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激素受体信号转导途径和功能_吴艳

合集下载

激素信号转导途径报告

激素信号转导途径报告

激素信号转导途径报告激素信号转导途径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机制之一。

它充当着细胞间通信的桥梁,使得生物体能够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本文将重点介绍三个典型的激素信号转导途径:雌激素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以及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

雌激素信号通路是调控动物繁殖系统发育与功能的关键途径。

雌激素主要通过与细胞内的雌激素受体结合,并激活下游信号分子,实现生理效应。

在哺乳动物中,雌激素对于雌性性腺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在人体内,雌激素信号通路参与了女性的月经周期、妊娠和绝经等过程。

雌激素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子包括雌激素受体、磷酸酰肌醇激酶、蛋白激酶C和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等。

这些分子在细胞间传递信号,调节基因表达、细胞增殖和分化,从而影响生殖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胰岛素信号通路是调控葡萄糖代谢的关键途径。

胰岛素主要由胰腺内的β细胞分泌,其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

胰岛素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子包括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受体底物、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糖原合成酶和糖元分解酶等。

当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结合时,胰岛素受体底物会磷酸化,启动一系列的信号传递,并最终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

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异常会导致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是调控能量代谢的关键途径。

甲状腺激素对于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能量代谢具有重要作用。

甲状腺激素主要通过与细胞膜上的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并通过影响核内基因转录和细胞质内代谢酶活性,调节能量代谢。

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子包括甲状腺激素受体、蛋白激酶A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等。

这些分子在细胞内传递甲状腺激素信号,调节代谢速率、热产生和体重平衡。

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的紊乱会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的发生。

总而言之,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在维持生物体正常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雌激素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和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分别参与了生殖系统发育与功能、葡萄糖代谢以及能量代谢等生理过程。

雌激素受体信号转导途径和功能

雌激素受体信号转导途径和功能
现。雌激素受体分 为两大类 , 即经典的雌激素受体 E a、 R3 R EI 以及膜雌激素受体 以 G E P R为代 表 。雌激素与其受体 结合 引 起 效应 的作用途 径分为基 因型 和非基 因型两种 。该文 主要 对 雌激 素受体 信号 转导途 径和功 能进行综 述 , 尤其将膜 雌激 素
H p 0裂 解 , 为 独 立 的 二 聚 体 结 构 。这 种 二 聚 体 结 构 与 雌 s9 成
生。心血管疾病 ( V , C D) 如冠 状 动 脉 疾 病 ( A 和 高 血 压 C D) (T H N型) 在妇女绝 经前 低 于同年 龄 的男 子… 。但是 当女 性 绝经 后 内源性雌激 素水平降低 时 , 9 %的妇女 会发 生心 血 约 5 管疾 病 。由于在未 来 4 0年全球绝 经后妇 女人数 预计要 增
善 纤 溶 和 抗 纤 溶 平 衡 、 进 抗 氧 化 性 能 和 血 管 活 性 分 子 的 产 促
的基 因的表达进行 调 控 。核 雌激 素 受 体是 调 节 雌激 素 复
合物功能 的转 录因子 , 即使 没有直接结合到靶基 因的 D A上 N 也 可 以通 过 其 他 类 蛋 白质 相 互 作 用 , 而 调 控 基 因 表 达 j 从 。
发挥雌激素 的作 用。这种非 经典 的信 号通路 的 出现 , 被认 为
雌 激 素 受 体 可 以调 节 基 因 表 达 的一 个 独 特 的 机 制 。 2 雌 激 素 受 体 信 号 传 导 的经 典 途 径
雌激 素对机体 的作 用主要 通过 与雌激 素受 体 ( R) E 的结 合 实
随着 人们对膜雌激 素受体 的认识 , 激素 作用 的非 经典 雌 途径 的研 究更加深入 。介导非 经典途径 的膜雌 激素受体有 多 种 , 中 比较重 要 的是 G蛋 白偶 联的雌 激素受 体 G E 其 P R。人

激素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与生物学功能

激素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与生物学功能

激素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与生物学功能激素信号转导是一个复杂的分子机制,在生物体内拥有广泛而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激素信号转导涉及到许多分子机制的相互作用,这些机制可以影响生物体内的形态、生长、代谢、发育和生殖等重要过程。

一. 激素信号转导的基本概念激素信号转导是指通过激素与激素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激活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启动一系列下游的生物学过程的机制。

