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腹体表的标志线及分区

合集下载

《人体解剖学》消化系统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消化系统教学大纲

口腔与唾液腺1、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内脏大部分器官在胸、腹、盆腔内占据相对固定的位置,而掌握内脏器官的正常位置,对于临床诊断检查,有重要实用意义。

为了描述胸、腹腔内各器官的位置及其体表投影,通常在胸、腹部体表确定一些标志线和划分一些区域。

(一)胸部的标志线前正中线沿身体前面正中线所作的垂直线。

胸骨线沿胸骨最宽处的外侧缘所作的垂直线。

锁骨中线经锁骨中点向下所作的垂直线。

胸骨旁线经胸骨线与锁骨中线之间连线的中点所作的垂直线。

腋前线沿腋前襞向下所作的垂直线。

腋后线沿腋后襞向下所作的垂直线。

腋中线沿腋前、后线之间连线的中点所作的垂直线。

肩胛线经肩胛骨下角所作的垂直线。

后正中线经身体后面正中线即沿各椎骨棘突所作的垂直线。

(二)腹部的分区为便于描述腹腔脏器的位置,可将腹部分成若干区域,方法较多。

临床上常用的简便方法是通过脐各作一水平面和矢状面,将腹部分为左上腹、右上腹、左下腹和右下腹4个区。

然而,更实用的是9分法,即通过两侧肋弓最低点(第10肋的最低点)所做的肋下平面和通过两侧髂结节所作的结节间平面将腹部分成上腹部、中腹部和下腹部3部,再由经两侧腹股沟韧带中点所作的两个矢状面,将腹部分成9个区域,包括上腹部的腹上区和左、右季肋区,中腹部的脐区和左、右腹外侧(腰)区,下腹部的耻(腹下)区和左、右腹股沟(髂)区。

2、消化系统的组成、上下消化道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

消化管是指从口腔到肛门的管道,其各部的功能不同,形态各异,可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临床上通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部分管道称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

消化腺按体积的大小和位置不同,可分为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两种。

大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外,成为一个独立的器官,所分泌的消化液经导管流入消化管腔内,如大唾液腺、肝和胰。

小消化腺分布于消化管壁内,位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如唇腺、颊腺、舌腺、食管腺、胃腺和肠腺等。

体格检查——腹部检查

体格检查——腹部检查

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腹部的范围以膈为顶,下至骨盆,前面及侧面为腹壁,下至耻骨联合和腹股沟,后面为脊柱及腰肌。

其内有消化系统、泌尿系统、部分生殖系统及脾和肾上腺等。

由于腹腔脏器很多,且又互相交错重叠,故体检时正常脏器部分与异常肿块容易混淆,因此需要仔细检查及辨别。

腹部体检中以触诊为主,尤以脏器触诊最为重要。

不论任何现代化的特殊检查方法,目前尚无法代替医生的体检。

因此,在腹部疾病的诊断中,腹部体检就显得更为重要。

第一节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为了准确描述和记录脏器及病变的位置,熟悉腹部体表标志和分区及其内在脏器十分必要。

现将常用分区及标志介绍如下:一、腹部体表标志腹部前面体表标志1.胸骨剑突。

2.肋弓下缘肋弓系由第8~10肋软骨构成,其下缘为体表腹部上界,常用于腹部分区及肝脾测量。

3.腹上角为两侧肋弓的交角,剑突根部,用于判断体型及肝测量。

4.脐为腹部中心,位于3~4腰椎之间,为腹部四区分法及腰椎穿刺的标志。

5.髂前上棘髂嵴前方突出点,为九区分法标志及常用骨髓穿刺部位。

6.腹直肌外缘相当于锁骨中线的延续,常用做手术切口位置,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下缘交界处为胆囊点。

