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地球化学的发展概况

油气地球化学的发展概况

回顾油气地球化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油气地球化学是有机地球化学理论和技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同时它也是目前有机地球化学新理论和新技术最为重要的生长点。甚至可以这样说,油气地球化学体现了现代有机地球化学的进展。正是这种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地质应用相得益彰,油气地球化学被誉为现代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结合的典范(钟宁宁等,1998)。

可以这样认为,有了有机地球化学就产生了油气地球化学,这是因为最早的有机地球化学工作以及它的发展与石油和煤等能源的研究密切相关。早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学者

B.H.维尔纳茨基就开始研究地质体中有机质的地质作用,他曾着重研究过石油的有机组成和石油有机成因等问题。因此,在他的主要著作《地球化学概念》和《生物圈》等书中,详细论述了石油的有机组成和石油成因的主要依据,论述了生物和有机质(如腐殖质)在沉积锰矿以及其他金属元素表生富集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当时维尔纳茨基工作的实验室即是1927年苏联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有关的实验室(活性炭研究室)的前身,后来该实验室又改名为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室。

1934年,

A.特莱布斯(Treibs,1936)首次从石油中分离并鉴定出卟啉化合物,从而被认为是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有机地球化学概念诞生的标志。他首次发现并证实了卟啉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的石油、沥青等地质体中,认为这些卟啉化合物来源于植物叶绿素,从而为石油有机成因理论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证据。经过对各种地质体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之后,

A.特莱布斯认为这种石油卟啉就是植物叶绿素和动物血红素降解的产物,进而提出了从叶绿素a向石油卟啉转化途径的假说。这样就开创了一种新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即直接对比生物先质体中的生化组分和原油中的有机组分。迄今为止,关于其他许多生物标志物的成因研究仍然基于这一基本思想,即地质历史时期中生物的生物化学转化机理可以用现代沉积的事实来解释,这也是有机地球化学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分子地球化学诞生的标志。

20世纪50年代初,P.V.史密斯(Smith,1954)等人成功地从现代海洋沉积物中分离并鉴定出微量类似于原油的烃类化合物,从而使石油直接起源于类似现代沉积物有机质的观点得以广泛流传。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随着气相色谱技术的广泛使用,人们可以从现代沉积物、土壤、沉积岩和石油天然气中抽提、分离和鉴定出大量的有机化合物,使研究工作大大深入。

1959年11月,在美国匹兹堡成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有机地球化学协会。1962年在意大利米兰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有机地球化学会议,出版了《有机地球化学进展》论文集,并确定每两年召开一次学术会议。1963年I.

A.布雷格(Breger,1963)主编了《有机地球化学》,分章论述了色素、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类、干酪根、煤、石油等地球化学。1964年苏联学者亦出版了《有机质的地球化学》,重点论述了沉积金属矿产的有机地球化学。这标志着有机地球化学学科以完整独立的体系立于百科之林。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是油气地球化学学科发展的最重要时期。随着气相色谱一质谱仪和同位素质谱仪等一批先进的分析技术相继问世,人们不仅能够从复杂混合物中分离和鉴别出单个有机化合物,而且该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逐渐形成。N.

B.瓦索耶维索等(Vassoyev—ich等,1969)和

A.A.卡尔泽夫等(Kartzev等,1972)首先提出,石油生成有一主要阶段和主要相,W.

C.普西第三(Puseym,1973)提出“地温窗”和“液体窗”概念,即原油在地下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温度范围和深度范围。P-奥尔布雷克特等(Albrecht等,1976)和

B.杜兰德等(Du—rand等,1976)对可溶有机质和干酪根的组成、结构和数量变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这是迄今最好的有机质演化研究实例之一。

20世纪70年代末,以Tissot为代表的地球化学家在归纳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

出了“干酪根晚期热降解生烃”理论模式。至此,石油生成和蚀变的现代成因理论,或石油演化理论已完整地建立起来。它不仅符合客观地质事实,特别是符合沉积岩有机质演化的基本规律,逐渐为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所接受,而且更重要的是已在指导油气勘探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20世纪90年代,油藏地球化学成为油气地球化学学科新的生长点。它不仅将研究重点从烃源岩转向储集层和油藏,而且将油藏油、气、水和矿物骨架作为统一的地球化学体系。

油藏地球化学利用有机一无机相互反应、静态一动态的辩证观点来剖析油藏流体化学组成的非均质性及其地质一地球化学意义,真正实现了油气地球化学从烃源岩评价到储层描述,从油气藏形成规律到油田开采过程中的动态监测全方位地服务于石油工业,同时丰富和促进了油气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

我国油气地球化学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于80年代,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陆相生油理论和源控论。通过对我国各油区烃源层系形成的环境条件及其成烃演化史的研究,一系列指导油气勘探的主要地球化学指标的确定,油气运移、聚集成藏史的地球化学研究,以及生油气量和资源量评价,为我国油气资源的勘探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从7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油气地球化学进入了分子级的研究水平,确立了干酪根热降解生油理论的主导地位,建立了我国各油区烃源岩的成烃演化剖面,使油气地球化学从技术、理论到应用,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感谢阿果石油论坛整理提供。

