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华龙一号
中国“名片” 大国重器——“华龙一号”核电站

中国“名片” 大国重器—“华龙一号”核电站撰稿 / 李强 杨思 荆锐(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审核 / 范广军(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探秘“国之重器”由于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能源逐渐枯竭,人类正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但新能源还无法完全替代化石能源。
“华龙一号”是中国经过30多年潜心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名片”之一!类重视并发展起来。
核电站是以核反应堆代替锅炉,以铀为核裂变原料,通过核裂变反应生成热能,再把热能转化为电能的设施。
常见的核反应堆有轻水堆、重水堆、改进型气冷堆、快堆等。
其中轻水堆按照蒸汽产生过程不同,还分为沸水堆、压水堆及超临界水冷堆。
“华龙一号”属于压水堆核电站,以水作为冷却剂和慢化剂,世界60%以上的核电站都是这种类型。
“华龙一号”采用单堆布置,机组之间互不影响,每个机组独立一套系统。
它主要由核岛、常规岛及其他辅助厂房构成。
核岛是核电站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反应堆厂房、燃料厂房、安全厂房、核辅助厂房、放射性废物处理厂房等;常规岛,主要包括汽轮发电机厂房及其附属厂房;其他辅助厂房,包括泵房、应急柴油发电机厂房、SBO(全厂断电)柴油发电机厂房、BOP(辅助系统)厂房等。
奇妙的能量传递“华龙一号”压水堆核电站有3个回路系统,它们之间相互独立,通过3个回路的管道进行热交换,完成发电工作。
一回路是核电站最核心的地方,位于核电站堆芯位置,核裂变反应灰色部分反应堆厂房绿色部分安全厂房橙色部分燃料厂房紫色部分核辅助厂房蓝色部分放射性废物处理厂房核电站厂房分部图核电站厂房内部结构图稳定的地质结构123456良好的气象环境充足的水源低人口密度与空中、水上航道保持安全距离靠近电力负荷中心核电站选址的必备条件燃料厂房核辅助厂房汽机厂房反应堆厂房之后再回到堆芯重新吸收热量。
一回路中传导出来的热量把二回路的水加热成蒸汽,蒸汽就能推动汽轮机转动进行发电,之后蒸汽再被冷却剂液化成水。
“华龙一号”反应堆及一回路系统研发与设计

KANG Z h i — b i n ,P U Xi a o — f e n,W ANG Hu a — j i n, J I AO Yo n g — j u n ,L E NG Gu i — j u n ,L U Yi — l i , Z ENG Z h o n g x i u ,
ZH A NG Xi a o — h u a
( Nu c l e a r P o we r I n s t i t u t e o f Ch i na ,Ch e n g d u,S i c h u a n Pr o v .6 1 0 0 4 1,Chi n a )
CLC n u mb e r :TI 4 Ar t i c l e c h a r a c t e r : A Ar t i c l e I D: 1 6 7 4 — 1 6 1 7 ( 2 O 1 7 ) 0 4 一 O 4 7 2 - 0 6
千 瓦级 核 电 战 略 路 线 , 突 破 核 电 技 术 发 展 的 困
Re s e a r c h a n d De s i g n o f H PR 1 0 0 0 Re a c t o r Co o l a n t S y s t e m
I I U Ch a n g — we n,LI Qi n g,LI L n,ZHONG Yu a n — z h a n g,LI Ha l — y i n g,CUI Hu a i — ui r n g,ZHANG Fu — y u a n.
