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物质知识点

对寡核苷酸的5'或3'末端进行氨基修饰后,其末端附带的一级脂肪胺可连接氨基反应分子。氨基修饰的寡核苷酸也可用于固定目的寡核苷酸在微阵列基质上。

生物素标记的寡核苷酸作为探针,用于Southern印记杂交或染色体原位杂交及随后的显色检测。也可以用包被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的磁珠来捕获带有生物素探针的杂交核酸,用于限制酶切作图、基因组步移与差异显示。

Cy3和Cy5是新的荧光分子,具有较好的光稳定性、高水溶性和高荧光效率。它们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峰值分别为548/562nm 与646/664nm。Cy3和Cy5的分子结构和分子量都非常相似,但两者之间的光谱却分得很开,因此,Cy3和Cy5常被用于很多双色实验中,如被广泛应用于基因芯片和蛋白质芯片领域。

当Dabcyl在空间上邻近荧光基团时,可以吸收能量使荧光淬灭,因此它在分子信标,分子淬灭探针中等得到广泛应用

羧基荧光素(Carboxyfluorescein),是荧光素衍生物的一种,5-FAM较6-FAM更经常使用。与FITC相比,FAM与氨基反应更快,产物也更稳定,但FITC结合蛋白的量更大且进程更易于控制。

FAM适用于Argon-ion Laser的488mm光谱线,Abs/Em=492/518nm (pH=9.0),具有荧光素衍生物的普遍特性,在水中稳定。

六氯荧光素(Hexachloro Fluorescein),是荧光素衍射物的一种。适用于Argon-ion Laser激发光源,Abs/Em=535/556nm。

次黄嘌呤可与C、A、T、G稳定地配对。含有I的寡聚核苷酸已广泛用作杂交探针,以筛选cDNA和基因组文库,从而获得仅知部分氨基酸编码序列蛋白的编码基因。也可以成功地从复杂的cDNA和基因组文库中克隆到许多基因

磷酸化修饰的寡核苷酸一般被用于定点突变和接头插入。

与荧光素具有光淬灭率高、pH敏感性强的缺点相比较而言,TAMRA具有更好的光稳定性,而且在pH4~10之间,TAMRA 的光谱不会受到影响。

TAMRA偶联物的荧光产率均为荧光素偶联物的1/4,然而TAMRA易于被mercuryarc lamps的546nm光谱线所激发,且比荧光素具有更好的光稳定性,因此,TAMRA偶联物常常显示出比相应的荧光素偶联物更强的荧光。TAMRA也可以被Green He-Ne Laser的543nm光谱线有效激发,广泛用于分析仪器。

TAMRA标记的寡聚核苷酸也常用于定量与实时定量PCR、DNA 测序等。

四氯荧光素(Tetrachloro Fluorescein)是荧光素衍射物的一种。TET以及HEX均是在FAM基础上加以改进的,氯原子使FAM的Abs与Em值都产生一定的红移,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pH敏感性。TET也适用于Argon-ion Laser激发光源,Abs/Em=521/536nm。

5'端巯基修饰的寡核苷酸用于连接巯基反应分子,其巯基部分被偶联上荧光基团后,也可以用于DNA测序和杂交。

TaqMan探针是一种20~40bp的寡核苷酸探针,它是一段5’端标记报告荧光基团(R),3’端标记淬灭荧光基团(Q)的寡核苷酸,其序列与模板DNA中的某一段完全互补。报告荧光基团(R)如FAM、TET、VIC、JOE、HEX,淬灭荧光基团(Q)为TAMRA。3’末端一般用PO4、NH2或封闭碱基予以封闭,以防在扩增时作为引物延伸。当探针单独存在或与与目标序列配对时,由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发生,R的荧光受到Q的猝灭。当PCR扩增时,Taq酶的5’→3’外切酶活性将探针酶切降解,使探针的5’端的R被切断,加大了与Q的距离而使荧光恢复,并使荧光监测系统接收到荧光信号。随着扩增循环数的增加,释放出来的荧光基团不断积累,从而实现实时定量(Real-Time)检测。

TaqMan定量的优点:

特异性好:由于TaqMan定量使用杂交对定量分子进行甄别,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同时,靶序列由引物和探针双重控制,特异性好,假阳性低。

灵敏度高:荧光检测技术是一个很灵敏的检测技术,因此TaqMan检测的灵敏度很高。

线性关系好:由于荧光信号的产生和每次扩增产物成一一对应的关系,通过荧光信号的检测可以直接对产物进行定量。

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防污染。使用TaqMan定量扩增和检测可以在同一管内检测,不需要开盖,不易污染。同时扩增和检测一步完成,操作简单,易于实现自动化。

分子信标是一种可形成茎环结构的双标记寡核苷酸探针。在茎环结构中,环一般为15~30个核苷酸长,并与目标序列互补;茎一般5~7个核苷酸长,由GC含量较高且与靶序列无关的互补序列构成。荧光基团连接在茎臂的一端,而淬灭剂连接于另一端。在此结构中,荧光基团被激发后不是产生光子,而是将能量传递给淬灭剂,这一过程称为荧光谐振能量传递(FRET)。当有靶序列存在时,分子信标与靶序列结合,使分子信标的茎杆区被拉开。此时R荧光不能被淬灭,可检测到荧光,从而实现了对目的基因的定性及定量检测。常用的荧光-淬灭分子对有Coumarin-DABCYL、EADNS-DABCYL、FAM-DABCYL、TET-DABCYL、TAMRA-DABCYL、TexasRed-DABYCL等。建

立在分子信标技术基础上的探针技术有Amplifluor、Sunrise、Amplisensor、Scorpion等。

荧光物质知识点

对寡核苷酸的5'或3'末端进行氨基修饰后,其末端附带的一级脂肪胺可连接氨基反应分子。氨基修饰的寡核苷酸也可用于固定目的寡核苷酸在微阵列基质上。 生物素标记的寡核苷酸作为探针,用于Southern印记杂交或染色体原位杂交及随后的显色检测。也可以用包被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的磁珠来捕获带有生物素探针的杂交核酸,用于限制酶切作图、基因组步移与差异显示。 Cy3和Cy5是新的荧光分子,具有较好的光稳定性、高水溶性和高荧光效率。它们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峰值分别为548/562nm 与646/664nm。Cy3和Cy5的分子结构和分子量都非常相似,但两者之间的光谱却分得很开,因此,Cy3和Cy5常被用于很多双色实验中,如被广泛应用于基因芯片和蛋白质芯片领域。 当Dabcyl在空间上邻近荧光基团时,可以吸收能量使荧光淬灭,因此它在分子信标,分子淬灭探针中等得到广泛应用 羧基荧光素(Carboxyfluorescein),是荧光素衍生物的一种,5-FAM较6-FAM更经常使用。与FITC相比,FAM与氨基反应更快,产物也更稳定,但FITC结合蛋白的量更大且进程更易于控制。

FAM适用于Argon-ion Laser的488mm光谱线,Abs/Em=492/518nm (pH=9.0),具有荧光素衍生物的普遍特性,在水中稳定。 六氯荧光素(Hexachloro Fluorescein),是荧光素衍射物的一种。适用于Argon-ion Laser激发光源,Abs/Em=535/556nm。 次黄嘌呤可与C、A、T、G稳定地配对。含有I的寡聚核苷酸已广泛用作杂交探针,以筛选cDNA和基因组文库,从而获得仅知部分氨基酸编码序列蛋白的编码基因。也可以成功地从复杂的cDNA和基因组文库中克隆到许多基因 磷酸化修饰的寡核苷酸一般被用于定点突变和接头插入。 与荧光素具有光淬灭率高、pH敏感性强的缺点相比较而言,TAMRA具有更好的光稳定性,而且在pH4~10之间,TAMRA 的光谱不会受到影响。 TAMRA偶联物的荧光产率均为荧光素偶联物的1/4,然而TAMRA易于被mercuryarc lamps的546nm光谱线所激发,且比荧光素具有更好的光稳定性,因此,TAMRA偶联物常常显示出比相应的荧光素偶联物更强的荧光。TAMRA也可以被Green He-Ne Laser的543nm光谱线有效激发,广泛用于分析仪器。

