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格魅力——以《论语》为考察中心.doc
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的人格魅力——读《论语》有感内容摘要:《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论语》一书,介绍了当年孔子及其弟子的一言一行。
让我们知晓了孔子对人生的看法,对待别人的态度,处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关系,以及对弟子的谆谆教诲。
关键词:论语,孔子,仁,礼,义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一位圣人,《论语》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实现了孔子的伟大的人格形象。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孔子的主张是“忠”“孝”“礼”“义”,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义”。
“仁者爱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他对“仁”的解释。
一·仁孔子思想学说的内在核心是“仁”。
孔子所谓的“仁”,体现在各个方面。
孔子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又说“仁者,爱人”。
(《颜渊》)[33],力求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力求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郭沫若说孔子此功是“人的发现”,匡亚明说“泛爱众而亲仁”正是“古代原始人道主义精神的反映”[34]。
孔子所谓的“仁”,体现在各个方面。
“孝弟也者,其人之本与”?孔子认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就是仁的根本。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要体现“仁”,首先就必须要孝顺父母,顺从兄长。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摘要:细读《论语》,我们就会发现,孔子是一位具有多彩多姿性格的人,有时还很可爱。
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能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里产生重要影响,当然是源于它博大精深的思想,但与孔子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有莫大的关系。
关键词:学者;智者;仁者;通者;人格魅力孔门弟子亲眼目睹了孔子的人格魅力,并为其所吸引。
《论语·述而》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孟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①]这是对孔子人格的一种轮廓式的描述。
颜渊对孔子更是赞佩不已:“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即使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孔子在很多地方同样让人赞赏。
一、孜孜不倦的学者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
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孔子自己承认:“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
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论语·乡党》)。
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
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对这一事件,《史记·孔子世家》所记略有不同:“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中孔子的人格形象

《论语》中孔子的人格形象
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他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却在他的知识论说,哲学观点和人格素质方面取得了可歌可泣的成就,其思想影响了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文化。
《论语》的著名记载了孔子给人们留下的思想与道德精神。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伟大人格。
孔子是一个谦逊博学的人,他让我们看到一个谦卑、勤奋学习的形象,孔子曾经说过:“在学习时,就像在拾草一样,人觉得自己无以及众,而不断努力学习,求知若渴,以求
获取真理。
”孔子教育下的学生,用敦厚的习惯、智慧睿智的原则来对待学问,求知若渴,坚持不懈的追求,这让我们佩服不已。
孔子非常重视人的本质,他也说过:“一个自然是潜在的天赋,我们要给它充分的发挥机会。
”孔子提出的绝不依赖遗传的理论,充分发挥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宣传性格形成的正
面价值观,让人们不断对自己要求提高,勇于接受挑战,积极进取,终获成功。
孔子丰富多彩的人格,也增添了他的崇高地位。
他负责任,仁爱,仁慈,以平等心态对待学生,追求完美,拥有传播正义、献身国家、替天行道之勇气。
孔子将知识、真理和理性的思想融入到中国的道德中,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人格是一个多元的全面体系,他的人格的完整让人敬仰,离开世俗的诱惑,执著地追求道德精神,为人民群众服务,带给我们智慧和慈爱。
孔子让我们相信,一个胸怀忠心,毫无私心,知识丰富,认识深刻的人,能够做到爱惜知识、爱护社会,实践传统美德,而改变我们的生活。
