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育种方案汇总

合集下载

猪的配种方案

猪的配种方案
七、疫病防治
1.严格执行国家关于猪病防治的相关规定,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2.加强猪场卫生消毒,定期进行疫病监测。
3.对患病猪只及时隔离治疗,避免疫情传播。
八、培训与技术服务
1.对养殖户进行猪的繁殖技术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
2.提供猪的配种、疫病防治等技术支持,解决养殖过程中的问题。
九、总结与评估
1.定期对配种方案进行总结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配种策略。
2.配种时间:发情母猪出现静立反射后8-12小时进行配种,间隔12-24小时复配一次。
六、繁殖管理
1.妊娠诊断:配种后25-30天,采用超声波妊娠诊断仪进行诊断。
2.妊娠母猪管理:加强饲养管理,确保母猪营养需要,做好防疫消毒工作。
3.分娩与哺乳:母猪分娩时,做好接产工作,确保仔猪成活率。哺乳期28-35天,断奶体重达到6.5-7.5公斤。
2.母本:选择繁殖性能好、适应性强的地方品种或二元杂交母猪。
四、配种技术
1.自然交配:适用于小型养猪场。公母猪比例为1:25-30,每年更换公猪一次,以保持遗传多样性。
2.人工授精:适用于中型及以上养猪场。采用新鲜精液或冷冻精液,每头母猪每年至少授精两次。
五、配种时间
1.母猪发情鉴定:采用外观观察法、公猪试情法等方法,准确判断母猪发情期。
2.加强猪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进行疫病监测。
3.对发病猪只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疫情蔓延。
八、培训与技术支持
1.开展猪的繁殖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户的操作技能。
2.提供配种、疫病防控等技术指导,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九、方案评估与优化
1.定期对配种方案进行总结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调பைடு நூலகம்配种策略。
2.总结成功经验,推广应用于养猪业,提升整体生产水平。

种猪育种方案

种猪育种方案

种猪育种方案随着农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食品质量和供应的要求日益提高,猪肉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肉类消费品之一,其养殖与育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种猪育种方案是为了提高猪的育种效果和改良猪种质量而制定的计划。

本文将介绍一种科学且可行的种猪育种方案。

一、背景介绍猪是人类重要的食源性动物之一,对猪的育种需求主要体现在提高肉质、生长速度、抗病能力和生殖性能等方面。

种猪育种方案旨在通过选择优良的猪种、合理的配种和科学的管理来提高猪的遗传品质,满足不同需求的市场。

二、优良品种选择在种猪育种方案中,选择优良的品种是关键步骤之一。

根据养殖目标和市场需求,可以选择生长速度较快、饲料转化率高、肉质好的猪种作为种猪。

目前国内常用的优良猪种有杜洛克猪、大白猪和长白猪等。

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养殖条件,选择适应力强的品种进行育种。

三、合理的配种方案为了提高种猪的遗传优势,合理的配种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进行品种间的杂交,可以提高猪种的雜交优势,如杜洛克猪和大白猪的杂交,往往会有更好的生长速度和肉质。

其次,根据遗传学原理,选择具有良好遗传特质的种猪进行繁殖,可以帮助提高下一代猪只的品质。

这需要准确测定种猪的遗传背景和遗传特质,利用现代遗传育种技术和方法进行繁殖。

四、科学管理和环境控制在种猪育种方案中,科学的管理和环境控制是确保育种效果的重要因素。

包括饲养管理、用药和疫病防控等方面。

合理的饮食、饲料配方和饲养密度等,可以帮助猪只获得足够的营养和生长空间。

同时,科学的用药和疫病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常见疾病,保证种猪的健康和生产能力。

五、精细化管理和数据分析为了更好地跟踪和监测种猪的遗传品质和生产性能,精细化管理和数据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对种猪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肉质指标等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挖掘,可以更好地了解种猪的遗传特征和性能,并提供科学的育种建议和决策支持。

六、市场营销和推广种猪育种方案不仅要关注育种效果,还要考虑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

猪培育新品种方法

猪培育新品种方法

猪培育新品种方法
猪培育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旨在通过选择和配对优良的品种,培育出更具经济效益和适应能力的新品种。

