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文化特点。

2.学生能够掌握两汉科技和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观看视频,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实证意识。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视科技文化遗产的态度。

2.引导学生认识两汉科技和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两汉文化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两汉科技和文化在当时和后世的历史地位。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两汉科技和文化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

•两汉科技和文化的相关史料、图片、视频。

•小组讨论任务卡、角色扮演剧本。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两汉科技和文化的基本史实。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两汉科技和文化的特点。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两汉科技和文化的影响进行讨论。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两汉时期的科学家或文化名人,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两汉时期的科技文物图片或相关历史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文物是哪个历史时期的吗?它们代表了什么?”引出新课主题。

2.新课教学•两汉的科技成就•讲授两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如造纸术、地动仪等。

•引导学生阅读史料,了解这些科技成就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围绕“两汉科技成就对后世的影响”进行讨论,并分享观点。

•结构图示:两汉科技(造纸术→地动仪→其他科技→影响)。

•两汉的文化特点•讲授两汉文化的特点,如儒家思想的传播、史学的兴盛等。

•引导学生分析两汉文化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两汉时期的儒家学者或史学家,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体验当时的文化氛围。

•结构图示:两汉文化(儒家思想→史学兴盛→其他文化→影响)。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新人教版
小组讨论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两汉的科技与文化
1.造纸术的发明
2.张仲景和华佗
3.历史巨著《史记》
4.道教和佛教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巩固复习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1.造纸术的发明
__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_蔡伦__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2.张仲景和华佗
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_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和“_治未病_”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便于实施外科手术;创造出“_五禽戏__”,帮助人们用来强健身体。
3.历史巨著《史记》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_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_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_黄帝__到__汉武帝_时约3000年的史事。
4.道教和佛教
道教:东汉末年,__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老子和黄帝,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__张陵_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以入道或治病。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造纸术发明与改进的基本史实,识记东汉时期医学成就及地位,掌握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基本史实,知道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会阅读历史校本教材、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造纸的工序。情感态度价值观科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们科技文化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是本册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主要介绍了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包括农学、医学、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等方面。

教材通过具体的史实,展示了两汉时期我国科技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我国在科技和文化领域的辉煌成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加深对两汉时期科技文化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掌握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对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成就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研究教材,了解两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两汉时期的基本情况,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如播放一段古代农业生产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我国古代,农业是如何发展的?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包括农学、医学、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史实。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简要讲解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关注重要人物和事件。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主要内容包括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认识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科技史和文化史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强。

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运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认识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文化、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2.教学难点: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实例,深入剖析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特点。

4.互动交流:师生互动,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

3.网络资源:相关的历史文献、论文、新闻报道等。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两汉时期会出现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局面?2.呈现(10分钟)分别介绍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医药、天文、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五篇范文]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五篇范文]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五篇范文]第一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医学成就和文化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佛教和道教。

2.通过引导学会阅读历史校本教材、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造纸的工序。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3.通过学习西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们科技文化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学习难点】历史巨著《史记》的地位及影响。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本、所用的练习本、阅读的各种报刊、杂志等都离不开“纸”。

“纸”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那么大家知道纸是怎样发明的吗?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造纸术的发明自主阅读课本P67~68内容,完成第1~2题。

1.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纸?谁在什么时候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有什么特点?造纸术改进的意义是什么?西汉早期的麻纸。

东汉,蔡伦,特点: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意义: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2.纸发明之前,中国人写字曾经用过哪些书写材料?和纸相比这些书写材料有哪些不足之处?书写材料:龟甲或兽骨、青铜器、竹木简、帛等。

成本高、贵重不方便携带、不易推广等缺点;纸不仅携带方便,而且造价低廉,纸的出现大大便利了人们的书写,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

知识模块二张仲景与华佗自主阅读课本P69内容,完成第3题。

3.华佗和张仲景有哪些主要的医学成就?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编创“五禽戏”。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知识模块三历史巨著《史记》自主阅读课本P70内容,完成第4~5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1.有一位老中医善于养生之道,每天坚持锻炼,其所表现出来的虎、熊、鹿、猿、鸟各种形态惟妙惟肖,许多一同晨练的人为之叹服。

请问这套体操是古代哪位医家创编的?()2.战国时,诸子各派游说、讲学时,随身携带的各种著作和典籍往往要用车搬运,很不方便。

后来促使这一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发明是()A.造纸术B.火药C.印刷术D.指南针3.俗语“家家观世音,人人阿弥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在中国民间的盛行。

请问佛教传入我国是在()A.秦朝时期B.西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4.《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①商汤灭夏②齐桓公称霸③商鞅变法④赤壁之战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5.戴佳同学在图书馆看到一本没有封面的古代史书,目录如右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本史书应是()A.《论语》B.《伤寒杂病论》C.《史记》D.《资治通鉴》正反馈。

识巩固检测,迁移运用。

板书部分资料:1.《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蕴含了许多学派的思想,有对佛教尊崇的描写,有对道家修行求长生的描述,同时还把儒家思想融入其中。

首先《西游记》主要是描写师徒五人取经路上的经历,取经路就是反映他们在一次次经历磨难最后到灵山感悟到最终的解悟,修成正果的过程。

这本身就反映一种佛家修行的理念。

除了对于佛教的描写,小说中还有许多对于道教的描述,如对太上老君炼制仙丹等内容。

中国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在中国开始处于一种主流地位,《西游记》中在唐僧被黄袍怪变成老虎,白龙马劝猪八戒去请孙悟空时就说“大师兄是有仁有义的美猴王”。

而孔子思想的核心即是“仁”。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新人教版

第 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

2.概括造纸术的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

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3.思考和概括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讨论探究等形式,掌握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的新成就,认识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造纸术、“麻沸散”、《伤寒杂病论》及农业生产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认识重大发明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1、造纸术的改进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2、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

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科技与文化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自主预习】一.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有什么影响?1甘肃天水汉墓出土了一张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2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了劳动人民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蔡侯纸”。

二.张仲景和华佗1.华佗制成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他还创制医疗体操,名为“五禽戏”。

2.东汉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后世尊称张仲景为“医圣”。

三.历史巨著《史记》《史记》叙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两三千年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

四.道教和佛教的起源?1.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是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进步。

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两个朝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旨在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繁荣和发展,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概念和术语不太熟悉,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来进行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

2.了解两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成就。

3.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能够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进行评价和思考。

4.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能够将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与前后时期进行联系和对比。

四. 教学重难点1.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

2.两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成就。

3.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进行评价和思考。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举例和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两汉时期的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

3.小组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和教学资料,包括图片、文字资料等。

2.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汉时期的地理和政治情况。

3.教师准备一些历史道具和实物,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两汉时期的文化。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两汉时期的图片和地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和教学资料,呈现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以及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两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

(2)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辩证分析: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

(2)根据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本课采用常规课与活动课相结合的综合课型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活动将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确定研究目标,亲自动手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认识到两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3)培养求真求实学风: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结合。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包括的内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道教和佛教。

两汉的科技成就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同时这些科技成就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因此,学习本课有助于理解我国统一国家政权建立的历史意义。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造纸术的发明
1.纸的发明
2.蔡伦改进造纸术
3.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化所起的作用二、张仲景和华佗
1.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医圣”
2.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三、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
2.《史记》的体例、价值、评价
四、道教和佛教
1.佛教传入的时间、教义、传播、影响
2.道教兴起的时间、创始人、教义、传播、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