孔子的人格魅力 (2)

儒家的祖师爷孔子恐怕做梦也不曾想到,自己身后居然能拥有那样令人目眩神移的殊荣:“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之类的头衔纷至沓来。
不过,这样一来,孔子身上的人性色彩消失了,留给人们的印象是高高在上,一脸严肃拘谨貌,是神而非人,可敬而不可亲。
所幸的是,大量相对比较原始文献的传世,可以帮助我们透过神化的迷雾窥见历史的本相,了解和欣赏历史人物固有的人性风采。
孔子的情况亦复如斯。
一部《论语》使孔子作为一位平凡随和而又伟大高明的人物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世说新语•伤哲》载王戎之言:“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孔子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有血有肉、喜怒哀乐皆形于色的普通人。
作为“情之所钟”的寻常人物,他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充满着“凡夫俗子”式的情感自然流露。
真可谓“芙蓉出清水,天然去雕饰”。
你看他多么自负,多么不安于位,热衷于表现自己,于是有时不免会说些大话,夸下海口:“如有用我者,三年其为东周矣”,甚至连三年都不必要,一年就足够了:“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
”他凭什么有这样的底气,有这样的自信?理由很简单,他自认为是“天纵之圣”,是古代文化的唯一承继者,理所当然担当着“治国平天下”的责任,且具备着这方面的杰出才能:“文王既死,文不在兹乎!”可惜的是,当时的统治者个个有眼无珠,没有发现他这位人才,害得他东奔西走,四处碰壁,“累累如丧家之犬”。
每念及此,孔子的心里就无法平衡,郁闷得很,无怪乎他要时不时地发牢骚、讲怪话:我难道是只挂在墙壁上的葫芦,中看不中吃吗?越想越不是滋味,气恼懊丧之下,他甚至萌生出远走高飞、到荒凉偏僻地方另开局面的奇怪念头:“子欲居九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这种天真率性的言行,实在不像是一位“圣人”应该有的风度,只能给人留下大言不惭、想当官几近“猴急”的印象。
然而,这恰恰让我们看到了孔子富有人情味的一面,真诚爽直,口无遮拦,绝没有后世那些假道学口是心非、巧言令色的气息。
关于《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关于《论语》中的孔子形象《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的孔子形象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千古圣贤”,其思想和贡献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下从孔子品德、思想和影响三个方面探讨孔子形象的含义和价值。
一、孔子品德孔子是一位高尚的人格魅力者,在《论语》中表现出了他的品德。
孔子不仅具有博学的知识、独特的思想,而且深受他的追随者的爱戴和尊重。
孔子强调“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他自己也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典范。
他体现了尊重他人、虚心好学、正直崇高、坚持信念、助人为乐和孝顺父母等优良品德。
同时,他也很注重自我修养,以此来塑造自己的人格。
他谦虚、宽容、耐心、严谨、公正,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些品德的体现使其摆脱了现实的闲杂和尘嚣,成为人们敬仰的伟人。
这些品德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当时,也影响了后世,孔子作为典范和榜样被爱戴和向往。
二、孔子思想孔子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普及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伦理思想和人性思想等。
他强调人的本性善良,而不是善恶分明,即人性本善,认为教育可以让人民变得更好。
他对教育的重视,使得教育成为了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
他强调“以礼治国”,显示出他对于道德、伦理规范的重视,并认为只有敬畏天命、顺应人伦,才能实现和谐社会。
如果把孔子的思想与孟子的思想相比较,孔子更加强调教育、道德伦理和秩序,而孟子更强调人的品质改进和政治理论发展。
三、孔子的影响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贡献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创立了儒家文化,推广了“中庸之道”,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下学上达”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孔子的影响力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的影响。
浅谈《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摘要:孔子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孔子的形象被不断塑造着。
《论语》是一部以孔子为中心收集的言行材料,是最能体现孔子形象的一部书。
笔者通过《论语》中对孔子言行的记载,分析还原其形象,以求展现出一个真实完整的孔子。
关键词:《论语》孔子形象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由于儒学被历史上大多数朝代奉为治国之本,孔子也被尊崇为至圣先师,因此,孔子的形象也就开始了不断被塑造的历程,一步一步走上了神坛,距真实的孔子越来越遥远了。
《论语》是一部以孔子言行为中心收集的材料,是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的一部书,要客观地把握孔子的历史形象,就必须从这部书开始。
