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基础知识共37页文档
劳动法入门知识

01 第四节标题——解除劳动关系
1.劳动合同到期; 2.劳动者主动提出离职; 3.用人单位提出
劳动合同法 第26条 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 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03 试 用 期
01 关于试用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合பைடு நூலகம்法
第19条: 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 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 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期限不满3个月的,不 得约定试用期。 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 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劳动关系那些事
content
01 法条链接 02 劳动合同 03 试用期 04 解除劳动关系
01 法 条 链 接
04 第一节标题——法条链接
1.民法典 2.劳动法 3.劳动合同法
法条链接
4.社会保险法
5.失业保险条例
6.最高院关于审理劳动 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 的解释(一)
01 适用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39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严重违反用人大的规章制度的; 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4.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监理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 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5.因本法第26(1)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6.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劳动法基本知识

劳动法基本知识劳动法是指以保障劳动者权益、调整劳动关系、规范劳动市场秩序为目的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总称。
作为劳动者或雇主,了解劳动法的基本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劳动法的基本内容,包括劳动合同、工作时间、工资福利、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一、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雇佣双方约定工作条件和权益的法律文书。
它规定了雇主和劳动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是劳动关系稳定和合法化的基础。
劳动合同应该包含以下几个要素:1. 双方当事人的基本信息:包括雇主和劳动者的姓名(名称)、住所(地址)、联系方式等;2. 工作内容和条件:明确约定劳动者具体从事的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等;3. 工资报酬和支付方式:规定工资标准、支付周期和方式等;4. 工作时间和休假:明确工作时间、休假制度和调休安排等;5. 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规定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的内容和支付方式等;6. 争议解决:约定双方争议解决的方式和途径等。
二、工作时间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一天内应当工作的时间和一年内应当工作的总时间。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一般工作时间为每日8小时,每周40小时。
超过这个时间的工作可以视为加班工作,需要支付相应的加班费用或提供补偿休假。
此外,对于部分特殊行业或岗位,劳动法也允许适当调整工作时间,但是必须保证员工的合法权益。
三、工资福利工资福利是指雇主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和提供的福利待遇。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应当按时、足额地享受工资报酬,雇主不得拖欠或者少付工资。
另外,劳动法还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雇主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
此外,劳动者还享有带薪休假、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等权益,雇主需要依法提供相应的福利。
四、劳动保护劳动保护是指雇主为保障劳动者安全、健康而采取的各项措施。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有权享受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健康的工作条件。
雇主需要提供相应的防护设施和培训,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同时,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有权拒绝危及自身安全和健康的工作。
劳动法基础知识24页word

一、劳动法的概念狭义上的劳动法,一般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制定颁布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劳动法,即法典式的劳动法。
在我国是指1994年7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并于199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劳动法学上的劳动法研究范围是广义上的劳动法。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是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主要有以下特征:(1)劳动关系是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2)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劳动使用者(或用人单位)。
(3)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既具有法律地位上的平等性,即在法律上享有平等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又具有实现劳动关系的从属性,即劳动者必须遵守用人单位依法制订的内部劳动规则,服从其行政领导和指挥。
除了劳动关系外,劳动法还调整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这些关系主要有:劳动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劳动工作方面的关系;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调处劳动争议方面的关系:工会组织因履行职责,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或劳动者发生的关系;监督劳动执法方面的关系等。
三、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是指劳动法对哪些人发生效力。
《劳动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这里的“企业”是指从事产品生产、流通或服务性活动等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经济单位,包括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企业。
《劳动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这一款中的劳动者包括三个方面:(1)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的工勤人员;(2)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的非工勤人员;(3)其他通过劳动合同(包括聘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劳动法基础知识共37页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劳动法基本知识

答案:B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
I. 即时解除
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 大损害的 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劳动法》第二十五条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
I. 即时解除 II. 需预告的解除 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 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 的工作 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 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 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 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第三节 劳动合同的订立
一、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 二、劳动合同的订立过程 三、特殊情形下劳动合同的订立 四、劳动合同的鉴证
(一)鉴证的主体 (二)鉴证的性质 (三)鉴证的程序
第四节
劳动合同的效力
一、生效日期 二、无效情形
下列劳动合同无效: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劳动合同 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 ——《劳动法》第十八条
一、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一)劳动法的概念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劳动关系 劳 动 法 调整
与劳动关 系密切联 系的其他 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的含义
人与自然 劳动关系 人与人
劳动关系指劳动力所有者 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在实现劳 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劳动者与 劳动者 劳动者与 用人单位
(三)合同期满或约定终止事项出现
与经济补偿(接近退休年龄到期的)
(四)经济补偿金与失业保险金
三、违反劳动合同的赔偿责任
(一)用人单位应承担的赔偿责任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赔 偿劳动者损失: 用人单位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即招用后故意不 按规定订立劳动合同以及劳动合同到期后故意不及时续订 劳动合同的;
劳动法基础(知识点整理)

