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扬的三重境界

表扬的三重境界

表扬的三重境界

教育需要批评,但更需要表扬和鼓励,表扬是艺术,也是学问。对学生进行表扬有三重境界:

一是善于发现优点,及时表扬。学生有明显的优点,如作业认真、劳动积极等,老师能发现学生的这些优点,并能及时、恰当地给予表扬,此乃表扬的第一境界。

二是善于放大优点,不吝啬表扬。学生的优点不明显,老师要做到放大学生的优点,不要吝啬表扬,此乃表扬的第二境界。如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够突出,表现平平,老师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一些微小的进步,加以放大并给予表扬,对学生来说如沐春风,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三是善于制造优点,巧妙表扬。学生的优点不突出,老师能帮助学生制造优点,并能给予巧妙的表扬,此乃表扬的第三境界。对于找不出优点、又急需转化的学生,老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帮助做事,制造优点,然后巧妙表扬,以激励和鼓舞学生。

高三议论文 :生死境界_1500字

高三议论文:生死境界_1500字 下雨了,很大很大,天黑了,很黑很黑,我独自站在院中,看着 昏暗的天空,听着身边的天籁,感受着大自然的沐浴。今夜,我感受 到了生死之境,明悟了生与死。 雨从天降,此为生,落地,则为死,中间趟过的是人生。生与死 便是人生的两个端点,那我便以左手为生,右手为死,由左手到达右 手的过程就是人生,由右手到达左手的过程便是佛学中所说的“转世 投胎”。若我将左手右手合并在一起,这边是生死的最终形态——轮回。 仅仅,这是不完整的轮回,真正的轮回需要一种叫做“逆”的东 西将它撑起。就如同雨一般,没有一滴雨是直线落下,因为它不甘心,不甘心自己的人生如此短暂,所以他在短暂的人生中,一直将自己的 人生轨迹扭转。这种不甘,这种对生的信念,便是“逆”。 陶渊明曾说过“有生必有死,早死非命促”,可见,生与死是世 间万物必须经过的两种形态,由另一个世界到达这个世界便是生,由 这个世界到达另一个世界便是死。生是生,死是死,这就是我所体会 到的生死第一境:看生是生,看死是死。 那年,汶川的一切都那么平静,而灾难却又来的那么突然,正是 在这场灾难中尽显了人之真情。在地震中,一个母亲和一个尚未断奶 的婴儿被困在废墟中,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母亲产不出奶,看着自 己饿得哇哇大哭的孩子,母亲毅然咬破手指,用自己的鲜血喂着自己 的孩子。最终,婴儿活了下来,而她因为失血过多,永远的闭上了双眼,睡的是那么的安详,那么的和蔼。她看似死亡,她却以另一种方 式活着。她生他死,她死他生,这边是我所体会的生死第二境:看生 不是生,看死不是死。 有一艘船在大海中航行之时遭遇了风暴,霎时,绝望的气息弥漫 在了这艘船上,融入了每一个人心中。随着风暴越加剧烈,在一次大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阅读实践,向教学开一朵自己的花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马春丽 老僧三十年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的个修歇处,以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唐]青原惟信禅师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题记 阅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最喜欢前言中的那一句:放弃漫步,练习舞步——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约束自己、规范自己,以期达到教育的自由之境,即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有幸拜读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其书,如听其课,其语文课堂,有如坐看行云流水之闲适惬意,又如雷霆万钧般敲醒我几乎沉睡的灵魂,听生命开花的声音,听生命欢唱的声音,仿佛这不是课堂,而是大自然的一幅幅画卷在孩子们的心灵慢慢舒展,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谐,润物无声,水到渠成。干老师深厚的文学积淀,对教材的把握、挖掘、拓展,对课堂的驾驭、对学生的引领,让我叹服。 一、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我们老师听课时往往会看到这样的课堂:课上老师激情饱满,学生小手如林,兴趣盎然,一节课的教学就在这样的氛围下落下帷幕。这样的课堂成了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才艺展示会,那么像这样的课堂是不是理想的课堂呢?这种课堂只能称之为流于形式的表演课。而怎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呢?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它以扎实的教育理论为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养料,以大量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为土壤,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

