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的导师同济大学电信学院计算机系关佶红教授

合集下载

2024级《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2024级《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2024008 开课部门:信息工程学院英文名称:Introduce to Computer 适用年级:2024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适用方向:无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程学分学时:1学分,支配16学时编写人:李晓蕾审核人:何广军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专业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担负着引导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技术大门的重任,是引领计算机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导游图”。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学问、实力、素养协调发展为目标,突出学生为主体,重视实力培育和素养培育。

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科学的方方面面,但着重讲解的是基本概念而不是数学模型和技术细微环节,要求做到“广度优先,广而不细"。

课程侧重点在于勾画计算机科学体系的框架,奠定计算机科学学问的基础,为今后深化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各专业理论及实践课程做好铺垫。

(三)课程设计思路用严密性方式将学生引入计算机学科各个富有挑战性的领域。

CC2024 报告要求该课程应讲授那些富有才智的、核心的思想。

还要充分考虑现代教化思想(如CDIO)及其在本学科教化中的应用。

因此在构建课程内容的同时,还要充分留意对学生实力的培育,以及强化学生对学问的载体属性的相识和利用。

本次课程内容设计时,以CCC2024 中课程提纲为依据,采纳CCC2024 举荐的课程设计方法,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究性地提出以实践阅历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提纲。

教学方法手段:本课程实行专题讲座的形式,由本专业高职称、高学历的老师进行主题演讲。

1.案例教学:本课程应以实物(典型成果)为引导,呈现主题特色,直观说明主题所阐述的技术解决哪些问题,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在那些岗位上应用,将来在哪些方面可以有所突破。

2.自主学习式教学:本课程各主题所涉及的核心技术不宜过多,以2-3点为宜。

一方面,在讲清概念、介绍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奋进求索勇攀高峰 殚精竭虑科教济世——记同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赵生捷

奋进求索勇攀高峰 殚精竭虑科教济世——记同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赵生捷

24 科学中国人 2021年3月封底人物Backcover Characters奋进求索勇攀高峰 殚精竭虑科教济世——记同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赵生捷 吴应清学海探索,铸就辉煌赵生捷有着可以用“完美”来形容的求学与科研工作经历。

1983年,他以山西省汾阳市高考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汾阳中学考入全国双一流重点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电子和计算机工程专业,从此走上了求学和科研创新之路。

赵生捷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读期间,正值严济慈、管惟炎担任校长,那时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可谓是中国科研的“国家队”,全国近半数省份的高考状元都选择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科研师资力量雄厚。

他在那里刻苦攻读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知识,经过5年的努力学习,大学毕业后,来到向往已久的北京,在原中国航空航天工业部攻读硕士研究生,并从事地空通信和信号处理方面的研究工作。

20世纪90年代,为了追赶世界科技前沿,赵生捷去了世界一流的工科大学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留学,攻读电子和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

完成学业后,在隆重的博士毕业典礼上,他从美国前国防部长、时任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校长的罗伯特·盖茨手中接过了博士学位证书。

之后,他先后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同济大学等国内外著名的研究所和大学担任科学家、特聘教授等职位,在人工智能、信号处理、大数据等学术领域取得了多项尖端研究成果,持有50多项美国发明专利和中国发明专利。

翻开赵生捷的成绩单,到处都是令人炫目的辉煌。

他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发明最优无线视频并行传输新理论和系统框架无线网络的无处不在使得无线视频传输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多媒体传输具有高传输可靠性和严格的端到端延迟特点,而无线链路通常易于出错,且带宽是有限和时变的,所以需要创新性的系统架构来解决这个问题。

赵生捷是无线视频传输领域的顶级研究学者之一。

基于OBE_理念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OBE_理念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第 23卷第 1期2024年 1月Vol.23 No.1Jan.2024软件导刊Software Guide基于OBE理念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熊骏1,金文2,丁飞1,王凯1(1.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2.南京邮电大学财务处,江苏南京 210042)摘要:计算机网络是网络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针对传统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背景并基于OBE教育理念对计算机网络教学进行改革。

