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常识:古代的“礼”

中国古代史常识:古代的“礼”

在古代,“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说,凡政教刑法、典章制度,都称之为礼;就狭义说,则专指人们的行为规范。

我国古代关于礼仪制度最著名的儒家经典是《周礼》、《仪礼》和《礼记》,它们总称“三礼”,是各种礼制的总和,包含了礼的全部内涵。其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记载古代礼仪制度,包括冠、婚、丧、祭、饮、射、燕、聘、觐礼等的具体仪式;《礼记》则主要是阐明各种典礼的意义和制礼的精神。

礼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原始人类认为鬼神祖先是唯一能对人类生活进行干预的力量,因而常常举行祭祀鬼神祖先的仪式。随着人类对自然和社会各种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入,仪式的范围就越来越广,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从各种神事发展到各种人事。正如郭沫若所说:“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各种仪制。”(《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 尽管礼仪三百,复杂万分,但其中心内容和基本原则就是维护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每个人只能按着自己的社会地位,遵循相应的礼,绝不允许贱用贵礼,卑用尊礼。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就是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都有自己特定的行为规范,任何人都在礼的约束下生活。

礼不仅构成了我国传统伦理学的核心,也构成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基本价值观。

中国古代史常识:古代官员考核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史常识:古代官员考核制度演变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从巩固政权出发,十分重视对官吏的考核。早在战国时期,便以“上计”来考核官吏,即群臣于年终须将赋税收入写于木券,呈送给国君考核,以考核的优劣决定官职升降。两汉对官吏的考核,仍以“上计”为主,各县令将该县的户口、钱谷出入等编为计簿,呈送郡国;郡守再加汇编,用副本上计于中央的丞相,每三年考核一次以定升黜。魏晋南北朝时,对官吏的考核发生一些变化。考核对象从地方官吏扩大到中央百官,考核办法改三年考核为每年岁终考核,到了第六年,总计历年考核结果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任免。 唐代具有严密而完备的官吏考核制度,以“四善二十七最”作为对官吏的考核标准。所谓“四善”,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始勤匪懈”,这是各级官吏的道德规范。“二十七最”则规定了考核百官职守的具体标准。各个部门的长官依据这一考核标准,每年评定属官的行状,分别列为九等,并给予一定的奖惩。宋代由于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官吏们只要在任内不出错就可升迁,因而各级官吏苟且因循,坐待升迁。元代则沿袭了历代汉族地主政权的考核制度。 明代官吏考核制度更趋完善,对官吏的考核主要是通过“考察法”来实现的。所谓“考察法”,即按“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罢、不谨”八法考察官吏。考察又分为“京察”和“大计”。“京察”是每隔六年对中央官员进行考察以决定去留。从州县到府道司,三年一次,层层考察属官,再汇总至督抚复核,造册上报吏部。这种考察地方官的制度称为“大计”。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致使严格的官吏考核制度逐渐成为虚文。清代继续沿用明代的“京察”和“大计”制度,并一概改为三年举行一次。 封建社会末期,随着官僚集团的日益腐败,考核制度的作用也愈来愈小,最后终于名存实亡。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课标要求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 认识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 通过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认识统一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知识与能力 了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史实,进一步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为正确评价汉武帝做必要的史实积累。 过程与方法 初一学生处于童年向少年过渡的阶段,从心理上喜欢表现自己,敢于表达内心的想法。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历史短剧的表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 在老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发展,初步掌握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对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应建立在一定的史实基础之上,因此,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学习的重点。 如何评价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学习的难点。教学准备 1、介绍学生阅读《中华五千年》、《中国古代史常识》等有关通俗历史读物,了解有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史实,为课堂学习做必要的知识储备。 2、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编历史短剧:(1)“推恩令”;(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方法 表演法,讨论法,比较法,讲授法。 板书设计