下面笔者将粗浅地分析一下《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一、忧国忧民的政客形象在孔子看来,伦理道德是家庭和社会得以维系、安定和发展的根本,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规范。
如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时,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也就是说要搞好统治,首先就得摆正统治秩序,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所在等级的道德行为规范去做事,才能天下太平、百姓安乐、长治久安。
在这里他把君臣之间的伦理规范又放在了父子之上,由小家庭及大社会规定了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
孔子认为行政手段是实践这套伦理道德的直接渠道。
因此,渴望被统治者任用。
50多岁时,带领弟子踏上长达l4年的周游列国的道路。
每到一处都认真研究当地的政治,宣扬“仁”的思想,甚至他还要冒着被权臣杀害的危险。
虽然,没有一个统治者愿意采纳他的主张但是孔子从不气馁。
他对弟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参政的激情来自于强烈的对现实的关怀,以天下为己任,从这个角度来谈,孔子是个不折不扣的政客。
二、修身养性的君子形象据杨伯峻先生的统计,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107次,几乎是出现率最高的名词了,可见,孔子对“君子”的推崇。
论语中的孔子处世智慧与人格魅力

论语中的孔子处世智慧与人格魅力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领悟到了孔子处世智慧与人格魅力的重要性。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分享我对论语的研究心得,并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魅力。
首先,论语中展现了孔子处世智慧的方方面面。
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这种持续的学习态度,让孔子成为了一位卓越的智者。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君子不器”的观点,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道德品质为重,而不是追求权力和地位。
这种处世智慧使得孔子成为了一位有远见的领导者,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
其次,论语中展现了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注重修身养性,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提出了“仁”的概念。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孔子的人格魅力在他的学生和追随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都受到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成为了品德高尚的人。
孔子的人格魅力不仅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中,更体现在他对学生和弟子的关心和培养上。
他对待学生和弟子总是耐心倾听,给予指导和鼓励,这种人格魅力使得他的学生们对他深感敬爱。
此外,论语中还展现了孔子对于社会和政治的思考。
尽管本文不涉及政治,但是孔子对于社会和政治的见解是不可忽视的。
他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即在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中寻求共识和和谐。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宽容和包容的品质,能够与不同的人和谐相处。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观点,包容不同的声音,以建立和谐的社会。
总结起来,论语中展现了孔子处世智慧与人格魅力的重要性。
孔子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成为了一位卓越的智者。
同时,他注重修身养性,强调仁爱之心,以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他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他的学生和追随者,使他们受益终身。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一、本文概述《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凝聚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智慧与思想。
本书通过孔子的言行举止,塑造了一个深邃、博学、仁爱、谦逊的智者形象。
孔子在《论语》中展现出的独特个性和高尚品质,不仅为后世树立了道德的典范,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通过深入剖析《论语》中的孔子形象,探讨其思想内涵、人格魅力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孔子的智慧与精神。
本文首先将对孔子在《论语》中的整体形象进行概述,包括其身份背景、教育理念、政治主张等。
随后,文章将逐一分析孔子在道德、智慧、情感、审美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揭示其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独特魅力。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探讨孔子形象对后世的影响,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文章将总结孔子形象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以及如何将其智慧应用于当代社会,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二、《论语》中的孔子:政治主张与伦理思想孔子在《论语》中展现出的政治主张和伦理思想,塑造了一个深邃而博大的思想家形象。
