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中月意象的研究
中国古典诗词咏月意象解读

中国古典诗词咏月意象解读【摘要】月亮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十分深邃。
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
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落泊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
而月亮本身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
【关键词】月亮;意象;相思;清高;飘逸;古典诗词在卷帙浩繁的中国古典诗歌中,吟咏月亮的诗人人俯拾即是。
古之迁客文人,或远游他乡,或谪居边地,或隐迹江湖,都将自己内心那缠绵悱恻的情愫倾诉给那姣人的月辉。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李白于醉舞之中邀月对白,在李白的生活里,如果说“酒”是李白借以作短暂狂歌凭物,那么“月”恰是他精神永恒的寄托。
李白如此,苏轼亦如此。
古之大贤大圣为何对月有“情有独钟”?我想,这除了诗歌的外部特点有关外,还跟她内部具有某些足于触发人们潜在审美意识性情,从而成为人们宣泄内心情感的寄托和载体。
特征一:阴晴圆缺月亮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她是缺而圆,盈而亏,周而复始,无始无终。
然而在这种阴晴圆缺的变化过程中,圆的时候却很短暂,因而也就显得很可贵,而这正好与人间的离合相类似,于是诗人们情不自禁地对月抒怀,写尽人间的悲欢离合。
苏轼写得好,“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此时,月亮的圆与人间的不团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很难不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诗人王建在客地见到月亮而惦念亲人,他写道: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十五月圆之夜皎洁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仿佛铺上了一层霜。
树上的鸦鹊已进入了梦乡,秋夜的露水冷冷地飘洒下来,沾湿了庭中的桂花,今夜,普天之下的人都在仰望那一轮明月吧,可相望却不能相见!试问,还有什么比对着满月,而亲人分散更惹人愁肠的呢?月儿成了诗人笔下的宠物,也就不足为奇了。
诗歌中月亮意象

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月亮是中国古代诗人最为青睐的意象,几乎每个诗人都将它写入过诗词中,借以抒情言志,从而丰富了月亮的内涵与意蕴。
在这些诗歌里,月亮是相思的载体,寄寓了思妇、游子、戍卒的情思,月亮明亮、高洁,成了美好事物的的象征;月光凄冷却又柔和,营造了独特的情境;月亮亘古永存,成了历史的见证者.总的来说,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蕴大致上可分为四类,下面就这四个类型作简要阐述。
一、月亮是思情的载体在边塞、羁旅行役、闺怨等题材的诗歌中,月亮是思情的象征,寄寓了戍卒、游子、思妇的情思。
《诗经》中《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如明月一般的女子的深切思念;王昌龄《从军行·其二》“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表现了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现了老病孤愁的离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这一类借月亮表达思情的诗歌以李白的《静夜思》名声最著影响最广。
《静夜思》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借此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情。
天上冷月孤悬,地上白霜一片,诗人客居他乡夜不能寐,对月思乡,感慨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静夜思》内容单纯却又丰富,容易理解却又让人体味不尽,是古代诗词中借月抒怀的典范。
中国人读《静夜思》应该要读出些言外之韵,不能仅仅囿于文面。
读懂了《静夜思》,读懂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最基本的内涵,也就读懂了中华文化中“望月而思”的民族心理。
“望月而思”成为我国固有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与我国以农耕为基础的社会形态有关。
典型的农耕民族,有着强烈的重土观念和回归意识,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
人们追求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团圆,而夜晚则是农耕社会中人们劳作归来共享团圆的最好时光。
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固守故土,永享天伦。
因为古代社会征役、求宦现象的客观存在,必然造成戍卒在边、游子在外的社会常态,也因之必有父母亲人在家中牵挂。
中国古诗词中月意象的概念隐喻研究

