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摄像与编辑教案

影视摄像与编辑教案
影视摄像与编辑教案

影视摄像与编辑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性质

《影视摄像》是动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注重理论性,知识性,更强调实践性的应用型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后,又要付诸实践,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即通过实习过程,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并把理论用于实践操作。影视摄像不同于一般的其它课程,既是一门技术课,又是一门艺术课,综合了多门学科的知识。

《影视摄像》课程要求在学习影视画面的造型元素,摄像机调整和使用,常见的拍摄技巧和基本技术的基础上,从技术和艺术上掌握摄像这一影视环节的基本创作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

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促进。《影视摄像》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型的课程,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拍摄技术和技巧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完美的结合,只有把理论和技巧在实践中进行使用与总结提高,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养成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学习和和拍摄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全面掌握影视摄像的基本技巧方法,思维技巧和艺术手段,使学生在影视摄像实践过程,练就扎实的技术功底,提高影视艺术修养。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影视摄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把多种学科的内容,技术和影视摄像艺术相结合。

2.熟悉影视摄像师的创作过程,能与影视艺术创作的其他环节相配合。

3.掌握蒙太奇思维的基本思想,并能运用蒙太奇思维来指导影视摄像工作。

4.熟悉摄像机的操作和各个功能按钮,并能进行熟练操作。

5.掌握影视摄像的基本技术和技巧,并能灵活运用,不断创新。

6.培养学生热爱影视摄像工作,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

二、参考书目

教材:任金州著。影视摄像编辑。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1997.

参考书:张会军著。电影摄影画面创作。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

郑国恩著。影视摄影艺术。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

葛德主编。电影摄影艺术概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

三、教学方法

教学中积极采用多种媒体结合的开放教学方式,力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努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既能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又能灵活运用艺术技巧。

主要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观摩影视作品

3.影视作品分析法

4.讨论法

5.实验操作法

四、教案

影视画面基础

【主要内容】

第一节影视摄像机与影视画面

第二节影视画面的特性

第三节影视画面的造型特点

第四节影视画面的取材要求

第五节电影摄影与影视摄像

【授课学时】

课堂4学时,实验学时(第7周,实验一:摄像机调整)。【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达到:

1.了解影视摄像机组成,分类和特性

2.了解影视画面特性及在节目中的地位

3.掌握影视画面造型特点

4.掌握影视画面取材的基本方式。

5.了解电影摄影与影视摄像的异同

【重点及难点】

1.影视画面特性及其在影视节目中的地位

2.影视画面造型特点

3.电影摄影与影视摄像的异同

【作品观摩】

1.影视纪录片:《西藏布达拉宫》

2.影视纪录片:《姚明年》

3.Flash作品。

第一节影视摄像机与影视画面

一、摄像机组成与分类

1.摄像机组成

2.分类方法

按生产厂商分类:

按用途分类:

按记录模式分类:

按使用场合

二、摄像机技术特点

1.数字化

2.智能化

3.高清晰度化

4.轻便化

三、影视画面及其在影视节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1.影视画面的涵义

是由摄像机拍摄而成,在影视屏幕上显示而成的图像。

技术上:影视画面是一种电子枪扫描屏幕显现出的光点。

艺术上:是影视工作者认识生活,表现生活,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体现。

摄像上:是记录从开机到关机一个连续的整体片段,具有时,空两层概念。

2.影视画面的作用

(1)是影视节目造型语言的基本因素,基本组成单位,是摄像成果的体现。

(2)影视画面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潜能。

(3)影视画面既表现节目内容和形式。

(4)影视画面有即时的视觉反馈能力。

(5)影视画面是影视片结构,连接的载体和主干。是一个视听结合的信息结构,包括光线色彩和活动影像可视的复合体。

(6)影视画面体现了多种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兼容和优化的信息传播。

(7)影视画面兼负多种信息通道,具有最大的单位时空信息容量。

第二节影视画面的特性

一、影视画面的空间形态

(一)屏幕显示

1.屏幕显示的实质

电影是一个银幕形象,电影画面是一个反光体。

影视是一个屏幕形象,影视画面是一个发光体。

2.影视画面屏幕特性:

(1)影视画面具有色彩的夸张。

(2)影视画面无纯黑色部分。

(3)影视画面有强光漫射现象。

(4)影视信号与屏幕上的光点亮度消失的不同步。

(二)平面造型

1.平面造型

影视屏幕是一个具有明显边缘的矩形平面。其外部形状决定了影视画面的外在形状。决定了影视画面造型形式属于平面造型艺术。

2.平面造型特点

(1)影视屏幕在两维空间上,再现和表现三绝维空间,是一种向现实生活空间的延伸。

(2)利用人眼的视觉经验在平面上创造出具有纵深感的立体空间。

(3)利用画面中运动的物体表现画面空间纵深度和立体感。

(4)利用摄像机的运动,打破画面的平面结构局限。

3.平面造型需注意

(1)分清主次

(2)多样统一

(3)安排好比例关系

(4)画面结构要均衡

(三)框架结构

1.框架结构的涵义

影视屏幕的横竖构架,对画面造型产生一种规范,所以,称影视画面是框架结构。2.框架结构特点

(1)框架可对被摄景物作不同范围的截取,构成不同影视景别。

(2)有了框架可构成被摄景物在画面中的相对位置及景物与框架之间的不同格局。

(3)框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基体。

(4)框架是一种间隔画内和画外空间的围栏,从而区别了内,外两个不同质的标志。

(5)框架提供了画面运动的参考依据。

二、影视画面的时间形态

1.影视画面时间

影视中一个画面或一个镜头,实际占有的时间,也就是这个画面所表现的时间,观众主观感觉的时间。

2.影视画面的时间特性:

(1)单向性

(2)连续性

一是时间形态的连续。

二是运动变化的连续。

(3)同时性

第三节影视画面的造型特点

一、表现具体形象

1.再现和表现具体事物形象。

识别方法

所用时间

听语言描述

2.8秒

看文字描述

2.1秒

看彩色照片

0。9秒

看黑白照片

1.2秒

看线条图

1.5秒

看活动画面

0。6秒

看实物

0。4秒

2.再现和表现人物具体形态

二、表现运动

1.影视画面表现运动突破了绘画,图片等造型艺术发展空间。

2.影视画面是展示运动之美的全景舞台。

三、运动表现

影视摄像机通过运动,往往能造成画面框架的运动,画面中景物由于画框的运动而处于运动之中

本部分内容在运动拍摄中进行详细讲述。

第四节影视画面的取材要求

一、所拍摄画面应达到的要求

1.画面的信息应清晰准确,简明集中。

2.画面的光色还原要力求真实,准确。

3.镜头运动时力求稳定,流畅,到位。

4.注意同期声的采录。

二、拍摄时的操作要领

1.”平”是指拍摄的画面构图一定要与地平线相平。

2.”准”包含三层意义;一是画面取景范围(景别)要卡准;二是校正焦距要准确,即聚焦要准;三是景物色彩和亮度还原(重放时)要准确,即光圈控制,光比和用光控制,白平衡调整要准确。

3.”稳”是指保持摄像机拍摄的画面稳定性,避免不必要的晃动。

4.”匀”是相对的。无论是推,拉,摇,移,都是对观众某种心理的诱导,有时根据情绪掌握节奏,快慢要有一定依据。

第五节电影摄影与影视摄像

一、拍摄机器不同

二、承载媒体不同

三、编辑方式不同

四、传播方式不同

五、最终产品不同

【思考与讨论】

1.画面的含义

2.电影与影视的区别

3.好的画面的标准

【复习思考题】

1.影视画面在影视节目中地位和作用

2.影视画面的空间特性和时间特性

3.影视画面有那些造型特点

4.影视画面取材的基本要求

5.电影摄影与影视摄像的异同

第二章影视摄像造型元素

【主要内容】

第一节影视景别

第二节角度

第三节运动

第四节光线

第五节色彩

第六节构图

【授课学时】

课堂4学时,实验2学时(第9周,实验三:画面取景与构图)。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达到:

1.理解影视景别在影视创作中的作用;

2.掌握影视景别划分与景别大小变化因素;

3.掌握种类景别拍摄技巧和作用;

4.掌握拍摄角度选择;