物理光现象知识点归纳

物理光现象知识点归纳 物理光现象知识点归纳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对知识点应该都不陌生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物理光现象知识点归纳,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理光现象知识点归纳1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5、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6、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7、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8、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9、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11、平面镜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 12、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物理光现象知识点归纳2 一、光源: 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 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 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 二、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 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 c;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

(完整版)物理选修35原子核知识点汇总

物理选修3---5第十九章原子核知识点汇总 (训练版) 知识点一、原子核的组成 1、天然放射现象 (1)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1896年法国物理学,贝克勒耳发现铀或铀矿石能放射出某种人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穿透黑纸而使照相底片感光。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使人们意识到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 放射性:物质能发射出上述射线的性质称放射性。 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放射性元素。 天然放射现象:某种元素白发地放射射线的现象, 叫天然放射现象。 (2)放射线的成份和性质: ①用电场和磁场来研究放射性 元素射出的射线,在电场中轨迹: 对应粒子 射 出速度 电 离能 力 穿 透能 力 对应粒子的产生 α射线 He 4 2 C 10 1 最 强 最 弱 α衰变中: He H n4 2 1 1 1 2 2→ + β射线 e0 1- C 100 99 较 弱 较 弱 β衰变中: e H n0 1 1 1 1 0- + → γ射线 光 子C 最 弱 最 强 核反应中新核从高能态 向低能态跃迁时释放能量, 即发出γ射线。

②三种射线及其性质比较: 2、原子核的组成 (1)质子p 的发现 1919年卢瑟福发现质子,并预言了中子的存在。发现方程 H O N He 1 117814742+→+ (2)中子n 的发现: 1932年,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发现方程 n C Be He 1 01269442+→+ (3)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在原子核中:质子数等于电荷数;核子数等于质量数;中子数等于质量数减电荷数. 原子核常用符号:X A Z X-----元素符号,A-----核的质量数(核子数),Z-----核电荷数(即原子序数) 知识点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1、原子核的衰变: (1)衰变: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成新核的变化称为衰变。 ①在原子核的衰变过程中,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 如:衰变方程:α衰变: He Th U 4223490238 92 +→ β衰变:e Pa Th 0 12349123490-+→ ②γ射线是伴随α、β衰变放射出来的高频光子流。 ③在β衰变中新核质子数多一个,而质量数不变是由于反映中有一个中子变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其转化方程是: e H n 0 11 11 0-+→ 2、半衰期T (1)定义: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半衰期是大量原子发生衰变的统计规律。 (2)半衰期是由原子核内部自身因素决定的。它与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单质、化

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 光现象 §第1节 光的直线传播 ◇ 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 光的沿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介质:能够传光的物质叫做介质。 ◇ 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 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 光沿直线传播引起的光学现象:①影子的形成,光线照到不透明物体上时,部分光线会被物体挡住,在物体后面留下阴暗的区域就是影子。②小孔成像。③日食,月食。 ◇ 光的传播速度,真空中光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物理学中用c 表示。 真空中光速:c = 2.997 92×108 m/s 通常情况下,真空中光速可取近似值:c = 3×108 m/s = 3×105 km/s 光在空气中的速度非常接近于c 。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4 3c ,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3 2c 。 光年,等于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 §第2节 光的反射 ◇ 反射,光照到物体表面时,一部分光线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 ※ 实验,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实验器材】激光笔1支,铁架台1个(带铁夹),平面镜1块(10cm×10cm),玻璃板1块(30cm×20cm),白纸1张(B5打印纸) ,直尺(20cm),纸夹2个,量角器1个,直角三角板1块,胶带 【操作程序】 顺序操作内容 1 把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 2 在白纸上画出中线(法线),并在白纸上任意画三条射向入射点的线作为入射 光线,把白纸夹在玻璃板上,并用铁架台固定玻璃板,竖放在平面镜上。 3 用激光笔沿第一条线射到入射点,经反射标出反射光的位置。 4 改变入射方向,按步骤三再做两次。 5 取下白纸,画出反射光线,用量角器分别量出入射角i和反射角r,计入表格。 【实验记录】 实验次数入射角i 反射角r 1 2 3 【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三线同面,二线异侧,两角相等,法线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角平分线) □光路的可逆性,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镜面反射,光照到平整光滑的物体表面上时发生的反射;漫反射,光照到粗糙不平的物体表面时发生的反射。 §第3节平面镜成像