圈
华 龙 一 号 " 反 应 堆 及 一 回 路 系 统 研 发 与 设 计
刘 昌文 ,李 庆 。李 兰 ,钟 元 章 ,李 海 颖 ,崔 怀 明 ,张 富 源 。康 志 彬 ,蒲 小 芬 ,王 华 金 。焦 拥 军 。
华龙一号设计与创

2000年,核动 力院完成 CNP1000水力 模拟等七项关 键试验
2010年,中核 集团在CP1000 的基础上启动 ACP1000重点 科技专项研发
2015年5月, 华龙一号首堆 示范工程福清 5号机组开工
二、总体概貌及核心技术特征
二、总体概貌及核心技术特征
总体概貌
华龙一号采用经工程验证的成熟技术,借鉴国际上同类堆型的 先进理念,独创“177堆芯”设计与“能动+非能动”安全系统, 充分保证核电厂的安全性、经济性与先进性
2015.4.15 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
ZH65型蒸汽发生器
ML-B型控制棒驱动机构
三、研发成果
试验研究
完成了安全验证、热工水力、设备鉴定等系列试验,验证
了系统与设备的可靠性,支撑了华龙一号通过安全审查
安全验证试验 CIS系统验证试验 PRS系统验证试验 PCS系统验证试验 控制棒驱动线抗震试验(0.3g)
热工水力试验 反应堆整体水力模拟试验 堆内构件流致振动试验
设备鉴定试验 蒸汽发生器综合试验 电气贯穿件鉴定试验 控制棒驱动机构综合性能试验 堆芯测量系统鉴定试验
二次侧非能动余排试验(1:1) 控制棒驱动线抗震试验(国际先进)
三、研发成果
燃料研发
自主研发的CF系列燃料组件,先后完成了各系列的入堆辐 照考验,形成了完整的CF2、CF3燃料组件及N36锆合金知识产 权成果包,突破了国外长期制约,使我国核电发展有了坚实的 “粮食”保障,已在K2/K3项目实现工程应用
2007年至2010 年,进一步确 定22项重大技 术改进,型号 更名为CP1000
2013年,中核集 团与中广核集团 开展技术融合, 统一采用“177 堆芯”方案,命 名为“华龙一号”
“华龙一号”中国制造

“华龙一号”中国制造作者:暂无来源:《福建支部生活》 2019年第6期钟书/撰文张殿元/摄影今年4月28日02时36分36秒,“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一回路水压试验一次成功。
这标志着“华龙一号”全球首堆顶住“高压”,顺利通过检验机组性能的一次“大考”。
一回路水压试验也被称为冷试,即在未装载核燃料的情况下,让一回路承受试验高压,以检查是否跑冒滴漏、存在安全隐患,是对整个反应堆性能的第一次全面考验。
作为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是国内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设计寿命60年,电厂可利用率高达90%以上。
『177堆芯』就是『中国芯』说到核电站,只要一提“177堆芯”,全世界就知道,这是中国人的技术。
堆芯里面存储着核原料,通过裂变反应,产生热量,加热周围的水。
堆芯,就如同一个核裂变版的“热得快”。
堆芯的外形如同一大把插在筷子笼里的筷子,堆芯的数量及排列方式,是核电机型最核心的特征。
国外普遍采用堆芯的构型是“121堆芯”和“157堆芯”,即每个堆芯里面有121个或者157个燃料组件。
1997年,我国学者首次提出“177堆芯”的概念,也就是把堆芯中组件数量提升到177个。
增加组件数量,不仅可使核电机组的发电功率得到5%至10%的提升,同时也降低了每个单独燃料组件的运作功率,提高了核电站的安全性。
这一方案是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优化,才最终投入使用的。
核电的安全问题提到核电站,安全,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了解两个基本常识。
一是核电站绝对不是原子弹,不会发生核爆炸。
因为铀的浓缩度不够,原子弹中的铀-235含量高达90%以上,而核电站中用到铀的浓缩度不超过5%。
二是核电站的辐射水平很低。
衡量辐射对生物影响的单位叫做西弗(Sv),核电站周围的辐射是每年0.01毫西弗。
从北京坐飞机往返巴黎,受到的辐射是0.04毫西弗。
也就是说去欧洲旅行一次,受到辐射量,相当于在核电站附近住了4年。
实用类文本刘垠《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为高质量发展打造先发优势》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材料一:日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其中明确,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摆在各项规划任务首位,进行专章部署。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离不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眭纪刚说,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意志,这意味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在事关国家战略全局的领域发挥作用,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受制于人的难题,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和战略性产业发展自主可控,进而为科技自立自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摘编自刘垠《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高质量发展打造先发优势》,《科技日报》2020 年 11月12日》)材料二:在核电站中,核燃料在反应堆内发生反应放出核能,产生蒸汽驱动汽轮机,带动与汽轮机同轴的发电机发电,实现核能到热能再到电能的热量转换。
