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部编教材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医学成就和文化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佛教和道教。

2.通过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造纸的工序。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3.通过学习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们科技文化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教学难点】历史巨著《史记》的地位及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知道“学富五车”的故事吗?学生:讲述故事。

教师:我们再了解一个小故事。

同学们,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笨重、不方便。

这种情况如何改变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打开时光隧道去感受一下两汉科技和文化的魅力吧。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教师板书课题:《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二、新课探究造纸术的发明【自主学习一】阅读课本P67-68,完成下列任务。

1.时间:2.发明者:3.改进:4.影响:5.列举: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甲骨、竹木简、丝帛、青铜器、石壁【合作探究】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书写材料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1)蔡侯纸取代了原来的书写材料。

(2)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竹木简、丝帛,青铜器、石壁。

有些笨重、有些价格昂贵,人们使用起来不方便,受到很大的限制。

而改进造纸术以后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观幻灯片】1.那纸是怎样造出来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蔡伦改进后的造纸工序。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过程的管理是相当严格的,他亲自进行监督。

2.造纸术的传播示意图,纸的传播有何意义?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张仲景和华佗【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69,完成下列任务。

1.生活年代:2.地位:3.成就:教师:华佗除了制成“麻沸散”,他还提倡养生之道。

为年老体弱者编排了一套模仿猿、鹿、熊、虎、鸟等五种禽兽姿态的健身操——“五禽戏”。

【展示图片】五禽戏图教师:今天我们提倡阳光大课间活动,特别是我们的课间操、体育课,同学们应该珍惜机会,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锻炼,真正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是本册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主要介绍了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包括农学、医学、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等方面。

教材通过具体的史实,展示了两汉时期我国科技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我国在科技和文化领域的辉煌成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加深对两汉时期科技文化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掌握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对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成就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研究教材,了解两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两汉时期的基本情况,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如播放一段古代农业生产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我国古代,农业是如何发展的?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包括农学、医学、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史实。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简要讲解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关注重要人物和事件。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主要内容包括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认识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科技史和文化史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强。

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运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认识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文化、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2.教学难点: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实例,深入剖析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特点。

4.互动交流:师生互动,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

3.网络资源:相关的历史文献、论文、新闻报道等。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两汉时期会出现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局面?2.呈现(10分钟)分别介绍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医药、天文、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对中医学的贡献、《史记》、道教和佛教等基本史实,思考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以及对当时和当代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识读《造纸工艺流程图》,讲解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提高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仲景、司马迁等人为了理想,面对挫折,坚韧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史记》。

教学难点:理解佛教和道教的创立、教义和影响。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图片法、创设情境。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说起工匠,你们会想到谁?知道什么是工匠精神吗?谈谈你的理解。

工匠精神应该包括四层内涵:高超的技艺、追求突破的创新、追求卓越的恒心、坚忍不拔的品质。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两汉,认识当时科技和文化领域出现的巨匠,并试着体会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篇工匠精神之高超的技艺1、小组合作:三分钟时间自学课文,根据表格提示,整理两汉科技和文化领域的杰出人物及其成就,。

2、然后请几位同学带领大家完成表格,初步体会蔡伦、张仲景、华佗和司马迁在各自领域中的高超技艺。

3、老师引导学生了解“纪传体通史”的概念所谓纪传体,就是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以编年和纪事。

《史记》全书130篇,其中以本纪、世家和列传为主,都是人物传记,再辅以篇幅较少的表和书。

所谓通史,顾名思义就是贯通的历史,一般所记时代比较长,《史记》就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

《史记》内容如此丰富,可见司马迁确实具有非常高超的史学功底。

第二篇工匠精神之追求突破的创新1、蔡伦的创新——改进造纸术(1)提问:如何理解“改进”一词?(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完善,说明蔡伦之前,中国人已经发明了造纸术)(2)出示图片《西汉的麻纸》,老师介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绘地图,但是质地粗糙,因而没有得到推广,后来蔡伦在造纸术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革新。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附学案)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附学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医学成就和文化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佛教和道教。