地球化学中的油气运移及环境效应

地球化学中的油气运移及环境效应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而油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源,其产生与运移对地球化学环境产生了极大影响。本文将从油气的运移机制、环境效应两方面探讨地球化学中的油气运移及其环境效应。 一、油气运移机制 油气运移是指油气从地下岩层中向上运移的过程。其主要机制有两种,一种是依靠岩石孔隙、裂隙来运移,另一种是通过岩石固体与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进行运移。 1、岩石孔隙、裂隙运移 这是油气运移的一种常见机制,岩石中存在着不同大小的孔隙与裂隙,油气通过这些空隙向上运移。对于孔隙较大的岩石,如砂岩、泥岩等,油气可以直接在孔隙中储存;而对于孔隙较小的岩石,如页岩、板岩等,油气无法直接运移,必须通过压裂等方式才能释放出来。 2、相互作用运移 这是油气运移的另一种机制,通过岩石固体与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油气分子可以跨越石英烷基等的界面向上运移。这种机制主要发生在页岩、泥岩等非常规油气储层中。 二、油气运移的环境效应 油气运移不仅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意义,也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环境效应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下水质污染

油气的开采、运输与储存等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重金属等,这些物质会直接污染地下水,并可能造成地下水的非可恢复性污染。 2、温室气体排放 随着人们对油气的需求不断增长,油气采集与运输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在不断上升,这会直接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程度。 3、地表水体污染 油气开采和运输会产生大量的水、污染物等废水,如果不合理排放或处理,就会对地表水体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污染,这种污染将直接危及人类饮用水的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4、土壤污染 油气开采和运输过程中,经常与机械、设备等有机化合物直接接触,这些物质可能经过雨水等途径被带到地表,对土壤产生污染,对植物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非常严重。 综上所述,油气在地球化学中的运移以及其环境效应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问题,我们需要共同探讨并找到解决方案,让油气的开发利用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也不对环境造成过大影响。

油气地球化学

油气地球化学 1、油气地球化学的定义 应用化学原理,研究地质体(沉积盆地)中生成油气的有机物、石油、天然气及其次生产物的组成、结构、形成、运移、聚集和次生变化的有机地球化学机理及其在勘探中的应用。 2、地球化学的分支学科 (1)元素地球化学; (2)同位素地球化学; (3)流体地球化学; (4)地球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 (5)各种地质作用地球化学; (6)有机地球化学; (7)环境地球化学; (8)气体地球化学。 (9)海洋地球化学(10)区域地球化学 3、油气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 沉积盆地或地壳中油气、生成油气的有机物及相关物质。 4、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与沉积作用有关的活性生物有机质及其在沉积、保存和埋藏条件下的演化; ? 石油成因和演化; v 干酪根地球化学 v 可溶有机质地球化学 ? 天然气地球化学; ? 油气地球化学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v 盆地的油气勘探远景和资源预测 v 油气地球化学勘探 v 油田水地球化学 v 油田开发地球化学

11、有机圈(organosphere):系指地球上古今生物及其形成的有机物,分布和演变的空间。有机碳的循环: (1)生物化学亚循环:为较小的亚循环(碳总量约为3×1012吨) ,其循环周期不超过一百年,包括三个次一级循环: (2)地球化学亚循环:为大的亚循环(碳总量约为12×1015吨),包括沉 积圈中有机质的演化途径,其循环周期以百万年计算,其中也包括三个次级循 环 11、旋光异构 当一个碳原子同时和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键合时,四个基团在碳原子 的周围会有两种排列方式,它们互为镜像但不能重合,这种立体异构体叫对映体,它们可使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反向旋转,因而被称为旋光异构。 11、沉积有机质的概念 分布在沉积物或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它们来源于生物的遗体及其分泌 物和排泄物。直接或间接进入沉积物中;或经过生物降解作用和沉积埋藏作用 被掩埋在沉积物中;或经过缩聚作用演化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 11、富沉积有机质的沉积环境 生物高产和缺氧环境共存是富有机质沉积形成的必要条件。 一、.大型深水缺氧湖泊 存在永久性的分层,才能形成湖泊的缺氧环境. (1)富营养、贫营养湖泊 (2)深水是缺氧湖泊发育的重要条件(3)缺氧湖泊的发育与纬度有关。 2.海相缺氧环境(1)上升流形成的缺氧环境 3.沼泽环境沼泽沉积环境是一种成煤的环境 1温暖潮湿的气候和长期停滞的水体条件。 2地形一般比较平坦、低洼;构造上处于缓慢持续下沉状态。 二、有机质的沉积受控于多种因素 主控因素:原始生物产率(营养物、水体分层、光等)和缺氧环境(降雨量、距河口距离、河流的搬运能力)

油气地球化学的发展趋势

油气地球化学的发展趋势 第一篇:油气地球化学的发展趋势 感谢阿果石油论坛整理提供 油气地球化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及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促使许多新的生长点和研究方向不断涌现,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实际需求迫切要求油气地球化学的发展也应该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中心,把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在密切为油气勘探开发服务的同时,促进油气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和壮大。在21世纪油气地球化学发展前景中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天然气地球化学研究 天然气是一种优质、清洁、高效能源,从世界天然气产量在油气产量和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的增长趋势来看,21世纪将是一个天然气的时代,天然气工业将面临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而天然气的成因机理和成因类型判识、气源综合对比及富集规律等方面的研究仍需加强。例如,天然气和稀有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将继续成为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其中,天然气生成、运移、聚集和散失过程中的C、H同位素分馏效应是目前地球化学一个前沿和活跃的研究领域,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其研究成果将影响天然气的气源、成因类型和成熟度判识。同时,在天然气成藏、煤成气、煤层气、深盆气和甲烷水合物资源的研究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 二、油藏地球化学研究 油藏地球化学是有机地球化学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它是研究油藏流体(油、气、水)的非均质性及其形成机制、分布规律及油藏中有机一无机相互作用,探索油气充注、聚集历史与定位成藏机制,评价采油过程中储层及流体组成的变化、合采层单层产能贡献的变化,为油田的勘探、开发和提高采收率服务。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世界各国主要油气区尤其是西欧北海油区都开展了油气地球化学研究,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但是,随着油气勘探和开发工作的深入,2l世