沉淀、升华与回归——论人生三重境界说

沉淀、升华与回归——论人生三重境界说 越是长大,越会感到自己的渺小;读的书越多,越能发觉自己的无知;每当底下头,俯视自己的时候,总会在不经意间察觉到自己的浅陋之处;在不断的厌恶自己的同时发现了,作为没有傲人天资的平凡人,自己的人生需要的一种是怎样的沉淀。 记得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把成大事大学问的人的一生划分为三重境界或是三个阶段,这作为一个文学常识在很早以前便已经听老师讲过了,然而,只有到了好多年后的现在才渐渐的开始领悟到,那三句话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生对命运乃至对世界本身一种深刻的洞识。虽说王国维先生是将那三重境界用于成大事者身上的,但我想,先生虽说成大事者都经历了此三重境界,但未说经此三重境界者皆可成大事,所以这三重境界也就未必就是只有成大事大学问才独有之境界。故我虽未必有大才华大见识,亦未必有成大事的潜力与契机,但凭借前人智慧与自己的思考,谈谈自己对这三重境界的看法,以及从中感悟到得某些可用来借鉴的感受,应是可以的。所以,虽然我尚且不知道以自己浅陋的思想是否能把握到其中的真谛,也不清楚自己把握到的与先人本意相差多少个十万八千里。但即便是错误的理解,作为自己思考的结果也并非有什么可耻之处,全当借助权威给自己壮声势了。不论怎样,在将成功的人生看做三个大的阶段上,我的看法因该是和王老师是一致的,就冲这个共同之处,他人也不能说我是胡说八道,顶多,不过是牵强附会罢了。 第一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忘了在哪里看到过,说是“要想成大事就必须耐得住寂寞”。这句话固然表明了成大事的人肯定都能忍受得了寂寞,但却并没有说耐得住寂寞的人肯定都能成大事,作为一个自认为与寂寞挺有缘的也在不经意间磨练出善于与寂寞为伍的能力的家伙,我不禁有些沮丧:“耐得住寂寞”或许是成大事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却并非唯一的条件,也就是说尽管我可以耐得住寂寞,但我依旧未必能够成大事。哎,但话虽如此,但我想不管有没有本事、成不成大事,寂寞本身铁定并非是一个惹人喜欢的东西,否则的话也不必用那个“耐”字了。其实说是忍受得了寂寞,也只不过是没有办法而已,事实上我并没有去选择忍耐还是不忍耐,而唯一让我可“耐”住寂寞的理由,也只不过是因为在选择之前寂寞就已经存在了,仅此而已。 那么,除了寂寞,成功的人生在第一个阶段还需要些什么呢?在我看来,比起寂寞,人生在最初的阶段所需要的,更多的是一种沉淀。

高分作文范文-境界成就作为

境界,顾名思义就是思想上升的高度。境界有大有小。世间的大者,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世间的小者,也同样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它绝不单纯是一种文学描写中的境界,更多的时候,它表现的为生活里面很多实用的规则。简单地说来,大小就是人的思想的宽度、深度和广度。一个人的境界高低反映在他的志向、他的思想、他的生活上,而这些总总决定了他的觉悟、他以后人生的道路,也必然决定和影响着他的一生成就作为。 在童话世界中,《丑小鸭》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丑小鸭在一个养鸭场破壳而出,因为生就一副丑陋的尊容,终日被其他鸭子嘲笑,被主人嫌弃。终于有一日,丑小鸭飞过篱笆逃走了。丑小鸭离家出走是被迫的,因为不仅周围的人不喜欢他,就连他的兄弟姐妹也欺负他。他在野鸭群中受排挤,又目睹了雁被猎人打死的悲惨场面,最后死里逃生。在农家小屋,他虽然也受嘲弄,也被人看不起,但已经有了一个可以生存的“温暖的屋子”,“有了一些朋友”,他应该满足了。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当时丑小鸭的境界是只要有一个可以生存的“温暖的屋子”,“有了一些朋友”,那么毫无疑问的,他就会留在了农家小屋,甘心当一只碌碌无为、再平凡不过的鸭子了,也就不会有了后来美丽的白天鹅。但是他偏不,他不愿意享受这种“安逸”,他要到更广大的世界里去。因为他的境界不至于此,他要去奋斗去实现自己活着的价值,他要证明自己的尊严。于是他走了,他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了,他见到那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美丽的天鹅了。后来,严冬到了,他虽然几乎被冻死,但当他仰慕的天鹅飞回来时,他不顾一切地朝他们飞去。于是,他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了。试想,在已经有了相对安逸的生活以后,他如果不思进取,不再追求,他怎么能得到最终的幸福生活呢? 可见,境界的高低深刻的影响了人的成就。但独有高的境界也是不够的,拥有长远的境界也是很重要的。 中国历来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宁可做鸡头,不可做凤尾。”意思就是宁可做鸡群中的领袖,也不去做凤凰群中的跟班。对于这句话,我本人是很不以为然的。在鸡群中与在凤凰群中的境界本身就是一种质的区别。试想,一只鸡,它为能在鸡群中做领导而沾沾自喜时,它本身也就注定是可悲的。于是它终其一生,兢兢业业,保有自己在鸡群中的地位,但无奈它尽管有着在鸡群中显赫的地位,但从本质上来说它还是一只普普通通、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鸡,永远都逃脱不了被人按上砧板的时候。也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小鸟掉了队,误打误撞跟上了一群凤凰。它发觉本人从未飞得如此之高,从未那么靠近日出的灿烂,日落的余晖。于是它的境界变了,它决心要做一只凤凰,它开始努力拍打着翅膀跟上凤凰的队伍。不久之后,它惊讶的发现自己的翅膀长硬可,羽毛也变成火红色的了。地上还有人指着它说:“看,凤凰!”许许多多人都渴望成为凤凰,不过又能有多少人能坚持起初在凤凰群中的卑微。于是许多人宁可选择了高傲的鸡头,将自己的境界一再的放低,于是不管他们之前的身份是什么,最终他们都通通沦为一只庸俗的“鸡”。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做鸡头当领袖要远比做凤凰的跟班这种境界高得多了,但从长远上来说,这种自以为是实在是太愚蠢了。因为在凤尾之中,人有理想就会在竞争中慢慢让自己进步、成长,于是终有一日他也能成为一只高贵骄傲的凤凰,永远脱离了被人当下酒菜的命运,能够走上了一个崭新的人生舞台。 通常在人类社会上崇高的成就,其本身成就的缔造者的境界更是深不可测。马克思一生参考了各国古典哲学史、古典经济学史、唯物辩证学史,呕心沥血数十载写成了《马克思宣言》,发起工人运动,领导世界工人武装。即使因此多国的反对人士都对他憎恶不已,几欲除之而后快,同时生活面临穷困潦倒,但他也是从不曾放弃的,甚至到了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正如于丹曾说过“人生至高的境界是一种灵魂生活,这种灵魂生活是主善的。”是,最高的境界成就了崇高、不朽的作为,灵魂早已超脱了ròu tǐ所要达到的求真境界,这是一种永恒、一种真善。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思想 测试答案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单选题 1. 下列哪个不是指日常用语中人自身的和谐: √ A和气生财 B和衷共济 C家和万事兴 D心平气和 正确答案: C 2. 小康社会有哪些特点: √ A财产私有 B生活宽裕,上下有序 C社会理智文明 D以上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3. 公正即和谐的思想是谁提出的: √ A梁启超 B柏拉图 C孙中山 D毛泽东 正确答案: B 4. 谁进行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的实验: √ A欧文 B傅立叶 C柏拉图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A

