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地球与宇宙
初一地理重点教案:探索地球与宇宙

初一地理重点教案:探索地球与宇宙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它不仅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物理和人文特征,还促进了我们对世界各地人民和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在初中阶段,地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初一地理的重点教案,重点是探索地球与宇宙。
一、关于地球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是由岩石、气体和水组成的球体。
学习地球时,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内容:1.地球的层次结构:学生需要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核、外核、地幔和地壳。
2.地球的大气层和气候:学生需要了解地球的大气层和气候的变化和成因。
包括温度、大气环流、气压、气溶胶等。
3.理解地球的生态系统:学生需要理解和了解地球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服务等内容。
二、关于宇宙宇宙是指我们所了解的一切范围之外的一切事物,包括星球、恒星、星云等等。
学习宇宙时,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内容:1.星球和恒星:学生需要了解星球和恒星的形成、组成和演化等内容,以及它们对宇宙的影响。
2.星系和星云:学生需要了解星系和星云的形成,包括银河系、大型星系、宇宙诞生和演化等内容。
3.宇宙中的小行星和彗星:学生需要了解小行星和彗星的形成和移动,以及它们与地球的关系和影响。
三、探索地球和宇宙学生应该了解如何运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来探索地球和宇宙。
这将涉及到以下内容:1.使用卫星和地球观测:学生需要了解如何使用卫星和地球观测来记录和分析地球上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如海洋和大气环境变化等,并通过测量工具来理解地球和宇宙。
2.太空探索和旅游:学生需要了解有关太空探索和旅游的知识和技术,并了解太空探索的历史和未来发展,例如月球探测和人类前往火星等。
3.天文观测:学生需要了解如何进行天文观测,包括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和空间望远镜等工具,并理解星系和恒星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它们对宇宙的影响。
四、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和宇宙中的事物都会发生变化。
学生需要了解有关这些变化的知识,并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哈雷彗星76年绕太阳一圈。
3.认识天体系统(1)图文结合出示概念: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认识银河系:银河系是由太阳和众多恒星组成的庞大恒星系统。
在银河系中,有1 000亿颗以上的恒星;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2.6万光年。
(3)引导学生找一找: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4)引导学生说一说对地月系的认识。
(5)归纳总结:观察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转折:宇宙很大,但地球是我们目前所知适宜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
4.活动探究:地球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
3.观察发现+科学认知(1)图文结合,科学认识天体系统。
(2)说一说自己了解的太阳系: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物质等构成。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质量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
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约为1.5亿千米(3)读图认知并归纳分类:(4)资料分享:地球和月球组成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围绕地球运动。
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地距离约为38.4万千米(5)图示归纳:4.合作探究:(1)分析归纳:人类生存条件:①(1)读图表,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的表面平均温度,简要说明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条件。
(2)读图表,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的质量与体积,简要说明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大气条件。
(3)归纳总结:地球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
资料拓展:在木星的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土星的土卫六、海王星的海卫一上面,都存在大量的水资源,这些天体上面的水资源可能比地球上面的水资源还要多,不过这些天体从宇宙中看上去却没有一点水资源,这是怎么回事呢?探究二:人类的太空探索人类自古就有飞天梦,一直在尝试探索太空的奥秘。
1.了解人类太空探索进展①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升空适宜温度;②存在液态水的分布原因:①日地距离适中②自转公转周期适当(2)分析归纳:人类生存条件③存在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厚度、成分)原因:地球的质量、体积适中(3)记录整理。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课件18张)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精彩课堂
太空探索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新资源的开发,帮助 我们了解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并认识宇宙环 境对地球的影响。通过太空探索,人类能更好地保护地球家 园。同时,太空探索也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 好奇心。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扩展了对宇宙的认识,还了解到 人类探索太空历程的成就与意义。
随堂检测
① B ;② A ;③ D ;④ C 。
A.日地距离适中 B.稳定的太阳光照 C.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 D.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不大
第一章 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教版)
情景导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不再满足于欣赏神话传说,而是用 科学的眼光去探寻宇宙奥秘。
从伽利略望远镜到哈勃太空望远镜,从哥白尼的日心说 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人类对宇宙的观察与理解不断深化。
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一段探索之旅,去认识宇宙中的地球。 思考问题: 1.我们看到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它们都是什么? 它们与我们 生活的地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它们能够发光? 2.地球在宇宙中处于什么位置?它是不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 的星球?宇宙中是否还有类似的星球存在?
