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史
鼓子词的中音史名词解释

鼓子词的中音史名词解释鼓子词,作为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它是指利用鼓、锣、钹等打击乐器演奏的一种词曲艺术形式。
鼓子词的中音史名词涵盖了许多与其相关的术语和概念,下面将对其中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带您深入了解鼓子词的中音史。
一、鼓子词(Gǔzǐcí)鼓子词是一种特定的词曲艺术形式,源于中国传统戏曲,以鼓、锣、钹等打击乐器为主要伴奏。
鼓子词的演唱方式独特,以鼓点为主线,在鼓点的基础上配以词牌、调子的旋律唱腔,并加入一些舞蹈动作和表演技巧,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
二、中音史(Zhōngyīnshǐ)中音史是指鼓子词中使用的一种特定的鼓点和节奏模式。
它是鼓子词演奏时的基础,也是表达情感和意境的重要手段。
中音史的节奏明快而鲜明,常见的有单节史、双节史、三节史、四节史等。
中音史能够通过鼓点的变化和转换,将鼓子词的情节推进和表达丰富化,给观众带来不同的听觉冲击。
三、叫子(Jiàozi)叫子是鼓子词演唱中的重要元素之一,指特定的唱腔技巧和音乐表达方式。
叫子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跳动感,常常采用高亢的嗓音,配以变化多样的音程运用,使得词曲更加生动、饱满。
叫子既能反映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又能展现剧情的发展和转折,是鼓子词表演中的重要亮点。
四、曲子(Qǔzi)曲子是鼓子词中的旋律部分,是演唱鼓子词时所用的乐曲段落。
曲子的构成包括前奏、主题、转奏、过渡等部分,通过不同的音符组合和音高的变化,表达出情感和意境。
在鼓子词的演唱中,曲子的旋律和唱腔紧密结合,形成独特的曲调和表演风格。
五、词牌(Cípái)词牌是鼓子词中所使用的一种特定的韵文形式。
它的特点是音韵优美,篇幅短小,并且具有独特的押韵规律和节奏感。
词牌也被称为“词名”,如“秧歌词”、“破军词”等。
在鼓子词演唱过程中,演员必须根据词牌的特点,灵活运用叫子和曲子,使之与词牌相得益彰,达到最佳的效果。
六、调子(Diàozi)调子是鼓子词中的音高结构和音节顺序。
中音史复习资料

列举十个远古乐器(先秦以前的)鼓、龠、磬、钟、埙、瑟、筝、琴、箫、笙、笛、篪骨笛 1986,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猛禽较骨钻孔而成,有8,7,6,5孔笛,7孔居多,音阶结构至少六声音阶,也有七声音阶,科学鉴定距今9000年,是竖吹乐器。
价值:证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有9000多年可考历史,通过测音,说明位于中原的河南地区,可能是五声,七声音阶形成和成熟最早的地方。
礼乐制度:为巩固社会地位和等级社会,吸取商代灭之之教训,社乐制度由周公初步制定,后人增补而成一种严格而又烦琐的制度,礼乐制把上层社会的人分等级,再依等级地位的不同规定所施行的礼乐,表现在三个方面:(1)乐器排列方面,天子四面,诸候三面,卿二面,士一面排列(2)乐舞规模大小,天子八佾,诸候六佾(3)繁琐的典礼,仪式不同音乐不同。
一、郑卫之音狭义的讲,郑卫之音是指先秦时期郑国和卫国的地方音乐。
广义的郑卫之音即民间音乐。
历史上儒家曾把郑卫之音贬为“靡靡之音”、“淫声”、“亡国之音”等,原因主要是郑国和卫国在周代是商代后裔的聚居地,郑卫之音是“商之遗音”。
二、郑卫之音的音乐特点音乐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大大增强,教育功能很弱。
为后世的歌舞伎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八音周代出现的乐器分类法,按照制选材料的性质分为金,石,木,土,草,丝,匏,竹,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
曾侯乙墓编钟 1978年,湖北隋县出土,显示出我国历史上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
(1)整套编织共64枚,分为上,中下三层。
(2)这套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可奏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其间中部区可演奏十二个半音,采用纯律和三分损益律的复合生律法。
(3)钟上有铭纹,为了研究古代乐理提供了实证资料,其价值在于其证实了我国古代双音钟的存在,说明了战国时期编钟艺术的高度发达。
乐府乐府是秦朝开始设立、汉代开始兴盛起来的、以搜集、改编、整理和表演民间音乐为主要职能的音乐机构。
它对各民族间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及对秦汉音乐文化和以后各代音乐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
五大集成名词解释中音史

五音史的五大集成名词解释
五音史是中国音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
