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五种礼制

古代五种礼制

中国古代五种礼制:

在《周礼·地官·大司徒》中记载:“以五种礼节来防止天下老百姓做坏事并教育他们理解、遵守这些礼制。”这五种礼制便是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的合称。

1.吉礼:是祭祀鬼神的礼仪。古代认为祭祀是“国之大事”,故列为五礼之首。祭祀对象有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以及四方百物等。

2.凶礼:不单用于丧葬,也包括对天灾人祸(如饥馑、水旱、战败、寇乱等)的哀悼,有丧、荒、吊、祫(为清灾除病而祭祀)、恤等五种仪式。

3.军礼:用于田猎和军事,有大师、大均、大田、大役、大封等礼,包括军制、赋税、劳役、封疆、经界等仪制。后多指军中的礼节。

4.宾礼: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之间所用的礼节,共有朝、宗、觐、遇、会、同、问、视等八种。

5.嘉礼:指宴会和庆贺之礼节,内容比较复杂,有饮食、婚冠、宾射、飨燕、脤膰(shènfán,古代王侯祭社稷和宗庙所用的肉)、贺庆等六种。

中国五大传统礼仪

中国五大传统礼仪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 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中国五大传统 礼仪,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中国五大传统礼仪 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二、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

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三、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四、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

古代礼仪分为五大类

古代礼仪分为五大类 在古代中国,礼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因而礼的名目极为繁冗,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古代礼仪分为五大类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古代礼仪一、吉礼 吉礼是指祭祀之礼。古人祭祀为求吉祥,故称吉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将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类,每类之下再细分为若干等。 国家最重大的典礼。每年冬至,天子在国都南郊的圜丘,用'禋祀'祭昊天上帝。祭天的仪式经过精心设计,一名一物,无不含有深意。例如天为阳,而南方为阳位,所以祭天的地点要在南郊;天圆地方,所以祭天之坛要建成圜形;冬至是阴尽阳生之日,所以祭天必须在冬至,等等。 第二等是日月星辰。日月星辰附丽于天,垂象著明莫过于日月,日月之明就是天之明,所以必须祭祀;'星辰'是指'五纬'(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十二辰和二十八宿,是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祭日月星辰用'实柴'之祀。 第三等是除五纬、十二辰、二十八宿之外,凡是职有所司、有功于民的列星,如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司中主宗室;司命(文昌宫的第五、第四星)主寿;风师是指箕星,雨师是指毕星,主兴风降雨。祭这一类星用'槱燎'之祀。后世祭典中,星辰入祀的范围不断扩大,司民、司禄、分野星、房星、灵星、农星、太岁等也都成为致祭的对象。 对上述三类天神的祭祀方式,同中有异。相同之处是,禋祀、实柴、槱燎之祀都是燃烧堆积柴薪,使烟气上闻于天神。但陈放在柴薪之上的祭品,依神的尊卑而有差别:禋祀用玉、帛、全牲;实柴之祀只有帛没有玉,牲体是经过节解的;槱燎之祀只有节解的牲体。 这里还要提到雩祭。农业时代危害人民最多的是旱灾,古人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而有祈谷于天的雩祭。雩祭分为'常雩'和'因旱而雩'两种。常雩是固定的祭祀,即使没有水旱之灾,届时必祭。常

中华传统五礼

中华传统五礼 (一) ——吉礼 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就已十分完备,其礼仪制度《周礼》被后世奉为「古制」,延续了几千年。《周礼》中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并制定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后世修订礼典,大体都依吉、凶、军、宾、嘉五礼为纲,对历代礼制有着深远的影响。 吉礼 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为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吉礼为五礼之冠,即祭祀之礼。《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祗qí)。」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类。主要有祭天地、祭日月星辰、祭先王、祭先祖、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天神 祀天神时,只能由天子来祭祀,受祀的天神不仅多,而且有尊卑之别,第一等为昊天上帝,或称天皇大帝、百神之君等。天子选择在冬至这天,阴尽阳生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圆形的祭天之坛(阴阳五行中南方为阳位),祀昊天上帝。第二等为祀日月星辰。日月为天之明,星辰指「五纬」(金、木、水、火、土五行)以及十二辰和二十八星宿,即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第三等祀除第二等之外,凡是职所有司、有功于民的列星,如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 此外还有祈谷于天的雩(yú)祭。雩祭分为「常雩」和「因旱而雩」两种。常雩为固定的祭祀,即使没有水旱之灾,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进行祭祀。常雩的时间,《左传》曰「龙见而雩」。所谓「龙见」,是指苍龙七宿在建巳之月(夏历四月)昏时出现在东方,此时万物始盛,急需雨水,故每年此时有雩祭。「因旱而雩」是指因旱灾而临时增加的雩祭,多在夏、秋两季,雩祭的对象,除上天外,还有「山川百源」即地面上所有的水源。

