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合集下载

教资——综合素质

教资——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一、教育观1、1999年《决定》颁布标志着我国素质教育观系统思想正式形成。

2006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标志着实施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2、素质教育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其中“全面”是指所有学生、学生的各种素质。

3、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分别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

了解一下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4、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是: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

分别是素质教育本质属性中全员性、整体性、主体性的体现。

5、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6、素质教育的外延:素质教育是终身的,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它的实施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同事也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7、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主治那个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重视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基本内涵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相互对应的关系)二、学生观1、我国现代教育观的思想渊源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2、以人为本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进步。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

“以人为本”的教育战略思想把人至于教育发展的起点和目标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人的全面发展以承认学升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学升具有个性与差异的特点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循序渐进(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容年龄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教学要抓关键期(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善于发现受教育者的优势(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5、“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动中体现为教育机会均等,即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

教师资格考试: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有哪些?

教师资格考试: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有哪些?

教师资格考试: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有哪些?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的笔试中综合素质考察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为了更好的帮助考生理解知识点进行以下梳理: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我们国家的国民素质还有待提高和加强,新时期通过素质教育来实现。

此知识点一方面是很直白的考查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什么,另一方面是也会进行变相考查,比如素质教育的总目标是什么。

所以各位考生要通过做题积累此知识点的不同考查形式。

2.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的教育。

以前的应试教育主要是面对少数的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而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更好的接受教育。

此知识点一般情况会在题干中明确体现老师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另一方面也会考查老师老师只是重视个别学生的教育就忽视了全体学生。

3.素质教育是促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应试教育下的教育目的偏重知识的传授,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

此知识点一方面会很简单的考查全面发展包括什么,另一方面也会考查例子反选的形式。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并不矛盾,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此知识点一方面考查素质教育的两个重点和核心是什么,另一方面也会考查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时代精神是创新精神,同事创新精神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为了帮助各位考生记住此知识点,可以简记口诀:提速个性创两全。

1.(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A.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B.全面发展C.面向全体学生D.个性的发展2.我们要办“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这反映了素质教育是一种( )的教育。

A.面向全体学生B.全面发展C.促进学生个性发展D.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答案:1.A 2.A。

教资——综合素质

教资——综合素质

1、1999 年《决定》颁布标志着我国素质教育观系统思想正式形成。

2006 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标志着实施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2。

其中全“面”是指所有学生、学生的各种素质。

3、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分别是培养学生的了解一下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4、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是:性中全员性、整体性、主体性的体现。

5、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6、素质教育的外延:素质教育是终身的,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它的实施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同事也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7、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 )面向全体学生(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主治那个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 )着眼于学生的重视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基本内涵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相互对应的关系)1、我国现代教育观的思想渊源是马克思关于2、以人为本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进步。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

“以人为本”的教育战略思想把人至于教育发展的起点和目标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 )人的全面发展以承认学升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学升具有个性与差异的特点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3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循序渐进( 2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容年龄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教学要抓关键期(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善于发现受教育者的优势( 5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5、“教育公正” 在教育活动中体现为教育机会均等,即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全面理解素质教育共同来探讨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全面理解素质教育共同来探讨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全面理解素质教育共同来探讨在现今的教育体系中,指出,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教育,也要注重素质教育,我国一直都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那么,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全面理解素质教育?我国素质教育何时开始实施的?1999年。

在1985年5月召开的第一次全教会上,xx同志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这段话被教育界公认为是素质教育思想的源头。

1994年6月召开的第二次全教会明确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素质教育概念,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1999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教会的主标题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的地位更加凸显、鲜明、重要。

2010年7月第四次全教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素质教育思想一以贯之,突出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五方面: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全面理解素质教育:1、新世纪初,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尤其是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教育在综合国力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2、“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现行教育在体制、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与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人才有较大差距.教育实际也不尽如人意,一些教师甚至校长仍然认为素质教育不好具体操作,难落实,于是工作仍停留在喊口号、走过场、摆形式上;受“ 应试教育” 思想的禁锢,许多学校还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课业负担过重,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其他方面教育的问题;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

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

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

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试题:素质教育的内涵简述答案:(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这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

(2)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为重点的教育。

相关阅读: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潜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我国教育界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内涵的研究,实际上在中国的学校几乎没有素质教育。

由于角度不一样,给素质教育下的定义(或作的解释)不尽相同。

有人依据“强调点”归纳“素质教育”有9类15个定义。

这9类定义,有的属于词语定义;有的属于哲学定义;有的强调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有的同时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的强调公民素质;有的强调先天与后天相结合,有的把各种素质平列;有的试图划分素质层次;还有的强调透过科学途径充分发挥天赋。

综观这些定义,虽然表述不一,但有着共同特点:第一,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第二,认为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

有的定义虽然只提到人的发展,但并非是不思考社会需要,而是针对“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偏向而突出强调人的发展。

第三,在某种好处上,素质使人联想到潜能。

这些定义都主张充分开发智慧潜能。

第四,不仅仅主张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而且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原本作为生理学范畴的一个名词,是指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等先天赋予的特征。

这种特征是人们获取知识、增长才能的基础,其外在表现为性格、意志等。

此刻,“素质”已发展演绎成一个更综合的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透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构成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基本品质。

关于人的素质内涵,此刻比较共识的是包含以下四个部分: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在教育理论界,人们对素质教育内涵与外延的认识是众说纷纭的,甚至可以说莫衷一是的,但我始终认为,党中央、国务院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认识和界定是明确而具体的。

