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记忆的媒介实践研究
新媒体视阈下的集体记忆建构

新媒体视阈下的集体记忆建构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于集体记忆的建构和传承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在过去,集体记忆往往是通过口口相传或者一些固定的载体来传播和保存的,而在新媒体时代下,集体记忆的建构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本文将从新媒体视阈下探讨集体记忆的建构方式及其影响。
一、新媒体时代下集体记忆的建构方式1. 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将自己的生活点滴记录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如微博、微信朋友圈、ins等。
这些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人们交流、记录生活的重要场所。
在这些平台上,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经历、见闻、感悟,也可以观看他人的分享,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集体记忆的建构方式。
2. 网络文化的传播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文化正在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人们可以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和资讯,这些信息和资讯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网络文化的传播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集体记忆。
3. 网络纪念和纪念性活动在新媒体时代下,人们追忆和纪念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不再局限于纸质笔记或者影像资料,人们开始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纪念和追忆,比如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帖子、上传照片、制作纪念视频等。
这些纪念行为也成为了一种集体记忆的建构方式,将个人的记忆与集体的记忆融为一体。
1. 传播速度加快相比传统的记忆传承方式,新媒体时代下的集体记忆建构更加快速高效。
信息在网络上可以迅速传播,无论是个人生活的点滴还是重大事件的发生,都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留存。
这也意味着集体记忆的建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提升。
2. 记忆内容多样化在新媒体时代下,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分享的内容也变得愈加多样化。
从美食、旅行、时尚到科技、文化、历史,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感悟都成为了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这也使得集体记忆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2024年族际互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范文

《族际互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不同族群间的交流和互动越来越频繁。
在这个过程中,族际间的集体记忆作为历史文化的积淀,成为了维系和促进族群关系的重要纽带。
本文将从族际互动的视角出发,探讨集体记忆的形成、演变和影响,旨在深入理解不同族群间的文化交流与认同。
二、集体记忆的形成与演变(一)集体记忆的定义集体记忆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对共同经历的回忆、认知和认同。
这些记忆通过文化传承、社会交流等方式得以保存和延续。
在族际互动中,不同族群的集体记忆相互碰撞、交融,共同构成了多元文化的社会记忆。
(二)集体记忆的形成集体记忆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历史、文化、社会等。
在族际互动中,不同族群的成员通过交流、共享、传承等方式,将共同的经历和记忆内化为集体的记忆。
这些记忆在代际传承中不断积累和丰富,形成了具有独特性的文化传统。
(三)集体记忆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集体记忆也会发生变化。
新的历史事件、文化交流等都会对集体记忆产生影响,使其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族际互动中,不同族群的集体记忆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
三、族际互动与集体记忆的关系(一)族际互动对集体记忆的影响族际互动是不同族群间交流和互动的过程,它对集体记忆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互动中,不同族群的成员通过分享经历、交流文化等方式,将各自的集体记忆相互融合,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元的社会记忆。
(二)集体记忆在族际互动中的作用集体记忆在族际互动中起到了维系和促进族群关系的作用。
通过共享集体记忆,不同族群的成员能够增强对彼此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从而促进族群间的和谐共处。
同时,集体记忆也是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四、案例分析: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集体记忆研究以某多民族国家为例,该国各族群间的文化交流频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探讨不同族群间的集体记忆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分析该国各族群在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共同经历和记忆,以及这些记忆如何通过族际互动得以传承和发展。
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检讨与反思

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检讨与反思一、本文概述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媒介在集体记忆构建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媒介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并对现有的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进行检讨与反思。
我们将首先概述媒介与集体记忆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媒介如何塑造和影响集体记忆,接着探讨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最后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传递信息、塑造形象和构建话语等方式,对集体记忆的形成、传承和变革产生深远影响。
集体记忆则是社会成员共同分享和认同的记忆,它在媒介的作用下得以传承和发展。
媒介与集体记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既体现了媒介的社会功能,也反映了集体记忆的动态性和可塑性。
然而,现有的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
一方面,研究视角相对单一,多从媒介传播的角度出发,忽视了集体记忆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研究方法较为局限,缺乏跨学科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难以全面揭示媒介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复杂关系。
因此,本文在检讨与反思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以期推动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的深入发展。
本文将从媒介与集体记忆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媒介如何塑造和影响集体记忆,探讨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最后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为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二、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的理论基础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是建立在多个学科理论基础之上的交叉研究领域,其中包括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历史学等。
其核心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集体记忆理论和社会记忆理论。
集体记忆理论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20世纪初提出,他认为记忆并非个人心理层面的简单活动,而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在集体框架中进行的。
人们通过社会交往和互动,共同构建和重塑集体记忆。
媒介,作为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成为集体记忆形成和传播的重要载体。
《2024年媒介作为人类记忆的研究——以媒介记忆理论为视角》范文