其中的核燃料就好像一大把插在筷子笼里的筷子,这些“筷子”的数量以及排列方式,是一个核电机型最核心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在国外的“121堆芯”“157堆芯”等技术的基础上,1997年的那次讨论创新性地提出了“177堆芯”的概念。
虽然此后基于这一概念的核电机型经历了参研单位调整、技术要求变化、技术方案优化等历程,但直到“华龙一号”,“177堆芯”这一核心特征仍然未变,这一设计不仅可使核电机组的发电功率得到5%至10%的提升,同时也降低了堆芯内的功率密度,提高了核电站的安全性。
研制蒸汽发生器,需要合适的蒸汽来测试设备性能,据从事蒸汽发生器设计研究近30年的专家、攻关组组长张富源回忆,当时在河南南阳油田找到符合条件的蒸汽后,为了利用好宝贵的用汽“窗口”时间,实验连续进行,科研人员常常需要24 小时守在野外冰天雪地的试验现场,啃馒头、泡方便面更是常事。
华龙1号原理

华龙1号原理The principles behind the Hualong One nuclear reactor are an interesting topic worth exploring. 华龙一号核反应堆背后的原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话题。
As one of China's most advanced nuclear power technologies, it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step forward in the country's efforts to develop clean and sustainable energy sources. 作为中国最先进的核能技术之一,它代表着该国在开发清洁可持续能源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The Hualong One reactor boasts improved safety features compared to older models, with enhanced reliability and efficiency. 华龙一号反应堆相较于旧型号拥有更加完善的安全特性,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效率。
Its design incorporates advanced technologies that make it less susceptible to accidents, minimizing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nuclear power generation. 其设计融合了先进技术,使其更不容易发生事故,从而降低了与核能发电相关的风险。
One of the key aspects of the Hualong One reactor is its use of passive safety systems, which rely on natural processes rather than active control mechanisms in the event of an emergency. 华龙一号反应堆的关键之一是其采用被动安全系统,这些系统依靠自然过程而非紧急控制机制。
铸国之重器

铸国之重器作者:暂无来源:《国企管理》 2019年第2期“华龙一号”示范工程是“中国制造2025”的标志性工程,是带动国内设备制造转型升级的高端技术,更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举措。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法应用到“华龙一号”工程建设管理中,统一各方认识,凝聚各方力量,必将克服一切困难,最终实现“华龙一号”早日建成。
“华龙一号”是中国核电人三十余年来辛勤努力的结晶和梦想,2015 年5 月7 日,“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在福建省福清核电厂址正式开工建设,开启了中国自主三代核电的自主设计、自主建设、自主管理、自主运营新篇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部署和指导“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建设,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不仅让所有建设者能够清醒认识建“华龙一号”的重要政治意义,全面增强工程建设管理的本领,而且也为推进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各种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方法,最终为实现强核梦、助推中国梦贡献力量。
