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统先及其《中国回教史》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文学阅读书目

魏晋南北朝文学阅读书目

●必读书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册高等教育出版社99年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中华书局1996年版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册上海文艺出版社。

徐公持编著《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曹道衡编著《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汤用彤撰《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中国中古诗歌史王钟陵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中古文学史论王瑶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八代诗史葛晓音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逯钦立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汉唐文学的嬗变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中国美学史李泽厚刘纲纪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1958年版●重点书目一、以教材各章节内容编目曹操集译注安徽亳县曹操集译注小组中华书局1979年版曹子建诗注黄节注叶菊生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曹植集校注赵幼文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阮步兵咏怀诗注黄节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阮籍集校注陈伯君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嵇康集校注戴明扬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陆机集金声涛点校中华书局1962年潘黄门集校注王增文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两晋诗风王澧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陶渊明集校笺龚斌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撰中华书局2003年诗品注[梁]钟嵘著陈延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诗品集注[梁]钟嵘著曹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逯钦立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陶渊明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汉唐文学的嬗变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六朝文学论稿[日]兴膳宏著岳麓书社1986年乐府诗集郭茂倩编撰中华书局1979年版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乐府诗集导读王运熙王国安巴蜀书社1999年版谢康乐诗注黄节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谢灵运集校注顾绍柏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鲍参军集注钱振伦注、黄节补注、钱仲联增补集说上海古籍1980年谢宣城集校注曹融南校注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江文通集汇注[明]胡之骥中华书局1984年宫体诗研究胡大雷中华书局2006年庾子山集注倪璠著许逸民校点中华书局1980年版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吴先宁著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六朝辞赋史王琳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世族与六朝文学程章灿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赋——时代投影与体制演变陈庆元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汉魏六朝辞赋曹道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中国骈文通史于景祥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中国骈文发展史张仁青著台湾中华书局1986年六朝文絜笺注许梿评选黎经浩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一版南北朝文举要高步瀛选注中华书局1998年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钟涛著东方出版社1997年世说新语笺疏(刘宋)刘义庆余嘉锡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二、以著作、论文编目1.著作目录:1.《三国志》晋陈寿等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中华书局标点本,1959年第1版。

回族历史 回族陶瓷业是怎样发展的

回族历史 回族陶瓷业是怎样发展的

回族历史回族陶瓷业是怎样发展的>陶瓷业是我国的传统行业,曾在唐宋达到鼎盛时期。

明代陶瓷是继唐宋之后的又一个黄金时代,其表花、霁红、五彩、斗彩等在当时都是闻名于世的名瓷,其制造工艺达到了陶瓷艺术之顶点,明代陶瓷工艺之所以能达到精美绝伦的境地,取得辉煌成就,与明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陶瓷之路的繁荣有着很大的关系,特别是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中国和伊斯兰教文化交流是与回族穆斯林的努力有着真接的关系。

傅统先生在《中国回族史》一书中指出:“明代艺术品以陶瓷铜器为最著,而回教促成此种上品之力量尤多。

”说明在明人陶瓷业的发展中,中国穆斯林所起的促进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引进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陶瓷色料、式样、装饰和工艺。

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陶瓷工艺,在世界陶瓷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阿拉伯人在世界上很早掌握了陶瓷上采上釉的技术,后来又将波斯人烧制五色琉璃的技巧加以改进,在世界上开拓了彩瓷加工法,取代了传统的镶嵌细工,此后他们还发明了青花瓷,这些工艺先后被穆斯林先民带到了中国,到了明代,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中国穆斯林进一步引进了伊斯兰“苏麻离青”、“回青”、“霁红料”等色料以及伊斯兰瓷器的式样造型,如抱月瓶、长颈方口折壶、天球瓶、八角烛台、长颈水罐、仰钟式碗等,此外还引进了华丽的几何、植物图形和书法等带有浓郁伊斯兰色彩的图案装饰。

中国穆斯林在文化交流中的这些工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陶瓷业的发展。

二是穆斯林在瓷器贸易出口中的突出作用。

明代瓷器贸易额与以前各朝相比都极为发达。

因这一时期瓷器输出的对象主要是亚非广大的伊斯兰地区,因此回族穆斯林在输出贸易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郑和七下西洋的远征贸易中,有众多的穆斯林担任要职,郑和船队主要以瓷器与许多国家进行交易,这充分说明穆斯林在当时瓷器贸易中的重要地拉和作用。