他的政治主张,主要体现在对仁政的推崇和对礼制的尊重。
孔子认为,政治的核心在于仁爱,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民众疾苦,实行富民政策,使人民安居乐业。
他也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礼是维持社会秩序、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石。
在孔子看来,仁与礼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理想政治的核心要素。
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作为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其中,仁是最高原则,要求人们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尊重生命,关注他人。
义是指做人的道理和正义,强调人们应遵循道德准则,做出正义的选择。
礼则是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求人们遵守礼仪制度,维护社会秩序。
智是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鼓励人们不断学习,提升智慧。
信则是诚信守信的品质,认为诚信是人际关系的基石,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原则。
孔子在《论语》中通过对话和教诲,深入阐述了这些政治主张和伦理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人格魅力——以《论语》为考察中心内容摘要:本文以《论语》为考察中心,同时参照《孔子家语》、《礼记》等书,着重论述孔子得人格魅力.孔子非凡而永恒得人格魅力,体现为以下几端:孔子是文化得终极关怀者,孔子是孜孜不倦得传道者,孔子是躯体力行得践履者,孔子是乐观坚强得通达者,孔子是无上亲和得仁爱者 .关键词:孔子人格魅力《论语》礼乐仁毫无疑咨询 , 文献资料(传世得/出土得[①])是我们进入古人精神世界得桥梁和通道.后人之于孔子 ,其情形亦复如是 .司马迁讲:“余读孔氏书 ,想见其为人 .(”《史记·孔子世家》)研究孔子得文献资料 ,除了《史记》得《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等外 ,直截了当得材料则是《论语》、《孔子家语》 [ ②], 以及《礼记》等;而《论语》一书,更是天字第一号得差不多文献.后世欲知孔子 ,舍《论语》复将何从 ?故《论语》巍然而为儒家要典,甚或可尊之为儒家“圣经”;《论语》之所言所论 ,屹然而为足可与时刻相抗衡得空谷足音.一代国学大师钞票穆讲:“《论语》一书 ,乃孔子遗训所萃,此为中国最古最有价值之宝典. ”[ ③]《论语》一书得最大价值,在于它真实地再现了孔子平凡而伟大得人格形象, “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重读《论语》、“想见其为人”,感叹他广博得知识和儒雅得风度,体会其文化考虑与生命关怀,探寻圣人得精神风骨与人格魅力,真所谓“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者也 .www 如此读《论语》、思孔子 ,庶几近于陈寅恪所谓“同情之了解”[④].孔子 ,一个人格伟岸得仁者、一位“何其多能”得卓越得智者、天意纵使之而成得一代圣人(“固天纵之将圣”)(《论语·子罕》),被誉为时代得精神偶像.早在西汉之时,司马迁就差不多推许孔子为“至圣”(《史记·孔子世家》) .后来儒家极力构想得、积极追求得理想人格(“内圣”) ,事实上孔子早确实是光辉得典范,堪称“万世师表”孔.子非凡而永恒得人格魅力,约略可从以下几端“述”之:文化得终极关怀者文化 ,是人类有不于动物得标志;因此,所谓“文化”,实即“人得文化”(贺麟称之为“人文化”[ ⑤]) .文化 ,是支撑人格得基石,是砥砺人格得中坚;因此 ,正是文化给予人格以厚重得意义.孔子生于“礼崩乐坏”得春秋时期 ,终生以恢复古代得文化传统为己任,并以发扬光大这一文化传统为其职志 .他勤奋好学 ,他开馆授徒 ,他奔跑列国 ,他整理古籍 ,为自己得政治理想和文化理想奋斗了一生 .孔子讲他自己“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论语(·述而》);事实上 ,孔子是既“述”又“作”,而且是以“述”为“作”而.这恰好也是孔子伟大得文化人格之所在, “孔子关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于开始将原有得制度 ,加以理论化 ,与以理论得依照”[ ⑥],他“把古代得制度理论化了, 使得这种将要僵死得制度得到新生命而接着维持下去.他得大贡献在此 ,他因此为今人诟病也在乎此”[ ⑦].孔子差不多上是维护“周礼”得,但又认为“周礼”要有所损益,而通过损益得“周礼”才合乎他得理想;那个理想 ,他称之为“道”[ ⑧]孔.子之“道”,事实上确实是文化之“道”,它是孔子得“终极关怀”( ultimate concern ) .孔子讲:“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 ”(《论语·卫灵公》)正是人使“道”得以弘扬 ,这是何等自觉得认识啊!孔子又讲:“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论语·里仁》)志趣高尚、生活知足 ,这是何等感人肺腑得精神啊!《论语·泰伯》讲:“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此数语虽出自曾子之口 ,实则亦是夫子之道;这是何等崇高得担当精神啊!陈寅恪讲:“自昔大师巨子 ,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 ,为其托命之人 ,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 ,补前修所未逮 . 故其著作能够转移一时之风气 ,而示来者以轨则也 . ”[ ⑨]王国维是典型 ,陈寅恪也是典型 ,而孔子更是典型 ,而且是原创型得文化大师、民族精神得巨子 .