中国古代史常识:古代历法

中国古代史常识:古代历法 我国古代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历。阳历主要以太阳运动为依据,以一个回归年,即太阳从春分点运行到下一年的春分点为一年。阴历则主要以月亮运动为依据,以一个朔望月,即以月亮从合朔(月亮位于地球和太阳的正中间)到下一次合朔为一个月。十二个朔望月共有354天,比一个回归年还少11.2天。我国古代,以回归年为一年,朔望月为一月,其日子的相差数隔若干年添加一个闰月来弥补。阳历的年与阴历的月相结合,叫做阴阳历。 古代的历法,主需安排好年、月、日的配合,须正确地定出冬至的时刻,使每月的初一是朔日,安排闰月用以调整各个回归年中相差的日子,安排好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还要预报日、月食的来临,等等。 大致从商代就开始,我国就已实行阴阳历了。从春秋战国到清代,我国历代行用过的历法,共有66种。其中,较著名的有十余种。 战国时出现的“四分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它以365 1/4日为一回归年,每四年需要增加一日为366天。汉代由落下闳、邓平等人创制的太初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它首次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以冬至所至之月为十一月,以正月为岁首,规定以没有中气的月作为闰月的置闰原则(二十四节气,从冬至起每隔一气的十二气叫中气,其余十二气叫节气。由于两气所含的日子,多于一个朔望月的日子,所以会发生没有中气的月份),并推算出日、月食的周期,是中国历法史上的第一次大改革。大明历是南北朝的祖冲之创制的。他在制历时首先引进“岁差”概念,测得太阳在冬至那天的准确位置在斗15度,这是中国古代历法的第二次大改革。到了隋朝,刘焯撰进皇极历,在历法中首次考虑太阳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创立三次差内插法来计算日月视运动速度,还改革了节气的计算方法,这是中国古代历法的第三次大改革。授时历是古历中最优良的方法,它是由元代的郭守敬、王恂等人编制的,它正式废除上元积年,截取近世任意一年为历元,所定数据全凭实测,数据同用现代方法计算所得大都相差无几,这是中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大革命,明代的“大统历”实际上就是授时历,把两种历法看成一种,即为中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历时364年。 我国古代的历法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值得我们科学地加以总结的珍贵历史遗产。

唐 代 牡 丹

唐代牡丹 牡丹尽管其根皮曾作为药物被古代医家利用过,然而它作为观赏花卉为社会所普遍认识,唐宋人大抵都认为这是唐代的事。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19说:"牡丹,前史中无说处。……成式检隋朝《种植法》七十卷中,初不记说牡丹,则知隋朝花药中所无也。"南宋郑樵《通志》卷75说:"牡丹晚出,唐始有闻。"起初,因为"其花可爱如芍药,宿枝如木,故得木芍药之名",还仅仅看作是芍药的附庸。后来,牡丹有了自己的专名,并且蔚为大国,芍药相形见绌,反倒成为"落谱衰宗"。本文对唐代牡丹的情况做些考察,以收补阙拾遗之效。 一、牡丹在唐高宗时由河东汾州移入长安 关于牡丹的来源,只有两位唐人提到,都认为出自河东道汾州(山西省汾阳县)众香寺,但时间则分别认为在初唐和盛唐。主盛唐说者是段成式。在上引文中,他接着说:"开元末,裴士淹为郎官,奉使幽冀回,至汾州众香寺,得白牡丹一窠,植于长安私第。天宝中,为都下奇赏,当时名公有《裴给事宅看牡丹》诗。"然而考以其它史籍,则发现此说与事实相左。清人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1说:"开元中,禁中初种木芍药,得四本,上因移于兴庆池东沉香殿前。"此说未注出处,系出自唐人李濬《松窗杂录》的说法:"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另外,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记开元年间"初有木芍药植于沉香亭前,其花一日忽开一枝两头,朝则深红,午则深碧,暮则深黄,夜则粉白,昼夜之内,香艳各异"。这都是说开元年间宫中珍爱牡丹,兴庆宫也开始种植,并没有说同样也是禁中的大明宫、太极宫是否也如此。而徐松却笼统地说成"禁中初种",就成了皇宫中刚开始种植牡丹。兴庆宫牡丹在开元天宝之际已有相当规模,唐玄宗常和杨贵妃赏花,一次命李白撰《清平乐词》助兴,中有"一枝红艳露凝香","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句。同时,宰相杨国忠私宅也有了牡丹。《开元天宝遗事》卷下说:杨国忠在家中造四香阁,"每于春时木芍药盛开之际,聚宾友于此阁上赏花焉"。盛唐人王维已有《红牡丹》诗。可见远不是段成式所说的那种情况。段成式还说:名公们《裴给事宅看牡丹》诗,"寻访未获";而那时已有"牡丹之会",显然牡丹已多。可以推测,他对前面的说法并非坚信不疑。 主初唐说者是舒元舆。他的《牡丹赋》序文说:"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寝(寖)盛。"从上下文看,这里的上苑应指长安的后苑。西河是县名,是汾州的治所,与武则天的老家并州文水(山西省文水县)毗邻。武则天虽非生于老家,却一直怀有故乡之情,《旧唐书》卷77《崔神庆传》载有她这方面的言论:"并州,朕之枌榆。"武则天时牡丹移入长安,可从考