同时,在明代瓷器输出贸易中和民间交往中,由于贸易输出国特殊的宗教源缘,广大穆斯林也成了民间瓷器贸易的主体。

有关中国古代史经典书籍推荐

有关中国古代史经典书籍推荐

有关中国古代史经典书籍推荐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下面本人为大家推荐一些中国古代史书籍,希望大家认真阅读!中国古代史书籍1、朝代史(1)史前①《中国原始社会史略》(张维罴)兰州大学出版社②《原始社会史》(林耀华)中华书局③《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吕振羽)河北教育出版社④《中国新石器研究》(佟柱臣)巴蜀书社⑤《新石器时代》(尹达)三联书店⑥《中国原始社会史》(宋兆麟)文物出版社⑦《炎黄氏族文化考》(王献唐)齐鲁书社⑧《中华远古史》(王玉哲)上海人民出版社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⑩《仰韶文化研究》(严文明)文物出版社(2)先秦史A、文明起源①《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社科院考古所)文物出版社②《中国文明的起源》(夏鼐)文物出版社③《走出疑古时代》(李学勤)辽宁大学出版社④《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⑤《中国国家起源》(高光晶)河南大学出版社⑥《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大学出版社⑦《中华文明起源和民族问题的论辩》(王东平)百花洲文艺出版社⑧《黄河文明的曙光》(许顺湛)河南大学出版社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朱乃诚)福建人民出版社⑩《古史辨》(顾颉刚)上海古籍出版社B、夏商①《殷代社会史料征存》(陈邦怀)天津人民出版社②《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③《夏源流史》(何光岳)江西教育出版社④《商史探微》(彭邦炯)重庆人民出版社⑤《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吕振羽)三联书店⑥《奴隶制时代》(郭沫若)人民出版社⑦《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⑧《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⑨《中国青铜器时代》(郭宝钧)三联书店⑩《夏商史探索》(李民)河南人民出版社C、西周①《西周与东周》(李亚农)上海人民出版社②《周代城邦》(杜正胜)台北经联出版公司③《周代国家形态研究》(赵伯雄)湖南教育出版社④《西周史》(许倬云)台北经联出版公司⑤《西周文史论丛》(岑仲勉)商务印书馆⑥《西周史略》(日.白川静)三秦出版社⑦《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⑧《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尹盛平)江苏教育出版社⑨《西周史与西周文明》(张广志)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⑩《商周史料考证》(丁山)中华书局D、春秋①《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②《春秋史》(顾德融、朱顺龙)上海人民出版社③《春秋时代的士族》(孙曜)中华书局④《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⑤《春秋左传研究》(童书业)上海人民出版社⑥《世系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何怀宏)三联书店⑦《晋国史纲要》(李孟存)山西人民出版社⑧《霸权迭兴—春秋霸主论》(晁福林)三联书店⑨《鲁国史》(郭克煜)人民出版社⑩《郑国史话》(杨福平、杜维夏)中州古籍出版社E、战国①《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②《十批判书》(郭沫若)科学出版社③《赵国史稿》(沈长云)中华书局④《东周与秦代文明》(李学勤)文物出版社⑤《先秦士人与社会》(刘泽华)天津人民出版社⑥《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⑦《先秦诸子系年》(钱穆)商务印书馆(3)秦汉史A、秦①《秦史稿》(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秦汉史》②《秦集史》(马非百)中华书局③《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④《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⑤《秦史》(王蘧常)上海古籍出版社⑥《秦帝国史》(王云度、张文立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⑦《秦始皇帝评传》(张文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⑧《秦始皇传》(张分田)人民出版社⑨《秦始皇帝传》(马非百)上海古籍出版社⑩《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B、西汉①《秦汉史》(钱穆)台北三民书局②《秦汉的方士与儒生》(顾颉刚)上海人民出版社③《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④《秦汉史论集》(高敏)中州书画社⑤《汉代对匈奴的防御战争》(纪庸)上海新知识出版社⑥《司马迁评传》(肖黎)吉林文史出版社⑦《两汉经济史料论丛》(陈直)陕西人民出版社⑧《秦汉官制史稿》(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⑨《秦汉农民战争史》(漆侠)三联书店⑩《论汉武帝》(张维华)上海人民出版社C、东汉(含新)①《秦汉史》(劳干)台北中华文史出版事业委员会②《新莽全史》(沈展如)台北正中书局③《王莽传》(孟祥才)天津人民出版社④《从崩溃到中兴两汉的历史转折》(刘修明)上海古籍出版社⑤《王莽变法》(任强)上海人民出版社⑥《汉魏制度丛考》(杨鸿年)武汉大学出版社⑦《汉匈战争三百年》(宋超)华夏出版社⑧《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⑨《汉代婚丧礼俗考》(杨树达)商务印书馆⑩《秦汉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朱绍侯)中州古籍出版社(4)魏晋南北朝史A、三国①《三国史》(马植杰)人民出版社②《三国人物散论》(方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③《三国史》(何兹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④《三国史研究》(张大可)华文出版社⑤《三国史话》(吕思勉)天津人民出版社⑥《魏武帝曹操传》(柳春藩)吉林人民出版社⑦《三国经济史》(余鹏飞)河南大学出版社⑧《三国军事史》(余大吉)军事科学出版社⑨《诸葛亮》(马植杰)上海人民出版社⑩《孙吴文化》(王永平)南京出版社B、西晋①《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②《两晋南北朝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③《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④《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⑤《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北京大学出版社⑥《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中华书局⑦《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及续编(唐长孺)三联书店⑧《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中华书局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大学出版社⑩《读史集》(何兹全)上海人民出版社C、东晋①《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②《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③《中国中古政治史论》(毛汉光)上海书店出版社④《读史存稿》(缪钺)三联书店⑤《国史探微》(杨联升)辽宁教育出版社⑥《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天津教育出版社⑦《六朝疆域与六朝政区》(胡阿祥)南京大学出版社⑧《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日.谷川道雄)中华书局⑨《隋唐帝国形成史论》(日.谷川道雄)上海古籍出版社⑩《汉唐间的封建土地国有制与均田制》(贺昌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D、北朝十六国①《拓跋史探》(田余庆)三联书店②《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逯耀东)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③《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张金龙)甘肃教育出版社④《府兵制度研究》(岑仲勉)上海人民出版社⑤《北魏平城时代》(李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⑥《北朝胡姓考》(姚薇元)科学出版社⑦《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陈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⑧《北周史稿》(雷依群)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⑨《鲜卑史研究》(米文平)中州古籍出版社⑩《五凉史探》(赵向群)甘肃人民出版社?