下面是几种常用的
猪培育新品种的方法:
1.选择优良个体:通过对种猪的选择,挑选出生长速度快、
抗病能力强、肉质优良的个体作为下一代的父母猪。

可以通过
测量体重、测定肌肉组织和胴体脂肪的含量等指标来评估个体
的优势。

2.进行离散交配:选择优质的父系和母系猪,进行离散交配,将从中选择出的优秀后代进行进一步的繁殖。

这样可以增加基
因的多样性,并提高猪在适应环境和抗病性方面的能力。

3.亲代配对:通过亲代配对,将具有较高遗传价值的个体进
行配对交配。

例如,选择生长速度和肉质好的公猪与具有优良
母系的母猪进行配对,目的是获得具有优良遗传特征的后代。

4.渐次选择法:先选择合适的亲代,然后选择优良品质的后代,再选出更为优秀的下一代,逐渐淘汰不理想的个体。

这种
方法可以逐步改良品种,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5.基因编辑技术: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可
精确地修改猪的基因组,改变其遗传性状。

例如,通过编辑猪
的基因来增强其抗病能力、改善肉质和提高生产性能等。

总之,猪培育新品种的方法可以通过选择优良个体、进行离散交配、亲代配对、渐次选择法以及基因编辑技术等。

这些方法旨在提高猪的经济效益和适应能力,从而满足人们对猪产品的需求。

猪育种措施

猪育种措施

猪育种措施简介猪育种是通过选择和繁殖优良的品种和个体,以改良猪的性状和品质的方法。

有效的猪育种措施可以帮助农民提高生猪的产量、肉质和免疫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猪育种措施。

选择合适的品种选择合适的猪品种是猪育种的基础。

不同品种的猪在生长速度、产量和肉质上存在差异。

常见的猪品种包括杜洛克、长白、大白、小花猪等。

对于肉用猪,通常选择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品种。

而对于母猪,需要选择生育能力强、产仔数高的品种。

优选优良个体在品种确定之后,需要从中选出优良的个体进行繁殖。

优良个体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生长速度快:选择生长速度快的个体,可以缩短生长周期,提高猪的出栏率。

2.体型适中:选择体型适中的个体,既能保证生猪的产量,又不会影响繁殖能力。

3.肌肉发达:选择肌肉发达的个体,可以提高肉质品质,增加肉质收入。

4.繁殖能力强:对于母猪,选择繁殖能力强的个体,可以提高产仔数,减少繁殖间隔时间,提高繁殖效益。

进行交配选择交配选择是猪育种的关键环节。

合理的交配选择可以增加基因的多样性,提高后代的遗传优势。

常见的交配选择方法包括:1.近交配:近交配是指同一品种的近亲个体之间进行交配。

通过近交配可以保持优良的遗传特性,并扩大优良基因频率。

2.杂交配:杂交配是指不同品种的个体之间进行交配。

通过杂交配可以获得两个品种的优点,提高生长速度和产量等性状。

3.人工授精:人工授精是指采用人工方法将精子注入母猪体内。

通过人工授精可以选择最优良的种猪进行交配,提高遗传水平。

饲养管理优良品种和个体的选择只是猪育种的第一步,科学的饲养管理同样重要。

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最大化猪的生长潜力,提高生产性能。

1.合理的饲料配方: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猪的需要,合理配置饲料配方。

保证猪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以促进生长发育。

2.干净的饮水:保持水源的清洁和新鲜,确保猪获得足够的水分,以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3.良好的环境条件:提供干燥、通风、温暖的环境条件,有助于猪舒适生长,并减少疾病的发生。