1.“TOI700d”最可能位于 ( C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小行星带
2.“TOI700d”天体属于 ( B)
A.卫星 B.行星 C.恒星 D.彗星
随堂检测
3.判断“TOI700d”宜居的主要依据是 ( C )
A.与地球相似的地表形态 B.具有地月系一样的天体系统 C.具有与地球相近的温度 D.获得与地球上相似的可见光
阅读教材,分组进行讨论,探究地球 作为宜居行星的独特性。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说一说
通过本堂课,谈谈你对地球是 迄今为止人类唯一家园的理解。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1.下面是恒星的是( A ) A.太阳 B.月球 C.地球 D.水星
2.在太阳系中,与地球相邻的行星是( B ) A.水星和金星 B.金星和火星 C.火星和木星 D.木星和土星
随堂练习
3.以下不是我国太空探索成就的是( C ) A.“神舟五号” B.“嫦娥一号” C.帕克太阳探测器 D.“天宫二号”
4.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有利于( B) ①开发利用太空中丰富的生物资源②探索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③利用太空的环境进行科学实验④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中国方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感谢观看
第一章 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晴朗的夜空,星河灿烂。神秘的宇宙蕴藏着无穷的秘密等待我们去探索, 今天 我们就一起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认识人类探索太空的成就和意义。
知识点一 地球在宇宙中
1. 天体及天体系统
(1)天体系统关系
点点击击添添加加标标题题
您您的的内内容容打打在在这这里里,,或或者者 通通过过复复制制您您的的文文本本后后选选择择 只只保保留留文文字字。。 您您的的内内容容打打在在这这里里,,或或者者 通通过过复复制制您您的的文文本本后后选选择择 只只保保留留文文字字。。
2010年
国际空间站正式建成
点点击击添添加加标标题题
您您的的内内容容打打在在这这里里,,或或者者
通通过过复复制制您您的的文文本本后后选选择择
研行究星项际目探:测太、空火观星测探只 您、测只 您保的月、保的留内球空留内文容探间文容字打字测站打。在。在、建这这里里,,或或者者
设等。
通通过过复复制制您您的的文文本本后后选选择择
七年级下地球与宇宙知识点

七年级下地球与宇宙知识点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而宇宙则是无限广阔、充满未知的领域。
在七年级下学期,我们将开始学习有关地球和宇宙的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地球的形态与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其表面被划分为陆地和海洋两大部分。
地球的结构主要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四部分组成。
内核是地球的最内层,由固态铁和镍组成;外核由液态铁和镍构成;地幔由硅酸盐矿物组成,以业界和长度为单位,是地球的最厚层;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岩石层,主要由硅酸盐矿物和水合物组成。
二、大气层的组成和作用地球的大气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组成。
大气层不仅起到保护地球表面不受太阳风暴等强大辐射的作用,还起到吸收紫外线、保持温度、参与石油的形成等重要作用。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称为自转,是地球一天的基本单位;地球绕着太阳运行的轨道称为公转,是地球一年的基本单位。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和最常见的天文现象之一。
四、月球的运动和特征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绕地球运行的轨道称为月球轨道。
月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绕地球公转。
月球表面地形特征复杂,由高山、坑洼、平原等构成,其中无数的撞击坑留下了月球漫长的历史轨迹。
五、太阳系及其特征太阳系是地球所在的星系,由太阳、八大行星、多个小行星、彗星和陨石等天体组成。
太阳系内行星绕着太阳公转,形成有各自的轨道和周期。
太阳系是我们探索宇宙的起点,也是我们理解宇宙中秩序与规律的基础。
六、星座和恒星星座是天文学上对天空中各种星体组合的分类现象;恒星是产生和维持自身活动的天体,包括太阳和其他数以亿计的恒星。
通过观测和研究星座和恒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宇宙中奇妙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七、黑洞和星系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事物之一,其尤以相对论的角度为讨论重点。
而星系则是宇宙中的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由恒星、星云和暗物质等组成,包括银河系和其他亿万个星系。
通过对星系和黑洞等天文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宇宙中的演化和变化,对我们认知宇宙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四章地球与宇宙填空练习答案

第四章地球与宇宙一、太阳:1.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和发热的气体星球。
植物的向光性、光合作用和叶镶嵌等都与太阳光有密切的关系。
2.太阳直径:140万千米,表面温度:6000℃,中心温度1500万℃,日地距离:1.5亿千米,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500秒,约8分钟。
3.太阳大气(由里至外):光球层(太阳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我们肉眼看到的是光球层,在日全食时可观察到日冕层。
4.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
太阳黑子最多的那一年,成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极少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太阳活动的影响:①干扰地磁场,产生“磁暴”,使指南针不指南②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极光”现象④影响气候,造成洪涝,旱灾⑤使地面上紫外线增强。
