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教学策略概览
地理教学方案小学四年级地球与宇宙

地理教学方案小学四年级地球与宇宙地理教学方案地球与宇宙地理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方案的实施,旨在帮助四年级学生了解地球与宇宙的基本概念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跨学科的科学观察能力,增加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将涵盖以下内容:1. 地球的基本构造和特征;2. 宇宙的组成和结构;3. 地球和宇宙的相互关系以及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确保了解地球和宇宙的相关知识;- 准备教学素材和多媒体工具。
2. 学生准备:- 准备好课本和笔记本;-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地球和宇宙的图片、视频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好奇心。
第二步:地球的基本构造和特征(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基本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并解释它们的特征和功能。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地球的形状和特征,如大陆、海洋、山脉等,并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第三步:宇宙的组成和结构(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宇宙的组成,包括恒星、行星、卫星等,并解释它们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宇宙的结构,如银河系、星系等,并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无限边界。
第四步:地球和宇宙的相互关系(15分钟)1. 教师通过探索地球的宇宙旅行和观测,帮助学生认识到地球只是宇宙中微小的一部分,让学生理解地球与宇宙的相互关系和依存性。
2. 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第五步:归纳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地球与宇宙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
2.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促进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
五、巩固与拓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如观测星空、制作宇宙模型等,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作业布置请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地球与宇宙的短文,谈谈自己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理解。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领域的课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领域的课科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必修的一门学科,其中地球与宇宙领域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领域的课,提高学生对地球与宇宙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是每位科学老师努力追求的目标。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资源利用三个方面探讨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领域的课。
一、教学内容安排1. 制定合理目标:地球与宇宙有广泛的知识点和相关概念,科学老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例如,通过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运动规律,认识宇宙中的星球和星系。
2. 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既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又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可以分为基础知识的讲解、实践操作和问题探究等环节,逐步拓展学生对地球和宇宙知识的理解。
3. 注重实践操作:地球与宇宙领域的知识抽象而广泛,科学老师可以结合实际例子和模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际体验地球和宇宙的变化。
例如,组织学生制作一个小太阳系模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天体在宇宙中的相对位置和运动。
二、教学方法选择1. 激发学生兴趣:科学是一门生动有趣的学科,科学老师可以通过引入奇闻轶事、展示有趣的实验和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例如,通过播放有关航天探索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宇宙的神秘和美丽。
2. 互动式教学:地球与宇宙领域的知识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科学老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提问和展示等互动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组织小组辩论活动,让学生就某一科学观点进行讨论和表达。
3. 多样化评估方式:科学教学评估不仅要注重知识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科学老师可以采用口头报告、实验报告和综合评价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对地球与宇宙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教学资源利用1. 制作教学资料:科学老师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图表和实验活动手册等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参考和学习。
小学地理第十二册地球与宇宙教学解析

小学地理第十二册地球与宇宙教学解析地球与宇宙教学解析地球与宇宙是小学地理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地球与宇宙,学生可以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宇宙的奥秘,培养对自然界的探索与思考能力。
本文将从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解析。
一、地球与宇宙基本知识的教学地球与宇宙基本知识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球的构造:教师可以通过图示或实物模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等。
同时,对地壳的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了解地球不是静止不动的。
2. 天体运动:天体运动是宇宙的基本特征,通过教学,学生应该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月球的公转运动。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或模拟实验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影响、公转的规律以及月球公转的特点。
