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礼俗

中国古代礼俗

中国古代礼俗是中国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上古时期,传承至今。礼制主要集中在婚嫁、传道、祭祀、姓名、节日等几大方面,是极其庞大的体系。

一、婚嫁礼俗

婚嫁礼俗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包括了当时的婚配方式、婚礼流程、礼仪以及新人祝福时所说的话等。其中,婚礼流程是礼仪规范最为完善的一个部分,成亲前夕大家会举行宴席等活动,送上新娘宝贝和礼金等。

二、传道礼俗

传道礼俗是古代信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山贤人开拓出道路,会将法规传授给后代,将他们的信仰传承下去。每次传道,都要有礼仪行为,比如按掌礼,拜祭祭祀,谢赐礼物等。

三、祭祀礼俗

祭祀礼俗是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对神明表达尊敬,也是表达祖先的敬畏之情。每当有不同的节日,就会举行祭祀仪式,礼仪行为也会有所不同。

四、姓名礼俗

姓名礼俗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孩子取名字有着严格的规定。有人名有宗族名、氏族名、个人名;有男子名有女子名;有谐音起名有寓意起名。

五、节日礼俗

节日礼俗一般是以农历月份的不同、风俗习惯的变化而改变的。每当节日来临,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祀、拜年、灯节、舞狮、舞龙等活动,以礼仪方式庆祝节日。

总之,中国古代礼俗是一个由多种礼仪行为组成的庞大体系,传承至今,且仍有许多有趣的习俗可以探索。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风俗礼仪

中国(zhōnɡ ɡuó)古代文化常识:风俗礼仪 【春节(Chūn Jié)】 我国传统风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风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收、人畜兴隆,多与农事有关(yǒuguān)。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开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风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yuánxiāo)】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风俗有赏花灯、包饺子(jiǎo zi)、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风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风俗之一。 【清明】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那么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 此得名。其风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风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聚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Zhōngqiū)】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聚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聚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化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络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zhǔyào)风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chóng yáng)】

古代礼仪知识(6篇)

古代礼仪知识 古代礼仪知识(6篇) 古人日常礼仪 使用筷子的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完毕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但是,就有前面的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还有许多禁忌在使用筷子时要注意的,以下就是十二种忌讳的筷子的使用方法。 1.三长两短这个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者用餐过程当中,如果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它叫做“三长两短”。它的意思就代表着“死亡”。因为,在中国古代,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棺材以后,在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就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和底部一共三块长木板,这样一共就是五块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由于当时的风俗习惯,就说那“三长两短”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2.仙人指路这种做法也是令别人不能接受的,这个词语描述的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当时的北京人眼里就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的时候食指伸出,总在不停的指着别人,当时的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多数都有指责和责骂的意思。由于当时的风俗,这样一来,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这是在指责别人,这和骂人是一样的道理,是不能理解和允许的。除了用手指人,另一种情况也描述的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吃饭的时候,和别人交谈并且用筷子指人。 3.品箸留声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而且不时地发出咝咝的响声。在古代,这种行为被当作是一种不好的表现。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本身就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再加上又发出一些声音,更是令人生气、讨厌。所以,一般情况下,出现这种做法的人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家教不严之类的,同样是不允许。 4.击盏敲盅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出现这种行为会被看作是乞丐或者要饭的。因为,在过去只有要饭的和乞丐才用筷子敲打要饭盆,敲打发出的声音在加上嘴里的哀告,引起过路人的注意并且给它施舍。这种做法也被看作是特别不好的事情,其他人会不能忍受这样表现的。 5.执箸巡城指的是手里拿着筷子,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寻找,不知道在从哪里下筷子为好。这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而且还目中无人,令人非常反感。 6.迷箸刨坟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扒拉,寻找猎物,就像盗贼盗墓刨坟的一样。这种表现和“迷箸巡城”特征有点类似,都属于缺乏教养和修养道德的做法,也令人非常的厌恶。 7.泪箸遗珠这就是所谓的用筷子往自己的盘子里夹菜的时候,手里不干净利索,将菜汤流落到其它的菜里或者桌子上。出现这种的人会被认为是严重失礼,没有修养,同样也是不能出现的。 8.颠倒乾坤用餐的时候把筷子颠倒的使用了,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瞧不起的,也就是所说的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颠倒了,这也是用筷子要忌讳的。 9.定海神针指的就是在用餐的时候,只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这也是不允许的,这是情况会被认为是对同桌用餐的其他人的一种羞辱。假如在吃饭时出现了了这种举动,就等于在当时的欧洲对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样的,这也是切记不能出现的。 10.当众上香就是有些人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的时候,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就插在饭中,然后递给对方。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被别人认为是对他的不尊敬,因为在北京的传统思想中,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就等同于给死人上香一样的意思,所以说,把筷子插在碗里也是要忌讳的。 11.交叉十字这一点在人么的生活中,往往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就是在用餐的时候将筷子很随便