5. 马克思和恩格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包括: √ A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的规律 B阐明了未来和谐社会产生的必然性、基本条件和基本特征 C揭示了社会系统内部各种要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规律 D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6. 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 √ A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 C意识形态 D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7.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主要有: √ A生产资料由私人占有 B社会两极分化,贫富不均 C人发展的异化,畸形发展 D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8. 资本主义社会里,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创建新社会的主体力量是: √ A无产阶级 B劳动人民 C以上都包括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9. 未来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是: √ A没有贫富差距

B自由人的联合体 C没有战争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B 10. 马克思恩格斯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揭示了: √ A社会结构中的各种关系间辨证关系 B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 C人自身发展的各种辨证关系 D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11. 馬斯洛提出人的基本需要包括: √ A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B社会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12. 自由全面的发展内涵有: √ A人们的能力和潜能充分发挥 B人的各种需要不断得到满足 C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 D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13. 中国共产党处理与各党派之间的基本方针不正确的是: √ A和谐相处 B互相监督

视野决定境界优秀作文

视野决定境界优秀作文 跳跃于云端与谷底之间依旧潇洒。 辗转于庙堂与江湖之中依旧旷达。 流离于回忆与现实之际依旧坚强。 他们拥有处变不惊的惊人魄力,拥有无人企及的风采,拥有跌宕精彩的人生,而这一切只因他们的视野够宽广,才能在漫漫人生路上找准自己的定位,提高自己的境界。 宁愿放浪形骸也不摧眉折腰。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壮志满怀的李白踏进“华丽”的牢笼之后才发现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摧眉折腰使他不得开心颜。原本要在政坛上一展抱负的他鄙弃了功名利禄选择了自然,他“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而“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后人或许应该感谢官场,感谢它开阔了这朵青莲的眼界,让他更上一层楼。 即使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 谁不想拥有一条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而现实总是事与愿违,一次、两次可以,可是一次又一次呢?“屡战屡败”淘汰了一些人,然而苏轼坚持了,经历过风雨的人总是会有一种超然的境界。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多年的风雨坎坷并未磨尽你的壮志,只有你才会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境。仕途的不顺、人生