油气地球化学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圈: 是指生物生存的地球外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地壳表层。 2.有机圈: 是以古今生物为来源的有机质的分布、演变空间。有机圈包括生物圈。 3.地球化学界面:又称地球化学墙,是指Eh或pH值的某种特定值或特定界限,特定的矿物或沉积物只在界限一边存在,不在界限另一边出现。 4.有机物界面:又称有机物墙,位于Eh值为零的面上,在此界面之上为氧化环境,有机质不能保存;在此界面之下为还原环境,有机质才能保存。 5.干酪根:泛指一切不溶于常用有机溶剂的沉积岩中的有机质。 6.沥青“A”:用常用有机溶剂(如氯仿)从烃源岩中直接抽提出的可溶有机质称为沥青“A” 7.沥青“B”有机溶剂抽提后的残渣,经高温热解后再用有机溶剂抽提出来的可溶有机质。 8.沥青“C”:使用有机溶剂从沉积物或岩石中抽提出可溶有机质后,用有机溶剂从酸(HCl)处理过的沉积物或岩石中抽提出来的可溶有机质。 9.原油族组成:是族组分分离过程中得到的组成成分,包括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 10.原油馏份组成:石油组分分析中,用某个温度范围内蒸馏出的馏分百分含量(重量或体积)所表示的石油组成 11.有机显微组分:显微组分就是指这些在显微镜下能够认别的有机组分。 12.稳定碳同位素相对丰度:的度量可以用12C/13C比值表示,而习惯上以δ13C表示,即(表达式略) 13.腐泥质:是在滞水盆地条件下(海湾、泻湖、湖泊等)堆积的有机淤泥。 14.腐殖质:是由高等植物的细胞和细胞壁(主要由木质素、纤维素、丹宁组成)在有氧条件下沉积而成的有机物质。 15.有机质成熟度:是指有机质的热演化水平,是沉积有机质在地温升高的条件下有机质化学性质和物理性变化规律的总和。 16.原油的热蚀变作用:是指在油藏条件下经历高温作用原油发生的地球化学作用过程。 17.储层的热蚀变作用:在储层中,石油和天然气中的烃类若处在更高温的地热系统中,会向着分子结构更稳定、自由能降低的方向继续演化,最终形成在该温度、压力下稳定的混合物。这一过程叫烃类储层的热蚀变作用。 18.有机质的生烃演化模式:是有机质在生烃演化过程中所表现的基本规律的总和。 19.生烃门限:是指沉积盆地中干酪根开始热降解生烃作用的起始成熟度或深度。 20.液态窗:是指烃源岩有机质在生烃演化过程中的生油主带。 21.未熟-低熟油:是在未熟-低成熟阶段,特殊类型的生烃母质经低温生物化学或低温化学作用形成的原油,与正常成熟原油比较,其主要差别是生烃演化机理的差别。 22.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沉积有机质或矿物燃料中那些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在有机质的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基本保存了原始化学组份的骨架特征、没有或较少发生变化,记录了原始生物母质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特殊的标志性意义。 23.质量色谱图:某一质量(或某一质量范围)离子流强度的总和与时间(或扫描次数)的对应关系图叫质量色谱图。 24.质谱图:化合物在电子的轰击后会,根据化合物的结构属性离解成不同质量的碎片。依据碎片质量大小的相对顺序和每一碎片的相对强度得到的碎片质量的频数分布图叫质谱图。 25.色谱图:是化合物经色谱分离并经检测器对其检测后,得到的一系列化合物相对强度(电信号)与其保留时间之间的二维关系图。 26.类异戊二烯烷烃:由类异戊二烯结构单元形成的链烷烃类。 27.甲基菲指数:甲基菲指数(MPI)是用芳烃馏分是甲基菲表示的成熟度参数。MPI=1.5

油气地球化学的发展概况

油气地球化学的发展概况 回顾油气地球化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油气地球化学是有机地球化学理论和技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同时它也是目前有机地球化学新理论和新技术最为重要的生长点。甚至可以这样说,油气地球化学体现了现代有机地球化学的进展。正是这种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地质应用相得益彰,油气地球化学被誉为现代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结合的典范(钟宁宁等,1998)。 可以这样认为,有了有机地球化学就产生了油气地球化学,这是因为最早的有机地球化学工作以及它的发展与石油和煤等能源的研究密切相关。早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学者 B.H.维尔纳茨基就开始研究地质体中有机质的地质作用,他曾着重研究过石油的有机组成和石油有机成因等问题。因此,在他的主要著作《地球化学概念》和《生物圈》等书中,详细论述了石油的有机组成和石油成因的主要依据,论述了生物和有机质(如腐殖质)在沉积锰矿以及其他金属元素表生富集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当时维尔纳茨基工作的实验室即是1927年苏联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有关的实验室(活性炭研究室)的前身,后来该实验室又改名为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室。 1934年, A.特莱布斯(Treibs,1936)首次从石油中分离并鉴定出卟啉化合物,从而被认为是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有机地球化学概念诞生的标志。他首次发现并证实了卟啉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的石油、沥青等地质体中,认为这些卟啉化合物来源于植物叶绿素,从而为石油有机成因理论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证据。经过对各种地质体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之后, A.特莱布斯认为这种石油卟啉就是植物叶绿素和动物血红素降解的产物,进而提出了从叶绿素a向石油卟啉转化途径的假说。这样就开创了一种新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即直接对比生物先质体中的生化组分和原油中的有机组分。迄今为止,关于其他许多生物标志物的成因研究仍然基于这一基本思想,即地质历史时期中生物的生物化学转化机理可以用现代沉积的事实来解释,这也是有机地球化学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分子地球化学诞生的标志。