中国民俗礼仪大全

中国民俗礼仪大全 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坐立行走都有一整套的规矩。民谚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一个举止优雅,待人礼貌的人,不管在什么场合下,都能得到别人的认可。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观念的改变,导致很多人丧失了基本的礼仪常识。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下中国民间民俗礼仪大全,希望通过中国礼仪文化的学习,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1.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2.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3.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

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4.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5.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6.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

中国古代礼俗

中国古代礼俗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古代的一些礼俗也渊源流传。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礼俗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中国古代的礼俗 一、祭祀与斋戒 祭祀活动主要是祭祖先、祭神祗。 古代,从天子到庶民都祭祖先。 天子、诸侯祭祖先在宗庙。宗庙又叫太庙、祖庙。古人认为君权神授,是依靠祖先得来的,所以古代天子、诸侯都建立宗庙以供祭祀并求取庇佑。 国家有了大事,一定到宗庙祭告,以示对祖先的尊敬。 宗庙是国家的象征。其数量和建立有严格规定,天子七庙(供奉七代祖先),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很多重大的国事活动要在宗庙进行。 古代皇帝即位时,在宗庙内拜祖先、会群臣、受印玺、称之为“庙见”,庙见表明正式掌握了国家政权。 如果宗庙被毁,则表明国家灭亡。 宗庙里的祖先牌位上不直书其名,而另起一个称号以示尊敬,通常使用“祖”、“宗”二字,如汉高祖、唐太宗、清太宗等。 祭拜祖先祭品名目繁多,可以是肉食,可以是金玉珠帛,《曹刿论战》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其中的牺牲玉帛就是祭品。 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叫“牺牲”,后来引申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 祭品牛、羊、猪三牲齐备叫“太牢”或“大牢”,只有羊和猪叫“少牢”。 庶民祭祀祖先主要在家庙,清明节扫墓,中元节上坟时也要祭祀。 祭祀天地的仪式叫“封禅”。祭天叫封,祭地叫禅,仪式一般由帝王亲自在东岳泰山举行。 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都举行过封禅大典。