5.学习使用天文望远镜:绝对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测太阳,否则会对眼睛造成永久损伤。
6.正确使用天文望远镜:(1)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安放。
(2)用眼睛瞄准目标星体,用寻星镜对准目标星体,将目标星体置于视野中央。
(3)用主镜观察目标星体。
二、月球: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表面明暗相间,亮区是高地,暗区是平原和盆地,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
月球的表面布满了环形山,主要是早期小天体撞击月球的产物,一些是古老火山的爆发形成。
2.月球的直径:3476千米,是地球直径的3/11倍,是太阳直径的1/400倍,月球体积为地球体积的1/49,质量为地球的1/81。
地球与月球的距离约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1/400。
3.月球上没有的大气层,因此在月球上,昼夜温差大,听不到声音,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
月球上没有水,因此没有生命,没有天气变化。
由于月球质量小,所以月球引力是地球的1/6。
月球上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4.第一个利用火箭飞行的是万户;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成功。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知识点复习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第一节太阳和月球1、在宇宙中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星球是:太阳(恒星)月球(卫星)2、太阳:本身能发热、发光,是气体球,是地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1)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2)太阳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达1500万℃.(3)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三层:光球层(平时看到的形状)、色球层、日冕层.(4)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1998年开始为第23个周期.太阳活动激烈的标志:耀斑。
3、月球:地球唯一的天然固体卫星,本身不发光,灰色,平时看到的是被太阳照亮的部分.(1)月地距离为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2)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约为太阳直径的1/400;(3)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1/49,质量约为地球的1/81;(4)月球的表面明亮的是高原和山脉,暗黑的是广阔的平原或盆地,分别称月陆和月海;(5)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布着众多的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或火山爆发造成.(6)月球没有大气层,造成月球上昼夜温差大,不能传声,无天气变化和四季变化,天空背景是黑的.(7)月球表面上的物重约为地球的1/6.自转和公转周期都是27.32天。
( 8)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次登上月球。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证据:(1)、北极星附近星空的连续曝光照片,(2)、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北逆南顺)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一天(约24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5、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称昼半球,背着太阳的一半为黑夜,称夜半球,于是出现昼夜现象。
浙教科学七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 地球与宇宙第6节 太阳系

八大行星、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 体等天体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了太阳系。
2.行星公转轨道呈现什么形状?椭圆
二、太阳系的组成
1.太阳、八大行星、卫星、矮行星、小行星、 彗星、流星体等天体。
太 阳:太阳系的中心,质量占99.86%,最大。
太 八大行星:一般来说,行星的直径必须在800公
ZJ七(下) 教学课件
第4章 地球与宇宙
第6节 太阳中 心。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理论, 揭示了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这一科学真理。“日 心说”极大地动摇了神权统治的思想基础,为封建教会势 力所不容。为了捍卫“日心说”,不少仁人志士前仆后继, 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被教会用 火活活烧死;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 被宗教法庭判处终身监禁……但是,真理终究战胜了邪恶。 现在,我们不仅知道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还知道太阳系也 只是银河系中极小的一部分。
一、人类认识太阳系的历程:
1.人类很早就用肉眼观察到了水星、金星、 火星、木星、土星。
2.公元154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地动说”。
3.公元1609年,伽利略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 第一次揭开了太阳系神秘面纱。
4.20世纪50年代以来航天探测器的运用,使 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读太阳系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表面平均温度为-55℃。和其他行星相比,这样的温度是最接 近地球表面的温度,部分地球生物可以生存。
火星表面有很多史 上河流和湖泊的痕迹。
火星火山湖痕迹
1.你知道地球生命生存的三个条件吗?