长江大学油气地化教案

《长江大学油气地球化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油气地球化学的定义及研究范畴 油气地球化学即石油与天然气地球化学,是应用化学原理尤其是有机化学的理论和观点来研究地质体中与油气有关的有机质、石油、天然气及其次生产物的时空分布、化学组成、结构与性质,探讨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机理;油气向储层的注入期次与运移方向、油气藏聚集特征、油气田开发过程的地球化学作用;阐明油气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在油气勘探和开发中应用的一门科学。 油气地球化学是有机地球化学的重要分支,而有机地球化学本为地球化学的组成部分,故三者之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地球化学:是用化学原理研究地壳,地球的化学成分和化学元素,在其中分布、集中、分散、共生组合与迁移规律以及演化历史的学科。有机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的组成部分,是用有机化学理论研究地壳内各种碳质物体的分布情况,探讨它们的运移,富集规律,鉴别它们的成因和起源。简而言之,有机地球化学是研究碳化合物在地壳内所表现的性能和演化历史的学科。 油气地球化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突破了单一学科的界限,将多种学科尤其是地质学、有机化学、生物学、沉积学、石油工程等的理论和方法融为统一的科学体系,并吸取多种学科之长,弥补单一学科之不足。故此,这门年青的学科在油气勘探和开发实践中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理论和方法在目前油气勘探和开发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油气地球化学已与石油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并列,成为石油勘探三大理论基础之一。该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是地球化学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以及从事油气勘探与开发的地质人员所必备的。 油气地球化学的研究领域极其广泛,并随着研究水平和分析测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其研究范畴也在不断的拓展。可以说凡是应用地球化学方法与手段,研究地质体中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开采过程中的一切问题均属于油气地球化学的研究范畴。概而言之,油气地球化学的研究领域主要为勘探地球化学、油藏地球化学以及新技术和新方法。勘探地球化学是以石油地质学的基础理论为指导,以各种现代的分析测试方法和仪器为研究手段,以原油天然气和烃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原油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特征(宏观化学组成和微观化学组成)的详细剖析,确定原油的性质、热演化程度及成因类型;通过对烃源岩中各种有机显微组分的分布与组成特征的剖析,并依据烃源岩中有机质丰度和类型评价其生烃潜力,探讨有机质热演化规律及成烃机理;研究原油和天然气与烃源岩之间的成因联系,确认原油和天然气的烃源岩以及烃源岩分布区域,指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和方向。勘探地球化学作为一个跨越多个学科的研究方向,集地质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生物学和化学于一身,研究油气生成机理及其运移聚集成藏的规律,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学术地位。对于一个具体的石油探区而言,勘探地球化学可以解决油气性质、成熟程度、成因类型、有效烃源岩性质、分布区域及其与不同油气间的成因联系,评价该探区的含油气远景,指出有利的油气运移聚集方向和油气聚集区,直接指导油气勘探。因此,油气勘探地球化学作为一个研究方向,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备不可估量的实用意义,在油气勘探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确切地说是自1985年之后,油藏地球化学成为油气地球化学学科的新的生长点,其特点在于突破了传统单一的学科界限,将油气地球化学研究对象由烃源岩转向储集岩,研究领域从油气勘探逐渐转向油田开发和采油过程,大大地拓宽了油气地球化学的研究范畴,使油气地球化学理论和实践能贯穿于石油工业的勘探、开发和生产全过程,因此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油藏地球化学是应用化学原理和一切有效的地球化学分析手段,

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发展

环境地球化学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理论问题的探索以及发展趋势 一.环境地球化学的发展历史: 1)环境地球化学与人类健康研究: 时间:20世纪60年代及以前。 特点:以生物地球化学的思想作指导,把生物地球化学中关于地球化学环境与植物、动物健康关系的研究进一步延伸到地球化学环境与人体健康关系研究方面。我国与国外基本同步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并取得很大成绩。 2)环境地球化学与污染研究: 时间:二十世纪70-80年代。 特点:既研究天然产出的化学元素在环境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其与植物、动物和人体健康的关系,更研究人为活动释放的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其影响;它不仅研究碳、氮、硫、磷等生命支撑元素;同时还研究人为活动释放入环境中的各种重金属和毒性化合物。我国该时期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得到蓬勃发展。

注:这一时期环境科学的基本学术特征突出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力图对社会需要的充分满足和适应,环境科学把它自身的注意力几乎全部投入到了人类生产活动引起的局部地方性的或区域性的污染问题上;其二是具有明显的拼合性,即这一时期的环境科学基本上是传统的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医学、工程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活动向环境污染领域延伸或扩展的结果。 3)环境地球化学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 时间: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 特点: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活动不仅包括地球化学环境与植物、动物和人体健康,也包括人为活动释放入环境中的污染物的地球化学,而且还包括了全球环境变化的地球化学方面。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范畴实现了第三次扩展或更新。环境地球化学已被理解为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化学演化与人类相互关系的科学。

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油气地球化学是以石油和天然气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它们的来源、成熟演化、运聚储藏等方面的一门学科。自1950年代以来, 随着仪器技术、化学分析等多方面的发展,石油地球化学的研究 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本文将介绍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油气源岩形成机制的深入研究 油气源岩是产烃和储集烃类物质的重要富集区,其成因机制对 石油资源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油气源岩成因的 研究主要从有机质古地理、氧化还原条件和沉积环境等三个方面 进行探究。 有机质古地理方面,研究表明油气源岩的有机质来源可能是来 自周围地层,在运移过程中汇聚到基底区域,形成富有机质沉积物。此外,还有一部分有机质来源于生物形成废弃物及其他原生 有机质。 氧化还原条件方面,研究表明异常高的氧化还原界面可能会导 致母质有机质的快速转化,导致大量的烃类产生。

