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情感分析

合集下载

音乐调性的情感与表达

音乐调性的情感与表达

音乐调性的情感与表达音乐是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的艺术形式,其中的调性在传递情感和表达思想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音乐调性既可以通过音高和音色的选择来呈现出不同的情感色彩,又可以通过音乐元素的运用来表达作曲家的意图。

本文将探讨音乐调性在情感传递和思想表达中的重要性,并分析几个典型的调性模式。

一、调性与情感表达在音乐中,每一个调性都有着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例如,C大调被认为是明亮和欢乐的,常用于表达快乐、振奋人心的情感;而a小调则常常被用来表达悲伤、忧郁的情感。

这是因为调性的不同引发了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

除了调性本身的影响外,音乐家还可以通过调性的转换来传递更加复杂的情感。

音乐作曲家梅夫斯基用C小调开头的交响曲《命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首曲子以悲伤、沉重的C小调开始,表达了人们面对命运的挣扎和痛苦。

然而,随着作曲家的巧妙变化,曲子在结尾部分转变为C大调,传递出希望和胜利的情感,启发了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二、调性与思想表达音乐调性不仅与情感表达密切相关,也在思想表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调性的选择可以反映作曲家对特定思想和主题的态度。

例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中使用了d小调来表达他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自由的追求。

这个曲子的调性选择与作曲家对人类进步和和平的理念相契合,使得听众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

除了整个曲子的调性选择外,音乐家还可以通过调性的转换和变化来展示更加深刻的思想。

例如,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中,他将E大调和E小调交替使用,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类对和平的向往。

这种转化引起了思想上的冲突和对战争的深思。

三、典型的调性模式分析除了标准的调性如大调和小调之外,还有许多其他调性模式也可以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其中,半音调、全音调和模态音阶等是常见的调性模式。

半音调常常被用来表达神秘、紧张或怪异的情感。

例如,李斯特的《第一浪漫曲》中使用了C#小调来表现暗示和神秘的氛围,使得听众产生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感觉。

歌曲的情感分析

歌曲的情感分析

歌曲的情感分析音乐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能够通过旋律、歌词、声音等元素传达情感。

歌曲的情感分析是一种对歌曲进行解读和理解的过程,通过分析歌曲中蕴含的情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歌曲的主题、内涵和艺术意义。

本文将通过几首热门歌曲进行情感分析,以展示歌曲如何通过音乐表达情感。

首先,让我们聆听歌曲《岁月神偷》。

这首歌由金玟岐演唱,歌词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

歌曲的旋律缓慢而悠扬,给人一种沉思和回忆的感觉。

歌词中的“岁月无声地将青春偷偷摸摸带走”表达了失去青春和时光流逝的情感,引发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和珍惜。

这首歌让人在听歌的过程中感受到深深的伤感和情感共鸣。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首华语流行歌曲《演员》。

这首歌由薛之谦演唱,歌词中借助了表演艺术的元素,来表达一种爱情的伤感。

歌曲以轻柔的音乐节奏和细腻的歌声开篇,歌词中的“如果那两个字,你已经不爱我”表达了一种失恋的心情。

歌曲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被爱情伤害后的内心挣扎和痛苦,引起人们对于爱情中的伤痛和无奈的共鸣。

再来分析一首国外经典歌曲《Yesterday》。

这首由The Beatles演唱的歌曲以简单的吉他旋律和抒情的歌词而闻名。

歌词中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逝去的爱情的懊悔。

歌曲的情感在简单的旋律和歌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引起人们对于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反思。

最后,让我们来欣赏一首励志歌曲《风再起的日子》。

这首歌由光良演唱,歌词描绘了追逐梦想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歌曲的旋律轻快而富有动感,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

歌词中的“迎着风冲破黑夜的边缘”表达了勇敢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情感。

这首歌通过积极的情感传递力量,激发人们追求梦想和坚持不懈的动力。

通过以上几首歌曲的情感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歌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通过旋律、歌词等元素传达丰富的情感。

不同的歌曲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引起人们不同的共鸣和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欣赏歌曲不仅可以带来愉悦的感受,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和分析,更深入地领略音乐的美妙和艺术的力量。

