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物理化学里的科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PBL教学方法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以热力学第一定律教学为例

PBL教学方法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以热力
学第一定律教学为例
黄斯珉;张志凌;元武智
【期刊名称】《江西化工》
【年(卷),期】2024(40)1
【摘要】随着基础科学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发展趋势,提升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进更为先进的教学方法。
PBL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新式教学法,它以学生为中心,可以提高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使其在课程中思维更加活跃,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目标性,做到有的放矢,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本文以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教学为例,将教学目标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阐述PBL教学方法的模式及优缺点。
实践表明,PBL教学法降低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克劳修斯表述的理解难度,既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使枯燥的课堂氛围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总页数】3页(P122-124)
【作者】黄斯珉;张志凌;元武智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O64
【相关文献】
1.基于PBL的教学方法在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r——以LR类语法分析为例
2.论PBL教学方法在经济学各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
3.PBL教学方法在管理类各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例
4.PBL教学方法在《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以气相色谱为例
5.基于“PBL”教学方法的高职实践类课程线上教学的探索及应用--以“基因操作技术”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科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科学方法(scientific method)是一种通过观察、实验、假设和验证来解决问题的系统性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问题的选择、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分析和结论总结等方面详细介绍科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的第一步是选择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富有启发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
例如,为什么铁制物体在加热后会膨胀?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在选择问题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专业知识,使问题具有足够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学生需要学会提出假设。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参观实物或进行实验,提出有关问题的假设。
例如,在研究铁制物体膨胀的原因时,学生可以提出“铁制物体膨胀是因为加热时颗粒的运动速度增加,导致间距增大”的假设。
通过提出假设,学生不仅可以培养科学思维,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学生需要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是探究物理现象和验证假设的重要手段。
学生可以根据提出的假设,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选择适当的实验器材和方法。
例如,在验证铁制物体膨胀实验时,学生可以使用一根铁杆和火柴,通过加热铁杆并测量其长度的变化,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通过设计实验,学生可以锻炼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然后,学生需要进行观察和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例如,在铁制物体膨胀实验中,学生可以记录加热铁杆前后的长度变化,并绘制趋势图。
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可以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并提出新的问题和假设。
最后,学生需要总结结论。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科学的结论。
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的数据,总结出关于问题的结论,并在小组或班级中进行讨论和分享。
例如,在铁制物体膨胀实验中,学生可以总结出“加热后,铁制物体的长度会膨胀”的结论。
“引导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传统的物理化学教学模式是 以教师讲学生听为
主 , 种教 学模 式使 学生 处于被 动接 受状 态 , 习物 这 学 理化 学 的兴趣 和积极 性较 低 , 外 , 授 内容 以教 材 另 讲 为主 , 缺少 生产 实践 的实 例 , 学生 对所 学知识 的应 用 缺乏 感性认 识 , 只是被 动记 忆大 量 的理论知 识 , 仅 不 学 习难度 大 , 且很 难达 到“ 以致用 ” 而 学 的教学 目的 。 引导 式 、 究式 、 探 讨论 式 、 与式 教学 , 参 可激 发学生 好 奇心 , 发挥 学 生 主 动 精 神 , 励 学 生 进 行 创 造 性 思 鼓 维 , 变单 纯灌 输式 的教 学方法 。 改
什 么是可 逆过 程 ?