激素是一种体内细胞间的信使分子,它可以通过血液循环或者细胞直接作用的方式传递到特定的目标细胞中。

激素受体通常是位于目标细胞的细胞膜或细胞核中的蛋白质,它们可以与激素结合,从而激活下游的信号转导通路。

二. 激素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激素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的分子机制包括激素受体、二级信使、蛋白激酶等。

下面我们将以激素信号转导通路中的雌激素信号转导为例,来详细讲述其分子机制。

1. 雌激素受体(ER)雌激素是一种重要的激素,它对生殖系统、乳腺和骨骼等重要生物学过程有广泛的作用。

雌激素的信号转导通路主要依赖于雌激素受体(ER),ER通常位于细胞核内。

2. 雌激素与ER的结合雌激素在进入细胞之后,与ER结合形成复合物。

复合物进入细胞核内,与靶基因的启动子结合,激活细胞内的转录过程,并最终导致基因表达的改变。

3. 二级信使雌激素还可以通过激活细胞内的二级信使,如环磷腺苷(cAMP)、钙离子(Ca2+)等,来影响下游的生物学过程。

如磷酸化酶激活磷酸酶通过各种氨基酸残基的磷酸化反应,从而对生物过程产生作用。

4. 蛋白激酶蛋白激酶是细胞内的一个重要的信号转导分子,它可以介导许多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雌激素信号转导通路中的蛋白激酶包括ERK、PI3K-Akt等,它们可以介导雌激素信号转导对细胞内的基因表达和细胞进程的影响。

三. 激素信号转导的生物学功能激素信号转导是生物体内多种生理功能的重要调节机制。

下面我们来简要介绍激素信号转导的一些生物学功能。

1. 代谢调节激素信号转导可以影响各种代谢过程,包括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

激素的受体和信号转导通路

激素的受体和信号转导通路

激素的受体和信号转导通路激素是一类能够在机体内产生多种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它们通过与特定的受体结合,触发一系列信号转导通路,最终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

受体和信号转导通路是激素效应发挥的重要环节,也是激素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一、激素受体激素受体是位于细胞浆或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它们能够与相应的激素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从而启动相应的生理反应。

根据激素分子的生化性质和作用机制,激素受体可以分为两大类:核受体和细胞膜受体。

1. 核受体核受体是一类蛋白质,其结构特点是含有一个DNA结合域和一个激素结合域。

当激素结合到核受体上时,激素-受体复合物能够结合到某些DNA序列上,调控目标基因的表达。

核受体包括雌激素受体(ER)、雄激素受体(AR)、孕激素受体(PR)等。

它们在细胞内发挥重要作用,如平衡雌激素和雄激素水平、维持妊娠状态等。

此外,核受体还是许多类型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如能够选择性地抑制ER的药物tamoxifen和fulvestrant等。

2. 细胞膜受体细胞膜受体是一类膜蛋白,其结构特点是跨越细胞膜,激素能够通过这些受体传递细胞外信息到细胞内,从而启动相应的生理反应。

细胞膜受体包括酪氨酸激酶受体(TKR)、鸟苷酸环化酶耦合受体(GCPR)等。

它们在细胞外通讯和许多生理过程中都发挥重要作用,如控制血管的舒张收缩、维持肝脏功能等。

二、激素信号转导通路激素信号转导通路是指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触发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导致目标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从而实现生理效应。

激素信号转导通路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步骤:受体激活、信号传递、响应调控和终止/反馈控制。

1. 受体激活当激素结合到受体上时,激素受体经历构象变化,从而使其组装成激素-受体复合物,并启动下一步的信号传递。

2. 信号传递激素-受体复合物可以直接或间接激活一系列信号转导蛋白,如蛋白激酶、磷酸酯酶等,进而激活下游的一系列信号转导通路。

这些通路包括cAMP/PKA、PLC/IP3、PIP2/DAG/PKC、Ras/Raf/MEK/ERK等。

性腺激素调控作用的分子基础

性腺激素调控作用的分子基础

性腺激素调控作用的分子基础性腺激素是人体内的重要类固醇激素,包括睾酮、雌二醇等。

它们在调节生殖和发育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但是,性腺激素也在其他生理过程中,例如骨骼健康、心血管健康、免疫功能和脑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性腺激素调控作用的分子基础,是当前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雌激素受体信号传导通路雌激素受体是众所周知的性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ER)在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细胞内受体超家族的一员。

