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

课程编号:0321011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属性:专业课

学时学分:总学时40,总学分2,实验学时10

应开实验学期:三年级第六学期

适应专业:生物工程、生物技术

先修课程: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

大纲主撰人:王新卫大纲审核人:张玉龙张书松

一、实验课程简介

基因工程又称遗传工程、DNA重组技术、分子克隆等。它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学科。所谓的基因工程,就是在分子水平上,用人工的方法提取或者合成某一生物的遗传物质,在体外切割,拼接和重新组合,然后通过载体把重组的DNA分子引入受体细胞,使外源DNA在受体细胞中进行复制和表达。按照人们的意愿创造生物新性状,使之稳定的遗传给下一代。所以基因工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既能为工农业生产和医药保健等开拓新途径,又能为生物的细胞分化,生长发育,肿瘤发生等基础研究提供有效的实验手段。目前,基因工程实验技术已经成为生物学领域许多实验室的常用技术,也可以说是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本课程通过对一些基本的基因工程实验技术的操作,使学生得到初步的锻炼,为以后从事生物工程领域的相关科研、教学及生产工作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重点掌握质粒DNA的提取和酶切电泳鉴定、目的基因的获得和重组载体的构建、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及筛选鉴定、目的基因在原核细胞中表达与SDS-PAGE鉴定等技术,最终达到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要求学生有强烈的事业心,热爱生物技术专业、动物医学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实验中要认真、仔细,爱护公共财产,并能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以保证顺利完成每次实验。

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实验方式: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实验课上指导教师讲述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及仪器的使用,并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具体实验步骤,解决实验中出现问题,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要求:严格按操作规程、步骤进行,遵守实验室纪律。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本课程要求学生对每次实验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束后形成完整实验资料,在此基础上撰写实验报告,作为实验考核的主要依据;同时,每次实验由指导老师对操作环节进行等级评定。最后的实验成绩按照操作成绩和报告成绩综合评分。

实验成绩占整个成绩的20%。

六、参考书目

楼士林等编著.基因工程.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吴乃虎.基因工程原理.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

J.萨姆布鲁克等.分子克隆实验指南. 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二版.

J.M.沃克等编,谭天伟等译.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七、实验内容安排

实验一、质粒DNA的提取

一、实验学时:3学时

二、实验目的:熟练掌握抽提细菌质粒DNA的一般方法。

三、实验内容:

1.实验准备:各种溶液的配制与器材处理。

2.操作步骤:

(1)菌种接种与培养。

(2)菌液离心沉淀。

(3)碱裂解法提取细菌质粒DNA。

四、实验要求:试验时安静,小心;结束后,清洗仪器,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用品与仪器:

1.器材:超净工作台,接种环,酒精灯,台式离心机,旋涡混合器,微量移液取样器,微量离心管,恒温摇床,摇菌试管,试管架,标签纸,磁力搅拌机。

2.试剂:质粒载体菌,LB培养基,葡萄糖/Tris/EDTA(GTE)溶液(溶液 I),NaOH/SDS 溶液(溶液 II),KAc溶液(pH4.8)(溶液 III),RNase A,95%乙醇,70%乙醇,TE buffer (pH8.0)。

实验二、DNA的酶切、电泳鉴定

一、实验学时:3学时

二、实验目的:掌握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质粒DNA的原理与操作步骤;掌握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学会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技术。

三、实验内容:

1.实验准备,溶液配制。

2.操作步骤:

(1)、取上述制备的DNA置于离心管内。

(2)、加入缓冲液,然后加入限制性内切酶,

(3)、37度进行酶切。

(4)、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

(5)、质粒回收。

四、实验要求:

1.限制性内切酶取出后,放冰盒内操作,用完后立即把内切酶原液送回冰柜。

2.清理桌面垃圾,清洗实验仪器。

3.写出实验报告,并在每步操作之后标明该步骤常发生的问题。

五、实验用品与仪器:

1.器材:旋涡混合器,微量移液取样器,移液器吸头,l微量离心管,恒温水浴锅。

2.试剂:质粒,EcoR I,内切酶缓冲液,电泳加样缓冲液。

实验三、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一、实验学时:2学时

二、实验目的:了解PCR扩增DNA的原理,掌握PCR技术的操作步骤。

三、实验内容:

1.缓冲液配制,引物设计。

2.在反应管内加入反应试剂。

3.执行反应程序,PCR扩增。

4.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四、实验要求:

1.学会引物的设计方法,注意PCR反应的条件。

2.打扫卫生,整理实验室。

3.写出实验报告,叙述PCR反应原理。

五、实验用品与仪器:

1.器材:旋涡混合器,微量移液取样器,移液器吸头,PCR微量管,PCR仪,台式离心机,琼脂糖凝胶电泳系统,恒温水浴。

2.试剂: Taq DNA聚合酶,PCR缓冲液,dNTP,引物,模板质粒,无菌dd water。

实验四、DNA片断的体外连接

一、实验学时:2学时

二、实验目的:熟悉DNA体外连接的原理,掌握连接的步骤。

三、实验内容:

PCR产物与载体的连接。

四、实验要求:

1.了解T4DNA连接酶的工作原理。

2.注意连接酶工作的影响因素。

3.清洁实验室,写出实验报告,分析影响连接的因素。

五、实验用品与仪器:

1.器材:旋涡混合器,微量移液取样器,移液器吸头,微量离心管,台式离心机,干式恒温气浴等。

2.试剂:酶切载体,插入片断,T4 DNA 连接酶,连接酶缓冲液,无菌dd Water。

实验五、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一、实验学时:3学时

二、实验目的:了解CaCl2法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原理,掌握制备方法。

三、实验内容:

1.准备培养基。

2.接种培养。

3.感受态细胞制备。

四、实验要求:

1.注意制备时的温度要求。

2.结束后,打扫卫生,写出实验报告,并说明各不骤的要求。

五、实验用品与仪器:

1.器材:旋涡混合器,微量移液取样器,移液器吸头,50ml 微量离心管,1.5ml 微量离心管,双面微量离心管架,台式冷冻离心机,制冰机,恒温摇床,核酸蛋白分析仪,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摇菌试管,三角烧瓶,接种环等。

2.试剂: E. coli DH5 ,E. coli BL21(DE3),LB培养基,0.1 mol/L CaCl2溶液,无菌dd Water。

实验六、细菌转化与阳性重组子的鉴定

一、实验学时:2学时

二、实验目的:

1. 掌握DNA转化感受态细菌的方法。

2. 掌握PCR法筛选重组质粒技术,酶切技术对阳性重组子的坚定。

三、实验内容:

1.细菌DNA的转化。

2.抗性筛选阳性重组子的。

3.阳性重组子的鉴定。

四、实验要求:

1. 学习转化的原理。

2. 了解抗性筛选的原理。

3. 注意无菌操作技术。

4. 掌握转化的的条件。

5. 写出实验报告,简述转化与阳性重组子鉴定的基本过程。

五、实验用品与仪器:

1.器材:旋涡混合器,小镊子,微量移液取样器,移液器吸头,1.5ml 微量离心管,双面微量离心管架,干式恒温气浴(或恒温水浴锅),制冰机,恒温摇床,培养皿(已铺好固体LB-Amp),超净工作台,酒精灯,玻璃涂棒,恒温培养箱,摇菌管。

2.试剂: LB培养基(不加抗菌素),LB培养基(加抗菌素),无菌dd water,IPTG,X-gal,PCR用试剂,引物,质粒提取用试剂,酶切需要的限制性内且酶及其缓冲液等。

实验七、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鉴定

一、实验学时:6学时

二、实验目的:

1. 了解外源基因在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表达方式。

2. 了解原核表达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三、实验内容:

1. 阳性重组细菌表达外源DNA。

2. 表达产物的鉴定。

四、实验要求:

1. 了解原核与真核表达的异同。

2. 了解表达条件对表达量的影响。

3. 了解产物鉴定的电泳技术。

4. 写出实验报告,简述原核表达的基本过程。

五、实验用品与仪器:

1.器材:旋涡混合器,小镊子,微量移液取样器,移液器吸头,50ml 微量离心管,1.5ml 微量离心管,双面微量离心管架,干式恒温气浴(或恒温水浴锅),制冰机,恒温摇床,培养皿(已铺好固体LB-Amp),超净工作台,酒精灯,玻璃涂棒,恒温培养箱,摇菌管,台式冷冻离心机,超声波破碎仪,电磁炉,电泳仪,垂直电泳槽及配套的玻璃和密封条、梳子等。