《氐与羌》(马长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E、南朝①《六朝史论》(朱大渭)中华书局②《五朝门第》(王伊同)中华书局③《六朝士族探析》(刘驰)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④《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葛晓音)上海古籍出版社⑤《南北朝经济史略》(韩国磐)厦门大学出版社⑥《六朝史》(张承宗)江苏古籍出版社⑦《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胡阿祥)学苑出版社(5)隋唐五代史A、隋代①《隋唐五代史》(吕思勉)中华书局②《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③《隋唐史》(岑仲勉)中华书局④《隋唐五代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⑤《隋唐五代史论集》(韩国磐)三联书店⑥《隋唐史论稿》(汪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⑦《隋唐五代史》(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⑧《隋文帝传》(韩昇)人民出版社⑨《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黄永年)上海书店⑩《隋末农民起义》(漆侠)华东人民出版社B、唐代①《隋唐政治史论集》(胡如雷)河北教育出版社②《隋唐五代史纲要》(杨志玖)上海人民出版社③《李世民传》(胡如雷)中华书局④《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⑤《唐代藩镇研究》(张国刚)湖南教育出版社⑥《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向达)三联书店⑦《山居存稿》(唐长孺)中华书局⑧《隋唐五代经济社会史论稿》(胡如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⑨《唐代历史地理研究》(史念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⑩《府兵制度研究》(谷霁光)上海人民出版社C、五代十国①《五代十国史研究》(郑学檬)上海人民出版社②《五代史略》(陶懋炳)人民出版社③《南唐史》(任爽)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④《南唐史略》(杜文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⑤《南唐国史》(邹劲风)南京大学出版社⑥《北汉简史》(李裕民)三晋出版社⑦《五代十国制度研究》(杜文玉)人民出版社⑧《前蜀后蜀史》(杨伟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⑨《钱氏吴越国史论稿》(何勇强)浙江大学出版社⑩《马楚史研究》(罗庆康)湖南人民出版社(6)宋辽夏金A、北宋①《宋史丛考》(聂崇岐)中华书局②《宋代经济史》(漆侠)上海人民出版社③《宋朝兵制初探》(王曾瑜)中华书局④《求实集》(漆侠)天津人民出版社⑤《知困集》(漆侠)河北教育出版社⑥《求是集》(陈乐素)广东人民出版社⑦《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邓广铭)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⑧《王安石变法》(漆侠)上海人民出版社⑨《司马光新传》(程应镠)上海人民出版社⑩《王安史变法研究史》(李华瑞)人民出版社B、南宋①《南宋史稿》(何忠礼、徐吉军)杭州大学出版社②《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张家驹)湖北人民出版社③《两宋历史文化概论》(张其凡)广东人民出版社④《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日.斯波义信)江苏人民出版社⑤《荒淫无道宋高宗》(王曾瑜)河北人民⑥《朱熹的历史世界》(余英时)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⑦《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郑学檬)岳麓书社⑧《宋代海外贸易》(黄纯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⑨《中国转向內在——两宋之际的政治內向》(刘子健)江苏人民出版社⑩《蒙古定蜀史稿》(陈世松)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C、辽①《契丹国志》(叶隆礼)上海古籍出版社②《辽史丛考》(傅乐焕)中华书局③《契丹政治史稿》(陈述)人民出版社④《契丹史略》(张正明)中华书局⑤《冯家升论著辑粹》(冯家升)中华书局⑥《契丹社会经济史稿》(陈述)三联书店⑦《辽史简编》(杨树森)辽宁人民出版社⑧《辽史稿》(舒焚)湖北人民出版社⑨《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杨若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⑩《辽金简史》(李桂芝)福建人民出版社D、金①《金朝史》(何俊哲、张达昌、於国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②《金代经济史略》(张博泉)辽宁人民出版社③《金朝军制》(王曾瑜)河北大学出版社④《宋金战争史略》(沈起炜)湖北人民出版社⑤《女真史论》(陶晋生)台湾食货出版社⑥《女真史》(孙进己、张璇如等)吉林文史出版社⑦《大金国史话》(黄斌、刘厚生)吉林人民出版社⑧《女真源流史》(何光岳)江西教育出版社⑨《金宋关系史》(赵永春)人民出版社⑩《金代政治制度研究》(程妮娜)吉林大学出版社#p#分页标题#e# E、西夏①《西夏史稿》(吴天墀)四川人民出版社②《党项史研究》(白滨)吉林教育出版社③《西夏史研究》(李蔚)宁夏人民出版社④《西夏文化》(史金波)吉林教育出版社⑤《西夏经济史》(杜建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⑥《宋夏关系史》(李华瑞)河北人民出版社⑦《西夏通史》(李范文)人民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⑧《元昊传》(白滨)吉林教育出版社(7)蒙元①《元朝史》(韩儒林)人民出版社②《元代史》(周良宵、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③《元朝简史》(邱树森)福建人民出版社④《成吉思汗》(韩儒林)江苏人民出版社⑤《元代分封制度研究》(李治安)天津古籍出版社⑥《穹庐集》(韩儒林)上海人民出版社⑦《元史三论》(杨志玖)人民出版社⑧《元史研究论稿》(陈高华)中华书局⑨《蒙元史新探》(萧启庆)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⑩《元代社会阶级制度》(蒙思明)中华书局(8)明清A、明代①《明清史讲义》(孟森)中华书局②《明朝史略》(李光璧)湖北人民出版社③《明清史》(李洵)人民出版社④《明清史论著集刊》(孟森)中华书局⑤《明清史论丛》(李光璧)湖北人民出版社⑥《明史》(汤纲、南炳文)上海人民出版社⑦《朱元璋传》(吴晗)三联书店⑧《读史札记》(吴晗)三联书店⑨《明朝对瓦剌的战争》(赖家度、李光璧)上海人民出版社⑩《明清农村社会经济》(傅衣凌)三联书店B、南明①《南明史略》(谢国桢)上海人民出版社②《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谢国桢)商务印书馆③《南明史》(顾诚)中国青年出版社④《南明史》(钱海岳)中华书局⑤《明末农民战争史》(顾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⑥《南明史》(南炳文)南开大学出版社⑦《南明史纲、史料》(柳亚子)上海人民出版社⑧《明末农民战争史略》(洪焕椿)江苏人民出版社⑨《柳如是别传》(陈寅恪)三联书店C、清代①《清史探微》(郑天挺)北京大学出版社②《清史杂考》、新考、续考(王钟翰)中华书局③《明清史论著合集》(商鸿逵)北京大学出版社④《清朝开国史研究》(周远廉)辽宁人民出版社⑤《简明清史》(戴逸)人民出版社⑥《清朝简史》(杜家骥)福建人民出版社⑦《明末清初的学风》(谢国桢)人民出版社⑧《清入关前国家法律制度史》(张晋藩、郭成康)辽宁人民出版社⑨《明清史新析》(韦庆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⑩《大分流》(美.彭慕兰)江苏人民出版社2、专门史(1)历史地理①《长水集》及续编(谭其骧)人民出版社②《历史地理学四论》(侯仁之)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③《河山集》(史念海)三联书店、人民出版社④《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史念海)山西人民出版社⑤《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福建人民出版社⑥《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周振鹤)商务印书馆⑦《唐代交通图考》(严耕望)上海古籍出版社⑧《水经注研究》(陈桥驿)天津古籍出版社⑨《中国移民史》(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福建人民出版社⑩《中国长城建制沿革考》(张维华)中华书局(2)民族史①《中国民族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②《中国民族史》(王钟翰)武汉大学出版社③《中国民族史》(林惠祥)商务印书馆④《中国民族史》(王桐龄)吉林出版集团⑤《突厥史》(林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⑥《东胡史》(林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⑦《匈奴史稿》(?陈序经)天津古籍出版社⑧《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新论》(林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⑨《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杨建新)宁夏人民出版社⑩《回纥史》(杨圣敏)吉林教育出版社(21)《吐蕃史》(安庄民)宁夏人民出版社(3)制度史①《中国制度史》(吕思勉)②《秦汉仕进制度》(黄留珠)西北大学出版社③《汉唐外交制度史》(黎虎)兰州大学出版社④《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⑤《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⑥《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⑦《九朝律考》(程树德)中华书局⑧《唐代官制》(张国刚)三秦出版社⑨《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辽宁大学出版社⑩《唐律初探》(杨廷福)天津人民出版社(4)社会史①《中国社会史》(法.谢和耐)江苏人民出版社②《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杨向奎)人民出版社③《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孙作云)中华书局④《汉晋家族研究》(阎爱民)上海人民出版社⑤《中国方术考》(李零)东方出版社⑥《中国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王利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⑦《唐宋女性与社会》(邓小南)北京大学出版⑧《皇权与绅权》(吴晗、费孝通)天津人民出版社⑨《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法.