沉积环境方面,一些新的研究表明,不同的沉积环境对于石油形成有着关键的影响。例如,特定的海湾和海洋环境有助于油气源岩中的沥青质和q10等有机物的形成,而湖、河流和盆地则更有利于烃类型的多样性产生。 二、油气地球化学新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油气地球化学的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仪器技术和分析方法,这些方法极大的改善了石油地球化学的质量和精确性。 其中,氡同位素放射性检测技术是一种新的石油勘探工具。氡同位素在油气储层中的浓度非常低,但它的放射性半衰期长,可以通过测量氡同位素的衰变产物来检测油气运移的路径和运聚储藏的情况。 另外,生物分子标志技术也是近年来油气地球化学新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这项技术以生物黑色素为例,与有机质结合,分析有机质类型,补充了油气地球化学分析的缺陷。此外,研究人员还开发了新的基于氯同位素的标志技术,利用氯同位素的分布来反映沉积环境的化学特征,从而预测油气储层特征和含量。

地球化学专业就业前景

地球化学专业就业前景 1. 简介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在地球各组成部分中的分布、迁移规律 和地球化学过程的科学。地球化学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和化学基础知识,了解地球物质的成分、组成和变化,具备地球化学分析仪器使用、分析结果处理和分析报告撰写的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那么,地球化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呢? 2. 就业方向 2.1 石油和能源行业 地球化学专业在石油和能源行业有广泛的应用,可以从事油气田勘探、开发和生 产过程中的地球化学研究工作。地球化学专业毕业生可以担任油气田地球化学工程师、储层工程师、生产地球化学工程师等职位,负责地球化学实验研究、样品分析和石油勘探开发相关工作。 2.2 环境科学与工程 地球化学专业毕业生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也有很好的就业前景。他们可以从事 环境污染控制、土壤和水体重金属污染治理等工作。此外,地球化学专业毕业生还可以参与大气污染物的采样分析和气候变化研究。

2.3 矿产资源与地质勘探 地球化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在矿产资源与地质勘探领域从事矿产资源的地球化学勘探工作。他们可以参与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矿石成分分析及矿产资源评价工作。 2.4 教育与研究机构 地球化学专业毕业生还可以选择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他们可以担任地球化学的教师或科研人员,参与地球化学理论研究和实验室研究工作。 3. 就业优势 3.1 知识结构全面 地球化学专业的毕业生既具备地质学、化学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又熟悉地球化学实验操作与仪器运用。这使地球化学专业毕业生在不同领域的工作中都能够胜任。 3.2 研究与实践能力强 地球化学专业的培养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操作和实践训练,这使得他们具备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3.3 应用前景广泛 地球化学专业的应用前景广泛,毕业生可以选择从事的行业包括石油和能源、环境科学、矿产资源与地质勘探等领域。这种广泛的应用前景为地球化学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选择。

地球化学在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中的应用

地球化学在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中的应用 地球化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化学成分的科学,它在石油与天然气 勘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地下岩石和沉积物中的化学元素 及其同位素的组成,地球化学可以提供有关石油与天然气的勘探方向、储量评估以及地下水污染的风险评估等重要信息。本文将介绍地球化 学在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中的应用。 一、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是地球化学在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中的常用技术。 通过分析地下岩石和沉积物中的元素含量和相对丰度,可以判断该地 区是否存在潜在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例如,在含油气形成潜力较高 的地区,石油与天然气来源岩的有机质含量通常较高,同时还伴有丰 富的有机质热演化产物。通过测量岩石和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含量、有 机质类型和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可以评估潜在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丰 度和成熟度。 二、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是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中另一个重要的地球化学 技术。同位素地球化学通过测量地下岩石和沉积物中同位素的组成和 比例,可以判断石油与天然气的来源和演化历史。例如,通过测量石 油和天然气中的碳同位素组成,可以确定其来源是来自于陆地植被的 有机质还是海洋生物的有机质。同样地,通过测量氢同位素组成,可 以判断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温度和演化历史。

三、石油与天然气的地球化学勘探模型 地球化学在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中还可以构建地质模型,并预测潜在 石油与天然气的分布和储量。通过分析地下岩石和沉积物中石油与天 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地震勘探和地质学的数据,可以构建石油 与天然气的地球化学勘探模型。这一模型可以为勘探人员提供有关石 油与天然气地下分布的定量预测和评估。 四、地球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地球化学不仅在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中发挥作用,也在环境保护中发 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石油与天然气勘探的不断发展,地下水污染的 风险也在逐渐增大。地球化学可以通过分析地下水和土壤中的石油与 天然气组分,评估地下水污染的程度和扩散范围。同时,地球化学还 可以帮助勘探人员确定地下水的质量和安全性,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 依据。 综上所述,地球化学在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可以提供有关石油与 天然气的地下分布、丰度和演化历史等重要信息。此外,地球化学还 可以构建石油与天然气的地球化学勘探模型,并应用于环境保护工作。随着地球化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相信地球化学将在石油与天 然气勘探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能源资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做出 更大的贡献。