中国古诗词中月意象的概念隐喻研究摘要:月意象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典型意象,自古文人喜用月相来传达时间、空间、情感、团圆、思念等思想情感。
作为一种与人的心境密切相关的自然意象,月意象长久以来为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且多是从文学视角。
本文尝试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中国古诗词中的”团圆”月意象。
这对于丰富月意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古诗词;月意象;团圆;概念隐喻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06-01月意象是中国古诗词中最经典的意象之一,其不同的意象组合传达不同的含义,并且经过长期的文化传统的影响形成特定的涵义,其中”团圆”是最常见的一种。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从文学的角度来分析月意象,本文尝试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来探索”团圆”这一最为常见的月意象。
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派重要人物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1980年的开山之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的,他们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
是用我们所熟知的、具体的概念去理解、思考和感知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其方式就是把源域的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
源域和目标域是概念隐喻所包含的两个部分。
一般来说,源域较具体,目标域较抽象。
以概念隐喻人生是旅程为例:在结构隐喻人生是旅程中,”旅程”作为一种易于理解的概念被当做源域,”人生”这一抽象的概念是目标域,下面列表具体展示了”旅程”和”人生”之间的对应关系。
lakoff & johnson根据源域的不同,将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
1.方位隐喻方位隐喻是以参照一个概念体系组织另一个概念体系的隐喻,因为它们中的大多数与空间方位有关:上-下,里-外,前-后,开-关,深-浅,中央-边缘。
我们生而拥有我们的身体,而且我们的身体在我们的物理环境中起着它们本来的作用,这就产生了空间的方位。
古典诗歌中的月意象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 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 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李白《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 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亘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这 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意 味深长,荡气回肠。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 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交错,物是而人非。本诗表面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 广老将军的推崇之情,实际上,诗人以李广自喻,抒发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广一样 的丰功伟业,但却因为小人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悲凉之情。月在此,成了 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3、从月亮的特征来看,尽管人们身在不同的地方,
但看到的月亮都是相同的。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都 是和这一特性有关的,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 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 远》),看着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诗 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 望着同一轮明月。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 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这与谢庄《月赋》“美人迈 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如出一辙,自然浑成, 意境雄浑壮阔;再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 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诗人借这轮同照两地的明月,来传达自己对朋友的 一片真心,通过诗人的艺术想象,无知的月亮,就 这样成为了李白与王昌龄心灵之间的纽带。
古典诗歌中的月意象
何为“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 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 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 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概括地 说就是借物抒情。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
中国古典诗词明月意象探赜

中国古典诗词明月意象探赜明月,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从古至今,无数诗人墨客以其明亮的形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构筑了一座座文学的丰碑。
本文将以探索中国古典诗词中明月意象为主线,通过对相关作品的分析,探讨明月在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一首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开篇。
通过这四句诗,诗人李白以明月为线索,展示了他内心深邃的情感和对宇宙的思考。
明月作为地球夜空中最耀眼的星辰之一,常常被人们用来比喻人生的短暂和天地的广阔。
诗中的诗人吟咏明月,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和对命运的哀叹。
明月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被描绘出了无数的姿态,每一幅画面都饱含着丰富深邃的内涵。
古人常以明月来抒发情感、表达思想、揭示人性。
明月被赋予了思乡之情、友情之意、爱情之美等。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这首词以明月为背景,在墨客的笔墨之间,诉说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追求,以及对命运的无奈。
除了表达个人感受,明月意象在古代文学中还被赋予了丰富的社会寓意。
明月常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代表着美、高洁和坚持。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人用明月的形象勾勒出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同时也隐含了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对理想境地的向往。
明月在此扮演了一种理想状态的象征,在诗人笔下成为了他眼中社会中的“一轮明月”。
明月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意象远不止于此,它还具有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体现出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明月是中国诗词中极具艺术表现力的意象之一,其形象丰富多样,给予了诗人们无尽的创作灵感。
宋代文学家林则徐在其《赴举行堂见谢连舒》中写到:“纺影明月掩横笼,三更合古瑶玉容。
”作者以明月作为对自然美的描绘,将其与女子的美貌相联系,构成了一种优美的联想。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诗词中明月意象的探幽古今,是一条颇具文化底蕴的线索。
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简析

新课程NEW CURRICULUM文本解读从古至今,月亮是中国人钟情的意象。
在古典诗文中,月亮更是能构建不同的意境,传达出不同的情感。
古人借“月”咏叹出了别样的情怀,就如我们在读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时,月对于我们是团圆,是美好,是寄托。
这里我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实践,探究高中语文课本中“月”的意象内涵,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道不完那轮高悬的“明月”———谈意境(一)恬静、朦胧之境月是朦胧的,是可以安定人心的。
在月夜之下,万物都是宁静而美好的。
透过中国古人的审美,我们在高中语文中读到了这样的诗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还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以及“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透过这轮明月我们读到了古人的浪漫情怀,在恬静、朦胧的意境中,感悟到生活的美好。
从此出发,我们发现高中语文课本中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都是如此。
月亮的朦胧之美正是中国古人审美特征的反映,“月下看美人”,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效果。
(二)孤寂、伤感之境那抹清光包含着太多的伤感,它独自高悬天空,就如同在旅途之中的人,浪迹天涯,漂泊无定,只有天上的那轮明月相伴,透过它,传达自己对家人或家人对自己的惦念、牵挂。
高中语文教材中,我们亦可以读到:“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还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还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甚至还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杜甫《咏怀古迹》),“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当月亮与离别、羁旅、仕宦、贬谪、战争等相连时,就会构建孤寂、伤感的情境,月亮惨惨淡淡,悲悲切切,空空荡荡,亦如路上的那个人一样,借物传情,物皆着我之色,就是这个道理。
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