5.掌握画面构图基本技能。

【重点及难点】

1.影视景别的划分

2.不同景别的作用

3.拍摄角度确定

4.画面构图的特点

5.构图基本任务

6.摄像高度

7.方向的选择

【作品观摩】

1.影视纪录片:《鸟的生活》

2.电影:《风语者》

第一节影视景别和分类

一、景别的涵义

1.影视景别

是指画面中选取被摄景物范围的大小及主体在画面中占有的面积的大小,是影视摄像者对事物的叙事方式和结构方式。

2.景别划分的标准

在影视实际创作中,通常以被摄主体(人物)在画面中被截取部位的多少为标准来划分景别。按照景别的造型风格和表现风格的不同,可以分为全景系列景别和近景系列景别两大类。

全景系列景别

近景系列景别

抒情的,写意的

叙事的,纪实的

画面强调”势”

画面强调”质”

表现人物”形体”关系

表现人物”神态”关系

空间”实”写

空间”虚”写

大景深,背景实像

小景深,背景虚像

画面气氛十分重要

画面构图十分重要

环境为主人物为辅

人物为主环境为辅

构图更注重绘画性

构图更注重随意性

画面角度不太重要

画面角度十分重要

二、景别的分类

1.远景

远景是影视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

2.全景

全景主要用来表现被摄对象的全貌或被摄人体的全身,同时保留一范围的环境和活动空间。

3.中景

中景画面中人物整体形象和环境空间降至次要位置,它更重视具体动作和情节。4.近景

近景常被用来细致地表现人物的面部神态和情绪

5.特写

常用来从细微之处揭示被摄对象的内部特征及本质内容。

三、决定景别的主要条件

1.场景空间

2.拍摄距离

3.镜头焦距

4.影片的风格,导演的风格

四、影响景别改变的主要因素

1.镜头切换

2.人物的运动

3.摄像(影)机运动

4.变焦距的运用

5.变焦点的使用

五、景别的造型功能

1.视觉制约性

2.视觉虚实性

3.视觉距离性

4.视觉主次性

5.视觉刺激性

六、影视景别的作用

1.体现影片珠叙事风格

2.表现戏剧情节,内容的重点,强化党员表演的重点

3.对场景,画面中的环境空间及构图进行有机地取舍

4.焦距,规范的视觉注意力

5.决定和影响画面视觉变化的节奏与变化的效果

6.展现场景空间,交待人物关系,体现场面调度关系

七、景别处理中要注意的问题

1.景别与画面被摄体体积,范围和画面表达的信息容量

2.景别对叙事内容和叙事重点的表现与表达

3.追求画面视觉变化,强调视觉表现效果

4.对不同画面景别的时间长度的考虑和控制

5.景别对画面曝光的影响

6.根据全片画面景别的总体趋势,考虑造型元素的处理

7.考虑景别变化方式

8.每一场戏的景别对位与呼应

9.景别的运用,对场景空间,影片空间风格有描述性和暗示性,要考虑景别对空间的关注

10.考虑到景别自身变化的方式及其排列规律

第二节拍摄角度

一、拍摄角度

1.拍摄角度的涵义

是指镜头拍摄时的”视点”,是镜头与被摄体在实际空间中构成的造型元素,是画面形成的前提。它包括位置,距离和高度三个元素。

2.角度选择意义

(1)首先是对拍摄距离,高度和方向的选择,决定了画面造型;

(2)决定了一种画面构图的组合关系,叙事风格,是造型表现的重要元素;

(3)它是拍摄时镜头的位置,是一个视点关系,也是视觉发源点,发源方式。

(4)它反映了摄像师主观意图和创作风格,反映艺术鉴赏水平和画面取材能力。

二、拍摄角度的划分

1.几何角度

指摄像机与被摄体间所构成的几何角度,它包括了距离远近,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2.心理角度

是指摄像机与被摄体间所构成的心理角度,它包括客观角度和主观角度。

(1)客观性角度:指摄像机以观众的视线去拍摄的影视画面。影视摄像中,多数是以客观性镜头叙述事件的内容,平述事件的结果,参与事件进程,画面具有平易性和贴近性。

(2)主观性角度:指摄像机处于或接近画面中某人物眼睛的视线位置,用镜头去”目睹”事件的进程,画面中某人物所看到的场景,就是要反映的主观角度(主观画面)。它也是客观镜头相对应的一个镜头。

三、摄像高度

指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主体在垂直平面上相对位置或相对高度。这种高度变化一般分

