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我国新课改提出了“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小学生本身辨识能力具有局限性, 因此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进行积极引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作为小学教师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事物也是一个重要的责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渗透情感教育, 彻底扭转传统教学模式下唯考试成绩论的教学误区。
实现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对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健康成长都有积极促进作用。
1.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1.1促进小学语文未来发展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并未受到重视, 事物的统一化和格式化是应试教育的主要追求目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未来社会发展中对多元化人才的要求更高,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将高智商作为赢得一切的根本, 虽然我们并不能否认智力开发的重要性, 但也需要注意到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情商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心理和人格健全发展并未受到关注。
情感教育则更多注重小学生以教材知识为基础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对小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有积极促进作用。
只有让学生在智商和情商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够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 因此基于情感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能够彻底扭转传统教育模式下忽略学生心理情感培养的弊端, 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革新。
1.2培养小学生良好品质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特征的限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够实现精力高度集中, 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 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因此需要老师通过教学进行积极引导。
但是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采取简单粗暴的灌输式讲解方法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渗透情感教育, 让小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牢记情感教育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小学生更加愿意接受, 而且能够通过情感教育的渗透培养小学生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 为小学生培养良好品质打下基础, 同时也能够对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起到促进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方式及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方式及方法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它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素质、提高学生的情感能力、促进学生情感发展。
那么,如何进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呢?下面是几种方式及方法的介绍。
一、采用情感渲染法情感渲染法是指通过艺术形式对学生营造情感氛围,让学生感受情感,引导学生在情感启迪下体验语文。
这种方法注重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诵读古文诗词、播放音乐等方式进行情感渲染,在学生们享受优美语文的同时,植入情感元素,启发学生情感发展。
二、注重情感交流情感交流是指通过话语交流、语言文字等方式,使学生在感受语文的同时倾听他人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强交流互动的情感意义,提高学生对他人情感的感知能力。
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热点话题进行情感交流,帮助学生触发感受并能够有效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交流中的情感诉求。
三、情感创作法情感创作法是指通过制定情感主题,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推动学生心境转化。
方法:教师可以以日记、小说、诗歌等形式,要求学生按照主题进行情感创作,在创作中引导学生感受情感,让学生通过创作真情流露。
四、情感互动法情感互动法是指通过情感互动,提供情感支持的方式,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互动。
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情感分享活动、情感体验活动等形式的情感互动,在互动中激发学生情感表达的能力,营造情感亲密度。
五、情感评价法情感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生创作或表演进行情感评价,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提高学生的情感能力。
方法: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创作或表演,进行情感评价,并在评价中指出学生在情感表达上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自己要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采用情感渲染法、注重情感交流、情感创作法、情感互动法、情感评价法等多种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感受、表达情感的能力,增强学生情感素质,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情感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情感教学【摘要】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情感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和人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在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和培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和感悟。
通过文学作品的启迪,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情感教育的深刻内涵。
教师在情感教学中需探索更多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和表达。
结合评价与展望,小学语文教学应不断完善情感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情商,提升其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师应将情感因素融入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打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情感中感悟语文的魅力,提升学习的质量和深度。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学,新课标,融合,体验,作用,文学作品,启迪,教育策略,评价,展望,培养。
1. 引言1.1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的重要性在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审美情趣。
情感教育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
通过情感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提升自身的情感修养。
2. 正文2.1 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是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
情感是人的生活和语言活动的基础,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情感满足和情感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文内容的选择和布置、课堂氛围的营造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式融合情感教育和语文教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中产生共情、关爱和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情感素养。
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情感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情感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能力,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真正的成长和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小学生的情感世界相对较为单纯,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通过语文教学来引导学生对世界进行感知和认识,从而拓宽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他们的情感素质。
2、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
语文教学中涉及的文学作品、课文和语文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学生获取知识,更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阅读、写作等活动,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进行探索和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自我定位和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现在社会对于人的情感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小学语文教育也需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教育,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社交技能,增强自信心,培养情感智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1、创设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
创设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创造积极向上的的情感气氛,从而让学生更加乐于接受和体验情感教育。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布置文化角、搭建情感交流区等方式来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2、通过文学阅读来培养情感能力。
文学作品是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不同的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感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逐渐引导学生从文学阅读中感受情感,并且通过语文表达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提高他们的情感能力。
3、通过情感交流来培养情感智能。
情感交流是情感教育的核心,只有通过情感交流才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智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讨论和分析来进行情感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担任促进学生情感交流的角色,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心灵深处。
4、让学生尝试情感表达的方式和方式。
情感表达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帮助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是情感教育的关键所在。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更好地理解人性、培养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呢?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一、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环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生动形象的文学片段、讲述故事等手段,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文学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感悟人物情感深处。