古代祭祀之礼

古代祭祀之礼 导言:在现代我们已经很少见到祭祀之礼了,那么古代的祭祀之礼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祭祀活动被称为吉礼。 古代的五种礼制。 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A、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主要内容有: (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 (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 (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 B、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 C、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D、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E、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

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其中 凶礼,是哀悯吊唁、抗灾救患之礼。 其礼包括 5 个方面的内容: 丧礼,是哀悼死者的礼仪;荒礼,是哀悼凶札,凶是指年谷不登,札是指疫疠流行,亦称“札礼”,即天子和臣下以减膳、撤乐等礼仪表示同情;吊礼,即祸灾时应行的慰问礼仪;袷礼,是指战败而丧失财物予以救援的礼仪;恤礼,是对遭寇乱的诸侯国派遣使者慰问、存恤。 先秦以后,凶礼主要指丧葬礼仪,表现近祖崇拜,对象是新丧的亲属,整个仪式在服丧期间举行。 从《礼记》到称为正史的二十五史,对凶礼都有非常详细的记载。 《礼记·丧大记》记载了丧礼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从人之将死到亲人守丧的整套礼仪:“君大夫彻悬,士去琴瑟,寝东首于北牖下。 废床,彻亵衣,加新衣,体一人,男女改服,属纩以俟绝气。 男子不死于妇人之手,妇人不死于男子之手。 ”这是人将要死亡时必须改寝和更衣的规定。 “始卒,主人啼,兄弟哭,妇人哭踊。

古代五礼制度

古代五礼制度 古代五礼制度是中国古代礼教制度的核心,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中 最重要的制度之一。这五礼分别是冠礼、乐礼、射礼、征礼、宴礼。 这些礼制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和礼节,被视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冠礼是指成年男子头戴藤冠以示成年之礼。在古代中国,男子要 在20岁左右接受成年礼,成年礼的一项是冠礼。在冠礼的仪式上,男 子要穿着礼服,戴上藤冠。这一仪式象征着男子已经成年,可以承担 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为家族和国家做出贡献。 乐礼是指古代中国的音乐礼仪。在古代,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一种 文化表现形式,也是古代政治、典礼和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乐礼中,音乐被用作净化心灵、提高精神、促进社交的工具。音乐会、歌舞表演等各种形式的活动都是乐礼的一部分。 射礼是指射箭比赛的礼仪。在古代中国,射箭是一种草根文化, 不但有助于提高军队和百姓的战斗力,还被视为练习身体和头脑的一

种方式。在射礼中,射箭比赛被视为一种测试射箭技能和风度的方式,被广泛运用于招募军队,选拔官员和推选领袖等方面。 征礼是指古代中国的军事仪式。在古代中国,军队是国家的重要 力量,也是国家维护安全和利益的保证。在征礼中,各种军事仪式被 用作宣传战争、提高军队士气、发动进攻等方面。这些仪式包括召开 军事会议、检阅军队和宣誓等。 宴礼是指古代中国的宴会礼仪。在古代中国,宴席是一种社交活 动的形式,也是一种查询人才、联络关系和庆祝重要事件的方式。在 宴礼中,主人家要用珍贵的食品和饮料款待来宾,而来宾要遵守规矩 和礼仪,表达感谢之情和敬意。 总的来说,古代五礼制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体现 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智慧。在现今社会中,这些 礼制虽有变化,但其核心价值和精神却依然被广泛尊重和传承。

