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课件

合集下载

最新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诵读《泊秦淮》课件PPT

最新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诵读《泊秦淮》课件PPT

4、观察下列图形,寻找对顶角(不含平角)。
F1 D1 B1 Z
(1)如图1,图中共有 2 对对顶角; (2)如图2,图中共有 6 对对顶角; (3)如图3,图中共有 12 对对顶角;
(4)研究(1)—(3)小题中直线条数与对顶角的对数的关 系,若有n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则可形成 n(n-1)对对顶角;
映着水边的沙滩,夜泊秦淮近酒家,夜晚我停泊在秦淮河岸,正 临近酒家所在的地方。(夜景)
夜泊秦淮近酒家:交代时间、地点,“近酒家”引出下文“ 商女”的出场。
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恨事。 隔江犹唱后庭花:隔江还在把《后庭花》声声歌唱。
整体把握
③赏析诗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
所以∠ COE =180 ° - ∠ DOE =180 °-37.5 ° =142.5 °
5.1.1相交线
再见
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 《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 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两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 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 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理解诗歌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 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
,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 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 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
板书设计
泊秦淮 写景:忧愁伤感 抒情:讽刺揭露
悲愤忧国
椒江二中 李欠云
5.1.1相交线
5.1.1相交线
3 相邻 互补 1 43 4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泊秦淮》课件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泊秦淮》课件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泊秦淮》课件《泊秦淮》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继的作品,描绘了作者夜晚泊船秦淮河边的所见所感。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四课《泊秦淮》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张继的《泊秦淮》,使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泊秦淮》;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3. 通过学习《泊秦淮》,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泊秦淮》;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以夜晚泊船的情景引入,让学生想象自己身处秦淮河边,感受夜晚的美。

2. 朗读:让学生朗读《泊秦淮》,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讲解:讲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练习: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现代生活的启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泊秦淮》板书设计: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泊秦淮》;2.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3.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答案:1. 《泊秦淮》: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 诗歌的意境是夜晚泊船秦淮河边,作者看到商女不知亡国恨,仍然在唱后庭花,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商女的同情。

3. 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代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课件(共25张PPT).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课件(共25张PPT).ppt

琼枝璧月:借指奢华糜烂的 生活 狎客:陪伴权贵游乐之人 纤儿:犹小儿,含鄙视意 明慧:聪明 重:重复
不堪重听耳。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一边是孤舟行客萧索凄迷,一边是酒 筵歌席纸醉金迷,在国家动荡不安的时候, 在这样的情境对比之中, 诗人前面写景的 忧愁彻底引爆,他一扫之前的低沉,言辞 激烈地发出悲愤的慨叹:“若仍醉生梦死, 国家必然万劫不复”。诗人仿佛已经在灯 红酒绿中,看到了风雨飘摇的唐王朝的结 局。
杜 牧
听朗读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听朗读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词
夜泊/秦淮/近酒家。 词组
商女/不知/亡国恨,
音节 内容
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二三
审题目
泊①秦淮②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③近④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夜泊秦淮”四字点明了时间、 地点,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④ 这里的“近”应该是仅仅隔河 相望”。这时诗人所处的位置十分 微妙:如果说,这首诗的第一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更像是远景的 话,那么,随着船的行驶,诗人逐 渐接近,并停在酒家门口。诗人寒 江孤舟,或许想解酒来一解风尘之 苦,酒家里人声鼎沸、乐声嘈杂, 那么,诗人为什么不踏入其中,共 同欢愉呢?这就给我们留下一个悬 念。
祯明初,后主作新歌,词甚哀怨, 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 后庭花,花开不久复。”时人以歌谶, 此其不久兆也。
—— 《隋书五行志》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领悟诗情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赏析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
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虑。
对比阅读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体会情感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赏析
捕捉了诗人怎样的心理和动作,分析表达效果。 “落灯花” 委婉地表现了灯芯燃久、期客时长的情
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从字 面上看对汉文帝是褒扬的。
体会情感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赏析
本诗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诗人语含讽刺,用了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
诗的前两句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 怀若谷并赞叹贾生的才华。后面两句揭露了 汉文帝不关心国计民生,自顾求仙访道的嘴 脸。
作者简介
赵 师 秀 (1170—1219年)
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又号天乐。 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与徐 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人称 “鬼才”,开创 “江湖派”一代诗风。
体会情感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几幅画面? ①梅子黄熟的江南雨季,烟雨蒙蒙,家家户户都笼罩在 蒙蒙的细雨之中。 ②笼罩在蒙蒙烟雨中的青草池塘里,传来阵阵蛙鸣,江 南的夏夜寂静而美好。
品析诗句