中国地球化学学科发展史

中国地球化学学科发展史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物质的成分、结构、性质、演化和分布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球科学的重要支撑学科之一。中国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建立起初的起步阶段,到逐渐形成学科体系,再到蓬勃发展的现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上世纪20年代,中国的地球化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矿石地球化学和岩石地球化学方面。20世纪30年代,随着地球化学研究的深入,中国的地球化学学科开始逐渐形成,并在20世纪40年代初建立了专门的地球化学实验室和研究机构。这一时期,中国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主要受到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限制,研究成果较为有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地球化学学科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上世纪50年代,中国地球化学学科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领域逐渐扩大,研究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上世纪70年代,中国地球化学学科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形成了地球化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在这一时期,中国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主要受到国家科技政策的支持,研究条件和研究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球化学学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中国地球化学学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研究内容逐渐与

国际接轨,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地位。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地球化学学科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机遇,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更加广泛和深入。中国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不仅得益于国家科技政策的支持,也得益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增多,使得中国的地球化学学者能够与国际学术界保持紧密联系,共同推动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 当前,中国地球化学学科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手段的不断创新,中国地球化学学科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中国地球化学学科将继续致力于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和创新。同时,中国地球化学学科还将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与世界地球化学学界共同推动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为人类认识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起步阶段到学科形成,再到蓬勃发展的现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科技政策的支持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机会。未来,中国地球化学学科将继续不断发展,为人类认识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作出更大的贡献。

油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油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阶段关于油气储层的研究有很多,各种说法都不一,新技术也是层出不穷。文章在总结多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对油气储层研究进行了详细地阐释,并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层序地层学、计算机等四种研究技术在油气储层中的应用为例,分析探讨了油气储层未来的发展趋势。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可以为相关学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以便更好地推动油气储层的发展。 标签:油气储层;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层序地层;研究分析;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全世界资源紧缺现象的频频出现,对油气开采及存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我国目前而言,对其含油开采区域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含油区域的逐渐减少与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多,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加,使得探索油气储层的研究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作为我国陆地上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之一岩性油气藏则面临着极其严峻的问题,对我国现实油气增储的可能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下面文章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层序地层学、计算机建模等技术在储层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岩性油气藏转变研究方法起到一点借鉴意义。 1 地球物理在油气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地球物理技术在油气储层中的应用相比较而言是比较广泛的。有研究学者指出,在进行地球物理技术研究应用中,主要是考虑储层中电阻率、孔隙度等因素的数值变化,依据储集层之间导电模型的理论分析,进而确定油气储层的孔隙结构参数,这种方法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掌握储集层物源、沉积环境、沉积相带及成岩的变化,对于油气储层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有学者将测井技术引入到油气储层研究中,希望可以利用测井方法及相关数据对油气储层的研究有所帮助,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测井技术中所提取的相关物质对油气储层的敏感性及参数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如在研究地震储层时就可以考虑利用综合测井技术对地质、采油等分析,从而得出油气储层的分布情况、岩土特征等信息。在油气勘探的早期,主要是利用地震资料、露头地质资料及地震的相关理论知识对测量区域进行油气储层分析,其中地震技术在储层预测和油藏描述等方面的应用主要有:碎屑岩储层的横向预测;特殊岩性的横向预测两种。 2 地球化学在油气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自1985年以来,有关石油油气储层的研究重点则从勘探技术向储层方面转移,进而也出现了新的研究方法——地球化学技术。此等技术的出现主要是针对两大问题对其进行研究分析:一是油气储层流体非均质性与非均质性之间的成因关系,主要指的是石油在注入过程中的聚集过程;二是研究各阶段中的流体组成,进而揭示出砂体之间的关系,然后直接为油气开发提供可靠的信息。下面对此进行详细地阐述:

国内外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研究现状

国内外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研究现状 国内外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研究现状 一、国外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发展的现状 1、国外油气勘探理论进展: “合油气系统”概念是石油天然气地质学与系统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由美国石油地质学家M G Dow在1972年在AAPG年会上首次提出后,后来经Perrodon(1984),Demason(1984),Meissner(1984),Ulmishek(1986)及Magoon(1987、1988、1989)等人补充、修改而完善,认为:“含油气系统强调特殊烃源岩与形成石油聚集之间的成因关系,盆地研究强调构造凹陷及所包含的沉积岩,而不考虑与油藏的关系,对含油气区带和远景圈闭的研究强调应用现有的可行的技术或方法探测出现今存在的圈闭”。含油气系统一词代表了所有形态的烃类(固态的、液态的和气态的),而系统则代表了所有相互关联的基本要素(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和上覆岩层)以及所有成藏作用(圈闭的形成、石油的生成一运移一聚集)。 “层序地层学”概念早在1948年Sloss,Krumbein及Dapples 等就提出了。后经Vail(1977,1988),Payton(1977),Posarnentier(1988),Galloway(1989),Sagree(1988),Wagoner(1988)等人进一步完善,层序地层学理论进入到系统化与综合化阶段,形成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Vail and Posamentier,1988)和成因层序地层学新学派(Galloway,1989)。以最大水进面(海泛面或湖泛面)泥岩作为层序边界,强调在海平面或湖平面从下降到上升所完成的进积—退积—加积作用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成因地层单元,层序内部具有向上变粗再变细的演化序列;1994年,Cross等提出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根据基准面旋回原理和可容空间变化原理,揭示基准面旋回层序与沉积动力学和地层响应过程的关系,研究相对应的沉积相演化序列,预测有利储集砂体的产出位置和发育情况。2002年AAPG年会对层序地层学研究新进展进行总结,主要为:①提出运动学层序和体系域、地球半径周期性变化引起的深海盆地千