中国古代礼制与礼俗

中国古代礼制与礼俗 一、礼的内容、作用和分类:广义上的礼有礼、仪之分。仪是行礼的程序、 方法和细节;礼是仪式体现的内在精神。 礼强调社会各个等级的贵贱尊卑,是维护社会等级的有力工具。中国古代的礼制,构建了礼的基本精神“亲亲”、“尊尊”。 儒经中有:《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与礼制有关。 古代礼可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大类。 吉礼,即祭祀的典礼。古人认为“国之大事,惟戎与祀”。 宗庙祭祀:天子用“会”;诸侯用“太牢”;卿用“特牛”;大夫用“少牢”;庶民用鱼。 先秦宗庙祭祀有:月祭、四时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殷祭、(包括每五年举行一次的宗庙大祭;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合祭诸神的 祫祭) 祭祀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祭祀土神、谷神的地点叫社稷;祭祀的祭仪也叫社稷。 祭祀天地:最隆重的仪式是封禅,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先后到泰山封禅。 民间祭祖与祭神并重。主要祭祀:财神(文财神,武财神赵公元帅)、观音菩萨、土地公公、灶君、关公、妈祖(林默娘)等。 凶礼:一般指丧葬礼仪。 古人临死时称“属纩”;招魂曰“复”;小敛、大敛(饭含)、殡、安葬。 丧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丁忧:官员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守丧。 殉葬:活殉、杀殉;商朝以后改用“俑”代替人殉和杀殉。 丧葬形式:土葬、火葬、水葬、悬棺葬、天葬等。 嘉礼主要包括:冠礼、婚礼、宴享、立储礼等。 冠礼:《礼记曲礼》:“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及笄”。加缁布冠,表示有治人之权;加皮弁,表示从此可以服兵役;加爵弁,表示有权参加祭祀。 婚礼:古代婚姻制度经历了:杂交婚—血族婚—亚血族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的发展过程。 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五种基本丧服

五种基本丧服 所谓五服,是指我国古代的五种丧服,既: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从自己开始,上到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下到子、孙、曾孙、玄孙,同时还有上述亲属的旁亲,都是有服亲,叫内亲。母亲一系叫外亲,服制只有一世,仅包括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舅表和姨表兄弟,其他人则是无服亲。同时,期亲指父系亲属,大功亲指祖父系亲属,小功亲指曾祖父系亲属,缌麻亲指高祖父系亲属,母系亲属均列入缌麻亲中。 五服的具体内容如下: 1:斩衰.'衰’(读做“催”)’衰’就是指不缝缉的意思.斩衰:是用粗生麻布做的丧服,斩断处不收边。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斩衰这种丧服,是最重的孝服。 2:齐衰,是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衰’的礼制。 3:大功,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衰’用料稍细。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4:小功,是轻于'大功’的丧服,是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 5:缌麻,是用稍细的熟布做成的.现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称为’漂孝'。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这个档次。 五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叫’袒免'。在史籍中记载:朋友之间,如果亲自前去奔丧,在灵堂或殡.葬时也要披麻;如果在他乡,那就“袒免"就可以了。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带缚髻。 从自身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称为本宗九族,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亲属为袒免亲,同六世祖的亲属便是无服亲了. 简而言之,在宗族关系中,同一高祖的后人既是五服亲属,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亲属为袒免亲,同六世祖的亲属便是无服亲了。但是五服亲又不是单单指的内亲,也包括母亲一系的外亲。所以五服亲虽只有五代,又不等同于五代。 1 / 1

古代行礼方式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 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

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 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

五服制度名词解释

五服制度名词解释 五服制度 简介 五服制度是古代中国礼制中的一种重要制度,用来规范人们在悼 念死者时的服饰和行为。根据不同的亲属关系,人们需要穿戴不同的 服饰和实施相应的悼念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尊敬。 五服制度的五种服饰 1.孝服:指子女悼念父母时所穿的服饰。通常是黑色衣物,如孝衣、 孝巾等。孝服以黑色为主要色调,象征沉痛悲伤之情。 –例子:在中国古代,孝子孝女在父母去世后,会穿上黑色的孝衣,悬挂白色孝巾,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2.丧服:指除子女悼念父母外其他近亲属悼念时所穿的服饰。丧服 分为三种,一等丧服、二等丧服和三等丧服。按照亲属关系的远 近,穿戴的服饰也有所不同。 –例子:一等丧服通常是深色的服装,如灰色衣物。二等丧服则是中性色调的衣物,如白色、浅灰色。三等丧服则是 浅色的服饰,如淡粉色。 3.外戚服:指夫妻外戚之间相互悼念时所穿的服饰。外戚服通常是 紫色的衣物,象征尊贵和权威力量。

–例子:在古代,夫妻外戚之间在对方去世时,会穿上紫色的服饰,以示哀悼和对亲属的尊重。 4.臣服:指君臣之间相互悼念时所穿的服饰。臣服通常是青色的衣 物,寓意忠诚和奉献。 –例子:在中国历史上,当君主去世时,臣子们会穿上青色的服饰,表示对君主的忠诚和对国家的哀悼。 5.友服:指朋友之间相互悼念时所穿的服饰。友服一般是白色的衣 物,象征纯洁和祥和。 –例子:在现代社会中,朋友之间在丧失亲人的情况下,可能会穿上白色的衣物,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对友情的怀 念。 结语 五服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一项重要礼制,通过规范悼念仪式和服饰的使用,人们可以向逝者表达哀思和尊重。在现代,虽然五服制度的实施已不如古代那样严格,但其仍然影响着人们对悼念和哀悼的方式和态度。

古代行礼方式

古代行礼方式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

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

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甑,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C ” “尽后”是尽量讣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 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古代行礼方式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de)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de)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de)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de)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de)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de)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de)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de)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de)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de)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de)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de)记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de)敬礼,如官僚间(de)拜迎、拜送,民间(de)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de)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de)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de)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de)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de)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de)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de)规定礼仪.