例如,我们可以在进行语文课文的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比如,在《小兔子乖乖》中,让学生体验小兔子被妈妈批评后的内心情感,“小兔子委屈极了,哭得那样伤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问:“小兔子为什么那么伤心?为什么委屈?”通过对人物情感变化的感受与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感悟道德的内核,感知情感生命力,体验情感的力量,并在进一步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文学的深层意义。
二、营造情感氛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创造包容、和谐、温馨的情感氛围。
这样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和支持,从而培养他们的感情认同和社会情感。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人物的情感,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儿童文学、童话等文学形式,以及一些小游戏、互动演练等方式,起到增强情感体验和提高情感沟通的作用。
比如,在感恩节期间,可以教学生学唱感恩歌曲,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感恩的内涵,感受感恩的情感氛围。
三、教育在情感陶冶中在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感受文学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真正学会做人、处事、感恩和理解。
在情感教育中,我们可以将学生的个人成长纳入到教学范畴中来。
教师可以秉承一种关爱的态度和谆谆教诲的口气,让学生从文学故事中了解生命的真相、学做人的底线、感受友谊、亲情和爱情的现实重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阅读教学更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
在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在阅读教学中注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情感品质。
情感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更是对学生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环节。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应该成为重点,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一、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然后引导他们进行情感表达,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让他们谈谈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欲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感问题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感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
在阅读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情感问题,有的是喜悦、幸福,有的是悲伤、忧郁,有的是愤怒、愧疚。
教师可以通过解读文学作品的情感内涵,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情感问题,让学生明白不同情感在人生中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要学会积极面对情感问题,正确处理自己的情感。
教师还可以通过导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正确理解和把握人物的情感变化,以此来启发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水平。
三、激发学生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努力激发学生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培养学生对美好情感的感知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选取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用文字勾勒出的细腻情感,让学生陶醉其中。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美好情感的向往,让学生明白美好情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要学会感知美好情感,用心去体验和珍惜美好情感。
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情感是随着认识过程有所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 在认识过程中会形成不良情感和高尚情感, 而高尚情感的培养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语文教学就是这种高尚情感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那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呢?一、夯实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 要家庭、社会、学校共同来完成, 而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则主要在学校。
夯实语文基础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品格的形成。
写一手好字, 练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富有情趣的品格, 甚至还能造就正直坦荡, 积极向上的完美人格。
俗话说, 见字如见其人, 我想是很有道理的, 而在实际工作中我对次也有一定的领悟, 学生作业字体如何, 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出这个学生的品格和性情。
书写潦草的学生多为办事毛躁, 学习不认真, 性情浮躁之人。
再如, 背诵课文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
提起课文背诵, 有人就同死记硬背, 加重负担联系起来, 其实这是片面的认识。
新课程要求学生1—9年级文言背诵要有一定的数量, 背诵课文就是一种脑体合作的劳动, 能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朗读课文, 升华学生思想境界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也是培养高尚情感的有效方法。
文质兼美的课文在学生升请并茂的朗读中, 其语言美, 形象美, 自然美, 思想美跃然纸上, 人的思想与文章内容有机统一, 学生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 思想开阔了, 性情活泼了, 认识问题也逐渐深刻了。
这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 而是学生悟出来的。
读《小橘灯》, 学生学会了镇定、勇敢、乐观。
读《麦琪的礼物》, 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和力量, 感受文中的人性美。
每篇课文都能使学生心灵受到洗涤, 情感得到净化。
美好的思想情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
因此语文教学应提倡多读书。
古语说:“读书百遍, 其意自现。
”当然在读的过程中, 教师应加以点拨, 帮助学生正确感悟。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学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学语文课堂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和文学常识,更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场所。
情感教学在语文课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培养良好的情感素质。
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学应该围绕着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展开。
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传递的情感信息,并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尊重和崇敬之情。
在教学《论语》时,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的思想理念,培养学生对孔子伟大思想的崇敬之情;在教学经典名篇《红楼梦》时,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之情。
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学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通过教授文学常识和文学作品的欣赏,帮助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可以通过背诵诗歌、朗读文学作品等方式,感受和体味诗歌的韵律之美;也可以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和情感描写,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中所传递的价值观进行思考和评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责任感。
在教学课文《草房子》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贫穷并不是一切的束缚,培养学生对困境的积极态度和向上的人生追求。
在进行情感教学时,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和主动性。
通过引导学生的自主思考、交流分享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在进行诗歌鉴赏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感联想和情感表达,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学还需要注重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关注。
对于不同性格、情感特点和家庭背景的学生,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情感教育。
在布置写作任务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进行选择,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与自己情感相关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发表时间:2013-04-19T11:09:44.247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1期供稿作者:常月[导读] 生1:从“全副武装”“偷偷地”“气势汹汹”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事变发生完全是日寇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
常月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中心小学 551600
摘要本文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学习的热情不高,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对这种情况,除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之外,还应改革教学方法,将教学的着眼点从传授知识转移到激发学生情感和兴趣上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情感是人们内心对外界事物所抱的肯定或否定态度的体现,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动因。
教学活动一旦触及儿童的情感领域,必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乐学环境,引起学生的积极情绪,在学习过程中生情、入情、动情、移情。
笔者以《卢沟桥烽火》为例具体来谈。
一、导入新课,在具体情境中生情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 要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就应有一个过程,其间包含着儿童的心理进程。
首先需要启动情感。
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作“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就需要外力的推动。
就是要放飞一群“蜻蜓”,也要送过一阵微风,让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来,对新课的学习,生发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
《卢沟桥的烽火》一文再现了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抗日历史,揭露了日寇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略的滔天罪行,讴歌我国军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顽强抗日精神。
在导入新课时,我这样设计:
1.观看卢沟桥图片。
过渡:这就是卢沟桥,它历尽风雨沧桑,见证了一段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抗战历史。
2.板书课题:卢沟桥烽火。
释题:“烽火”是什么意思?这里比喻什么?