3. 星空观测: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到空旷的地方进行观星活动。
学生可以借助望远镜或使用星图找到不同的星座和行星,并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名称,培养学生对星空的观察和兴趣。
二、地球与宇宙教学的方法地球与宇宙教学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1. 实验探究法:通过展示或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和观察,如制作一个简易的日晷或使用磁力场模拟地球磁场。
这样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与宇宙的一些基本原理。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利用动画、视频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与宇宙的现象,如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或播放卫星发射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 案例分析法:以真实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例如,通过讲述一些历史事件或探索宇宙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地球与宇宙的关系以及人类的科学探索精神。
三、地球与宇宙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对于地球与宇宙的教学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可以使用的资源:1. 地理教学工具:地图、地球仪、星图等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球与宇宙的结构和分布。
小学科学教案了解地球与宇宙

小学科学教案了解地球与宇宙小学科学教案:了解地球与宇宙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以小学科学教材为基础,内容包括了解地球与宇宙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实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认识太阳、月亮和星星。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体验科学方法。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自然世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太阳、月亮和星星的基本特征。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师生互动,引发学生对地球和宇宙的兴趣。
例如,提问:“你们觉得地球是什么样的?宇宙又是什么?”步骤二:概念讲解1. 通过投影或板书,简要介绍地球和宇宙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例如,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无限广阔的空间。
2. 引导学生观察夜晚的天空,并解释太阳、月亮和星星的概念和特征。
步骤三:实际观察1. 分组活动,带领学生出门观察太阳、月亮和星星。
学生可记录自己对观察到的天体的感受和发现。
2. 学生回到教室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事物,并记录观察结果。
步骤四:实验探究1. 准备一些与地球和宇宙相关的实验器材和材料,例如太阳模型、月亮模型、星星模型等。
2. 学生自行或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并记录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3. 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对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认识。
步骤五:总结归纳1.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通过归纳总结的方式,梳理地球和宇宙的基本特征和组成部分。
2. 展示学生们的实验成果和观察记录,并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和分享。
五、巩固与拓展1. 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出对地球和宇宙更深入的问题,并共同探索答案。
2. 布置相关作业,例如绘制地球、太阳、月亮和星星的图片,或撰写关于宇宙的小短文。
小学科学教学法: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解读

03
主要概念13 的学习活动
04
主要概念13 的学习活动
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
间内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 变化和月相变化,学习长 期观测的方法;用做游戏 等方式,模拟日、地、月 三球的运动模式。
PART
三
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教学策略
主要概念14的学习活动 使用温度计测量一天中不同 时段或不同地点的气温,描 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二是调查、考察当 地水体或空气污染 情况,提出一些防 治水体或空气污染 的合理化建议。
本次课程结束
主要概念14的学习活动
做与地球水循环有关的 成云致雨的模拟实验。
主要概念14的学习活动 运用地球仪或世界地图, 初步认识地球上的海陆分 布和不同水体。
主要概念14的学习活动
做对比实验,比较沙质土、 黏质土和土壤的特征。
PART
三
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教学策略
一是调查日常 生活中的垃圾 分类、资源回 收、物品重复 使用等情况;
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解读
目 录
PART
一
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价值
PART
二
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基本内容
PART
三
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教学策略
PART
一
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价值
学科本体的价值
认识地球内部及其表层环境,
探索宇宙空间的奥秘,是人
01
类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
03
学科本体的价值
地球与宇宙科学的研究,对 于人类合理地开发利用空间 资源和自然资源,正确认识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具有重 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教育教学价值
学习地球知识,对于培养学生 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教学方案