国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戴安邦先生说过 :全面的 “
化学 教育 既要传 授 化学 知 识 与技 术 , 更应 训 练 科 学 方法 和思 维 , 应 培 养科 学 精 神 和科 学 品德 [ 。科 还 2” ] 学家 取得 巨大 成绩 的背后 , 所付 出 的艰 辛努 力 、 勇于 探索 、 于寂 寞 、 于创 新 、 甘 敢 不怕 失 败 的 精神 对 学 生 的感 染力 也是 显 而 易见 的。例 如 , 讲 授相 律 一 节 在 时, 我们 从化学 家吉 布斯 的经历 着手 , 吉布 斯是美 国 耶 鲁大 学数 学 物 理 学 教 授 。1 7 8 3年 , 在 《 涅 狄 他 康 格 科学 学 院院报 》 陆续 发表 了三篇 论文 , 上 他在 熵 函 数 的基 础上 , 出 了平衡 的判 据 ; 内能 、 和体 积 引 用 熵
理想气体绝热过程
理想气体多方可逆过程 可逆 相 变 ( 温 等 压 ) 等 化学反应 ( 等温等压)
[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的运用] 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的运用] 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c67daab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df.png)
[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的运用] 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科学方法教育,是实现学生智能的发展、培养科学的态度的有力途径,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本身,而且掌握研究和学习物理的方法,以及探索物理的精神。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在完成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和指导,有利于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培养科学的态度,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掌握了物理知识本身,而且掌握了研究和学习物理的方法,以及探索物理的精神。
一、指导阅读课本,培养自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科书,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通过读书掌握物理的科学语言;二是通过反复读书,使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系统、准确;三是通过读书提高自学能力,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那么,怎样正确指导读书呢?(1)基本概念、基本定律要着重读,对其中的重点字母要深入体会、准确理解。
因为这些字句或揭露了事物的本质;或指出了事物变化的范围和条件;或反映两个事物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把这些重点字句“抠”出来搞清楚、弄明白。
(2)指导学生识图、读图、画图。
物理学上的图形很多,如速度图线、振动图线、波动图线、交流电的图线、气体状态变化图线、电力线、磁感线、电路图、受力图等,是用来描述量与量之间关系或变化规律的,是最简单的物理语言。
学会识图、读图、画图是一种基本功,决不能忽视。
通过对图形的理解,可以提高空间想象力,增强物理综合能力。
二、在物理知识的教学中渗透方法教育科学方法教育既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也需要有目的的训练。
脱离物理知识对中学生大讲科学方法,则犹如建设空中楼阁;埋头讲物理知识而不注意方法教育,则犹如给学生一堆砖瓦。
因此,科学方法教育应渗透在物理知识教学之中,只有根植于物理知识沃土之中的科学方法教育,才会结出丰硕的智慧之果。
在物理知识的教学中,处处蕴涵着科学方法。
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建立常常运用观1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数学和推理、理想化等科学方法。
科学探究方法在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方法在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引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通过亲身操作,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实现对物理规律的深入理解。
科学探究方法作为一种系统的科学学习方法,在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科学探究方法在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进行物理实验教学。
1. 科学探究方法的概念科学探究方法是指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遵循的一套有序的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提出问题、制定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环节。
科学探究方法能够引导科学工作者系统地进行研究,确保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2. 科学探究方法在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2.1 提出问题在进行初中物理实验时,首先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现象和思考,提出相关问题,引导他们展开实验探究的思考。
2.2 制定假设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制定假设,即对问题的初步解释或猜测。
通过提出假设,学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进行验证,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2.3 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是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关键环节。
学生需要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假设,合理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所需材料和仪器,以及数据的收集方法。
2.4 收集数据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学生需要准确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观测结果。
通过数据的收集,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假设并得出结论。
2.5 分析数据与得出结论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学生可以总结实验结果,验证假设的正确性,并得出科学结论。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推理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结语科学探究方法在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方法进行物理实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实现对物理学知识的有效学习和运用。