的失意才会让东坡达到这种超人的境界。 南渡虽苦,也要欣然接受。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是少女的娇羞;“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少妇的情愁。曾经和丈夫的美满婚姻已经是繁华一场,眼前已不再是琴棋书画、君抚琴妾善舞的美好画面了,铁骑践踏了一切,枯藤老树昏鸦虽尽显凄凉,而易安的生命中却得来一笔财富,那就是她的境界,南渡后的孤苦让她明白了自己不再是那个懵懂的少女,而是一个蒙受国难的成人了,于是国家之恨代替了儿女私情,为历史留下了一代才女。 一切只因视野的开阔,因为这,自己才会成长,才会懂得自己人生的价值。视野决定境界,去开阔自己的视野,自己的境界才会提高。 当看透了人生波澜一切归于平静之时,曾经的风雨对自己来说只是淡然一笑,这就是一种境界的提高。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学习心得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学习心得 在学校安排的教科研活动月期间,我认真学习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书,收获颇丰。使我充分领悟到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以及如何打造理想课堂。 理想的课堂,简单的说就是最大可能地促进、实现学生每个个体的学习,这是有效教学的追求,也是将课堂的注意力从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的关键所在。它包括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第三重境界: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众所周知,课堂是师生共享的人生体验,是师生共度的生命旅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主渠道,是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那么如何打造理想的课堂呢? 一、真正认识师生角色的正确定位。 教育是唤醒与点燃,教育是服务与引导,课堂上教师要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知识的方法)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既然课堂是师生的,那么理想课堂就必须是师生互动的课堂,就必须真正认识师生角色的正确定位。有人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比喻成电脑和U盘的教师“高速USB接口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就很难

找到把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的“高速USB接口”,因此,有没有学生的真心配合,能不能读懂学生,几乎就是你课堂教学的成败关键。 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教师因学生的存在而存在,教师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仆人,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炬,使其自己燃烧起来”,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二、根据学情设计教学。 课堂并不是证明教师优秀,而是帮助学生变得更加优秀。因此教法如何设计取决于教师能否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设计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高,学习效率也就高了。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学生累了或不感兴趣,思维不活跃了,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课堂上要明确学生的学习在哪里出现了障碍、在哪里需要拓展、在哪里需要升华时,教师才有针对性地加以扼要的补充、精当的点拨。 三、设计好问题导学 解决问题是技术性的,而解决问题则是革命性的。课堂并不是讲授学科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所以课堂上能否提出适合学生的问题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的设计要有兴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单纯的就课本问题出几道题。好的问题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论断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表明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深刻领会这一论断的科学内涵,对于全面把握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自觉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社会和谐”,是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比如,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在西方,古希腊思想家就我做出了“和谐即最美”的界定。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则对未来的和谐社会作过大量的描绘。19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和有关主张给予了肯定,明确指出“提倡社会和谐”是“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注意把社会和谐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探索。建国后不久,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充分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牢牢把握的政治生活主题。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实际上就把实现社会和谐纳入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结合新的实践明确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为我们党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层面思考社会和谐问题进一步打开了视野。按照唯物史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社会和谐是互为一体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说到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意义上就是不断健全、完善和优化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和谐的程度越高,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越趋于合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就体现得越充分。可见,“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的理念和目标,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更高境界和奋斗目标。 从重视社会和谐到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新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邓小平科学地回答和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敏锐而又深刻地把握和认识“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实践在发展,认识在深化。在新形势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关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与我们党以往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成果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作出了新的理论创造。这个重大判断,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不仅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而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重大判断符合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

感悟人生的三重境界

感悟人生的三重境界 老同学:曾留意你QQ下的一段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后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碰巧今天我看到下面这么一段话,摘抄下来与你共勉,愿我们红尘的短短旅途都无怨、无悔、无愧、知足,当有一天我们的灵魂出窍时,都能安祥的飞到宇宙之外更广阔的苍穹去,去感受红尘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思想、追求。。。。。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著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人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