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地球与宇宙是小学科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本教学方案的实施,旨在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 理解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宇宙是无限广阔的宇宙空间;2. 了解地球的特点、组成部分以及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3. 认识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与地球的关系;4. 掌握基本的地球与宇宙现象的观察方法和科学解释;5.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地球的特点和组成;2. 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3. 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特点;4. 地球与宇宙现象的观察方法和科学解释。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地球的特点和组成(2课时)a. 地球的外形和大小,使用地球仪进行展示;b.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c. 地球表面的水域和陆地分布;d. 大气层的组成和功能;e. 组织学生进行地球模型制作的小组活动。
2. 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3课时)a. 不同生物的栖息环境,如海洋、森林、沙漠等;b.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如食物链、生态平衡等;c.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环境的意义;d. 针对不同环境的观察实验,如水生生物观察、植物生长实验等。
3. 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特点(2课时)a. 太阳系的基本组成,包括太阳、行星、卫星等;b. 了解太阳系中的行星,如水金火木土等;c. 比较地球与其他行星的特点,如大小、气候、表面特征等;d. 制作行星模型,展示不同行星之间的相对大小和位置。
4. 地球与宇宙现象的观察方法和科学解释(3课时)a. 学习观察和记录不同时间段的天空现象,如日出日落、星星的出没等;b. 理解大气层对天空现象的影响;c.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并观察其对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影响;d. 根据观察结果,进行相关现象的科学解释。
四、教学方法1. 实践观察法:通过实地考察、模型制作和观察实验等方式,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并观察地球和宇宙现象。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科学课地球与宇宙这一部分的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教学策

科学课“地球与宇宙”这一部分的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地球与宇宙”领域内容是小学科学四大主题内容之一,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居重要地位。
小学生受认知水平发展的限制,宏观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难度较大。
而此次培训选取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领域内容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小学科学教师对“地球与宇宙”领域内容的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教材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为宗旨,本着实际、实用和实效的原则,探索研究“地球与宇宙”领域内容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进而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基于概念改变的教学策略小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或是从电视、书籍、报刊等渠道了解到的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科学产品,大多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日常概念”。
1、直面错误概念,引发认知冲突。
改变学生的错误前概念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有的前概念非常顽固,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得到转变。
改变学生错误前概念一定要讲究策略。
2、促进建构活动,提供具体类比。
一旦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认识到他们的原有观念是有瑕疵的,下一步就应该进行各种建构活动,创建新模型。
3、使用科学概念,强化知识联结。
在转变错误的日常概念建立新的科学概念以后,还要提供对新概念进行巩固和系统化的机会。
因为孤立的概念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也难迁移到其他的情境中。
二、基于概念建立的教学策略小学科学课程中,有些概念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对于此类科学概念的教学,应当采取有别于概念改变的教学策略。
1、强化感知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始,没有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重视表象表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感知后留下的形象,是多层次感知的结果。
表象接近感知,具有一定的具体性,同时又接近于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它起着从感知到概念的桥梁作用。
3、揭示本质属性在学生充分感知并形成表象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并把这些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的全体,从而形成概念。
小学四年级科学地球与宇宙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地球与宇宙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地球与宇宙的基本概念;2.认识地球的不同部分,如大陆、海洋等;3.认识太阳、月亮和星星;4.了解太阳、地球和月亮之间的关系;5.培养对地球和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内容1.地球的基本概念2.地球的不同部分3.太阳、月亮和星星4.地球与宇宙的关系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地球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地球仪,并提问:1.这是什么?2.地球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地球的基本概念。
步骤二:地球的不同部分利用图片或模型,给学生展示地球的不同部分,如大陆、海洋、河流等。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1.你看到了哪些部分?2.大陆和海洋的区别是什么?步骤三:太阳、月亮和星星通过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太阳、月亮和星星,并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太阳是什么?它给我们带来什么?2.月亮是什么?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3.星星是什么?我们平时能看到哪些星星?步骤四:地球与宇宙的关系通过图片或动画,给学生展示地球、太阳和月亮之间的关系,并解释它们的相互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地球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2.月亮是如何变化的?3.为什么有时候可以看到太阳和月亮同时存在?四、教学延伸在课堂结束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或进行户外观察。
通过观测来巩固和拓展学生对地球与宇宙的认识,并让学生自由提问和探索。