在五音史中,有五大集成名词,它们分别是:宫、商、角、徵、羽。
这五大名词指的是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五个音级,也是五音史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
1. 宫
宫是五音史中最为基础的音级,也是音阶中最为重要的音级之一。
宫音代表着音阶中的第一个音,是音阶中最为稳定的音级。
在古代音乐中,宫音通常被用作音乐的开始和结束,也被用作音乐中的主音。
2. 商
商是五音史中的第二个音级,位于宫音之上,是音阶中的第二个音。
商音在古代音乐中通常被用作调性中的次要音级,也可以用来表示音乐中的转折点和变化。
3. 角
角是五音史中的第三个音级,位于商音之上,是音阶中的第三个音。
角音在古代音乐中通常被用作调性中的次要音级,也可以用来表示音乐中的转折点和变化。
4. 徵
徵是五音史中的第四个音级,位于角音之上,是音阶中的第四个音。
徵音在古代音乐中通常被用作调性中的次要音级,也可以用来表示音乐中的转折点和变化。
5. 羽
羽是五音史中的第五个音级,位于徵音之上,是音阶中的第五个音。
羽音在古代音乐中通常被用作音乐的结束,也是音阶中最为不稳定的音级。
以上就是五音史中的五大集成名词:宫、商、角、徵、羽。
这些名词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五个音级,也是五音史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
中音史考研题库

中音史考研题库中国音乐史作为一门学科,其考研题库内容广泛,涵盖了中国古代音乐、近现代音乐以及音乐理论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中音史考研题库中的问题类型和内容。
一、古代音乐史1. 先秦时期音乐:请简述先秦时期音乐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2. 汉代音乐:汉代音乐有哪些显著的发展?请列举汉代著名的音乐作品。
3. 唐宋音乐:唐代音乐与宋代音乐在风格和形式上有何不同?4. 明清音乐:明清时期音乐剧的发展情况如何?请列举明清时期著名的音乐家。
二、近现代音乐史1. 清末民初音乐变革:简述清末民初音乐变革的背景及其影响。
2. 五四运动与音乐:五四运动对中国音乐产生了哪些影响?3. 抗战时期音乐:抗战时期音乐的特点是什么?请列举一些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 新中国成立后的音乐:新中国成立后,音乐领域有哪些重大变革?三、音乐理论1. 音律学:中国古代音律学有哪些重要理论?请举例说明。
2. 音乐美学: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3. 音乐教育: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特点是什么?与现代音乐教育有何不同?4. 音乐创作:中国古代音乐创作有哪些特点?请列举一些著名的音乐作品。
四、音乐家与作品1. 古代音乐家:请列举几位中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并简述他们的贡献。
2. 近现代音乐家:请列举几位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并简述他们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3. 音乐作品分析:选择一首中国古典音乐作品,分析其音乐结构、旋律特点及表现手法。
五、音乐与社会文化1. 音乐与宗教:中国古代音乐与宗教的关系如何?2. 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3. 音乐与民族:中国各民族音乐的特点是什么?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六、音乐的传播与交流1. 音乐的国际传播:中国古代音乐是如何传播到国外的?2. 音乐的民族交流:中国各民族之间的音乐是如何交流和融合的?结束语中国音乐史是一个丰富的研究领域,它不仅涵盖了音乐本身的发展,还与社会、文化、宗教等多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音史资料

中音史资料小曲:被认为可以和唐诗、宋词、元曲相媲美的一种艺术形式,建立在声腔基础之上的一字多音的民歌,较之于建立在“声韵”基础上的一字一音的古代民歌有着更加动听的旋律美感。
小曲其艺术形式音乐结构:1 一曲的变体 2 一曲前后分开3 一曲重叠运用 4 多曲连成一套 5 曲间加帮腔开门六喜:说明我国民间音乐已经具有一定高度的发展。
木卡姆:概念是新疆维吾尔著名的古典音乐,是由声乐、器乐、舞蹈组合而成的一种大型套曲。
音乐结构:1 穷拉额曼即“大曲”2 达斯坦即“叙事套曲”3 麦西热普即“歌舞套曲”。
纳西族音乐大致包括“热美磋”“白沙细乐”“洞经音乐”三个组成部分弹词:曲种分苏州、扬州、长沙、四明南词、绍兴平湖掉。
伴奏乐器:琵琶、三弦等弹拨乐器。
演唱形式:一人的“单档”二人的“双档”三人“三档”四大声腔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梆子腔又称乱弹、秦腔或西安秦腔。