2. 试剂: LB培养基(不加抗菌素),LB培养基(加抗菌素),无菌dd water,IPTG, SDS(十二烷基磺酸钠),Acr(丙烯酰胺),Bis(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Tris(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甘氨酸,盐酸,Aps(过硫酸氨),TEMED(四甲基乙二胺),蛋白分子量标准(97.4,66.2,43,31,20.1,14.4 kDa),溴酚蓝,甘油,冰醋酸,乙醇, -2-巯基乙醇,考马斯亮蓝R250,甲醇,乙醇。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大纲-48学时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二、学时分配表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1.本课程总体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上机操作,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微机的基本结构、基本工作原理,初步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及微机接口技术,具有微机应用系统设计开发能力,并为其它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是通过课堂教学与演示,课后习题练习等环节,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的基础知识,包括理解计算机硬件原理,能够设计或调试基本的微机硬件接口及驱动程序等多方面的技能。 2.各章教学要求和知识考核点 第1章微型计算机概述 目的和要求:主要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构造及微型计算机工作过程。 重点: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难点:微型计算机工作过程 第2章微处理器 目的和要求:掌握8086/8088 CPU寄存器结构、作用、CPU引脚功能、存储器分段与物理地址形成、最小/最大模式的概念和系统组建、系统总线形成;理解存储器读/写时序;了解微处理器的发展。 重点:Intel x86CPU微处理器的基本结构,寄存器、堆栈,引脚及其功能;最小/最大模 式下系统总线形成;存储器分段与物理地址形成 难点:Intel x86CPU的内部结构、典型时序分析 第3章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 目的和要求:掌握有关寻址的概念;8086的6种基本的寻址方式及有效地址的计算;掌握8086指令系统 重点:掌握寻址方式;掌握常用指令的功能和用法 难点:区别指令的正确与错误。 第4章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目的和要求:了解汇编语言特点、汇编程序功能、汇编语言结构;掌握汇编语言中的表达式、伪指令、宏定义的含义和用法;掌握DOS功能调用基本I/O,返回DOS方法,了解文件管理;理解顺序程序、分支程序、循环程序、含子程序的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能编写、运行、调试简单的汇编语言程序。 教学重点:汇编的概念及其方法, 掌握汇编程序的基本格式,常用运算符的使用方法,汇编的步骤;顺序程序、分支程序、循环程序、含子程序的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伪指令、宏定义的用法;程序设计算法与流程图。 第5章输入输出接口 目的与要求:掌握输入/输出的基本概念;I/O的编址方法、特点;CPU与外设数据传递的方式及接口技术;理解程序控制传送方式、中断传送方式;掌握8086CPU I/O特点。 重点: I/O的编址方法、译码电路及CPU与外设数据传递的方式;掌握8086CPU I/O特点。难点:程序控制、中断、DMA方式特点及其应用场合 第6章存储器系统 目的与要求:了解存储器的作用、分类、结构及性能指标,了解存储器系统的多层结构;掌握静态RAM、动态RAM及EPROM的特点、基本结构、地址形成方法及典型芯片;了解DRAM 刷新;掌握存储器芯片的扩充的常用方法. 重点:存储器的分类、性能指标;读写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存储器扩展及其与CPU的连接 难点:存储器的位/字扩充方式的方法及连接 第7章中断系统 目的与要求:掌握中断基本概念;深刻理解中断类型码、中断矢量和中断向量表的概念,以及如何对中断服务程序寻址;了解8259A的编程结构,理解8259A工作方式、有关命令和初始化编程及其在PC机中应用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大纲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大纲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大纲一、实训课程概况: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是以学生自己动手,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理论、一定操作技能和制作几种实际产品为特色的实训项目。它是电子产品生产基本技能和工艺知识入门的向导,又是创新实践的开始和创新精神的启蒙。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体系的研究是为了在电子实训教学中使机电、电子专业的学生尽快掌握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的理论,掌握技能、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共同发展。为机电、电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的需要,改革现行的电子实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高起点的培养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人才,以满足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实训课程安排: 本课程分九个实训单元进行。 (一) 电子基本技能实训 (二)电子仪器与线路分析实训 (三)EDA实训 (四)电子综合技能(信号发生器制作)实训 (五)电子综合技能(数字电子钟制作)实训 (六)计算机仿真实训 (七)家用电器维修实训 《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教学大纲 实训名称:电子基本技能实训实训课代码: 实训周数:一周实训学分:1 适用专业:工科类修电子技术课程所有专业,适用于本科 一、实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是电子、电气类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本课程从电子元器件识别、检测,通过万用表、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焊接元器件装配技术,手工设计印制电路板,使学生得到一个基本的实践技能训练机会,为以后的实验、实训课程打下基础。 主要目的和任务:

(一)、掌握电子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技能。 (二)、巩固、扩大已获得的理论知识。 (三)、了解电子设备制作、装调的全过程,掌握查找及排除电子电路故障的常用方法。 (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1、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及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一)、熟练掌握指针式万用表和数字式万用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熟练识别各种电子元器件;了解各种元器件的作用、分类、性能及其参数。(三)、用万用表对各种元器件进行测试和判别。 (四)、会查阅电子元器件相关手册。 (五)、掌握各种仪器仪表的操作步骤;了解各种仪器仪表的使用注意事项 (六)、掌握各种焊接工具的使用及维护。 (七)、熟悉电子产品的安装及手工焊接技术,能独立完成电子元器件的拆、装、焊。(八)、能独立完成简单电子产品的安装与焊接。 (九)、熟悉电路板的设计原则;了解印制电路板的制作过程。 (十)、掌握简单电子产品(LC振荡器)原理图的绘制。 2、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教学方法手段的基本要求: 将该实训分成教学模块,由老师逐块讲解示范,再由学生动手实际操作,老师布置实训任务,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随时指导检查,最终使学生熟练掌握该实训的全部内容,并写出实训总结报告。 3、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教学考核方法的基本要求: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并且准确设计合理的,成绩优秀(10分);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但有错误能及时发现并改正者,成绩良好(8分);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但错误未能改正者,成绩及格(6分); 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者,成绩不及格(4分)。 各次考核成绩最终汇总量化,同出勤、课堂表现成绩一同计入总成绩。 出勤:10分课堂考核:50分(10分/次*5次) 课堂表现:10分实训总结报告:30分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课程编号:1313072215 课程类别:专业课 总学时数:68实验时数:18 学分:3.5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综合教研室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 适用对象:本科(四年)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 分子生物学实验是生物技术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课,涵盖了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的许多内容,并与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分子病毒学、 分子免疫学等学科有着重要的联系。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以理论课教学为基础,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实验仪器要求较高,因此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 生掌握分子生物学实验设备的操作方法,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为学生学习生命科学中的其他相关课程作好基础准备。同 时也使学生具备分子生物学基本的实验技能,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从 事生物学相关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 和方法,教学内容包括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扩增目的基因 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在实验内容和方法、技术上进行合理安排,力争让学生在有限的 课时中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现代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和有关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原理,并尽可能多地引进、介绍新的、先进的实验方法和技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动手 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高素质的生命科学人才。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学习和研究分子生物学的目的在于阐明生命活动的化学物质基础,并与其它学科配合,来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是先修课程。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 实验一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的目的及原理[1];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的实验步骤及操作方 法[3]; 作业:提取的DNA呈褐色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实验二琼脂糖凝胶电泳 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原理及操作步骤[1],琼脂糖电泳的实验方法[3]; 作业:琼脂糖凝胶电泳中电压如何设置? 实验三聚合式酶联反应(PCR)扩增目的基因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大纲教学文案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大纲 (非独立设课) 课程编号:006A1340 实验学时:18 一、课程教学对象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是《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以及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类、电子信息与通信类等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是信息学院教学平台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教学对象为五邑大学信息学院各专业的本科学生。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共有9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项目占用2学时,共18学时。它是《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是学习程序设计课程至关重要的环节。学习程序设计语言不能只停留在学习语法规则上,而是要运用学到的知识编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检验自己是否真正掌握该语言。通过上机调试程序,会发现很多想不到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提高实际编程能力。基本调试技术是深入学习本课程的基础,也是取得实际编程能力的前提。因此实验应以调试技术、基本算法、基本数据结构和综合编程为核心内容,以提高学生基本调试技术和实际编程能力为目的。 三、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计算机导论》,通过《计算机导论》课的学习,应达到如下水平: 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熟练掌握常用操作系统、文字编辑软件的使用。 四、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实验后,应根据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的实验报告应当包括如下内容: (1)实验名称 (2)实验目的 (3)实验内容 (4)测试数据和预期结果(必要时应准备多组数据) (5)算法分析和流程图 (6)源程序(应加适当的注释,可读性好) (7)程序运行结果 (8)小结(出错及解决方法,上机调试的结果和体会) 五、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类别:职业基础课 学时: 88 学分: 4.5 适用专业:机械类所有专业 先修课程:工程数学(含线代) 一、课程教学目标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职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课打好基础,也为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课程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电路 (1)了解电路的作用和组成,电路的三种状态。 (2)了解电路主要物理量的定义。 (3)掌握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 2、电路的基本元件 (1)了解电阻、电感和电容元件的特性。 (2)掌握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外特性。 3、电路的基本定律 (1)了解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的主要内容。 (2)掌握用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分析电路的方法。 4、电路的分析方法 (1)掌握用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分析电路。 (2)学会运用电压源、电流源的互换方法。 5、正弦交流电路基础 (1)掌握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2)了解正弦量的三要素。 (3)掌握分析单一参数元件的交流电路。 6、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 (1)了解谐振的基本概念以及RLC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谐振条件和特点。 (2)掌握RLC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及功率的计算。 (3)掌握阻抗串、并联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7、三相正弦交流电路 (1)了解了解三相交流电的产生。 (2)掌握三相交流电的表示方法。 (3)掌握负载两种连接形式的相、线电压,相、线电流的关系。

遗传学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遗传学》教学大纲 学时数:101 学分:4 适用专业:生命科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遗传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功能与变异,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与调控的科学,是当今自然科学领域中发展最为迅猛、最活跃的学科之一,是生命科学各门学科的核心。 教学目的:掌握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的遗传学知识,了解其发展历程和最新进展;理解遗传学的基本技术、研究方法和手段,并了解遗传学在工、农业等生产领域中的应用;学会利用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研究方法和手段分析、阐述有关遗传现象,为今后进一步深造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主要任务:全面系统地讲授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遗传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同时介绍现代遗传学发展的最新成就,使学生对遗传物质的本质、遗传物质的传递、遗传物质的变异等基本规律有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认识,并能应用其基本原理分析遗传学数据,解释遗传学现象,同时对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遗传工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遗传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对动、植物和微生物进行遗传分析的一般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遗传学的分支学科奠定较好的遗传学基础知识。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㈠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遗传、变异的概念和遗传学的概念; 2. 理解遗传学研究内容和任务; 3. 了解遗传学发展的主要阶段,以及有哪些重要的科学家做出了重大贡献; 4. 了解遗传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工、农、医、环境保护等方面介绍遗传学的应用。 重点:遗传学发展里程碑 ㈡讲授内容: 第一节遗传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遗传和变异;遗传、变异与环境的关系;遗传、变异与选择在生物进化与新品种选育中的作用;遗传学的任务。 第二节遗传学的发展简史 古代遗传学知识的积累;近代遗传学的奠基;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遗传学的建立及各分支学科的发展。 第三节遗传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遗传学在生命科学,生物进化领域,动植物、微生物遗传改良及人类医药卫生中的应用。 第二章孟德尔定律 ㈠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的遗传实验、解释和验证方法; 2. 掌握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 3. 掌握单位性状、相对性状、分离线项、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 4. 掌握单位性状、相对性状、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

《 软件构造》课程教学大纲汇总

GDOU-B-11-213 《软件构造》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教学内容 软件构造是软件工程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也是高等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是:以软件复用为目的学习和构造软 件构件,不仅仅限于源代码,而是将软件构件技术扩充到需求分析、需求规 约、构架、文档、测试计划、测试用例和数据等 主要内容包括:构件表示、构件模型、构件库的设计与检索、构件适配技术、构件组装技术、软件服用、模式与框架、网格计算与Web Service、移 动Agent等。 修读专业:软件工程、计算机类 先修课程:计算系统基础,软件工程 教材:王志坚费玉奎娄渊清《软件构件技术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2004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计算机学科的软件工程专业中是一门专业方向课,也可以面向计算机类的其它专业。其任务是讲授软件构造的基本原理,在传统软件工程的 基础上,掌握软件嘎欧造的基本原理、软件过程、开发方法、硬功技术以及 系统框架等。从而全面掌握软件构造思想。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设计模式和代码级设计掌握软件构造,并掌握目前主流的构件技术,通过实验环节了解主流设计模式和组件等。 三、修读专业 软件工程、计算机类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计算系统基础,Java语言,软件工程等为先修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掌握先修课程的知识,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能将数据结构、 Java、软件工程等课程的知识融入到本课程之中。

