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生平与思想

朱熹的生平与思想
朱熹的生平与思想

朱熹的生平与思想

1、理气论

周易——形而上则谓之道,形而下则谓之器

形上——先于形而存在

形下——后于形而存在

道和器的区别

在程颢看来,作为本体的道,它绝不是我们能看得到摸得着的器物。

朱熹表述:凡有形有象者,皆器也,其所以为是器之理者,则道也。

道上器下

朱熹表述: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我的总结——理(道),气(器)

朱熹表述:理气之间,是理先气后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

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理先气后,是逻辑上的先后关系

或问:必有是理,然后有是气,如何?

答:此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

理和气的关系是不离不杂

从理上看,理与气之间不杂

从具体的物上说,理与气之间又是不离

理在气外,理不离气

2、心性论

A心性论的思想渊源

伊川——性即理(因为性即是理,理无有不善,所以性无不善)(伊川,程颐,程颢之弟)

通过性、气分设

——解决了性善论的根据及恶从何而来得问题

——为成德的工夫指明了方向

——通过对气的克服而使之合于理

程颢——性即理

张载——心统性情

朱子——心性论

B朱子对心性的理解

心属于气,是对万物的直觉能力

性或理是形而上的存在,是本体

心在朱熹那里是一种意识活动的总体

心之发动,即是情

情有善有不善

心有善恶,性无不善

心的活动与理或性相合即是善,不合即不善

心只是道理之舍,是道理的存着处,不是理

使此心的活动完全循理而动便是工夫

性是体,情是用,而心却统贯性情

性作为本体,本身是不动的

性理是外在于情的

心是能动的

通过心的主宰,统摄作用,性与情两者得以结合起来

3、工夫论

工夫,就是提升道德的精神修养,是指向那个具有气之属性的心

工夫,就是克服气而使心归于理

方法是主敬涵养和格物致知

A主敬涵养

身体上由气构成的禀赋有无可奈何之处,所以只能通过收束身心来加以对治。治心治身的工夫是敬的工夫

敬的手段

闲邪:摒弃所有不善的念头,防止邪念的侵扰

敬的目的

存诚:将邪念摒之于人心之外,则只有善没有恶。

伊川对闲邪工夫的看法——动容貌:对治的是人之身

整思虑:对治的是人之心

朱子完善了伊川的主敬涵养

朱子完全接受了伊川的观点

主敬涵养是一个学者提升道德最重要的基石

朱子更明确的把主敬作为日常涵养的基本工夫

朱子看来,对治的只是人心中气的一面,通过敬的方法对加以涵养约束,从而使之得以与理合一。

而就理而言,天下只有一个理,所以需通过了解物之理来明心之理。

B格物穷理

格物致知源自《大学》

大学开篇讲三纲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什么叫格物:格,至也,物,事也。

格物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穷理的手段。

朱子认为天下万事万物的理都是相通的,既然是内外一理,那么,要理解那个作为大本的理,就要面对万事万物,去格物而穷其理

朱子非常看重格物,认为只有过了这一关,才能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对朱子格物说的误读

知识是提升道德的基础

道德不是发自人本身的,是外在的

朱子对误读格物说的回应

——格物须有个端绪

——由端绪扩充,推至尽出

孟子四端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端绪+端倪——吾人明德之发见处

朱子对过分强调知识的说法保留态度

格物不是为增长聪明见识

增长聪明见识只是扩展了对外物的知识

格物是明善的手段

格物不是凭空的去格

格物致知不是以只是为目的,而是以成就至善为目的。

4、天理与人欲

流行观点:存天理灭人欲=禁欲主义

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的意思完全不同于禁欲主义

来源: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

A朱子对天理人欲的理解

人欲:失去了一定的原则与分寸,过分追求个人私欲,那么就是人欲

天理:人自然的欲望并不就意味着恶,只要它在无过无不及的限度之内,就依然属天理。

饮食——天理也,美味——人欲也。

天理人欲

一切行为都应合乎天理。

气质安顿不好,便有人欲的可能。

天命之性的是善的

人性有气质的因素,便有恶的可能。

私欲与欲望的区别

私欲——是天理人欲的欲

是个人的私欲

欲望——是禁欲主义的欲

是所有的欲望

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

朱子的天理人欲论

公私之间自有不容磨灭的界限存在

天理人欲,没有固定界限

要经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等步骤,随时体察人心之中的私欲,才能恢复本心的光明。