中国古代史常识:古代公文常识

中国古代史常识:古代公文常识 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绵延四千余年,政府公文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形式也丰富多样。从公文制成的材料看,殷商王朝的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商周的铭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秦汉时使用最多的是竹简和缣帛,东汉以后有了纸张,公文书写材料逐渐用纸张替代,一些特殊的文书还用金、铁制成,如武则天祭嵩山的金简文书,宋、明颁发给勋贵的铁券诰命等。从书写公文的文字看,唐宋以后楷书是公文书写的主要形式,有些公文对文字有特别的要求,如一般用于封赠的公文以篆书书写,用于罢免大臣的公文以隶书书写,有些朝代还规定不得用行书、草书书写国家正式公文。至于公文的种类更是名目繁多,主要有:典、谟、训、诰、誓、命。它们是保存在《尚书》里的我国上古时期公文名称。典指国家的法典、法规;谟是谋的意思,指规划一类的文书;训是训示、训令;诰是告示、布告;誓是誓言、誓词,相当于后来的檄文;命是常见的命令之类。 制、诏、策(册)、戒、敕、旨、谕。它们是封建皇帝在政务活动中颁发的各种公文的名称。制书是皇帝用于颁布重大制度时所用的文书;诏书多用于对官僚的训示、答复臣僚的上奏、皇帝即位的布告;策书是用于封赠或罢免大臣的命令性文书;戒书是皇帝对臣下进行训诫所用的文书;日常政务活动中所用的命令性文书称敕书,即民间称谓的“圣旨”,明代则称敕谕。 奏、章、表、议。它们是文武百官向皇帝上奏的文书形式。奏是封建时代官僚向皇帝言事的主要公文形式。章多用于庆典时向皇帝致敬,官员就任新职,亦例须撰写谢章感恩。同类的公文还有表、笺。议是臣僚向皇帝表达不同意见的文书。 启、移、谘、关、札、状、檄、露布。它们是政府衙署相互往来或个人与官署交往的文书。启是官府往来的书信或下级给上级个人的书信;移是同级衙署互相送达的文书;谘是两个衙署相互商量事情;关是此衙署通知彼衙署有关事情的文书;札是上级官员给属员的文书;状是百姓向官府申诉的文书;檄与露布是指军事行动中讨伐性文告。 我国古代各种不同类型和名称的文书之间有着继承和沿革的关系,文书种类繁多反映了国家政治事务的复杂多样。

2020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

2020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 (幼儿)综合素质真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9小题,每题2分,共58分,每道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教师与大班幼儿面对面自由地坐在塑胶地上,李老师对幼儿说:“请你们想个办法到老师面前来。“乐乐想到了前滚翻.动作不怎么标准,歪到了一边。对此,李老师恰当的说法是() A.“动作不标准,你重新做一遍” B.“乐乐的办法真奇妙,要注意安全” C.“这样不好,会踢到旁边的小朋友” D.“乐乐真勇敢,大家要向他学习” 【答案】B 2.自由活动时,幼儿三五成群地在沙坑里玩耍,只有杰杰孤零零地站在旁边一动不动。对此教师恰当的做法是() A.询问杰杰不与大家玩的原因 B.只关注其他孩子不理会杰杰 C.告诉杰可以自己一个人玩 D.要求杰过去与大家一起玩 【答案】A 3.下列对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B.针对基础教育提出的 C.更加重视德育工作 D.针对提高国民素质提出的 【答案】B 4.幼儿园里,有的孩子活泼,有的孩子沉默;有的孩子喜欢画画,有些孩子喜欢唱歌…….关于导致这种个体发展差异的原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决定了幼儿发展个体差异 B.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C.个体通过能动的活动选择、建构自我发展