7.腹中线(腹白线) 前腹壁上两腹直肌间的腱性正中线,由三种扁平腹肌腱膜的交叉纤维构成。

为前正中线的延续,为四区分法的垂直线,此处易有白线疝。

8.腹股沟韧带两侧腹股沟韧带与耻骨联合上缘共同构成腹部体表的下界,此处为寻找股动、静脉标志,并为腹股沟疝的通过部位(腹股沟管或腹股沟三角)。

9.脊肋角背部两侧第12肋骨与脊柱的交角,为肾叩痛位置。

脊肋角10.腹直肌腱划在腹直肌表面可见到数条横沟即为腱划的体表投影。

有3条:脐部正中线两侧、剑突与脐之间正中线之两侧、与剑突尖平齐之正中线两侧。

11.第12肋骨。

二、腹部分区(abdominal areas)依据腹部自然标志及若干人为画线将腹部分为几个区域。

常用的是九区法和四区法。

1.九区法由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井”字形的九区,上面的水平线为两侧肋弓下缘连线,下面的水平线为左右髂前上棘连线,两条垂直线是左右髂前上棘至腹中线连线的中点,四线相交将腹部分为左右上腹部(季肋部),左右侧腹部(腰部),左右下腹部(髂窝部)及上腹部、中腹部和下腹部。

[健康评估]第四章第五节 腹部评估[护理学]

[健康评估]第四章第五节  腹部评估[护理学]

左上腹 左下腹
(二)腹部分区
九区分法
用两条水平线和两
条垂直线将腹部分
为“井”字形。即
右上腹部 (右季肋部)
左右季肋部、左右 右侧腹部
腰部、左右髂部、 (右腰部) 右下腹部
上腹部、中腹部及 (右髂部)
下腹部。
上上腹腹部部
中中腹腹部部 ((脐脐部部)) 下下腹腹部部
左上腹部 (左季肋部) 左侧腹部 (左腰部)
3.脾脏叩诊
❖脾脏触诊不满意或在左肋缘下触到很小脾脏边缘时, 可用脾脏叩诊进一步检查脾脏大小。
❖宜采用轻叩法,在左腋中线上进行。 ❖正常情况在左腋中线第9~11肋之间叩到脾脏浊音, 其
长度约为4cm~7cm,前方不超过腋前线。 ❖脾浊音区扩大,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脾肿大;脾浊音
区缩小,见于左侧气胸、胃扩张、鼓肠等。
1.腹部叩诊音
正常:为鼓音,肝脏、脾脏、充盈的膀胱、增 大的子宫等部位叩诊呈浊音或实音。 鼓音范围明显扩大:胃肠高度胀气、人工气腹 和胃肠穿孔。 鼓音范围缩小,病变部位出现浊音或实音:肝、 脾等实质脏器极度肿大、腹腔内肿物、腹腔大 量积液。
2.肝脏叩诊
(1)肝界叩诊 1)正常肝界 匀称体型者: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 肝下界位于右季肋下缘。 肝上下径约为9~11cm。 矮胖体型者:可高一个肋间。 瘦长体型者:可低一个肋间。
3.肝脏触诊
④压痛: 正常:肝脏无压痛 异常:如肝包膜有炎症反应或因肝大使肝包膜 受到牵拉,则有压痛。常见于急性肝炎、肝瘀 血、肝脓肿等。
4.脾脏触诊
(1)触诊方法:单手触诊法、双手触诊法。
4.脾脏触诊
(2)脾大测量及记录方法:
前正中线 左锁骨中线

II 1

系统解剖学-第四、五章-内脏学

系统解剖学-第四、五章-内脏学

舌盲孔 会厌 舌扁桃体
舌根 界沟 轮廓乳头
叶状乳头 菌状乳头
舌体
丝状乳头
舌尖
舌扁桃体
12
舌系带
舌下阜 下颌下腺管及舌下腺大管开口 舌下襞 舌下腺小管开口
舌系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下腺小管开口 舌下襞 舌下阜 舌下腺 舌尖 下颌下腺管
下颌下腺管及舌下腺大管开口
13
(三)舌肌
舌内肌 :纵肌、横肌和垂直肌 舌外肌 颏舌肌
腮腺
舌下襞 舌下阜 舌下腺 舌下腺小管 下颌下腺
下颌下腺管
15
第二节