谢和耐)江苏人民出版社⑩《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和民间社会》(赵世瑜)三联书店(5)宗教史①《中国佛教史》(任继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②《中国佛教史》(蒋维乔)岳麓书社③《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④《郭象与魏晋玄学》(汤一介)北京大学出版社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中华书局⑥《魏晋神仙道教》(胡孚琛)人民出版社⑦《魏晋玄学史》(余敦康)北京大学出版社⑧《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上海人民出版社⑨《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荣新江)北京大学出版社⑩《道教史》(许地山)(6)经济史①《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李剑农)三联书店②《中国经济史研究》(全汉升)中华书局③《论两汉土地占有形态的发展》(贺昌群)上海人民出版社④《汉代农业:中国农业经济的起源及特性》(许倬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⑤《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上海人民出版社⑥《唐五代赋役史稿》(张泽咸)中华书局⑦《两宋财政史》(汪圣铎)中华书局⑧《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包伟民)上海古籍出版社⑨《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陈高华、吴泰)天津人民出版社(7)思想史①《中国思想史》(侯外庐)人民出版社②《中国思想史》(张岂之)西北大学出版社③《中国的王权主义》(刘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④《汉代思想史》(徐复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⑤《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葛兆光)三联书店⑥《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⑦《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刘泽华、葛荃)南开大学出版社⑧《中国思想史论》(李泽厚)安徽文艺出版社⑨《宋明理学史》(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人民出版社⑩《中华文化史》(冯天瑜)上海人民出版社(8)科技史①《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李约瑟)科学出版社②《中国隋唐五代科技史》(张奎元)人民出版社③《中国科学技术史》(杜石然)科学出版社④《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⑤《中国天文学史》(陈遵妫)上海人民出版社⑥《中国畜牧史资料》(王毓瑚)科学出版社⑦《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梁家勉)农业出版社⑧《中国数学史》(钱宝琮)科学出版社⑨《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三联书店⑩《中国印刷史》(张秀民)上海人民出版社(9)中西交流与边疆史①《中西交通史》(向达)中华书局②《中西交通史》(方豪)岳麓书社③《中国南洋交通史》(冯承钧)商务印书馆④《中国边疆通史丛书》(马大正)中州古籍出版社⑤《中西文化交流史》(沈福伟)上海人民出版社⑥《东西交流史论稿》(黄时鉴)上海古籍出版社⑦《中印文化关系史研究》(季羡林)三联书店⑧《中国古代海疆史纲》(安京)黑龙江教育出版社⑨《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赵云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⑩《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赵俪生)甘肃文化出版社3、史学理论(1)通论①《中国历史通论》(王家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②《史学概论》(吴泽)安徽教育出版社③《中国史学通论》(瞿林东)武汉出版社④《史学引论》(王学典)北京大学⑤《史学概论》(庞卓恒)高等教育出版社⑥《历史学概论》(赵吉惠)三秦出版社⑦《历史学与历史理论》(何兆武)商务印书馆⑧《史学导论》(姜义华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⑨《史学要论》(李守常)商务印书馆⑩《历史哲学引论》(张耕华)复旦大学出版社(2)史学方法①《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梁启超)商务印书馆②《中国历史研究法》(钱穆)三联书店③《史学方法》(王尔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④《历史学家的技艺》(法.布洛赫)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⑤《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李剑鸣)三联书店⑥《治史三书》(严耕望)上海人民出版社⑦《历史研究法》(何炳松)岳麓书社⑧《历史学的视野—当代史学方法概述》(孟庆顺、彭卫)陜西人民出版社⑨《历史学方法论》(赵吉惠)四川人民出版社⑩《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李振宏、刘克辉)河南大学出版社(3)史学史①《荀悦与中古儒学》(陈启云)辽宁大学出版社②《中国史学史纲要》(王树民)中华书局③《汉唐间史学的发展》(胡宝国)商务印书馆④《中国史学史》(杜维运)商务印书馆⑤《中国史学史纲》(瞿林东)北京出版社⑥《中国史学史》(金毓黻)河北教育出版社⑦《中国史学史研究述要》(乔治忠)天津教育出版社⑧《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杨翼骧)南开大学出版社⑨《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吴怀祺)黄山书社⑩《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仓修良)浙江人民出版(4)史籍解题①《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高振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②《史籍举要》(柴德赓)北京出版社③《史部要籍解题》(王树民)中华书局④《中国史学名著题解》(张舜徽)中国青年出版社⑤《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张舜徽)湖北人民出版社⑥《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陈垣)中国书店⑦《中国史籍概论》(张志哲)江苏古籍出版社⑧《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5)史料学①《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何忠礼)上海古籍出版社②《史料与史学》(翦伯赞)北京出版社③《史料和历史科学》(荣孟源)人民出版社④《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安作璋)福建人民出版社⑤《中国古代史史料学》(陈高华、陈智超)北京出版社⑥《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胡厚宣)云南人民出版社⑦《先秦秦汉史史料学》(王晖、贾俊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⑧《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穆克宏)中华书局⑨《唐史史料学》(黄永年、贾宪保)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⑩《清史史料学》(冯尔康)沈阳出版社4、辅助用书(1)地图①《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中国地图出版社②《中国地图史纲》(王庸)三联出版社③《中国史稿地图集》(郭沫若)中国地图出版社④《北京历史地图集》(侯仁之)北京出版社⑤《中国战争史地图集》星球出版社⑥《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中国地图出版社⑦《中国古代地图集》(郑锡煌、黄胜璋等)文物出版社⑧《上海历史地图集》(周振鹤)上海人民出版社(2)目录文献①《古典目录学浅说》(来新夏)中华书局2②《文献学概述》(杜泽逊)中华书局③《中国历史书籍目录学》(陈秉才、王锦贵)书目文献出版社④《中国目录学史论丛》(王重民)中华书局⑤《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上海古籍出版社⑥《目录学发微》(余嘉锡)中华书局⑦《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中华书局⑧《增订晚明史籍考》(谢国祯)上海人民出版社⑨《中华书局百年1912-XX总书目》中华书局⑩《清人文集别录》(张舜徽)中华书局(3)职官①《历代职官沿革史》(陈茂同)华东师范大学②《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张亚初、刘雨)中华书局③《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孔令纪)齐鲁书社④《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二十等爵制研究》(日.西嶋定生)中华书局⑤《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张金龙)中华书局⑥《汉唐职官制度研究》(陈仲安、王素)中华书局⑦《宋代官制词典》(龚延明)中华书局⑧《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邓小南)河北教育出版社⑨《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⑩《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释》(臧云浦、朱崇业等)江苏古籍出版社(4)年表①《中国历史纪年表》(万国鼎)中华书局②《中国历史纪年表》(方诗铭)上海人民出版社③《中外历史年表》(翦伯赞)中华书局④《中国历代战争年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⑤《中国财政金融年表》(吴兆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⑥《中国历代帝王世系年表》(杜建明)齐鲁书社。