由课程设计框架为切入点,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毕业要求为出发点优化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符合国家、社会预期需求的专业能力;以教学目标为框架,对教学过程中的短板进行针对性加强和补全,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设计基于OBE理念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基于评价结果对课程进行持续改进。

结果表明,该课程在课堂实践、上机测试、试卷测试等方面的达成度均有所提高,为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课程教学;实验教学;成果导向;教学目标;计算机网络DOI:10.11907/rjdk.231014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24)001-0204-05Reform and Practice of Computer Network Course Based on OBE ConceptsXIONG Jun1, JIN Wen2, DING Fei1, WANG Kai1(1.School of Internet-of-Things,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23, China;2.Finance Depart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42, China)Abstract:The computer network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for network engineering.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raditional course teaching and experimental teaching, taking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as the background, the teaching procedure of computer network is re⁃formed based on 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 Taking the course design framework as the point cut, the course reform and practice are conducted from the sides of the teaching goal, teaching procedure and teaching assessment. Firstly, the teaching goal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is optimized according to the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which clarifies the professional abilities required by the nation and society; Secondly,the drawbacks of the teaching procedure are complemented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the teaching goal, which guarante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goal; Lastly, an educ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 is designed based on the OBE concept, and the course improvement is contin⁃uously conducted based on the assessment results. The results of reform and practice show that course reform performs well, which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Key Words:course teach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OBE; teaching goal; computer network0 引言《华盛顿协议》是工程教育本科专业在国际间的互认协议,我国于2013年6月成为该协议的签约成员,为我国工程人才资格的国际互认奠定了前期基础。

我印象中的关老师

我印象中的关老师

我印象中的关老师——李文根(2011级直博生)作为一名学生,从小到大,我聆听过很多老师的悉心教诲。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本科老师,也就是现在的研究生导师关佶红老师是一位对知识严谨求实、对学生耐心尽责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老师。

在我印象中,关老师是一位对知识严谨求实的老师。

作为一个从事科学研究和本科理论教学的工作者,关老师对于知识严谨求实的态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关老师有一门面向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数据库系统原理。

有一次,在上课的过程中,一位同学针对书中的一个知识点提出了疑问。

当时,关老师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很确定,她首先给出了自己的见解,然后明确说明了希望课后大家和她一起去搜集一些相关方面的资料。

第二次上课时已经是第二周了。

在开始讲解新的内容之前,关老师针对之前遗留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给大家提供了翔实的参考资料。

其实,问题的最终答案和她当初的理解是完全一致的。

有趣的是,讲桌下的我们一开始还有点摸不着头脑,因为我们压根就忘记了还有这么回事。

但是,关老师记得。

她没有将自己不确定的答案视为标准直接告诉我们,而是选择了充分求证,选择了严谨。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纯粹是多余的或者是不值一提的。

但是,这件事从侧面反映了关老师对于知识严谨求实的态度。

她没有将百分之九十九的正确视为绝对,她保留了对那百分之一的怀疑,并用实际行动去教给学生们质疑与求证的态度与方法。

这是为人师者难能可贵的品质。

其实,在平常实验室组织的讨论中,关老师经常会针对我们报告的内容提出很多的问题。

有时即使是一个很小的问题,她都会反复求证,直到正确为止。

正是因为如此,我才养成了以严谨的态度去对待科学研究、对待身边的每一个问题的习惯。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关老师可以说是我由一个纯粹的学生过渡为科学研究者的重要引路人。

在我印象中,关老师是一位对学生耐心尽责的老师。

从事本科教学是一份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尤其是在大学生性格变得越发特立独行的今天。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聚类的自适应数据存储蔚赵春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聚类的自适应数据存储蔚赵春