梆子腔是戏曲音乐板腔体首创剧种。
梆子腔的音乐特点:其曲调主要根源与陕、晋、陇东等地的民间曲词其音乐特点是声音高亢激越气势雄壮既适合表现慷慨激昂和凄楚悲切之情,又具有活泼流利和插科打诨之趣,他属于板腔体,唱腔由一个基本曲调,按角色要求和剧情产生变化,一般分为华音和苦音两大类。
花音又叫欢音,用来表达欢乐的音感,苦音又叫哭音,用来表达表达悲伤的情感,由于梆子腔的音乐风格粗犷有力,文字通俗易懂,很受北方各地群众的欢迎。
皮簧腔:西皮与二黄相结合的声腔。
皮簧腔音乐属板式变化体。
琵琶音乐清明时期我国琵琶再度出现了艺术高峰时期,以反弹琵琶与唐代拨弹琵琶的艺术高峰相辉映,名曲众多,成为一个时代特色的艺术。
新法密率:即十二等程律,朱载堉的“新法密率”理论,不仅在我国乐律学研究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国际上同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也反映我国明代在世界律学研究领域中所具有的领先地位。
是世界上最早的“十二平均律”学说,也是我国明代最重要的乐律理论成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不可低估的重大影响。
中音史 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音乐史
名词解释
1、昆山腔:也叫“昆腔”“昆曲”“昆剧”等,是明代产生的四
大声腔之一。
最初是昆山一带民间流行的南戏“清唱”腔调,后经魏良辅吸收诸多腔调音乐和“北曲”唱法,并同云适等人研究,改创成了婉转细腻,擅长抒情,有“水磨调”之称的“昆腔”
2、三分损益法:是在管仲的著作《管子·地员篇》中对乐律学
所提出的理论,这也是最早的律学理论。
“三分损益”是指把一个音管分为三份,“损减益加”,以此延续产生十二律。
3、八音:由于乐器种类增多。
八音即是一个对乐器分类的方法,
它按照乐器制作的材料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也叫“八音分类法”。
后来“八音”成为中国古代各朝代对各类乐器的总称。
4、十二律吕:十二律吕是指在十二律中,六个单数的伴音“律”
和六个双数的伴音“吕”的总称。
5、南戏:是我国戏曲正式形成的标志。
它源于北宋永嘉一带以民歌、曲子为基础的“永嘉杂剧”。
后又吸收唱赚、诸宫调和杂剧中的各种戏曲形式,最终形成了南戏。
中音史问题(附答案)

中音史问题(附答案)一、名词解释1.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从皇帝时期开始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皇帝时的《云门》、唐尧时的《咸池》、虞舜时的《萧韶》、夏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代时的《大武》。
《大武》是六代乐舞之一,是西周时期产生的,一部歌颂武王伐纣的大型史诗性乐舞。
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2.八音分类法周代乐器的分类法和名称,周代乐器数量增多,为了便于学习和认识,依据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
共分成八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三分损益律是我古代最早计载的采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春秋时期出现,它所产生的各律形成一种律制,称为三分损益律。
它是一种生律的方法,是把一个振动体的长度分为3份,去掉它是三分之一,得三分之二,称“三分损一”。
如加上它是三分之一,就得三分之四,称“三分益一”它所生的个律形成一种律制,为三分损益法。
三分损益法采用五度相生律的求律方法。
缺陷是:1.半音不均等;2.黄钟不能还原;3.旋宫转调受影响。
4.乐府西汉统治者在继承秦朝的理念和制度上建立的音乐机构。
1)职能:①编写各种宫廷仪式音乐,包括祭祀、宴飨等;②采集、整理、改编曲调和歌词;③编配乐器;④编写军乐;⑤训练军乐队;⑥研究音乐理论;⑦组织演唱或演奏活动2)代表人物:李延年,协律都尉职位;创作《乐府新诗》5.乐记是我国最早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儒家音乐美学著作。
《乐记》:是儒家音乐理论专著,其作者尚无定论,其对中国音乐美学史所做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乐记》讨论了音乐的本源问题。
②《乐记》探讨了音乐的特性问题。
③《乐记》探讨了音乐教育以及政治的关系问题。
《乐记》强调音乐在教育和政治当中发生的作用认为音乐可以陶冶性情,修养身心,可以调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音乐还是政治统治的手段。
6.李延年汉代乐府机构中著名的音乐家,中山人,乐工出身,他的音乐才能很受汉武帝的赏识,曾做过协律都尉,主要成就是能创作歌曲并演唱。
中音史