实事求是作为三代核电首堆工程建设,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和不成熟性,从而也大大增加了项目建设的难度。
据国际权威机构统计,全球核电项目建设平均工期94 个月。
目前在建的三代核电首堆主要有美国AP1000 技术和法国EPR 技术,均已出现严重拖期。
以芬兰奥尔基洛托3号机组E P R 首堆项目为例,该项目是由法国能源公司阿海珐和德国西门子共同建设,于2005 年10 月正式开工,至今已152 个月,滞后原定目标工期已长达9 年,到目前为止仍未进入核燃料装载运行阶段。
A P1000首堆工程于2009 年4 月开工,截至2018 年6 月30 日才实现了首次核燃料装载,超出原定目标工期近一倍时间。
由此可见,核电首堆项目建设均可能会因设计、设备制造等问题导致严重拖期的现象。
华龙一号作为中国自主三代核电首堆工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来自设计、采购、施工及项目管理等各方面的挑战。
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破局

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破局作者:暂无来源:《能源》 2014年第9期中国自主开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近日迎来了里程碑事件。
8月21日-22日,“华龙一号”总体技术方案通过了由国家能源局、国家核安全局牵头组织的专家组评审。
专家组一致认为,“华龙一号”是目前国内可以自主出口的核电机型,建议尽快启动示范工程。
华龙一号”总体技术方案通过国家评审意味着,自主三代核电得到了国家权威的认可,这将对进一步推进“华龙一号”国内落地和国外市场开发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
发端“华龙一号”融合工作启动于2012年,福岛核事故之后,中核与中广核分别在二代改进型技术的基础上推出了自主的三代技术,分别命名为ACP1000和ACPR1000+。
但令他们失望的是,两家的三代技术落地项目,国家能源局均不予批准。
国家能源局认为,两种技术实际上同宗同源,应该融合成一种技术,以此改变长期以来我国核电因技术路线不统一广为诟病的混乱局面。
2013年3月18日,吴新雄出任国家能源局局长。
弗一上任,这位新任局长就提出了将两种技术融合的设想。
2013年4月25日,中核与中广核在国家能源局的召集下达成协议,双方同意在两种技术基础上,采用以“中核ACP1000177堆芯和中广核ACPR1000+三套非能动安全系列”为主要内容的融合方案。
“迫于国家能源局‘不融合就不批准项目’的压力,两家公司不得已开始合作。
”一位不愿具名的核电业内人士表示。
焦点2013年年底,两大集团公司均未对外透露技术合作事宜。
直到2014年1月15日,在中广核的年度对外新闻发布会上,中广核新闻发言人胡光耀透露,与中核合作研发的“华龙一号”已经完成了初步设计,并称该技术结合了ACP1000和ACPR1000+的特点。
这是“华龙一号”的首次官方公布。
而后,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11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加快推动“华龙一号”走出去,早日实现核电“强国梦”》。
随后几天,中广核集团(以下简称“中广核”)董事长贺禹和中核董事长孙勤分别接受了多家媒体的密集采访,高调地宣布“华龙一号”已经完成了初步设计,并称其为“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龙一号”的诞生,宣告国核技 AP1000一统中国三代核电技术的战略企图正式破灭。
但后进者的前景未必顺畅,中核与中广核的战略分岔,正让其陷入“一个华龙、各自表述”的境地。
文 | 本刊记者张慧福建省福清市三山镇前薛村,中核集团(以下简称“中核”)福清核电站的所在地。
这里被规划了6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
进入三月,随着天气逐渐转暖,福清核电站的工作人员的压力也与日渐增。
因为电站于2008年开工的一期两台机组,受到设备因素的影响延期。
这让中核原本计划“2013年年底投产一台机组”的愿望落空了。
但于中核来说,对这里寄予的希望远不仅如此。
因为它更期待此地能够成为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的示范试验厂址——福清核电站的5、6号机组被允许采用“华龙一号”技术。
经过近一年的酝酿,“华龙一号”终于被掀开面纱,曝露在公众视野中。
今年两会期间,11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加快推动“华龙一号”走出去,早日实现核电“强国梦”》。