Clusteringbased Distributed and Adaptive Data Storage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3 YU Zhaochun1, , GUAN Jihong2 , LING Hong1 1 2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School of Management,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 China) (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 China) (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anghai Pudong Development Bank, Shanghai 200001 , China)
小 型 微 型 计 算 机 系 统 Journal of Chinese Computer Systems
2013 年 2 月 第 2 期 Vol. 34 No. 2 2013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聚类的自适应数据存储
1, 3 2 蔚赵春 , 关佶红 , 凌
1 2 3
鸿
1
( 复旦大学 管理学院, 上海 200433 ) ( 同济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上海 200092 ) (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信息科技总部, 上海 200001 )
Abstract: Data storag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issue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In this paper,we analyzed the cost associated with data storage and retrieval, and investigated the problem of data storage nodes selection in mesh topology networks. We formulated the data storage problem as nodes clustering. Then we proposed a clusteringbased distributed and adaptive data storage strategy ( CBDS) to decrease the network's energy consumption. At the same time,We designed three algorithms to cluster sensor nodes and implemented the distributed data storage strategy. Compared with two existing approaches,our CBDS approach demonstrates substantial performance advantage in extensive experiments. It can not only substantially cut dow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decrease the delay, but also definitely extends the network's lifetime. Key words: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data storage; data rate; clustering;

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2考研经验指导及同济大学考研辅导班推荐

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2考研经验指导及同济大学考研辅导班推荐

先说一下个人情况,我本科在天津某985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认识我的人基本可以确定我了),之前准备本专业出国,大四决定跨考。

初试369总排名第11,复试由于划水严重(我太菜了)所以排名倒数。

再说一下选择吧,我个人认为考研对于家庭并不富裕的人来说是很好的路,如果你家庭很富裕的话,我还是建议你出国转专业,211以上的学生,有个3.0+的GPA,100的托福和320的GRE申请到美国50左右的CS master是没有问题的。

但我考完GT后觉得家里比较穷,不太想让父母出这个钱,所以就决定考研了。

关于学校选择,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同学有考浙大的,两年都没考上,浙大是比较困难的,尽管我觉得自己努努力还是有希望的,但稳妥起见,同济是个不错的选择,没有机试,并且地处上海(同济cs在上海的就业只比上交差,某学长原话),如果你不是跨考,那么中山也是可以的,在408中中山算是和同济一样比较“好考”的学校。

关于专业课,我个人倾向于无脑408,因为你学408之后的基础会好一点,并且所有资料都是公开的,这很公平,之前南大似乎有过事情,出的卷子和本科课的重复度很高,初试南大本校很多人130外校血崩。

另外有的同学跨考或者基础差的想报辅导班的倒是可以考虑下新祥旭,他们是一对一针对辅导,感觉还是很不错,有兴趣的可以去咨询下。

然后就是初试经验了,我从8月到12月,一共5个月的时间准备考研,在家全职。

如果你是在学校,建议至少提前到4月份,因为在学校的时候其实我也看了4本专业课的书,只不过正式准备是7月30号。

我大概保持每天学习8小时(注意,是纯8小时),你可以下载一个番茄todo的软件,然后就可以计时学习啦,学习的时候玩不了手机,每天都有目标。

我最努力的阶段在10月份,每天学11小时,最不努力在8月和12月,每天7小时。

数学:我个人觉得李永乐的书很一般,我看的课是汤家凤的课,非常好懂,边写边讲你自己记笔记也方便。

汤家凤的题也很不错,你可以选择性的写。

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以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践为例

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以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践为例