① 适宜的温度
② 充足的水
③ 一定厚度和适宜呼吸的大气 2.火星和地球最相像的一颗行星的依据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科学地球与宇宙第三章地球与宇宙一、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顾名思义,是“球”形的。
不过,对于“球”形的认识曾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公元前五六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从球形最完美这一概念出发,认为地球是球形的。
到了公元前30年前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月食,根据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形,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
我国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也早已提出地球呈球形的看法。
1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艘海船,用3年时间,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从而直接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从此,人们便一致把我们所在的世界称为“地球”。
20世纪0年代后,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为大地测量开辟了多种途径,高精度的微波测距、激光测距。
特别是人造卫星上天,再加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国际间的合作,使人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了。
通过实测和分析,终于得到确切的数据: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73814千米,极半径为63676干米,赤道周长和子午线方向的周长分别恼4007千米和39941千米。
测量还发现,北极地区约高出189米,南极地区则低下24~30米。
地球,确切地说,是个三轴椭球体。
2、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都是圆,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经线是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圆状,长度都相等。
众多的经线和纬线如何区分?人们采取了给经线和纬线标定度数的方法,这就是经度和纬度。
经线的特点几条重要的经线纬线的特点几条重要的纬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2)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3)两条正相对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分为两半球。
)0经线(本初子午线),它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
2)西经20和东经160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3)180经线,是国际日期变更线。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2)每条纬线都自成圆圈;3)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越来越小,到了两极就缩小成一点。
)0纬线,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2)南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的最南、最北界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3)南、北极圈是有无极昼和极夜的分界线,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3、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问、图例。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大范围的地区地图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小范围的地区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
比例尺的缩放: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乘以放大到的倍数。
例如将l/10000的比例尺放大l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000,比例尺变大。
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乘以缩小到的倍数。
例如将1/0000的比例尺缩小1/4,即比例尺缩小到3/4,缩小后的比例尺应为:×=1/6600,比例尺缩小。
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
(2)地图上有三种定向方法:1)一般定向方法:无指向标的无经纬网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定向方法: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指示北方。
3)经纬网定向方法: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其中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首先要确定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
(3)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看懂地图首先要熟悉图例和注记。
二、太阳和太阳系、在宇宙中,太阳只是一颗普通的恒星。
但是,对地球来说,这颗恒星太重要了。
没有它,地球上的生命就不会存在。
太阳的光和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源泉。
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同太阳息息相关。
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1亿千米。
太阳的半径约为700000千米,是地球半径的109倍多。
太阳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130万倍。
太阳同所有的恒星一样,是由炽热的气体构成的,主要分为氢和和氦。
我们所能直接看到的是位于太阳表面的光球层。
光球层比较活跃,温度约为摄氏六千多度,属于比较“凉爽”部分。
在光球层的某些局部温度比较低,在可见光范围内这些部位就显得比其他地方黑暗,所以人们称之为“黑子”。
光球层外外包裹着色球层,太阳能将能量通过色球层向外传递。
这一层中有太阳耀斑,所谓耀斑是黑子形成前产生的灼热氢云。
色球层之外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日冕。
日冕非常庞大,可以向太空绵延数百万千米,但只有在日全食时才能看到它。
人们可以在日冕中看到从色球层顶端产生的巨大火焰“日珥”。