2.通过引导学会阅读历史校本教材、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造纸的工序。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3.通过学习西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们科技文化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学习难点】历史巨著《史记》的地位及影响。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本、所用的练习本、阅读的各种报刊、杂志等都离不开“纸”。

“纸”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那么大家知道纸是怎样发明的吗?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造纸术的发明自主阅读课本P67~68内容,完成第1~2题。

1.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纸?谁在什么时候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有什么特点?造纸术改进的意义是什么?西汉早期的麻纸。

东汉,蔡伦,特点: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意义: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2.纸发明之前,中国人写字曾经用过哪些书写材料?和纸相比这些书写材料有哪些不足之处?书写材料:龟甲或兽骨、青铜器、竹木简、帛等。

成本高、贵重不方便携带、不易推广等缺点;纸不仅携带方便,而且造价低廉,纸的出现大大便利了人们的书写,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

知识模块二张仲景与华佗自主阅读课本P69内容,完成第3题。

3.华佗和张仲景有哪些主要的医学成就?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编创“五禽戏”。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知识模块三历史巨著《史记》自主阅读课本P70内容,完成第4~5题。

4.简述《史记》的作者、内容、地位。

作者:司马迁。

内容: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地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和史学著作。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掌握造纸、火药、指南针等传统科技的发明;了解两汉时期的文学、艺术和教育成就。

2.能力目标:通过上课、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古人智慧的卓越,尊重劳动,希望学习古人的为人处世的高尚品德。

二、教学材料•《中国古代科技史》•《汉书》•网络相关资料三、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通过讲述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教师讲解•讲述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到两汉时期是中国科技和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讲述两汉时期的科技成果,包括造纸、火药、指南针等传统科技,重点讲述其发明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讲述两汉时期的文化成果,包括文学、艺术和教育成就,引导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文化特点和传承。

3. 学生探究•学生自主探究,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果。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分析讨论科技和文化成果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加深对两汉时期的各方面发展的了解。

4. 教师总结•教师总结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强调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感悟,让学生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有更全面细致的认识。

四、教学评价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应该能够:•认识到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掌握造纸、火药、指南针等传统科技的发明方法和作用;•了解两汉时期的文学、艺术和教育成就;•培养观察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强化尊重劳动、有爱国情怀的教育。

五、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涉及较多的历史文化知识,需要学生进行较多的探究和讨论。

学生需要具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本课对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国家情怀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思维和能力。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

这一时期,我国古代科技和文化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材通过介绍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和科技成就,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对这一时期科技和文化的认识。

同时,学生对历史人物和科技成就的学习,有助于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认识这一时期在我国古代科技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为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而自豪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对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成就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两汉时期的的历史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特点。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两汉时期的典型人物和科技成就,让学生感受这一时期科技和文化的辉煌。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两汉时期在我国古代科技史上的地位。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代科技和文化。

2.掌握汉代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二、教学重点1.两汉的科技发明和文化成就。

2.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由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预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观察与思考(15分钟)1.分组观察图片,介绍两汉时期出现的科技发明和文化成就,要求介绍一下具体的内容,如出现的时间、发明者和使用领域等。

(举例:走马灯、铁铸鱼、汉武帝的铸兵法等)2.设计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相互作用是什么?”(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想到汉代时期两者的关系,再引导学生思考:在中国古代的发展进程中,科技和文化如何相互影响?)3. 总结概括(25分钟)1.小组代表发言,介绍讨论的结果。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汉代时期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教师向学生介绍汉代科技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与地位。

4. 练习巩固(10分钟)根据所讲内容,让学生再次小组讨论,呈现出两汉时期的文化和科技,并对此进行评价。

5. 总结回顾(5分钟)由教师带领全班进行总结回顾,并指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比较简单,采用了观察与思考、总结概括和练习巩固三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到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的成就和发展。

在第二个环节中,学生必须进一步探讨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在练习巩固环节中,学生能够在自主性的小组讨论中,表现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整个课程的内容易于组织,但希望能丰富一些,增加更多的学生参与和课堂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1.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