五、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一节:软件构件技术及其演变 软件构件的认知过程(A);构件技术的发展(A)。 第二节: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 CBSE的特点(A);CBSE的意义(A);CBSE与OO技术的联系和区别(A);CBSE 的生命周期(A);CBSE的主要设计原理(B) 第三节:构件的定义与特性 构件的定义(A);构件基本特征(A) 第四节:构件技术研究的内容和目标(A) 第五节:本书的组织(A) 第二章:构件表示(2学时) 第一节:构件特征表述 信息描述(B);外部特征(B) 第二节:构件接口 构件交互作用建模(B);构件接口定义模型(B) 第三节:构件规约 构件接口(B);构件协议(B);构件实现(B);青鸟构件模型对构件的规约(B) 第四节:构件交互操作的形式化描述 自动机的概念及其扩展(B);调用接口(B)、应用接口(B) 第五节:基于软Petri的构件框架描述 P/T网(B);构件网(B);双向模拟分支(B);框架(B);组合(B)第六节:小结(A) 第三章:构件模型(4学时) 第一节:COM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模拟电子技术实验/Experiments of analog electron technology 一、课程编码:1021004006 二、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 1、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主要实践环节,是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实验技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教学和学习过程。 2、通过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电子技术研究和发展的重要位置,以及它在物理学科应用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实验引导、启发学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摆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三、课程总学时: 30 学时(严格按教学计划时数)[理论: 0 学时;实验: 30 学时] 四、课程总学分: 1 学分(严格按教学计划学分) 五、适用专业和年级:物理教育学;2006级。 六、实验项目汇总表: 八、大纲内容:

实验一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习电子电路实验中常用的电子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性能及正确使用方法。 2、初步掌握用双踪示波器观察正弦信号波形和读取波形参数的方法。 [实验内容] 1、示波器的检查与校准; 2、用示波器观察和测量交流电压及周期; 3、用示波器测量直流电压; 4、用示波器测量相位; 5、毫伏表与数字万用表交流电压测量的比较。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SS-7802示波器一台; 2、EM1642信号发生器一台; 3、DF1701直流电源一台; 4、DF2170毫伏表一台; 5、UT56数字万用表一只。 实验二、晶体管元件的认识和测量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用万用表鉴别晶体管的性能; 2、了解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简单原理及使用方法,用晶体管特性图示仪测量特性曲线和参数; 3、绘制小功率晶体管的特性曲线,并运用特性曲线求参数。 [实验内容] 1、用数字万用表鉴别晶体三极管的性能; 2、XJ4810晶体管特性图示仪测量晶体管的特性曲线和参数。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XJ4810晶体管特性图示仪; 2、UT56数字万用表; 3、晶体三极管(3A X31、901 4、9015)、稳压管。

(完整版)生物工程概论教学大纲

《生物工程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物工程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Bioengineering 课程编码: 学分:2 总学时:36 理论学时:36 学时 实验学时:0 学时 适用专业:非生物类本科专业 执笔人: 审核人: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生物工程概论是生物类院校一些非生物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20 世纪以来生命科学的研究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农业、林业、工业、医药卫生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本课程介绍各项生物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使非生物专业的学生能够了解生物工程的基本知识框架,促进其他学科的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关注,为他们了解生物工程相关的基础知识提供平台,对促进学科交叉、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高科技意识和创新思维方式,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及择业机遇,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为全校非生物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与日常生产、生活的关系。掌握五大生物工程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并对生物工程的学科发展情况有初步的认识。 三、教学学时分配表