劳动法基础(知识点整理)1. 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的就业关系。
劳动关系的形成包括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劳动者正式进入工作岗位两个方面。
2.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约定劳动关系的书面协议。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必须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如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资待遇、休假假期等。
3. 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的解除有多种方式,主要包括到期终止、解除协议、解雇和辞职等。
- 若劳动合同期满,双方没有续签或续签协议,则劳动合同到期终止。
- 若双方达成一致,可以通过解除协议解除劳动合同。
- 用人单位有权在一定条件下解雇劳动者,如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丧失工作能力等。
- 劳动者有权辞职,提前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4. 劳动报酬劳动报酬是劳动者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所获得的经济收益。
劳动报酬的形式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劳动者有权按照法律规定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
5. 劳动时间和休假假期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合理安排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休假假期是指劳动者在工作期间享受的休息和休假时间。
6. 劳动保护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用人单位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而采取的各种保护措施。
劳动保护包括工作条件保护、劳动安全保护、劳动卫生保护等。
7. 劳动争议解决劳动争议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发生的争议。
劳动争议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方式解决。
劳动者有权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以上是劳动法基础的知识点整理,劳动法还有许多复杂的具体规定和条款,建议在实际操作中咨询专业人士或法律顾问以获得准确的法律意见和指导。
劳动合同法重点培训 共37页PPT资料

• 与劳动法对比:
1、第十七条一是增加了五项必备条款;
2、是取消了三项必备条款(劳动纪律、约定 终止条件和约定违约责任)
6、劳动合同的约定条款
• 约定条款: (1)、可以约定试用期; (2)、培训; (3)、保守秘密; (4)、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
7、试用期的规定(1)
1、合同期限与试用期期限的对应关系:
间,只能以法定条件终止合同;
• 3、以完成一定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有固定期 限或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 应该选择签订哪一类型的劳动合同?
3、无固定期劳动合同的订立
• 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 (一)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
• (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合同制度或者国企改 制重新订立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 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
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
劳动合同< 3个月
不得约定试用期
3个月≤劳动合同≤ 1年
试用期≤1个月
1年≤劳动合同≤ 3年
试用期≤2个月
劳动合同≥3年 /无固定期合同 试、试用期包含在合同期限内,仅约定试用期的合同 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7、试用期的规定(2)
4、试用期工资保护: 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
• 第八十二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 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 倍的工资。
• 目前,用工的三种模式: • 1、先上班,后签合同; • 2、上班的同时签订合同; • 3、签订合同一段时间后再上班;
劳动法基础知识

劳动法基础知识劳动法是一门研究劳动关系的法律学科,旨在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
它涉及到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益关系、劳动合同的签订与解除、劳动报酬的支付、劳动时间和休假等方面的规定。
本文将从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劳动关系的建立、劳动合同的签订与解除、劳动报酬的支付和劳动时间与休假等方面,介绍劳动法的基础知识。
一、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劳动法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劳动关系,包括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益关系。
劳动法的适用对象是在用人单位工作的劳动者,即受雇于用人单位,以提供劳动力为目的的个人或团体。
劳动法不仅适用于在职劳动者,也适用于劳动合同已经终止但仍享有劳动权益的劳动者。
二、劳动关系的建立劳动关系的建立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开始进行劳动的过程。
劳动关系的建立需要符合法定程序,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需要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基础,它规定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益、义务和责任。
劳动合同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并明确约定劳动者的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等事项。
三、劳动合同的签订与解除劳动合同的签订需要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并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
劳动合同应当明确约定劳动者的权益和义务,用人单位应当按时支付劳动报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
劳动合同的解除需要符合法定程序,即一方提前通知对方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
劳动合同的解除还可以根据法律规定的情形进行,如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约定的事项等。
四、劳动报酬的支付劳动报酬是劳动者为提供劳动所应当获得的报酬,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报酬的支付应当按照约定的劳动合同进行,用人单位应当按时支付劳动报酬,并提供工资单等证明文件。
劳动报酬的支付应当符合法定最低工资标准,不得低于劳动者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五、劳动时间与休假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每天、每周或每月工作的时间。
劳动时间应当符合法律规定,不得超过法定工时。
劳动者每天工作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不得超过4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