在辐射光和热的同时,太阳也产生一种低密度的粒子流——太阳风。
太阳风以每秒四百五十千米的速度向宇宙空间辐射。
地球和其他某些行星的极光就是太阳风带来的。
如果一段时间内太阳风异常强大,便形成了太阳风暴。
太阳的磁场极其强大复杂,其范围甚至越过了冥王星轨道。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当太阳上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出的强烈射电会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
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方向。
地球两极地区的夜空,常会看到淡绿色、红色、粉红色的光带或光弧,这就是极光。
极光是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那里的高空大气层,被地球磁场捕获,同稀薄大气相碰撞而产生的。
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2、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它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
已知太阳系有九大行星。
按照它们同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到的行星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另外的三颗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要用较大的望远镜才能看到。
在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还有一个小行星带。
这一带有成千上万颗小行星。
太阳系的九大行星,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都有卫星绕转。
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著名的哈雷善星,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为76年。
198年一1986年,在地球上人们曾观察到哈雷琶星的回归。
流星体是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
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
闯入地球大气圈的流星体,因同大气摩擦燃烧而产生的光迹,划过长空,叫做流星现象。
未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面,叫做陨星。
其中石质陨星叫做陨石;铁质陨星叫做陨铁。
三、月球与月相、天然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
同地球相比,月球小得多。
月球的直径约为地球直径的1/4;月球的体积为地球体积的l/49;月球的表面面积约为地球表面面积的1/14,比亚洲的面积还不一点;月球的质量约等于地球质量的1/81;月球的表面重力加速度很小,只相当于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6。
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穿着沉重的宇航服,拿着探测仪器,在月面行走还是轻飘飘的。
由于月球引力小,保留不住大气,声音也无法传播,所以月球上是一个寂静无声、死气沉沉的世界。
月球上既然没有大气层,当然就没有水汽,没有风、云、雨、雪等天气变化;昼夜温度差别别很大,白天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可达127℃,夜晚则降到一183℃。
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任何形态的水,因此也就没有生命的存在。
我们肉眼看到的月球正面的明亮部分,是月面上的山脉、高原,月球上暗黑的部分,是广阔的平原和低地。
月面最显著的特征是坑穴和环形山星罗棋布。
2、在地球上看月亮,有时全部黑暗,这叫新月(朔);有时像镰刀,这叫蛾眉月;有时作半圆,这叫弦月;有时呈大半圆,这叫凸月;有时如一轮明镜,银光四射,这叫满月(望)。
月球圆缺(盈亏)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月球同地球一样,自己不发光,全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迎着太阳的半个球是亮的,背着太阳的半个球是暗的。
由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随着月球绕地球向东运行(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而变化,就形成了新月一上弦月一满月一下弦月一新月的月相周期性更迭。
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93日。
月相同太阳升落比较月升月落夜晚见月情形新月同升同落清晨黄昏彻夜不见满月此升彼落黄昏清晨通宵可见*上弦月迟升后落正午半夜上半夜西天*下弦月早升先落半夜正午下半夜东天四、日食、月食、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并随着地球绕太阳旋转。
当月球走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如果太阳、月球、地球正好处在或接近一条直线时就会把太阳遮住而发生日食。
同样,当月球走至地球背向太阳一面,如果太阳、地球、月球正好处在或接近一条直线时,也就是月球走进地球本影里,而发生月食。
日食共有三种,即:日偏食、日环食和日全食。
月球遮住太阳的一部分叫日偏食。
月球只遮住太阳的中心部分,在太阳周围还露出一圈日面,好像一个光环似的叫日环食。
太阳被完全遮住的叫日全食。
这三种不同的日食的发生跟太阳、月球和地球三者相互变化着的位置有关,并且也决定于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变化。
月球比太阳小得多,它的直径大约是太阳直径的四百分之一,而月球与地球间距离也差不多是太阳与地球间距离的四百分之一,所以从地球上看,月球与太阳的圆面大小差不多相等,因而能把太阳遮住而发生日食。
在农历十五、十六,月球运行到和太阳相对的方向。
这时如果地球和月球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就会进入地球的本影,而产生月全食。
如果只有部分月球进入地球的本影,就产生月偏食。
当月球进人地球的半影时,应该是半影食,但由于它的亮度减弱得很少,不易察觉,故不称为月食,所以月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
月食都发生在望,但不是每逢望都有月食,这和每逢朔不都出现日食是同样的道理。
在一般情况下月球不是从地球本影的上方通过,就是在下方离去,很少穿过或部分通过地球本影,因此,一般情况下就不会发生月食。
每年月食最多发生3次,有时一次也不发生。
五、天体和天体系统、人们为了便于认识恒星,把天球分成若干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
每个星座中的恒星,人们曾把它们联成各种不同的图形。
我们根据这些图形,就能辨认不同的星座以及星座中的恒星。
按照国际上的规定,全天分成88个星座。
在星空中,人们可以看到,在北天极的周围,有大熊、小熊和仙后三个星座。
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的主要恒星都是七颗,排列成勺子的形状。
仙后星座有五颗亮星,它们排列成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