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等四首PPT课件

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等四首PPT课件
3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 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 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 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 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4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 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 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 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 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明诗意
今译: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 水仍在高唱《后庭花》。
简析:这两句表面是批判歌女,实际上批判颓靡世风 和不知之将亡的统治者。
7
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 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 宝)因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 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 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 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 切和深深忧虑的情怀。
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寓慨于讽,讽刺
效果颇好。
14
1.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借古讽今)的诗句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鞭打沉溺酒色,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告诉他们将重蹈南朝亡国覆辙 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 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4.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一句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5.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句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
21
新知讲解
简析:“放出”“拦”两个词用
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写出山
政入万山围子里, 山相连的特点。 揭示人生哲理:不要被眼前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课件(19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课件(19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 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 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 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 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 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世达官贵人 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 生活的代称。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 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 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 了这首《泊秦淮》。
创作背景 《泊秦淮》,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三。六朝古都金陵的 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 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杜牧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 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 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 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 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 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 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绝唱。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后之咏秦淮者,更从何处措词?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首句写秦淮夜景。次句点明夜泊,而以“近酒家”三字引起后二句。 “不知”二字感慨最深,寄托甚微。通首音节神韵,无不入妙,宜沈归愚叹为绝唱。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盱目刺怀,含毫不尽。“千里枫树烟雨深,无朝无暮听猿吟”,凄不过此。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王阮亭司寇删定洪氏《唐人万首绝句》,以王维之《渭城》、李白之 《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为压卷,韪于前人之举“蒲萄美酒”、“秦时明 月”者矣。近沈归愚宗伯亦效举数首以续之。今按其所举,惟杜牧“烟笼寒水”一首为角。 [ 清·赵彦传《唐绝诗钞注略》:何焯云:发端一片亡国恨。王尧冲云:“近酒家”,歌声所由来矣。 清·朱宝莹《诗式》:首句状景起。烟、水色青,故“烟笼水”;月、沙色白,故“月笼沙”:此秦淮景色 也。次句点“泊秦淮”。泊近酒家,为下商女唱曲之所从来处,已伏三句之根。三句变换,四句发之,谓杜 牧听隔江歌声。知《玉树后庭花》曲系陈后主亡国之音,足动兴亡之感,而商女不知曲中有恨,但唱曲而已。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后庭》一曲,在当日琼枝璧月之场,狎客传笺,纤儿按拍,无愁之天子, 何等繁荣!乃同此珠喉清唱,付与秦淮寒夜,商女重唱,可胜沧桑之感?……独有孤舟行客,俯仰兴亡,不 堪重听耳。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首二句写夜泊之景。三句非责商女,特借商女犹唱《后庭花》曲以叹南朝 之亡耳。六朝之局,以陈亡而结束,诗人用意自在责陈后主君臣轻荡,致召危亡也。

《泊秦淮》精品课件

《泊秦淮》精品课件

《泊秦淮》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具体内容为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

全文如下:“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本节课将深入解读这首诗的意境、情感以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泊秦淮》全文,体会诗中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2. 学习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把握诗人的感慨。

2. 教学重点:学习诗中的关键词语、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江南水乡的夜景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泊秦淮》。

2. 朗读:学生齐读《泊秦淮》,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诗的背景、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4. 例题讲解: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如“烟笼寒水”、“隔江犹唱”等。

5. 随堂练习: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并解答随堂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泊秦淮》2. 板书内容:诗人:杜牧背景:唐代意境:烟笼寒水月笼沙情感:商女不知亡国恨艺术特色:隔江犹唱后庭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泊秦淮》全文。

(2)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3)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夜景的文字。

2. 答案:(1)见教材。

(2)见学生个人理解。

(3)示例:夜幕降临,月光洒在江面上,如银色的丝带。

远处,灯火阑珊,犹如星光点点。

夜风吹过,带来一丝丝清凉,让人陶醉在这如诗如画的夜景之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杜牧的其他诗作,了解唐代诗歌的风格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中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泊秦淮》课件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泊秦淮》课件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泊秦淮》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泊秦淮》,该诗选自教材第四章《古诗鉴赏》。

