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
A.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B.中华文化比欧洲文化优秀 C.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D.欧洲文化源自于中华文化
[解析]C B 项说法错误,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不同文化。
D 项明显错误。A 项与题意无关。
3.(广东汕头 2013 届高三期末统一测试)吉祥物是一 种文化符号。无论时代和生活如何变迁,中国人对吉 祥物的热情不减、期望不减,对生活的祝福不变。这 表明( ) A.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 真题体验 ◎
• 1、 [2014·天津卷] 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 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 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 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 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 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 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解析]A材料主要说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以及中华文化博大精 深。经济决定文化的发展,③错。区域文化可以相互借鉴、交 流,不可能融合统一,④错。故选 A。
5.(2013 年新课标全国卷)《台湾风物图卷》长达 320 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 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 民党主席在 2005 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 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它( )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 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统一的重要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注意:(1)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 性。 (2)在五千多年发展历程中,中华各族人民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 和共存共荣的意识,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3)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具有历久弥坚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 具体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ppt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ppt
一、原始文化──传统文化的孕育期
氏族社会晚期,中国存在三大民族集团,即河洛民 族 华夏集团,以仰韶文化为代表,是秦晋文化、中原文 化的摇篮 、海岱民族 东夷集团,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 是燕齐文化、邹鲁文化的发祥地 、江汉民族 苗蛮集 团,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是吴越文化、巴楚文化的源 头,
二、奴隶制文化 ──传统文化的雏型期
三、朱熹集宋明理学之大成
闽学派朱熹把理作为其学说的 最高范畴,认为理是存在于自然和社 会之先的精神本体,万事万物 皆由此而派生出来,他主格物致知,穷理灭欲,并以伦理观 为核心,融儒道释为一体,给传统儒学赋予了哲理性和思 辨性,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精制,形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理为本的天人 合一宇宙观,他发展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并以三从四德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 妇功 相补充,朱熹著作甚丰,且致力于讲学授徒,所注释的 四书五经成为此后历朝的科举教材,实现了对儒学有功 于圣门,有补于后学的第二次改造,
四、近代文化──传统文化的转型期
伴随着封建制度走向 衰落和西方列强的入侵,开 始了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 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从鸦 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期间,传 统文化既受到严重冲击,又 受到各种影响,使中国文化 带有新旧杂陈,死的要拖住 活的,新的要突破旧的的特 征,
第三节 传统文化的结构、类型和特征
进入奴隶社会的商(ZHOU),宗教唯 心论和朴素唯物主义萌发,殷商奴隶主利用 和改造原始宗教,(ZHOU)代以德 损益天 命,论证君权神授 ,尚书·洪范把金木水火土 五种元素作为构成物质的基础,形成了朴素 唯物主义的宇宙生成论;易经用 - - 爻和 - 爻表示阴阳对立,经过排列组合成64卦,对辩 证法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向封建社会 过渡的春秋战国 即先秦 时期,产生了强烈的 人文意识,通过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观察 体验,形成各具特色的学说,百家争鸣,蔚为壮 观,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课件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课件

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影响
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有助于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特殊性。
激发文化创新精神
传统文化为现代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有助于推动 文化创新和发展。
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促进国际 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国际友谊与理解。
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文化同质化、传统技艺失传 、文化资源流失等问题。
机遇
同时,传统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机遇。例如,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兴起、国际文化交流的增加等 都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积极应对挑战和抓住机遇,可以推动传统文化的繁华发 展。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课件
目录
• 引言 •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性 •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 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介绍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重 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中华民族在长 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 道德规范、审美标准和文化传统。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以实际行动践行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为社会和谐发展做 出贡献。
谢谢观看
02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性
定义与内涵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积淀 的,反应民族特点和民族精神,具有世代相传、民族特色的 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的体现,也是民族 认同感和自豪感的源泉。
传统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哲学、道德、艺术、文学、 科学、宗教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交错、相互影响,共 同构成了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多样性。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课件(30张ppt+1视频)-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课件(30张ppt+1视频)-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创新性发展
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与 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
感谢观看
【结晶+精神动力+风貌特征+价值追求+精神火炬】
(1)是民族文化的结晶;P101第一句 (2)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3)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 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回溯中华民族历经的艰险磨难,
你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发展历程吗?
回溯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形成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革命精神成为主体
红船精神
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延安精神
பைடு நூலகம்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
4.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时代性特征)
(1)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 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丰富着民族精神。
影响力和感召力。
联 ①二者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都是要在鉴别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 系 条件和实际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发展,而且在改造和发展的具体内容上也有相
同、相通之处; ②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前奏,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升华。
练一练
1.《经典咏流传》将古代经典诗词以流行音乐的方式“唱出来” 创造性转化 2.“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汲取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本固邦 宁”“民可载舟,亦可覆舟”“仁政”的民本思想的合理成分,同时又体现 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 创新性发展 3.将甲骨文做成可爱的“表情包” 创造性转化