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2010高考语文作文预测:以”境界“为话题的作文

2010作文预测以“境界”为话题的作文导写 [概念阐释] “境界”这一话题比较宽泛,且比较抽象,考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认识的程度,将决定立论和论证的过程或立意和形象化的过程。在审题时候应该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即化虚为实,要求能够对“境界”的内涵作出或严密、或生动的阐发。“境界”是指区域的边限,表示事物发展的状况或思想达到的程度。站在美学的角度看,境界定义是人的理想与社会现实发生心物交感而产生层次高低的精神状态。由此看来,境界无大小、优劣,只有高低之分,而高低又是相对的。采用组词造句法,本题的立意可以是“人生的境界”、“豁达的境界”、“成熟的境界”等。作文过程中,对“境界”的认识的阐述应该要清晰。结构上看,可以采用正反对比论证,人具有高境界与底境界所产生的人生差距两个角度展开分析。也可采用递进式结构,从要达到怎样的境界,为什么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个境界角度构思。本话题作文容易出现的失误主要有:一是拼凑材料的现象明显,由李白的境界写到杜甫的境界,岳飞的境界引到苏轼的境界,形式上明显存在罗列名人、名言现象,牵强附会,生拉硬扯;二是内容空洞,如文章的中心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境界”,但却没有写明“自己的境界”的内涵;三是另起炉灶,内容与“境界”无关,如全文讨论人生,却未出现“境界”;四是选取的话题过于狭窄,导致论证无法展开。五是对“境界”的理解不够深刻,立意较肤浅。 [经典素材] 1.清代鸿儒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里谈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哲学家冯友兰在《新原人》提到的人生四重境界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3.道家中的“境界”。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4.对儒家来说,人生的最高境界与管理者的最高境界是一样的。即使不当管理者,也要配合管理者,当一个好的被管理者,所以也要懂管理,要知书达礼。在敬宗收族的社会中(参见第4.4节),成年人中的多数都是管理者,每一个当了父母的人都是管理者,只不过层次上有高有低:最高是平天下(圣),其次是治国(贤),再其次是齐家(君子)。因此,最高境界不一定处于最高层的人才能达到。相反,只要努力,多数人都能达到。最高境界都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立德,立功,立言(见图二十一)。最好的是“三立”俱全。 [思路提示] 一、面对成败得失,坦然豁达,笑对人生是一种境界。 (1)苏轼仕途坎坷,被贬黄州,却通过雨中徐行,表现出其不同常人的人生态度:“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悠然豁达的心态,使他抵达了精神的仙境。 (2)晚年再次遭到重大打击谪居岭南的苏轼,依旧乐观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做岭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的读后感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的读后感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题记 阅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最喜欢前言中的那一句:放弃漫步,练习舞步——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约束自己、规范自己,以期达到教育的自由之境,即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有幸拜读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其书,如听其课,其语文课堂,有如坐看行云流水之闲适惬意,又如雷霆万钧般敲醒我几乎沉睡的灵魂,听生命开花的声音,听生命欢唱的声音,仿佛这不是课堂,而是大自然的一幅幅画卷在孩子们的心灵慢慢舒展,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谐,润物无声,水到渠成。干老师深厚的文学积淀,对教材的把握、挖掘、拓展,对课堂的驾驭、对学生的引领,让我叹服。 我们老师听课时往往会看到这样的课堂:课上老师激情饱满,学生小手如林,兴趣盎然,一节课的教学就在这样的氛围下落下帷幕。这样的课堂成了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才艺展

示会,那么像这样的课堂是不是理想的课堂呢?这种课堂只能称之为流于形式的表演课。而怎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呢?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它以扎实的教育理论为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养料,以大量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为土壤,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表格,将课堂教学过程细化成若干步骤,具体到每一分钟师生同步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师生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是学生重现探索知识的神奇过程。第三重境界是实现课堂知识、师生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 1、实现三重境界的基础——有效的教学框架 教学框架体现了教什么和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的两大教学元素,是一个既能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描述课堂,又能帮助我们反思课堂、讨论课堂的基本结构模型,它的作用是让所有参与课堂的人——教学双方都有一个统一体系可参照,所要实现的,是一个极为远大的理想:让教学扎实、有效、有生命活动。它将课堂教学清晰地划定为若干板块,并在每一大板块及核心部分的不同小板块叙述后,注上本板块的要解决的目标序号及可能所需时间。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都不被老师随意的、漫不经心的讲解所取代。最影响我的是“左手教,右手学”的教学板块,真正体现了课堂大

第三课 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第三课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认知 了解道德的特点和分类,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理解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2、情感态度观念 认同道德基本规范,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认同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 3、运用 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做有道德的人。 教学重点: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社会公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 3、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 4、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 5、高尚道德推进社会和谐 教学难点:

1、家庭美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 2、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 3、高尚道德推进社会和谐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解、讨论法、阅读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结合并用。 教学时间安排: 2课时。 教学主要内容: 一、恪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 (一)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道德以善恶为判断标准,以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等来维系。道德的内容因时代的不同会有所变化。 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是对中国优良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弘扬,又体现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对道德建设的新要求。

维护祖国的独立和统一、尊严和荣誉,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做力所能及的贡献;要求我们自觉遵守国家法律,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 场所,能够讲文明、懂礼貌、守规则,行为得体;讲诚实、守信用。诚心待人,诚信处事。。 与人为善、友好相处、互相帮助。 活作风,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 职守,精益求精,克己奉公,造福社会。 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就要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在为人民服务中,包含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

人生三大境界_感悟人生(精华版)