准此 ,我们对孔子之勤奋好学、刻苦自学、虚心咨询道 , 便不难“同情之了解”,自亦感动莫名 . 关于有学之士 ,孔子是“不耻下咨询”(《论语·公冶长》),他曾经“见于郯子而学之”(《左传》十七年) ,曾经“咨询礼于老聃”(《孔子家语·观周》) , “入大庙 ,每事咨询”(《论语·八佾》) ,真正地做到了“学而不厌”(《论语·述而》) .最为难能可贵得是 ,孔子在“学”中融入了一种深深得文化关怀——对“道”得终极关怀 .抚今思昔 ,顿觉文化之于人格魅力得无上可贵!当今社会流传着一种批判意见 ,讲许多人“有知识 ,无文化”、“高学历 ,低素养”究.事实上 ,这是对作为文化内容之一得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得呼唤 .孜孜不倦得传道者孔子之伟大 ,不但在于他是博学而多能得学者,是中国古文化传统得赓续者(“托命之人”),是儒家理想人格(“内圣”)得杰出典范而为“万世师表”;而且在于他勇敢而自觉地承担起传承文化得重担 ,是孜孜不倦得传道者(“外王”) .孔子是中国私人讲学得第一人 ,也是特别高超得教师和杰出得教育家;藉此 ,方可“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使中国文化代代相传、绵延赓续 . 孔子在教育方面最光辉、最灿烂得一点 ,便是他打破“学在官府”得局面 ,制造性地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所谓“有教无类”,即“不分宗族贵贱 ,不分阶级 ,基本上能够施教得”,这是人类教育史上“一项非常有革命意义得政治突破”[⑩].在教育活动中,孔子确确实实实践了“有教无类”比.如 ,出身贫寒得颜渊不但成为孔子得弟子,而且成为孔门得高才生、孔子得得意门生(《论语·雍也》) .孔子讲“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此绝非虚语.孔子爱自己得学生一如爱自己得亲孩子,而自己得亲孩子(孔鲤)并未得些许私厚(《论语·季氏》),真正体现了“一视同仁”得崇高原则 .孔子和弟子们不但在人格上是平等得,而且在学咨询上也是平等得 ,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在弟子们得心目中,孔子得形象是“温而厉 ,威而不猛 ,恭而安”(《论语·述而》) .孔子自三十岁招收学生 ,一直到老都恪守着“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论语·子罕》)得传道原则;因此 ,孔子博得了学生得无限爱戴 .孔子传道授业是非常成功 ,他得学生颜渊曾经喟然而叹:“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 , 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 , 既竭吾才 ,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 ,末由也已 . (”《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八字 ,绝非虚语 .《史记·孔子世家》讲孔子“以诗书礼乐教 ,弟子盖三千焉 ,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不管是孜孜不倦得传道 ,依然付诸实施得践履 ,孔子关于自己所承担得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都有一种“舍我其谁”得自觉认识 ,并具备大无畏得牺牲精神 .据《论语·子罕》载 ,孔子因貌似阳虎(阳虎尝暴匡人)而被匡人拘系(“子畏于匡”) .孔子讲:“文王既没 ,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还讲:“天生德于予 ,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又讲:“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甚至认为:“如有用我者 ,吾其为东周乎 ?”(《论语·阳货》)非常显然 ,孔子是以文化“托命之人”和传道者自居得 .有人如此评讲孔子得这种所作所为, “孔子以身作则式地实践了对这种具有历史责任感得伟大人格得自觉追求”[11],此语甚精当 .嗣后得孟子 ,更是明确提出“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讲:“彼一时 ,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 ,七百有余岁矣 .以其数则过矣 ,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 ,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 ,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也 ?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以“未得为孔子徒”而引以为憾 ,又讲他“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看来 ,孟子这一思想是“渊源有自”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躯体力行得践履者礼,是人类区不于动物得标志之一 .《礼记·曲礼上》讲:“鹦鹉能言 ,不离飞鸟 .猩猩能言 ,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 ,虽能言 ,不亦禽兽之心乎 ?是故圣人作 ,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 ,知自不于禽兽. ”礼 ,是维系人类群体得外在规范,是构建和谐社会得法宝.《左传》隐公十一年讲:“礼,经国家,定社稷 ,序民人 ,利后嗣者也 . ”孔子所生活得时代 ,是“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得时代 .孔子对当时“礼”得破坏毁弃痛心疾首 , 不但振臂疾呼、奔跑呼吁 ,而且以身作则、躯体力行 ,成为躯体力行得“礼”得践履者 ,粹然而为一代礼学大师 .早在青年之时 ,孔子就表现出了对“礼”得出奇得爱好 .《史记·孔子世家》讲:“孔子为儿嬉戏 ,常陈俎豆 ,设礼容 . ”及至成年之后 ,孔子对“礼”更是痴迷 , “入太庙 , 每事咨询”(《论语·八佾》) . 