D.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相互作用 【答案】A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这条规定所体现的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是() A.公益性 B.方向性 C.强制性 D.公平性 【答案】D 6.幼儿园教师王某带领小朋友参加户外活动,王某时不时叮瞩小朋友们注意安全,彼此保持适当距离。可是淘气的天天还是将雯雯推倒在地摔伤。对雯雯所受伤害应该承主要赔偿责任的是() A.幼儿园 B.天天的法定监护人 C.王某 D.雯雯的法定监护人 【答案】B 7.幼儿圆圆留有一头漂亮的长发,经常在上课时玩头发,不按照老师刘某的要求进行活动。多次劝说无效后,刘某恼羞成怒地剪掉了圆圆的长发。刘某的行为() A.侵犯了圆圆的名誉权 B.侵犯了圆圆的健康权 C.侵犯了圆圆的身体权 D.侵犯了圆圆的肖像权 【答案】C 8.某小区发生盗窃案,警察来到小区幼儿园,希望通过询问幼儿军军获得办案线索。幼儿园园长张某得知警察并没有联系上军军的父母,拒绝了警察的询问要求,张某的做法() A.正确,履行了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义务。 B.正确,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改变教学计划 C.不正确,公民有配渊公安机关办索的义务

和同为一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 ⑴了解和掌握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历史史实。 ⑵了解和掌握唐朝册封回纥、粟末靺鞨、南诏等族首领的历史史实。 ⑶了解吐蕃、回纥、粟末靺鞨、南诏、突厥与唐朝亲密的关系及文化互相交流影响的 史实。 能力目标 ⑴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归 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 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⑵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⑶通过列表形式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 ⑷通过联系现实生活现象,帮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 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树立相互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及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⑵使学生理解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逐渐形成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⑶使学生认识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教学重点 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重点突破:利用书中的地图、文字资料、图片及学生查找的补充资料,通过讲故事、再现历史场景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比了解文成公主入藏前后吐蕃社会发展的变化情况,从而理解文成公主入藏后,唐朝与吐蕃友好关系进一步加强。 ●教学难点

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比较开明的政策。 难点突破:引导学生归纳唐朝对突厥的宽容政策、唐朝对回纥、粟末靺鞨、南诏等族首领所采取的册封政策、及对吐蕃的和亲政策,了解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政策的表现,并分析这些政策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加深理解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 明的政策的原因。 ●教学方法 ⑴提问引导法。 ⑵材料归纳法。充分利用课本上所提供的材料,归纳主要内容,加深理解。 ⑶讲述法、讲解法。 ⑷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导学 ⑴分组安排学生查找突厥、吐蕃、回纥、粟末靺鞨、南诏等兴起的历史资料、重要人 物和故事。 ⑵了解我国现今这些民族的风俗习惯。 ⑶了解我国现今的民族政策。 ●教学渗透点 ⑴使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具备中华民族的认同情感。 ⑵使学生初步了解唐朝繁荣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民族关系的融洽。 ⑶联系今天现实,使学生初步具备开明、平等的民族交往观。 ●教学资料 ⑴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级下册)。 ⑵书籍《中国古代史常识》(中国青年出版社); ⑶书籍《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朱绍侯主编); ⑷从相关网站下载的与本课相关的音乐、图片、文字资料。 ●板书设计

广东省惠东县七五六地质学校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名师教案 北师大版

第十五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课程标准〗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进一步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并能正确评价汉武帝。 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发展,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对历史的影响。 初一学生处于童年向少年过渡的阶段,从心理上喜欢表现自己,敢于表达内心的想法,通过参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短剧的表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 通过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是两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认识统一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应建立在一定的史实基础之上,因此,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学习的重点。 难点对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比较,恰如其分地对汉武帝进行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 1.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短剧。 2. 介绍学生阅读《中华五千年》《中国古代史常识》等有关通俗历史读物;将学生分成“秦皇”“汉武”两个小组,到图书馆或网上查寻、收集和整理有关史料,为辩论作好准备。 〖教学方法〗 表演法,讨论法,比较法,讲授法。 〖板书设计〗

