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如何辩证看待孩子说谎

合集下载

孩子说谎心理教育

孩子说谎心理教育

孩子说谎心理教育说谎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种行为,它可能源于多种心理原因,如恐惧、压力、求关注或模仿成人行为等。

作为教育者或家长,理解孩子说谎背后的心理动机,并采取适当的教育策略,对于培养孩子诚实的品质至关重要。

首先,孩子说谎可能是因为他们害怕受到惩罚或批评。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创造一个安全、支持的环境,让孩子知道他们可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必担心受到负面后果。

其次,孩子可能因为想要获得关注或认可而说谎。

这表明孩子可能在寻求更多的关注和肯定。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通过积极的沟通和鼓励,满足孩子被关注和认可的需求,同时教育他们诚实是获得他人尊重和信任的最佳方式。

另外,孩子说谎有时也是模仿成人的行为。

成人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一致性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展示诚实和正直的行为,成为孩子的榜样。

在处理孩子说谎的问题时,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避免立即指责或惩罚。

相反,应该与孩子进行开放和诚实的对话,了解他们说谎的原因,并引导他们认识到说谎的后果。

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在不同情境下如何诚实地表达自己。

此外,教育孩子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很重要。

当孩子能够识别自己的恐惧、愤怒或悲伤,并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这些情感时,他们就不太可能通过说谎来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

最后,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鼓励孩子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面临挑战或困难时,教他们如何诚实地寻求帮助,而不是通过说谎来逃避问题。

总之,孩子说谎是一个需要家长和教育者共同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理解孩子说谎的心理动机,创造支持性的环境,以及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教育,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培养诚实和正直的品质,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儿童心理学如何辩证看待孩子说谎

儿童心理学如何辩证看待孩子说谎
模仿行为
儿童可能模仿周围人的说谎行为,将其作为一种 社交手段。
寻求关注
有时儿童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或获得关注而说谎 。
自我保护机制
逃避惩罚
儿童可能因为害怕惩罚而 说谎,以试图掩盖自己的 错误行为。
维护自尊
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儿童可能会说谎以掩饰自 己的失败或不足。
避免冲突
在面临冲突时,儿童可能 会说谎以避免更大的矛盾 或纷争。
说谎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
01
02
03
普遍性
说谎是儿童心理发展中普 遍存在的现象,几乎所有 儿童都会经历说谎的阶段 。
发展性
随着儿童认知和语言能力 的提高,说谎行为会逐渐 复杂化,从无意说谎向有 意说谎发展。
影响性
说谎行为对儿童的心理发 展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影 响,需要引起家长和教育 者的关注。
说谎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
应对孩子说谎的策略和方法
介绍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孩子说谎时应采取的策略和方法, 包括倾听、理解、引导等。
强调辩证看待孩子说谎的意义和价值
深入了解儿童心理
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正确应对孩子说谎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诚实品质,促 进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通过辩证看待孩子说谎,可以更加深入地了 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明确表达对孩子诚实行为的期望和奖励
家长应该明确表达对孩子诚实行为的期望和奖励,让孩子知道诚实是值得赞赏和鼓 励的。
当孩子表现出诚实行为时,家长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
通过明确的期望和奖励,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逐渐形成诚实的习惯。
提供正面榜样,以身作则
1
家长应该提供正面榜样,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 习诚实的榜样。

小学生爱撒谎心理分析及解决对策教育资料

小学生爱撒谎心理分析及解决对策教育资料

xx爱谎话的心理分析及解决对策据心理学家分析,谎言是人的本能。

小学生谎言也是一种较为宽泛的现象,诸如学生没有做家庭作业,用“忘在家”“忘了带”等说法;由于想买零食而向家长要钱,说学校要收费等等。

这一现象不但影响教育而且还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

但是,若是对儿童谎言的现象任凭无论,不去及时教育,长此过去他们就会养成谎言的坏习惯。

作为教师,更正孩子的谎言现象当仁不让,我们不如先来分析一下青少年谎言现象的心理原因。

一、心理现象分析就小学生谎言心理现象分析,不外乎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因素。

1.外因( 1)家庭因素家长是孩子人生启迪课的第一位教师。

家庭的道德氛围、家长的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儿童质量的形成。

比方,做父亲母亲的素有谎话作伪的恶习,长此过去必然在孩子的心底耳擩目染地投射下谎言的阴影。

孩子拥有很强的模拟性,有些儿童的父亲母亲经常有意没心地谎言,如父亲母亲不喜欢款待某位客人,就对孩子说:“××要来,你就说爸爸不在家。

”由于父亲母亲的声威,孩子平时认为这是对的,逐渐模拟父亲母亲说起谎来。

( 2)学校因素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育思想正确与否关系到学生心灵塑造的成败。

