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发射光谱法

合集下载

原子发射光谱法精讲

原子发射光谱法精讲
图3-15 多道直读光谱仪示意图
3.3.6.3 单道扫描光谱仪
图3-16 单道扫描光谱仪示意图
特点:波长范围宽,但速度慢。
3.3.6.4 全谱直读光谱仪
图3-17 全谱直读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示意图
特点:克服多道和单道光谱仪缺点,并 且波长稳定。
3.4 干扰及消除方法
光谱干扰(spectral interference) 非光谱干扰(non-spectral interference)
第3章 原子发射光谱法
(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AES)
现代直读ICP-AES仪器
3.1 概论
原子发射光谱法是根据待测元素的激 发态原子所辐射的特征谱线的波长和强度, 对元素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的分析方法。
1. 原子发射光谱法过程 光源提供能量使试样蒸发形成气态原子 并激发产生辐射分光形成光谱检测 谱线波长和强度
3.4.2.2 基体效应的抑制 ➢基体效应:由标准样品与试样的基体组成
差别较大引起的测定误差。
➢解决方法: ①尽量采用与试样基体一致的标准样品; ②添加光谱缓冲剂和光谱载体以减小基体效
应。
3.5 光谱分析方法
3..5.1 光谱定性分析 一般多采用摄谱法。
3.5.1.1 元素的分析线与最后线
分析线:进行分析时所使用的谱线。 灵敏线:元素激发能低、强度较大的谱线,
ICP
很高
6000~8000 最好
溶液的定量分析
3.3.2 试样引入激发光源方式 3.3.2.1 溶液试样
气动雾化 形成气溶胶 超声雾化 电热蒸发
图3-9 几种典型的雾化器 a. 同心雾化器;b. 交叉型雾化器; c. 烧结玻璃雾化器;d. Babington雾化器。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2023-11-06
目录
•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概述 • 原子发射光谱仪 • 分析方法与样品处理 • 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应用 • 原子发射光谱法的优缺点 • 研究成果与应用实例
01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概述
定义与原理
定义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原子发射光谱学的方法,通过对样品中原子 或离子的特征光谱进行分析,实现对其成分和含量的测定。
原理
当样品被加热或受到能量激发时,原子会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并释放出特 征光谱。通过对这些光谱进行分析,可以确定样品中元素的种类和含量。
发展历程与重要性
发展历程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自19世纪末发展至今,经历了从经典光谱分析到现代光谱仪 器分析的演进过程。
重要性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材料科学 、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手段。
03
该方法广泛应用于地质、环保、生物医学等领域,用于研究复杂样品中元素的 含量、分布和化学形态。
05
原子发射光谱法的优缺点
优点
高灵敏度
原子发射光谱法可以检测到低浓度的元素 ,具有很高的灵敏度。
无需样品处理
原子发射光谱法不需要对样品进行复杂的 处理,可以直接进行分析。
快速分析
该方法可以实现多元素同时分析,大大缩 短了分析时间。
发和激发。
光谱仪的构造
包括入射狭缝、准直镜、光栅 、聚焦镜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射狭缝。
光谱仪工作原理
样品被激发后,原子会产生不 同波长的光谱,通过光栅分光 后形成光谱,再经过聚焦镜聚 焦到出射狭缝,最后由检测器
进行检测。
光谱仪的分类与特点

原子发射光谱法

原子发射光谱法
a
b
弧焰示意图
第二节 仪器装置
原子发射光谱仪
光源
分光仪
检测器

光源具有使试样蒸发、解离、原子化、激发、跃迁产生光辐射的作用。光源对光谱分析的检出限、精密度和准确度都有很大的影响。

类型:直流电弧、交流电弧、电火花、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ICP)

要求: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结构简单、操作安全
较好
试样中低含量组分的定量分析
火花