随后几天,中广核集团(以下简称“中广核”)董事长贺禹和中核董事长孙勤分别接受了多家媒体的密集采访,高调地宣布“华龙一号”已经完成了初步设计,并称其为“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所谓“华龙一号”核电技术,指的是中核ACP1000和中广核ACPR1000+两种技术的融合,被称为“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路线”。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截至目前,我国在运、在建、已核准尚未开工和已获路条的核电机组总计装机容量超过7200万千瓦,其中投入商运的核电机组18台,在建核电机组28台。
除正在建设的三门和海阳核电机组(AP1000),以及引进的台山(EPR)、田湾(俄AESG-91)核电机组外,其余均为二代或二代改进技术。
进入2014年,我国核电市场的利好消息就不断传出。
1月底,国家能源局发布《201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今年核电新增装机量将达864万千瓦,相当于2013年实际新增装机容量的4倍。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提出要在2014年“开工一批水电、核电项目。
”这被外界解读为“2014年将成为核电大发展的一年”。
但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中国核电格局的暗潮涌动。
长期以来,中国核电市场被视为“混乱”的代名词。
从两家核电公司的争斗,到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以下简称“国核技”)成立后的“三国演义”,关于技术、市场的竞争一直没有停歇。
如今,“华龙一号”的诞生,是否能促进中国核电走向融合,还是仅为中核和中广核的市场权宜之计?面对中核和中广核的合作,国核技又该如何应对?折中的方案按照中核和中广核目前达成的协议,“华龙一号”的堆芯选用中核集团ACP1000技术的177堆芯,单堆布置,核燃料采用中核集团开发的CF自主品牌。
在具体的项目上,可根据客户需求,配置个性化的专设安全系统。
在此之前,中核和中广核都在自主研发各自的三代核电技术。
中核ACP1000技术的研制历史可以追至1999年7月。
彼时,中核集团启动了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厂(CNP1000)概念设计,并于6年后的2005年完成其初步设计、初步安全分析报告。
2007年4月至2010年2月,在前期研发工作基础上,逐步确定了“177堆芯”、“单堆布置”、“双层安全壳”等22项技术改进,型号更名为CP1000。
这也是“华龙一号”采用的最核心技术的基础。
到2009年年底,中核已经完成了CP1000示范工程福清5、6号初步设计。
据说,PSAR 报告(初步安全分析报告)已提交国家核安全局,并召开了第一轮评审对话会,原计划2011年12月开工建设,但后来由于福岛核事故而无奈暂停。
2010年1月,中核在CP1000的基础上启动ACP1000重点科研专项研发。
福岛事故后,按照最新法规要求,对ACP1000进行了改进,完成了顶层方案的设计。
2012年12月,中核提交PSAR报告,三个月后,完成示范工程福清5、6号初步设计,并开展施工图设计,启动主设备采购。
而中广核自2005年以来,同样在法国引进的百万千瓦级堆型——M310型的基础上,也开展了自主研发的历程,通过多项技术改进,从 CPR1000发展到CPR1000+技术,再到最终的ACPR1000+技术。
其希望能够在广西防城港核电站2期3、4号机组上完成首堆示范。
2013年间,两大核电集团都曾对外宣称,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完成了初步设计方案。
但令他们失望的是,两家都寄予厚望的三代技术落地项目,国家能源局均不予批准。
长期以来,中国核电技术路线的不统一,早已被广为诟病。
随着我国核电装机的增加,自主核电技术基础的薄弱,研发力量分散的劣势开始显现,核电实现出口被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是遥遥无期。
实际上,早在1999年,当时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就提议两家集团联合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但最后没有成行,逐渐演变为今日技术路线混乱的局面。
2013年3月18日,吴新雄出任国家能源局局长。
上任后的一个月后,他就提出了将中核ACP1000和中广核ACPR1000+技术进行融合的设想。
并于2013年4月25号,由国家能源局牵头,召集双方领导专门召开协调会,商议将两家技术进行合并。
对于“华龙一号”的技术融合,国家能源局希望可以促进我国三代自主核电技术的标准化生产,结束混乱的核电局面,在资源上减少浪费。
“这一提议,在当时均遭到了两家集团的抵触,虽然出发点可能不同。
但是迫于国家能源局‘不融合就不批准项目’的压力,两家公司不得已开始合作。
”一位不愿具名的核电业内人士对《能源》杂志记者表示。
两大核电集团自此开始了另一种方式的博弈。
商讨合作方案的进程并不顺利。
虽然都在大亚湾核电厂M310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两种技术的堆芯、汽轮机、专设安全系统等多种技术指标都已存在较大差异。
以何种方式合作,融合后的各项技术指标分别采用谁家的技术,成为双方各自争论的焦点。
其中最开始的方案之一为,双方成立合资公司,即把两家公司的技术设计人员集中起来,专门研究、开发自主三代核电技术。
对于这个方案,中广核给予了否定。