大学生音乐学习中的情感共鸣分析

大学生音乐学习中的情感共鸣分析

大学生音乐学习中的情感共鸣分析在大学校园的音乐课堂上,音符如同流淌的溪水,轻柔而坚定地滋润着心灵的土壤。

在这个充满学术与创造力的环境中,音乐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情感的共鸣。

学生们在乐器间徘徊,或是在歌声中陶醉,体验着深刻的情感交流,而这正是音乐学习的核心所在。

当音乐响起时,它仿佛有了生命,与每位学生的内心进行对话。

每一段旋律都像是在讲述一个故事,唤起他们心底深藏的情感记忆。

无论是欢快的节拍,还是忧伤的和弦,音乐都能触动学生心灵最柔软的部分。

当他们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那种共鸣让他们感受到彼此之间无形的联系。

这种情感共鸣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

教师通过选取不同风格和时代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探索多样的情感表达。

在一次次的聆听与演奏中,学生们开始理解如何通过音乐传递情感。

他们逐渐意识到,音乐不仅是音符的组合,更是一种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情感表达方式。

每当他们演奏出一段感人的旋律,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之动容,彼此的心灵在此刻达成共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也学会了如何倾听。

不仅是对音乐的倾听,更是对自己内心的倾听。

音乐学习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敏感度,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体会生活中的细腻情感。

每一次的练习、每一次的演出,都是与自我和他人情感的深度交流。

通过音乐,他们获得了表达自己的勇气,释放了内心的压抑,找到了与自我的和解。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校园中的各种音乐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情感共鸣的平台。

在音乐社团的排练中、在校园的音乐节上,学生们共同创造的瞬间成为了他们心灵深处的共鸣点。

此时,音乐成为了一种社交的纽带,连接着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学生。

通过合作与交流,他们在音符中找到了共同的语言,分享着彼此的梦想与情感。

然而,情感共鸣并非总是积极的。

在音乐学习中,学生们也会面对挫折与挑战。

有时,他们在演出前的紧张感、对表现的不安,甚至对自身能力的质疑,都会让他们感到孤独。

这些负面情绪同样是音乐学习的一部分。

通过音乐,他们学会了如何面对这些情感,如何将其转化为创作的动力。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分析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分析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分析【摘要】音乐是一种强大的情感表达工具,可以影响人们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本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分析。

介绍了音乐对情感的影响,音乐可以唤起人们的各种情感,如快乐、悲伤等。

讨论了情感对音乐的解读,不同的情感会影响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

接着,探讨了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转移,即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然后,分析了情感体验对音乐选择的影响,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情感状态来选择适合的音乐进行欣赏。

讨论了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表达,音乐可以成为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对情感的影响以及情感对音乐欣赏的重要性。

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音乐欣赏,情感体验,影响,解读,转移,选择,表达,结论1. 引言1.1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分析音乐是一种极具感染力和表达力的艺术形式,它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情绪上的共鸣。

在音乐欣赏中,人们不仅仅是被音乐的旋律所吸引,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表达和体验各种情感。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音乐对情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歌词都能够触动人的内心,引起快乐、悲伤、愤怒等不同情绪。

一首欢快的舞曲可以让人心情愉悦,而一首悲伤的歌曲则会让人感到忧伤。

通过音乐,人们可以在情感上得到释放和宣泄。

情感也会影响对音乐的解读。

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导致人们对同一首歌曲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比如在欢快的时候,同一首歌可能会让人感到舒畅愉快;而在忧伤的时候,同一首歌可能会带给人哀伤和沉重的情感。

音乐欣赏是一个情感体验丰富的过程。

通过音乐,人们能够体验到各种情感,并将这些情感转化和表达出来。

这种情感体验不仅影响了人们对音乐的选择,也丰富了音乐欣赏的内涵。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对音乐对情感的影响、情感对音乐的解读等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以探究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分析。

2. 正文2.1 音乐对情感的影响音乐对情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音乐与情感表达的教学案例分析

音乐与情感表达的教学案例分析

音乐与情感表达的教学案例分析音乐,作为一种无国界的艺术形式,拥有着触动人心、传递情感的强大力量。

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音乐来表达情感是至关重要的目标之一。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深入分析音乐与情感表达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相关教学。

案例一: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欢乐颂》在一所小学的音乐课堂上,老师选择了贝多芬的《欢乐颂》作为教学曲目。