生油理论的发展

生油理论的发展 ----油气地球化学 CUG 021103班从过去到现在,人们在长期寻找、勘探和研究油气的基础上,提出各种生油假说。不断地发展、改进完善,直至今天,干酪根热降解成油理论,逐步被大多数人接受,但是 世界上第一个试图探索石油成因的是俄国的罗蒙诺索夫。早在1763年,他就提出了以下观点:地下肥沃的物质,如油页岩、碳、沥青、石油和琥珀都起源于植物。石油是当今世界使用最普遍的能源和最重要的化工原料。然而关于石油的起源,自从100~200 年前,俄国两位有名的科学家分别提出了石油的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以来,学者们也就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学派,各持一说,至今仍争论不休,难分胜负。 石油工业发展早期,认为是石油是无机成因的,无机成因说大致可归为2类:一是地深成因说,认为烃形成于地球深处;二是宇宙成因说,认为烃类早在宇宙阶段已经形成。 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对油气成因的认识基本上分为无机成油和有机成油学说两大学派。 (一)无机成因说 石油成因的一种假说。这种假说认为,石油是由自然界的无机碳和氢经过化学作用而形成的。石油无机成因说大致分为两类。①地深成因说,认为烃类起

源于地球深处。其依据是:在火山喷出的气体及熔岩流中含烃,来自地下深处的岩浆岩中发现有C1~C2的烷烃及可供生成烃类的化学元素;变质岩、岩浆岩及穿入前寒武系结晶岩的伟晶岩中也见到含油显示,甚至在结晶基岩中发现可供开采的工业油气流。②宇宙成因说,认为烃类在宇宙形成阶段即已生成。其依据是:在天体中常有碳、氢、氧诸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存在。例如,彗星头部的气圈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在太阳系行星的大气圈中也存在一定浓度的甲烷;在陨石中也已鉴定出烃类化合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化石燃料”来称呼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经过千百万年才形成的,埋藏在地层中的能源。在煤层中,人们早已发现了树木的性状和由树木的脂类物质形成的琥珀等直接证据,表明煤炭确是由死去的植物变成的;对于天然气,石油地质工作者们也已证明,它们可以由石油、甲烷细菌的生物化学作用、煤炭的分解作用而形成,还可以从地下深处的岩浆中释放出来富含甲烷的“无机成因天然气”。石油是由古代生物(包括动物与植物,尤以浮游生物为主)生成的,既有机成因,这一点也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然而,随着全球范围内石油勘探难度的增加和人们对油田的认识加深,越来越多的现象用“石油有机成因”的理论无法解释,长期失宠的无机成油理论又重新受到世界石油地质家的普遍重视。 1、碳化说:1876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石油是地下深处的金属碳化物与下渗的水相互作用所生成。生成的石油蒸气在冲向地壳的过程中冷凝形成油气藏。 2、宇宙说:1889年俄国索柯洛夫:碳氢化合物是宇宙所固有的,在地

石油天然气地质科学发展简史

油气地质发展史 石油地质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 是随着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实践活动, 而逐步总结上升为理论的。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等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是宝贵的燃料、润滑油料及化工原料。几十年来,石油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有的比重越来越高,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开采和利用石油及天然气的国家之一。四川自流井气田的开采约有两千年历史,十三世纪,已大规模开采自流井的浅层天然气。最早的石油记载见于一千九百多年前班固著《汉书·地理志》。当时称石油为石漆水,且已开始观察和采集,用作燃烧和照明。科学术语“石油”是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首次提出的:“石油……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而出”。他在描述了陕北富县、延安一带石油的性质和产状后,进一步推论了石油的利用远景:“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穹,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近现代油气勘探开始于十九世纪中叶。由于找油的需要,油气地质理论伴随着找油实践而诞生并发展。随着不断的油气勘探实践,地质家们发现油气位于背斜的高点,1861年怀特提出了著名的“背斜聚油理论”。 进入二十世纪后,背斜学说已成为油气勘探公司普遍接受的理论,地质家们通过地面地质测量圈定背斜构造,使油气勘探取得了巨大成功,找油工作已具有专业性特点,石油地质学家逐渐成为找油不可缺少的专业人才。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地震、重力及其它地球物理方法的发明和应用,使在覆盖区查明地下的背斜构造成为可能,使找油工作可在地面没有任何显示的平原区进行,大大拓展了人们找油的领域,油气产量增加很快,地球物理方法使人们不仅可识别背斜圈闭,还可识别地层、岩性等圈闭,从而形成了找油的圈闭理论。 六十年代开始发展的源控论,使油气勘探进入一个新阶段,而七十年代以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建立的油气成因理论对现代油气勘探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八十年代以来,模拟实验已成为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模拟实验,深化了成藏过程中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的认识。Magoon(1994)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提出了“含油气系统”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运用含油气系统理论和方法,研究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指导油气勘探。储层地球化学研究也已成为地球化学和石油地质学中令人瞩目的研究领域之一。国内外很多学者运用先进的油气勘探技术和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物理模拟技术系统研究了油气成藏的各项条件、机制及其相互关系。在盖层封闭性研究方面,目前基本明确了盖层的封闭机理,即物性封闭、压力封闭和烃浓度封闭。在分子扩散作用方面,建立了源岩和气藏的天然气扩散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在断层封堵性方面,主要采用断层压力、断移地层砂泥比值及断层充填物与围岩声波时差相对关系等三种方法研究断层的垂向封堵性和侧向封堵性。 近20多年来,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地震勘探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地下地质体的刻画和预测更加准确,精度越来越高。在勘探程度较低的地区获得了许多重要突破,在一些勘探程度较高的地区,石油勘探向精细化发展,找到了一大批隐蔽油气藏。 目前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从世界范围来看,21世纪中叶之前,石油和天然气将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优质能源。