《媒介作为人类记忆的研究——以媒介记忆理论为视角》篇一一、引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介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社交媒体、电视广播,还是报纸杂志,它们都构成了我们记忆的重要载体。
那么,媒介究竟是如何作为人类记忆的呢?本文将结合媒介记忆理论,深入探讨媒介在人类记忆中的角色和作用。
二、媒介记忆理论概述媒介记忆理论,主要关注媒介在塑造和记录人们记忆中的作用。
这一理论认为,媒介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人们记忆的载体。
通过媒介,我们可以获取、存储、回忆和分享信息,从而形成我们的记忆。
三、媒介作为人类记忆的载体1. 媒介的记录功能媒介具有强大的记录功能,能够记录和保存历史事件、文化传承等重要信息。
例如,新闻报道可以让我们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纪录片则能够记录和传承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
这些信息被媒介记录下来后,可以长时间保存,为后人提供宝贵的历史资料。
2. 媒介的存储功能除了记录功能外,媒介还具有存储功能。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设备(如手机、电脑等)将信息存储起来,以便随时查阅和回忆。
此外,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可以轻松地被存储在云端,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访问自己的信息库。
3. 媒介的分享功能媒介具有强大的分享功能,使得人们可以轻松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通过社交媒体、电子邮件等方式,人们可以迅速地将信息传播给全球范围内的其他人。
这种分享不仅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也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四、媒介对人类记忆的影响1. 塑造个体记忆媒介通过记录、存储和分享信息,塑造了个体的记忆。
人们在接触到各种媒介信息后,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筛选和整合,形成自己的记忆系统。
这种记忆系统不仅包括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包括从各种媒介中获取的信息。
2. 影响集体记忆媒介不仅影响个体记忆,还对集体记忆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传播历史事件、文化传承等信息,媒介塑造了整个社会的记忆系统。
这种集体记忆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也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集体记忆研究的传播学取向

集体记忆的概念和特点
集体记忆的概念和特点
集体记忆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中人们共享的记忆和历史,它包含了各种符号、 形象、信仰和故事等元素。集体记忆具有以下特点:
集体记忆的概念和特点
1、共享性:集体记忆是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分享的记忆,它反映了群体的共 同经验和价值观念。
集体记忆的概念和特点
2、社会性:集体记忆是在社义
通过教育和宣传,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集体记忆,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 感,可以促进社会凝聚力和心理健康。
结论
结论
集体记忆研究在传播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集体记忆的传播学研究, 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信息传播的机制和规律,揭示社会文化因素对集体记忆的影响, 为文化遗产保护、社会治理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未来, 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集体记忆研究的领域和深度,结合实验性研究方法,更加深 入地探讨集体记忆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提供科学依据。
内容摘要
让我们通过一个典型案例来分析集体记忆对社会记忆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 化中,孝道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种价值观可能被过度 强调,导致一些人对他人的干涉和压力。这种集体记忆中的压力可能会影响整个 社会的行为模式和文化,从而对社会记忆产生负面影响。
内容摘要
总的来说,集体记忆和社会记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和转换。集体记忆是社会 记忆的基础,同时也会受到社会记忆的影响。通过深入理解和研究集体记忆和社 会记忆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个群体的文化、历史和社会价值观的 形成和发展过程。这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3、动态性:集体记忆是动态的,它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集体记忆的概念和特点
4、符号性:集体记忆是以符号和形象为基础的,它包括语言、图像、音乐、 仪式等多种形式。
新媒体视阈下的集体记忆建构