《人生三大境界》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总结出读书的三大境界。在人生层面,这三大境界仍然受用。 人生的第一境界便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李清照的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却把青梅嗅。年少天真、烂漫与活泼。正如齐白石先生少时的画求真。多数名家,如齐白石,张大千以及毕加索,初画时,一力求真,齐白石老先生年轻时还仿过古代名家画作,据说真伪难辨。此人生之第一境界,年少时,血气初生,天真烂漫,求的便是一个真字。 人生的第二大境界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这是一种对梦想的探寻,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全在于此。得乎,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失之,则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可是追梦人总是无悔的,不是吗?它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渴望;是传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志向;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青年,总得追求点什么,让自己更有价值。青年,更是一个矛盾的有机体。有点林徽因式的淡淡忧愁,飞花满地谁为扫,反倒怨东风着意相寻。此人生之第二境界,壮年时,血气方刚,豪情万丈,功名事业,追寻梦想。 人生的第三大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种阅尽山无数的旷达与淡然。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任天上云卷云舒。有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复得返自然。更有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悔恨以及雕栏玉砌今尤在,只是朱颜改的哀叹。老年时,血气衰弱,却也经历了世间万事,看透了世间万物,人生经验凝结于此,年少的天真不再,年青的雄心磨灭,进入总结阶段,便有了一种超脱之感。人生况味大体尝尽,便提升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 正如毕加索画牛,初时求真,年青雄壮,晚年精炼。人生亦是如此,少时天真,年轻雄心,老年看风云。许多人在到达第三境界后回首往事,发现之前追求的功名利禄皆是皮毛,而神韵全在骨架之上,即一颗素淡的心。一如林清玄所说浪漫就是慢慢走路,慢慢吃饭,慢慢喝茶,然后慢慢变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一颗素淡的心,这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自学学习的最高境界精选作文

自学学习的最高境界精选作文 孩子们感受到了文言文的快乐与自由。 我把每班孩子分成9个学习小组,每小组一个组长。组长在课上得到两大任务,一是引领着组员通译全文;二是征求大家的意见,择选出本课重要的文言词语。20分钟的时间,孩子们在自己啃着这篇难度系数不小的课文。有的组长颇为负责,安排人翻译,又做记录,又纠正错误;有的组长经验还不丰富,不知怎样领导大家,进行中常有中断。我在孩子们中间来回走动,一边指导,一边了解进程。看看时间差不多了,我一声令下,小组学习暂告段落。孩子祈求地总结报告他们择选出的重要词语,还别说,他们已经很有路数,择出来的词语大多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或通假字,显然都是重点。除个别我加以增删外,其余一律维持学生之判断,大家红笔一挥,划在书上,此即下节课听写之内容。 领会文意时,孩子们发问,哪地方不懂,就解决哪地方。我不是权威,大家都有发言权。孩子们的问习题孩子们解决,群众的力量就是大,很多难啃的硬骨头都被集体力量随便干掉了。偶有个别借助课下注释和教辅材料都解决不了的“江湖老怪”,同学们搬出《古汉语词典》,一查,那“老怪”登时化作一缕青烟,遁了。 最后,我一看,好嘛,这节课没我什么事儿,光剩坐冷板凳了。好,咱就给他来段三国之我见(正学《隆中对》、《出师表》呢)。我把自己打小积累下的那么点儿三国知识加上成年后的思考一股脑往

外倒,正准备做个“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易中天第二。不料,今日之少年绝非二十年前之少年,座下“三国迷”林立,不容我一人抢了戏台子,纷纷与我论争。生猛如陈志鹏者,不仅对少帝和献帝的岁数这样的高难度知识都能对答如流,而且还据理力争,批驳我的“诸葛小聪明,司马大智慧”结论,令我但恨学业不精,空活恁大岁数。 好,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孩儿们,操练起来,俺老孙,这厢歇息片刻。。