荧光的产生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关系 - 副本

荧光的产生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关系 (设计性实验) 一、学习目的 讨论什么样结构的物质会发生荧光以及化学结构上的变化对其荧光强度和荧光光谱的影响。 1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共轭结构对荧光产生的影响。 2 研究取代基对苯荧光强度的影响。 3 讨论pH值对苯酚荧光强度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物质只吸收了紫外可见光,产生π―π*和n―π*跃迁,才能产生荧光。 π―π*与n―π*跃迁相比,摩尔吸收系数大102-103,寿命短。 π―π*跃迁常产生较强的荧光,n―π*跃迁产生的荧光弱,但可产生系间窜跃,产生更强的磷光。 π―π*跃迁是产生荧光的主要跃迁类型,所以绝大多数能产生荧光的物质都含有苯环及杂环,增加体系的共轭程度能增加荧光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π电子更容易被激发,有利于产生更多的激发态分子,荧光强度一般也将增大。 多数具有刚性平面结构的有机分子具有强烈的荧光,这是因为这种结构可以减少分子的振动,使分子与溶剂或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减小,也就减小了碰撞去活的可能性。 取代基的类型不同将影响荧光物质的荧光强度和荧光光谱。一般来说,给电子基团使荧光增强,吸电子基团会减弱或猝灭荧光等。 另外,环境因素如pH值、溶剂、碰撞猝灭都会影响物质的荧光效率。 苯酚在酸性溶液中呈现荧光,但在碱性溶液中,无荧光。因为苯酚离子化后,荧光消失。 三、仪器与试剂 1 930型荧光光度计及其附件。 2 比色管,25mL。 3 苯酚标准工作液(2ug/ml)。 5 苯甲酸标准工作液(2ug/ml) 6 pH=1~14的缓冲溶液 pH=1用盐酸配制,pH=2~12用硼砂、冰醋酸、磷酸配制,pH=13~14用氢氧化钠配制, 7 10%的乙醇溶液 四、内容与步骤

分子发光—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法

第5章分子发光—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法(Molecular Emisssion and Luminescence)(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会分子发光——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原理。 2.了解分子发光——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法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要点和所涵盖的知识点: 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原理、仪器、分析方法及应用 重点和难点: 荧光的原理、仪器、分析方法及应用。 分子发光:处于基态的分子吸收能量(电、热、化学和光能等)被激发至激发态,然后从不稳定的激发态返回至基态并发射出光子,此种现象称为发光。发光分析包括荧光、磷光、化学发光、生物发光等。物质吸收光能后所产生的光辐射称之为荧光和磷光。 第一节荧光分析法 一、概述 分子荧光分析法是根据物质的分子荧光光谱进行定性,以荧光强度进行定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荧光分析的特点: 灵敏度高:视不同物质,检测下限在0.1~0.001μg/mL之间。可见比UV-Vis 的灵敏度高得多。 选择性好:可同时用激发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定性。 结构信息量多:包括物质激发光谱、发射光谱、光强、荧光量子效率、荧光寿命等。 应用不广泛:主要是因为能发荧光的物质不具普遍性、增强荧光的方法有限、外界环境对荧光量子效率影响大、干扰测量的因素较多。 二、基本原理 1、分子荧光的产生 处于分子基态单重态中的电子对,其自旋方向相反,当其中一个电子被激发时,通常跃迁至第一激发态单重态轨道上,也可能跃迁至能级更高的单重态上。这种跃迁是符合光谱选律的,如果跃迁至第一激发三重态轨道上,则属于禁阻跃