瞬间10000

金属与合金、难激发元素的定量分析
ICP
很高
6000~8000
很好
溶液定量分析
2.2 分光仪
1
分光仪的作用是将样品在激发光源中受激发而发射出来的含各种波长谱线的复合光,经色散后得到按波长顺序排列的光谱。 按色散元件及分光原理分为:棱镜光谱仪(折射原理)、光栅光谱仪(衍射原理)
1.2 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在正常状态下,元素处于基态,元素在受到热(火焰)或电(电火花)激发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返回到基态时,发射出特征光谱(线状光谱)
特征辐射
基态元素M
激发态M*
热能、电能
E
原子的共振线与离子的电离线
激发电位:从低能级到高能级需 要的能量(eV) 共振线:具有最低激发电位的谱线 电离电位:使原子电离所需要的最低能量 离子线:离子外层电子跃迁时发射的谱线 离子线激发电位的大小与电离电位的高低无关 原子谱线表: I 表示原子发射的谱线; II 表示一次电离离子发射的谱线; III 表示二次电离离子发射的谱线; Mg:I 285.21 nm ;II 280.27 nm; 原子线(I) 离子线(II、III) 相似谱线 Na I、Mg II、Al III

原子发射光谱法

原子发射光谱法

名 词 解 释


基本分析步 骤 : 激发、分光和检测
具 体 步 骤

利用激发源激发试样后使之解离为原子或电 离为离子,原子或离子再一次被激发,发射 出光谱线的过程为第一步;利用光谱仪展开 光源发出的光,从而获得光谱为第二步;用 光谱检测仪器测量光谱线波长、强度或宽度 ,完成对试样的定性、半定量或定量分析为 第三步。


原子发射光谱法可对约 70种元素(金属元素及 磷、硅、砷、碳、硼等 非金属元素)进行分析 。在一般情况下,用于 1%以下含量的组份测定 ,检出限可达ppm,精 密度为±10%左右,线 性范围约2个数量级。这 种方法可有效地用于测 量高、中、低含量的元 素。
发 展 历 史

原子发射光谱法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光学分 析法。1826年泰尔博说明了某些波长的特征 光线是某些元素所特有的;1860年,基尔霍 夫和本生研制了第一台用于光谱分析的分光 镜,实现了光原子发射光谱检验;1930年以 后,建立了光谱定量分析方法;20世纪60年 代以来,原子发射光谱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 现代仪器分析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摄 谱 法
1光谱投影仪 、映谱仪 光谱定性分析时将光谱图放 大,放大20倍。 2测微光度计 黑度计 定量分析时,测定接受到的光 谱线强度。光线越强,感光板 上谱线越黑。 S=lg(1/T)=lg(I0/I)


摄 谱 法

光电光谱法仪器特点: (1) 测定每个元素可同时选用多条谱线 (2) 可在一分钟内完成70个元素的定量 测定 (3) 可在一分钟内完成对未知样品中多 达70多元素的定性 (4) 1mL的样品可检测所有可分析元素 (5) 扣除基体光谱干扰 (6) 全自动操作

原子发射光谱法(aes)

原子发射光谱法(aes)
谱线强度法
通过测量待测样品中某一元素的特征谱线强度,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样品进行比 较,大致确定待测样品中该元素的含量范围。
定性分析
谱线识别法
通过对比已知元素的标准谱线与待测样品的谱线,确定待测样品中存在的元素种 类。
特征光谱法
利用不同元素具有独特的特征光谱,通过比对特征光谱的差异,确定待测样品中 存在的元素种类。
电热原子化器利用电热丝加热 ,使样品中的元素原子化。
化学原子化器利用化学反应将 样品中的元素转化为气态原子

光源
01 光源用于提供能量,使样品中的元素原子 化并产生光谱信号。
02 光源类型有多种,如电弧灯、火花放电灯 等。
03
电弧灯利用电弧放电产生高温,使样品中 的元素原子化。
04
火花放电灯利用高压电场使气体放电,产 生高温,使样品中的元素原子化。
原子发射光谱法(AES)
目 录
• 原子发射光谱法(AES)概述 • AES的仪器与设备 • AES的样品制备与处理 • AES的分析方法与技术 • AES的优缺点与挑战 • AES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原子发射光谱法(AES)概 述
定义与原理
定义
原子发射光谱法(AES)是一种通过测量物质原子在受激发态跃迁时发射的特定波长的光来分析物质成分的方法。
02
发射光谱仪通常包括电 子激发源、真空系统、 光学系统、检测器等部 分。
03
电子激发源用于产生高 能电子,激发原子或离 子,使其跃迁至激发态。
04
真空系统用于维持仪器 内部的高真空环境,减 少空气对光谱信号的干 扰。
原子化器
01
02
03
04
原子化器是将样品转化为原子 蒸气的装置。