为平角,俯角(顶角),仰角三种方式。

(1)平角(平摄)是指镜头与被摄体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视觉效果与日常生活中人观察事物正常情况相类似。

画面特点:平摄的画面给人视觉感受是结构稳定,安定,形象主体平凡,和谐。(2)俯角(俯摄)指摄像机镜头由上向下,由高向低俯视拍摄方式,镜头高于被摄主体。画面特点:画面严谨,实在,它能扩展地面景物,有利于表现地平面景物层次,数量,地理位置及盛大活动场面。给观众拓展开阔视野,扩充了画面信息量。

(3)仰角(仰摄)指摄像机镜头由低向高方向拍摄,镜头低于被摄体水平方向。

画面特点:画面可净化背景,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同时带有赞颂,敬仰,自豪,骄傲等感情色彩。

四、摄像方向

是指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体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即水平一周360度)。通常分为正面,背面和侧面。

(1)正面方向:指摄像机镜头在被摄主体的正前方进行拍摄。

画面特点是庄重稳定,有利于表现被摄体的横向线条。

(2)(正侧面和斜侧面):正侧面是指摄像机与被摄体成90度角位置上进行拍摄,通常是指正左方或正右方。

斜侧面指摄像机与被摄体正面,背面和正侧面以外的任意水平角度拍摄。可以是前方,后方。

(3)背面方向:是指摄像机镜头与被摄对象处于同一视线。

画面特点:画面带有不确定性和悬念,易调动观众好奇心和兴趣。纪实拍摄中常用跟随拍摄多数是背面拍摄。

第三节影视画面构成

一、构图

1.画面构图概说

影视构图是把被摄对象及各种造型元素有机的组织,选择和安排,以塑造视觉形象,构成画面样式的一种创作活动。

2.画面结构特点

(1)动态性

(2)时限性

(3)多视点性

(4)画幅固定性与现场处理的一次性

(5)结构整体性

3.画面构图要求

(1)画面简洁

(2)主体突出

(3)立意明确

(4)具有表现力和造型美感

(5)运动构图时两种情况处理

二、画面构图的形成元素

1.光线

线是构成画面的基础和灵魂。

2.色彩

色彩是影视画面注入情感的重要元素。

3.影调

影调是表现影视画面明暗层次关系要素。

4.线条

线条是影视画面构成的基本形式。

三、影视画面的结构成份

1.主体:画面中所要表达的主要对象,画面的结构中心。

2.陪体:是相对主体而言,是辅助主体表现主题内容的对象。

(1)对主体补充说明作用。

(2)渲染,烘托主体形象。

(3)均衡构图和美化画面。

3.前景:靠近镜头前的人,物,景就是前景。

(1)帮助主体直接表达主题,交待内容。

(2)表现时间,季节,地方色彩。

(3)强化画面纵深和空间感。

(4)均衡美化画面

(5)与主体形成特写关系。

(6)增强节奏。

4.后景:仅次于主体之后的人物与景物。增强画面透视感,空间纵深感。

(1)影调,色彩与主体形成对比。使观众能区分主体与陪体。

(2)应简洁,明快背景,衬托主体。

(3)应色度明快,不能消弱观众视觉。

5.环境:指主体周围人物,景物和空间。

环境由前景,后景和背景组成。

(1)能陪衬,突出主体。

(2)能表明主体活动地域,时代特征,季节特点等。

(3)能帮助刻画主要人物性格,表现特定气氛。

四、构图形式

1.静态构图

2.动态构图

3.单构图

4.多构图

5.水平构图

6.垂直构图

7.斜侧构图

8.曲线构图

9.黄金分割构图(外国)

10.九宫格式构图(中国)

【思考与讨论】

1.景别的含义

2.电影景别在表现上的差异

3.拍摄角度,摄像拍摄高度,方向的意义

【复习与思考】

1,影视景别如何划分不同景别有何作用

2,拍摄角度如何区分摄像高度,方向如何选择

3,画面构图有哪些特点结构成份有那些

4,构图基本任务是那些

第三章固定画面

【主要内容】

第一节固定画面的概念及特点

第二节固定画面的作用及局限

第三节固定画面的拍摄要求

【授课学时】

课堂2学时,实验2学时(第11周,实验五:固定摄像机拍摄)。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达到:

1.了解什么是固定画面;

