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给药系统的现状与未来PPT概要
转移性肾癌靶向治疗现状与进展ppt课件

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的误区诺如 病毒感 染的防 控知识 介绍责 任那些 事浅谈 用人单 位承担 的社会 保险法 律责任 和案例 分析现 代农业 示范工 程设施 红地球 葡萄栽 培培训 材料
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的误区诺如 病毒感 染的防 控知识 介绍责 任那些 事浅谈 用人单 位承担 的社会 保险法 律责任 和案例 分析现 代农业 示范工 程设施 红地球 葡萄栽 培培训 材料
转移性肾癌 靶向治疗现状与进展
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的误区诺如 病毒感 染的防 控知识 介绍责 任那些 事浅谈 用人单 位承担 的社会 保险法 律责任 和案例 分析现 代农业 示范工 程设施 红地球 葡萄栽 培培训 材料
各种靶向药物的靶点
帕唑帊尼
VEGF-A
贝伐单抗
VEGFR
KIT
肿瘤细胞膜
PDGFR
VEGFR
肿瘤血管内皮 细胞基膜
PDGFR 内皮细胞
PP
PP
PP
PP
P PP P
P PP P
P PP P
索拉非尼
索坦
替西罗莫司
细胞增殖
P13K AKT
mTOR
细胞核
Ras
Raf
Mek
索拉非尼
Erk
索坦
转录因子
新生血管形成
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的误区诺如 病毒感 染的防 控知识 介绍责 任那些 事浅谈 用人单 位承担 的社会 保险法 律责任 和案例 分析现 代农业 示范工 程设施 红地球 葡萄栽 培培训 材料
• 转移性肾癌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应采用 以内科为主的综合治疗。外科手术主要为 转移性肾癌辅助性治疗手段。
靶向药物汇总分析PPT

加强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个性化精准医疗在靶向药物领域的快速发 展和应用。
谢谢
THANKS
激活或抑制机体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细 胞的免疫应答。
常见靶点类型
激酶类靶点
如EGFR、HER2、ALK等,通过抑制激酶活 性,阻断信号传导通路。
生长因子受体类靶点
如VEGFR、PDGFR等,通过抑制生长因子 与其受体的结合,阻断信号传导。
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类靶点
如CDK、Aurora激酶等,通过调节细胞周 期进程,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其他类型靶向药物
1 2
作用机制
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等,通 过不同的机制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常见药物
索拉非尼、舒尼替尼、贝伐单抗等。
3
适应症
用于治疗多种癌症,如肾癌、肝癌、胃肠间质瘤 等。
不同类别药物优缺点比较
小分子抑制剂
01
优点包括口服给药方便、作用迅速等;缺点包括可能产生耐药
性、对非靶标酶的影响等。
单克隆抗体药物
02
优点包括高度特异性、激活免疫系统等;缺点包括生产成本高、
可能引起免疫反应等。
其他类型靶向药物
03
优点包括多种机制干扰肿瘤细胞生长、对某些难治性癌症有效
等;缺点包括副作用较多、需要个体化治疗等。
05 临床应用现状及挑战
CHAPTER
适应症范围及疗效评估
适应症范围
03 靶向药物作用机制及靶点
CHAPTER
作用机制
阻断信号传导
诱导细胞凋亡
通过抑制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的关键蛋白 ,如激酶、生长因子受体等,阻断细胞增 殖、分化、迁移等过程。
抗肿瘤靶向递送系统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靶向递送系统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癌症,这个让人闻风丧胆的词,一直是医学界头疼的问题。
治疗癌症,传统的方法如手术、化疗、放疗,虽然能一定程度上打击肿瘤细胞,但同时也给患者身体带来不小的副作用。
想象一下,要是我们能有一种技术,像精准制导的导弹一样,专门针对癌细胞进行打击,而不伤害正常细胞,那该多好啊!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抗肿瘤靶向递送系统(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
一、靶向递送系统的基础理论1.1 靶向递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咱们先来简单说说靶向递送系统是怎么工作的。