文本解读三境界

【专题名称】初中语文教与学 【专题号】G351 【复印期号】2011年03期 【原文出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西安)2010年10期第21~22页 【作者简介】汪昌友、吴晟民,湖北宜都市陆城一中。 【关键词】EEUU 一般意义的文本解读属于“纯个人”解读(曲解和误解都无所谓)。作为教材的文本解读与一般意义的文本解读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为教材承载着更多的公众教化功能,包括文字层面、文学层面、文化层面、文明层面等,涵盖主体个性和社会共性两个维度,同时义不容辞地调和着个性与共性的和谐共处。 因此,作为教材的文本解读不仅要发散思维,彰显多元解读(诸多可能的信息组),而且要基于核心价值做聚焦性思维,凸显主题解读(特殊示意的一组)。既要克服肤浅的多元的盲视,又要避免过度诠释的洞见。 笔者就课堂中的文本解读进行长期观察,借用邵雍《观物外篇》中“以目观物见物之形;以心观物见物之情;以理观物见物之性”之说,把当下的文本解读状态归结为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以目观物,盲人摸象 以目观物,往往只是浮光掠影,课堂观察表现为“浅”。经常以两种态势呈现:一是罗列文本中“诸多可能的信息组”。如关于《春酒》,师生共同解读出下列元素——风俗美、人情美、童真童趣、母爱、民风民俗。在整个解读过程中,没有“观大略”,只有“局域打探”。笔者感觉学生就如盲人摸象一般,文本的各个元素如“柱”,如“墙”,如“扇”……在此基础上,老师强加给学生“琦君笔下的‘春酒’已不仅仅是春酒,而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故乡的风俗美,人情美,春酒是记忆中家乡的味道,是作者思乡情结的寄托,是生生不息的民族根”。课堂中的解读“质壁分离”。 二是布陈各种题材的“物质性”。教材解读如“水果拼盘”,一般只停滞在“色泽、形状”层面,“香、味”层面都不曾品味,更不曾深究其来龙去脉、身价、声誉等。如《端午的鸭蛋》,教师引领学生对其“色美”“味美”“形美”进行了解读。除此之外,老师还让学生明白,作者对鸭蛋不仅从正面进行了直接的描绘,还采用了不露痕迹的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至此,物质层面上的鸭蛋就从语言的朗读、鉴赏及表达的技巧等三方面进行了解读。类似这样的解读就是“以目观物”。 第二境界:以心观物,按图索骥 以心观物就是主观先行,或基于情感定位之后的解读,或纯粹凭借自己喜好随意解读。课堂观察表现为“偏”。笔者曾经观察一位老师的课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媒体呈现的视觉冲击,如泣如诉的背景音乐,执教老师的演讲:我震撼于罗布泊前后的巨大反差,几乎拍案而起,“一定要追查罪魁祸首!”遗憾的是,执教老师此刻脱口而出:“人类啊是这个悲剧的制造者。”当时我就写下了这样一句感想:“没有庭审的决断。”追查凶手的过程应该有严肃的态度、严谨的思辨、严密的逻辑,有了这样的解读准备,引领学生探寻“悲剧的根源”才能够心服口服,入心入髓。 我们解读文本往往有“按图索骥”的陋习。把“文本”“教参”当作“图”,亦步亦趋地寻“骥”(主题)。用这种方法解读文本呈现两种现象:其一,有些教师长期以来备课只读教参,根本没有先读文本的习惯。“教参是鸦片”(叶圣陶),让不少教师形成了思维的惰性,对文本缺乏独立的有深度的思考。其二,以教师的身份功利性地肢解文本,仅仅就文本的文字符号机械解读。 笔者曾在全国优质课观摩中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一位老师对胡适先生《我的母亲》这样解读:角度一:母亲;角度二:后母;角度三:婆婆;角度四:妇人。当从角度四解读时,(选文为“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强调母亲面对侮辱有刚气。这没有错,但是不应该把“寡妇”解读为“妇人”!虽然两者都是女人,但是我们细细品位,就会发现“寡妇”的生存比“妇人”艰难。一方面,“寡妇”孤苦无助,办事难度大;另一方面,“寡妇”处境艰难,“寡妇门前是非多”。这样一改,令母亲的刚气品质褪色不少。第三境界:以理观物,一叶知秋 林语堂说:“真正有益的读书,便是引领我们进到这个沉思境界的读书,而不是单单去知道一些事实经过的读书。”因此,最有效的文本解读应该是以理观物。 我们不妨用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的一个比方来解释“以理观物”,即“好比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了风的姿态”。文本呈现的往往是“飞沙、麦浪、波纹”,这些都是表象,而且浅显直白,无需在这个“学生已知”的疆域左冲右突。文本解读强调“准度”“深度”“广度”,应该聚焦在“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了风的姿态”。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以为一定要做到“知人论世”与“与时俱进”并重。前者强调文本历史意义的解读,后者强调现实意义的解读。 “知人论世”地解读文本,已经达成共识并且行之有效,在此不再熬述。由于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核心价值观也悄然变脸,所以对于文本解读强调“与时俱进”迫在眉睫。 经典是安静的,它必须等到一个好的读者才能复活。“好的读者”不仅是“知人论世”的读者,更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读者。理由有二:其一,“文本作者的意图是当代人不可能‘客观’地完全再现的,文本的‘原义’也是不可能完全恢复的。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时间间距’是不可能克服的,也是不应当克服的。理解是从文本中接受有意义的东西,并把它们‘解释’成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所以,理解文本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这个创造过程,无法回避读者当下的时代背景。其二,“文本的解读是以理解、解释和建构文本的意义为目的。在解读中就必然使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媒介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的问答。”(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这个“碰撞”和“问答”的过程中,也无法回避读者当下的时代背景。 如何做到与时俱进地解读呢?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有三种尝试行之有效。

感悟人生三大境界

感悟人生三大境界 王国维在“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中,引用了三句宋代词人作品。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晏殊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那日,又重读了几首我很欣赏的宋词,忽发感慨,想写点我对王国维人生三大境界的评价。既而,我又不禁问自己,你怎么竟敢选择这样的题目来写,难道还想在那么多研究得法的学者面前卖弄自己的浅薄吗?我也自知自己浅显的生活阅历是不足以函盖那么多的。但我依然回答说,我敢;是因为心灵,我敢,是因为语言。此刻我已撞击到了远离我们那个时代的作者的心。心灵呼唤心灵,语言呼唤语言,才使我有了如此的冲动,想走入他们的世界。 我觉得这人生的第一境的含义应该是:觉醒。