四、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秦汉: 乐府: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音乐机构,创建于秦朝,汉武帝时进 行了扩建或改建。乐府的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谣。除了采集民 间歌谣、加工配乐外,还创作并填写歌词,创作和改编曲调,研 究音乐理论,进行演唱、演奏。 意义:汉代乐府的设立促使民间音乐蓬勃发展。客观上起到保存 民间音乐的作用。乐府促使汉代民间音乐的高度繁荣。 李延年:1、汉武帝时代的乐府领导人,是一位具有杰出音乐才 能的任务。2、被封为协律都尉。3、唱歌非常出色。4、擅长作 曲。5、《郊祀歌》十九章。6、是历史上第一个吸收外来音乐进 行音乐创作的人。7、用一支胡曲为素材,改编出二十八首新颖 的乐曲。
3、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4、尧《咸池》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 ,是一部远古时期优秀的乐舞作品。咸池是 天上西宫星名,古人称它是西方日落之处。 5、舜《萧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 水平的乐舞作品。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 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萧韶》;乐舞有9 个段落,所以称《九韶》;有9次歌唱,称 《九歌》;有9次变化,称《九辨》。
战国: 曾侯乙墓编钟出土的意义和音乐特点: 概括: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全套编钟65件,分列八 组,分三层,悬挂在高大的钟架上,总重量达2567公斤。 意义:1、钢琴七个八度,曾侯钟的总音域跨五个八度 ,基调和现代的C大调相同,中心音域十二律齐备,可以 在三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也可以在旋宫转调的情 况下演奏七声音阶的乐曲。2、每个甬钟都能敲击出两个 乐音,在隧、鼓部镌刻着该乐音的音阶名称。3、曾侯乙 钟上一共有2828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当时楚、齐、晋、 周、申等国与曾国的各种律名、阶名、变化音名在从原始落后的低级阶段逐渐进化 发展的过程中,与生俱来的创造音乐和 接受音乐的能力也随之与日俱增。中国 古代的先民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以创造了 音乐,并在夏朝以前已经产生了一些作 品和乐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1,京房解决了钟吕还原黄钟的问题。
2,鼓吹乐可分为黄门鼓吹,骑吹,横吹,短萧饶歌四类。
3,相和歌的发展阶段:徒歌→但歌→相和歌→相和大曲。
4,“中华美育会”是由1919年上海专科师范学院和爱国女学的吴梦飞,丰子恺,刘质平等发起的一个以提倡美学为宗旨的新式音乐社团。
5,1938年鲁迅艺术学校始建于延安,有吴玉章为院长。
6,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分别为:《↗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牺盟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
7,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
秦汉时期成为百戏(又名角抵戏),隋唐时期叫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别歌舞,杂剧,才改成为杂剧。
8,诸宫调作品中较有名的是晋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刘志远诸宫调》;元代王柏成《天宝遗事》9,南北朝时期的歌舞戏的代表曲目:大面,踏谣娘。
10,赵元任的大型合唱曲《海韵》。
11,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代表作曲家有:聂耳,冼星海,任光,张曙。
12,黄自创作的《长恨歌》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的第一部大型清唱剧,第一部交响乐《怀旧》。
13,“国乐改进社”1927年5月成立于北京,由刘天华等人发起14,“我住长江头。
”这首歌是由青主作曲。
15,明代四大声腔:海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
16,戏剧按结构可分为:板腔体,曲牌体。
二,名词解释1,张曙:在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学习时参加“南国社”,后入国立音专师范科主修音乐,1933年参与组织“苏联之友社”1937年在长沙,武汉等地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工作,代表作有《日落西山》《丈夫去当兵》《洪波曲》等。
2,沈心工:①我国最早编写乐歌教材的作者之一②曾赴日本留学考察并与曾志忞创办了“音乐见此所”③1904年曾编辑出版了《重编学校歌唱集》和《心工唱歌集》等④他的乐歌创作通俗流畅,注意儿童歌唱特点。