猪的育种方案

猪的育种方案

品系选育方法
1
2
3
4
5
基础群的组建方案
遗传评估和测定
1.1评估和测定的主要性状 达100kg体重日龄和30――100kg日增重 达100kg体重的活体背膘厚 总产仔数(TNB) 21日龄窝重(LW21) 1.2评估和测定辅助性状 肥育性状:饲料转化率,活体眼肌面积 繁殖性状:产活仔数,繁殖间隔,初产日龄,产仔间隔 胴体性状:眼肌面积,后腿比例,肌肉pH值,肉色,滴水损失,大理石纹。 体型性状有:体长,体高,体型评分
1
异。
2
从体型来看HN201杂交种猪较为清秀,体躯较长。同时从肢蹄来
3
看,HN151系种猪不于HN161系种猪结实,考虑种猪的利用率等,
4
宜选择HN161系作为母系母本。
5
品系筛选、配合力测定及配套系组装
A
B
品系筛选、配合力测定及配套系组装
1
在配套系组合上,选择了以HN111和HN121为终端父本,以HN201为母本的三系配套;以及以HN121为终端父本,以HN201和HN202为母本的四系配套开展杂交试验。
遗传评估数据记录系统
个体记录
ID
BREED
SEX
BDATE
SIRE
DAM
NOTE
字符
字符
字符
日期
字符
字符
备注
16
2
1
8
16
16








见附件
遗传评估模型
03
02
01
父系HN111和HN121以生产肥育性状为主选性状;HN111注重应激和体型的选择,HN121则注重体型选择;

猪育种技术

猪育种技术

猪育种技术1. 引言猪育种技术是农业领域中的重要一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以提高猪的品质、增加产量、提高抗病能力为目标,为猪的健康生长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介绍猪育种技术的相关内容,包括繁殖选择、遗传改良、疾病防控等方面。

2. 繁殖选择繁殖选择是猪育种技术的核心之一,通过对优良品种的选择和配对,可以有效提高猪的遗传质量。

首先,根据肉质、生长速度、繁殖力等指标,选取优秀的种猪作为父本和母本。

其次,进行合理的配对,避免近亲交配,以减少遗传缺陷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利用遗传标记技术,对猪进行基因筛选,以提高繁殖效果和产仔数。

3. 遗传改良遗传改良是猪育种技术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选择和育种,改良猪的遗传特性,提高其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首先,利用选择育种法,对具有优良性状的猪进行选育和繁殖,逐渐提高整个猪群的遗传水平。

其次,通过杂交育种,将不同品种的猪进行交配,利用杂种优势提高猪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

此外,还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猪进行基因改造,以增强其优良性状。

4. 疾病防控疾病防控是猪育种技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疾病的爆发会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科学的预防措施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建立健全的疫苗接种制度,对常见的猪病进行预防接种,提高猪的免疫力。

其次,加强猪场的卫生管理,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此外,对于已经感染的猪,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避免疾病的扩散和传播。

5. 结论猪育种技术的发展对提高猪的品质和产量,推动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科学的繁殖选择、遗传改良和疾病防控等技术手段,可以不断提高猪的遗传质量和生产性能,为养殖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然而,猪育种技术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如遗传基础的限制、疾病的复杂性等。

因此,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创新,不断完善猪育种技术,为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种猪场育种方案、测定方案、饲养规程、卫生防疫

种猪场育种方案、测定方案、饲养规程、卫生防疫

安徽XXXXX科技有限公司原种猪场种猪选育方案<一>杜洛克种猪选育方案一、选育工作总体规划首先对引进的杜洛克种猪进行扩群,时间一年左右。

在扩群基础上,通过生产性能测定和系谱审查,分别挑选一批优秀种猪(含后备种猪),建立美系杜洛克核心育种群,然后进行选种选育工作,不断提高杜洛克种猪生产性能,使其各项生产指标达到制定的选育目标。

核心育种群种猪3年换群一次,第一年淘汰30%,第二年淘汰30%,第三年淘汰40%,淘汰的同时选留优秀后备种猪进入核心育种群,保持核心育种群的规模,不断提高其整体生产性能。

二、选育目标杜洛克种猪选育目标以达100kg体重日龄、背膘厚为主,以活产仔数、21日龄窝重等为辅,其具体选育目标如表1。

表1 杜洛克种猪选育目标三、选育方法分别建立多层次的群体:核心群(育种群)、繁殖群(生产群)和商品群,形成一个高效的品系繁育、繁殖扩大与商品生产相结合的繁育体系。