虽然说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岁月,但多数人在青少年时代都是比较浑噩的,也许冲劲十足。通常并不很明确自己在做什么,想做什么,就如飞湍的瀑布,盲目地向前冲刺而已。直到有一天,自己停下了脚步,重新省思生命的意义,这一生所希望的目标,究竟何在?才仿佛自一切纷扰中抽身而出,感到一些寂寞。但又必须独自面对自我的寂寞,也有一丝新的觉醒--跳脱出寻找生命方向的觉醒。有一些感伤,有一些孤独,但也有无穷的希望。 看着照片中快乐的我,我知道自己还年轻;有的时候真的希望时光能停一停,时光却还在向前流转,不禁又有一些伤感。在这样沉重而又多彩的年龄,回首走过的路,才发现自己也曾有过年少无知的轻狂,有着挥洒青春的激情,有着对酒当歌的欢畅,有着无可奈何的感伤……走过青春徐徐回望,才发现青春是本太仓促的书,我依然要伴着泪水和汗水将它一读再读。 因为永远有明天,所以永远有希望。 希望还在,明天会更好。 那么这第二境应该是:执著。 在佛教中,执著是佛家极力要破除的障,但就寻常人来说,却是一种力量的来源。不能执著,则不能专注;不能努力,也难期待有所成就。

高中议论文优秀:崇高的人生境界

高中议论文精选:崇高的人生境界 【小编寄语】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议论文《崇高的人生境界》,文章仅供大家参考: 我认为,人生于世上,是需要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的,我把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的六大要素,概述如下: 第一,讲孝敬,对亲人要好。家是人生的港湾,是扶老携幼的扭带。有钱能买得到许多宝贵的东西,但唯独买不到亲情,买不到家的那种温馨和甜蜜。诗人杜甫早已道出了对家的牵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的珍贵,这也许只有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漂泊离乡,对家牵挂的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得到。我一向反对从国家的角度要求人们对亲人好,因为这可能削弱对于社会公正的追求,掩盖一些人要别人孝敬而自己从别人的孝敬中捞取好处的企图。但我提倡每一个人都要对亲人讲孝敬,如果一个人对亲人都斤斤计较,那他就太无品位,太自私和太狭隘了。对亲人,尤其是对父母讲孝敬,甚至可以说是人之常情的伦理道德的底线。 第二,讲真情,对朋友要好。古人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是人间的交友之道,讲的是两个人,兴趣爱好相投,就能够做朋友;如果两个人志向相投,两个人的优势结合起来,就可以所向披靡,无敌于天下。这是数千年来,人们的生活经验,已经成为了一句至理名言。虽然今天“朋友”二字已经被社会叫滥叫俗叫贬值了,然而这也丝毫没有抹杀朋友的珍贵价值。我们的生命里或许还有很多遗憾,但我们不能疏远朋友。在茫茫尘世中,能让心灵温暖的是朋友。朋友也许是我们生命中某个时段的过客,但这份情的缘起缘灭,同样会让我们的人生留下美好的回忆,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绚丽多彩。选择一个好朋友,就是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一种接近成功的人生旅程。我们对朋友不要猜疑,不要无端地不信任,不要苛求,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不要拿高得连自己也够不着的所谓“形而上”的标准来衡量。试问:人生有几个可以促膝谈心、肝胆相照、愿意为自己尽心尽力,两肋插刀的朋友呢?“为了朋友,我可以江山都不要!”这是我的一位朋友在我人生处于低峪时,对我说的一句话,是他鼓舞和支持我,让我走出了人生的低峪,让我看到生活的希望。每当我想起他的这句话时,内心就会感概万千。 第三,讲责任,要尽忠于国家。人是社会中的一份子,同事与同事的关系,或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鱼和水的关系。所以,每一个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的人,都愿意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因为他们很不希望自己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都想让自己给社会以更深刻的、更积极的影响。那些位高权重的贪官们,本来有很好的造福一方的机会,可他们贪得无厌,欲壑难填,无视党纪国法,更不在乎别人劝说,此所谓“你说由你说,能贪我照贪,不贪白不贪。”他们将国家的财物想方设法贪为己有,最终成了千古罪人。 第四,讲博爱,要热爱人民。博爱即博大的爱心。正如法国·凯恩斯说:“博爱是夜的花香,是黑暗中的宝石,是医生听到的第一声心跳,是寻常的奇迹,是用柔软的白云织成而撒在夜空的满天星斗。”我们要多一点博爱,这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博爱精神在当今社会还比较欠缺,像强逼人给狗下跪的事,在今天还时有发生。据报道:“大庆有一位退伍军人王强在路上拉着人力车运货,为避让行人,撞死了路边的一只狗,被狗主人强逼下跪,为死狗磕头,并被掠走了2000元赔偿款之后,狗主人才扬长而去。围观者众,竟无人阻止狗主人的恶行。身强力壮的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