2.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3.知道司马迁和《史记》。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通过比较“蔡侯纸”和以前的书写材料,了解造纸术对文化传播的作用。

2.知道张仲景和华佗的主要成就。

3.知道司马迁和《史记》。

4.知道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文,结合造纸术发明相关的图片、图表等历史资料,探寻造纸术发明、改进的轨迹,在比较中畅谈造纸术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学会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2.通过讲述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了解张仲景、华佗的主要医学成就及事迹,提高表达能力,学会收集和整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3.整理两汉时期造纸术、医学和史学等科技、文化方面的成就,并制成简单的表格,学会归纳历史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文化与科技的魅力,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

重点
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及其成就;司马迁和《史记》。

难点
科技与文化的繁荣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上的。

两汉是中国一个重要的“大一统”时期,两汉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更是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这节课就让我们打开时光隧道去感受一下两汉科技与文化的魅力吧。

一、造纸术的发明
1.造纸术的发明
材料一书写材料的变化
陶器―→龟甲、兽骨―→青铜器―→竹木简、帛
材料二蔡伦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旧渔网造成纸。

元兴(汉和帝年号)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都说“蔡侯纸”。

【问题探究】(1)在纸发明以前,用做书写的材料有何缺点?
答案提示:陶器不易保存;甲骨数量少,不易找到;青铜器贵重;竹木简笨重;帛价格昂贵,都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2)结合材料一、二,我国书写材料是怎样演变的?这种变化有何意义?
答案提示:
陶器龟甲、兽骨青铜器竹木简丝帛纸
意义:随着技术的改进,书写材料的成本逐渐降低,使文化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

2.造纸术的传播及意义
(1)造纸术向外传播
(2)意义
材料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六位,远远排在我们熟知的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之前。

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和公布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蔡伦又榜上有名。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特别展示了蔡伦改良的造纸术。

【问题探究】人们为什么对蔡伦作出如此高的评价?纸的传播有何意义?
答案提示:原因: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意义: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由我国传遍世界,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科学文化的一项重大贡献。

二、张仲景和华佗
1.“医圣”张仲景
材料一
材料二名医华佗读了《伤寒杂病论》之后,啧啧赞叹说:“此真活人书也。


材料三喻嘉言高度赞扬《伤寒杂病论》说:“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

”“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


【问题探究】(1)材料一中书籍的作者是谁?他生活于什么时期?被称为什么?
答案提示:张仲景;东汉末年;医圣。

(2)依据材料二、三,请说明这部书的地位如何。

答案提示:《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病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2.“外科鼻祖”华佗
材料一他所使用的“麻沸散”是世界史上最早的麻醉剂。

华佗采用酒服“麻沸散”施行腹部手术,开创了全身麻醉手术的先例。

这种全身麻醉手术,在我国医学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创举。

材料二华佗说:“体有不快,起作禽之戏,怡而汗出……身体轻便而欲食。

”近年来五禽戏作为康复医疗的一种手段,已广泛应用。

【问题探究】依据材料说明华佗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答案提示: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发明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创编“五禽戏”,以强身健体,流传至今等。

三、历史巨著《史记》
【人物链接】
司马迁,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任太史令,因李陵之事有所辩解,受腐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图书链接】
【综合归纳】
四、道教和佛教
1.【图片链接】
2.道教与佛教比较
答案提示:影响:宗教的传播麻痹了人民的反抗意识,成为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也带来了愚昧和迷信,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因:①统治者提倡,因为它们迎合了统治阶级麻痹人民、加强统治的需要。

②饱受困苦的人民在心理上得以安慰。

黄河滚滚,大浪淘沙。

历史的洪流荡涤着千古人物,陶冶出不朽文化。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两汉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中华民族的历史增添了熠熠光辉。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造纸术
1.发明:西汉
2.改进:东汉蔡伦105年
二、中医学: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医圣
华佗麻沸散和五禽戏神医
三、史学:司马迁和《史记》
四、宗教
1.道教:东汉张角—太平道张陵—五斗米道
2.佛教:诞生:古印度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传入:东汉明帝白马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