一对一互动
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 在解疑释惑、凝聚共识中不断给学 (3) 生以思想启迪和文化滋养。
4.2. 案例教学实施的创新方法
思政案例的实施类似于工程案例实施方法,但课程思政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避免牵强附会、割裂曲解、生搬硬套,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下面举例说明如何将思政案例引入到教学中,将引入方法归纳为如下三种方式。 1) “课前五分钟”。在课前五分钟,提出与本节相关的热点事件或者新闻,例如,在讲到数据的浮 点表示法时,必然会提到标准协议 IEEE-754,即国际电工委员会 754 标准,很自然引入最近习近平总书 记向在我召开的第 83 届国际电工委员会大会的贺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 时代进步,展现了中国领导人的高瞻远瞩,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2) “课中三分钟”体验和互动。在相关知识点讲授中,对于枯燥的知识,让学生亲身体验科技就在 身边。例如在讲授存储采用的 LRU 算法时,让学生亲自操作手机中任务管理器(这是手机用户经常使用 的功能),我国工程师将该算法改进和优化后用在智能手机中,然后现身说法,由于参加过我国政府资助 的“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简称“核高基”)项目,正是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 大量投入,再加上科技人员的不断攻关,才使得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得以迅猛发展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3) “倾听交流时刻”。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要围绕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 生。实验课是与学生“一对一”交流的好时机,积极与学生交流,对学习好的学生,积极鼓励其学好本 门课程,制定好大学学习规划,将来报效祖国;对学习差的学生,了解原因,激励其动手操作,并“授 之于渔”。在解疑释惑、凝聚共识中不断给学生以思想启迪和文化滋养,努力培育徳才兼备、全面发展 的人才。

WEB service服务发现综述

WEB service服务发现综述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under Grant No. 6087304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the Program for New Century Excellent Talents in University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No. NCET-06-0376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the Key Lab of Earth Explor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undation of China(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Received 2010-01, Accepted 2010-03.ISSN 1673-9418 CODEN JKYTA8 E-mail: fcst@ Journal of 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673-9418/2010/04(05)-0385-16 Tel: +86-10-51616056DOI: 10.3778/j.issn.1673-9418.2010.05.001Web 服务搜索技术综述*关佶红1+, 许红儒1, 周水庚21. 同济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上海 2018042. 复旦大学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上海 200433Web Services Search Techniques: A Survey *GUAN Jihong 1+, XU Hongru 1, ZHOU Shuigeng 21.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4, China2.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jhguan@GUAN Jihong, XU Hongru, ZHOU Shuigeng. Web services search techniques: A survey. Journal of 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4(5): 385-400.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wide employment of Web services inspires many researches on how to effi-ciently and effectively find the desired Web services for the users, which has become a challenging problem in Web services applications. Current Web services searching techniques mainly include UDDI registries, Web services por-tals, vertical search engines and general-purpose search engines. This paper surveys the state of the art of Web ser-vices searching, and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existing techniques, points out that it is necessary and urgent to build new vertical search engines for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Web services searching. Furthermore, major challenging issues to reach the goal are highlighted.Key words: Web services; search engine; information retrieval; Web services matching摘 要: 随着Web 服务应用的迅速发展与日益普及, 如何快速、准确地搜索到用户所需的Web 服务成为386 Journal of 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2010,4(5)了制约Web服务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我的导师同济大学电信学院计算机系关佶红教授
--2007级博士生甘杨兰
在即将毕业之际,能够作为一名博士生,记录在同济大学学习期间,我的导师关佶红教授在师德师风上的感人事迹,倍感荣幸和自豪。

关老师自从来同济大学工作以来,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研究和改革,认为课程应该是教育工作的载体,教师应该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获得“优质学习”,从而帮助学生获得个人、智力和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导师在同济大学工作以来,工作中表现出的师德师风事迹,在我们同学心目中树立了高大的形象。

大家都希望能够以导师为榜样,立志做一名具有高尚师德师风的优秀人民教师,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计算机人才而努力奋斗。

我的导师关佶红教授在师德和师风上的先进事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思想觉悟高,与时俱进,是先进理论的忠实学习者和传播者
关老师思想信念坚定,能够正确地贯彻执行各项教育方针和政策,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导师为人诚恳谦和,易于相处,乐于帮助同事和学生。