古代礼仪分类

古代礼仪分类 在古代中国,礼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因而礼的名目极为繁冗,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古代礼仪分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礼仪一、吉礼 吉礼是指祭祀之礼。古人祭祀为求吉祥,故称吉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将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类,每类之下再细分为若干等。 国家最重大的典礼。每年冬至,天子在国都南郊的圜丘,用'禋祀'祭昊天上帝。祭天的仪式经过精心设计,一名一物,无不含有深意。例如天为阳,而南方为阳位,所以祭天的地点要在南郊;天圆地方,所以祭天之坛要建成圜形;冬至是阴尽阳生之日,所以祭天必须在冬至,等等。 第二等是日月星辰。日月星辰附丽于天,垂象著明莫过于日月,日月之明就是天之明,所以必须祭祀;'星辰'是指'五纬'(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十二辰和二十八宿,是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祭日月星辰用'实柴'之祀。 第三等是除五纬、十二辰、二十八宿之外,凡是职有所司、有功于民的列星,如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司中主宗室;司命(文昌宫的第五、第四星)主寿;风师是指箕星,雨师是指毕星,主兴风降雨。祭这一类星用'槱燎'之祀。后世祭典中,星辰入祀的范围不断扩大,司民、司禄、分野星、房星、灵星、农星、太岁等也都成为致祭的对象。 对上述三类天神的祭祀方式,同中有异。相同之处是,禋祀、实柴、槱燎之祀都是燃烧堆积柴薪,使烟气上闻于天神。但陈放在柴薪之上的祭品,依神的尊卑而有差别:禋祀用玉、帛、全牲;实柴之祀只有帛没有玉,牲体是经过节解的;槱燎之祀只有节解的牲体。 这里还要提到雩祭。农业时代危害人民最多的是旱灾,古人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而有祈谷于天的雩祭。雩祭分为'常雩'和'因旱而雩'两种。常雩是固定的祭祀,即使没有水旱之灾,届时必祭。常

中国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礼仪 一•概说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从考古材料来看,在辽宁喀左展现的距今五千年的红山文明遗址中,有大型的祭坛、神庙、积石冢等,是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的场所;有裸体怀孕的妇女陶塑像,可能是受先民膜拜的生育女神。更早的仰韶文明彩陶上的人面虫身图像,墓葬中死者头颅西向而卧,也都透闪现远古时代礼仪制度的若干信息。在古代文献方面,有“自伏牺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的说法。实际上,礼仪制度的演化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失败的历程,真正比较完备、体例的是西周的礼制。“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纪录、生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的“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则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创立与实施进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礼仪的性子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显示形式。“三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品德说教相调解,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办事,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赠送礼仪ppt。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度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二•政治礼仪 1.祭天。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丘祀天”与“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圆。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亡故和祭器。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离开郊外。天子身穿大裘,内着衮服(饰有日月星辰及山、龙等纹饰图案的礼服),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间插大圭,手持镇圭,面向东方立于圜丘东南侧。这时鼓乐齐鸣,报知天帝降临享祭。接着天子牵着献给天帝的亡故,把它宰杀。这些亡故随从玉璧、玉圭、缯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点燃积柴,让烟火高高地升腾于天,使天帝嗅到气息。这就是燔燎,也叫“裡 (y in)祀”。随后在乐声中迎接“尸”登上圜丘。尸由活人扮饰,作为天帝化身,代表天帝领受祭享。尸就坐,面前陈放着玉璧、鼎、簋等各种盛放祭品的礼器。这时先向尸献亡故的鲜血,再依次进献五种不同质量的酒,称作五齐。前两次献酒后要进献全牲、大羹(肉汁)、铏羹(加盐的菜汁)等。第四次献酒后,进献黍稷饮食。荐 献后,其实古代礼仪)。尸用三种酒答谢祭献者,称为酢。饮毕,天子与舞队同舞《云