首先,老师通过播放一段欢快的视频,展现了人们在节日中欢笑、舞蹈的场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欢乐的氛围。

接着,老师开始介绍《欢乐颂》的创作背景和贝多芬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到贝多芬在失聪的困境下依然坚持创作,这首曲子是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类友爱的歌颂。

在学唱环节,老师逐句教唱,引导学生注意歌曲中的节奏、音准和强弱变化。

学生们在演唱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旋律的明快和节奏的跳跃所带来的欢乐情绪。

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情感的表达,老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如铃鼓、木鱼等。

通过不同乐器的组合和节奏的变化,学生们更加生动地展现了欢乐的情感,整个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

案例分析:在这个案例中,老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达欢乐的情感。

直观的视频展示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建立了对欢乐的直观感受,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学生对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学唱和乐器伴奏环节则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更加深入地感受音乐的魅力,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欢乐的情感。

案例二:初中音乐欣赏课中的《二泉映月》在初中的音乐欣赏课上,老师播放了阿炳的《二泉映月》。

在播放之前,老师没有过多地介绍曲子,而是让学生先静下心来聆听。

当凄婉的旋律响起,整个教室陷入了一片沉静。

听完之后,老师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受。

有的学生说感受到了悲伤,有的说感受到了无奈,还有的说感受到了对生活的不屈。

老师接着介绍了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及这首曲子创作的背景。

学生们这才明白,这首曲子是阿炳对自己悲惨命运的倾诉,也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二年级音乐教情学情分析

二年级音乐教情学情分析

引言: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情感表达能力以及音乐艺术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本文将以二年级音乐教学为例,从情感体验和学习动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情感体验分析1.创设情境: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情感敏感期,喜欢情节生动、生活化的音乐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与音乐产生深入的情感联结,例如在教学《小河水》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在小河边游玩,听一听小河流水的声音、欣赏一下小河的美景。

这样一来,学生会更加投入到音乐学习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2.情感表达: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表达。

例如,在教学《哆啦A梦》主题曲时,学生可以用肢体动作表达曲中的欢快、活泼的情感;在教学《茉莉花》时,学生可以用柔和的声音表达曲中的温馨、浪漫的情感。

通过情感的表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情感内涵。

3.欣赏音乐: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如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魅力。

在欣赏音乐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语对所听到的音乐进行描述和评价,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学习动机分析1.激发兴趣: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直接影响其学习动机,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如设立音乐小组活动、开设音乐游戏、举办音乐比赛等。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曲目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学习中,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参与。

2.分层教学:音乐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个学生的音乐能力和学习水平不同,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

可以通过个别辅导、小组合作等方式,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动机。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分析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分析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分析在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听音乐时自我沉浸的感觉,还是演唱者或演奏者的情感表达,都在表现着人们对音乐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1、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音乐欣赏要素包括:旋律(melody)、和声(harmony)、节奏(rhythm)以及歌曲的歌词(lyrics),每一个要素都会显现出不同的情感。

如快速节奏的音乐会让人感到明快、动感,而舒缓悠扬的曲调则会让人产生轻松、愉悦的感觉。

每个人对音乐的情感体验都各不相同,这与个人的性格、经历、文化背景等都有关系。

2、音乐欣赏对情感的影响音乐有着极为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能够轻易地产生情感共鸣。

如音乐中的情感表达会让人产生情绪波动,而音乐欣赏则能让人在情感中升华。

一些经典的音乐曲目,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莫扎特的《安魂曲》等,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爱情、战争等方面所表达的情感。

同时,音乐也能够抚慰人们的情感,帮助人们排解压力。

3、音乐欣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音乐欣赏是有益于人体心理健康的。

音乐可以减轻情绪紧张、帮助人们调节情绪,还能够帮助人们恢复精力。

研究表明,音乐能够促进人体分泌多巴胺、内啡肽等有益于身体健康的物质,从而达到减轻疲劳、缓解焦虑等作用。

4、不同类型音乐的情感表达不同类型的音乐会产生不同的情感表达。

古典音乐往往显得沉着、镇静,给人一种深沉的氛围感。

流行音乐则更多地强调旋律和歌词,通常不会像古典音乐那样长篇累牍,使人感到疲惫。

爵士音乐则以抒发情感为主,充满了灵魂的深度和自由。

摇滚乐则展现了对生命、自由、反叛等方面的情感体验。

5、如何更好地欣赏音乐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需要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个是个人的情感体验,另一个是对音乐本身的了解。