希望本文对初中物理教学有所启发,促进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实践。
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应用模型法建立气体状态方程

盖·吕萨克定律: 在物质的量n和压力恒定时有 V/T=常数
阿伏加德罗定律: 在温度和压力恒定时有V/n=常 数
俗话说:“劳动本身就是一种美”。但对“美” 的认识不能只局限于字面理解,孰不知“美”其实是 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追求。而劳动己经愈发成 为技术的创新。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正确了解劳动市 场,认识劳动的价值。古语说:不积跬步,无以成千 里。每一项工作都有其价值所在,在平凡的工作中, 我们可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在择业的时候, 我们应该敢于去选择苦一些、累一些的工作,从中磨 练自已、积累经验,才能创造成功。学校应加强对学 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指导学生 学会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社会,根据社会的需 求和个人的特点去正确、客观地树立学习的目标,转 变就业的观念,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和方向。指导他 们了解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增强苦练操作技能的信 心,指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增强学生的压力感和紧迫 感,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精神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帮助学生客观地、正确地确立一个适合自己实际能 力,又易于适合社会用工要求的就业目标和创业方 向。
模型法是科学抽象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建立模 型和设计实验两方面的内容。这里主要介绍在热力学 中如何运用建立模型的方法来处理各种实际问题。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宏观实际 体系。研究它们在发生过程时,体系各种性质变化的 规律。由于实际体系各性质间的函数关系很复杂,影 响因素很多,其规律性往往不能一下子寻找到。因 此,从理想模型入手,突出体系的主要特征,忽略其 他次要特征,体系各性质之间的函数关系往往比较简 单,容易寻找,在它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修正就可以 应用到实际系统中去。本文我们主要选择“气体”这 一章作为说明模型法在热力学中的应用的例子,其理 由是:就热力学处理问题的一些方法特点来说,理想 气体是一种很好使用的模型,它可以充分表达出理想 化方法的实质和作用,这对模型法在其它问题上的应 用可以起举一反三的效果。具体步骤如下:
探究科教融合:物理化学教学的精彩之处

Advances in Education教育进展, 2023, 13(10), 7904-7908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ehttps:///10.12677/ae.2023.13101227探究科教融合:物理化学教学的精彩之处——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键路径李霞,郭志光*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武汉收稿日期:2023年9月16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17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24日摘要科教融合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强调将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更全面、实际的学习体验。
物理化学是一门既深刻又具挑战性的学科,通过将科研元素融入到物理化学教育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深化他们的理解、培养实践能力、促进跨学科思维和科学沟通,以及提高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科教融合在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和精彩之处,以及如何通过融合不同学科、实验与理论、计算和模拟等元素来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科教融合,物理化学,创新能力Exploring Science-Education Integration:The Excellence in Teaching PhysicalChemistry—The Key Path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ompetence and Innovation AbilitiesXia Li, Zhiguang Guo*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Received: Sep. 16th, 2023; accepted: Oct. 17th, 2023; published: Oct. 24th, 2023AbstractScience-education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concept that emphasizes the fusion of *通讯作者。
探究物理化学里的科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物理化学里的科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太原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武银桃摘要:本文结合物理化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提出,在基础理论的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科学方法。
应该从对科学方法意识淡漠转变为自觉应用科学方法于科研和教学中,进而启发学生举一反三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物理化学科学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谈到大学教学,尤其是基础理论的教学,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科学方法。
当今科学发展非常快,知识的使用周期越来越短,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的知识,可能若干年后就没用了[1]。
所以,大学阶段教给大学生什么?怎样教?是非常关键的。
任何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均由普遍性原理和科学方法组成[2]。
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知识(普遍性原理)的传授,不重视方法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的能力不强,工作中的创新能力不足。
本文结合物理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提出了一点想法,供商榷。
在教学过程中,传授(掌握)知识和传授(掌握)方法同样重要,而传授(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尤为重要。