《体操—兵操》《铁匠》《竹马》等广为流传。
3,李叔同:①其人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②在本曾与曾孝谷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青柳社”③1906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他为当时美术,音乐,书法,篆刻等方面的发展作出了贡献④其创作多见于《李叔同歌曲集》,其中以《祖国歌》、《送别》《早秋》三首较著名,又以《春游》一首最为突出。
4,任光:早年留法学习钢琴整音技术及作曲,三十年代初参加左翼运动,在左翼音乐的传播中起了巨大作用。
1934年为影片《渔光曲》所作主题曲,以后又有《抗敌歌》、《大地行军歌》《月光》等电影歌曲,以及歌剧《洪波曲》等,《打回老家去》《高粱红了》《新四军东进曲》等抗日歌曲。
1940年参加新四军,翌年在“皖南事变”中牺牲。
5,《长恨歌》是黄自创作的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部大型清唱剧,其取材于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同名长诗,并选用其中的诗句作为乐章的标题。
在剧情结构与段落布局方面,还参照了洪昇的传奇《长生殿》。
6,上海国立音乐学院:1927年11月27日成立,这是中国现代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创办时蔡元培任院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1928年秋,设预科,本科,专修科等。
专业有理论作曲。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汪伪政权接管,改为国立上海音乐学院,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上海音乐学院。
7,吴歌:一,是东晋以来采自江南一带的民歌,原为徒歌形式,以后逐渐发展为有管弦伴奏,二,它的曲式结构通常是五字一句,四句一段的分节歌,也有五言三句或长短句相结合的。
三,内容较多为家庭儿女风情,其特点是有一个虚词唱出的送声。
四,吴歌歌曲内容细腻,是一种抒情而见长的独唱歌曲,大概类似于现在的小调。
8,西曲:一,南朝刘宋时期以江陵为中心的“荆,,,邓”之地都市发达,交通便利,是西曲的发源地。
二,西曲的歌曲内容多为“断肠”之乐。
三,西曲的句法结构比吴歌活跃而多样,除五言和长短句之外还有四言有七句。
四,分“舞曲”,“倚歌”两种形式,舞曲多为集体歌舞,倚歌形式不详。
五,西曲也有些是欢乐的歌曲,这部分歌曲音乐则是属边歌边舞形式,是由众人齐唱或伴唱而进行的。
9,柳永:北宋词人。
一,词多为描绘城市繁荣的市民生活、离情别离和江湖落魄生活,尤为擅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二,独创慢词,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之说。
三,他开拓了词的内容题材,《八声甘州》是他描写羁旅行役之词中具有很高艺术成就的佳作。
10,郭:一,杰出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是浙派的代表人物。
二,提倡纯器乐曲,作品以描写风光和渔樵生活为内容,以反映复杂的民族的矛盾和阶级斗争为主体。
三,代表作有《潇湘水云》《泛沧浪》《飞鸣吟》四,《潇湘水云》最初见于明代《神奇曲谱》共分十段,至清代,发展为十八段,经过多人的加工,艺术更臻成熟。
11,《教坊记》唐开元年间崔令钦撰写的一部记录唐教坊制度和轶闻的著作,全书一卷,共分28条目,卷末所载325首曲名是研究盛唐诗歌的重要材料。
今存较早的善本有明抄《说本》、《古今说海本》。
12.葛天氏之乐:是有关农牧业的音乐内容,葛天氏是传说中一个远古氏族,这个部落表演乐舞的形式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歌的内容有《载民》《玄鸟》《奋五谷》等,《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载的歌谣中可见当时原始乐舞是为生产服务的。
13,《大武》是歌颂周武王伐讨战功的一段乐舞,属于舞曲类,武王伐纣,在政治上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所以反映这次行动《大武》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现存《诗经》中《大武》的大段歌词次序应为《我将》《武》《》《段》《酌》《桓》等,《大武》是象征战争的成功,包含一定程度的现实性和艺术性,但经过后来统治阶级加工,便成为专门适于统治者服务的东西。
14.大乐署:是唐代太常寺下属的音乐机构,既管雅乐,又管燕乐,由乐师教习“音声人”。
15.鼓吹署:唐代太常寺下属的礼乐机构,参与祭司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有时还兼管百戏。
其职责为“掌鼓吹施用调习之节,以备卤簿之仪”,其职官有令,丞,府,史,乐,正等。
三,简答题1.清明音乐发展的状况。