100条中国古代史常识

100条中国古代史常识 第1条孔子:儒家创始人,被称为“至圣先师”,修订六经,其言行被弟子整理为《论语》; 第2条老子:道家创始人,代表作《道德经》; 第3条孟子:儒家代表人物,尊称“亚圣”,著作《孟子》; 第4条孙武:春秋时期人,被称为“兵圣”,著作《孙子兵法》是世界最早的军事著作; 第5条孙膑:战国时期人,著作《孙膑兵法》; 第6条庄子:道家代表人物,被尊为南华真人,作品《庄子》也被称为《南华经》,其中名篇《逍遥游》《齐物论》; 第7条墨子:墨家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节俭,提出光学八条,小孔成像等; 第8条荀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性恶论”,著作《荀子》; 第9条商鞅:法家代表人物,作品《商君书》,重农抑商,严刑苛法; 第10条韩非:法家代表人物,法、术、势结合,以法为本; 第11条董仲舒:西汉思想家,代表作《春秋繁露》,代表观点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第12条范缜:代表作《神灭论》,反对佛教,坚持物质第一性,系统阐述无神论的思想; 第13条朱熹:南宋思想家,理学代表人物,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第14条陆九渊:南宋思想家,心学始祖,与王阳明并称“陆王心学”; 第15条王阳明:明代思想家,心学,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 第16条《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第17条《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第18条《晏子春秋》: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 第19条《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第20条《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第21条《汉书》:班固撰写,第一部断代史; 第22条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第23条《资治通鉴》: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与《史记》并称“史学双璧”; 第24条《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第25条《楚辞》: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第26条《尔雅》:第一部词典;

第一节 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 人民网教育频道

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年级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 一、选择题(共8题,题分合计16分,单选) 1.据考古发现证明我国远古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是在: A.北京人生活时期 B.氏族社会初期 C.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D.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2.我国下列古文化遗址中,其地理位置在最东面的是 A.北京人遗址B.河姆渡文化遗址 C.左镇人遗址D.大汶口文化遗址 3.远古文明的下列重要进步,可以确定在进入氏族公社前就取得了的是 A.饲养禽畜B.保存火种 C.人工取火D.建造房屋 4.下列关于氏族公社时期社会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山顶洞人时期已掌握磨光钻孔技术 B.半坡文化时期已进入原始农耕时期

C.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技术高,称为彩陶文化 D.父系氏族时期我国已发明了丝织品 5.“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这一举措所起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A.扩大了黄帝部落的势力 B.扩大了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 C.吞并了势力弱小的部落 D.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6.“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古书里讲述我国上古社会情况的一段话,你觉得和下列哪一时期最符合 A.北京人时期B.山顶洞人时期 C.河姆渡半坡文化时期D.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7.下列各种器物中,可能成为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随葬品的是 ①麻织成的布②玉石制成的串饰③骨制的箭头④黑陶器物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 D.②④ 8.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当时: ①没有贵贱之分②实行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③原始社会走向解体④贫富分化加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共2题,题分合计30分,材料解析题、问答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讙兜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但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推荐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 材料二: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远古的传说基础闯关与能力提升新人教版

远古的传说 A 基础闯关训练 1.想了解古代有关黄帝、尧、舜、禹的传说,可以通过下面哪些途径? ①观看大型卡通历史故事《中华上下五千年》②参观黄帝陵等遗址③阅读书籍《中国通史故事》④在互联网上搜索这几位人物的相关事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传说中的炎帝姓姜,他与下列哪个部落首领“不打不相识”,最终结成了同盟? A.黄帝 B.蚩尤 C.尧 D.舜 3.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是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它主要是由哪两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 ①炎帝部落②黄帝部落③尧部落④舜部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4.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确立方式是 A.考试 B.世袭 C.禅让 D.选举 5.“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成语与下面哪个部落联盟首领有关 A.黄帝B.尧 C.舜 D.禹 6.“禅让”传说中三位部落首领更替的先后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A.舜→尧→禹 B.尧→舜→禹 C.禹→舜→尧D.舜→禹→尧 7.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有助于我们 ①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②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③认识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④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8.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有人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但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推荐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 材料二:传说舜年老的时候,召集部落联盟会议,因禹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17年后舜死,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材料三:据传说,舜在协助尧时,就把曾向尧推荐共工为后继人的人连同共工一起,加上“凶族”的罪名流放了,并起用“尧未能举”的“八元”“八恺”,以调整人事。 材料4:传说舜把尧囚禁起来,(尧之子)丹朱也被排挤在外,父子不能相见。 ——《中国古代史常识》 回答: (1)历史上将材料一、材料二中介绍的推选首领的办法称什么? (2)材料三、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 B 能力提升训练 1.远古时代我国大地分布许多部落,相传活跃于同一时期的三个著名的部落领袖是 ①黄帝②炎帝③蚩尤④大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20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幼儿园)真题(及答案)