“由于中核的技术比较成熟,ACP1000的总设计师是刑继,经验也很丰富。
如果成立合资公司,应该就是刑继来主导。
”核电专家张禄庆对记者说。
业内也曾传言,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中核集团总经理钱智明曾前往中广核进行谈判,向其提出方案:两家的技术,只选择一家;无论选择谁的,被选上的那家必须支付另一方研发时期所付出的成本,给予一定的补偿;前提条件是,不管采用谁家技术,都要保证2014年底能够在国内开工,如果不能在2014年底开工,就需要另外赔偿对方。
据了解,当时进行谈判的中广核负责人,开始时对这个方案有所认可,并声称决定考虑。
但最后,这一方案也不了了之。
中核工程公司副总经理、ACP1000技术的总设计师邢继向《能源》杂志记者介绍说:“中核和中广核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团队,从2013年4月份到12月份,集中讨论了8个问题,开了8个技术讨论会,最后看到了现在的方案。
”“这是一个折中的方案。
”一位核安全专家表示。
实际上,中广核最后做了较大的让步,因为堆芯组件是决定一个机型的重要参数指标,他最后放弃了自己的157堆芯。
“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如果想要实现出口,燃料必须也能够实现国内自主。
中广核还不具备生产燃料组件的能力,而中核已经具备。
”张禄庆告诉记者,“如果中广核一味坚持采用157堆芯,国内不能满足其燃料组件的生产,只能依靠国外。
”但对于专设安全系统,中广核则坚持自身的安全方案,采用的是“3系列”,即三套非能动安全装置。
而中核还是依然采用原本的“2加1系列”,即2套能动安全装置加一套非能动安全装置。
“如果中广核不坚持这一点,那‘华龙一号’技术似乎跟他没什么关系了。
”一业内人士评价道。
待解后遗症孙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很多专家同意,在保证安全性、先进性的基础上,求大同存小异,既体现了中广核的特点,也体现了中核的特点,在专设安全系统上是允许存在点差异,但必须符合国家的三代安全技术标准。
”但事实上,合二为一后的“华龙一号”,对于中核而言,似乎与其研发的ACP1000并无出现较大的差别。
也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华龙一号”只是中核和中广核技术的表面融合,实际上还是各自为政,更用“貌合神离”一词形容两家关系。
暂且不论两家集团的合作到底有多深入,但单从“华龙一号”技术路线的公开方式看,或许能见几分其中的端倪。
2013年年底,两大集团公司均未对外透露技术合作事宜,直到2014年1月15日,在中广核的年度对外新闻发布会上,中广核新闻发言人胡光耀透露,与中核合作研发的“华龙一号”已经完成了初步设计,并称该技术结合了ACP1000和ACPR1000+的特点优势。
这是“华龙一号”的首次官方公布。
而后,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贺禹提出有关“华龙一号”的提案。
但并未公布“华龙一号”的具体细节。
与此同时,孙勤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指出了“华龙一号”技术采用中核177堆芯,专设安全系统有所差异。
2014年3月11日,中核专门召开了有关“华龙一号”的新闻发布会,表示“华龙一号”是目前中国唯一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品牌、中国核电走出去的重要支撑,并展示了中核集团为此付出的背后艰辛。
就在当天,《能源》杂志记者曾致电中广核宣传部人士,但其并不知情中核将会举办“华龙一号”新闻发布会的事情。
这不仅令人产生疑惑,既然是两种技术的合并,为什么中核和中广核没有统一就“华龙一号”举办新闻发布会,对外进行正式公布,而是各自宣布内容。
“如果说因为在不同地方,那起码两家公司可以选择同一时间进行宣布,但这都没有。
”一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感叹道。
对于“华龙一号”知识产权的问题,孙勤表示,品牌是双方共有,知识产权方面,技术是谁发明的产权归谁。
他同时强调:“产权和品牌不是一个概念,比如堆芯是谁发明的,燃料是谁发明的,专设安全系统是谁发明的,这个都是有知识产权的。
”也就是说,如果中广核要建设“华龙一号”,品牌上可以与中核共同使用,但中广核如果采用了中核的技术,则需要付一定的技术成本费。
对于如今已经确定的方案,中广核放弃了自己ACPR1000+的堆芯技术,采用了中核的方案。
如此,中广核想要在国内外建设“华龙一号”,需要向中核缴纳技术专利费用是毋庸置疑的。
实际上,对于双方合作的推进,中核一直处于“着急”的态势,其非常希望能够尽快合作成功,实现我国自主三代核电路线的落地。
原因在于,中核之前与巴基斯坦签署ACP1000的出口协议时表示,国内的ACP1000将会与巴方项目一同动工。
“如果国内都不建,凭什么要求人家信任你?”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赵成昆说,“这是中核当时对巴方的承诺。
”但由于国家能源局迟迟未批准中核项目,以至于巴方的外围工作已经动工,但国内的ACP1000项目却仍旧悄无声息。
此外,对于阿根廷等国外项目,中核也希望能够有进一步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