第一章 绪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生物工程的概念、学科发展情况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了解本学科学习的大致内容。 重点: 1. 生物技术的概念; 2. 生物技术的种类及其相互关系; 3. 传统生物技术与现代生 物技术的区别。 难点:生物技术的概念及其包含的内容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基因工程的概念、主要步骤和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基因工程诞生的三大理论 和三大技术) 。了解常用工具酶的催化反应机制及主要用途,三种常用基因克隆载体(质粒、λ 噬菌体和粘粒)的一般生物学特性、结构及其应用,目的基因的制备方法,重组体的构建及导 入受体细胞的方法,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方法。通过学习为进一步掌握生物技术相关知识和从 事基因工程工作打下基础,并对基因工程的发展动态有初步的了解。 重点:基因工程的主要操作步骤,主要工具酶的催化机理和用途,三类常用载体的特点和 主要用途,目的基因克隆的主要方法,重组 DNA 的导入受体细胞的途径,重组克隆的筛选与鉴 定方法。 难点:目的基因的克隆策略,基因表达载体构建的策略和方法,重组克隆筛选鉴定方法。 教学内容: 、 DNA 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的含义 第二节 生物技术的产生 一、传统生物技术 二、近代生物技术 三、现代生物技术 第三节 生物工程的基本内容 一、基因工程 二、细胞工程 三、酶工程 四、发酵工程 五、蛋白质工程 六、五大生物工程技术之间的联系 第 四节 生物技术涉及的学科及其技术 第 五节 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与产业化 一、 生物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二、应用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及其基本特 征 第六节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 0.25 学时 0.25 学时 0.5 学时 0.25 学时 0.25 学时 0.25 学时 第七节 现代生物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社会生存的重要影响 第二章 基因工程 第一节 基因工程的概念 第二节 DNA 的结构与功0.5 0.5 学时 学时 0.25 学时 4 学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Soft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 学分:3 学时:48 (其中:讲课学时:42 实验学时:上机学时:6 )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 后续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信息工程监理、信息系统测评技术、软件工程实训 适用专业:计算机相关专业 开课部门:专业数学教研室 一、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软件工程》是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选修课,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如何把工程化的思想和技术应用于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以及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工程标准。通过教学,使学生对软件生产工程化的具体思想、要求和方法均有较全面的了解, 为今后独立从事软件系统的开发打下相应的工程基础。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1单元软件工程学概述(3学时) [知识点] 软件的发展过程、软件危机、软件工程及开发方法。 [重点] 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软件工程学的基本内容和软件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基本任务。 [难点] 软件过程模型 [基本要求] 1、识记:软件、软件危机、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方法学; 2、领会:软件工程过程模型的定义及其特点; 3、简单应用:软件危机的产生原因; 4、综合应用:解释软件工程产生的原因,结合不同的软件特点对其开发应

当采用的软件过程模型。 [考核要求] 1、软件工程的定义; 2、软件生命周期的定义及其各个开发阶段的任务; 3、软件工程方法学定义及经典软件过程模型。 第2单元可行性研究(5学时) [知识点] 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任务及研究过程,系统流程图、数据流图、数据字典。 [重点] 系统流程图、数据流图的画法。 [难点] 可行性研究中的上层数据流图的构成方法。 [基本要求] 1、识记: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任务; 2、领会:如何画出所需的系统流程图; 3、简单应用:分析所需的数据字典并根据数据字典定义方法定义相关词条; 4、综合应用:在可行性研究过程中分析系统流程图,总结其数据字典,画出上层的数据流图。 [考核要求] 1、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任务; 2、数据流图的定义及画法,能够分析并画出可行性研究中的上层数据流图; 3、数据字典的组成及其符号定义方法。 第3单元需求分析(5学时) [知识点] 需求分析的任务、与用户沟通获取需求的方法、分析建模与规格说明、实体—联系图、状态转换图、其他图形工具、数据规范化。 [重点] 实体-联系图的概念及画法、状态转换图的定义及画法和常用图形工具的使用方法。 [难点]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Principle of Communication & interfacin g technology) 课程编码: 07300214 课程类别:限定选修课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开课学期:第七学期 课程学时: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实验18学时 课程学分:4学分 先修课程:数字逻辑电路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类及电气工程类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特点、系统组成及接口技术,结合典型机型和通用可编程接口芯片,说明工作原理及其基本应用。课程内容兼顾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具有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面广的特点。为学生今后分析和设计微机应用系统打好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上机操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选用教材:姚燕南《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1.潘名莲.微计算机原理.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2. 潘峰.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汇编语言.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3.艾德才.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二、课程教育目标: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及电气工程类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特点、系统组成及接口技术,结合典型机型和通用可编程接口芯片,说明工作原理及其基本应用。课程内容兼顾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具有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面广的特点。为学生今后分析和设计微机应用系统打好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上机操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课程设置目的: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 (韶关学院自动化专业用) 自动化系 2014年1月10日 实验室:信工405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必读本实验指导书是根据本科教学大纲安排的,共计14学时。第一个实验为基础性实验,第二和第七个实验为设计性实验,其余为综合性实验。本实验采取一人一组,实验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安排。 1.学生在每次实验前应认真预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写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编写预习报告,了解实验内容、仪器性能、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同时画好必要的记录表格,以备实验时作原始记录。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未预习者不得进行实验。 2.学生上实验课不得迟到,对迟到者,教师可酌情停止其实验。 3.非本次实验用的仪器设备,未经老师许可不得任意动用。 4.实验时应听从教师指导。实验线路应简洁合理,线路接好后应反复检查,确认无误时才接通电源。 5.数据记录 记录实验的原始数据,实验期间当场提交。拒绝抄袭。 6.实验结束时,不要立即拆线,应先对实验记录进行仔细查阅,看看有无遗漏和错误,再提请指导教师查阅同意,然后才能拆线。 7.实验结束后,须将导线、仪器设备等整理好,恢复原位,并将原始数据填入正式表格中,经指导教师签名后,才能离开实验室。

目录实验1 TTL基本逻辑门功能测试 实验2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实验3 译码器及其应用 实验4 数码管显示电路及应用 实验5 数据选择器及其应用 实验6 同步时序逻辑电路分析 实验7 计数器及其应用