不论是在教学上还是管理中都能够以大局为重,积极配合电信学院和计算机系其他领导和同事的总体规划工作,带领计算机系广大教职工做好各项教学和科研工作,确保计算机系的教学与科研不断向更高水平迈进。

近年来在导师的带领下,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全系教职工思想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导师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她在教学之余,能够坚持学习各项理论、政策和方针,始终能够在教学和科研中以科学发展为导向,时刻记住国家发展的需要,除了在课堂上做好教学工作和在实验室指导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工作以外,她还是一名始终不忘教导研究生务必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做好科研工作,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社会急需的领域。

导师表现的高度稳定的思想觉悟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始终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她是我们学生学习的榜样,更是学生心目中的精神领路人。

二、用爱心感染学生,用激情激发潜能,用恒心做好教学
有幸在导师身边作为本科生课程的助教,与导师保持近距离交互与接触,感受到导师在教学工作上所表现出的师德师风,令人敬佩和难忘。

导师用爱心感染学生,用激情激发学生,用恒心做好教学工作。

导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爱心是具体的,琐碎的,她在课程内外无时无刻关心着所带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关心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并经常与我们沟通,寻找帮助解决学生课堂
内外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导师从心灵深处无处不在地感染班级学生,让每位学生感受到导师的爱,感受到导师的用心。

这些看起来很平常,其实这正是一个高校教师爱心的具体表现。

自从来到同济大学工作以来,导师始终用爱心感染学生,排除学生心中的顾虑,能够将心思全身心投入学习中,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导师的关怀。

导师在教学中一直注重运用教学手段和讲课方法,用激情燃起学生强烈学习的火焰,她所带的《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一直是同济大学学生非常欢迎的课程之一,多年来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导师耗费大量精力思考如何将枯燥的课程不再枯燥,让学生从被动的聆听到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系统的开发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由于课程在各个方面所取得的良好效果,导师的《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成功入选今年的上海市精品课程,并将在下一阶段向国家级精品课程冲刺,相信导师带领的教学组,一定能够用激情激发学生潜能和学习热情,用努力见证辉煌的教学成果。

一份辛勤的耕耘,一份丰硕的回报。

相信导师的爱心一定能够播种出硕果累累的教学成果。

三、努力做好科研工作,用责任心培养高水平研究生
导师不仅用爱心感染着课堂中的每位学生,而且在科研工作上同样付出了大量心血,取得了多项重要的科研成果,培养了多名优秀的博士生和硕士生。

作为研究型大学,导师始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做好科研工作和培养高素质研究生。

自从来到同济大学工作以来,导师已培养了7名博士和20余名硕士。

在科研工作过程中,导师坚持挑战当前计算机领域前沿研究课题,例如面向海量基因组数据分析、复杂网络、GML索引与查询技术等研究问题。

导师坚持每周召开一次实验室研讨会,相互讨论科学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功夫不负有心人,导师的责任心和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具体化为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项目等。

已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多个顶级或一流的期刊和会议上得到了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

导师具有的高度责任心和提供的宽松的科研环境,为实验室研究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实验室的博士生几乎在导师的鼓励下,均具有1年及以上的海外学习和科研背景,拓展和提高了博士生的研究视野和综合科研水平。

博士生在国外学习期间,始终得到导师在研究上的指导和生活上的关怀。

每当遇到挫折时,导师总是能够理解和鼓励我们,像父母亲一样关心我们,总是以乐观的态度对待问题,使得我们在导师一次次的支持和鼓励下,不断取得进步和成功。

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毕业的博士生均有高水平的SCI期刊论文,为学校的科研综合实力做出了贡献。

我们
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与导师的精心指导密不可分,没有导师淳淳教导,就没有我们今天的进步和明天在事业上的辉煌!
小结:我的导师,同济大学关佶红教授,用她的爱心感染着学生,用她的激情教导学生和点燃课堂,用她的责任心和精湛的学术水平培养着高水平和高素质的研究生,更用她高尚的师德师风事迹影响着一届又一届同济学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