原子发射光谱法

原子发射光谱法
原子发射光谱法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AES)
概论 基本原理 原子发射光谱仪器 干扰及消除方法 光谱分析方法
教学要求
• 理解原子发射光谱产生的基本原理; • 掌握原子发射光谱强度的影响因素; • 了解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激发光源的作用机理 ,掌握ICP形成过程及其特性。 • 掌握原子发射光谱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1)n—主量子数 • 与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主量子数意义相同 ,决定能量状态的主要参数 n =1, 2 ,3 ,…
(2)L—总角量子数 L=∑li ,l=0,1,2,… L=|l1+l2|,|l1+l2-1|,… |l1-l2| • 由两个角量子数l1和l2之和变到它们之差,间隔为 1的所有数值 • L的取值可为0,1,2,3,…,通常用大写字母S ,P, D, F …表示
S=1 M=3 三重线 L=1 光谱项 为43P
S=0 M=1 单重线 L=1 光谱项 为41P
• L≥S时,2S+1就是内量子数,同一光谱 项中包含的J值不同。把J值不同的光谱项 称为光谱支项; 用 n2S+1LJ • 在磁场作用下,同一光谱支项会分裂成 2J+1个不同的支能级;外磁场消失,分裂能 级亦消失. 此现象称为Zeeman效应。 2J+1为能级的简并度或统计权重g。
三、原子发射光谱法的过程 • 由光源提供能量使试样蒸发,形成气态原子, 并进一步使气态原子激发而产生光辐射; • 将光源发出的复合光经单色器分解成按波长顺 序排列的谱线,形成光谱; • 用检测器检测光谱中谱线的波长和强度。
二、原子发射光谱法的特点
• 广谱性 不论气体、固体和液体都可以直接激发。可对 各种不同类型试样(气体、固体和液体)中70多种元 素(金属元素及P、S、N、F、Cl、Br等非金属元素) 进行分析。 • 多元素检测能力 试样一经激发后,由于试样中不同 元素都同时发射特征光谱,可作定性和定量分析。 • 分析速度快 若用光电直读光谱仪,可在几分钟内同时 对几十种元素进行定量分析。分析试样不经化学处理 ,固体、液体样品都可直接测定。 • 选择性好 每种元素因原子结构不同而发射各自不同特 征光谱,可用于对化学性质极为相似的元素的分析, 例如铌和钽、锆和铪等。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ICP的分析特点 的分析特点
1. 对大多数元素有高的灵敏度 检测限达 -9-10-11 检测限达10 g·L-1因为温度高(等离子体核处 因为温度高(等离子体核处10000K,中央 ,中央6000- - 8000K);惰性气氛,有利于难熔物质分解。 );惰性气氛 );惰性气氛,有利于难熔物质分解。 2. 测定线性范围宽 因趋肤效应而无自吸现象。 因趋肤效应而无自吸现象 自吸现象。 高频电流密度在导体截面呈不均匀分布, 趋肤效应 高频电流密度在导体截面呈不均匀分布,集 中在导体表层的现象。 中在导体表层的现象。 3. 碱金属电离不造成干扰,因电流密度大。 碱金属电离不造成干扰,因电流密度大。 4. 无电极污染 因是无极放电。 因是无极放电。 5. 耗样量小 载气流速低,试样在中央通道充分激发 载气流速低, 6. 背景干扰小 因工作气体氩气是惰性气体不产生其 它物质。 它物质。
第一共振线 原子由第一激发态跃迁到基态发射的谱线。 原子由第一激发态跃迁到基态发射的谱线。 最易发生,能量最小,一般是最灵敏线,又叫最后线。 最易发生,能量最小,一般是最灵敏线,又叫最后线。 原子获得足够的能量(电离能)产生电离。 原子获得足够的能量(电离能)产生电离。失去一个电 子形成一级离子,再失去一个电子形成二级离子。 子形成一级离子,再失去一个电子形成二级离子。 离子由第一激发态跃迁到基态发射的谱线。 电离线 离子由第一激发态跃迁到基态发射的谱线。与电 离能大小无关,离子的特征共振线。 离能大小无关,离子的特征共振线。 识别元素的特征光谱鉴别元素的存在 定性分析 测定特征谱线的强度测定元素的含量 定量分析
R 镇流电阻 调节 和稳定电流 L 减小电流波动
直流电弧工作原理
电弧点燃后,热电子流高速通过分析间隔冲击阳极, 电弧点燃后,热电子流高速通过分析间隔冲击阳极, 产生高热,试样蒸发并原子化, 产生高热,试样蒸发并原子化,电子与原子碰撞电离出 正离子冲向阴极。电子、原子、离子间的相互碰撞, 正离子冲向阴极。电子、原子、离子间的相互碰撞,使 原子跃迁到激发态,返回基态时发射出该原子的光谱。 原子跃迁到激发态,返回基态时发射出该原子的光谱。 弧焰温度: 多种元素激发 弧焰温度:4000~7000 K,可使 多种元素激发。 ~ ,可使70多种元素激发。 绝对灵敏度高,背景小,适合定性分析。 特 点:绝对灵敏度高,背景小,适合定性分析。