不同于普遍的激素受体,ER(α和β)是在胞浆和细胞核中两个亚型的发现。

在未受激活前,ER通过伴侣蛋白分子维持其不活跃状态。

当ER合并雌激素后,雌激素受体-雌激素复合物对其致基因的调节起到重要的作用。

雌激素受体能够调节许多靶基因的表达,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其他与BRCA1/2基因有关的疾病。

二、睾酮代谢和雄激素受体信号传导通路与雌激素的信号传导通路类似,雄激素也具有对应的信号传导通路。

与女性体内雌激素不同,雄激素主要通过睾酮与3-羟基-5-甲基戊二酸(H3尿酸)的代谢途径来发挥作用。

雄激素(例如睾酮)在体内主要经由肝脏和皮质醇合成途径被排泄代谢。

睾酮首先被转化为5α-脱氢睾酮或17β-睾酮,然后进一步代谢成雄二酮或雌二醇。

雄激素受体(AR)是涉及男性生殖系统、发育、生长及身心健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蛋白。

它是一种转录因子,并通过结合雄激素激活来调节靶基因的表达。

与ER相似,AR在未被激活时处于休眠状态, AR在活化后,则会产生对于细胞和体内代谢过程的影响,如生殖、运动、发育和骨骼总量的控制。

三、新型研究方向:性激素和免疫调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性激素不仅在骨骼、心脏和肿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免疫调控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雌激素和睾酮在性别差异的免疫反应和疾病中扮演着关键作用。

本身是雌激素受体的B细胞在免疫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雄激素在单核细胞的免疫调节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雌激素受体的信号通路及其和乳腺肿瘤的关系

雌激素受体的信号通路及其和乳腺肿瘤的关系

雌激素受体的信号通路及其和乳腺肿瘤的关系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雌激素对乳腺癌的促进作用已经被广泛认可。

在乳腺癌细胞中,雌激素受体(ER)被高表达,而ER为雌激素所靶向,因此在治疗上,激素治疗便成为了一种重要手段。

在此基础上,研究雌激素信号通路便成为了研究乳腺癌的一个重要方向。

1. 雌激素受体的基本结构ER是一种核受体,由于其基本结构上的特点,它可以调控细胞内的基因表达。

ER的分子量为67 kDa,由两个不同的区域组成,即DNA结合域和激活功能域。

DNA结合域由两个锌指结构域组成,可以与DNA的特定序列结合,并且调控该序列下游的基因表达。

激活功能域则含有具有激活功能的转录因子,并且可以与共激活因子和抑制因子相互作用,调节下游基因的表达。

在没有雌激素的刺激下,ER处于不活跃状态,随着雌激素的结合,ER开始活跃并发挥作用。

2. 雌激素对乳腺癌的促进作用雌激素促进乳腺癌的作用已经被各类研究所证实,事实上,ER阳性的患者对激素治疗的反应优于ER阴性的患者。

雌激素的作用主要通过与ER结合,激发ER 的活性,从而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和进展。

此外,研究还表明,雌激素的作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1)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雌激素和ER结合以后,可以激活一系列蛋白激酶和转录因子,从而促进细胞的增殖。

(2)促进肿瘤细胞的存活:雌激素通过激活抗性相关蛋白,促进肿瘤细胞的存活。

(3)促进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雌激素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从而加速乳腺癌的转移和扩散。

3. 雌激素信号通路雌激素通过哪些信号通路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和进展呢?目前已经发现,ER激活可以通过两种主要的信号通路,即致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通路来实现。

MAPK通路中,ER可以和MAPK直接结合,激活下游众多的转录因子,从而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PI3K通路中,ER通过与PI3K的结合,激活下游的AKT等信号分子,从而促进细胞的增殖、存活和侵袭。

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

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

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雌激素是一种影响人体生理和生化过程的关键性激素,尤其对女性生殖系统和乳腺发育起重要作用。

在人体中,雌激素在细胞内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启动信号通路,并引导细胞发挥其生物学功能。

这种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已成为研究科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1. 雌激素受体的分子机制雌激素受体属于核受体超家族,分为两个不同类别:ERα和ERβ。

ERα是最重要的雌激素受体,主要位于子宫、卵巢、乳腺、前列腺、肝脏、心血管系统、骨骼和大脑等不同的组织中。

ERβ主要位于卵巢、前列腺、心血管系统、骨骼和大脑等组织中。

雌激素受体的结构可分为三个主要区域:N端区、DNA-连接区和LBD(配体结合区)。

N-端区主要用于雌激素受体的转录激活,DNA连接区主要与DNA序列的特定区域结合,LBD主要是雌激素受体与生物活性配体结合的位置。

2. 雌激素受体的信号转导雌激素激活雌激素受体后,能够引发复杂的信号转导途径,从而影响细胞生长、分化和生物节律等方面。

雌激素受体启动的主要信号通路包括ERα/ERβ-PI3K/Akt通路、ERα/ERβ-ERK1/2通路、ERα/ERβ-NF-κB通路和ERα/ERβ-c-Jun通路等等。