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主题班会PPT课件

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主题班会PPT课件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2
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
在中小学教育中设置更多的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如中国史、经典导读等。
3
实践活动的开展
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庆祝、工艺品制作等实践活动,增强文化传承的认知和参与。
4
教师培养的重视
加强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教学能力,确保课程质量和学生体验。
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保护历史记忆
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记忆,保护它们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关键。
教育下一代
文化遗产能够培养人们对历史和传统的认识和尊重,为下一代提供宝贵的文化教育。
促进文化交流
文化遗产吸引海内外游客,为国家和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交流。
维护文化多样性
保护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彰显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智慧与精髓。我们有责任保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起探索古老文化的精髓,发掬拯救濒危的传统艺术,并将其融入当代生活,让中华文化永续传承。
by w k
中华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始于远古,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蕴含了中华民族数以千计的年历史。
1
政府引导
政府制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
2
企业参与
企业投入资金和专业人才
3
公众参与
全民参与传统文化传承活动
4
文化机构合作
博物馆、图书馆等联动交流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并提供资金支持,企业要投入资金和专业人才,公众要广泛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文化机构如博物馆、图书馆等也要加强合作交流,通力合作,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ppt课件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ppt课件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一文中认为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可概括为“尊 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
二、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文化精 神财富
中国文化是以人心和人生为观照,以 趋善求治为特征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人文主义为 内核的。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2、贵和持中,崇尚礼仪 3、正道直行,持节重义 4、忠孝传家,勤俭持家 5、民为邦本,平均平等 6、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8、求是务实,豁达乐观 9、天人合一,物我相亲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 了自己精神,是中华民族特定 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 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特质的基本风貌 的反映,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内在
动力。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关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关山月》)式的感慨;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 儿》)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式的雄心。都是以高度的自信自尊 而表现出的自强精神。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自 立精神和反抗压迫精神,以及中华一体、国家一统 的精神。
在生活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 人固守的人生信条。在今日的语境下,“中庸” 就是要正确把握度并协调好各种关系,以益于社 会的和谐稳定持续进步。中庸之道的真谛在于:
执中守正 。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寻求适度,
和而不同是和合思想的一个特征。所谓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 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指不同事 物之间的搭配、融合、平衡达到最为圆满 程度的一种状态。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最新公开课优秀PPT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最新公开课优秀PPT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
“两弹一星”精 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大庆精神
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 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的精神, 讲求科学的求实精神。胸怀 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抗洪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不怕困难、顽强拼搏 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弘扬中华民族 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 载人航天新提精升的神到时了代一内个容新,水把平中。华民族精神
跟随自己,为自己奔跑,抵制物欲的袭击,使心不为形役。即使自己不能成为圣人,只要心中有了圣人的目标,在别人眼里,你也将成为一位圣者。 1.花开时节,有赏花的心情。
2.瓜果应季,喜欢瓜果的人牙好、胃口好。 3.感受春天的微风轻抚最初萌芽的青草和树叶,把稚嫩的清香散播到四面八方。
4.酷热的夏天,享受一场豪雨和随之而来的凉爽、清新、草木苍翠。 5.在秋天火一样的红叶面前停下脚步,体味凋谢前最盛大的灿烂。 6.站在温暖的窗户后面欣赏大雪最初的样子:轻盈、迷蒙、笼罩大地,洁白还无人践踏。 7.喝酒的时候,是心在应对,而不是肠胃在应对。如同焚香,要的只是一种香的氛围,而不是把香氛当氧气,这也是酒逢知己饮的本意。 8.有很够分量的情敌,你却不战而胜,似乎比用大笔钱买到极昂贵的东西还快乐。这是棋逢对手或物有所值的含义之一。 9.生命中永存一个可以单相思的人,又不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那种情怀,美中不足的生活就有了完美的寄托,如同诚信基督的教徒有一个上帝。 10.在花季结束的时候,采摘到最后一朵玫瑰。多情的人,最后一次恋情以最美的方式成为标本。 11.说话投机:有些迷乱豁然开朗,如同苗圃除尽了杂草;有些感觉处处共鸣,如同鲜花映照在清潭。 12.没有预谋的闲聊空谈,却生出实际漂亮的事情来。如同野游采摘到美味的山果。