五、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包括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参与度和提问的质量等方面,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注重通过图片、实物和观察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通过观察、提问和解释等方式,让学生对地球与宇宙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教学延伸中,引入实地观察和自由探索的环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接下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地球与宇宙的知识,让学生对这个广阔的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教学策略概览再来看地球。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地球不过是一颗微不足道的行星,它的结构基本上按物质密度大小的顺序分异,从外向内大致呈现同心圆状分布,主要包括地表以上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地表以下的地壳、地幔、地核。
对于人类来说,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地球与宇宙”相当于中学地理(自然地理)学科的内容。
人类居住在地球表层。
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表层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一门学问。
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识,才能从更高的层面上去关爱我们居住的地球表层。
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由地壳及上地幔顶部固体岩石组成)所构成的地理环境。
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是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最基本的自然要素。
其中,地貌、气候、水文是地球表层的无机成分。
土壤、植被和动物是地球表层的有机成分。
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地球表层系统。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关于地球与宇宙的内容标准主要涉及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地球的运动而引起的各种变化,天空中的星体三大部分内容。
通过对前两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将在已有粗浅认识的基础上,获得有关地球的更完整印象。
让小学生用探究的方法研究地球物质的性质,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有关的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还可以使他们对习以为常的地球物质“刮目相看”,意识到地球物质的价值和保护它们的重要性。
天空中的星体这部分内容为小学生撩起了星空的神秘面纱。
他们通过观察记录太阳和月球的运动变化,探究它们的运动模式,锻炼自己的毅力;他们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点燃小学生的求知欲,这远比告诉他们太阳的直径、温度更重要!地球与宇宙内容标准框图:有关“地球和宇宙”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还可以使儿童了解人类为科学地了解宇宙所做的努力。
儿童通过对地球物质的学习,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它生物生存的意义,从而对地球物质怀抱感激之情。
同时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球物质的破坏,树立保护人类唯一家园的意识。
从总体上看,“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学习内容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大尺度的、特别宏观的,远距离的东西。
这在没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之前,要完成这些任务将会非常困难。
二、“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教学策略(一)地球的概貌《标准》在本部分中要求:1.1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1.2 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1.3 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1.4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1.5 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
学生通过前三项内容的学习,将能从内外两方面获得比较完整的地球总轮廓印象;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有助于他们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价值观;通过对地球仪和地图的认识,既能在小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地球表面概貌图景,又能为学生的生活带来便利。
主要教学策略:1、充分利用地形地球仪和地形地图小学阶段主要了解的是地形地球仪和地形地图,主要标识包括比例尺、颜色等少数几个最普通的。
(1)从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球仪开始,就应明确告诉学生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要示范地球仪正确的摆放方法:地球仪的北极应始终朝向实际的北方。
(2)在具体应用中认识地球仪和地图的功用和主要标识。
如:结合相关的照片和视频认识地球的形状;通过观察地形地球仪的颜色区分陆地和海洋,利用数经纬网的格数分别估算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根据比例尺计算地球的大小;通过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找自己家乡、祖国及其他国家大致位置、地形特点、距离远近等活动综合认识地球仪和地图的功用。
在地球的物质部分,认识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时,同样要用到地形地球仪。
(3)尽可能指导学生亲自尝试绘制地图、制作地球仪。
(具体举例略)(4)对地球内部特征的认识可借助地球的解剖模型,或利用其他图片。
2、重视科学史内容的学习( 1)精心设问,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布置任务,尽可能鼓励学生广泛收集相关资料;( 3)组织讨论,尽可能关注核心问题的解决方式;( 4)梳理概括,尽可能明确人类对某一问题的认识过程;( 5)总结提升,逐步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对于科学史部分的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提供的或从不同渠道收集到的资料的阅读。
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对资料的分析。
例如:河北人民出版社《科学》“科学在线”栏目提供的资料是: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公元2至3世纪,古希腊的科学家们通过对出海的帆船、月食等现象的长期观察,提出地球是球形的假设。
后来,人们通过对星空星座的观察,进一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航海家麦哲伦绕地球航行一周回到出发点,用事实验证地球是球形的假设。
随后,地球是球形的结论逐渐被人们广泛的接受。