道教的文献综述

道教的文献综述

卿希泰:百年来道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选择字号:大中小本文共阅读 110 次更新时间:2015-04-21 14:06:58进入专题:道教研究回顾展望●卿希泰道教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源远流长,它是在1800多年以前的中国神州大地诞生,并由中华传统文化的乳汁养育而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都有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支柱之一。

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曾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以及伦理道德、社会习俗、民族关系、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等等各个方面,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其某些影响至今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构成中仍然不可忽视,不深入研究道教,就不可能全面地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和中国的传统文化。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这是对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科学概括。

下面我们打算分三个部分来介绍一下我国道教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历史的回顾我们这里所讲的历史,是包括从20世纪初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的彻底结束为止,即从1900年开始直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路线时为止。

为参照通常的阶段划分,可以把从20世纪初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作为历史回顾的第一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到1978年“文化大革命”的彻底结束,作为历史回顾的第二个阶段,这中间包含了一个“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

在这个特殊时期里,社会科学方面的一切研究工作都停止了,道教的研究也不例外。

所以,从道教研究的角度来看,不能把它算成一个独立的阶段,只好附在第二阶段里头附带地作一个简单交待。

有的人把第一段称为道教研究的“萌芽”期,把第二阶段称为道教研究的“拓荒”期,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独立地称为“中断”期,也可作参考。

但我认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不好截然划开,因为无论是第一阶段或第二阶段,从道教研究的情况来说,都只是一个起步的时期,同属于道教研究的奠基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基本特点也都大致相同,所以我们把这两个阶段都放到“历史的回顾”这一个部分来谈。

近代中国对西方科学传入后的反响

近代中国对西方科学传入后的反响

近代中国对西方科学传入后的反响
郭永芳
【期刊名称】《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年(卷),期】1987()3
【摘要】古老的中国既有养尊处优的“中央王国”的沉重包袱,又有沿着自己传统进化的惯性。

因此,当西方科学传入时便触犯了它的尊严,使其不能继续沿着固有的轨道滑行,逼迫它融合到世界科学的大潮流中去,因而掀起了轩然大波,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延续了中国的近代化和现代化。