他讲:“夏礼 ,吾能言之 ,杞不足征也;殷礼 ,吾能言之 ,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论语·八佾》) .待见“周室微而礼乐废 ,诗书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对“礼”愈发执著 ,尤其注重整齐“周礼”、恢复“周礼”他.讲:“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论语·八佾》)孔子对礼高度重视 ,认为人不学礼则无以立身(“不学礼 ,无以立”[12])、不知礼则无以自立(“不知礼 ,无以立”[13]) , “民之所由生 ,礼为大”(《礼记·哀公咨询》) .孔子不但重视礼 ,而且特别强调以身作则、躯体力行 ,首先是自己“正其身”,才能“正人”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不正 ,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孔子领先以身作则、坚持习礼,甚至在颠沛流离之中也不忘“礼”孔,“子去曹适宋 ,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史记·孔子世家》).堂堂中华,“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礼记·中庸》) ,孔子与有大力焉.《论语·学而》载有子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 ”冯友兰讲:“礼之本是人得性情,人得真情实感 .在表面上看起来,礼得作用是扳着面孔做分不 ,人与人之间得分不 ,但据有若讲 ,礼实际上所要得到得是人与人之间得协和 . ”[14]孔子不然而“礼”得坚决得践履者 ,而且是“礼”得高超得理论家 .孔子专门注重以“仁”释“礼”孔.子认为 , “仁”是“礼”得思想基础 , “人而不仁 , 如礼何 ?”(《论语·八佾》)颇为典型得事例 ,体现在孔子对“三年之丧”得解释中 , “子生三年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 ,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论语·阳货》)李泽厚讲:“孔子用心理得‘仁’来解讲‘礼’,实际确实是把复兴‘周礼’得任务和要求直截了当交给了氏族贵族得个体成员(‘君子’),要求他们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承担这一得‘历史重任’,把它作为个体存在得至高无上得目标和义务. ”[15]他又讲:“孔子释‘礼’为‘仁’,把这种外在得礼仪改造为文化—心理结构 ,使之成为人得族类自觉即自我意识,使人意识到他得个体得位置、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与他人得一般交往之中即现实世间生活之中. ”[16]孔子对“礼”得规定解释 , “并没有高深得玄理 ,也没有神奇得教义”,而是“更平实地符合日常生活,具有更普遍得可同意性和付诸实践得有效性”[17].乐观坚强得通达者在一般得思想史视野里 ,多认为西方文化是“罪感文化”,而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李泽厚讲);立讲者认为 , “乐感文化”所追求得“乐”,并非动物式得自然产物 ,而是后天修养得某种成果[18].孔子所讲得“乐”,是广义得“乐”,它包括诗歌、音乐、舞蹈,大致相当于现在所讲得“文艺”(文学艺术).孔子经常礼、乐并称,认为二者一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 .如《论语·泰伯》载孔子之语 ,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孔.子得这一思想 ,被后世儒家一脉继承并发扬光大 . 新儒家代表人物贺麟认为, “儒学是合诗教、礼教、理学三者为一体得学养,也即艺术、宗教、哲学三者得谐和体”;因此 ,新儒家思想得开展 , “大约将循艺术化、宗教化、哲学化得途径迈进”[19].乐“”之一端 ,实即中国文化“艺术精神”得体现[20].本节所讲得“乐”,有三层含义:一是礼乐之乐;二是欢乐之乐,三是乐观之乐.下文分而言之:孔子爱好音乐、学习音乐 ,注重音乐教育 .孔子有非常高得音乐修养 ,他曾经跟随师襄子学鼓琴 ,也会击磬(《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最喜爱得音乐是《韶》 ,认为《韶》“尽美矣 ,又尽善也”(《论语·八佾》);他“与齐太师语乐 ,闻《韶》音 ,学之 ,三月不知肉味”(《史记·孔子世家》),慨然而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想不到音乐之美有到如此境地者)(《论语·述而》)孔子以“六艺”教人 ,所教内容之一得“乐”仅次于“礼”而居第二 .孔子讲:“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游于艺 . ”《论语(·述而》)这四端既是孔门教学之条目 ,也是修身治学之次序 .晚年归鲁 ,孔子又整理“乐”孔.子自述:“吾自卫反鲁 ,然后乐正 ,雅颂各得其所 . ”(《论语·子罕》)宋儒有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之教 ,事实上 ,答案就在《论语》中 .孔子所讲得“乐”并,“不是一种肉体得欢乐 ,而是一种精神得平静得满足”[21]孔.子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论语(·述而》)这种达观得欢乐得情怀,孔子一直保持到晚年,他讲自己“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而颜回箪食瓢饮中得“乐”,孔子是高度褒扬、激赏有加,也深为宋儒所津津乐道 .孔子讲:“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 ,回也!”(《论语·雍也》)孔子积极入世、济世,但这并不阻碍他保有一颗平常心.有一次 ,孔子让子路、曾皙(名点)、冉有、公西华各言其志.曾皙讲:“莫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钞票穆分析讲 ,孔子骤闻曾皙之言 , “有契于其平日饮水曲肱之乐,重有感于浮海居夷之思 ,故不觉慨然而叹也”[22]孔.子“喟然”之叹 ,值得细细玩味 .