1961 年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驾驶“东方” 1号宇宙飞船,首次从上百千米的太空,惊奇地看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航天卫星和遥感技术的应用,人们能够精确的计算出地球形状的各种数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略扁的球体。
讨论题:人类怎样知道地球是球形的?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河北人民出版社《科学》教师用书的介绍是: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人类的摇篮。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不断地探索自己生存的这个世界,力图说明它的形状和大小。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由浅到深,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直到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代,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才有了比较准确的科学认识。
远古时代由于人类的活动范围有限,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长期以来,人们曾认为大地是平的。
我国古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的说法。
地球是球形这一概念最先是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提出的。
但是他的这种信念是因为他从理论上认为圆球在所有几何形体中最完美,而不是根据任何客观事实得出的。
以后,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面出现的地影是圆形的,给出了地球是球形的第一个科学证据。
公元前 3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埃拉托斯特尼( Eratosthenes of Cyrene)根据太阳高度和观测地的距离,第一次用数学的方法计算出地球的周长。
公元 726年我国唐代天文学家一行主持了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利用北极高度和夏日日长计算出了子午线一度之长和地球的周长。
16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仑( Ferdinand Magellan)领导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确实是球形的。
17世纪末,牛顿研究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认为地球应是一个赤道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椭球体。
1733年巴黎天文台派出两个考察队,分别前往南纬2°的秘鲁和北纬66°的拉普林进行大地测量,结果证明了牛顿的推测。
20世纪60年代后人造卫星上天,为大地测量添加了新的手段。
现已精确地测出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 6378.14千米,极半径为 6356.76千米,赤道周长和子午线周长分别为40075千米和39941千米,北极地区约高出18.9米,南极地区低下去24~3米。
有人说地球像一只倒放着的大鸭梨。
其实,地球的这些不规则部分对地球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从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来看,它更像是一个标准的圆球。
现在我们可以利用人造地球卫星给地球拍照片,可以乘宇宙飞船或航天飞机直接观察地球,甚至到月球上面观察地球,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地球是球形的,但是在古代,人们怎么知道地球是球形的呢?教师实际教学时,一定要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视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要求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资料。
因为多数学生已经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课上讨论时,要把重点放在人们都用了哪些方法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科学技术(包括方法、手段、设备、工具)的发展是怎样帮助人类更准确地认识地球形状的。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三次飞跃,以形成科学不断发展的观点。
三次飞跃是:天圆地方——球形——椭球体——不规则椭球体。
科学课中应重视科学史教育,这将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价值观。
“地球与宇宙”部分有关科学史的内容还有“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探索宇宙的历史”等内容,教师都应认真对待。
(二)地球的物质(岩石、沙、土壤、水、空气)《标准》中有关“ 地球的物质” 的要求有 14 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详见表 2 。
主要教学策略:•教学“组成地球的各种基本物质”方面内容的基本程序教学内容为“形态、构造、性质、变化”的教学,首先指导学生把认识对象(物体的形态、构造、性质、变化过程)分解为若干部分,分别进行观察、比较;然后把观察的结果综合起来,描述出这个物体的整体特征、性质或变化过程;最后指导学生运用本课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识别物体,或用本课学习的方法观察、描述其它物体的形态特征。
教学过程的基本模式如下图:(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殷志杰老师关于课型研究的理论,下同)例如:教学《土壤》一课常规的教学 (略 )探索性教学(刘老师的教学实例)第一课时,野外考察。
学生带着工具到学校附近的田地中实际观察土壤。
老师先提出一些具体要求,然后学生分组观察土壤并记录。
当学生有了足够的发现后,再要求学生取回土样作细致观察。
(主要是自然状态下的观察)第二课时,课内分析。
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摆放着放大镜、一次性塑料杯、沙布、脸盆 (里面装着水),学生们也带来了自己取来的各样土壤。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提出若干想研究的问题。
学生提的问题很多,刘老师把学生的问题简约地逐一写在黑板上,然后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了整理,选定了本节课可以尝试着通过实验去进行研究的问题:除了看到的东西外,土里还有些什么?上面的黑土与下面的黄土里面主要有什么不同?干土与湿土的颜色不一样与什么有关?土壤里有没有空气供蚯蚓等小动物呼吸?之后,老师请每个小组讨论选择认为自己有能力研究的问题来研究。
研究之前,刘老师要求各小组同学商量一下,针对所选的题目,要用到什么材料,怎么实验 (方法、步骤 ),哪些东西是需要记录下来的;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计划后再动手。
(分析过程)十多分钟的活动后,各个小组都有一些发现。
学生纷纷交流他们的发现并提出自己的解释,教师予以适当指导,并组织相应的讨论。
(综合过程)此后,布置了 3 个课后完成的作业:考察本村农田里的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实验,生活垃圾对土壤的危害。
(运用过程)5 E模式的教学针对“土壤中有什么?”的问题,如果用 5 E模式来上会怎样呢。
下面是选自《教作为探究的科学》一书中的教学设计。
材料准备:土壤(庭院土壤)、明矾、带盖的塑料小瓶(小瓶直径大概1英寸,高约3英寸)。
注:1英寸=2.54厘米参与1、提问:土壤中有什么?我们怎么知道?探究2、观察庭院土壤⑴ 往小瓶中加入1英寸深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