2.理解固定画面作用及局限;

3.熟练掌握固定画面拍摄技能。

【重点及难点】

1.固定画面

2.固定画面的特点

3.固定画面造型方面的作用

4.固定画面的局限

5.固定画面拍摄的基本要求

【作品观摩】

一、影视纪录片:

1.《鸟的生活》

2.《2002世界杯进球集粹》

3.《大染坊》13集,14集

二、电影:

1.《黑客帝国1》

2.《铁皮鼓》

第一节固定画面的概念及特点

一、固定画面定义

是指在机位不动,镜头光轴不变,镜头焦距固定的情况下所拍摄的影视画面。”三个不动”是其核心,即所拍摄的画面相对于画面的框架是不动。

二、固定画面的特性

1.固定画面框架处于静止状态,画面外部运动因素消失。

2.固定画面具有视点的稳定,符合人们日常生活视觉要求。

第二节固定画面的作用及局限

一、固定画面的作用

1.有利于表现静态环境。

2.对静态人物有突出表现作用。

3.能比较客观地记录和反映被摄主体的运动速度和节奏变化。

4.利用框架因素可突出和强化画面动态感。

5.在造型上类似有绘画,图片效果,但有区别。

6.有一种表态”心理”体验。

7.与运动画面相比较,主观因素少,镜头多为表现一定客观性,指向性。

8.运动画面与固定画面所表现的时间感觉不同。

二、固定画面造型的局限

1.受框架限定画面视点单一。

2.一个画面中难有大的起幅变化。

3.难以表现复杂,曲折的环境和空间。

4.对运动的表现有先天不足之处。

5.由于单一框架限定,不如运动画面较完整,真实地记录和再现生活。第三节固定画面的拍摄要求

一、注意捕获动态因素,增强画面内部活力

二、注意纵向空间和纵深向的调度和表现

三、注意镜头的内在连续动作

四、注意构图的艺术性,可视性

五、注意画面的”稳”定性

【思考与讨论】

1.如何利用固定画面造型方面的优势

2.固定画面造型方面的特点

3.如何在实际拍摄中避免固定画面的局限性

【复习与思考】

1.什么是固定画面固定画面有那些特点

2.固定画面与照相画面,绘画差异性

3.固定画面造型表现有那些作用那些局限

4.固定画面拍摄的基本要求

第四章运动摄像

【主要内容】

第一节推摄

第二节拉摄

第三节摇摄

第四节移摄

第五节跟摄

第六节升降拍摄

第七节综合运动摄像

【授课学时】

课堂4学时,实验2学时(第12周,实验六:运动拍摄)。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达到:

1.了解什么是运动摄像

2.理解运动摄像的作用及局限

3.掌握不同运动摄像的特点

4.熟练掌握运动画面拍摄技巧

【重点及难点】

1.运动画面的特点

2.运动摄像在造型方面的作用

3.各种运动摄像的拍摄方法

4.运动画面拍摄的基本要求

【作品观摩】

一、影视纪录片:

1.《鸟的生活》

2.《大染坊》13集

二、电影:

1.《战舰波将金号》

2.《罗生门》

第一节运动造型概念

一、运动摄像的概念

一个镜头中,通过移动摄像机,或者变动镜头光轴,变化镜头焦距所拍摄的影视画面称运动摄像。

二、运动画面特点

1.使画面中景物不断发生变化保持画面时空统一和同一

2.形成一种多景别,多角度,多背景的画面

3.使观众比较强烈地感受运动存在

4.使新闻人物连续不断表现

三、运动方式

1.纵向运动:推,拉,跟,

2.横向运动:摇,移,

3.垂直运动:升降

4.综合运动:推,拉,跟,摇,移,升降

第二节推摄(推镜头)

