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 6_1 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教案 晋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地理下册晋教版导学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晋教版导学案

主备人反馈练习一、选择1.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下列哪一条年降水量线最接近?()A、200mmB、400mm C、800mmD、1600mm2 .我国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分界线确定的说法,正确的是()A、气候差异B、地形差异C、河流差异D、植被差异3 .北方地区不包括哪一个省?A.山东省B、山西省C、河北省D、浙江省4 .上海市属于四大地理区域中的()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5 .位于我国的第一级阶梯上的地理区域是()A、青藏地区B、南方地区C、北方地区D、西北地区二、读“中国地理分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 .将图中大写英文字母代表的地理区域名称填在下列空格内:A、地区B、地区C、地区D、地区2 .图中C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D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3 .A、B两地区的地理分界线(图中虚线)是岭―河一线。

课堂检测1、根据各地的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的差异, 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山脉)、(河流)一致。

3、我国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影响的界线,大致与mm等降水量线一致。

4、我国四大区域中,平均海拔最高的是。

5、早穿棉袄午穿纱描述的地区位于。

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景观位于:()A、内蒙古自治区B、西藏自治区C、南方地区D、东北地区7、我国地跨经度最多的地区是:()A、青藏地区B、北方地区C、南方地区D、西北地区8、我国有“日光城”之称的城市为 ( )A.西宁B.日喀则C.拉萨D.乌鲁木齐9、青藏地区主要的农作物为 ( )A.小麦玉米B.水稻油菜C.青稞小麦D.长绒棉葡萄10、青藏高原上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它是 ( )A.青海湖B.鄱阳湖C.洞庭湖D.纳木错11、下列河流中,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是 ( )A.黄河海河B.长江黄河C.辽河淮河D.珠江钱塘江12、下列地理事物中,与青藏高原“高”和“寒”特征无关的是 ( )A.雪山连绵,冰川纵横B.日照强烈,太阳能丰富C.地广人稀D.地热资源丰富13、连线:下列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或全部位于哪个地理区域。

《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

《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

《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资源优势;
2. 了解东北三省的黑土地特点及其重要性;
3. 了解东北三省黑土地的农业发展现状和前景。

二、导学内容:
1. 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资源优势;
2. 东北三省的黑土地特点及其重要性;
3. 东北三省黑土地的农业发展现状和前景。

三、导学重点:
1. 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资源优势;
2. 东北三省的黑土地特点及其重要性。

四、导学难点:
1. 东北三省黑土地的农业发展现状和前景。

五、导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东北三省的地图和图片引入话题,引起学生对东北三省的兴趣;
2. 进修:讲解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资源优势,引导学生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
3. 深化:介绍东北三省的黑土地特点及其重要性,让学生了解黑土地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4. 拓展:探讨东北三省黑土地的农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黑土地增进农业发展。

六、导学延伸:
1. 学生可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东北三省黑土地的历史渊源和珍爱措施;
2. 学生可就东北三省黑土地的农业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3. 学生可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东北三省黑土地的实际情况。

七、导学总结:
通过本次导学,学生了解了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资源优势,了解了东北三省的黑土地特点及其重要性,同时也对东北三省黑土地的农业发展现状和前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学生能够进一步关注东北三省黑土地的珍爱和利用,为东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1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说课稿1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1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说课稿1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1 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6.1 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这一节主要介绍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资源分布以及人文地理特点。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独特魅力。

本节内容既是对学生地理知识的拓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国家领土完整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的地域分布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以及人文特点等方面的知识,对他们来说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提高他们对东北三省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资源分布以及人文地理特点;学会阅读和分析地形图、气候图等地理图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领土完整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资源分布以及人文地理特点。

2.教学难点:地形图、气候图等地理图表的阅读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讲授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地理图表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东北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资源分布以及人文地理特点。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东北三省的地形、气候、资源等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使学生对东北三省有更全面的认识。

八年级地理下册 6.1 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教案 晋教版-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 6.1 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教案 晋教版-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黑土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读图找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地,某某,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东北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描述本区山水环绕的地表形态。

2.通过分析图,归纳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在图上,找出主要的农业产区和林业基地,分析其形成的自然条件。

4.渎图说出煤炭、石油、铁矿、交通运输和主要重工业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 通过观看东北地区的各种图片或录像资料,了解东北地区的地形特点。

德育目标学习东北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山川河流的情感。

教学重点归纳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找出主要的农业产区和林业基地,分析其形成的自然条件。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提问法导人。