2020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幼儿园)真 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在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李老师与大班幼儿面对面,自由的坐在塑胶地上。李老师对 幼儿说,请你们想一个办法到老师面前来。乐乐想到了前滚翻,动作不怎么标准,整到了一边。对此,李老师恰当的说法是:(B) A.动作不标准,重新做一遍 B.乐乐的想法真奇妙,要注意安全。 C.这样不好,会踢到旁边的小朋友。 D.乐乐真勇敢,大家要向他学习。 2.自由活动时,幼儿三五成群的在沙坑里玩耍,只有杰杰孤零 零的站在旁边,一动不动。对此,老师恰当的做法是(A) A.询问杰杰不与大家玩的原因。 B.只关注其他孩子,不理会杰杰。 C.告诉杰杰可以自己一个人玩 D.要求杰杰过去与大家一起玩。 3.下列对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是:(B) A.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B.针对基础教育提出 C.更加重视德育工作。 D.针对提高国民素质提出。 4.幼儿园里有的孩子活泼,有的孩子沉默,有的喜欢画画,有的喜欢唱歌。关于导致个体差异的原因不正确的是(A) A.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决定了幼儿发展个体差异。 B.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C.个体通过能动的活动选择建构自我发展 D.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相互作用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10条规定。那句话我没有抄,是国家根据什么什么帮助各少数民族,什么地区发展,就是这句话,然后这是括号。接下来这条规定所体现的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是(D) A.公益性 B.方向性 C.强制性 D.公平性 6.幼儿园教师王某带领小朋友参加户外活动,王某时不时叮嘱小朋友们注意安全,彼此保持适当距离。可是淘气的天天还是将文文摔倒在地,摔伤,对文文所受伤害应该承担主要赔偿责任的是(B) A.幼儿园

中国古代史常识30题

中国古代史常识30题 中国古代史常识30题 1、姓和氏有什么区别?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即应运而生了。“姓,人所生也”(《说文》),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这一时期,实行氏族外婚制,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因而姓还起着“别婚姻”的作用。我国最早从女而成的原姓十几个,如姚、姜、姬、姒等,它们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图腾。 由于人口不断地繁殖,一个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氏则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以别贵贱”,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命氏之法主要有: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卿大夫以所赐的采邑为氏,有的以职官为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会产生不良后代,“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因而在贵族女子称谓中则著之以姓,因为“姓”可表明她出生于某个氏族,起到“别婚姻”的重要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姓氏制度也出现混乱,姓氏逐渐混同。到两汉时,姓已基本确立,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了。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发生。 2、古人是怎样取名的? 随着语言文字和文化观念的发展,中国古代的人取名也越来越复杂,既有“名”又有“字”,有的还有“号”。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故又称“表字”。“字”是男女成年后才加取的,表明他们开始受到尊重。一般名、字多由父母长辈所取,其中多表达长辈对子女的期望。如关羽,字云长,意为“展翅入云”;赵云,字子龙,取“云从龙”之意。“号”,是人的别称,又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详解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专题一详解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部分 【专题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的脉络有一个大致的把握。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的思考,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加深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特征的理解,运用抽象、概括的方法把握各项政治制度的本质及内涵,如有可能可适当进行一些中西方政治制度方面的对比,以达到对政治制度在更高层次上加以把握。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 3.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应认识到政治制度作为国家制度的重要结构和内容之一,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关于阶级分析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迄今为止仍是最科学的,对社会、对历史解释力最强的学说。 【专题学习方法指导】 (一)整体感知 【专题学习方法指导】 (一)整体感知

(二)聚焦本专题重难点 本专题重点:1.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共有的基本特征,2.说明历代政治制度变化的大致轨迹。 本专题难点:由于本专题教学内容的年代跨度大,而教材的容量有限,许多相当有意义的历史资料不可能展开介绍,学习过程中,应当注意充分利用以往所学的知识,充分利用课外获得的各种相关信息,充实和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三)学法引导 本专题中可学习用比较、归纳、概括等基本的学习方法,注意对能力的培养及对发散思维的训练。例如中西专制制度所发生的作用的比较就属于这一类型。使同学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运用历史主义的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例题解析 为什么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 答案提示:此题旨在考查同学们对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理解和掌握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