迁。单重态与三重态的区别在于电子自旋方向不同,激发三重态具有较低能级。在单重激发态中,两个电子平行自旋,单重态分子具有抗磁性,其激发态的平均寿命大约为10-8s;而三重态分子具有顺磁性,其激发态的平均寿命为10-4~1s以上(通常用S和T分别表示单重态和三重态)。 处于激发态的电子,通常以辐射跃迁方式或无辐射跃迁方式再回到基态。辐射跃迁主要涉及到荧光、延迟荧光或磷光的发射;无辐射跃迁则是指以热的形式辐射其多余的能量,包括振动弛豫( VR)、内部转移(IR)、系间窜跃(IX)及外部转移(EC)等,各种跃迁方式发生的可能性及程度,与荧光物质本身的结构及激发时的物理和化学环境等因素有关。 2、去活化过程(Deactivation) 处于激发态分子不稳定,通过辐射或非辐射跃迁等去活化过程返回至基态。这些过程包括: (1)振动弛豫(Vibrational Relaxation, VR) 在液相或压力足够高的气相中,处于激发态的分子因碰撞将能量以热的形式传递给周围的分子,从而从高振动能层失活至低振动能层的过程,称为振动弛豫。 (2)内转化(Internal Conversion,IC ) 对于具有相同多重度的分子,若较高电子能级的低振动能层与较低电子能级的高振动能层相重叠时,则电子可在重叠的能层之间通过振动耦合产生无辐射跃迁,如S2-S1;T2-T1。 (3)荧光发射 处于第一激发单重态中的电子跃迁至基态各振动能级时,将得到最大波长为λ3的荧光。注意:基态中也有振动驰豫跃迁。很明显,λ3的波长较激发波长λ1或λ2都长,而且不论电子开始被激发至什么高能级,最终将只发射出波长为λ3的荧光。荧光的产生在10-7-10-9s内完成。 三、荧光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1、跃迁类型 对于大多数荧光物质,首先经历π→π*,然后经过振动弛豫或其他无辐射跃迁,再发生π*→π跃迁而得到荧光。π*→π跃迁常能发出较强的荧光(较大的量子产率)。这是由于π→π*跃迁具有较大的摩尔吸光系数(一般比n→π*大100-1000倍)。 其次,π→π*跃迁的寿命约为10-7—10-9s,比n→π*跃迁的寿命10-5—10-7s要

七年级物理知识点

七年级物理知识点 七年级物理知识点5篇 七年级物理知识点1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5.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6.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7.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8.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9.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11.平面镜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 12.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

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七年级物理知识点2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2f)。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u 6.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 (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 (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 (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 (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 (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

八年级物理第四章 知识点大全

第四章 第一节 光的反射 1、光源的特点: 光源指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太阳、发光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 月亮和所有行星,它们并不是光源。 2、光的传播规律:光在透明的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三个条件) 3、光的传播速度:光速与介质有关,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真空或空气中的光速取为s m c /100.38⨯=。 4、光年:路程的单位。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 5、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太阳光是平行光。 6、应用及现象: (1)激光准直。(例子:排队、挖掘隧道、打靶瞄准、木工刨木头) (2)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 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皮影也是。 (3)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当月球在中间时 可形成日食。 (4)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7、光的反射及反射定律(实验重要) (1)反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表面时,有部分光返回原 介质中传播的现象。 (2)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入射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3)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4)反射类型: ① 漫反射:反射面凸凹不平,使得平行光线入射后反射光线不再平 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 ② 镜面反射:反射面很光滑,使得入射的平行光线反射后光线仍然平行。 ③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a. 相同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是反射现象,每一条光线反射时,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b. 不同点:是镜面反射的反射面是表面光滑的平面,平行光束反射后仍为平行光束;而漫反射的反射面是粗糙不平的,平行光束反射后射向各个方向。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声现象 声音是什么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是声源)。 3.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4.声音是一种波(声波),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是具有能量的(声波是能量传播的一种)。声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我们听到的回声,就是声波反射形成的。 5.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其次,在气体中最慢(固>液>气)。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在水中约为1500m/s;在钢铁中可达到5200m/s。 影响声速的因素为介质和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乐音的特性 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loudness,单位是分贝,用字母表示为dB) 2.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 3.声音的响度与○1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距离声源远近有关,距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响度越小。 4.声音的高低(尖粗)叫做音调(pitch)。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5.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frequency)表示。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合为Hz。例如,某人的脉搏是每分钟72次,即每秒钟1.2次,因此频率就是1.2Hz。 6.一般情况下,声源质量越大,发出的音调越低。 7.声音的品质叫做音色。音色与声源本身的材料、结构等有关。 注意点:○1响度小,声源振幅不一定小,还可能与距离声源远近有关; ○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响度变,音调不变; ○3听音调可以判断机器是否损坏,瓷器是否完好、瓜果是否成熟; ○4一部分乐器是空气柱振动而发声,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8.乐音是声源做规则振动产生的,可以用响度、音调和音色来描述它的特性。人们常将响度、音调和音色称为乐音的三要素。 噪音及其控制 1.从生活角度来说,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叫做乐音,波形是有规律的; 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叫做噪音,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2.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噪声是声源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且强度过大,称为噪声(noise)。 3.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4.噪声来源:○1工业噪声○2交通噪声○3生活噪声 5.噪声的危害:噪声影响人的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还会损害人的听力,使人产生头晕、