实验1 TTL基本逻辑门功能测试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数字电路试验箱各部分电路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2、熟悉TTL集成逻辑门电路实验芯片的外形和引脚排列 3、掌握实验芯片门电路的逻辑功能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 数字逻辑电路实验箱,集成芯片74LS00(四2输入与非门)、74LS04(六反相器)、74LS08(四2输入与门)、74LS10(三3输入与非门)、74LS20(二4输入与非门)和导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 1、数字电路基本逻辑单元的工作原理 数字电路工作过程是数字信号,而数字信号是一种在时间和数量上不连续的信号。 (1)反映事物逻辑关系的变量称为逻辑变量,通常用“0”和“1”两个基本符号表示两个对立的离散状态,反映电路上的高电平和低电平,称为二值信息。(2)数字电路中的二极管有导通和截止两种对立工作状态。三极管有饱和、截止两种对立的工作状态。它们都工作在开、关状态,分别用“1”和“0”来表示导通和断开的情况。 (3)在数字电路中,以逻辑代数作为数学工具,采用逻辑分析和设计的方法来研究电路输入状态和输出状态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不必关心具体的大小。 2、TTL集成与非门电路的逻辑功能的测试 TTL集成与非门是数字电路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逻辑门。实验采用二4输入与非门74LS20芯片,其内部有2个互相独立的与非门,每个与非门有4个输入端和1个输出端。74LS20芯片引脚排列和逻辑符号如图2-1所示。

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老版DOC

分子生物学 Molecular Biology 课程编号:0622013B 学分:3.5 学时:61(其中:讲课学时: 48实验学时:13上机学时: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遗传学、微生物学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本科) 教材:《基础分子生物学教程》(第二版)赵亚华编著科学出版社 2004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分子生物学是一门近年来发展迅速并且在生命科学领域里应用越来越广泛、影响越来越深远的一个学科。本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主干课。分子水平的生物学研究,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各个传统生物科学领域。 课程的任务: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引导他们进入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并理解有关基础理论的实践意义和应用前景,使学生的学科知识由广度向纵深延伸。 为今后从事研究或教学工作打好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基因概念在分子水平上的发展与演变、基因的分子结构和特点、基因的复制、基因表达(在转录、翻译水平)的基本原理、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模式、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另外,将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芯片、分子杂交等分子生物学前沿知识。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1.课程教学内容

(1)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生命科学的回顾 (2)分子生物学的概念 (3)二十一世纪分子生物学展望 2.课程重点、难点 分子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发展历史 3.课程教学要求 (1)理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内容; (2)掌握分子生物学领域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1.课程教学内容 (1)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2)核酸的化学组成和共价结构 (3)DNA的二级结构 (4)DNA分子的高级结构 (5)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及其组装 (6)RNA的结构和功能 (7)核酸的变性、复性和分析杂交 2.课程重点、难点 DNA分子的高级结构、RNA的结构与功能。

软件工程教学大纲正式版

软件工程教学大纲正式 版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名:Software Engineering 总学时:54学时 学分:3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全校本(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先修课程:数据结构,大学数学,离散数学,计算机算法设计。 二、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工程性基础课程,在软件工程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软件开发是建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重要环节,人们通过软件工程学把软件开发纳入工程化的轨道,而软件工程学是用以指导软件人员进行软件的开发、维护和管理的科学。《软件工程》已成为高等学校计算机软件教学体系中的一门核心课程, 本课程以IEEE最新发布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为基础构建内容框架,注重贯穿软件开发整个过程的系统性认识和实践性应用,以当前流行的统一开发过程、面向对象技术和UML语言作为核心,密切结合软件开发的先进技术、最佳实践和企业案例,力求从“可实践” 软件工程的角度描述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以及软件开发管理,使学生在理解和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当前软件工程的方法、技术和工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开发软件项目的工程化的方法和技术及在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流程、准则、标准和规范等;学生应能掌握开发高质量软件的方法,以及有效地策划和管理软件开发活动,为学生参加大型软件开发项目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向学生讲述软件工程中的相关原理和概念,并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对整个软件开发过程的能力,让学生能切实体会到软件工程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并按软件工程的要求完成规范的各项软件开发文档。本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十三章。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1148050 课程名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学分:3.5 学时:72 讲课学时:54 实践/实验学时:18 适用专业:软件工程(嵌入式应用开发方向) 先修课程: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 一、课程目标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软件工程(嵌入式应用开发方向)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程。该课程内容兼顾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具有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面广的特点。 要求学生:掌握8086的系统结构;理解8086指令系统;熟练编写汇编语言程序;理解I/O系统;掌握微机的中断技术及中断控制器8259A芯片;了解微机的DMA及DMA 控制器8237A;学会使用可编程接口芯片8253、8255A、8250/8251等;了解Pentium 系列微机的原理及常用总线标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特点、工作原理、基本组成与系统结构,使学生具有微机应用系统软件、硬件开发的初步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微型计算机概述 教学要求: 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理解微型计算机的组成;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基本结构;理解并掌握微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Z微型计算机的组成; Z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结构; ZN微机的工作原理。 2. 8086系统结构 教学要求: 掌握8086微处理器的结构;掌握8086的存储器分段;掌握8086MPU的总线周期;