新媒体视阈下的集体记忆建构在新媒体时代的社会中,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大规模互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集体记忆的构建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媒体成为了集体记忆建构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从新媒体视阈探讨集体记忆的建构。
新媒体可以扩大集体记忆的范围。
过去,集体记忆主要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播,信息的传播范围有限。
而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分享和传播自己的记忆,从而扩大了集体的记忆范围。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大家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见闻和感悟,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这些信息,形成一个更加庞大而多样化的集体记忆库。
新媒体可以促进集体记忆的互动和交流。
在传统的记忆建构中,信息的传播往往是单向的,很难与其他人进行互动。
而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人们可以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评论、点赞、分享等操作,能够与其他人进行直接的互动和交流。
这种互动和交流不仅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也能够促进不同个体之间的共同记忆建构,进而形成更加稳固和全面的集体记忆。
新媒体可以记录下集体的历史瞬间。
在过去,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仅仅通过文字、图片等有限的方式进行保存。
而如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机等设备进行拍照、录像等操作,将自己所处的历史时刻记录下来,并通过新媒体分享给其他人。
这些记录能够使得集体记忆更加真实和生动,也能够为后来者提供直观而深入的参考和理解。
新媒体还可以通过数据化技术对集体记忆进行分析和挖掘。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通过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等渠道生成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记录了人们的兴趣、思想和行为。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了解到人们对于集体记忆的关注点和偏好,帮助更好地理解和构建集体记忆。
数据化技术也能够将海量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使得集体记忆更加有序和易于获取。
新媒体为集体记忆的建构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可能性。
通过新媒体的力量,集体记忆的范围被扩大,互动和交流得到促进,历史瞬间得到记录,数据化技术为集体记忆的分析和挖掘提供了工具。
新媒体环境下的集体记忆研究综述

记忆原本是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通过心理实验等方式分析独立的微观个体,探讨其个人内心的“心理机制”“生理机制”[1]。
1925年,“集体记忆”这一术语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记忆的社会框架》一文中明确提出,认为纯粹的个体记忆是不存在的。
其对集体记忆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是拓展了研究领域,开辟了记忆研究的新视角;二是提出了“集体记忆是一种社会建构”的观点,集体记忆是为当下服务的,即“当下的中心观”。
此后便沉默了很长时间,一直没有什么大的进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保罗·康纳顿注意到国家权力等社会因素对人们记忆的操控已经远远超过“集体记忆”所涵盖的范围,并将其概念拓展为“社会记忆”。
与莫里斯·哈布瓦赫不同的是,康纳顿更加关注记忆的传承问题,诸如“纪念仪式”“体化实践”“刻写实践。
”因此,记忆的“断裂性”和“延续性”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
目前集体记忆研究已经覆盖了多种学科领域,例如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档案学、民俗学、哲学等。
而集体记忆研究,在传播学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始于“沃尔夫·坎斯坦纳对当时记忆研究的反思,他指出,集体记忆的研究要采纳传播和媒介的研究方法,尤其要关注受众反馈”[2]。
目前,传播学界对集体记忆的研究已经拓展到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个研究领域,尤其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媒体在当下的普遍运用。
基于此,本文将对新媒体环境下集体记忆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全面梳理,为推动该研究进一步深入做铺垫。
1 研究现状以“新媒体、互联网、在线”等关键词+“集体记忆”等形式,借助中国知网期刊、硕博论文数据库对文献进行检索,从数据的搜集情况来看,共有6篇硕士论文,占总篇数的24%,19篇期刊论文,占总篇数的76%(表1)。
其中,2013年3篇,2014年4篇,2015年9篇,2016年4篇,2017年5篇(截至2017年9月)。
最早的一篇出现在2013年4月的云南大学赵远娥的硕士论文《新媒体时代下“80后”集体记忆的研究》,该文主要考察“集体怀旧中集体记忆如何被建构以及对‘80后’的影响”。
传播学春晚集体记忆研究