想象一下你寄快递,如果地址准确无误,快递就能直接送到收件人手里,不会误送到别人家。
同样地,靶向递送系统就是利用特定的载体,比如纳米颗粒、脂质体等,把药物“打包”起来,然后通过修改这些“包裹”的表面,让它们能识别并结合到肿瘤细胞的特定标记物上,从而实现精准投递。
1.2 关键技术要素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得聊聊。
一是“特异性”,就像寄快递的地址得准确一样,递送系统得能准确找到肿瘤细胞;二是“敏感性”,也就是说,一旦到达目的地,得能迅速释放药物,不能磨磨蹭蹭的;再有就是“稳定性”,路上可得保证药物别漏出来了,还得保证递送系统别在路上就解体了。
二、研发现状深度剖析2.1 现有技术手段概览目前市面上的靶向递送系统主要有这么几种: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纳米颗粒、脂质体等。
就拿ADC来说吧,它就像是给药物装上了一个“导航仪”,这个“导航仪”就是抗体,它能带着药物直奔肿瘤细胞而去。
不过,ADC的生产成本较高,而且有时候抗体本身也可能引起免疫反应。
2.2 临床应用实例分析举几个例子吧,比如Herceptin(曲妥珠单抗),这是一种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它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这类乳腺癌患者的存活率。
再比如Doxil (多柔比星脂质体),它通过将传统的化疗药物多柔比星包裹在脂质体中,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毒性,提高了治疗效果。
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课件ppt

体内网状内皮系统(RES) 中吞噬细胞, 将一定大小的微粒作为异物而摄取,较大 的微粒由于不能滤过毛细血管床,而被机 械截留于某些部位。
16
被动靶向
(passivetargeting preparation)
Small unilamellar vesicles (SUVs) Liposomes/脂质体靶向性
巨噬细胞摄取到达肝枯否细胞(Kupffer cel1) 超结构自动放射摄影术显示:所载氨苄西林能影响细菌壁并通过扩散穿过细胞而作用
如青霉素G脂质体制成眼用制剂时,局部透过角膜的能力大于单纯药物4倍,用原剂量的1/10即可具有透过角膜作用;
溶酶体中; 缺陷:并非适于所有难溶性药物;
表明可快速进入骨髓特异性与白血病细胞结 -抗生素纳米粒给药系统
➢带正电荷微粒: 则易被肺部的毛细血管截留 而靶向于肺部;
21
被动靶向
(iopna)ssivetargetingpreparat ----微粒粒径 ----表面性质
22
4.2 主动靶向
(Active targeting preparation)
通过改变微粒在体内的自然分布而到达特 定靶部位。也即避免巨噬细胞摄取,防止在肝 内浓集。主要方法包括:
< 7um 肝脾中单核巨噬细胞摄 乳剂可降低塑料输液器的吸附;
应用糖衍生物修饰载体,可靶向白细胞、肺泡囊、肝细胞等靶部位:
取 免疫微球
定位浓集,高效、低毒 • 亲水性的外壳具备“隐形”特点
100-200nm微粒被网状内皮系统 4 作为缓释药物传递系统
由于肿瘤血管生长迅速,外膜细胞 载药纳米粒脑靶向---机理:
5
TDDS 研究进展
• 首先由Ehrlich P在1906年提出; • 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材料科学的
肿瘤的主动靶向给药系统研究现状

研究现状
性。例如,一项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利用表皮生长因 子受体(EGFR)抑制剂联合化疗药物,显著降低了肿瘤干细胞的数目,提高了患 者的生存率。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肿瘤干细胞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细胞实验、动物实验和临床试 验。细胞实验中,研究人员主要通过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等指标评价肿瘤干细 胞靶向药物的疗效;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利用肿瘤干细胞移植模型或原位癌模 型,
肿瘤的主动靶向给药系统研 究现状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主动靶向给药系 统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03
三、主动靶向给药系 统的研究现状
04 四、挑战与前景
05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一、引言