播放东北地区录像或风光片:一望无际的沼泽地,成群结对的丹顶鹤,成片的大豆、高梁,某某的冰雕展,美丽的松花江,迷人的太阳岛,天池,林海,拥有海滨浴场和海上石林的城市——某某……学生边看边回答教师的提问:请大家说一说,这些景观位于我国哪些省区呢?为什么这里会形成这些独特的景观?那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个地区。

[讲授新课]一、山水环绕的地表形态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在屏幕上展示图6.1,教师提出思考题:1.读图描述本区的地理位置、X围。

(东北地区包括某某、某某、某某三省和某某自治区的东部)2.它的东、北、西三面分别与哪些国家接壤?(东面与朝鲜接壤;东北面与俄罗斯接壤;西面与蒙古接壤)3.本区西南部与我国哪些省区相邻?(某某、某某)其次,指导学生渎图6.2,提出读图要求:1.从图中分析东北地区的地形以什么为主? (平原、山地)2.让学生在图中先找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的分布地区和山脉走向,再找出某某、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松花江等河流的分布和流向,然后指出东北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的分布以及地势特点,通过读图一一查找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在东北地区,平原被山地所环抱,山地外侧又被河流所环绕,从而让学生明确掌握形成东北地区“山水环绕的地表形态”的地形特征概念。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1 《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 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1 《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 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1 《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这一章节主要介绍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资源等特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对祖国东北地区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地理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东北地区的特点和特色,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东北三省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资源等特点,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观察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东北地区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资源等特点。

2.东北地区的人文景观和特色。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东北地区地理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现象和问题。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地图等资料的课件。

2.资料:收集关于东北地区的相关资料,如文章、报道等。

3.地图:准备东北地区的地图,以便学生观察和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关注东北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资源等特点,让学生对东北地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东北地区的人文景观和特色,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6.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6.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6.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分布情况。

2.掌握东北三省的气候、地形、水文、生产等自然特征。

3.理解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地理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4.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其对地域、资源、经济等方面问题的观察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分布情况,经济发展状况和地理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2.难点:如何分析三省的自然特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章节教学内容学时第一节东北三省的自然条件 2第二节东北三省的人文景观 1第三节东北三省的区位优势 1第四节东北三省的发展历程 1第五节东北三省的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2第六节东北三省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1四、教学方法及手段1.授课法与听课法相结合;2.实物资料法;3.图片资料法;4.课外参访法。

五、教学资源准备1.地图、交通图等;2.生产、生态、环境等图片资料;3.课外参观、访问地区的实物资料。

六、教学步骤及内容第一节东北三省的自然条件(2学时)1.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和面积;2.三省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3.东北三省的气候和地形特征;4.三省的主要河流及水资源。

第二节东北三省的人文景观(1学时)1.三省的文化、历史、民族等方面的特点;2.长白山、亚布力、长春等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介绍。

第三节东北三省的区位优势(1学时)1.东北三省在中国的地理位置;2.三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区位优势。

第四节东北三省的发展历程(1学时)1.20世纪初东北的农村经济状况;2.20世纪30年代以来三省工业和农业的发展;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的转型与发展。

第五节东北三省的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2学时)1.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2.三省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与短板;3.三省发展经济的各自特色和发展路径。

第六节东北三省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1学时)1.三省的生态建设情况;2.三省的环境保护近况。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 教案2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 教案2

第二节东北三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明确东北三省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能东北三省区域内部气候的差异并解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2.东北三省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说出东北三省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及原因。

3.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及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并从资源和交通方面分析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资料,学会分析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东北三省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树立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观点。

2.通过了解不同地区因地制宜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

2.东北三省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3.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及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二)教学难点1.分析东北三省自然环境的差异及原因。

2.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原因。

3.东北三省的工业结构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展示、总结。

教学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人物图片赵本山、小沈阳、王小利等影视明星,用东北话来说:“他们都是来自东北那疙瘩的!”继续展示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

设计说明:寻找生活中的“东北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

讲授新课环节一:图说位置、范围教师:出示“东北三省位置图”,学生读图,回答问题。

1.描述东北三省在中国的大致方位。

2.找出东北三省的范围(包括哪三个省)。

3.说出东北三省的经纬度位置。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引导、点拨,统一认识。

1.东北三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

2.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

3.大致位于38°N~53°N、118°E~135°E之间,所处纬度较高。

八年级地理下册6.1东北三省教案晋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6.1东北三省教案晋教版
题型四:旅游发展分析
【示例】请分析东北三省的旅游资源,并说明其开发利用的潜力。
【答案】东北三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等。东北三省的旅游资源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首先,东北三省的自然风光独特,如长白山、镜泊湖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其次,东北三省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底蕴,如伪满皇宫、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最后,东北三省的民俗文化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如冰雪节、民俗村等,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东北三省”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理知识。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分析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地理特点,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结合课本中的地图、图片等资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东北三省的地理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附:题型示例及答案
题型一:地形特点分析
【示例】请分析东北三省的地形特点,并说明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答案】东北三省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山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之一,土地肥沃,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但山地地形也造成了交通不便和资源开发难度大等问题,对农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读图找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地,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东北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描述本区山水环绕的地表形态。