原子发射光谱法

原子发射光谱法
灵敏线 是元素激发电位低、强度较大的谱线,多是 共振线。
最后线 是指当样品中某元素的含量逐渐减少时,最 后仍能观察到的几条谱线。
谱线强度
I = A CB
赛伯-罗马金公式
影响谱线强度的因素:
激发电位 统计权重 原子密度
跃迁几率 光源温度 其他因素
仪器
光源
单色器
熔融、蒸发、 离解、激发
分光
检测器 检测
围要大,对于ICP而言准确性也较高。有些元素原子吸收是无 法测定的,但发射可测,如P、S 等;(3)AAS比较普遍,其
价格相对AES便宜,操作也比较简单。
AES理论基础
❖ 原子结构及原子光谱的产生 ❖ 原子的激发和电离 ❖ 谱线强度
原子结构及原子光谱的产生
❖ 原子结构 ❖ 原子光谱的产生
原子结构及原子光谱的产生
激发光源。 ❖ 在一定频率的外部辐射光能激发下,原子的外层电子在由一个
较低能态跃迁到一个较高能态的过程中产生的光谱就是原子吸
收光谱 (AAS)。 ❖ (1)一般来说AES在多元素测定能力上优于AAS,但是AES在
操作上比AAS来的复杂;还有就是AES由谱线重叠引起的光谱
干扰较严重,而AAS就小的多 ;(2)原子发射比吸收测定范
AES的发展简史
❖ 定量分析阶段 20世纪30年代,罗马金(Lomakin)和赛伯(Scheibe) 通过实验方法建立了谱线强度(I)与分析物浓度(c) 之间的经验式--- I = A CB 从而建立了AES的定量分析法。
❖ 等离子光谱技术时代
20世纪60年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光源的 引入,大大推动了AES的发展。
激发光源
激发光源的作用及理想光源 光源 光源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基态
E
6
• 发射光谱的波长取决于跃迁前后两能级的能量差, 即 ΔE = E*-E = hc/λ= h =hc
或 λ= hc/ΔE
• 不同元素原子发射谱线的波长不同。原子结构不同, 原子的能级状态不同,电子在不同能级间跃迁所放出 的能量不同。 • 同一种元素有许多条发射谱线,最简单的H已发现谱 线54条,Fe元素谱线4~5千条。 • 每种元素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定性分析的依据。
仪器分析
第二章 原子发射光谱法
(AES)
1
本章主要内容
• • • • • § § § § § 2-1 2-2 2-3 2-4 2-5 概述 原子发射法基本原理 原子发射光谱仪 光谱定性及半定量分析 光谱定量分析
2
§ 2-1 概述
一、原子发射光谱定义
原 子 发 射 光 谱 法 : (AES—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 根据物质的气态原子或离子受激发后,所发射 的特征光谱的波长及其强度来测定物质中元素组成 和含量的分析方法。
(1)直流电弧光源
(2)低压交流电弧光源
(3)高压火花光源
(4)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源 (ICP——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28
1. 直流电弧光源
• 两个碳电极为阴阳两极,试样装在阳极的孔穴 中,直流电弧引燃,常采用高频引燃装置,或 使上下电极接触短路,随即拉开,电弧被引燃。
(3)光源背景大,灵敏度低,不适于分析微量和痕量元 素,不宜于痕量组分分析。
(4)仅适用于组成均匀的试样(金属、合金)。 (5)比电弧法自吸小。
32
各种光源性质比较
光源 蒸发温度
高(阳极) 中
激发温度
稳定性
较差
应用范围
矿物,纯物质, 难挥发元素(定 性半定量分析) 金属合金、 低含量元素的 定量分析
§ 2-3 原子发射光谱仪
常用的原子发射光谱仪有:摄谱仪;光电直读仪;火 焰分光光度计
22
(一)摄谱仪
23
(二)光电直读光谱仪
24
(三) 火焰分光光度计
利用火焰做激发光 源,应用光电检测 系统测量被激发元 素发射的辐射强度。 常用于碱金属、钙 等几种谱线简单元 素的测定。
25
26
光谱分析仪器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光源、 分光系统、检测系统。 仪器基本构造 光 作 用 源 分光系统 检测系统
15
谱线强度和温度的关系
16
3. 跃迁概率Aij
• 跃迁是原子的外层电子从高能态跃迁到低能态并发 射光子的过程。 • 跃迁概率:单位时间内自发发射的原子数与激发态 原子数之比,或者是单位时间内每个原子由一个能 级跃迁至另一能级的次数, Aij在106~109s-1之间。
gi I ij Aij h ij N 0e g0
3
二、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基本过程
1. 在激发光源中将被测物质蒸发、解离、激发。 2. 由激发态返回基态或低能态,辐射出不同特征 波长的光,将被测定物质发射的复合光经分光 装置色散成光谱。 3. 根据光谱的谱线位置进行光谱定性分析,根据 谱线强度进行光谱定量分析。
4
三 、原子发射光谱分类
导入 分光系统 1. 摄谱分析法:试样 → 电光源→高能态→低能态 感光板 映谱仪(定性分析) 测微光度计(定量分析) 2. 光电直读法:电光源激发,不需经过暗室处理 3. 火焰光度法:火焰为激发光源(碱金属及个别碱土金属)
I ∝ C ——光谱定量分析的基础
18
gi I ij Aij h ij N 0e g0