详细内容包括对诗的逐句解读,背景介绍,生僻字的解释,诗句意境的分析,以及作者感情表达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泊秦淮》,理解其基本内容。

2. 学生能够分析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学生能够运用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独立进行简单的古诗鉴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句意境的深入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正确把握。

教学重点:诗句的朗读与背诵,对古诗的鉴赏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秦淮夜景图片,配以《泊秦淮》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意境。

2. 新课内容介绍:详细讲解《泊秦淮》的作者背景,逐句解读诗句,分析生僻字词。

3. 例题讲解:选取诗句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进行分析,如“烟笼寒水月笼沙”。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例题,分析诗句“夜泊秦淮近酒家”的意境。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每组分享对诗句意境的分析,教师点评并指导。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泊秦淮》。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泊秦淮》2. 作者:杜牧3. 诗句逐句解读4. 意境分析5. 课后作业:背诵《泊秦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背诵《泊秦淮》。

答案:学生需将《泊秦淮》完整背诵下来。

2. 附加作业:请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泊秦淮》的诗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杜牧的其他诗作,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逐句解读和意境分析。

2. 教学目标的深入理解和情感把握。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4. 板书设计中的诗句解读和意境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互文: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 法。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烟霭笼罩着秦淮河清冷的江水,月光洒满 滩头, • 夜晚泊船在秦淮河畔,近处都是酒楼。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 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
“犹”字蕴含了丰富的情味,令人生发历史 的联想,生发忧虑而不能自已
三、四句感怀Leabharlann 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 酒家多有歌姬,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 牵出“不知亡国恨”,点明诗的主题。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两句诗诗人是在讽刺歌女吗?为什么? 你是怎样理解的? 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 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 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 “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夜泊秦淮近酒家
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河边的酒家。
点明了时间、地点照应了诗题。“夜”字, 可知时间是夜晚时分;“泊”字。可知诗 人是乘船而来停泊于此;“秦淮”“近酒家” 五字,可知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应怎样理解。
首句,写轻轻的暮霭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 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沉寂的沙滩,表现了一 种空冷愁寂的情调。这是诗人带着吊古伤今的 情怀游览六朝金粉繁华圣地的特殊感受。次句, 写夜晚时分,诗人的小船停泊在秦淮河靠近对 岸酒家的地方。这里点明看到了“酒家”,至 于酒家是灯红酒绿,还是顾客癫狂暴饮,这些 都给读者去联想,去补充。时间,地点,人物 都在这里做了交代,为后两句做了铺垫。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 杜佑之孙。杜牧的诗歌在晚唐极 负盛名。其诗或讽刺统治阶级的 荒淫误国,或斥责官僚、边将的 昏庸苟安,或抨击藩镇的分裂割 据,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他的 诗作中,绝句最妙,一向为读者 所喜爱。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 丽生动。有《樊川文集》问世。
分析后两句,从字词的角度出发, 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者此时包含 怎样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作用。
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 “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 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 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 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 伤时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评论家沈 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管世铭甚至 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诗人杜牧游经金陵,夜泊秦淮, 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 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 抨击了哪些沉湎酒色、不理朝 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 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愤。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 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 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 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 面 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 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 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 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 昂着首 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 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 的人物,便像是下界 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这时 我们已过了 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 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 的。我们明知那 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 的;但它们经了 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 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 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 于这歌声里了。 ——节选自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秦 淮 河
秦淮河简介:
秦淮河,古称淮水,本名“龙藏浦”,相传楚威王东巡时, 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 渎,入于江,又有传说认为此水是秦始皇为泄金陵王气所 开,所以称 “秦淮”。自六朝以来,一直是名门望族聚 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河两岸秦楼楚馆林立,浓 酒笙歌,丝竹飘渺,至唐末杜牧的时代繁华仍不减当年, 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如果说金陵在六 朝时期的兴衰史足以证明世事的反复无常,那么秦淮河的 繁华不减,似乎又给人某种启示。《泊秦淮》要表达的便 是作者途经此地所触发的意绪。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隔着河 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
《后庭花》乃亡国之音。南朝陈皇帝陈叔宝溺于声色,
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至亡国,所以后世 以此曲为亡国之音。
说“商女”不知亡国之恨而唱亡国之音, 表面上是斥责“商女”,实际上另有所指, 真正应该汗颜的是座中哪些点歌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