这些主要通路与众多次要的信号转导和调控途径共同发挥作用,影响着机体的发育、生长和生理功能。

3. 雌激素受体的调控除了上述的信号通路,雌激素受体还受到许多内外因素的调控。

叶酸、维生素D、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卵巢素、绿茶和天然黄酮等都能够调节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和功能。

此外,某些激素和转录调控因子等也会参与雌激素受体的转录和调控。

4. 雌激素受体的异常雌激素受体的异常引起许多疾病,例如肿瘤、脑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等。

在某些骨骼肌萎缩和糖尿病等疾病中,雌激素受体的异常也被证实是导致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主因之一。

5. 雌激素受体的研究前景由于雌激素受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其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已成为许多科学家的研究重点之一。

雌激素受体调节作用机制

雌激素受体调节作用机制

▪ 雌激素受体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
1.雌激素受体是一种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通过与雌激素结合 而激活下游基因的转录。 2.雌激素受体的激活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其他转录因子 、共调节蛋白和表观遗传修饰等。 3.深入研究雌激素受体的分子作用机制,有助于揭示其在生理 和病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总结与未来展望
▪ 雌激素受体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1.雌激素受体在特定情况下可诱导细胞凋亡,以维持组织内环 境稳定。 2.雌激素受体通过调节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细胞凋亡过 程。 3.深入了解雌激素受体与细胞凋亡的机制,有望为癌症治疗提 供新思路。
雌激素受体与细胞增殖
雌激素受体在细胞增殖中的差异性调 节
1.在不同类型细胞中,雌激素受体对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可能 存在差异。 2.雌激素受体在不同生理状态下,如发育、妊娠等,其调节作 用也会有所改变。 3.研究雌激素受体在不同细胞和生理状态下的调节作用,有助 于提高对其生物学功能的认识。
1.雌激素受体在多种组织中都有表达,包括乳腺、子宫、卵巢 、骨骼、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 2.雌激素受体的表达水平可能会受到雌激素的调节,同时也可 能受到其他激素和生长因子的影响。 3.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
雌激素受体概述
▪ 雌激素受体与雌激素的结合
雌激素受体与疾病关系
乳腺癌
1.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是最常见的乳腺癌类型,占所有乳腺 癌的70%左右。 2.雌激素受体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 关,高表达患者预后较差。 3.针对雌激素受体的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可 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骨质疏松
1.雌激素对骨骼具有保护作用,雌激素受体缺陷或功能异常可 导致骨质疏松。 2.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明显增 加。 3.雌激素替代治疗是骨质疏松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可提高骨 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外,雌激素受体的功能和改变还与机体的基因多态性 有关。在研究中发现 ERα 的基因多态性会影响子宫内膜异 位证的发生[30],而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当前,雌激素替代疗法虽然在女性一级和二级心血管疾病防 治中尚存在争议,因此应用植物雌激素及选择性雌激素受体 调节剂作为雌激素替代疗法的选择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随 着基础及临床研究的更加系统与深入,将有助于认识雌激素 及其受体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机制,这些研究将帮助人们 探讨更年期疾病治疗的最佳方法。
