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教资常考知识点汇总

教资常考知识点汇总由于您没有给出具体的教资考试科目等相关信息,以下为您提供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小学)常考知识点汇总:一、职业理念。
1. 教育观。
- 素质教育的内涵。
-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
-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克服只重视智育的倾向。
-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特长。
-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更重过程”。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 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
-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教师要遵循这些规律,如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等进行教育。
-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空间。
-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犯错误,教师要宽容对待,给予引导。
- 学生是独特的人。
- 学生是完整的人。
把学生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纯地关注知识学习。
-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学生。
-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综合素质主观题——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综合素质主观题——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是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文化教育、心理健康、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的人才,走向成功的道路。
下面我们从思想道德、文化教育、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四个方面来论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思想道德方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他们具备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准则。
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他们的自律、诚信、友善、尊重和助人为乐等良好品质。
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文化教育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
在全面发展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还要关注他们对传统文化、艺术、音乐和体育等方面的了解和涵养。
通过培养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和文化素养,进而推动他们在文化领域的发展。
心理健康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基石。
良好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适应环境,有效应对挫折和压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情商和人际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与他人良好相处,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身体素质方面是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包括身体的健康和形体的发展。
为此,学校应该加强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身体素质培养。
这些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建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学校和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智慧,提供适应他们发展需要的教育资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走向美好的未来。
教师资格考试: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有哪些?

教师资格考试: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有哪些?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的笔试中综合素质考察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为了更好的帮助考生理解知识点进行以下梳理: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我们国家的国民素质还有待提高和加强,新时期通过素质教育来实现。
此知识点一方面是很直白的考查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什么,另一方面是也会进行变相考查,比如素质教育的总目标是什么。
所以各位考生要通过做题积累此知识点的不同考查形式。
2.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的教育。
以前的应试教育主要是面对少数的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而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更好的接受教育。
此知识点一般情况会在题干中明确体现老师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另一方面也会考查老师老师只是重视个别学生的教育就忽视了全体学生。
3.素质教育是促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应试教育下的教育目的偏重知识的传授,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
此知识点一方面会很简单的考查全面发展包括什么,另一方面也会考查例子反选的形式。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并不矛盾,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此知识点一方面考查素质教育的两个重点和核心是什么,另一方面也会考查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时代精神是创新精神,同事创新精神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为了帮助各位考生记住此知识点,可以简记口诀:提速个性创两全。
1.(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A.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B.全面发展C.面向全体学生D.个性的发展2.我们要办“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这反映了素质教育是一种( )的教育。
A.面向全体学生B.全面发展C.促进学生个性发展D.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答案:1.A 2.A。
教师资格考点知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教师资格考点知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教师资格考试是中国教育系列考试之一,是为了选拔和评价合格的教师而设立的。
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理念和目标,是教师资格考试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那么,教师资格考点知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首先,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育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而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品德、情感、态度等素质的培养。
教师需要具备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素质,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其次,素质教育是个性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进行教学,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教师资格考点知识需要涉及如何实现个性化教育,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教学方案等内容。
再次,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而素质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意愿。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教师资格考点知识需要包括如何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内容。
最后,素质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教育理念。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知识已经不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教师资格考点知识需要包括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等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
总的来说,教师资格考点知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包括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个性化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
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内涵,教师才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2022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点: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2022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点: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是考生对教师教育理念(三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素养及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的考核。
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2022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点: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2022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点: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科教兴国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所以,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全面发展的新人。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
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拓展阅读: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试内容1、职业理念。
职业理念的考查重点是“三观”,即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常考题型是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2、教育法律法规。
考查重点是跟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
常考题型为选择题,相对比较简单,需要强化理解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及义务;3、教师职业道德。
考查重点是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和师生关系构建等,需要重点理解每部分的内涵并能运用到材料中。
常考题型为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4、文化素养。
考查重点相对其他模块来说,不是那么固定,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点较琐碎,常考文学常识、历史常识和科技常识等。
常考题型为选择题。
建议考生先记忆过往考试题,再在辅导书中系统地看一遍;。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必背知识点:综合素质模块一:职业理念教育观——素质教育一) 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我国实行的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适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教育方针。
3.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研究生活中尤为重要,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际。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想要有所创新,必须以主动性为前提,真正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教师要鼓励幼儿存疑、探索、获得主动认知。
5.着眼于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不仅注重给学生知识,更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培养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 幼儿教育的特点幼儿教育的特点包括生活化、游戏化、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潜在性、启蒙性。
儿童观——“育人为本”的儿童观育人文本”就是要以培养人才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以幼儿为主体,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它要求教育不仅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一) 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儿童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他们有发展的潜能和发展的需要,教师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成熟和发展。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包括方向性和顺序性、连续性和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
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具有快速性、幼稚性和全面性。
二) 儿童是独特的人儿童是完整的人,教师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儿童是独一无二的,要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全面发展。
三) 儿童是研究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儿童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的可能性。
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活动。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智力、体质、美育、劳动技术、社会适应能力等各个方面的素质,以培养学生为主体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首先,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传统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传递和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则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素质,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其次,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素质教育通过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独立自主、自律自觉的品质,使他们能够做到明辨是非、遵守纪律。
第三,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传统教育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而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通过课堂上的互动、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最后,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
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学生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素质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使他们具备自主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道德素质、创新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2023年上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综合素质解析(一)