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月亮,是文人墨客最喜欢吟咏的对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有神秘色彩而且最具亲切感的意象。
千百年来,月光带给读者无尽的温暖和感伤,无尽的希望和怀念。
以至于成为中国人寄托情感的最好的载体。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李白《古朗月行》)此句先把月亮比作白玉盘,符合小孩的认知特点,又将其比作瑶台镜台镜,想象奇特,充满了童真童趣。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的《暮江吟》)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多么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了初秋江上的清冷夜景。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先写出词中人“无言独上西楼”的孑然身影,再摹写其人所见的楼外之景:月不是圆月,而是如钩的残月。
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
一切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色彩。
这里虽未出现“愁”字,但不言“愁”而愁自见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第一句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第二句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那拉得满满的弓不正像空中的圆月吗?比喻很恰当。
此句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意思是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这里用“天狼星”代指从西北来侵扰的西夏军队。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是很重视友情的,当他听到好友王昌龄遭贬远放时,心情十分忧愁。
他心想世上惟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那就将“愁心”寄与明月吧。
20世纪以来古典诗词月亮意象研究综述

为月亮意象最重要的情感内涵加以阐释,对男子而言,月亮
“带去的是故乡的温馨回忆”和漫漫乡愁;对女子,则是无休
止的清冷寂寞和牵挂。[18 ]李丹也认为月亮“引发出浓重的乡
愁和深沉的离恨”,[19 ]体现着古人对团圆幸福的追求以及求
境界。”[21 ]
总体上看,目前学界对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上几个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学者们对
“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并未作出界定,往往是同时使用;
或者是有的用“象征意义”,有的用“情感内涵”,但是探讨的
内容大体不逸出上面的总结。
李白的作品都显示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他不仅注
(一) 月亮是女性的象征。“在中国文化里月亮最基本的
象征意义是母亲与女性”,“女性是月亮的灵魂,月亮是女性
的诗化象征”“, 月亮既然是诗化的女性,它也就有一种婉约
朦胧通脱淡泊的女性美学风格。
(二) 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乡和相思
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不管是边塞深闺,还是羁旅宦
成材料”“, 成了离人们映证友情、乡情、亲情的明镜和遥寄情
怀的信使”
(二) 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乡和相思
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不管是边塞深闺,还是羁旅宦
途,抒情主人公都钟情把月亮作为其孤独失意情感的寄托。
80 年代的研究论文侧重从女性的角度探讨月亮意象的这一
象征意义:“被封建帝王锁禁深宫的宫女妃嫔,被浪子游人抛
因此“, 象征永恒的月亮便常常作为生命有限的对照物出现
在诗人的创作构思中。他们的深沉喟叹总或多或少地流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诗词中月意象的研究
课型:综合课探究课
1、探究这一意象的丰富含义;
知识和技能:2、探究古人运用此意象表达的丰富情感;
3、理解这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4、理解诗歌的感情的能力
5、自主学习、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上网学习、查阅古典诗词收集有关月意象的素材过程和方法2、探索、研究月意象的素材
3、进行总结
1、让学生通过这次学习,走近古诗人,得到美的享受;
情感和态度2、通过学习,了解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教材分析:
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可以说是难以尽数,其中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有《古朗月行》、《月下独酌》、《石头城》、《月夜忆舍弟》、《静夜思》、《枫桥夜泊》、《春江花月夜》《相见欢》等诗词中提到了月的意象。
为什么古代诗人那么喜欢“月”呢,“月”这个意象到底包含了古人那些独特的情愫呢?我想如果能组织幼儿教育的学生探究一番,对于他们的情感的熏陶,能力的培养,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在教学中,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究月的意象的有关诗词,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在学习古人诗作的基础上,尝试自己写作以月为意象的现代诗;关键要让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媒体:电脑、网络、各种文学素材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播放月亮的视频,举古诗人李商隐的《嫦娥》等有关月亮的名篇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月亮这一意象的兴趣。
(二)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和相关的研究方法并积极释疑。
(三)揭示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国古典诗词中“月”意象的丰富内涵和情感。
(四)组织指导好学生分组,让小组成员间在性别、兴趣、学习基础、能力与性质等方面合理搭配,优势互补。
(五)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个人职责运用各种途径查找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关“月”意象的资料。
小组成员相互交流。
(六)撰写研究报告,制作PPT,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课后作业:
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PPT,学习写作以月作为意象的现代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