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十分广泛,其机制之一就是 通过经典途径,即影响基因调控及蛋白表达的“基因组效应” 机制。通常,雌激素和雌激素化合物的作用是通过细胞内两 个“经典”核雌激素受体 α( ERα) 和 β( ERβ) 介导。雌激素通 过 ER 调节转录过程,包括核转录、结合特殊的效应原件和目 的基因的表达进行 调 控[7]。 核 雌 激 素 受 体 是 调 节 雌 激 素 复 合物功能的转录因子,即使没有直接结合到靶基因的 DNA 上 也可以通过其 他 类 蛋 白 质 相 互 作 用,从 而 调 控 基 因 表 达[8]。 在生理功能上,雌激可以素增加扩张血管的酶( 如 NOS) 和前 列环素合酶的基因表达[9]。在雌激素缺乏时,ER 可以作为 与 HSP90( 热休克蛋白 90) 相关联的不活泼单体形式存在。 结合雌 激 素 后,雌 激 素 受 体 在 经 历 了 分 离 的 构 象 变 化 与 Hsp90 裂解,成为独立的二聚体结构。这种二聚体结构与雌 激素和 DNA 具有很高的亲和力[10]。随后雌激素进入细胞, 激活的 ER 可以直接与雌激素反应元件( ERE) 结合,然后与 靶基因或与其他转录因子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如原癌基因 Fos / Jun( AP-1 响应要素) 和 SP-1 ( GC-SP-1 基序) [11],引起共 同调节蛋白对目标基因启动子作用的恢复,导致信使核糖核 酸( mRNA) 水平及与之相关的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或者降低, 从而产生生理效应。研究发现雌激素通过经典的基因组效应 发挥生理作用从而改善女性更年期衰老的现象。Annalisa[12] 在研究中发现配基激活的雌激素受体可以与 hTERT 启动子 区域的蛋白结合,对人体端粒酶的表达和活性的正常有保护 作用。 3 雌激素受体信号传导的非经典途径
基金项目: 国家自 然 科 学 基 金 ( No 81173190 ) ; 江苏省中 医 药 局 资 金 ( No LZ09002)
作者简介: 吴 艳,女,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 卞慧敏,女,研究员,研究方向: 中药心血管药理,E-mail: hm-
bian@ sina. com
发挥雌激素的作用。这种非经典的信号通路的出现,被认为 雌激素受体可以调节基因表达的一个独特的机制。 2 雌激素受体信号传导的经典途径
·242·
安 徽 医 药 Anhui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Journal 2012 Feb; 16( 2)
◇专论◇
雌激素受体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29)
摘要:雌激素及其受体对绝经后女性心血管系统生理和病理 多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具有潜在的临床治疗意义。研究发现, 雌激素对机体的作用主要通过与雌激素受体( ER) 的结合实 现。雌激素受体分为两大类,即经典的雌激素受体 ERα、ERβ 以及膜雌激素受体以 GPER 为代表。雌激素与其受体结合引 起效应的作用途径分为基因型和非基因型两种。该文主要对 雌激素受体信号转导途径和功能进行综述,尤其将膜雌激素 受体 GPER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作为重点,便于进一步研究 雌激素及其受体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更年期动脉粥样硬化的 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雌激素; 雌激素受体; 基因型和非基因型; 心血管功能
随着人们对膜雌激素受体的认识,雌激素作用的非经典 途径的研究更加深入。介导非经典途径的膜雌激素受体有多 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是 G 蛋白偶联的雌激素受体 GPER。人 们在研究乳腺癌细胞时,发现有新的膜雌激素受体转导通路 即 GPER[13]激活的转导通路。GPER 存在于细胞膜上[14,15], 有 375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3. 1 GPER 的信号转导 目前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了关于对 GPER 的结构、组织分布、信号途径和生物学效应的研究结 果,更进一步确定了 GPER 在雌激素快速非基因效应中重要 的转导作用。GPER 与雌激素结合后可以迅速激活信号通 路[16],一些研究报道已经指出 GPER 广泛表达于心血管系统 中,包括心脏、乳内动脉、隐静脉、内皮细胞以及毛细血管外膜 细胞等。GPER 介导的快速效果是通过酶和细胞膜离子通道 相关的细胞膜上 雌 激 素 受 体 激 活 的 传 输 途 径 ,被 称 为“非 基 因组”信号途径[17]。目前的大量研究表明,GPER 作为 G 蛋 白偶联雌激素受体,通过与雌激素类物质结合,快速激活细胞 内的第二信号系统,包括 PI3K、ERK 的激活、钙离子动员和
参考文献:
[1] Orshal JM,Khalil RA. Gender. sex hormones,and vascular tone[J]. 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2004,286( 2) : 233 - 49.