透过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素质教育的历次重要论述的学习,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以下八个方面来把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一个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我认为,这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标志。

没有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就没有素质教育。

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说,教育方针与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体两面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根本要求,而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或根本要求。

很遗憾,在不少学校,我们看不到教育方针;在不少校长的头脑里,很难完整地表述教育方针。

2、“一个宗旨”——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民族素质。

在这里,教育不仅仅要为每个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服务,更要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服务。

也就是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民族竞争力。

3、“一个优先”——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从孔夫子开始,我国教育历来是强调先做人,后学习的。

很遗憾,极端的应试教育把我国这一优秀教育传统丧失殆尽。

总书记提出,素质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确实切中了当今我国教育之时弊。

这一点告诉我们,素质教育要弘扬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4、“两个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是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必须突出的两个重要培养目标。

这一重点培养目标的提出,使我国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突出强调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5、“一个载体”——以全面实施国家课程方案为载体素质教育的抓手是什么?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是不少教育工作者不断向我们提出的问题。

其实,自从我省本次素质教育工作一启动,我们就鲜明地提出一个观点:素质教育首先体现在国家课程方案里。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知识点汇总

核心背诵:一、三观1.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2.“以人为本”的儿童观(幼儿园)(1)儿童是发展的人①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②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③儿童是处于发展初期的幼稚个体④儿童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2)儿童是独特的人①儿童是一个完整的人②儿童是独一无二的人(3)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4)儿童是权利的主体①儿童和成人一样,彼此平等,具有相同的价值②儿童作为权利主体拥有权利③儿童作为权利主体的特殊性“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中小学)(1)学生是发展的人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①学生是完整的人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①学生是独立的主体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③学生是责权的主体3.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1)教师角色的转变①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②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③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④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2)教师行为的转变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教师应尊重、赞赏学生②在对待教学上,教师应帮助、引导学生③在对待自我上,教师应注重反思④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教师应加强合作二、职业道德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内涵试题:素质教育的内涵简述答案:(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这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

(2)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为重点的教育。

相关阅读:素质教育是指什么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潜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潜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构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素质教育是从幼儿抓起的。

一般认为幼儿的素质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法规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

在这一系列素质中,美国人尤其重视心理素质的教育。

自尊和自信美国家长不是靠说教,抽象地教孩子要自信、自爱、自强,而是把家长对孩子的尊重既作为营养大餐,又作为独具特色的小零食,随时随地、毫不吝啬地送给他们。

1、美国人碰了面,遇到家长带着孩子,一般是先与孩子打招呼,而且,个性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

2、大人要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而且还常常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避免他“低一等”的感觉。

3、如果孩子画兔子画成了老鼠,便夸他有想像力,让他享受成功,而不是失败、沮丧。

4、美国人反对人前教子。

如果你当着别人的面斥责自我的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会被人看做是没教养,是父母的“犯罪”。

5、如果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食物或玩具给孩子,家长忌讳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不吃”、“不要”之类的话,也不会在孩子想要或想吃时呵斥他,而是尊重孩子选取的权力、自主的权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在教育理论界,人们对素质教育内涵与外延的认识是众说纷纭的,甚至可以说莫衷一是的,但我始终认为,党中央、国务院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认识和界定是明确而具体的。

透过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素质教育的历次重要论述的学习,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以下八个方面来把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一个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我认为,这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标志。

没有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就没有素质教育。

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说,教育方针与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体两面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根本要求,而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或根本要求。

很遗憾,在不少学校,我们看不到教育方针;在不少校长的头脑里,很难完整地表述教育方针。

2、“一个宗旨”——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
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民族素质。

在这里,教育不仅仅要为每个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服务,更要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服务。

也就是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民族竞争力。

3、“一个优先”——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从孔夫子开始,我国教育历来是强调先做人,后学习的。

很遗憾,极端的应试教育把我国这一优秀教育传统丧失殆尽。

总书记提出,素质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确实切中了当今我国教育之时弊。

这一点告诉我们,素质教育要弘扬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4、“两个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这是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必须突出的两个重要培养目标。

这一重点培养目标的提出,使我国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突出强调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5、“一个载体”——以全面实施国家课程方案为载体
素质教育的抓手是什么?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是不少教育工作者不断向我们提出的问题。

其实,自从我省本次素质教育工作一启动,我们就鲜明地提出一个观点:素质教育首先体现在国家课程方案里。

也就是说,全面实施和贯彻
好国家课程方案,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最具体、最有效的切入点。

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国家课程方案的全面而有效的贯彻,就没有真正全面的素质教育。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规范办学行为的同时,特别强调要逐步创造条件,努力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

6、“两条途径”——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这是1999年中央和国务院文件提出的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

我们不能不说,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以来特别重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长处,一个特点。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仅仅靠开设好文化类课程是不行的,还必须开设好音乐、美术、体育类课程,开设技术类、实践类课程。

说到底,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坚持书本学习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7、“两个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这就告诉我们: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科学的指导。

具体讲,素质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要尊重教育科学规律。

正因为如此,素质教育必须尽快从“应试教育”长期坚持的“时间+汗水”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

8、“三个方面”——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长期以来,在不少地方,中小学教育几乎包办了学生的所有生活时空,特别是随着所谓寄宿制学校的大兴其道,似乎学校成了儿童青少年生活、学习和成长的“全职保姆”。

这是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扭曲!1999年,中央、国务院文件提出,素质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也就是说,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也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责任,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携手,素质教育才能得到顺利实施。

在当前,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让每个家庭都参与到学生教育中来,这是我省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