孔子在世之时 ,许多人对其所作所为深为不解,甚至以为孔子是不合时宜得“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论语·宪咨询》) .但他得弟子却认为自己得老师是个德行高尚得人.据《论语·子张》载 ,叔孙武叔曾经诋毁仲尼,子贡遂为老师辩白.子贡讲:“无以为也 ,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 ,丘陵也 ,犹可踰也;仲尼 ,日月也 ,无得而踰焉 .人虽欲自绝 ,其何伤于日月乎 ?多见其不知量也!”“仲尼不可毁”尽管出自子贡之口 ,但却颇得孔子思想得“个中三昧”孔.子一直主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关于世人得误解与曲解 ,孔子不以为忤 ,心平气和地泰然处之 . 孔子积极奔跑于世 ,但却屡屡受挫——仕鲁碰壁 ,弃官去鲁 , “斥乎齐 ,逐乎宋、卫 ,困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于楚(《史记·孔子世家》).关于这种种困难困厄 ,孔子有着清醒得理性得认识 ,乐观视之、泰然处之 .孔子认为 ,这是“时”(时势)使然 .他讲:“夫遇不遇者 ,时也;贤不肖者 ,才也 .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 ,众矣 ,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 ,不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 ,不为穷困而败节 . ”(《孔子家语·在厄》)因此 ,孔子讲他“不怨天 ,不尤人”,并感叹讲:“知我者 , 其天乎!”(《论语·宪咨询》)关于外事外物(相关于“己”而言) ,孔子强调自我调整——随机应变、能屈能伸 .孔子讲:“君子之行己 ,其于必达于己 ,能够屈则屈 ,能够伸则伸 .故屈节因此有待 ,求伸者因此及时 .是以虽受屈而不毁其节 ,志达而不犯于义 . ”(《孔子家语·屈节解》)然而 ,这种灵活得能屈能伸有着鲜亮而严格得原则 ,那确实是“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于义”,关键之处在于因“时”得其“中”金.景芳讲 ,孔子思想有两个核心 ,一个核心是“仁”(仁义) ,一个核心是“时”(时、中) [23], 深得孔子“个中三昧”.甚至在栖栖惶惶得流浪中,孔子仍然保持着高度得乐观精神,有时还会来自我解嘲式得“冷幽默”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师徒被困陈蔡 , “绝粮”七日 , “从者病 ,莫能兴”,但孔子仍然“讲诵弦歌不衰”随.后 ,孔子适郑而与弟子相失 ,孔子独立城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 ,其颡似尧 ,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形状 ,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 ,然哉!然哉!”困厄之中得孔子 ,其乐观坚强得心态和精神 ,由此可见一斑 . “欣然笑”三字 ,甚为传神 ,颇可玩味!《易传》 [24] 上得两句话 ,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象》),贴切地表达了孔子这种乐观而通达得坚强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得这种“乐感文化”,逐渐上升为一种民族精神 ,对后世有着深远而重大得妨碍 .李泽厚讲:“这种精神不只是儒家得教义,更重要得是它差不多成为中国人得普遍意识或潜意识,成为一种文化—心理结构或民族性格”[25].无上亲和得仁爱者孔子是一位心胸开阔得温厚得长者,是一位具有仁者情怀得和气得君子,是一位拥有无上亲和力得圣人 .一个“仁”字 ,是孔子思想体系得中心,也是孔子心胸、情怀、亲和力得最好得见证.在《论语》中 , “仁”字凡 109 见 ,其他诸范畴无出其右者.故郭沫若讲 , “一个‘仁’字最被强调 ,这能够讲是他得思想体系得核心”[26];李泽厚亦云 , “尽管‘仁’字早有 ,但把它作为思想系统得中心 ,孔子确为第一人”[27].“仁 ,亲也”(《讲文解字·人部》).孔子所提倡得“仁”,并不像程朱所讲得是禁欲得死板得;相反, “仁”是爽朗泼得 ,是“人之性情之确实及合礼得流露”[28],仁“即天真纯朴之情 , 自然流露之情,一往情深、人我合一之情”[29]换.句话讲 ,在孔子那儿 , “仁学一开始幸免了摈弃情欲得宗教禁欲主义”孔,“子绝少摆出一副狰狞面目”[30].孔子认为 ,人必须有“真性情”、“真情实感”,而这是“仁”得要紧基础;然后 ,才能够有“仁”得品质——换言之 , 真“性情”、“真情实感”是“为仁”得必要条件 ,但不是充足条件 [31].孔子讲:“刚毅、木讷 ,近仁 . ”(《论语·子路》)又讲:“巧言令色 ,鲜矣仁!”(《论语·学而》 ,又见《阳货》)“刚毅木讷”者和“巧言令色”者形成了鲜亮得对比 ,前者接近于“仁”,而后者则非常少能成为“仁”;因此 ,孔子专门强调“直”人,“之生也直 ,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孔子专门批判虚伪 ,他讲:“巧言、令色、足恭 ,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耻之 , 丘亦耻之 . ”(《论语·公冶长》)作为大写得“人”、作为贤能得教师、作为温厚得长者 ,孔子无疑堪称“仁者”得楷模和表率 .在与学生得日常交往和接触中 ,孔子不时流露出“真性情”、“真情实感”,有时还不乏幽默感 .据《论语·阳货》载,有次孔子至武城(时子游为武城宰), “闻弦歌之声”,夫子因此“莞尔而笑”,讲:“割鸡焉用牛刀 ?(”意谓治理区区武城小邑 ,为必用礼乐大道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 ”玩笑之中 ,可见孔子是欣喜多于惋惜 . “戏”字一言 , “莞尔”一词 ,是孔子“真性情”得流露 ,是孔子本然一面得体露 .读到这个地方 ,使人倍感孔子亲和力之非同凡响 .所谓“仁”,是关于大写得“人”得反思 ,是人类精神得自觉 ,也是孔子心目中“人得最高得道德品质”[32]孔.子讲 , “仁者 ,人也”(《礼记·中庸》),又讲仁者“爱人”(《论语·颜渊》)[33], 力求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郭沫若讲孔子此功是“人得发觉”,匡亚明讲“泛爱众而亲仁”正是“古代原始人道主义精神得反映” [34]换.