一、推镜头

1.推镜头

指摄像机向被摄主体方向推进或变焦镜头焦距(广角——长焦),使画框由远而近向主体接近的一种拍摄方法。

2.推镜头画面特点

(1)具有大景别向小景别转换的特点。

远——全——中——近——特

(2)具有明确的主体目标。

(3)将被摄主体由小变大,周围环境由大变小。

主体:不清晰——清晰

物体面积:小——大

景别:大——小

3.推镜头的作用和表现力

(1)突出主体人物,突出重点形象。

(2)突出细节,突出重点的情节因素。

(3)一个镜头就可以让观众,了解空间整体与局部,客观环境与人物的变化关系。

(4)推镜头的景别不断变化,有连续前进式蒙太奇句子的作用。

(5)推镜头的速度快慢,可影响或调整画面节奏,从而产生外化的情绪力量。

(6)突出一个重要戏剧元素,来表现特定主题涵义。

(7)加强或减弱运动主体动感。

4.推镜头的拍摄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推镜头应有其明确的表现意义

(2)推镜头的重点是落幅。

(3)画面构图要保持主体在画面结构中心。

(4)推进速度要和画面内的情绪节奏一致。

(5)移动机位,焦点要随机位与被摄主体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节拉摄(拉镜头)

一、拉摄的定义

摄像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或变动镜头焦距(长焦——广角)使画框由近而远与主体脱离的一种拍摄方法称拉镜头。

二、拉镜头的特点

1.具有小景别转换大景别的各种特点。

特——近——中——全——远

2.使被摄体逐渐由大变小,周围环境由小变大。

3.拉镜头造成画框向后的运动趋向。

三、拉镜头的作用和表现力

1.表现主体和主体所处环境的关系

2.画面扩展形成多结构变化。

3.使纵向方位上相关的事物,形成某种对比,反衬或比喻的效果。

4.调动观众对整体形象想象和猜测。

5.有连续后退式蒙太奇句子的作用

6.拉镜头内部节奏由紧到松,能发挥感情上余韵。

7.常被作结束性镜头。

8.用特写拉成全景的方式进行转场。

三、拍摄注意事项完全类同于推镜头

第四节摇摄(摇镜头)

一、摇镜头定义

摄像机位不动,借助于云台或拍摄者自身,水平或垂直移动摄像机光学镜头轴线所拍摄的镜头。

二、摇镜头的分类

1.水平横摇;

2.垂直纵摇;

3.中间带停顿间歇摇;

4.摄像机旋转环形摇;

5.各种角度的倾斜摇;

6.摇速极快”甩”镜头。

三、摇摄镜头画面的特点

1.使画框空间与镜头运动时间相结合共同完成的。

2.一个完整的摇镜头包括:起幅,摇动,落幅三个部分。

3.观众在观看景物时具有某种强制性。

四、摇镜头的作用和表现力

1.展示空间扩大视野

2.扩展画面表现空间,包容更多的视觉信息。

3.介绍交代同一场景中两物体或事物间内在联系。

4.用性质意义相反或相近的两个事物,通过摇镜头形成对比,表示某种暗喻,比喻,并列,因果关系。

5.一个镜头中形成若干段落和间歇,构成一种间歇摇。

6.有一个稳定的起幅画面,后面的摇动速度极快,使画面上的景物全部虚化,这种镜头称之为甩镜头。

7.表现运动主体的动态,动势,运动方向和运动轨迹。

8.对一组外形相同或相似的物体用摇的方式可以形成一种积累的效果。

9.摇出意外之物,制造悬念,在镜头内形成视觉注意力的起伏。

10.表现一种主观性镜头。

11.用非水平的倾斜摇旋转摇表现一种特定的情绪和气氛。

12.画面转场的手法之一。

五、摇镜头的拍摄及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2.把握好摇摄速度;

3.拍摄摇镜头要做到平,稳,准,匀。

第五节移动摄像(移镜头)

一、移动摄像

1.移动摄影定义

指将摄影机架在活动物体上随之运动而进行的拍摄方式称为移动镜头。

2.移动镜头的特点

(1)画面框架始终处于运动状态。

(2)一个镜头中构成一种多构图的造型效果。

(3)摄像机运动唤起了人们行走时的视觉体验。

(4)前,后,横和曲线移四种。

二、移动摄影的作用和表现力

1.开拓画面造型空间,创造独特视觉艺术效果。

2.表现大场面,大纵深,多景物,多层次等复杂场景方面具有气势恢弘的造型效果。3.表现某种主观倾向,创造出有强烈主观色彩的镜头,画面更加生动,真实感和现场感强。

4,摆脱了定点摄影束缚,表现出各种运动条件下的视觉效果。

三、移动摄影的拍摄应注意的问题

1.力求画面平稳。

2.应用广角镜头。

3.注意随时调整焦点,确保被摄主体在景深范围内。

第六节跟摄(跟镜头)