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主题班会PPT课件

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主题班会PPT课件
多元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建筑、艺术、饮食、节庆等各个方面,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多彩。
三教融合
儒、释、道三大思想体系共同塑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
中华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1
和谐共生
中华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2
仁爱精神
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强调同情、关爱和道德修养,塑造崇高的人格品德。
社会责任的担当
社会公益
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公益活动,履行社会责任,为创造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环境保护
关注并保护自然环境,推广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尽自己的责任。
道德操守
以诚信、正直的态度经营企业,坚持合法合规,为社会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慈善公益
主动投身慈善公益事业,用爱心和智慧回馈社会,让更多人享受到企业的成果。
艺术文化的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艺术瑰宝。从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各个层面,我们都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
我们要珍惜和传承这些艺术瑰宝,让它们发光发热,成为激励后代的精神力量。只有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永续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才能永远闪耀。
可持续发展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民族团结的必要性
团结互助
各民族之间要互帮互助,共同繁荣发展。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共创美好未来。
多元文化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我们要尊重差异,欣赏独特性。
和谐共处
各民族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消除偏见,促进和谐相处。只有和谐共处,民族之间才能共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松有风骨雪难摧, 人有气节最可贵。
“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夺 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 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孟子主张:“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在战国时,孟子就提出了大丈夫要“养浩然之 气”。后来,儒家学说将“气”与表示身份地 位的“节”结合到一起,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 气节观。气是一个人的奋发之态和豪放精神; 节是一个人的本分,不该超越的不能超越,不 该丧失的不能丧失。这两者结合形成了中国人 几千年中基本的操守与品格。这是中国文化中 除了“仁义”最有价值的内涵。
在生活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 人固守的人生信条。在今日的语境下,“中庸” 就是要正确把握度并协调好各种关系,以益于社 会的和谐稳定持续进步。中庸之道的真谛在于:
执中守正 。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寻求适度,
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折中致和 。就是执两用中, 和而不同。 因时制宜。 就是与时俱进 ,通权达变, 随机应变。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 江海。 ——《荀子·劝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
2、贵和持中,崇尚礼仪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 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 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中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精神,亦即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特定 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 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特质的基本 风貌的反映。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优 秀成份,构成中华民族精神,成为推 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贵和持中,实践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在
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 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
“中庸”最早见于《论语》。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 矣。”——《论语·雍也》
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 中,恒常不易为之庸。儒家文化的这种中 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 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 风和人格境界。
二、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 文化精神财富
中国文化是以人心和人生为观照,以 趋善求治为特征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人文主义为 内核的。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2、贵和持中,崇尚礼仪 3、正道直行,持节重义 4、忠孝传家,勤俭持家 5、民为邦本,平均平等 6、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8、求是务实,豁达乐观 9、天人合一,物我相亲
——毛泽东 《卜算子·咏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4、忠孝传家,勤俭持家
所谓的忠孝之人就是对自己的国家忠心耿 耿,对自己的长辈是恭敬从命。
所以综合起来, 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 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 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因时制宜, 与时俱进。
3、正道直行,持节重义
中华民族是坚持正义、勇于追求真理、崇 尚气节的民族。
已成为人们心理素质内容之一的 “见义勇为”、 “当仁不让”、“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等人 生价值准则,更是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并 身体力行的。孟子的“舍生取义”的精神与孔 子“杀身成仁”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 准则,激励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
抗战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时 代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伟大斗争实践中的精 神结晶。抗战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具体而言, 可概括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必胜信念;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第三讲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
和而不同是和合思想的一个特征。所谓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 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指不同事 物之间的搭配、融合、平衡达到最为圆满 程度的一种状态。
例如音乐,五音的高低疾缓臻于完美,就称为和; 又如饮食,五味的多寡浓淡搭配得宜,也称为和; 又如身体,阴阳之气平衡饱满,也称为和;又如 德行,处事不刚不柔曰和。
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不贱不能移”的人格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陆游《落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 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 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 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意谓:天道运行刚劲雄健,相应于此,君子 应力求进步,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 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他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孟子讲“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孟子·梁惠王》) 。
关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 多看法。
张岱年在《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文中认为,中国文化长期发展的思 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 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是(1)刚健有为;(2)和与中;(3) 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司马云杰在《文化社会学》一 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 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 重人伦、崇道德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 精神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 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
弘毅,朱子注云:“弘,宽广也。毅,强忍也。 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不能致其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