后世又在京城设天坛、地坛祭祀天地以代替封禅活动。 祭社稷也是很重要的祭礼。 在诸侯中,最重要的是天神和地神。 天神称上帝、天帝,地神称社神、后土,成语“黄天后土”即指天地之神。 管五谷的神叫“稷”。 祭社稷就是祭地神和谷神。 天子祭社稷目的是为天下“求福”。 我国古代专有祭社稷的节日叫“社日”。社日分春社和秋社。社日一般在春分秋分前后。 我国上古时代是多神崇拜。神有日神、云神、水神、河神、山神等。 山神庙、河神庙等都是专供祭祀用的。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祭的是灶神(俗称灶王爷)。 祭祀路神叫“祖”,又称“祖道”、“祖行”,是亲朋好友为行人祭祀路神,祷告路神保佑行人路途平安;也可行人自行祷祝。 一般是在郊外道上设帐,备酒食,祭者行礼后奉酒祷祝,然后洒酒于地。 《荆轲刺秦王》中的“既祖”,即已经过了祭路神之礼。 “祖饯”是古代举行筵饮送别、祭祀路神的仪式。 “饯”是亲朋好友在郊外叉道口设亭帐,用酒食飨饮行人,祝行人路途平安。 柳永《雨霖铃》中的“都门帐饮无绪”,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 最有名的饯行诗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饯行”与“祖祭”都是在道上举行的仪式,后来便合而为一了。 祭祀时洒酒于地叫“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尊还酹江月。” 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诚心致敬,称为“斋戒”,又简称“斋”。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礼仪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社会中扮演 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礼仪,将其视为道德和精神 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一、祭祀礼仪 祭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仪活动之一,为了向神灵表达敬意和感恩 之情,人们会按照一定的仪式,举行祭祀仪式。祭祀礼仪包括祭拜、 献祭、进香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维护族群间的凝聚力和精神支持。 二、婚礼礼仪 古代中国的婚礼礼仪十分繁琐,涉及到订婚、过门、嫁娶、乘车、 迎亲等环节。婚礼礼仪的主要目的是展示两个家庭的尊重和友好,维 护婚姻的稳定和幸福。 三、葬礼礼仪 古代中国人对待葬礼非常重视,认为葬礼是对逝者表示敬意和怀念 的方式。葬礼礼仪包括停灵、告别、送葬、守灵等环节,通过这些仪 式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纪念。 四、封爵礼仪 古代中国的封爵礼仪是为了对功勋卓著的人进行封爵和赐予贵族身份。封爵礼仪包括封爵仪式、算卜、册立文书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 来表彰功绩、激发士气。

朝贺礼仪是古代中国君主履行国家元首职责的一种方式,他们会定期接受臣民的朝见和贡献。朝贺礼仪包括跪拜、献贡、表演、进献礼品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展示君王的威严和统治力。 六、拜年礼仪 中国人民对新春的到来非常重视,过年的时候会进行拜年活动。拜年礼仪包括辞旧岁、迎新年、交换贺年卡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吉祥。 七、礼节礼仪 礼节礼仪是指古代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规矩和行为准则。这些礼仪包括上下相继、尊卑有序、尊重师长、尊重祖先等,通过这些仪式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八、封赐礼仪 封赐礼仪是君主对功臣和臣下的赏赐和嘉奖的一种方式。封赐礼仪包括颁授徽号、册封封号、颁发官印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彰贡献、鼓励忠诚。 九、谢恩礼仪 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感恩之道,谢恩礼仪是他们表达感激和敬意的方式之一。谢恩礼仪包括致谢辞、回礼、祝福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展示对恩人的感激和尊重。

中国古代礼俗文化

中国古代礼俗文化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礼俗文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人见面礼仪礼俗 古代人们相互见面时,有许多不相同的的礼节。 揖:拱手行礼,是为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分为三种: 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后来亦指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为“拜”。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周礼》中作“空首”;也作“拜首”。 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头在地必须停留一段时间。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古代礼仪礼俗用语