一、跟摄定义

摄像机跟随被摄体一起运动而进行的拍摄方式称跟镜头。

二、跟镜头的特点

1.被摄主体在画框中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位置上,而背景,环境则始终处于变化中。2.画面跟随一个运动主体(人物或物体)。

3.跟镜头景别相对稳定。

4.跟镜头与推镜头,移镜头的画面造型有差异。

三、跟镜头的作用和表现力

1.能够连续而详尽地表现运动主体。

2.跟随主体一起移动,形成一种运动的主体不变,背景变化的造型效果。

3.观众与被摄人物视点的合一(同一),可以表现出一种主观性镜头。

4.对人物,事件,场面的跟随记录,在纪实性新闻拍摄常用。

四、拍摄跟镜头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跟上”,”追准”。

2.画面应基本平行,或垂直的直线性运动。

3.注意焦点和光线的变化。

第七节升降镜头

一、升降镜头定义

摄像机借助升降装置一边升降一边拍摄。

二、升降镜头的特点

1.使画面的视域得到扩展和收缩。

2.镜头运动形式的特殊性,形成了画面构图的多样性。

三、升降镜头的作用及其艺术表现力

1.有利于表现高大物体的各个局部。

2.常用来展示事件或场面的规模,气势和氛围。

3.有利于表现纵深空间中点和面间关系。

4.可实现一个镜头内的内容转换与调度。

5.可以表现出画面内容中感情状态的变化。

四、升降镜头拍摄时需注意的问题

1.升降镜头的升降幅度要足够大。

2.拍摄升降镜头时要有一定的速度。

3.拍摄升降镜头时要有韵律感。

第八节综合运动镜头

一、综合运动定义

指在一个镜头中,把推,拉,摇,移,跟,升降等多种运动摄像方式,不同程度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拍摄方式,称综合运动镜头。

三、综合运动镜头的作用

1.有利于在一个镜头中,记录和表现一个场景,一个相对完整情节。

2.是形成影视画面造型有力手段。

3.有利于再现实际生活中连结动态流程。

4.有利于通过画面结构多元性形成表意方面多义性。

5.较长镜头中音乐旋律相”合拍”,形成画面与音乐一体化节奏感。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镜头的运动应力求平稳流畅。

2.镜头转换应力求与人物的动作,方向,情节中心和情绪发展的转换相一致使画面内外结合完美。

3.处理好主体景深范围。

4.运动动作配合默契,步调一致。

四、肩扛式拍摄的优点

1.人的视点。

2.运动节奏的”人化”效果。

3.镜头调度的随意性。

【思考与讨论】

1.运动摄像的特点

2.运动摄像的作用

3.不同运动摄像在实际拍摄中的使用方法

4.常见运动画面拍摄技巧

【复习与思考】

1.什么是运动摄像运动摄像分几类

2.说出各种运动摄像的运动方式及造型特点,作用,拍摄注意事项3.摄像机前推镜头,前移镜头和跟镜头三者之间差异性举例说明4.肩扛摄像机的综合运动镜头有那些特点结合实际事例分析

第五章光学镜头及其运用

【主要内容】

第一节光学镜头的特性

第二节长焦距镜头

第三节广角镜头

第四节焦距镜头

第五节特殊效果镜

【授课学时】

课堂4学时,实验4学时(第8周,实验二:摄像机变焦镜头的使用)。【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达到:

1.了解影视光学镜头特性;

2.理解镜头焦距,视场角,相对孔径,光圈等;

3.掌握标准,长焦,短焦,变焦镜头画面造型特点;

4.熟练掌握各类镜头表现潜能和不足;

5.掌握各类镜头拍摄注意点。

【重点及难点】

1.镜头的含义

2.标准镜头,长焦镜头及短焦镜头

3.各种镜头的特点及造型特色,作用,拍摄注意事项

4.各种镜头在影视语言中的作用

【作品观摩】

一、影视纪录片:

2.《鸟的生活》

2.《探索·发现_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之泰山》

3.《极限自行车》

二、电影:

1.《战舰波将金号》

2.《罗生门》

3.《末代皇帝》

第一节光学镜头的特性

一、镜头

1.镜头涵义

(1)技术上指一种光学器件。

(2)艺术指摄像机连续拍摄一段影视画面。

这里是指摄像机上的光学透镜组。

镜头的光学特性--由焦距,视场角,相对孔径三个因素构成。

2.镜头分类

(1)按使用场合:

照相镜头,摄影镜头

摄像镜头,医用镜头

(2)按焦距分有:

定焦距镜头

变焦距镜头(长焦,短焦,标准)

特技镜头

二、镜头焦距

1.焦距

焦点至镜头中心的距离。

镜头焦距的长短与被摄对象在摄像机靶面上的成像面积成正比。

2.标准镜头

焦距与像平面对角线接近或相等的镜头(f=25mm)。

3.长焦距镜头

焦距大于像平面对角线的镜头(f>25mm以上)。

4.广角镜头

焦距小于像平面对角线的镜头(f<25mm以下)。

5.变焦镜头

焦距从长焦到广角连续变化的镜头。

三、视场角

摄像机靶面有效成像平面(视场)边缘与镜头后焦点所形成的夹角。

造型上:视场角反映的是摄像机记录景物范围的开阔程度。

视场角愈大,被摄主体成像越小,视野开阔。

视场角愈小,被摄主体成像越大,视野狭窄。

四、相对孔径与光圈系数

相对孔径--指镜头的入射光孔直径(D)与焦距( f )之比。

F=相对孔径( D/f )的倒数( f/D)称为光圈系数。

常见的有:1.4,2,2.8,4,5.6,8,11,16,22.

五、自动光圈

采用镜头视野范围内光照情况的平均值而确定的光圈数。

第二节长焦距镜头

一、长焦距镜头

1,长焦距镜头的定义

是视场角小于40度的镜头,对摄像机而言是焦距大于25mm以上的部分。

二、长焦距镜头的特点

1.视角窄

2.景深小

3.包括的景物范围小

4.压缩了现实的纵向空间

5.有望远效果

6.表现运动体,横向运动动势强,纵向运动动势弱

三、长焦距镜头的作用

1.调拍远处物体,追求真实自然的艺术效果

2.跨越复杂空间,拍摄不易接近或无法接近的人物或场面。

3.长焦距镜头适合表现人物的面部特写

4.利用长焦距镜头压缩纵向空间的特点,拉近纵向景物之间的距离,使画面形象饱满。

5.简化背景突出主体,以及通过调整镜头焦点形成画面形象的转换,完成同角度的场面调度

6.创造虚焦点画面,使画面反差降低,力度减弱,变得朦胧柔和。

7.用虚入,虚出的画面作为转场镜头。

8.可以产生人眼不常见景象,创造富有诗意画面。

四、拍摄长焦距镜头应该注意的问题

1.焦点必须调准

2.长焦时更需要注意”稳”

第三节广角镜头

一、广角镜头的定义

是视场角大于60度的镜头。对于摄像机而言是焦距小于25mm的那一段镜头。二、广角镜头的特点

1.视场宽

2.景深大

3.包括的景物范围大(呈现开阔视野)

4.线条畸变,具有某种夸张效果。

5.画面清晰度高,色彩还原好。

三、广角镜头在表现运动物体时的两个重要特征

1.对横向运动物体表现的动感弱。

2.对纵向运动物体表现动感强。

四、广角镜头的作用

1.有利于近距离表现大范围景物。

2.适宜展示画面主体所处的环境。

3.利用广角镜头景深大特点,多层次表现景物,增加了画面的容量和信息量。4.利用广角镜头超焦距范围小的特点,近距离接近被摄人物,完成偷拍抢拍。5.利用广角镜头透视线条的夸张和变形效果形成某种特殊的表现意义。

6.运动摄像中保持画面的稳定这也是广角镜头的一个重要功能。

五、用广角镜头拍摄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线条的非对称性收缩。

2.使画框上下两端的横线与画内景物横向线条水平。

第四节变焦距镜头

一、变焦镜头的定义

是一种可连续变换焦距的镜头。

它由多组正,负透镜组成。

由广角,标准,长焦三部分组成。一个镜头不但可以代替三种镜头,而且还可以通过连续变换焦距使画面景别发生连续变化,形成推,拉镜头的效果。

二、变焦距镜头造型表现上的特点

1.造型表现上的优势

2.造型表现上的不足和局限性

三、变焦距镜头的作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