咽鼓管咽口
一、咽的位置和形态
位于第1~6颈椎前方,上端起 于颅底,下端约在第6颈椎下缘 或环状软骨的高度续于食管 。
二、咽的分部 (一)鼻咽 咽鼓管咽口 咽鼓管圆枕 咽隐窝 咽鼓管扁桃体 咽扁桃体 (二) 口咽 舌会厌正中襞 会厌谷 腭扁桃体 咽淋巴环
第 一 中 侧 前 切 切 尖 磨 牙 牙 牙 牙
第 二 前 磨 牙
R
第 一 磨 牙
第 二 磨 牙
第 三 磨 牙
L
1 2 3 4 5 6 7 8
临床上,记录牙的位置 乳牙—— 恒牙——
II 6
代表左上颌乳侧切牙
代表右下颌第一恒磨牙
10
(二)牙的形态 牙冠 牙根 牙颈 牙腔 或髓腔 牙根管 牙根尖孔 (三)牙组织 牙质 釉质 牙骨质 牙髓
颈椎体下缘水平,距中切牙约15cm; 第二狭窄:食管在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与 其交叉处,相当于第4、5胸椎体之间水平, 距中切牙约25cm; 第三狭窄:食管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 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距中切牙约40cm。 狭窄部是食管异物易滞留和食 管癌的好发部位。

内脏学总论—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正常人体结构课件)

内脏学总论—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正常人体结构课件)

习 题 01
胸部有哪些体表标志线? 它们位于胸部何处?
肋下平面 结节间平面
1.水平面
肋 下 平 面:通过两侧肋弓最低点 或第10肋的最低点
结节间平面:通过两侧髂结节
将腹部分成:上腹部 中腹部 下腹部
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腹部分区 九区分法
九区分法:各作两个水平面和两个矢状面
腹股沟韧带
矢状面
矢状面
1.水平面
肋 下 平 面:通过两侧肋弓最低点 或第10肋的最低点
腋中线:沿腋前、后线之间连线的中点所作的垂直线
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胸部标志线
胸部的标志线:后面
肩胛线 后正中线
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胸部标志线 肩胛线
肩胛线
肩胛线:经肩胛骨下角所作的垂直线
肩胛骨下角
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胸部标志线 肩胛线
后正中线
棘突
后正中线:经身体后面正中线即沿各椎骨棘突所作的垂直线
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胸部标志线
胸部的标志线:侧面
腋前线 腋中线 腋后线
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胸部标志线 腋前线
腋前襞 腋前线
腋前线:沿腋前襞向下所作的垂直线
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胸部标志线 腋后线
腋后襞
腋后线
腋后线:沿腋后襞向下所作的垂直线
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胸部标志线 腋中线
腋后线
腋前线 腋中线
目录
CATALOG
01
胸部标志线
02
腹部分区
胸部标志线
前正中线 胸骨旁线 腋中线
胸骨线 腋前线 肩胛线
锁骨中线 腋后线 后正中线
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胸部标志线
胸部的标志线:前面
前正中线 胸骨线 胸骨旁线 锁骨中线

腹部详细体格检查讲解

腹部详细体格检查讲解

腹部检查一、腹部体表标志与分区腹部的上方以膈肌为顶;下面以骨盆为底;前面上起肋弓下缘和剑突基底,下至耻骨联合处及腹股沟;后面以肋骨、脊柱、骨盆壁及骶骨为支架;左右两侧面上为第10肋或第11叻下缘;下为髂嵴。

(一)体表标志为了准确地表示腹部体征的部位,常用下列体表标志:①肋弓下缘:肋弓系由第8-10肋软骨构成,其下缘为体表腹部上界;②髂前上棘:髂嵴前方突出点;③腹直肌外缘:相当于锁骨中线的延续;④腹上角:为两侧肋弓的交角,剑突根部;⑤脐:为腹部中心,位于3-4腰椎之间;⑥腹股沟韧带:两侧腹股沟韧带与耻骨联合上缘共同构成腹部体表的下界(图8—1)。