涠洲油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类型探讨

涠洲油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类型探讨 张传运;潘潞;黄苏卫 【摘要】中石化涠西探区2015年获重大突破,涠西南D洼东部斜坡发现了涠洲油田.为揭示原油的成因和来源,此文采用地质地球化学技术,通过GC、GC-MS分析表明,原油中链烷烃组分以低碳数正构烷烃为主,平滑分布;甾萜烷异构化程度较高,富含重排甾烷,具丰富的C304-甲基甾烷以及低碳数甾烷,C27、C28、C29规则甾烷呈“V”型或“L”型分布.油-油、油-源对比表明,涠洲油田原油与流沙港组优质的深湖-半深湖相烃源岩具有成因联系.原油成熟度参数C29甾烷αββ/(αββ+ααα)、C31升藿烷22S/(S+R)等表明原油已达成熟阶段,利用甲基菲指数MPI1折算原油成熟度分布在0.79~0.97之间,原油成熟度与涠西南D洼流沙港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相当.综合以上分析认为,涠洲油田的原油表现为典型湖相特征,主要来源于涠西南D洼流沙港组烃源岩. 【期刊名称】《海洋石油》 【年(卷),期】2018(038)004 【总页数】8页(P9-16) 【关键词】涠洲油田;生物标志物特征;原油成熟度;原油成因类型 【作者】张传运;潘潞;黄苏卫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上海200120;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上海200120;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上海2001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 中石化涠西探区位于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主要涉及涠西南凹陷D洼以及海中凹 陷的中部地区。2015年以来,中石化在涠西探区油气勘探取得突破,在涠11- 5W构造上相继钻探了几口高产油气流井,标志着涠洲油田的发现。目前已有大量学者对于北部湾盆地油气成因与成藏进行了深入分析[1-6],包括涠西南凹陷A、B、C洼、福山凹陷、迈陈凹陷等,认为油源主要来源于流沙港组。对于中石化涠西探区所属的涠西南D洼和海中凹陷的油气成因与成藏方面研究较少,对于已发现油 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等研究还未深入展开。涠洲油田位于涠西南D洼东部斜 坡部位,紧邻涠西南低凸起,向南以3号断层为界与海中凹陷相邻,目前对于其 油气的来源或供烃方向还存在一定争议。本文将重点分析涠洲油田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油源对比,分析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探讨油气成因类型,以便指导涠洲油田的扩储方向或相邻区的油气勘探。 1 地质概况 涠西南凹陷受凹陷内1号、2号断层以及涠西南大断裂的控制,形成了A、B、C、D四个洼,是一个典型的北断南超箕状凹陷,其中涠西南凹陷D洼位于涠西南凹 陷西南部,向西向南分别以涠西南大断裂和3号断层为界[7-8](图1)。而海中 凹陷以3号断层为界,紧邻北部涠西南凹陷,向西以涠西南大断裂南部为界,南 部紧邻5号断层和企西隆起。中石化涠西探区主要位于涠西南凹陷西南部D洼以 及中部的海中凹陷,其中涠洲油田位于涠西南D洼的东部斜坡带,东边紧邻涠西 南低凸起,地层向西倾伏于D洼深部,向南以3号断层为界,紧邻海中凹陷。钻 井揭示地层从古至今为古新统长流组、始新统流沙港组、渐新统涠洲组以及中新统

《油气地球化学》教学大纲

《油气地球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油气地球化学课程英文名称:Petroleum Geochemistry 课程编码:1301ZY050 课程类别/性质:专业/必修 学分:2.5学分总学时/理论/实验(上机):40/32/8 开课单位:地球科学学院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 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沉积岩石学 一、课程简介 《油气地球化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阐述了有机质的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和油气的生成及成烃模式。课程内容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有机化学基础,第二部分为沉积有机质来源与形成过程,第三部分介绍了沉积有机质的演化及产物特征,第四部分介绍沉积有机质组成与分析方法,第五部分为油气地球化学在勘探中应用。其中核心内容是沉积有机质的演化及产物特征。 该课程综合性较强,必须全面运用地质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来阐述有机质的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和油气的生成及成烃模式。要求学生学习该课程后,了解生油原始母质、石油、天然气在地质体中的分布及其组成、结构、性质和地球化学意义;掌握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运移和次生变化的有机地球化学机理(毕业要求 2.3);具备运用油气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油气地质勘探开发问题的能力(毕业要求3.1);树立学生珍惜能源,为祖国能源事业奉献力量的伟大志向,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工作精神。保证学生达成专业的相应毕业要求。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油气地球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研究方法;掌握生油原始母质、石油、天然气在地质体中的分布及其组成、结构、性质和地球化学意义;掌握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运移和次生变化的有机地球化学机理。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基本功和习惯,以及运用油气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油气地质勘探开发问题的技能,树立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追求真理的大无畏精神。今后从事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生产及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具体目标如下: 1. 价值目标 从分子地球化学的角度让学生深刻体会化石能源形成之不易及其不可再生性,树立学生珍惜能源,为祖国能源事业奉献力量的伟大志向;依据课程本身定量化程度较高的特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 2.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有机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毕业要求2.3); (2)正确理解油气地球化学的基本概念(毕业要求2.3); (3)掌握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运移和次生变化的有机地球化学机理(毕业要求2.3); (4)掌握油气地球化学相关的实验流程并获得实验结果(毕业要求3.1); (5)能够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合理应用油气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毕业要求3.1)。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包括课堂教学、课堂研讨、课堂及课后习题三部分,包括5章的理论教学、3个实验及1项专项技能训练(课内作业)内容。课内理论教学32学时、专项技能训练2学时、实验6学时(详见本大纲第四部分)。课堂理论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如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