1.科学方法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所谓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法,包括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推广等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
1.1科学方法的重要性科学方法的价值往往被低估,许多科学家对自己的科研成果的价值津津乐道,甚是清楚,而对自己的科学方法的价值往往搞不清楚。
科学发展史上的实例也屡见不鲜。
以众所周知的元素周期表为例。
由于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和德国化学家迈尔于1882年同时获得了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戴维勋章。
但为什么叫做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呢?1868年迈尔根据原子体积的变化是各元素原子量的函数的原理,绘制了一张曲线图,直观地表示出个元素原子体积的变化的周期性,1869年又制作了一个化学元素周期表,明确指出元素的性质是它的原子量的函数,迈尔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偏重于原子量和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物理化学里的科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太原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武银桃摘要:本文结合物理化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提出,在基础理论的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科学方法。
应该从对科学方法意识淡漠转变为自觉应用科学方法于科研和教学中,进而启发学生举一反三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物理化学科学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谈到大学教学,尤其是基础理论的教学,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科学方法。
当今科学发展非常快,知识的使用周期越来越短,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的知识,可能若干年后就没用了[1]。
所以,大学阶段教给大学生什么?怎样教?是非常关键的。
任何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均由普遍性原理和科学方法组成[2]。
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知识(普遍性原理)的传授,不重视方法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的能力不强,工作中的创新能力不足。
本文结合物理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提出了一点想法,供商榷。
在教学过程中,传授(掌握)知识和传授(掌握)方法同样重要,而传授(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尤为重要。
1.科学方法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所谓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法,包括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推广等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
1.1科学方法的重要性科学方法的价值往往被低估,许多科学家对自己的科研成果的价值津津乐道,甚是清楚,而对自己的科学方法的价值往往搞不清楚。
科学发展史上的实例也屡见不鲜。
以众所周知的元素周期表为例。
由于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和德国化学家迈尔于1882年同时获得了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戴维勋章。
但为什么叫做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呢?1868年迈尔根据原子体积的变化是各元素原子量的函数的原理,绘制了一张曲线图,直观地表示出个元素原子体积的变化的周期性,1869年又制作了一个化学元素周期表,明确指出元素的性质是它的原子量的函数,迈尔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偏重于原子量和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
1869年年仅35岁的俄国彼得堡大学化学教授门捷列夫明确提出,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的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的变化,并把这个规律称为“元素周期律”。
接着他又把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按原子量从小到大分成几个周期,同一周期的排在同一行上,并把原子量大的那一周期重叠在原子量小的周期下面。
这样性质相似的元素落在同一列里(同一族),制成了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在排周期表的同时,运用周期律,大胆地在周期表里留下许多空格,每个空格代表了一种未发现的元素,并预言了这种元素的性质。
他的预言和之后实践的结果取得了惊人的一致。
元素周期律作为描述元素的性质的基本理论有力的促进了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
门捷列夫和迈尔同时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但由于在科学方法上存在差异,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应用就不同。
迈尔在科学方法上比较片面,只注重元素的物理性质(原子体积),比较狭隘和保守,没能多做推测。
而门捷列夫在科学方法上,非常注意化学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善于应用归纳和推理找到化学元素周期性的规律,通过分析和综合做出科学推测和预言,因此,现代化学认为,化学元素周期表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首创的。
以上事例说明,拥有正确的科学方法能对科学事业做出有价值的更大的贡献,所以我们在基础理论的教学中不可忽视科学方法的教育,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2.科学方法在物化教学中的重要性物理化学是现代化学的核心内容和理论基础。
它在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化学最基本规律的理论,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知识应用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全面、更直接的基础,起着连接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科学研究的枢纽作用[3]。
由70多位专家参与撰写的《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中指出,凡具有较好物理化学素养的大学毕业生,适应能力强,后劲足,容易触类旁通,开辟新的研究阵地,从而有可能站在国防科技发展的前沿。
如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1859年在德国海德堡本生实验室进行深造,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了物理化学。