Ei kT
在激发能、激发温度一定时,上式各项均为常数,由 此得出一定条件下谱线强度I 与试样中待测元素的浓 度c成正比,即I = ac
a—与谱线性质、实验条件有关的常数
该式只在c低时才成立,浓度较大时,由于发生自吸 现象,上式修正为: I = acb,(赛伯-罗马金公式) (b为自吸系数;c低b≈1,c高 b﹤1)。 取对数:lg I = b lg c + lg a
gi I ij Aij h ij N 0e kT g0
14
2. 温度T—关系较复杂
gi I ij Aij h ij N 0e g0

Ei kT
• T 既影响原子的激发过程,又影响原子的电 离过程。
• 在一定范围内,激发温度升高谱线强度增大,但超 过某一温度,温度越高,原子发生电离的数目越多, 原子谱线强度降低,离子线谱线强度升高。 • 不同元素的不同谱线各有其最佳激发温度,激发温 度与所使用的光源和工作条件有关。
• 稳定性差,重现性不好;不适于高含量定量分析。 • 适用于矿物、难挥发试样的定性、半定量及痕量组 分分析。
30
2.低压交流电弧光源
• 交流电弧具有与直流电弧相似的放电性质。
特点: (1)每交流半周点弧一次,阴极或阳极亮斑位置不固定 在某一局部。因此,试样蒸发均匀——重现性好。
(2)电极头的温度比直流电弧阳极低,试样蒸发能力差, 分析绝对灵敏度低。
7
几种常见的谱线
1.原子线(Ⅰ)
由原子外层电子受到激发,发生 能级跃迁所产生的谱线叫原子线。以 罗马字母Ⅰ表示。 Ca(Ⅰ)422.67nm为钙的原子线。 原子线有许多条。 E* 激发态
E
基态
8
2. 离子线(Ⅱ,Ⅲ)
由离子外层电子受到激发而发生跃迁所产生的谱线。 以罗马字母Ⅱ,Ⅲ表示: 失去一个电子为一级电离,一级电离线 Ⅱ 失去二个电子为二级电离,二级电离线 Ⅲ Ca(Ⅱ)396.9 nm Ca(Ⅲ)376.2 nm Ca(Ⅱ)比Ca(Ⅰ)波长短,因它们电子构型不同。 离子线和原子线都是元素的特征光谱—称原子光谱。
35
ICP工作过程
• ICP工作过程如下:
通入Ar 接通电源 高频火花引燃
电离
等离子体形成涡流 产生大量热能
等离子体
粒子加速碰撞 导致更多原子电离
8 7 6
蒸发、解离、 电离、激发
原子发射光谱
36
ICP-AES特点
Ei kT
• 从式中看出跃迁概率与谱线强度成正比。
17
4. 统计权重
gi I ij Aij h ij N 0e g0
Ei kT
• 谱线强度与统计权重成正比 g=2J+1 J为原子的内量子数 2J+1为能级的简并度 5. 基态原子密度
• 谱线强度与基态原子密度N0成正比 I ∝ N0 • 一定条件下, N0与试样中元素含量成正比 N0∝ C, • ∴谱线强度也与被测元素含量成正比 I ∝ C。
(3)弧焰温度高,可达4000~8000K,激发能力强,适 用于难激发元素。 (4)光源稳定性好、重现性好及精密度高,适用于金属、 31 合金中低含量元素的定量分析。
3. 高压火花光源
• 特点: (1)分析间隙电流密度高,弧焰温度瞬间可达10000K, 适用于难激发元素的定量分析。由于激发能力强,产生 的谱线主要是离子线(又叫火花线)。 (2)电极温度低,蒸发能力差,适用于低熔点金属和合 金的定量分析。
9
3.共振线和主共振线
共振线:由各个激发态与基态之间跃迁产生的谱线。 主共振线:在共振线中, 从第一激发态与基态之间 跃迁产生的谱线称为主共 振线,也叫第一共振线。
共振线
主共振线
10
二、谱线的强度