(1)清明社会已具有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芽,所以音乐文化的发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点(2)清明时期说唱音乐异彩纷呈。
其中南方的弹词,以及琴书,道情类的说唱曲种尤为重要。
(3)清明时期歌舞音乐在各民族中有较大发展,如汉族的各种秧歌,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藏族的铜鼓舞,傣族的孔雀舞。
彝族的跳月苗族的芦笙舞等。
(4)明清时期音乐出现了新的发展高峰,明初四大声腔有海盐,余姚,弋阳,昆山诸腔。
北方以陕西为代表的梆子腔得到很快发展,晚清西皮、二黄两种基本曲调构成皮黄腔,在北京初步形成,由此产生了遍布全国的京剧。
(5)古琴领域,万历间虞山派的继任者徐上瀛发表了美学论著《谿山琴况》,把宋元以来对情趣意韵的追求达到了新的高度。
(6)在律学研究方面,朱载堉在万历十二年所编的《律学新说》。
2.赵元任的音乐创作。
(1)赵元任,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对音乐也有相当突出的专业修养和创作才能,代表作有《老天爷》、《也是微云》、《叫我如何不想她》、《买布谣》、《织布》等。
(2)在创作上,一,他努力创作具有民族风味的音乐。
二,他以五声音节为基础的“中国派”曲调。
三,按中国语言的声韵特点来处理词语去掉的关系,探索曲调写作的民族风格,其中有的是用接近吟诗的音调来写,有的吸取戏曲或民歌,小调的音调加以发展。
(3)在和声方面,他大胆摸索“中国化”的和声,其中运用平行四度、五度的进行等。
(4)在音乐形象方面,他十分注重形象刻画的独立意义,特别是对钢琴伴奏的运用上,注重对主人公或外界诗意形象的刻画。
3.刘天华的艺术成就。
(1)刘天华,郭跃一代宗师,是一位“中西兼备,理艺并长”的中国优秀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2)他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乐和演奏技巧,在民族乐器的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3)他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小提琴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乐器创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等技巧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所有这些使二胡从乐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在古代并不受重视的民间乐器成为独奏乐器。
(4)代表作有十二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躯》、《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
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
竹丝合奏曲《变体新水令》等。
4.乐府的只能。
(1)刘邦灭秦后,汉承秦制,开国不久就建立了音乐机构——乐府,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下令将乐府进行改组扩建,扩建后的机构设在“上林苑”(2)汉乐府的职能:搜集民歌,创作新声,填写歌词,改编曲调,编配演唱,演奏音乐作品,训练乐工以及研究音乐理论等,以供宫廷帝王将相们观赏享用。
(3)从公元前112年汉武帝立乐府到汉哀帝罢乐府(公元前7年),在西汉兴盛了100余年,但在搜集整理改变音乐方面有重要作用,对汉以及以后几百年的民间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5.周代音乐教育的发展。
(1)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专业音乐文化。
(2)歌唱在社会各阶层流行。
(3)器乐在这一时期有较大发展;器乐种类繁多;合奏艺术相当发展达;一些乐器发展成为独奏乐器。
(4)这一时期已形成调、调式、转调、固定音高、节奏、速度等古代乐理观念。
(5)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
(6)音乐哲学,音乐美学有很高的理论水平。
三,论述题。
1.试论姜夔的艺术成就及特征。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工于诗词,能作曲《白石道人歌曲》收有减字谱琴之歌一首,律吕字谱《越飞歌》十首,宋俗字谱(古工尺谱)词歌十首,是保存至今唯一的宋代乐谱。
他的自度曲技巧很高,无论在旋法结构,调式,转调等方面都精心安排。
姜夔诗歌高秀,此亦精深华妙,尤善自度新腔,故音节文采并冠一时。
他是一位音乐才华很高的词人,他精通音律,曾向朝廷献过他的著作《大乐议》他的作品篇幅长短自由,依词造句,舒展自如,代表作有《扬州慢》《杏花天影》《鬲溪梅令》《暗香》等。
2.试论元杂剧艺术繁荣的原因。
自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