肿瘤是生命体内的非正常组织,其发生和发展往往会对机体产生严重的影响。 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和化疗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但往往会带 来一些副作用,而且对某些晚期肿瘤的治疗效果有限。为了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
谢谢观看
主动靶向给药系统是一种药物传递系统,该系统中的药物被包裹在能与特定 生物分子或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载体中。当药物进入体内后,由于肿瘤组织表面 常常高表达某些特定受体,这些药物会与这些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在肿瘤组织 中形成高浓度,实现对肿瘤的精确打击。
三、主动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现 状
三、主动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
尽管主动靶向给药系统在某些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例如,如何确保药物在体内稳定、如何提高载体的生物相容性、如何精确控制药 物释放等。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材料的开发,我们有理由相信这 些问题将会得到解决。
四、挑战与前景
总的来说,肿瘤的主动靶向给药系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研究领域。未 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创新性研究和临床试验结果,以进一步推动这一领域的 发展。对于患者和医生来说,这不仅意味着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少副作用的可能 性,而且还带来了治愈肿瘤的新希望。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靶向治疗现状及进展68页PPT

Avastin 7.5mg/kg every 3 weeks + CG 6
PD
Avastin 15mg/kg every 3 weeks + CG 6
PD
Two-stage design – Initially, 210 patients were randomised to one of the three arms (1:1:1) – following assessment, 1:1 randomisation continues to the CG-alone plus one CG + Avastin arm – no crossover allowed
12
18
24
30
36
Months
Sandler A, NEJM 2019
Gemcitabine-cisplatin +/- Avastin in NSCLC: a phase III trial
CG alone 6
Previously untreated, stage IIIb,
IV or recurrent NSCLC (n=830)
OS 高加索人(n=945)
亚裔(n=121) 腺癌(n=412)
11.3月 10.5月 17.6月 12.0月
鳞癌(n=347)
10.2月
B组(CV) 10.1月 9.1月 20.4月 10.2月
8.9月
P 0.0441 0.0025 0.4992 0.0673
0.0567
结论:联合治疗对高加索人总生存期的改善优于亚洲人, 而且独立于组织学分型,不过亚洲人总生存期较长
EGFR-TKI与化疗药物联合存在某些共同获益人群 EGFR-TKI与化疗药物存在拮抗的作用
胰腺癌靶向治疗现状幻灯片PPT

2008年11月
精品文档
• 胰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克隆抗体、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法呢基转移酶抑制剂、基质金属 蛋白酶抑制剂以及肿瘤疫苗等方面。
• 单克隆抗体cetuximab和bevacizumab分别联合化疗药物 治疗胰腺癌的Ⅱ期l临床试验已初见成效。酪氨酸激酶 抑制剂erlotinib联合吉西他滨疗效一般,但Grb7抑制物 的l临床前实验显示其能够抑制胰腺癌的侵袭和转移。 肿瘤疫苗G17DT联合吉西他滨用于胰腺癌也已进入了Ⅲ 期临床试验,SS1P的动物实验也显示其有一定的疗效。 抗叶酸代谢药pemetrexed的Ⅱ期l临床试验提示其疗效 尚可。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和法呢基转移酶抑制剂 则疗效欠佳。
2008年11月
精品文档
2 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7抑制剂