[2] Dubey RK,Imthurn B,Barton M,et al. Vascular consequences of menopause and hormone therapy: importance of timing of treatment and type of estrogen[J]. Cardiovasc Res,2005( 66) : 295 - 306.
雌激素是一种类固醇激素,在人体靶组织具有分布广泛、 调节功能多样的特点。卵巢分泌是雌激素的主要来源,另有 少量雌激素来自于肾上腺皮质分泌以及从周围组织中转化。 人体内的雌激素主要有占主导地位的 17-β 雌二醇和含量较 低的雌三醇。雌激素的生物学效应大致受到三种雌激素受体 的调节,即雌激素受体 α( ERα) 、雌激素受体 β( ERβ) 、G 蛋 白偶联的雌激素受体( GPER) [4]。经典的雌激素受体 ERα、 ERβ 大部分存在于细胞核,在细胞内作为配基激活的转录因 子。这两种受体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通过经典调节途径,即 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 ER) 在细胞核结合形成二聚体,再结合 位于目标基因启动子的雌激素反应元件( EREs) [5],从而发挥 作用。GPER 雌激素受体则主要通过非经典调节途径,即雌 激素与其受体的结合可以诱导结合部位的构象发生改变,这 种构象的改变可以引起一些辅助蛋白的聚集[6],从而快速的
安 徽 医 药 Anhui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Journal 2012 Feb; 16( 2)
·243·
cAMP 的产生等,并间接调节一系列基因转录,在细胞中发挥 多种类型 生 物 学 效 应; ( 1 ) PI3K 途 径: Lin 等[18] 在 高 表 达 GPER 受体的子宫内膜异位细胞 H-38 和绒毛膜细胞的研究 中,采用新的 GPER 特异性激活剂 STX,证明了 GPER 可启动 PI3K 的级联反应; ( 2) ERK 途径: Maggiolini 等[19]的研究证实 雌激素与 GPER 结 合 后,能 引 发 MAPK 的 级 联 反 应 并 激 活 ERK 途径,启动 c-fos 的转录,使 c-fos 的表达上调,从而促进 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 3) Ca2 + 途径: 雌激素与 GPER 结合后, 可使细胞内 Ca2 + 迅速上升。加入 GPER 特异性激动剂 G-1 活 化 GPER 后发现,细胞内 Ca2 + 同样浓度迅速升高,同时也可 激活 Ca2 + 结合蛋白引起细胞反应,证明 GPER 参与了对 Ca2 + 信号途径的调节[20]; ( 4) cAMP 途径: 研究发现 GPER 可以活 化腺苷酸 环 化 酶 ( AC) ,催 化 ATP 生 成 cAMP,使 细 胞 内 的 cAMP 增加,激活蛋白激酶 A( PKA) ,降低 ERK1 /2 活性,进而 调控细胞生长[21]。 3. 2 GPER 在 心 血 管 系 统 表 达 的 定 位 与 功 能 Broughton 等[22]研究发现 GPER 存在于大鼠颈动脉内皮和血管平滑肌 细胞上,其表达遍及整个颈动脉壁。还有研究指出给正常大 鼠静脉灌注 GPER 激动剂 G-1 后血压显著降低,啮齿类动物 和人的血管在 G-1 作用下会出现血管扩张[23]。同时,GPER 还能阻断血管收缩引起的细胞内 Ca2 + 聚集和血管紧张度增 加以及 血 清 刺 激 引 起 的 血 管 平 滑 肌 细 胞 的 增 殖,而 缺 乏 GPER 基因的小鼠则没有这种血管舒张效应。在一些实验中 发现,GPER 主要存在于细胞的内质网中,并且细胞内 GPER 的表达能够启动细胞信号的转导[24]。用雌激素类衍生物在 共聚焦显微观察下发现,GPER 在内质网上的位置与 GPER 的表达有关。人体血管平滑肌细胞培养发现,在细胞内给药 后,使细胞内钙离子外流速度更快,这说明 GPER 的确是一种 存在于内质网上的与 G 蛋白耦联的受体[25]。同时有研究发 现人体血管平滑肌细胞在使用 GPER 激动剂刺激时可以增加 MAPK 磷酸化作用[26],与抑制人体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有 关。GPER 的主要作用是可以与雌激素或者相应的兴奋剂结 合,然后活化异源三聚体的 G-蛋白,这种 G-蛋白可以导致一 些效应,如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和 c-Src 蛋白[27]。c-Src 蛋白可 以激活基 质 金 属 蛋 白 酶,与 表 皮 生 长 因 子 受 体 转 录 有 关。 GPER 的表达还可以在一些乳房和子宫内膜癌细胞中出现过 表达,而它对人类癌症的作用正在研究中[28]。同时用 GPER 缺失的小鼠进行血管效应研究时发现,GPER 缺失的小鼠无 论雌雄都会出现明显的腹部肥胖,说明雌激素通过 GPER 的 信号途径对脂肪细胞和新陈代谢的影响与性别无关; 同样在 肥胖情况下的糖耐量异常也与 GPER 缺失有关[29]。因此, GPER 是一种新型的雌激素受体,它与调节血管张力,血管平 滑肌细胞生长,人体肥胖有比较重要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