2.通过分析图,归纳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在图上,找出主要的农业产区和林业基地,分析其形成的自然条件。

4.渎图说出煤炭、石油、铁矿、交通运输和主要重工业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 通过观看东北地区的各种图片或录像资料,了解东北地区的地形特点。

德育目标学习东北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山川河流的情感。

教学重点归纳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找出主要的农业产区和林业基地,分析其形成的自然条件。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提问法导人。

播放东北地区录像或风光片:一望无际的沼泽地,成群结对的丹顶鹤,成片的大豆、高梁,哈尔滨的冰雕展,美丽的松花江,迷人的太阳岛,天池,林海,拥有海滨浴场和海上石林的城市——大连……学生边看边回答教师的提问:请大家说一说,这些景观位于我国哪些省区呢?为什么这里会形成这些独特的景观?那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个地区。

[讲授新课]一、山水环绕的地表形态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在屏幕上展示图6.1,教师提出思考题:1.读图描述本区的地理位置、范围。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2.它的东、北、西三面分别与哪些国家接壤?(东面与朝鲜接壤;东北面与俄罗斯接壤;西面与蒙古接壤)3.本区西南部与我国哪些省区相邻?(内蒙古、河北)其次,指导学生渎图6.2,提出读图要求:1.从图中分析东北地区的地形以什么为主? (平原、山地)2.让学生在图中先找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的分布地区和山脉走向,再找出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松花江等河流的分布和流向,然后指出东北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的分布以及地势特点,通过读图一一查找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在东北地区,平原被山地所环抱,山地外侧又被河流所环绕,从而让学生明确掌握形成东北地区“山水环绕的地表形态”的地形特征概念。

二、冷湿的气候讲述东北地区的气候知识时,指导学生读图6.5,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得出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和形成原因。

采用以下方法进行:1.先让学生把这四个城市的名称标在“东北地形”图中的适当位置上,并分析出它们所处的纬度位置的高低。

2.从图6.5中,读出由低纬到高纬、由沿海到内陆气温值的大小变化和降水量的大小变化。

3.从沈阳、哈尔滨图中,分析出一年中气温在O℃以下、10℃以下、20℃以上的月份。

哈尔滨一年中有5个月的平均气温在O℃以下,有7个月的平均气温在10℃以下;沈阳一年中有3个月的平均气温在0℃以下,有6个月的平均气温在10℃以下;而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月份,哈尔滨和沈阳都只有3个月。

4.根据以上分析让学生自己得出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5、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气候特点的原因。

[反馈练习]课堂活动参考答案:1.东北地区濒临的海有渤海、黄海、日本海;相邻的国家是蒙古、俄罗斯、朝鲜。

2.东北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上。

中部是东北平原,周围环绕着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山地外侧环绕的江河有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

3.沈阳、长春、哈尔滨位于平原地区,七、八月气温多超过22℃,说明东北地区夏季温暖;漠河一月气温在-30℃以下,从十月到第二年四月都在O℃以下,说明东北地区长冬、严寒。

4.东北地区国界线很长,利于我国和俄罗斯、朝鲜等国家进行商贸活动,还可以通过东南部海域与韩国、日本等国家联系。

东南部濒临海洋,地势低平,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带来丰沛的降水。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屏幕上展示东北地区粮食、森林的录像和图片: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上的甜菜,松辽平原上的玉米、水稻、高粱、大豆等农作物的丰收景象。

在图片的适当位置出示思考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经过四人小组讨论、切磋后,自己归纳出结论。

[讲授新课]1.东北地区有哪些主要的粮食作物?分布在什么地区?玉米、春小麦、高粱、水稻、大豆,主要分布在松辽平原上;甜菜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上,这里是我国最大的甜菜产区。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与分布的特征是什么?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结构中粮食的生产和林业生产占主导地位。

让学生观看录像和图片: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绵延千里的林海;人们乱砍滥伐森林导致环境遭到破坏的场面等。

提问:1.东北地区的茫茫林海中有哪些主要树种?2.在森林深处,有哪些珍贵的动植物资源?3.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的原因是什么?这里有较好的水、土、光、热条件,经过劳动人民长期的垦殖经营,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