• 侵袭性和转移性肿瘤中高表达的含SH2域的受体蛋白生 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7(growth factor receptor—bound protein 7,Grb7),并合成了一种能特异性结合于Grb7 SH2域的Grb7抑制物。发现在胰腺癌细胞株中,Grb7抑 制物能够阻断Grb7与蛋白酪氨酸激酶的结合以及Grb7 蛋白的酪氨酸磷酸化,但是并不影响其它含有SH2域蛋 白的酪氨酸磷酸化。体外试验显示,Grb7抑制物能够 完全抑制胰腺癌细胞的侵袭;在胰腺癌动物模型中, Grb7抑制物也能够抑制胰腺癌的腹膜转移。但是目前 尚无Grb7抑制剂应用于临床的研究。
2008年11月
精品文档
• 厄罗替尼联合吉西他滨治疗胰腺癌 由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of Canada (NCIC)Clincal Trials Group 进行的Ⅲ期临床试验,用吉西他滨+厄罗替尼 (100mg/d 或50mg/d) 或安慰剂,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和晚期胰 腺癌。结果显示,与吉西他滨+安慰剂治疗组相比,吉西他滨+厄罗替尼 治疗组患者总生存率改善23.5 % (HR 0.81,P=0.025),PFS延长(HR 0.76, P=0.003)。联合组和安慰剂组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24 %和17 %,中位OS分 别为6.4月和5.9月,但两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联合组9 %,安慰剂组8 %) 。 然而,联合组皮疹和腹泻的发生率较安慰剂组增加(皮疹72%与28%,腹 泻51%与36%) 。这是第一个证实吉西他滨与其他药物联合可以显著改善 患者生存期的Ⅲ期临床试验, 也首次证实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与化疗药物 联合可以使肿瘤患者受益。这一试验中,尽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但 是事实上厄罗替尼联合吉西他滨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与安慰剂组相比只 延长2周,而且,患者生存期的延长与皮疹的严重程度相关。皮疹和腹泻 的发生率增加,患者生活质量无明显改善。因此,吉西他滨联合厄罗替 尼是否可以代替吉西他滨单药治疗真正成为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一线方案 目前尚无定论。
《靶向治疗》课件

常见的基因治疗策略 包括溶瘤病毒治疗、 基因编辑等。
基因治疗可以通过多 种方式实现,如基因 敲除、基因置换或基 因修饰等。
03
靶向治疗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靶向治疗
总结词
肺癌的靶向治疗主要针对肺癌细胞中特定的基因突变,通过 抑制突变基因的表达或促进正常基因的表达来达到治疗目的 。
详细描述
肺癌的靶向治疗主要针对肺癌细胞中特定的基因突变,如 EGFR、ALK、ROS1等,通过使用特定的靶向药物,如吉非 替尼、克唑替尼等,来抑制突变基因的表达或促进正常基因 的表达,从而达到治疗肺癌的目的。
肝癌的靶向治疗
总结词
肝癌的靶向治疗主要针对肝癌细胞中特定的基因突变和受体,如VEGF、EGFR、c-MET等,通过抑制突变基因和 受体的表达或促进正常基因和受体的表达来达到治疗目的。
详细描述
肝癌的靶向治疗主要针对肝癌细胞中特定的基因突变和受体,如VEGF、EGFR、c-MET等,通过使用特定的靶向 药物,如索拉非尼、贝伐珠单抗等,来抑制突变基因和受体的表达或促进正常基因和受体的表达,从而达到治疗 肝述 • 靶向治疗的主要类型 • 靶向治疗的临床应用 • 靶向治疗的未来展望 • 靶向治疗的挑战与对策 • 案例分享
01
靶向治疗概述
靶向治疗定义
靶向治疗是一种针对特定疾病或特定 基因突变的药物治疗方法,通过设计 特定的药物来针对疾病相关的靶点, 以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
靶向治疗的优势与局限性
01
02
03
耐药性
长期使用靶向治疗可能会 导致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 。
高昂的价格
靶向治疗药物通常价格较 高,可能给患者带来较大 的经济负担。
不适用于所有患者
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接受 靶向治疗,需要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又称为空间稳定免疫脂质体, 是一种将特异性 单抗通过聚乙二醇 (PEG)连接到脂质体表面,以 BBB为靶点的空间稳定免疫脂质体。. • 特点:可将治疗神经疾病的药物通过单抗主动 靶向 BBB 并透过 BBB 进入脑内 , 从而提高脑内药 物浓度,降低毒副作用。
对抗体的要求:
(1)抗体能够识别BBB特异性表达的某一结构 ; (2)抗体能够通过主动转运机制(如受体介导的胞 吞转运作用)穿过BBB; (3)抗原决定簇所对应的抗体结合部位最好没有 种属特异性 ; (4)有高质量的抗体来源 。