中华古代礼制

中华古代礼制 吉礼 古代五礼之一。即祭祀天神、地祗、人鬼等的礼仪活动。如郊天、大雩、大享明堂、祭日月、大蜡、祭社稷、祭山川、籍田、先蚕、祭天子宗庙、袼禘、功臣配享、上陵、释奠、祀先代帝王、祀孔子、巡狩封禅、祭高禖等。历代兴革不一,但极为统治阶级所重视。《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祗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沉祭山林川泽......以祠春享先生,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通典.礼六六》:“大唐开元年之制五礼,其仪百五十有二。一曰吉礼,其仪五十有五:一,冬至祀昊天于圆丘;二,正月上辛祈谷于圆丘;三,孟夏雩祀于圆丘;四,季秋大享于明堂;五,立春祀青帝于东郊......五十五,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 凶礼 古代五礼之一。指用于吊慰家国忧患方面的礼仪活动。包括丧葬礼、荒礼、吊礼、恤礼、襘礼等。后多特指丧葬、持服、谥号等礼仪。《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通典.礼六六》:“大唐开元年之制五礼......五曰凶礼,其仪十有八:一,凶年振(赈)抚;二,劳问疾患;三,中宫劳问;四,皇太子劳问;五,服(丧服)制度;六,皇帝为小功以上举哀;七,敕使吊;八,会丧;九,册赠;十,会葬;十一,致猷;十二,皇后举哀吊祭;十三,皇帝太子举哀吊祭;十四,皇太子妃举哀吊祭;十五,三品已上丧;十六,五品已上丧;十七,六品已下丧;十八,五公已下丧。” 军礼 古代五礼之一。即国家有关军事方面的礼仪活动。如《周礼》所举大师(召集和整顿军队)、大均(校正户口,调节赋征)、大田(检阅车马人众,亲行田猎)、大役(因建筑城邑征集徒役)、大封(整修疆界、道路、沟渠),以及《开元礼》的告太庙、命将、出师、宣露布、大射、马祭、大傩等。《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以军礼同邦国。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通典.礼六六》:“大唐开元之制五礼......四曰军礼,其仪二十有三:一,亲征类于上帝;二,宜于太社;三,告于太庙;四,祃于所征之地;五,軷于国门;六,广告所过山川;七,宣露布;八,劳军将;九,讲武;十,田狩;十一,射宫;十二,观射;十三,遣将出征宜于太社;十四,遣将告太庙;十五,遣将告齐太公庙;十六,祀马祖;十七,享先牧,十八,祭马社;十九,祭马步;二十,合州伐鼓;二十一,合朔诸州伐鼓;二十二,大傩;二十三,诸州县傩。” 宾礼 古代古礼之一。即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如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使者表币贡物、宴诸侯或诸侯使者。此外,内个王公以下直至士人相见礼仪,也属宾礼。《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以宾礼亲邦,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兆曰视。”《仪礼.士相见礼》郑玄注:“士相见于五礼属宾礼。”《通典.礼六六》:“大唐开元年之制五礼......三曰宾礼,其仪有六:一,番国主来朝;二,戒番国主见;三,番主奉见;四,受番使表及币;五,宴番国主;六,宴番国使。”番,使西方边境各国。《新唐书.礼乐志六》:“二曰宾礼,以待四夷之君长作与其使者。”《清史稿.礼志二》:“宾礼:藩国通礼,山海诸国朝贡礼,敕封藩服礼,外国公使觐见礼,内外王公相见礼,京官相见礼,直省官相见礼,士庶相见礼。” 嘉礼 古代五礼之一。即国家具有喜庆意义及一部分用于亲近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礼仪活动。如君主登基、册皇太子、策拜王侯、节日受朝贺、天子纳后妃、太子纳妃、公侯大夫士婚礼、冠礼、宴飨、乡饮酒等。有时特指婚礼。《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昏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清史稿.礼志六三》:“二曰嘉礼。属于天子者,曰朝会、燕飨.册命.经筵诸典。行于庶人者,曰乡饮酒礼。而婚嫁之礼,则上与下同也。” 祭星辰风雨,,古代吉礼的一种。即帝王依时令遣官筑坛 祭星辰风雨 古代吉礼的一种。即帝王依时令遣官筑坛致祭于星辰风云等天神,以求保佑风调雨顺、长寿与天下太平。和祭日月、山川、岳渎等,同为古代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观念的反映。《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以禋祀昊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栖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通典.礼四》:“《月令》:立春后丑日,祭风师于国城东北;立夏后申日,祀雨师于国城西南;秋分日,享寿星于南郊,立冬后亥日祀司中、司命、司人、司禄于国城西北。”《唐会要.祀风师雨师雷师及寿星等》:“天宝四载七月二十七日敕:‘风伯雨师,济时育物,谓之小祀’......开元二十四年七月十二日,有上封事者,言《月令》云:八月,日会于寿星,祠于大社坛享之。敕:‘宜令所司特置寿星坛,常以千秋节日修其祀典。’”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