首先,要尽可能地让自己感受音乐中的情感表达,放松身心,倾听心声,不要被外界的声音干扰。

其次,了解音乐的起源、演变和当时的历史背景,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音乐的情感表达。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分析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分析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分析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有着强大的表达力和情感触动力。

当我们聆听音乐时,我们往往会产生各种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可以使我们愉悦,感到寂寞,让我们陷入回忆,或者激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个体化的过程,它受到我们的背景、经验、情绪和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并试图分析其中的一些因素。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主观经验,它是个体化的。

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是独特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情感背景。

同一首音乐可能会在不同的人群中引发截然不同的情感。

例如,一首歌曲可以让某些人感到悲伤、压抑,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它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愉悦、兴奋。

这是因为人们在情感上的差异以及他们对音乐的解读和理解不同造成的。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受到音乐的元素和技巧的影响。

例如,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色彩和表演技巧等都可以在听众中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

快速的节奏和强烈的鼓点可能会引发兴奋和活力,而缓慢的节奏和柔和的旋律可能会带来宁静和放松。

此外,音乐的和声和表演技巧也能够传达情感。

通过在音乐中运用不同的和弦进行和音色变化,演奏者可以创造出各种情感效果,如忧郁、温暖、愤怒、激动等。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还受到个人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会对音乐的感受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当一个人处于悲伤的情绪状态时,他们可能更容易对悲伤的音乐有共鸣。

同样地,当一个人感到焦虑或愤怒时,他们可能会更喜欢那些节奏强烈、力量感强的音乐。

此外,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文化背景也会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产生影响。

人们通常更容易对他们熟悉和喜欢的音乐风格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还与回忆和情感联系密切。

音乐有着强大的记忆触发能力,它可以唤起人们过去的经历和情感体验。

当我们听到一首曾经在我们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歌曲时,我们可能会深深地陷入其中,回忆起过去的情感和经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具体音乐作品说明音乐为什么不能再现现实只能表达情感?127音乐在表达情感方式上有哪些特点?127——129
一.(1)所谓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

情感不是音乐所专有的,而是在一切艺术中普遍存在,但是音乐却特别专注与表现情感。

这是由音乐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音乐的本质是写感情,直接作用与感情的。

(2)音乐不再现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形式,而只是表现从其中体验到的情感。

音乐中体现出来的情感,当然也来源与现实生活。

但是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不像美术、戏剧和小说那样,显示出具体的生活图景和人物、事件,而是仅仅表现出人在生活体验中获得的感受和产生的情绪、欲望等情感性的东西。

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是比较具有描述性的,在乐曲中甚至可以听出鸟鸣和流水声等。

但是作曲家自己说:“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因而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一些感觉。

”器乐曲中也有称为“音画”的样式,这样的乐曲能够在听者的想象中唤起某种图景或境界,但是这种图景或境界仍然十分飘渺,远不如诗歌所描写的那样清晰,更不如绘画所描绘的那样确定而直观。

在这类乐曲中,也仍然如贝多芬在谈到他的《田园交响曲》时所说的那样:“感受多于音画。

”《月光曲》《二泉映月》都是感情的抒发。

《黄河大合唱》不是描写黄河,而是借黄河的风,黄河的水来象征自己的感情形态,感情像黄河那样澎湃,汹涌。

借现实中的黄河的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二.(1)音乐中表现的情感是抽象的,直接的。

音乐中表现的情感,因为是从作为生活依据的具体情景事件中提升出来的,它就不再是具体的感受,不再是与具体人和事直接联系起来的喜怒哀乐和爱怨等等,而是更加具体概括性和一般性。

也可以说,音乐中表现的某种情感不是个别的、特定的,而是这种情感本身。

例如表现战争胜利的欢乐,就不只是某一次战争胜利的欢乐,而是比较抽象的、宽泛的,它可以代表一般胜利的欢快情绪。

也因为如此,音乐表现情感是直接的。

如著名的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所说:“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既不凭借比喻的外壳,也不依靠情节和思想的媒介”,在这里感情是“坦率无间的、及其完整的倾诉”。