【总页数】8页(P57-64)
【关键词】西方科学;科学技术;徐光启;传入;西学;学习西方;谭嗣同;自然科学;康熙帝;近代中国
【作者】郭永芳
【作者单位】中科院图书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
【相关文献】
1.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社会民主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的传入 [J], 王彦伟
2.西方体育传入与近代中国学校吸收述略 [J], 袁高燕;杨慷慨;;;
3.西方体育传入与近代中国学校吸收述略 [J], 袁高燕;杨慷慨
4.西方高等教育理论在近代中国的传入及其影响 [J], 王少芳; 孙邦华
5.西方油画传入近代中国的文化背景 [J], 徐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书目(100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书目(100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已出书目【第一辑 四十种】马氏文通马氏文通 马建忠马建忠国故论衡国故论衡 章太炎章太炎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 王国维王国维吴梅词曲论著四种吴梅词曲论著四种 吴梅吴梅中国中古文学史中国中古文学史 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 刘师培刘师培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下)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下) 郭绍虞郭绍虞甲骨文字释林甲骨文字释林 于省吾于省吾中国俗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 郑振铎郑振铎汉语语音史汉语语音史 王力王力红楼梦辨红楼梦辨 俞平伯俞平伯中国韵文史中国韵文史 龙榆生龙榆生 汉魏六朝诗论丛汉魏六朝诗论丛 余冠英余冠英台湾通史(上、下)台湾通史(上、下) 连横连横秦汉史秦汉史 吕思勉吕思勉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史 金毓黻金毓黻史学要论史学要论 李守常李守常中国通史简编(上、下)中国通史简编(上、下) 范文澜范文澜国史大纲(上、下)国史大纲(上、下) 钱穆钱穆中国史纲(一、二卷)中国史纲(一、二卷) 翦伯赞翦伯赞春秋史春秋史 童书业童书业魏晋南北朝史论丛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唐长孺唐长孺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 傅衣凌傅衣凌 西夏史稿西夏史稿 吴天墀吴天墀中国伦理学史(外一种)中国伦理学史(外一种) 蔡元培蔡元培新唯识论新唯识论 熊十力熊十力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梁漱溟梁漱溟科学与玄学科学与玄学 罗志希罗志希中国艺术精神中国艺术精神 徐复观徐复观论逻辑经验主义论逻辑经验主义 洪谦洪谦九朝律考九朝律考 程树德程树德比较宪法比较宪法 王世杰王世杰 钱端升钱端升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瞿同祖瞿同祖中国民治论中国民治论 鲍明钤鲍明钤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王亚南王亚南通货新论通货新论 马寅初马寅初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国经济思想史 唐庆增唐庆增中国厘金史中国厘金史 罗玉东罗玉东北平生活费之分析北平生活费之分析 陶孟和陶孟和 论社会学中国化论社会学中国化 吴文藻吴文藻第四种国家的出路第四种国家的出路 吴景超吴景超【第二辑 三十种】目录学发微目录学发微 古书通例古书通例 余嘉锡余嘉锡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 杨树达杨树达现代中国文学史(外一种:明代文学)现代中国文学史(外一种:明代文学) 钱基博钱基博等韵源流等韵源流 赵荫棠赵荫棠诗言志辨诗言志辨 经典常谈经典常谈 朱自清朱自清话本小说概论(上、下)话本小说概论(上、下) 胡士莹胡士莹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李长之李长之 明清史讲义(上、下)明清史讲义(上、下) 孟森孟森国史要义国史要义 柳诒徵柳诒徵中国南洋交通史中国南洋交通史 冯承钧冯承钧 通史新义通史新义 何炳松何炳松魏晋清谈思想初论魏晋清谈思想初论 贺昌群贺昌群中国救荒史中国救荒史 邓云特邓云特认识论认识论 张东荪张东荪科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 科学概论科学概论 王星拱王星拱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史大纲 胡适胡适知识论(上、下)知识论(上、下) 金岳霖金岳霖法相唯识学法相唯识学 太虚太虚陈康:论希腊哲学陈康:论希腊哲学 陈康陈康康德的知识学康德的知识学 齐良骥齐良骥中国文化的展望中国文化的展望 殷海光殷海光中国道教史中国道教史 傅勤家傅勤家监狱学监狱学 孙雄孙雄中国法制史概要中国法制史概要 陈顾远陈顾远新政治学大纲新政治学大纲 邓初民邓初民财政学财政学 何廉何廉 李锐李锐 中国之棉纺织业中国之棉纺织业 方显廷方显廷中国田制史中国田制史 万国鼎万国鼎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 陈达陈达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 林惠祥林惠祥【第三辑 三十种】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 鲁迅鲁迅现代吴语的研究现代吴语的研究 赵元任赵元任古典新义古典新义 闻一多闻一多谈艺录谈艺录 钱锺书钱锺书唐诗综论唐诗综论 林庚林庚 中古文学史论中古文学史论 王瑶王瑶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校本)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校本) 梁启超梁启超通鉴胡注表微通鉴胡注表微 陈垣陈垣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陈寅恪陈寅恪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郭沫若郭沫若古史辨自序(上、下)古史辨自序(上、下) 顾颉刚顾颉刚 安阳安阳 李济李济绿营兵志绿营兵志 罗尔纲罗尔纲东汉的豪族东汉的豪族 杨联陞杨联陞佛道散论佛道散论 蒙文通蒙文通中国哲学史(上、下)中国哲学史(上、下) 冯友兰冯友兰艺境艺境 宗白华宗白华西方美学史(上、下)西方美学史(上、下) 朱光潜朱光潜近代唯心论简释近代唯心论简释 贺麟贺麟康德学述康德学述 郑昕郑昕历代刑法考(上、下)历代刑法考(上、下) 沈家本沈家本中国商事法中国商事法 刘朗泉刘朗泉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李剑农李剑农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下)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下) 萧公权萧公权中国国民所得(一九三三年)(外一种:国民所得概论)(外一种:国民所得概论) 巫宝三巫宝三 中国棉纺织史稿中国棉纺织史稿 严中平严中平当代中国社会学当代中国社会学 孙本文孙本文乡土中国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生育制度 乡土重建乡土重建 费孝通费孝通滕固美术史论著三种滕固美术史论著三种 滕固滕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沈从文【英文品种】【英文品种】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Y uen Ren ChaoModern Democracy in China ,Mingchien Joshua BauThe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of China ,Ch'ien Tuan-sheng The Post-war Industrialization of China Industrial Captial in China ,H.D.Fong Law and Society in Traditional China ,T ’ung-Tsu Ch ’ü’ü。

白寿彝《中国回教小史》

白寿彝《中国回教小史》

白寿彝:《中国回教小史》中国大食间的交通回教原名叫作伊斯兰(Islam),是一个阿拉伯字,意思是"顺从"。

"顺从",应该是"顺从造物主"的意思。

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回教创兴于阿拉伯。

不久以后,回教就由阿拉伯传到中国来。

但中国和阿拉伯间的交通,是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的,并不是回教兴起以后的新鲜事情。