(一)核心群的建立通过严格系谱审查,体型外貌、生产性能鉴定,选择符合本品种育种要求的、选择指数高的优秀公母猪组建核心群。

核心群组建的好坏是选育成败的关键,要重视选好核心群,其具体要求是:1、公母猪血缘来源广泛,公猪最少8~10个不同的血统,母猪10个以上不同血统;2、生产性能高,品质好,主要性状表现值应超过全群平均值一个标准差以上;3、每世代近亲系数增量控制在2%以内,6世代不超过12%;4、体型外貌好,无遗传缺陷;5、公猪要求选择强度在5~10%,母猪要求选择强度在30~50%。

(二)品系繁育方法实行开放式选育法,核心群(育种群)种猪3年换群一次,第一年淘汰30%,第二年淘汰30%,第三年淘汰40%。

在选配上,采取避免近交情况下进行随机交配,同时结合同质或异质选配的方案。

各公猪所配母猪数大体相同,后裔参与全群测定,50~60kg时依据血缘关系,综合选择指数以及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现场选留,按指数高低结合体型留下优秀个体留作种用,继续参与达100kg时的测定,不留种的当种猪销售。

种猪育种专项方案

种猪育种专项方案

种猪育种方案1目标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使正大种猪选种选育逐走上标准化、规范化轨道,特制订本《方案》。

2 参考文件《中国畜牧法》、国务院《种畜禽管理条例》、《全国种猪遗传评定方案》《GB22283- 长白猪种猪》、《GB22284- 大约克夏猪种猪》、《GB22285 - 杜洛克猪种猪》、《NY/T820- 种猪登记技术规范》、《NY/T822- 种猪生产性能测定规程》。

3 适用范围本《方案》适适用于兰州正大食品景泰分企业下属原种场、扩繁场、站。

4 职责4.1 本《方案》由兰州正大食品景泰育种中心负责组织编制、修订善。

4.2 各养殖场负责实施,并在过程中提出改善、修订意见和提议。

4.3 育种中心负责指导、监督。

4.4 企业其它相关部门给予配合。

5 繁育体系计划及职能关键群扩繁场扩繁场商品场商品场商品场商品场公猪站商品场5.1 关键场:全部喂养美国引进纯种猪,在金字塔最高端。

10 资料统计、整理保留10.1 数据资料由专员负责搜集、保管和整理。

10.2 全部数据资料,均需正确地进行统计。

统计表一式两份,一份归档保留,一份现场使用。

10.3 全部育种相关数据全部录入到电脑猪育种软件,并进行立即遗传评定。

10.4 采取国家猪联合育种标准,进行系谱档案和测定数据登记格式登记。

10.5 附:数据登记样式*公猪用M、母猪用F 表示。

生长性能测定统计A表示A超系列、B 表示B 超系列。

母猪繁殖性能统计* 以最终配上日期和公猪为准。

** A 为人工授精,N 为自然交配,B 为同一情期同时使用人工授精和自然交配。

11 种猪档案登记11.1 基础群种猪判定和登记:根据品种标准,对本场关键群和繁殖群种公、母猪逐头进行判定,并将结果填入《种猪档案卡》中。

11.2 制订系谱图:根据种猪亲缘关系,编制系谱图,并依据系谱图标明亲缘关系,制订本场种猪选配方案,进行选种选配,控制近交系数。

11.3 耳号编制:种猪按全国统一编号,编号在出生后12 小时内进行,实施终生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猪育种方案
1目的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使正大种猪选种选育逐走上标准化、规范化轨道,特制定本《方案》。

2 参考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国务院《种畜禽管理条例》、《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GB22283-2008 长白猪种猪》、《GB22284-2008 大约克夏猪种猪》、《GB22285-2008 杜洛克猪种猪》、《NY/T820-2004 种猪登记技术规范》、《NY/T822-2004 种猪生产性能测定规程》。

3 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兰州正大食品有限公司景泰分公司下属原种场、扩繁场、站。

