箫《齐人少翁招魂歌》宋·刘克庄逢台即听箫《都下灯夕》宋·宋庠魂萦紫玉箫《长相思·去路遥》宋·谭宣子空外笙箫《柳梢青·西湖》宋·赵汝愚笑称秦女和萧箫《玉海诗(三首)》明·彻鉴堂庭容百骑鸣簴箫《唐何循吏庙》宋·洪咨夔云间吹断一声箫《对月六首其一》宋·白玉蟾时闻风下笙箫《清平乐·杨侯书院闻酒所奏乐》宋·张孝祥凤起独吹箫《梁国惠康公主挽歌词二首(驸马即司空于公之子)》唐·羊士谔神巫何事苦吹箫《题樊侯庙二首其一》宋·黄庭坚歌管玉为箫《江城子·再和呈马守》宋·王庭紫云深秦女吹箫《【双调】折桂令_村庵即事掩》元·张可久阿谁楼上夜吹箫《古断肠曲三十首其一》宋·周端臣卧听篱头响玉箫《冬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我岂区区事管箫《六月二十一日内引赐对缉熙殿玉音宣问漏下数》宋·岳珂踏月吹箫《瑶台聚八仙·菊日寓义兴,与王觉轩会饮,酒中书送白廷玉》宋·张炎倒骑黄犊自吹箫《衡岳杂兴》明·胡安更无人为吹箫《风入松·东风巷陌暮寒骄》宋·俞国宝。

江苏省扬州地区高三语文科诗歌鉴赏资料课件苏教版

江苏省扬州地区高三语文科诗歌鉴赏资料课件苏教版

诗歌中的景与情 诗歌是以感情为根本的。 诗歌鉴赏如果脱离了对 “感情”的细心探究和深 刻领悟,就是脱离了诗歌 的根本。然而诗歌的感情
往往不是直接说的,而是 通过景物描写表现的。情 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 语,情景名二实一,这是 中华民族的基本美学观。
“情景交融”是高考古 典诗歌鉴赏的一个重 点,常考不衰。
课堂检测
观 猎
王 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试分析文中塑造了一个 怎样的人物形象?
这首诗勾画了一个英姿飒爽、 意气风发的将军形象。诗中前 两句描写,渲染气氛,点明人 物身份,“马蹄轻”写出奋力 追 击的情形,“忽过、还归”描 写
学生答案 1.描绘了一幅凄迷的月夜 景色。表达了羁旅之愁、 漂泊之苦。
2.寓情于景。借“残雪”和 “雁 断”表现了漂泊在外生活艰 辛,流露出思乡之情。 以乐景写哀情。“新月”再次 升 起,而自己依旧离家在外,这
3.“残雪”和“雁断”以 残存 的雪和分离的雁群都表现 了一种孤苦、寂寞和伤感 之情,寓情于景,更烘托 出全诗的淡淡忧伤的基
意象: 诗歌中熔铸了作者 主观感情的客观物 象。
意境: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 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 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 的艺术境界,即“意”与 “境”的和谐统一。
题目类型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 景物?这首诗塑造了怎样 的形象?这首诗景物有什 么特点?这首诗为我们展 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等 等。
诗人通过精当的描写,以 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 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 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 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 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 的三山。

秦淮诗词名句

秦淮诗词名句

1、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泊秦淮》唐朝·杜牧解释: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

2、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折桂令·问秦淮》清·孔尚任解释:曾经的秦淮两岸画船窗寮,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

3、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

——《秦淮杂诗二十首·其一》清·王士祯解释:秦淮河流贯南京城中,明末河畔歌馆舞榭特盛。

4、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五代·李煜解释:傍晚的天气渐渐转凉,这时的天空是那样的明净,月光毫无遮拦地洒满秦淮河上。

5、秦淮有水水无情,还向金陵漾春色。

——《春江花月夜词》唐·温庭筠解释:秦淮的水是多么的无情啊,还向着金陵荡漾着春色。

6、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宋·苏轼解释:昨夜度过扬子江寻找住宿的地方时,远望中疑似来到秦淮河畔。

7、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

伴人无寐。

秦淮应是孤月。

——《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宋代·邓剡解释:虽然后来失败被俘,但我决心要象蔺相如痛斥秦王、诸葛亮吓退司马懿那样,英勇顽强地同敌人斗争到底,保持崇高的民族气节。