当汉武帝时,张赛凿空,就听说西方有一个条支国。

后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甘英奉使西域,他亲自到了条支。

条支,据有些学者的研究,是ndiochia(ntiochia的讹音)的省译,乃是以一个地方的名字而泛指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lllla)全部的。

我们知道,美索不达米亚是可以算在阿拉伯半岛以内的。

这样,我们很可以说,在回教创兴五百年前,中国阿拉伯间已经有交通了。

在东晋及南北朝时期,南海的航运已经相当地发达。

据阿拉伯史家的记载,这时候已有中国和印度的船只,经由波斯湾,航人阿拉伯内河。

隋及唐初,波斯人到中国来的很多。

这所谓波斯人,可以解释为波斯国的人,也可以说是从波斯湾来的人。

如果后一个解释是对的,当时所谓波斯人中,就一定包含不少的阿拉伯人在内。

即使这个解释不对,恐怕事实上也有些阿拉伯人从波斯湾到中国来的。

因为波斯湾,在这个时期,已可能成为对印度和中国的重要贸易港口所在了。

这都是回教兴起前,中国与阿拉伯间交通的情形。

回教兴起后,中国阿拉伯间的交通已经大大地进步。

这时,中国人习惯用大食这两个字,称呼阿拉伯。

大食是TaZi的译音,原是一个波斯宇。

中国人大概是从波斯人那里学到了这个名词。

大约,至晚从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起,一直到蒙古人人中原止,中国人都使用着这个名宇。