他运用物理学的方法观察化学过程,又根据物质某些物理性质来研究它的化学结构,这就使他在探索化学元素间的内在联系时打下了更为宽阔和坚实的基础,于1869年制成了化学元素周期表。
物理化学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科学方法,包括理论方法和实验方法。
它源于基本原理又有别于基本原理,它既具有自然科学方法的一般特征,又反映了化学学科研究方法的特殊规律。
除归纳法、类比法、演绎法、数学法外,还有理想化法、外推法、试验现象的辩证思考,相对零点数据法等等。
在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所学课程作为载体,通过这个载体,训练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既要传授学生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还要有意识地传授科学思维、科学方法。
使学生能灵活地应用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知识点,借助科学方法,进行深度质疑,创造性释疑,提高师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科学方法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据统计,自1901年至199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的129位科学家中,就有84位是物理化学家或从事的是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约占64%,统计数据说明,物理化学在现代科学中已越来越起着先锋和桥梁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重视科学方法的教学。
授课教师应当注意把握,对学生加以循循引导,以丰富课程教学内涵。
下面举例谈谈个人体会。
2.1摩尔气体常数(R)的教学启发 在学习物理化学之前,我们已经介绍过摩尔气体常数(R ),1314.8-⋅⋅=Kmol J R 。
在物理化学课程中,为什么还要介绍摩尔气体常数呢?摩尔气体常数的准确数值是如何测出来的呢?所有这些正是物理化学课程要解决的问题。
在波义尔定律、盖-吕萨克定律、阿伏伽德罗定律这三大定律的基础上,人们归纳出了一个对各种纯低压气体都适用的方程。
()RT pV nRT pV m ==,称其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1.1摩尔气体常数(R)的测定: 首先测定某些真实气体在一定温度(T )不同压力(p )时的摩尔体积(V m )值,然后将pV m 对p 作图,外推至p →0处,求出所对应的pV m 值,进而计算出R 值。
图1给出了一些气体在300K 下的pV m -p 曲线,图中所示,真实气体在不同的压力(p )下有着不同的pV m 值。
在p →0时,12.2494-⋅mol J 。
由此可pV m 却趋于一共同的极限值计算的R 值。
()11103145.82.2494lim lim ---→→⋅⋅=⋅==K m ol J K m ol J pV R p T m p在其它温度下进行类似的测定,所得R 值完全相同。
[4]2.1.2结果分析⑴得出一个定量关系,下了一个定义,提出一个概念在压力趋于零的极限情况下,各种气体的p V T 行为均服从RT pV m =的定量关系。
因此,人们把在任何温度和压力下均服从RT pV m =的气体叫做理想气体。
R 是一个各种气体都适用的常数,把它称之为摩尔气体常数。
⑵极限外推法作pV m -p 图,外推至p →0处,求出所对应的pV m 值,进而计算出R 值的实验测定方法,称之为极限外推法。
它是物理化学中常用的科学方法之一。
用外推法处理问题, 探索规律, 寻求实验条件之外的有关数据和结论, 是一种重要的设计性实验方法,外推法并不是新的课题, 是由被誉为近代实验科学创始人的伽利略的外推思想逐步发展形成的外推法, 在科学实验研究领域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所谓外推, 就是从连续原理出发, 根据已有的实验结果去获得超越实验范围的一些无法直接或间接测量的结果。
在通常情况下, 如果在有限的实验条件下, 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取得一系列实验数据, 而有时需要研究的实验内容在该范围之外, 而要获得该范围之外的有关结论, 可用外推法来探索规律或处理问题,将逻辑推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这也充分体现了物理化学理论和实验密不可分的特点。
表1列举了极限外推法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的几个实例。
在物理化学实验中,也直接或间接地使用了这种科学方法。
因此, 设计、研究外推法在探索性实验中的应用, 在今天强调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 就显得更有必要了。
因为这些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 而且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⑶理想化模型法0 p 的气体,从微观上讲,分子间距离非常大,说明分子间相互作用非常小,分子本身的线度与分子间的距离相比可忽略不计,可将分子本身看成是没有体积的质点。
由此抽象出了气体理想化模型,我把它叫做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
理想气体微观模型具有两个特征: ① 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② 分子本身不要占有体积理想化模型法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也很广,许多重要的定理、公式都是通过理想化模型法得出来的。
表2列举了理想化法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的几个例子。
表2 理想化模型法应用举例理想化模型法主要特点是把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点理想化,也就是突出强调了研究对象某方面的特征或主要特征,而有意识的忽略研究对象其他方面的特征或次要特征,集中全力掌握研究对象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的本质特征或运动规律。
这种方法的也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之一。
2.2焦耳实验的辩证思考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于1807年,焦耳于1843年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在一水槽中放有两个容量相等的金属大容器,其左侧充以低压气体,右侧抽成真空,中间用旋塞连通。
让各部分彼此达到热平衡后,打开旋塞,气体就由左膨胀到右,最终系统达到热平衡。
实验观测整个过程温度计读数没有变化。
这一实验现象,对于一般人来说,记录的结果可能是,没现象,温度没变化或实验失败等。
而焦耳抓住温度不变,气体向真空膨胀这两个细节,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得出了如下结论,即气 体在自由膨胀中内能不变。
进一步推出了理想气体的内能和焓都仅为温度的函数,与压力、体积无关。
这个结论有时也称为焦耳定律。
这一事例告诉我们,在进行科学实验时,必须认真操作、真实记录,应注意没有变化也是实验结果之一。
其中蕴含着事物内在的本质规律,同样也应加以分析绝不可随意忽略。
这种从不同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的做法也是需要我们借鉴的科学方法之一。
3. 结语在教学中要讲科学方法,授人以渔不仅是授人以鱼。
物理化学中的这些科学方法在教材中不会明显体现,学生如果不仔细研读,认真思考,往往不能很好掌握。
授课教师在讲解基本原理的同时,应提炼出主要的科学方法加以讲解,启发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对科学方法意识淡漠转变为自觉应用科学方法于科研和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