初二物理光学知识点大汇总

初二物理光学知识点大汇总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现象: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2、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按形成原因分,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例如,自然光源有太阳、萤火虫等,人造光源有如蜡烛、霓虹灯、白炽灯等。 ●月亮不是光源,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的光。 3、光的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或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 不需要介质。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星星的闪烁等) 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小孔成像、井底之蛙、影子、日食、月食、一叶障目。 ●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①激光准直. 排直队要向前看齐. 打靶瞄准 ②影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 以在不透光的物体后面,光照射不到,形成了黑暗的部分就是影。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日食的成因: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并且三球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月球的黑影落在地球上,就形成了日食. 月食的成因: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中间时,太阳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地球的影落在月球上,就形成了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 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 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 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1 2 3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 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像可能放大,也可能宿小。 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反映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小孔成像原理: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不受引力作用干扰的情况下沿直线传播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证明像长和物长之比等于像和物分别距小孔屏的距离之比。 4、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的直线。(光线是假想的, 实际并不存在) 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5、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1)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什么问题? 这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2)光年是长度的单位,1光年表示光在1年时间所走的路程,1光年=3×108 米/秒×365×24×3600秒=9.46×1015米 注意:光年不是时间的单位。 二、光的反射 1.反射:光在两种物质的交界面处会发生反射。 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2.探究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设计实验】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如图2-2所示。 一束光贴着纸板沿着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

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知识点总结不仅仅是物理这门学科,其他学科也一样,学习不能死记,硬背公式,更不能生搬硬套公式,常言说得好:“理解是的记忆”,物理公式从表面上看与数学公式相同,其运算方法与数学公式也相同,但它们与数学公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知识点总结1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0.5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第4节光和颜色(知识要点+练习)有答案解析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第4节光和颜色(知识要点+练习)有答案解析版一、知识点简要 1.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_____。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_____;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_____传播的。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速度是_____,空气中次之。光年是_____单位。1光年=9.4608×1015米。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_____的折射角最大,_____最小。所以白光是_____,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_____混合而成。 4、物体颜色: a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_______________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b不透明的物体颜色由_______________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注意:白色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黑色物体则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选择题 2.如图所示的现象或应用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答案】C 3.暗室中,一束白光透过红色玻璃照射在绿色植物上,你观察到植物的颜色是()A.白色B.红色C.黑色D.绿色 【答案】C 4.植物的生长依赖于可见光谱部分,促使叶绿素形成主要依靠吸收() A.绿光和红光B.绿光和黄光C.红光和蓝光D.紫外光 【答案】C 5.在没有任何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红光照在穿白上衣、蓝裙子的女演员的身上,观众看到她是() A.上衣呈红色,裙子呈黑色B.上衣、裙子都呈红色 C.上衣呈白色,裙子呈黑色D.上衣、裙子都呈黑色 【答案】A 6.下列属于电磁波的是() A.超声波B.水面波C.可见光D.次声波 【答案】C 7.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的是() A.眼睛近视的同学可以通过凹透镜进行校正 B.夜晚,路灯下形成的人影 C.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屏上形成彩色的光带 D.山在水中形成的倒影 【答案】B 8.在没有其他光照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色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是() A.全身呈绿色B.上衣呈绿色,裙子不变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紫色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答案】D 9.下列是小明学习光现象知识后搜集到的一些光现象事例,其中不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苏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每一章的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每一章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图片传不上自己去看书吧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第四章光的折射知识归纳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苏科版)江苏物理-8年级上册知识点完全整理