现在我们也可照着唐宋人的习惯,用这两个字表示唐宋时期的阿拉伯。

唐时,中国大食间的通路,正常的有两条。

一条是走海路,一条是走陆路。

贞元间(公元785-805年)宰相贾耽著录中国人四夷路程,就详细地说到这两条路。

一部回归历史的教育史著作——台湾高明士先生着《中国教育史》评介

一部回归历史的教育史著作——台湾高明士先生着《中国教育史》评介

后 国家接着双管 齐下 的方式控制教育 , 使教育成为政治 的 附庸 , 成为政治 的手段 , 目标就是要控制思想 。” 其 第 二讲 “ 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 ” 。这一部分弥补 了上 一 讲 对先秦教育叙述 的遗缺 , 了《 分析 礼记 ・ 》《 学记 、管子 ・ 弟 子职》 和孔 子 、 孟子 和苟子 的教育思想 。另外 例举 了董 仲 舒、 韩愈 、 朱熹 、 王守仁 、 元等人。不过这一部分并 未超越 颜
“ 广义而言 , 部中国教育史 , 一 可说 是 由‘ ’ ‘ 学 到 庙学 ’ 的发
展过程 。”中国教 育史》 书实际上就是 围绕这一命题 展 《 一
开研究和论证 。
作 者 简 介 :邹贺( 1 )男 , 1 8 一 , 山东龙 口人 , 9 陕西师范大学历 史文化学院 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研 究生 , 究方 向: 。 研 宋史
关 键 词 :高明士; 中国教育史》评介 《 ;
中图分类号:5 G1 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02 28 (09 9 1 7 2 1 0- 59 20 )2 一O 一O 2
第 一讲 “ 统 中国教育 的发展与特 质” 传 从整体 阐释 晚 台湾大学历史学 系教授 、 玄奘大学讲座 教授高 明士先 清 学制 改革前 ,即所谓 中 国传统 教育 的发展演变 趋势梗 概 , 限是 秦汉。书 中描述 中国教育史的发展过程是 :一 上 “ 部 中国教育史 ,正面看 可 以说 是教育 沦为政治 附庸 的过
生著 《 国教育史》20 年 由台湾大学出版 中心出版 , 中 ,06 定 价新 台币 3 0元 。是 书属于《 0 国立 台湾大学通识课程教 学 参考 资料 丛书 》 之六 , 可 以理 解为 台湾 高校之教 育史教 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回教史 》 傅统先及其
Hale Waihona Puke 王伏平① 《中国回教史》 一书, 是已故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 教育学家、 著名回族伊斯兰教学者傅统先 ( 1910 ~ 1985 ) 先生于 1937 年撰写的一部与白寿彝《中国回教小史 》 、 、 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 》
《中国回教史鉴》 马以愚 齐名的, 是民国时期( 1911 ~ 1949 ) 回族学者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史、 中国回 1940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中国回教史》 族史的代表性成果, 是商务印书馆组编的大型“中国文 化史丛书” 的一种, 从此中国回族、 伊斯兰教史研究正式进入中国文化史研究系列, 这是当时中国 ② 的学术殿堂 。此后, 台湾、 日本多次印刷、 再版此书, 成为国外从事中国回族史及伊斯兰教史研究 的学者都要参考及引用的著作 ③ 。2000 年 10 月, 宁夏人民出版社根据 1940 年商务印书馆繁体竖 排本, 经过对繁体字、 异体字及个别明显的错误之处进行了编辑修改后正式出版发行。 此书的重 新出版, 对推进中国伊斯兰教史、 中国回族史的研究以及中国回族史学史的研究 , 都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 1910 年出生于湖南常德 傅统先先生, 穆斯林名麦斯欧德( 意为吉“庆幸福 ” 祖籍云南澄江, 的一个回族穆斯林小商人家庭。小学和初中先后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和湖南 省立第二中学。1925 年秋, 傅先生初中毕业后, 带着母亲节衣缩食而积蓄的 50 元, 只身来到上海, 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民立中学就读高中 , 时年 15 岁。傅先生为节省费用, 寄居在上海小桃园清真 寺内, 日间到学校上课, 早晚均在小桃园清真寺学习阿拉伯文和伊斯兰教教义 , 并经常随中国著名 。 , 伊斯兰教学者哈德成阿洪习读阿拉伯文和伊斯兰教经籍 当时 傅先生除了学习阿拉伯文和伊斯 《至圣实录 》 还阅读了中国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刘智的一些汉文译著 , 如《天方典礼》 兰教教义外, 《天方性理》 等, 使其深受伊斯兰哲学思想的影响 。期间, 傅先生还以读经班学员的身份参加了由 哈德成、 达浦生、 伍特公、 沙善余等中国著名回族穆斯林人士创办的上海回教学会 ④ 。 1926 年秋, 傅先生离开上海民立中学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 ( 教会学校 ) 附属高中。 由于生活 1927 年秋, 所迫, 傅先生辍学入上海美孚洋行做练习生 。1928 年秋, 傅先生进入圣约翰大学深造, 1931 年, 主修哲学, 辅修教育学。在大学期间, 傅先生潜心于伊斯兰哲学研究, 傅先生撰写的长篇 《追求中的真宰》 《月华》 ( 北平出版 ) 上, 论文 连载于 这是中国回族伊斯兰学者首次以黑格尔哲学 ⑤ 探讨伊斯兰教苏非主义的力作 。1932 年, 傅先生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哲学系毕业, 期间完成了长 《认识论》 达 20 余万字的哲学著作 一书, 引起国内外哲学界的重视, 应邀出席了中国哲学会第三届 年会, 在大会上宣读了《知识的组织 》 一文, 阐述了人类的认识活动乃是一种完整的连续发展的 过程 ⑥ 。 463
第二届回族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929 年 6 月, 傅先生同回族青年鲁忠辅、 陆昌洪等一起创办了以“宣扬宗教, 发扬教义, 注重 ⑦ — —上 海 回 教 青 年 研 究 社 青年道德的 培 养, 唤 起 教 友 团 结 精 神 ” 为 宗 旨 的 伊 斯 兰 文 化 社 团— ( 1929 ~ 1933 ) , ( 月刊, 1932 年 由哈德成、 达浦生、 哈少夫为研究社指导员。 主编社刊《回教青年 》 共出版 12 期 ) 。1932 年 10 月, 傅先生参加了上海穆斯林反对北新书局及《南华文艺 》 侮辱 停刊, 伊斯兰教事件的斗争。1933 年, 傅先生与回族青年鲁忠翔、 王义等创办了上海穆斯林刊物《改 , 造》 以宣传伊斯兰文化。 1934 年, 傅先生与挚友王义、 鲁忠翔两先生深觉中国伊斯兰教文化思想有发展的必要 , 就共 同商议具体办法, 曾作下列各项主张的宣言: 1. 以逻辑方法整理伊斯兰教( 回教) 经典并予以新解释, 以发展为一种精密之理论系统; 2. 介绍世界思潮, 使教徒( 穆斯林) 明了现代思想趋势及认识历来各大思想家之平生及其理 论, 以为研究宗教问题之参考; 3. 以伊斯兰教( 回教) 精神贯彻一切社会事业, 宗教家之眼光不应关闭于宗教范围之内 , 而应 插足于整个社会之中; 4. 中国回教徒( 穆斯林) 为中国之国民, 而中国人自有中国人之风俗礼节 , 如此种风俗礼节不 ( ) 。 违教规者则中国回教徒 穆斯林 应从其国俗 吾人不愿以阿拉伯或波斯风俗代替中国风俗, 但 愿真正之伊斯兰教( 回教) 精神改善中国原有不合理之俗习 ; 5. 灌输中国伊斯兰教( 回教) 有志青年以最新之知识, 以最有效之教育方法, 造成将来领导回 教徒( 穆斯林) 之师资; 6. 统一全国伊斯兰教( 回教) 团体, 制订整个伊斯兰教( 回教) 经济之具体计划, 以辅助中国一 切伊斯兰教( 回教) 社会文化事业之发展; 7. 宗教家应富于科学精神, 所谓科学精神即免除固执之心理, 保持宽容之态度, 以接受一切 合理之见解。伊斯兰教( 回教) 应培植科学人才, 以为发展一切宗教事业之基础; 8. 以优美之文艺辅助宗教情绪 ⑧ 。 当时傅先生等人本欲于真、 美、 善三方面发扬中国伊斯兰教的思想文化, 因时机不成熟, 再加 上没有得到有识之士和广大穆斯林的支持 , 最后事与愿违, 没有实现他们的期望。 1934 年, 傅先生还同鲁忠翔、 马天英、 王义、 马辅国等回族青年知识分子“鉴于中国伊斯兰文 , — —中国回教文化协会, 化低落, 学术空气暗淡” 发起组织了伊斯兰文化学术团体— 傅先生任常务 , 理事( 协会总干事为鲁忠翔) , 并编辑出版《中国回教文化丛书 》 创办上海回民职业补习学校 ( 傅 先生任教务主任) 。同时在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授课。1935 年夏, 傅先生在国立暨南大学附设实 。 1937 2 “ ” 验学校任副主任 年 月应商务印书馆 中国文化史丛书 编辑王云五先生之约, 撰写《中国 , “哈德成教长、 , 1940 年 7 月由 回教史》 同年 7 月完稿, 书成后 沙善余先生于盛夏代为审定原稿 ” , “按代编制 ” , 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该书依据正史资料写成 对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回 族在政治、 经济、 文化、 教育的贡献均作了详尽的阐述, 是一部学术价值较高的中国回族伊斯兰教 史。1940 年秋, 傅先生任正风文学院英文教授, 并先后兼任大夏大学、 光华大学、 东吴法学院、 圣 约翰大学等校教授, 讲授哲学、 教育学和逻辑学等课程。1942 年获圣约翰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被 : “这时我的思想开始从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 聘为教育系主任兼哲学教授。他在一篇论文中说 ” , “还公开宣讲马克思主义的教育 转向实用主义和实在主义。 课堂上除讲述应用主义教育思想外 ⑨ 思想, 并介绍苏联的教育科学” 。1946 年秋至 1948 年 8 月经中国回教协会理事长白崇禧先生推 荐, 任国民党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1947 年春, 傅先生参加上海回族青年联谊社, 任理事。1948 年 8 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哲学 , 旁听教育心理学。1949 年夏, 再次获文学硕士学位。 4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