3.简介《卢沟桥烽火》背景
(1)播放著名歌唱家殷秀梅的一首歌《松花江上》。
(2)听完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3)补充小结:“九一八事变后,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短短4个多月,中国128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日本本国领土的 3.5倍)的锦绣河山和无尽宝藏被断送得干干净净。
从那时起,东北三省300多万父老乡亲沦为了亡国奴。
然而,这仅仅是日寇狼子野心的一小半部分,大家知道他们真正的侵略目标吗?”“侵略全中国!”孩子们愤愤回答,“对!侵占全中国,实现所谓的‘大东亚共荣’!于是他们又故技重施,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这一段新课的导入,有力地渲染了课堂气氛,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触动了学生的情感。
他们的内心升腾起对日寇侵略行径的憎恨,学习动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探究的欲望也被唤起。
于是,他们带着憎恨的情感去初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在自主建构中入情
学生萌生了探求的欲望后,我趁热打铁,组织学生初读感知,让他们在自主构建中披文入情。
何为“自主建构”?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指出:即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模塑而成的,因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在自主建构中入情,即是指阅读主体根据自己知识背景、生活阅历和主观意志主动地构建知识,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迈进文本情感的门槛,初步感知作者、文本的情感。
《卢沟桥烽火》教学如下:
1.出示初读要求:
(1)通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多读几遍。
(2)运用适当的方法识记生词、理解词义。
(3)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练习分段、概括段意,在此基础上,试着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自主学习效果。
(1)从字音、字形、字义三方面交流生字词学习。
(2)从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三方面交流脉络梳理。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可见,在一定意义上情感是文章的灵魂。
这一环节,学生从生词的学习到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的自主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实现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披文以入情。
三、研读文本,在品词析句中动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多是有情之物。
中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
“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
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学生情感的波澜会渐渐地涌动起来。
如果说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熏陶感染,如果说学生在初读感知中的自我建构是迈进文本情感的门槛,那么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品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
如教学《卢沟桥烽火》2-5小节: 1.出示要求:
(1)读一读课文2-5自然段,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表现的词句,思考从中读懂了什么。
(2)合作完成表格(提示:抓住最能体现日寇本质和我军精神的关键词)
(3)各组选择感受最深的时间段,就所圈画的具体词句说说各自的感受,并读出这种感受。
2.交流研读感受。
生1:从“全副武装”“偷偷地”“气势汹汹”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事变发生完全是日寇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
生2:从“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大刀”“冒着炮火”“冲出”“砍去”等词语中,我体会我国军民英勇顽强。
(板书:英勇顽强)生3:从“人仰马翻”“疯狂吼叫”“狼狈而逃”“哭爹喊娘”“猝不及防”“抱头鼠窜”等词,我体会到日军蛮横狼狈。
3.引导感情朗读。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部分教学,我先让学生充分与文本交流,让学生在读书中获得个人的阅读感受。
“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在文中勾勾画画,读到动情之处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
没有“牵引”和“指导”,而是让学生以“哪些地方你感受最深”的汇报方式,使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感知于文字,受知于心悟,学生在读中想象、体会。
在读后交流感受,伴着对文本的步步诠释,学生们情感涌动。
此时此刻,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的感情朗读,抒深切真挚之情,使学生情感的脉搏与历史文化的脉搏、与文本语言的脉搏形成强烈的共振,爱国情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