掌握8086的系统总线形成。 教学内容: Z 8086微处理器的结构及8086的存储器分段技术; Z 8086引脚和功能; 8086的总线周期; ZN 8086的时序及8086系统总线形成。 3. 8086指令系统 教学要求: 了解8086指令基本格式;掌握8086寻址方式;理解并掌握8086不同类型的指令。 教学内容: 8086指令基本格式; 寻址方式; Z传送类指令; ZN 运算类指令; ZN控制转移类指令。 实验内容: 实验一 Debug的使用 Debug的R命令查看微型的寄存器; Debug的D命令查看微机的内存的内容; Debug的E命令修改内存的内容; Debug的U命令查看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的对应关系; Debug的A命令、G命令、T命令使用汇编指令,运行汇编程序段。 4.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教学要求: 掌握汇编语言的基本语法;熟练掌握顺序、分支、循环程序设计;掌握分支程序设计。 教学内容: 汇编语言基本语法。 Z顺序程序设计; Z分支程序设计; Z循环程序设计;

基因工程教学大纲

基因工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基因工程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以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为基础,引入工程学的概念,通过周密的设计,进行精确的实验操作,高效率地达到目的。本课程主要为本科生讲述基因工程技术中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思路以及一些常用的实验方法。 教学目的:通过对基因工程的系统学习,使本科生对这门已经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已被誉为本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科之一的新兴起的学科有所了解,清楚它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思路,适应社会对高新技术的要求,为毕业生走向社会参加相关领域的生产和科研或报考研究生进行相关课题研究打下基础。 教学基本要求:基因工程是建立在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应用性科学。所以要求学生有扎实的上述课程基础。在听课的过程中随时复习所涉及的分子生物学基本原理,对没有听懂的知识点及时提问,以免影响对后面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在课程结束前要求每位学生在课余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写一篇专题报告。 对讲述本门课程的教师要求有比较丰富的基因工程研究实践经验和阅读大量的相关参考书和科研文献,认真备课,根据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讲稿或课件。 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绪论(introduction to genetic engineering )(2 学时) 本章要点:掌握基因工程的含义和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突破。了解基因工程的发展和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 第一节基因工程的诞生 一、基因工程的定义 二、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 三、基因工程诞生的技术突破 四、基因工程的诞生 五、基因工程的特征 六、基因工程的主要操作内容 第二节基因工程的安全性 一、基因工程的安全隐患 二、重组DNA 研究的安全准则 第三节基因工程的应用 一、基因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基因工程在工业中的应用 三、基因工程在医药上的应用 四、基因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第四节基因工程技术的商业化发展 一、商业投资支持现代生物技术研究 二、基因工程商业化特点 第一章基因操作的主要技术原理(4 学时) 本章要点:掌握DNA 提取、DNA 电泳、分子杂交、PCR 扩增和DNA 序列测定的技术原理。了解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原理。 第一节DNA 的提取与纯化 一、质粒DNA 的提取 二、基因组或其他DNA 的提取 三、DNA 的定量和纯度测定 四、DNA 分子量的估计 第二节DNA 的凝胶电泳 一、电泳的基本原理

软件工程教学大纲

《软件工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4111209 英文名称名:Software Engineering 总学时:64学时 学分:3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先修课程: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大学数学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工程性基础课程,在软件工程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软件开发是建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重要环节,人们通过软件工程学把软件开发纳入工程化的轨道,而软件工程学是用以指导软件人员进行软件的开发、维护和管理的科学。《软件工程》已成为高等学校计算机软件教学体系中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以IEEE最新发布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为基础构建内容框架,注重贯穿软件开发整个过程的系统性认识和实践性应用,以当前流行的统一开发过程、面向对象技术和UML 语言作为核心,密切结合软件开发的先进技术、最佳实践和企业案例,力求从“可实践” 软件工程的角度描述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以及软件开发管理,使学生在理解和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当前软件工程的方法、技术和工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开发软件项目的工程化的方法和技术及在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流程、准则、标准和规范等;学生应能掌握开发高质量软件的方法,以及有效地策划和管理软件开发活动,为学生参加大型软件开发项目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向学生讲述软件工程中的相关原理和概念,并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对整个软件开发过程的能力,让学生能切实体会到软件工程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并按软件工程的要求完成规范的各项软件开发文档。本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十五章。 第1章软件工程学概述(4课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如软件和软件工程的定义、等),软件危机的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及消除的途径,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学,软件的生存期,几种主要的软件开发模型等。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教案

微机原理及应用I课程教案 (Microcomputer Principles & ApplicationsI)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4134427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 学分:3.5学分 总学时:56学时,其中理论学时:56学时, 实验学时:0 先修课程: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Ⅰ 后继课程:计算机系统结构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一门面向应用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的课程。本课程以Intel 8086/8088为起点,逐步介绍80286、80386、80486以及Pentium CPU,使学生能够层层深入,逐步掌握各种微处理器的体系结构、组成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接口技术部分,主要围绕个人计算机中常用的接口进行讲述,除了传统的并行接口、串行接口外,还讲述常用一些接口电路的应用和设计方法。该课程是学生学习和掌握微型计算机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接口技术的重要课程。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多媒体课件结合黑板板书。

选用教材: 李云、曹永忠、于海东等,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必读书目: [1] 葛桂萍等,微机原理学习与实践指导(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 戴梅萼,史嘉权,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第4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选读书目: [1] 李继灿,新编16、32位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4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余春暄等,80X86/Pentium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 钱晓捷等,80X86/Pentium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基于IA-32处理器和32位汇编语言(第4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二、课程总目标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系统地从理论和实践上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常用接口技术,建立微机系统整体概念,使学生具备微机应用系统软、硬件开发的初步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程总学时:56学时,其中讲授学时:56学时;实验(上机)学时:0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