传播学春晚集体记忆研究摘要:春晚对于大家来说,不仅仅是个体或者家庭的记忆,而是整个民族的群体性记忆,春晚是如何建构出这样深入人心的集体记忆值得我们探讨。
本文基于传播学视角,运用内容分析法,结合集体记忆相关的理论,对春晚的集体记忆形成原因以及途径进行深入探析,除此之外,还将在全媒体环境这个媒介环境下,探讨春晚建构集体记忆的开拓与创新,以期为春晚等其他媒介事件集体记忆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春晚;传播学;集体记忆1春晚集体记忆的形成原因集体记忆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涂尔干的“集体意识”理论。
他认为集体通过对记忆的共享可以形成一种精神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规约着群体成员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对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维系作用。
法国学者莫里斯•哈布瓦赫在此基础上提出“集体记忆”的概念,他认为“记忆是社会建构的,通过在特定组织或群体中建构集体记忆,以此来强化群体的凝聚。
”[1]春节联欢晚会(文中简称春晚)作为一种集体记忆的载体,每年经过周密的策划和精心的排演向观众们呈现,成为国人心中对于春节这个传统节日无法磨灭的记忆。
1.1内因:引起观众情感共鸣。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情感寄托最多的一个传统节日,是植根于国人心中共同的一种文化。
春节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自然而然被国人当成了能够唤醒集体记忆的重要符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春晚在春节的各种传统庆典中应运而生,将原本每个家庭的庆典变成了举国欢庆,成为另一种特殊的民俗,春晚将春节的集体记忆不停承接和再创造,通过充满仪式感的传播方式,将群体的情感共鸣变为了真正的集体记忆。
除春节赋予春晚的这种最原始的情感共鸣外,春晚还为我们传递了价值共识。
“春晚是领导阶层、节目制作者和观众一起操演的一场仪式,这场仪式目的在于向观众传递某种精神价值的共识。
春晚的仪式化叙事操作将春晚从一台娱乐晚会升格为一台具有意义的集体盛宴。
”[2]春晚是领导阶层、节目制作团队和观众共同完成的一场庆典,这个活动从原本的一台娱乐性质的晚会被赋予了无限意义,在这些意义中,包含着向观众所传达的价值取向,观众在观看时,不仅享受晚会娱乐的一部分,更多是接收这些精神价值导向,共享其中的集体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体记忆的媒介实践研究
在集体记忆形成过程中,大众媒介不仅自身参与到集体记忆建构中,还为受众参与集体记忆建构提供了工具和路径。
这使得集体记忆研究的媒介传播学转向成为记忆研究的新范式。
本文以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为个案,以纪实影像为记忆文本,采用文本分析法,研究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的媒介实践。
本研究把集体记忆视作客观知识和主观情感的集合体,选择集体记忆理论中的“记忆穿插说”作为研究媒介记忆生产的线索,按照以下逻辑展开:首先使用“记忆的劳动分工”论,从共时层面分析各类南京大屠杀纪实影像编织集体记忆网络的“劳动分工”机制;接着,将修辞学的“接受与拒绝框架”理论与传播学的“媒介框架”理论相结合,从历时层面考察各类南京大屠杀纪实影像的记忆演化与延续机制;在此基础上,从媒介技术哲学的视角,分析影像媒介特性对记忆生产的制约;最后,文章立足纪实影像为中心的媒介生态系统,探讨记忆生产的可持续性问题。
通过研究,本文形成了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受众集体记忆的形塑得益于各类纪实影像的记忆“劳动分工”。
电视新闻报道为受众提供“新闻聚像”,承担南京大屠杀记忆点的广泛传播和反复刻写。
大型纪录片聚集多元信息,耦合记忆逻辑,为受众建构详细完整的大屠杀“记忆剧场”。
档案类纪实节目通过“揭秘”,补充边缘记忆。
谈话节目则为记忆冲突提供交流与协商平台。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电网直播,邀请受众参与仪式,实现情感共享与集体认同。
受众对纪实影像的接触类型与频率不同,则共享的集体记忆强度与精度不同。
第二,集体记忆的延续过程是新旧叙事不断
融合的过程。
媒介叙事必须维持记忆的“核心叙事”与中心“情感态度”不变;在此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通过框架互文、影像融合技术、信息删补与修饰等方式,建构新记忆,同时保持记忆的“连贯”和“一致”。
对于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媒介生产而言,日军暴行是“核心叙事”,它被镶嵌进不同的叙事框架,满足不同时期的记忆需求。
以团结民众和英雄、克服困境取得胜利为主要特征的“史诗框架”,是媒介从战时延续至今的通用情感态度框架,主导了受众对南京大屠杀的理解,
维护了情感记忆的一致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媒介环境迥异,不同叙事框架和情感态度框架的纪实影像在传播上有较大差异。
采用“暴行叙事”与“史诗框架”的影像产品更容易被广泛传播,进入记忆流通,形塑受众集体记忆,反过来也被集体记忆所形塑。
第三,集体记忆的媒介生产受制于媒介特性。
集体记忆的纪实影像建构,必须遵循影像“可见性”的技术特性、影像“可视性”的制作要求、产品“需盈利”的生产方针以及相关的社会伦理。
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的媒介生产存在着技术与伦理悖论,是一个难为而必须为的过程。
第四,集体记忆的媒介生产过程是媒介系统内部,以及媒介系统与外部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过程。
记忆的多层性与媒介系统的多层性相适应。
南京大屠杀记忆的媒介生产应该树立分层观和生态观,建设多层的、可持续的记忆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