冠礼古代表示男子已届成年的一种礼节仪式。《礼记》上说男子二十岁加冠。“冠”即“加冠”,届时将筮日筮宾,行冠礼,以示隆重。 笄礼古代贵族女子表示已届成年的一种礼节仪式。贵族女子15岁行笄礼,结发加笄(笄为发髻上插的簪子),取字,并可许嫁。古书说的“及笄”、“笄年”、“字人”皆指女子以成年许嫁。将近成年者则称“未字”、“待字”等。 筮日古人举行礼仪选择吉日的占卜方式。用蓍草占卦为筮,用龟壳占卦为卜。 筮宾古人举行礼仪选择合适主事人的一种占卜方式。 聘礼先秦列国诸侯相互聘问所遵循的礼仪。其主要仪节是郊劳(主国要员都郊迎来使)、聘享(在宗庙内的迎祭仪式)、私觌、飨宾(宴请来使)、馆宾、赠贿(使者临行,主国赠礼品)。后虽变化各异,但亦基本沿用,多用于外交。 六礼古代婚姻礼仪,即六道手续,称为“六礼”。据《仪礼.士昏礼》载,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男家以聘礼送给女家)、请期(男家备礼告女家以商定期)、亲迎。 九宾亦称“九宾之礼”,为古代宾礼中最隆重的礼仪,主国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延迎上殿。《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三拜古代拜制沿革复杂。一般地说,长跪、弯腰、垂首至地为“拜”。拜时头低垂触地,并略作停留,称为“稽首”,或称“叩首”,俗称“磕头”。古时常礼为两拜稽首,称为“再拜”。有时以示尊重或诚意,则变常礼为三拜稽首,称为“三拜”。 丧礼古称“凶礼”,安葬死者前后的殓殡奠馔和拜踊哭泣的礼节。 酹古代祭奠或设誓的一种仪式。作法是把酒洒在地上。

中国古代的封建礼制与仪式习俗

中国古代的封建礼制与仪式习俗中国古代的封建礼制与仪式习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 一个封建社会,古代中国有着严格的礼制和仪式习俗,这些习俗不仅 体现了人们对于传统的尊重和追求,更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象征。 1. 封建礼制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封建礼制起源于远古时期的部落社会。当时,族长或首 领会通过仪式来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这些仪式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 封建礼制。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礼制变得更加复杂,成为 封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封建礼制的重要内容 (1)封建礼制的核心是君臣关系。皇帝和官员之间的关系是封建 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皇帝会通过举行各种仪式来维护和巩固这 种关系。例如,封官让爵、册封皇后等仪式,体现了君臣之间的互动 和权力的传承。 (2)家族礼制也是封建礼制的一部分。家族礼制强调家族的地位 和传承,家族里的成员有着明确的地位和责任。丧葬礼仪、祭祀仪式 等都是家族礼制的体现。 (3)宗教仪式也是封建礼制的重要内容。古代中国有着丰富多样 的宗教信仰,人们会通过宗教仪式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祝福。 3. 习俗与仪式

(1)婚礼习俗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仪式之一。婚礼习俗分为三步,即纳采、过礼和亲迎,每一步都有一系列的仪式和习俗。这些习俗体现了尊长、尊敬和对传统的继承。 (2)丧葬仪式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仪式。根据封建礼制,丧葬仪式应该庄重而隆重,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对死亡的敬畏。 (3)祭祀仪式是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重要体现。例如,孔庙祭孔、祭拜神灵等仪式,都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和庇佑。 4. 古代礼制与现代社会 封建礼制与仪式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逐渐减弱,但仍然有一定的存在和传承。例如,传统的春节庆祝活动、清明节扫墓等习俗至今仍在人们的生活中保留着。封建礼制和仪式习俗的存在提醒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追求。 总结: 中国古代的封建礼制与仪式习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秩序和道德规范。从君臣关系到家族礼制、宗教仪式,古代中国的礼制和仪式习俗丰富多样。虽然现代社会中这些习俗的影响逐渐减弱,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依然与我们息息相关。通过了解与学习中国古代的封建礼制与仪式习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次含义,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和保护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国古代礼仪的特点

中国古代礼仪的特点 中国古代礼仪特点 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 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 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 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 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 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 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 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 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 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 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 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 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 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 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 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

我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礼节、节日集锦

我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礼节、节日集锦 五礼 古代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1)吉礼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

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先有所亵渎。 (2)嘉礼:有关个人成长和交往以及王位承袭的礼节。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笄礼:古代女子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的礼仪,又称“及笄”“笄年”(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 合卺:结婚;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