这样想着,我再也难以入睡。

周围是那么寂静,只有秦淮何上的孤月,在默默地陪伴着我啊。

《折桂令·九日》课件

《折桂令·九日》课件
这三句既写景,又有情,情景交融,一个“横”、一个 “倦”字充分地表达了萧瑟秋天诗人的倦息之情。
《折桂令·九日》[元]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诗人回忆起官场的生活,曾经有美人款款招待,莺歌燕舞, 宾主间频频举杯,听着那歌女弹奏美妙的乐曲。
《折桂令①·九日②》[元]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③。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④,金杯错落,玉手琵琶⑤。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⑥。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⑦。
有声朗诵
《折桂令①·九日②》[元]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③。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④,金杯错落,玉手琵琶⑤。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⑥。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⑦。
诗人用三个对仗工整的短句,采用以点带面的描写手法, 以小见大,看似是美好的回忆,实则这正是诗人所厌倦的官场 狂欢,他对此无半点留恋之情。
《折桂令·九日》[元]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认识曲牌
• 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 有专名,如《水仙子》《山坡羊》《天净沙》等 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 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 句法、平仄等。
• 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 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 致。
• 乌纱 :官位。 • 归雁 :思家的游子。 • 秋 :岁暮。 • 翠袖 :翠绿色衣袖。这里指代美女。 • 金杯 :官场盛宴使用金制杯子,指官宦们在盛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
曾经的秦淮两岸画船窗寮,窗户上,破纸 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 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 一片萧条冷落。 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 台,笙箫彻夜。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 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而现在,歌女逃 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 韵了。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 “重九无聊”。
古诗文系列:折桂令·问秦淮
译文:
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 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刚 绽放的黄花上有几只蝴蝶在飞,刚落下的 红叶如此美丽,却没有人来欣赏了。
古诗文系列:折桂令·问秦淮
注释:
①秦淮:今南京秦淮河,作品中借杜牧 《泊秦淮》之意,来表现国家风雨飘摇的 情况下,众生还在歌舞升平。 ②端阳:南方重大的节日,这里指经过战 乱,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 年的遗风余韵了。 ③“白鸟”句: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 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 绽,蝴蝶飞逐。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 生机。
古诗文系列:折桂令·问秦淮
简析:
“端阳”、“重九”代麦了南方的重大节 日,“不闹”、“无聊”突出了一片冷落 凄清。“不闹”从环境气氛说,虽是佳节, 却无热烈欢悦的氛围。“无聊”从情绪说, 写出人们没有兴致,无心无绪的委顿精神 状态。节日尚且如此,平日就更可想而知 了。作者把人民的亡国哀痛心理,挖掘得 多么深,表达得多么活啊!秦淮河舞歇歌 罢,亦大有与南明王朝笙歌旖旎、舞榭歌 台相对照的意味,在对比中,加深人们的 兴亡感触。
古诗文系列:折桂令·问秦淮
简析:
今昔对比后,“白鸟飘飘”四句的自然景 象描写,进一步开拓意境。小鸟在白云端 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 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好一派万物争 自由的勃然生机。这繁茂、永恒的自然界 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 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的表达。
古诗文系列:折桂令·问秦淮
古诗文系列:折桂令·问秦淮
简析:
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 台,笙箫彻夜。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 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作者用富有特征 性的“粉黛”、“笙箫”、“灯船”、 “酒旗”,写尽了昔日秦淮河畔繁华竟逐 的景象。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 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即使适逢 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
古诗文系列:折桂令·问秦淮
作者简介: 世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 “南洪北孔”。
古诗文系列:折桂令·问秦淮
折桂令·问秦淮: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 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 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 新红叶无个人瞧。
古诗文系列:折桂令·问秦淮
古诗文系列:折桂令·问秦淮源自简析:此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秦淮河横贯 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 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破纸迎风, 坏槛当潮”两句,以声音衬寂寥。窗户上, 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 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 寂,一片萧条冷落。接着,作者将人物和 节日情况作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秦淮河无 人无乐无节日佳庆的空寂。
折桂令·问秦淮 清代·孔尚任 课件模板
古诗文系列:折桂令·问秦淮
作者简介:
古诗文系列:折桂令·问秦淮
作者简介:
孔尚任(kǒnɡ shànɡ rèn)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
又字季重,号东塘(《随园诗话》所载为 东堂),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 曲阜人,孔子六十三代孙,清初诗人、戏 曲作家,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与学术, 自幼即留意礼、乐、兵、农等学问,还考 证过乐律,为以后的戏曲创作打下了音乐 知识基础。
折桂令·问秦淮: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 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 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 新红叶无个人瞧。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