(一)谱线强度表达式
谱线强度是原子发射光谱定量分析的依据, 了解谱线强度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 gi↑、Ei ↓ 、T ↑都会使Ni ↑。但gi、Ei为定值,故只受 T影响。 12
• 将波耳兹曼方程式代入谱线强度公式中 Iij= Ni Aij h ij
gi I ij Aij h ij N 0e g0
Ei kT
原子线、离子线都适用
——此式为谱线强度公式 统计权重 g /g ∝I i 0 ij
20
• C小,原子密度低, 谱线无自吸现象。 • C↑,原子密度↑,谱 线便产生自吸现象。 • C大到一定程度,自 吸现象严重,谱线 从中央一分为二, 称为谱线自蚀。 • 自吸线一般用r表示, 自蚀线一般用R表示。
谱线的自吸和自蚀 1-无自吸 2-自吸 3-自蚀
浓度较大时,由于自吸现象的存在, 最灵敏线不一定是最后线。 21
试样蒸发、 将发射的 原子化、 特征光谱 激发 线分开
把发射光谱 记录或检测 下来
①摄谱仪
电弧.火花 棱镜.光栅 感光板
②直读光谱仪 电弧.火花 棱镜.光栅 光电倍增管
③火焰分光 光度计
火 焰
滤光片
光电管或
27
棱镜.光栅 光电倍增管
一、光源(激发源)
• 作用:为试样的蒸发、解离、原子化、激发提供能量 • 对光源的要求: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再现性好, 使用范围宽。 • 光源影响检出限、精密度和准确度。 • 光源的类型:
• ICP炬管—由三层同心石英管组成。 外管:①工作气;②冷却气; 中管:辅助气(提高火焰、防止积碳、
保护进样管); 内管:(又称喷管或进样管)载气。
Ar 气
34
石英管外绕高频感应线圈, 用高频火花引燃, Ar气被电离,相互碰撞,更多的工作气体电离, 形成等离子体,当这些带电 离子达到足够的导电率时, 会产生强大的感应电流,瞬 间将气体加热到10000K高温。 试液被雾化后由载气带入等 离子体内,试液被蒸发、解 离、电离和激发,产生原子 发射光谱。
5
把光分开
§ 2-2 原子发射法基本原理
一、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在通常情况下,物质的原子处于基态,当受到外 界能量的作用时,基态原子被激发到激发态,同时还 能电离并进一步被激发。激发态的原子或离子不稳定 (寿命约 10-8 s ),以光(电磁辐射)形式放出能量, 跃迁到较低能级或基态,就产生原子发射光谱。 A基→A* → A + h A+→ A+* → A+ + h 激发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