言之 ,孔子是中国“轴心时代”得人文大师 ,孔子与老子是互相辉映得两大巨擘(我经常如此讲).然而 ,孔子所讲得“仁爱”并不是无原则得什么都爱, “君子亦有恶”(《论语·阳货》) , “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论语·里仁》) .孟子讲孔子是“圣之时者”,是“集大成”者(《孟子·万章下》),这是对孔子人格得极度赞誉,而此诚非过誉之辞 .宋朝有一个无名氏写了两句诗:“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 . (”《朱子语类》卷九十三)此语纵使在今天看来,仍然掷地有声!--------------------------------------------------------------------------------[ ① ] 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 ,即王国维所讲得“二重证据”(《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得讲义》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年 ,第 2—3 页) .[ ② ]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事迹言行得重要文献,体例与《论语》相似,但篇幅远远超过《论语》.今本是在王肃作注后流行起来得,因此它长期以来被视作伪书.但结合出土文献(如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竹简、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竹简)考察,研究者多认为《孔子家语》并非伪书,它得原型早在汉初就差不多存在,后经从孔安国到孔猛等数代孔氏学者得陆续编辑增补 .[ ③ ] 钞票穆:《论语新解》,北京:三联书店,2002 年,第 508 页 .[ ④ ] 陈寅恪讲:“所谓真了解者 ,必神游冥想 ,与立讲之古人 ,处于同一境地,而关于其持论因此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 ,表一种之同情 ,始能批判其学讲之是非得失 ,而无隔阂肤廓之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 1930 年),《金明馆丛稿二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 , 第 247 页]. [ ⑤ ] 贺麟:《文化、武化与工商化》,《文化与人一辈子》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年,第 280 页.[ ⑥ ]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 ,第 56 页 .[ ⑦ ] 童书业:《春秋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年 ,第 254—255 页 .[ ⑧]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三版 ,第 128 页 .[ ⑨] 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 1934 年) ,《金明馆丛稿二编》,第 219 页.[ ⑩] 匡亚明:《孔子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第 291 页 .[11] 李泽厚:《孔子再评价》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年 ,第20页.[12]《论语·季氏》 .[13]《论语·尧曰》 .[1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第三版 ,第 164 页 .[15]李泽厚:《孔子再评价》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年 ,第 19页.[16]李泽厚:《孔子再评价》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年 ,第 32页.[17]李泽厚:《孔子再评价》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年 ,第 15页.[18]李泽厚:《试谈中国得智慧》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年 ,第 290—300 页 .[19]贺麟:《儒家思想得新开展》( 1941 年) ,《文化与人一辈子》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年,第 9 页.[20]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2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第三版 ,第 166 页 .[22]钞票穆:《论语新解》 ,北京:三联书店 ,2002 年 ,第 299 页 .[23] 金景芳:《论孔子思想得两个核心》,《历史研究》 ,1990 年第 5 期.[24]关于《易传》 ,我赞成“孔子作《易》(《易传》)”讲 .此事体大 ,兹不赘述 .[25]李泽厚:《试谈中国得智慧》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年 ,第 295 页.[26]郭沫若:《孔墨得批判》 ,《十批判书》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6 年,第 87 页 .[27] 李泽厚:《孔子再评价》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年 ,第 9 页 .[28]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 60 页 .[29]贺麟:《儒家思想得新开展》( 1941 年) ,《文化与人一辈子》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年,第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