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曹冲称象》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曹冲称象》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曹冲称象》教案教学设计

曹冲称象》教案三

【教材分析】

《曹冲称象》讲述了曹冲称象的故事,表现了曹冲的聪明才智。这样的课文,集知识性、故事性、情感性于一体,选材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生动有趣,而且课文还配有精美的插图,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这篇课文教育我们遇事要多观察,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学情分析】

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兴趣比较大,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与自学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活动,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做中悟。

【教学目标】

1.会读本课“曹”“称”等生字。会写本课“称”“柱”“底”等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懂得在生活中遇事要多动脑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能按顺序说出曹冲称象的过程。【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大象的图片】小朋友,你们见过大象吗?生描述大象的样子。2.这么高大的象,它有多重呢?古代有一位聪明的小朋友就想到了测量它重量的好办法,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曹冲称象》,去看看他是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注意:“曹”是平舌音,“冲、称”是翘舌音,“称、象”是后鼻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动画课文《曹冲称象》,学生认真欣赏、倾听。2.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根据拼音朗读课文,注意把字读对,句子读顺。

(2)标出自然段。

(3)文章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主要写谁?

(4)他们做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自学效果。

(1)采用多种方式检查生字读音。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曹称员根柱议论重杆秤砍线止量①指名读。相机正音。

翘舌音:称、柱、重、秤、止

平舌音:曹

后鼻音:重、量、称、秤

多音字:“重”:zhò ng 重量;chóng 重新。

“杆”:gān 旗杆、栏杆;gǎn 秤杆、笔杆儿。

“称”:ch ēng 称一称;ch èng 大称

②开火车读。

③去拼音读。

④齐读。

(2)采用开火车的方式组词。(注意区别“称”和“秤”。)

(3)指生逐段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4)感知课文。

①文章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主要写谁?

预设:

人物:曹操、官员们、曹冲

主要写曹冲。

②他们做了一件什么事?(把大象的重量称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朗读课文第1~3 自然段。

(1)画出描写大象特征的语句。(交流)

课件出示: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课件出示大象的图片】(2)这句话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可以用“像??像??”造句吗?预设一: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预设二:正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像光洁的圆盘,像金黄色的蛋黄。预设三:夏天的池塘里,荷叶像碧绿的玉盘,像一把碧绿的大伞。

2.小组内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轮读、分角色朗读等)课件出示,学生填空:别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大象又高又大,官员们一.边.

____________ 一.边. _ :“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大象、议论)(1)你可以用“一边??一边??”造句吗?

(2)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 官员们想出了怎样的办法?办法可行吗?

预设:

砍一棵大树造一杆大秤,问题:没有力气那么大的人能提起来这杆称。3.曹操听到官员们想出的这些方法是什么反应呢?再次朗读课文第 3 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课件出示:

“曹操听了直摇头。”

(1)“直摇头”这个动作说明了什么?(对这些办法很不满意、不赞成。)

(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交流识字,巩固练习课件出示田字格生字:称柱底杆秤做岁站船然1.指

名认读。

2.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1)“柱”是“木”加“主”,注意“木”最后一笔是点,注意在田字格中的位置。(2)“做”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也可以编故事识记(一个有故事的人。)写的时候要注意匀称。

(3)注意“然”字四点底的写法。4.师范写,学生描红。

5.课堂展示学生作品。

五、布置作业1.识记生字,熟读课文。

2.我是神笔小画家:画一画大象。

第二课时

一、游戏识字,复习导入1.树上的苹果又圆又大,想不想摘呢?在继续学习课文之前,先让我们通过摘苹果游戏复习上节课生字的读音吧!

摘苹果游戏(曹称员柱根议论重杆秤砍线止量)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官员们想出的办法没有得到曹操的赞同。怎么“称象” 仍是一个难题。最后到底是谁解决了这一难题,他想出来的办法是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学习《曹冲称象》!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课文第4 自然段,思考:曹冲称象的步骤是怎样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后做什么?

2.画出曹冲称象过程中表现动作的词语。

课件出示:

“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3.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思考:

(1)为什么把大象赶上船后,要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这条线是大象重量的标记。)

(2)为什么要到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再称船上的石头?(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时,说明石头的重量与大象的重量相等。)

(3)为什么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用石头的重量来替换大象的重量。)

(4)为什么要往船上放石头,而不放别的?

4.讨论:曹冲的称象方法和官员们的相比,哪一个更好一些?你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吗?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聪明、机智)6.曹冲的办法可行吗?曹操对自己小儿子想出的办法是什么态度呢?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课件出示:“曹操微笑着点一点头。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1)“果然”是什么意思,你可以用“果然”一词造句吗?(“果然”:确实如此,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2)默读课文全文,比较曹操的不同态度,思考原因。

课件出示:

“曹操听了直摇头。”(对官员们的称象方法——很不赞同)

“曹操微笑着点一点头。”(对曹冲的称象方法——非常满意)7.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想象探究,扩展学习1.交流讨论:通过本课,你学习到了什么?(遇事要多动脑,多观察,从不同角度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动脑筋思考,现在,你可以想出更简便的方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吗?

3.学习完本文,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说出更想了解的地方,形成探究性课题,学生课下探究学习。)

预设课题:

曹操的故事;曹冲的故事;现代版称象??