4 职责
4.1 本《方案》由兰州正大食品有限公司景泰育种中心负责组织编制、修订善。

4.2 各养殖场负责实施,并在过程中提出改进、修订的意见和建议。

4.3 育种中心负责指导、监督。

4.4 公司其他相关部门予以配合。

5 繁育体系规划及职能
核心群
扩繁场
扩繁场
商品场
商品场
商品场
商品场
公猪站
商品场
5.1 核心场:全部饲养美国引进的纯种猪,位于金字塔最高端。

5.2 扩繁场:全部饲养由核心场供应的纯种猪,为商品场提供二元母猪。

5.3 公猪站:
饲养美国引进的种公猪和核心场供应的种公猪,为商品场提供终端精液生产猪。

* 以最终配上的日期和公猪为准。

** A 为人工授精,N 为自然交配,B 为同一情期同时使用人工授精和自然交配。

11 种猪档案登记
11.1 基础群种猪鉴定与登记:按照品种标准,对本场核心群和繁殖群的种公、母猪逐头进行鉴定,并将结果填入《种猪档案卡》中。

11.2 制定系谱图:按照种猪的亲缘关系,编制系谱图,并根据系谱图标明的亲缘关系,制定本场种猪选配方案,进行选种选配,控制近交系数。

11.3 耳号编制:
种猪按全国统一编号,编号在出生后12 小时内进行,实行终生制。

种猪编号为15 位,包括品种、场名、年号和个体编号。

编号说明如下:
11.3.1 前两位代表品种,DD 代表杜洛克,LL 代表长白,YY 代表大白,LY 代表长大二元母猪,YL 代表大长二元种猪。

11.3.2 三至六位代表场名,原则上由农业部统一认定,本公司统一用XJMY;11.3.3 第七位用数字表示,代表分场号,冶子河原种场为B,烟家庄扩繁场为1前坡扩繁场为2,其它商品场依次编号数字代码;
11.3.4 八九位代表出生年份;
11.3.5 十至十三位代表出生窝号;
11.3.6 十四、十五位代表窝内个体号。

11.3.7 如原种场2012 年出生的第一窝第三头大白公猪编号为
YYXJMYB12000103。

11.3.8 种猪编号的后6 位为种猪个体编号,我公司采用耳刺法。

前四位是出生窝号,后两位是个体号,母猪打双号,公猪打单号。

11.4 对有关鉴定合格的种猪填写系谱卡。

系谱卡在出售或选留后备时建立。

补充入基础生产群者及时续写系谱卡向前追记三代,除了记录祖先的登记号、等级外,应进一步增加其与同期群体均值相比较的资料,以便于工作更有利于判断个体的育种值。

11.5 种猪的档案资料是育种工作的重要依据。

种猪场必须按照NY/T820-2004《种猪登记技术规范》标准,建立准确完整的档案及生产记录,并人工和利用计算机进行种猪档案管理。

计算机中的数据至少每周要备份一次,每个季度要刻录相关数据
11.6 种猪档案包括:公猪、母猪系谱卡,公猪配种记录,母猪产仔哺育记录,种猪生长发育记录,同胞(或后裔)肥育测定记录,疫病防治记录等。

11.7 种猪淘汰或死亡后,其档案资料应归档保存。

种猪出售,档案正本随猪走,副本存档。

11.8 种猪性能测定按NY/T822-2004《种猪生产性能测定规程》执行。

12 测定
12.1 按照全国畜牧兽医总站颁布的《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要求,结合本公司实际,在核心场内实施全群测定。

12.2 按照NY/T820-2004《种猪登记技术规范》实施种猪登记。

12.3 测定主要性状有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仔猪出生个体重、出生窝重、21 日龄窝重、达10 0千克体重日龄、达100千克体重背膘厚。

12.4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仔猪出生个体重、出生窝重、21日龄窝重以种猪档案记录为准。

12.5出生打耳号时,打耳号人员记录仔猪出生个体重、出生窝重,仔猪达21日龄左右,产房技术员、饲养员配合育种员称重,录入计算机进行校正。

12.6测定舍种猪达85-115Kg时,测定体重和背膘,计算达100千克体重日龄、达100千克体重背膘厚及眼肌面积。

13选种
13.1选种程序:断奶前——测定前——终测后——配种前。

13.2 选择指数:
13.2.1 遗传评估模型:采用多性状动物模型最优线性无偏预测法(MTBLUP)
估计个体育种值,将种猪信息及性能测定等相关数据录入GPS 育种软件,由计算机自动运算获得所需结果。

生长性能育种值估计模型如下:
yijklm=μi+hyssij +lik+gil +aijklm+ eijkl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