举例:肾靶向微球
• 机制: 微球作为肾靶向的载体主要是利用了其栓塞性,可 在体内特异性分布。栓塞的目的是阻断对靶区的供血 和营养,使靶区的肿瘤细胞缺血坏死;如果栓塞制剂含有 抗肿瘤药物,则具有靶向性化疗与栓塞的双重作用。 • 目前国内外已报道的用于肾动脉血管栓塞化疗的微球 制剂有: 丝裂霉素白蛋白微球、多柔比星白蛋白微球、磁 性明胶微球、聚乳酸微球、5 Fu白及微球和红细胞微 球等。
淋巴靶向给药的设计机制
• 药物从血液向淋巴系统转运 • 药物从组织间隙向淋巴系统转运 • 药物从消化道向淋巴系统转运。
淋巴靶向给药系统的要求:
• (1)局部刺激性小; • (2)药物易被包裹或偶联,做成制剂后疗效 不会降低; • (3)理化性质稳定; • (4)具有缓释作用; • (5)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抗原性,毒 副作用低; • (6)具有亲淋巴性。
3.载体导入
• 脂质体和纳米粒 —— 被动靶向性 • 胆酸盐 • 腺病毒
(四)肿瘤靶向制剂
• 脂质体靶向制剂 • 纳米粒淋巴示踪制剂 • 单克隆抗体药物偶联制剂
1. 脂质体靶向制剂
• 以多相脂质体为载体,将化疗药包埋其中, 利 用脂质体的靶向作用将药物导向靶标而发挥抗 肿瘤作用,以达到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的目 的。 • 如已上市的复方氟脲嘧多相脂质体、紫杉醇脂 质体、阿霉素脂质体等 。
•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应用某些物理化学方法使
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发挥药效。如应用磁性材料与药 物制成磁导向制剂,在足够强的体外磁场引导下,通 过血管到达并定位于特定靶区。
靶向性评价指标
(1)相对摄取率re re=(AUCi)p/(AUCi)s re大于1表示药物制剂在该器官或组织中有 靶向性, re 越大靶向效果越好,小于 1 表示无 靶向性。 (2)峰浓度比Ce Ce=(Cmax)p/(Cmax)s 每个组织或器官中的Ce表明药物制剂改变药 物分布的效果,Ce越大,表明改变药物分布的 效果越明显。
(一)肾靶向制剂
实现肾靶向的生理条件 ①肾血流量大 ②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较高 ③具有转运系统。 ④具有代谢功能,为前体药物的应用创造了有利的 条件。
实现肾靶向给药的方法
• • • • 药物载体转运靶向 主动靶向 基因治疗 其他
药物载体转运靶向
利用药物载体,使药物被生理过程自然吞噬而 实现肾靶向。 基本思路: 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载体,将药物 运送到肾脏,实现定向给药,从而降低药物的 不良反应; 同时将药物载体系统设计成药物的贮库, 则可以实现药量的控制释放,在较长时间内维 持平稳的血药浓度。
• 被动靶向制剂:即自然靶向制剂。载药微粒被单
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摄取,因此可在巨噬细 胞丰富的组织或器官浓集,因此可通过正常的生理过 程运送到肝、脾等组织。
• 主动靶向制剂:采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为“导弹”,
将药物定向运送到靶区浓集而发挥药效。如载药微粒 表面修饰后,使之不被巨噬细胞识别,或连接特异性 的配体或抗体等,能够改变微粒在体内的自然分布而 到达特定的靶部位。
1.具有脑部靶向性的嵌合肽技术
• 即利用BBB上具有受体介导的转运系统,能 够与特异的配体结合(如胰岛素、转铁蛋白等), 实现内源性极性物质和大分子物质通过BBB 的转运。 • 目前研究较多的抗体:针对大鼠转铁蛋白的单 克隆抗体OX26和抗小鼠转铁蛋白受体(TF R)的单克隆抗体8D3
2.PEG偶联的免疫脂质体
(3)靶向效率te te=(AUC)靶/(AUC)非靶 表示药物制剂或药物溶液对靶器官的选择 性, te 大于 1 表示药物制剂对靶器官比非靶器 官有选择性,te越大,选择性越强。 药物制剂的te与药物溶液的te相比,说明 药物制剂靶向性增强的倍数。
二、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
• • • • • 肾靶向制剂 脑靶向制剂 肝靶向制剂 肿瘤靶向制剂 淋巴靶向制剂
• (1)增加药物分子的脂溶性; • (2)设计药物传递体的某个部分,使其成为载体 介导转运体的底物; • (3)设计药物传递体某个部分,使之能与受体介 导转运体特异性结合; • (4)减少多药耐药蛋白对药物的外向转运。
脑靶向新技术
• 具有脑部靶向性的嵌合肽技术 • PEG偶联的免疫脂质体法 • 纳米粒子技术
• 主动靶向脂质体 脂质体表面偶联特异性抗体、配体或基团 等, 达到高度定向的作用。 • 如将载有多柔比星脂质体偶合人源化单抗隆抗 体的片段F(ab)2构成复合物MCC465,在治疗胃肠 肿瘤的临床实验中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而副 作用显著降低。