四、随堂练习,知识拓展1.读一读,说说每组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曹操听了摇头。曹操听了直摇头。

(“直”,说明曹操对官员们的想法非常不赞同。)

(2)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才”强调曹冲的年纪很小。)

(3)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到底”,说明大家都很想知道大象的重量究竟是多少。)

2.按曹冲称象的方法的先后顺序标序号。(1423)

()赶象上船()称石重量()船舷画线()赶象上岸,船上装石

五、布置作业

1.将《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2.分别用“议论”“先??再??然后??”写一句话。

【板书设计】

曹冲称象

官员们造大秤

直摇头

曹操

微笑着点点头

曹冲赶象上船→船舷画线→赶象上岸,船上装石→称石重量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写10 个生字,会认读课后15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青蛙的成长变化过程,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蝌蚪的成长变化过程。

2.理解、积累动词。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激趣,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小蝌蚪的图片】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她长什么样子呢?

2.今天,就让我们学习新课——《小蝌蚪找妈妈》,去看看小蝌蚪是怎样一步一步找到自己妈妈的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动画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学生跟读正音。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与断句

3.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

(2)小蝌蚪的妈妈是谁?长什么样子?

三、检查朗读,课堂展示

1.指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相机正音。

2.交流问题预设。

(1)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预设:询问鲤鱼阿姨和乌龟)

(2)小蝌蚪的妈妈是谁?长什么样子?

(预设:小蝌蚪的妈妈是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四、识字正音,指导书写

1.采用开火车、去拼音的方式检查生字读音。

课件出示:

táng nǎo dai

h

uī b ǔā y íy íng

池塘.

脑.袋

.灰.色

捕.食

阿.姨.

.上去

gu īd ǐng pī g ǔku ān wa ji āo

乌龟.头顶.披

.着鼓

宽.嘴

巴哇教

2.指导书写田字格生字

3.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1)“加一加”识字:“哪、顶、肚、跳”。

(2)“减一减”识字:“皮”是“波浪”的“波”去掉偏旁,念“p í”

(3)注意区分“两”“俩”。

4.组词练习。

两(两个)(三三两两)就(就

是)

(就业)哪(哪儿)(哪里)宽(宽广)(宽大)

顶(头顶)(顶尖)

肚(肚

子)(肚皮)孩(孩子)(孩童)

跳(跑

跳)

跳舞)

5.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引导学生注意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6.同桌互评,反复纠正、练习。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生字,复习导入

小朋友,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习的课文的名字吗?(学生齐读)《小蝌蚪找妈

妈》。快看!这只小蝌蚪被生字宝宝困在迷宫里了,你能帮助它认出所有的生字,游出迷宫吗?

小蝌蚪走迷宫游戏:池塘、脑袋、捕食、阿姨、乌龟、头顶、披着、鼓着)就哪宽顶睛肚皮孩跳

小蝌蚪终于游出了迷宫。继续去找妈妈啦!

二、图文结合,探究“变化”

(一)小蝌蚪的样子。

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课件出示,学生填空: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3.再读这一段,注意“甩着”“快活地”“游来游去”等词语。想一想,这几个词语表现了小蝌蚪的什么心情?(高兴、快活)

(二)小蝌蚪寻求帮助。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途中,都有哪些动物提供帮助?这个过程中,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了?

(预设:鲤鱼阿姨和乌龟提供了帮助。鲤鱼阿姨说小蝌蚪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结果小蝌蚪找到了乌龟。后来乌龟告诉它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青蛙!)

(三)小蝌蚪变成了青蛙。

1.朗读课文第2~6 自然段,找出描写小蝌蚪的变化句子。

课件出示: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生自由练说,提醒注意变化的顺序,有条理地说。

2.说一说

课件出示,学生填空:

小蝌蚪:先长出了(两条后腿)→再长出了(两条前腿)→然后(尾巴)不见了

→最后变成了(小青蛙)

3.课件出示:

“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

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指导朗读。生结合图片,体会动词的意思,感受生动的表达。

4.青蛙妈妈见到小蝌蚪是什么样的心情?课件出示:

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

指导朗读。

5.小蝌蚪长成小青蛙以后,每天跟着妈妈做什么呢?

课件出示:

“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三、分角色课文,体悟情感

1.小组合作。分别扮演小蝌蚪、鲤鱼阿姨、乌龟、青蛙妈妈。

2.体会情感,指导朗读。

(1)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小蝌蚪急切地想找到自己的妈妈)

(2)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

(小蝌蚪以为乌龟是自己的妈妈)

(3)你可以将加点字表示的情感表演出来吗?让我们看看,哪一位小朋友演得最好、最像、最动人!

3.小组汇报,师生评议。

4.小结: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不断地长大、变化,变成了跟妈妈一样的青蛙,一样的“农田卫士”。以后我们在生活中也会像小蝌蚪一样,会遇到很多问题,记得要向小蝌蚪学习,要学会自己思考、向别人请教,主动探索更多的奥秘。

四、布置作业

1.课后进一步了解有关青蛙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做保护青蛙的小卫士。

2.通过查找资料或网络资源,了解一种动物从小到大的变化过程,以后在班上交流。

【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黑灰身子→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不见→妈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