(二)腹部分区1.九区法由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九个区。

上水平线为肋弓下缘连线(横贯于两侧第10肋骨下缘的连线),下水平线为两侧髂前上棘连线。

两条垂直线是通过左右髂前上棘至腹正中线的水平线的中点所作的垂线。

这样将腹部分为九区。

各区的命名及各区的脏器位置分布如下(图8-2,图8i3)。

(1)右上腹部:肝左叶,胆囊,结肠肝曲,右肾,右肾上腺,部分十二指肠。

(2)右侧腹部:升结肠,空肠,右肾下部。

(3)右下腹部:盲肠,阑尾,回肠下端,淋巴结,女性右侧卵巢及输卵管,男性右侧精索。

(4)上腹部:肝左叶,胃幽门端,十二指肠,大网膜,横结肠,胰头和胰体,腹主动脉。

(5)中腹部:大网膜,横结肠,十二指肠下部,空肠和回肠,输尿管,腹主动脉,肠系瞠及其淋巴结。

(6)下腹部:回肠,输尿管,乙状结肠,胀大的膀胱,增大的子宫。

(7)左上腹部:脾,胃,结肠脾曲,胰尾,左肾,左肾上腺。

上腹部(右季肋部)(8)左侧腹部:降结肠,空肠或回肠,左肾下部。

(9)左下腹部:乙状结肠,女性左侧卵巢及输尿管,·男性左侧精索及淋巴结。

2.四分法临床较少用。

以脐为交点,划一水平线与垂直线,将腹部分为四区,即右上腹,右下腹,左上腹和左下腹(图8-1)。

二、视诊进行腹部视诊时,病人应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全腹,光线要充足而柔和,最好是自然光线。

描述胸腹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描述胸腹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描述胸腹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胸腹部标志线是人体解剖学中的一条线,用于分隔胸腹两个部位。

它位于锁骨正下方,连接乳头之间,沿着肋骨的下缘向下延伸至髂嵴(也叫耻骨结节)。

胸腹部标志线是躯干前后部位的分界线。

腹部分区是指将脐周围的腹部分为九个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有特定的名称和解剖结构。

这些分区有助于医生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确定症状的位置。

腹部分区的九个区域如下:
1. 右上腹区(右上脘区):位于脐旁的右侧,包括肝脏、胆囊和一部分胃。

2. 中上腹区(中上脘区):位于脐的上方,包括胃的上部和十二指肠。

3. 左上腹区(左上脘区):位于脐旁的左侧,包括脾脏、胃的一小部分和胰腺。

4. 右中腹区:位于脐的右侧,包括小肠、升结肠的右半部分和阑尾。

5. 中腹区:位于脐周围,包括脐、小肠和横结肠。

6. 左中腹区:位于脐的左侧,包括小肠、升结肠的左半部分和
降结肠。

7. 右下腹区(右下脘区):位于脐旁的右侧下方,包括盲肠、升结肠的右下部分和输尿管。

8. 中下腹区(中下脘区):位于脐的下方,包括直肠、子宫(或前列腺)和膀胱。

9. 左下腹区(左下脘区):位于脐旁的左侧下方,包括升结肠的左下部分和输尿管。

这些胸腹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的划分有助于医生进行体格检查、确定病变位置以及评估病情。

健康评估腹部评估

健康评估腹部评估

腹壁紧张度
(2)腹壁紧张度减弱:由于腹肌张力降低 或消失所 致。 触诊:腹壁松软无力,失去弹性 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老年体弱者、 经产妇等
触 诊
压 (1)压痛:出现压痛的部位常提示病变所 痛 在部位 及 压痛点:压痛局限于一点。位置较固定的 反 压痛点常为特定疾病的重要诊断依据 跳 如:麦氏(McBurney)点压痛→提示阑尾 痛
:盲肠,阑尾/部分升结肠,小肠/右输尿管, 胀大的膀胱/淋巴结/女性右侧卵巢和输卵管,增大 的子宫/男性右侧精索
:乙状结肠/部分降结肠,小肠/左输尿管, 胀大的膀胱/淋巴结/女性左侧卵巢和输卵管,增大 的子宫/男性左侧精索
➢ 九区分法
用两条水平线和两 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 “井”字形,形成九 个区。即:左右季肋 部、左右腰部、左右 髂部、上腹部、中腹 部及下腹部。
: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下垂的胃或横结肠, 肠系膜及淋巴管,输尿管,腹主动脉,大网膜
:回肠,乙状结肠, 输尿管,胀大的膀胱,女性 增大的子宫
二、腹部评估方法与内容
视 诊
叩 诊 听 诊
视诊
• 注意:
✓ 腹部视诊前,嘱病人排空膀胱; ✓ 视诊时,环境应温暖,光线充足而柔和; ✓ 病人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全腹; ✓ 评估者通常站在病人右侧,自上而下按一
移动性浊音
• 移动性浊音:指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 变动的现象
• 当腹腔内游离液体超过1000ml以上时,即 可叩出移动性浊音
听 诊
✓肠 鸣 音 ✓振 水 音
肠鸣音
➢ 肠鸣音:指肠蠕动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
流动所产生的一种断断续续的咕噜声(或气过水 声)
➢ 正常情况下,肠鸣音约每分钟4~5次 ➢ 常见异常肠鸣音及临床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