2.纳米粒淋巴示踪制剂
• 商品名为卡纳淋 • 组成:由使用纳米炭(平均粒径150nm)、聚 烯吡咯烷酮和生理盐水制备而成的混悬注射液 。 • 作用原理:纳米炭注射于肿瘤周围组织间隙后, 巨噬细胞迅速吞噬纳米炭粒进入引流毛细血管, 最终到达并部分滞瘤引流淋巴结(黑染)。另一 部分继续移动到时下一站引流淋巴结,并到达 区域内各级引流淋巴结形成黑染。
3.脂质体
• 肾靶向障碍:脂质体具有天然的靶向性 • 措施:脂质体表面修饰。 • 常用的表面修饰剂如poloxamer407、PEG。
举例:含poloxamer407的多柔比星脂质体
• 结果: 含poloxamer407的多柔比星脂质体组在非 网状内皮系统器官(如肾脏、胃、大肠、小肠、 肺等)的含量要比游离多柔比星组高。 以单克隆抗体修饰的免疫脂质体亦具有特 异性,能将药物定向运载到靶细胞。
3.单克隆抗体药物偶联制剂
• 如紫杉醇与单克隆抗体制成复合物,该复合物 能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延长小鼠生命。
(五)淋巴靶向制剂
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淋 巴转移,癌以淋巴道转移为主,而肉瘤以血道 转移为主,如胃癌中,胃周淋巴结转移占65.5%。 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但可能引起严 重的后遗症和功能障碍,所以药物的淋巴靶向 研究十分重要。
举例:卡托普利-溶菌酶复合物
• 机制: 卡托普利属于含巯基的药物,可以先与间隔 基形成二硫键再与溶菌酶LZM以酰胺键结合。 在肾脏,二硫键发生断裂释放出有药理活性的卡 托普利。 • 结果: 给予复合物后肾脏中卡托普利二硫化物的 总量是单独给予同等剂量卡托普利的6倍。
2.微粒载体
• 理论基础 通常粒径>12μ m的微粒,可被阻滞于毛细血 管床,到达肾荷瘤器官中;>15μ m的微粒,可被肾 完全摄取,故可采用脂质、类脂质、蛋白质、 生物材料等作为载体材料,将药物包裹或嵌入其 中制成各种可被肾阻留或摄取的胶体或混悬微 粒制剂 。 • 常见微粒类型:微球、微囊、毫微粒等
• 聚合物纳米粒主动靶向载体 • 磁性脂质体靶向给药系统
(一)聚合物纳米粒主动靶向载体
• 优点 :
4.糖复合物载体
• 如精氨酸加压素与转葡糖基、甘露糖基和2-去 氧转葡糖基形成糖复合物,经体内外研究均显 示出特异的肾摄取性能。
主动靶向
• 前体药物 :主要包括γ -谷氨酰-L-多巴和N- 酰基-谷氨酰磺胺甲恶唑前药。 • 抗体 • 其他 :基因治疗和生物力学的方法
(二)脑靶向技术
促进药物透过BBB的策略:
1.低分子质量蛋白质(LMWP)载体 • LMWP一般是指分子质量较小,在循环系统具有 生物活性的一类蛋白质,其中包括酶(如溶菌 酶)、免疫蛋白(如轻链的免疫球蛋白)、肽类 激素(如胰岛素、生长因子)等
• 肾靶向的理论基础: LMWP分子质量比药物大,所以能够控制所 结合药物的动力学性质;可以经肾小球滤过,并 被肾近曲小管细胞重吸收。因此,药物与LMWP 形成的复合物能够很快离开循环系统,而浓集 于近曲小管细胞。在这些细胞中,LMWP被转运 到具有蛋白水解活性的溶酶体中,被水解代谢 为短肽和小分子氨基酸,所载药物可能被活化 和释放出来。
2.糖蛋白复合物
• 聚赖氨酸复合物 采用药物的聚-L-赖氨酸共扼复合物可增 加抗肝药物对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指数。如利 巴韦林与乳糖酰胺化聚L-赖氨酸共扼形成复 合物,该复合物对小鼠无毒性作用,且易被肝脏 选择性摄取。
• 血清白蛋白(BSA)共扼物
将药物与不同的半乳糖基牛血清白蛋白复 合,血浆中毒性小,可在肝脏发挥明显的治疗作 用;同时半乳糖基BSA具有较强的肝细胞导 向性,对于肝脏疾病的治疗是较好的肝靶向载 体。 如氨甲蝶呤 、阿拉伯糖苷腺嘌呤磷酸盐、 萘普生等药物的血清白蛋白共扼物。
靶向给药系统的现状与 研究进展
中国药科大学药剂教研室 姚 静
一、概述
• 靶向制剂发展概况 • 定义与分类 • 药物制剂靶向性评价指标
靶向制剂的发展
• 1906年,Ehrlich P首次提出靶向制剂的概念 。 • 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比较全面地研究靶向制剂, 包括它们的制备、性质、体内分布、靶向性评价以及 药效与毒理。 • 1993年FlorenceAT创办了“Journal of Drug Targeting”,专门刊载靶向制剂的研究论文,促进了 医药界对靶向制剂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 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药剂学 项目中,靶向制剂占25项,占总数的48.1%,可见我国 对靶向制剂研究的重视。
淋巴靶向的载体
一 非生物降解载体制剂 • (1)活性炭 • (2)硅粒
二 生物降解载体制剂 • (1)高分子偶联前体药物 • (2)脂质体 • (3)微球 • (4)乳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