(苏科版)江苏物理-8年级上册知识点完全整 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一:声现象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正在发声的为一体叫声源,振动停 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一般情况下,不同 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软木和橡胶等特殊固体除外(软木500m/s,软橡胶在常温下40~50m/s);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40m/s,应用声速可以测距离。 声音是一种波,声波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 3.乐音的三要素 响度:声音的强弱,与声源振动的幅度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一般来说,振动部分越短,音调越高;对于弦乐器来说,弦越紧,越短,越细,音调越高。 音色:声音的品质,不同发声体的音色是不同的;音色跟发声体结构及材料有关 4.噪声及其控制: 噪声定义 物理学定义:无规律的振动; 环保:影响他人 噪声的危害:噪声的声强级(分贝dB);超过90dB的声音会造成听力 损伤。 噪声的控制方法: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中,在人耳处 5.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可听声:20~20000Hz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可应用于声呐测距,B超成像,测速,清洗,焊接等 次声波:能绕过障碍物传播很远;可应用于预报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为监测核爆炸提供依据。 二.物态变化 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摄氏度的规定:以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将0摄氏度到100摄氏度之间等分为100份,每一等分是一个单位,叫做1摄氏度 温度的测量:温度计(原理:利用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常用温度计有煤油温度计,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体温表,寒暑表等。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一看:看量程(超量程使用会损坏温度计);看分度值(分度值反映了温度计的精确程度。 二放: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感觉世界 常见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感受器。 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3.形成感觉的基本过程〔必需条件〕: 刺激→感受器〔分布有感觉细胞、接收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神经〔传递信息〕→大脑〔形成感觉〕表述时注意区分: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位于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 4.每种感受器只对特定会的刺激敏感,如热觉感受器只对温度刺激产生反应、而对疼痛刺激不兴奋。 5.皮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6.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 〔1〕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卖鱼的在鱼堆里呆久了就感觉不到鱼的腥味了〕 〔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狗的嗅觉比羊要灵敏〕 〔3〕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小孩子的嗅觉通常比成年人更灵敏〕 〔4〕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猫对老鼠的气味灵敏程度比狗更高〕 7.舌的外表不满许多小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8.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9.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如:人感冒时,因为鼻腔分泌的黏液覆盖嗅觉细胞,使嗅觉感受器的灵敏度降低,导致吃东西时味觉的灵敏度降低、吃东西也没味道。思考:小孩在嗅柠檬以后马上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柠檬混合味道〕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如:发出声音的喇叭是声源,关掉声音的喇叭就不是。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 〔音叉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其中乒乓球起到放大振动效果的作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土〕、液体〔鱼被吓跑〕和气体〔日常讲话〕中传播。〔玻璃罩抽空气,电铃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因为该实验中没有说明真空,因此不能直接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声音传播的形式:疏密相间的声波。 〔说明:物体振动一定能发出声音,但我们要听到还需要有传播介质的条件〕 3.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 ①与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同种介质中,气温越高,声音传播越快〕 ②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较快,液体其次,气体最慢〔例:一根足够长的铁管中装满水,敲击一端,听到三次声音依次是铁管、水、空气传播的〕 4.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反射回来,两次声音间隔在0.1秒以上就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来回距离2S = v·t〔所以声源物体到障碍物距离需要除以2〕 第三节耳和听觉

2023年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2023年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在学习物理知识概念和规律时.要大量挖掘我们已经通过日常观察积累起来的有关经验,并去伪存真。观察演示实验,要目的明确。看演示实验必须全神贯注,而且最忌只看结果而不看过程。多观察演示实验,不但要在观察时思考,还应在实验后继续思考。学识网为大家整理了2023年中考物理的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2023年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 一、声现象知识归纳 1.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震动产生。震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截止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 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体块。 4. 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 5.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 6.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 可听声:频率在20Hz~2023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23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声纳、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 次声波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二、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腾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 常见的温度计: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35~42℃,每一小格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进入待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放热】。 8. 熔点或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体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1.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2.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3.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体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4.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15.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