东北平原土层深厚,黑土面积广大,耕地辽阔,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气候对农业生产有利的影响是:(1)夏季温暖,日照较长,这里生长期虽短,但是农作物一般可一年一熟。

(2)大部分地区水分条件较好。

年降水量自东向西由800多毫米减少至400毫米,长白山东南侧可达1000毫米,东部、北部山区属湿润地区,平原属半湿润地区。

降水集中于暖热季节,水热配合较好。

全年降水量的2/3集中于六、七、八月,平原地区85—90%的降水集中于暖热季节。

另外,积雪和冻土还改善了地表的水分条件:积雪把冬季的降水大部分保存下来,使春播时有较稳定的水源。

冻土改变了土壤的水分条件,使第二年春播时土壤有较好的墒情。

(3)冬长寒,气温低,农作物病虫害少。

不利的影响有:(1)热量不足。

冬长寒,积温低,无霜期短,使东北地区的复种指数低,农作物仅能一年一熟。

(2)冻土、沼泽、盐碱地都不利农业的发展。

(3)平原西部受风沙危害,有春旱现象。

(4)夏季降水集中、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区易形成内涝等。

东北地区丰富的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地。

这里地势较高,山体外围水源条件充足,冬季漫长寒冷,树木病虫害少等这些都利于农林基地的发展。

4.分析讨论东北地区林区面积不断减少,森林覆盖率逐年降低,木材蓄积量大幅度下降的原因。

[反馈练习]课堂活动参考答案:1.农作物主要分布在: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上。

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

2.我认为东北地区大部分地区水分条件较好,但有冻土、沼泽、盐碱地都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夏季降水集中,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区易形成内涝等。

3.森林在改善环境方面具有:提供新鲜空气;调节气候;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等作用。

我认为森林能美化环境,还能增加经济效益。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学习一个地区的工业特征,一般从工业发展条件(包括资源条件、市场条件、交通条件、社会历史条件等)、工业的水平和地位、工业的部门和结构、工业分布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但每个区域都有它突出的特征,如东北地区主要的工业特征是发展中的重工业基地。

[讲授新课]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东北地区空白地图,图下写出要填内容,让学生临摹自绘一张东北地区空白草图,在图中填以下内容:(1)重要的工业中心(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鞍山);(2)主要铁矿、煤矿和石油等重要能源基地的名称(辽河、本溪、吉林、松原、大庆、齐齐哈尔、鸡西、鹤岗、抚顺);(3)绘出主要铁路干线(滨洲线、滨绥线、哈大线、京哈线、沈丹线、沈吉线),并填出各线起讫点的名称。

2.指导学生仔细读图,然后,请三位同学到教室前面用鼠标拖动东北地区空白地图,将图下要填内容的名称移到图中相应位置,其他同学自己填。

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主要工业中心、主要矿产、能源、交通的分布,又活跃了课堂氛围。

3.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里采用质疑法,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层次地学习:(1)东北地区发展为我国重工业基地的条件是什么?这里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石油、煤、铁最为重要,是我因生产石油最多的地区。

主要油田有黑龙江省的大庆油田、吉林省的吉林油田和辽宁省的辽河油田。

大庆油田的开发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使我国石油实现了自给。

闻名全国的铁矿有辽宁的鞍山和本溪铁矿。

大煤矿有阜新、抚顺、鸡西、鹤岗。

抚顺有很大的露天煤矿和油页岩,便于综合利用。

有较丰富的水力资源,白山、红石、丰满、镜泊湖等水电站为工业提供电力,并有丰富的江河提供充足的工业用水。

东北地区有我国最大的林区,木材蓄积量占全国的1/3。

有稠密的铁路网、便利的内河航运和海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东北地区还有较长的工业发展历史,为进一步发展工业提供了较好的工业基地和较强的技术力量。

(2)东北地区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及工业中心?本区主要工业城市有沈阳、长春、哈尔滨、鞍山和大连,都分布在哈大铁路沿线。

主要工业部门及工业中心有石油工业中心:大庆、吉林、辽河;煤炭工业中心:阜新、抚顺、鸡西、鹤岗;钢铁工业中心:鞍山、本溪,鞍钢是全国最重要的钢铁工业中心;机械制造工业中心:哈尔滨(发电设备制造)、长春(汽车工业)、沈阳(综合机械制造、电子电器工业)、齐齐哈尔(重型机械制造)、大连(造船工业、化学工业中心);还有哈尔滨的麻纺、制糖;辽阳的棉纺;丹东的丝织业等。

(3)东北地区的交通特点是什么?主要以铁路交通为主,有稠密的铁路网,内河航运和海洋航运也较发达。

[反馈练习]课堂活动参考答案:我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应注意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企业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