音乐中如果要表现对于具体对象的爱或憎,对于具体情景的感受或具体历史事件所怀有的情感意愿等等,只有同其他某些艺术类型结合起来才有可能。

例如在歌曲中,所表达的感情就比较具体化了。

但是之所以形成这种效果,是由于歌词对于作为内容的情景、事件等所做的确定性的描述,而歌词是属于文学范畴的。

再如音乐在戏剧、电影中的使用,也使音乐表达的感情同场面人物和情节密切联系起来,而变得具体化。

音乐中也有以具体事件或人物为题材的作品,例如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反映俄国人民抗击拿破仑侵略军的殊死的胜利的斗争,但是乐曲除了借助文学性的标题和其他注释对内容做了一定的具体规定之外,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氛围仍然是抽象的、概括的。

这首交响曲中,虽然使用特定的音乐语言(例如让法国国歌《马赛曲》的片段出现,象征拿破仑军队入侵,用俄罗斯风格的曲调表现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和性格等),但是表达出来的情感也只是已存于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之中,并没有像文学那样表现出在这个背景之下的具体事件、场景、人物、情节和行为所引发的具体情感和其他心理活动。

(2)音乐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还带来欣赏的特殊性。

当代波兰音乐理论家说:“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逻辑因素让位于感情因素,居于次要地位。

这就是说,在音乐欣赏中,感情因素多于理性因素。

音乐对于欣赏者心灵的感染是直接的,无需借助于推理,也无需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

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音乐的听众往往不是像戏剧和电影的观众那样,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对待其中的人和事,而是把乐曲中的感情当作自己的感情来体验,仿佛乐曲转移到了自己心中,成为自己的”心声“。

这种情感体验带有更为直接的、个人的性质。

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特点,与音乐相结合的歌词常常以第一人称来表述,不仅演唱者而且欣赏者都会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其中。

就欣赏者来说,这种心理与对于文学或戏剧的形象所产生的同情、
反感等是不同的。

在其他艺术门类中,只有文学中的抒情诗接近于这种情况。

音乐欣赏的这种特点,使音乐能够对人的情绪产生直接的强烈的影响。

当然,欣赏音乐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如马克思所说要有“音乐的耳朵”。

特别是对于非通俗的交响乐等样式,更需要了解有关的形式结构、表现手法和风格流派等等,以至有关的背景情况,而且能够懂得乐曲的行进过程,才能收到较好的欣赏效果。

举一部或几部作品为例分析艺术的形象性62、真实性70、典型性74、及其关系
一.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
(1)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艺术与哲学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不同,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它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性。

一切文学艺术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可以说,形象性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如读李白诗,观庐山画。

李白诗,庐山画都是艺术,而这些艺术是通过形象去反映认识庐山的。

有些理论文章,理论著作也有形象的成分,有丰富的形象语言,如《欧也妮。

葛朗台》是通过塑造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虚伪的家庭关系的。

来看看葛朗台临死时的表现:“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了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的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的动了一动。

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的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

”他至死都在想着占有别人的财富。

总之,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失掉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的作品,也不能称作文艺作品。

(2)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和《奴隶》,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等等,都是以生动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深刻的理性内容。

(3),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罗中立运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创作的《父亲》,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完全客观的再现,非常注重细节的逼真。

但观众站在这幅画前被强烈地感染和震撼了,他们体会到,在这一客观地再现的艺术形象里面,恰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和主观态度,以及他对现实的认识和理想。

(4),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5),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二.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1.艺术形象作为艺术家对社会生活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成果,就存在着一个认识的正确与否或真实与否的问题。

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是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

2.艺术真实性是指作家用所创造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揭示生活的本质规律、表现人们感情的特性。

艺术形象是虚构的,可它又是合情合理的,这就是艺术真实。

(1)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2)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例如:在生活中花不溅泪,鸟不惊心,但文学作品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李贺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都是艺术的真实。

又如:《安娜?卡列尼娜》中男主人不会开枪自杀,女主人也不会卧轨自尽,而人物性格上来已形成,在那种情势下,都是合乎生活逻辑的。

3. 综上所述,艺术真实性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或再现的真实,一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或表现的真实。

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应该是这两个方面的相融合,相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