2023年上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综合素质(一)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其中,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融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题干中,期末将至,体育老师无法上课,皆因课程被语数外老师借走,影响了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发展,违背了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C项正确。
A项: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是指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发展素质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因此,素质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指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是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其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融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的笔试中综合素质考察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为了更好的帮助考生理解知识点进行以下梳理: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我们国家的国民素质还有待提高和加强,新时期通过素质教育来实现。
此知识点一方面是很直白的考查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什么,另一方面是也会进行变相考查,比如素质教育的总目标是什么。
所以各位考生要通过做题积累此知识点的不同考查形式。
2.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的教育。
以前的应试教育主要是面对少数的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而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更好的接受教育。
此知识点一般情况会在题干中明确体现老师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另一方面也会考查老师老师只是重视个别学生的教育就忽视了全体学生。
3.素质教育是促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应试教育下的教育目的偏重知识的传授,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
此知识点一方面会很简单的考查全面发展包括什么,另一方面也会考查例子反选的形式。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并不矛盾,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此知识点一方面考查素质教育的两个重点和核心是什么,另一方面也会考查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时代精神是创新精神,同事创新精神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综合素质之学生观备考攻略在综合素质考试中,学生观是每年必考知识点,在历年考试中多以客观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需要广大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能够运用学生观来分析材料。
下面具体就相关知识点进行阐释:“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用爱去浇灌学生的成长,在课堂上,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具体内容如下: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用教师的意志去替代学生的想法,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发展教学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单方面为教学的中心,是与学生观相违背的。
(1)学生在教学中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的探究知识。
(2)教师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不是简单地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需要自己头脑的内化和吸收才能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作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学生身上,要把学生当做独立的个体,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
(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学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履行一定的义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对他人负责。
古代科技1.蚕丝技术:(1)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非欧的商贸路线,运送货物以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
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形成了其基本干道。
西汉以长安(东汉洛阳)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敦煌。
(2)中国四大名绣:蜀绣、苏绣、湘绣、粤绣。
南京云锦、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于2009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青铜和铸铁技术:夏商周时期,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司母戊青铜鼎是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生铁冶铸技术和铸铁柔化术。
3.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冰父子)和郑国渠(郑国)。
4.农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
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堪称中国农业科学遗产的总汇。
宋应星《天工开物》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5.医学:春秋战国:扁鹊《难经》,创立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战国至秦汉:《黄帝内经》,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职业理念在教师资格的考试中,职业理念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它包括三个部分,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通常是以一道材料分析,和八道单选题的形式进行考察,其中单选出题难度不会太高,材料回答起来相对较难。
在这里中公讲师将带领大家梳理这个部分的学生观的知识点,帮助大家掌握。
新课改的学生观的内容包括:(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其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包括五条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材料题很少会涉及这部分的内容。
其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的意思是学生他有发展的潜力,所以即使他现在可能暂时落后,之后也能够赶超回来。
最后,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的意思是学生还没有发展完全。
所以在这个阶段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作为老师应该认识到这点从而原谅学生的错误,给予学生改正的机会。
(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首先,学生是完整的人的意思是作为老师不能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要认识到学生也有情感的需要。
所以我们不能只管学生飞的高不高而不管学生飞的累不累。
其次,学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的意思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存在着差异,所以我们要能够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比如说,学生语文和英语好,数学不好。
那就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语文、英语的学习方法应用到数学上,提高数学的成绩。
最后,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强调的是老师不能拿自己的想法去衡量学生的想法。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首先,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的意思就是老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的想法。
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说的是老师应该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当学生给教师提意见时,老师应该虚心的接受并采纳,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最后,学生是责权的主体,这个部分在材料分析题里很少会涉及到,主要强调的是学生既享受权利,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成绩优良的学生是好学生B.学生在教师中处于从属的地位C.成绩差的学生也可能获得成功D.头脑笨的学生怎么教都教不好【答案】C。
解析:新课改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所以成绩差的学生也可能获得成功。
故本题选C。
所以D选项是错误的,没有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
A选项,新课改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只有成绩好不能认为就是好学生。
B选项,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2.晓光多次在钢琴比赛中获奖,但不愿意学习文化课程,方老师劝说道:“特长需要保持,可是只有打好文化基础,你才能在音乐道路上走的更远。
”方老师的做法( )。
A.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发展特长B.不合理,违背了学生的兴趣爱好C.合理,学生必须在各个学科领域平均发展D.合理,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答案】D。
解析:方老师的做法正确,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故选D。
AC两项错误,兼顾了学生均衡发展。
C选项,平均发展错误。
学生观在教师资格考试中,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特别重要的内容,甚至也是案例分析的出题点,所以要格外重视。
现就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进行备考指导。
学生观我们可以总结为“两独一发”。
1、学生是发展的人。
(一发)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的身心发展遵循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等规律。
这要求教师要遵循规律教导学生。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所以学生是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就要求老师不能用旧眼光看待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
知道学生是有由坏变好的可能性的。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中,所以还没有完全成熟。
因此,学生犯错误是很正常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同时还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指导。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独)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所以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对待,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展现学生的个性。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不一样的,是有着自己的个性存在的。
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导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与成人是不一样,有差别的。
所以,教师不能用成人的方式对待学生,以防阻碍学生的想象力。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独)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的看待学生的成长,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你背单词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算数学时太平洋彼岸的海鸥振翅掠过城市上空你晚自习时极图中的夜空散漫了五彩斑斓但是少年你别着急在你为自己未来踏踏实实地努力时那些你感觉从来不会看到的景色那些你觉得终身不会遇到的人正一步步向你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