儒家不提倡禁欲

朱子强调天理人欲之辩,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

朱子讲天理人欲,希望君王能正心诚意,目的是格君心之非

B朱子天理人欲说的现实意义

朱子讲天理人欲之说,主要针对当时的帝王

强调君王应当存天理,灭人欲

谈心性与南宋的政治密切相关

朱熹思想的前驱:北宋四子

1、北宋的儒学复兴

A儒学学者对传统经学的反思

魏晋

佛道两教盛行

儒家经学抱残守缺

唐朝

对于儒学的创新很少

汉唐经学的主要特征

以繁琐的章句来解释儒家的经典

魏晋至隋唐,儒学对社会文化的作用不大

儒家虽然是入世之教,但唐代的儒学则已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脱节了——余英时。

五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

思想文化领域没有特别建树

科举考试完全以唐代的九经正义为标准

宋初儒学:极度低迷的状态

如何对传统经典进行新的解释与发挥,以解决时代的新问题

北宋中叶:四位大儒的出现,开创了宋学代六百年。

汉至唐——儒学逐渐式微,佛教逐渐兴盛的过程。

唐宋时期——形式上虽然儒佛道三教并存,但佛教一枝独秀。

B儒家学者对佛老二氏思想的批评

禅宗——明心见性的理论吸引了大量士大夫;天下英杰之士,大多归于禅门之中。六祖慧能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

思想史上的地位更为重要

《原道》韩愈试图以儒家之道取代佛老两教之道

建立一个儒学为主导的社会政治秩序

余英时称这篇短文为划时代的大文章。

韩愈倡导的儒学与经学和礼学不同

倡导了宋明理学的方向

韩公之学见于原道者,虽有以识夫大用之流行,而于本然之全体则疑其有所未睹。韩子徒守人伦之近事,而不见乎人生之远理,岂暗内而循外

朱子语契嵩的共同立场

儒家学说在唐代已无力解决人生根本问题

在唐代只有佛教才能给人提供安身立命之所。

士人观点——要复兴儒学,势必要排斥佛学。

唐代中叶至宋庆历时期排佛运动

儒家学者们用力很大,收效不大

儒家没有看到佛教义理精微的心性理论

心性理论对士人具有吸引力

佛教对儒学最大的危害:以义理精微的性命道德之学夺走了儒家的教席

宋初儒者的任务:从佛教手中夺回精神阵地

排佛的方法:发展儒家自己的性命道德之学

儒学学者对传统经学的反思

魏晋——佛教盛行,儒学学术没有生命力

汉唐——经学以繁琐的章句解释儒家经典

五代时期——思想文化领域极少建树

宋初——儒学处于极度低迷的状态

北宋中叶——出现四位大儒

2、北宋四子

A周敦颐

周敦颐是二程老师。张载是二程的表叔。

理学是现代学术界最通行的说法

广义:整个宋明儒者之学

狭义:程朱一派的学术

道学一词是宋代儒者的自称

道学阵营中不包括陆王心学一派

原名敦实,字茂叔

北宋道州营道人,今湖南,晚年定居庐山莲花峰下,学者称濂溪先生。太极图说,通书

表达了道学家普遍关注的理气问题

阴阳不是气,而是太极一动一静的小仙——不杂乎阴阳而为言

阴阳又是气,气之阴阳不过是太极一动一静——非有以离乎阴阳

B张载

C二程兄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