比方有的教师,乐于报喜不报忧,学生隐瞒真相能获取宽容,敢说真话,反受责怪,以后果是使学生很简单养成言不衷心的不良习惯。

还有的教师,要么严格处罚,要么怒声责怪,不善于春风化雨,责怪多过夸耀,处罚大于奖励。

正是由于教育方法不当,造成了学生的谎言现象屡禁不仅。

( 3)社会因素1 / 3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对小学生的影响也特别大。

孩子们经常耳擩目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谎言毒习的俘虏。

有鉴于此,社会不良影响,实在不可以低估。

2.内因( 1)惧怕心理有些父亲母亲“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对孩子的学习产生不确实际的高希望值,经常给孩子带来精神上的压力和悲伤,使得孩子产生惧怕心理,不敢对家长说真话,违愿地用谎言来欺骗家长,以博取家长的欢心,也可使自己逃过“难关”。

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

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

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

说谎行为在幼儿发展中是一个普遍且复杂的现象,它涉及到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幼儿说谎行为的定义、类型、发展阶段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概述,并进一步分析说谎行为与心理理论水平之间的联系。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综述和讨论,本文将为我们理解幼儿说谎行为及其与心理发展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本文将界定幼儿说谎行为的概念,明确说谎行为的特征及其与类似行为(如幻想、误解等)的区别。

接着,我们将探讨幼儿说谎行为的类型,包括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并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本文还将关注影响幼儿说谎行为的因素,如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等。

本文将重点分析幼儿说谎行为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信念、愿望、意图等)的理解和推理能力。

研究表明,心理理论水平的发展对幼儿说谎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幼儿心理理论水平与其说谎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不同年龄、性别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

本文将对幼儿说谎行为及其与心理理论水平关系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

通过梳理现有研究成果,本文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关于幼儿说谎行为的指导建议,同时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和参考。

我们期待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幼儿说谎行为的本质及其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二、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无意识说谎: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和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由于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幼儿可能会无意识地说出与实际不符的话。

这种说谎行为并非出于故意欺骗他人,而是由于他们尚未完全理解事实真相或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感受。

模仿性说谎: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可能会模仿成人的行为或言语。

如果家庭成员或周围环境中存在说谎行为,幼儿可能会不自觉地模仿这些行为,并将其作为一种游戏或表达方式。

从幼儿说谎现象浅析幼儿心理

从幼儿说谎现象浅析幼儿心理

从幼儿说谎现象浅析幼儿心理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面对幼儿的说谎现象,教师们往往都将其视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而采取惩罚的方式来制止哟而的这种错误的行为,这样很容易伤害幼儿的自尊心,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出现暴力行为。

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质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幼儿期的心理因素来分析,幼儿说谎大致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大类。

1 无意说谎这是由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造成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1 满足愿望的心理。

幼儿有时会把幻想、愿望与现实混合在一起。

他们为了满足某种心理需要,常常无意识地和不自觉的“说谎”,这与品德行为无关。

如一幼儿在电视上看到海边的孩子玩的非常开心,就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们绘声绘色地说自己在大海边玩的多么开心。

面对这种“美丽的谎言”,教师不能简单责备,而应给予正确引导。

可对讲“大海”的孩子说:“老师知道你很想到大海边去玩,可现在还没有去过,对吗?”在孩子意识到说谎并点头承认后,再做鼓励:“你讲大海讲的很好,今后你一定会有机会到大海边去玩的。

”1.2 理解性心理错觉。

幼儿常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错觉,用想象的情节代替记忆不确切的情节。

于是便出现了“说谎”的现象。

例如,有的幼儿在园里做了错事,老师教育说:“你做了错事是不对的,以后注意改了,就同样是好孩子。

”幼儿听到“好孩子”这样的词语,往往会把它当成“表扬”,回家就高兴的报告给爸爸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我了,说我是好孩子!”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幼儿缺乏经验而产生的理解性的心理错觉。

有的幼儿不理解某些概念的真正内涵,往往不自觉的“说谎”。

例如,有的幼儿在家看过爸爸妈妈和朋友打扑克、下象棋,就对老师说:“我会打扑克、下象棋。

”其实,他只不过是会模仿大人的样子,并不理解这类活动的真正含义。

对于这类认识不足和因理解性心理错觉而产生的“说谎”现象,教师应采用适当方法让幼儿明白道理,帮助他们理解有关概念的真正含义。

正确认识儿童的说谎行为

正确认识儿童的说谎行为

正确认识儿童的说谎行为
儿童心理咨询师:正确认识儿童的说谎行为
导读:很多家长都无法容忍自己的孩子说谎,包括儿童期的孩子。

他们总是害怕孩子小小年纪就说谎,将来长大会变成坏人。

儿童说谎是有其心理规律的,家长应该了解以便做适合的引导,而不是一刀切地惩罚孩子的说谎行为。

儿童说谎类型
1:认识模糊。

儿童是由一张白纸成长起来的,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通过不断学习积累的。

他们对这个世界是存在很多模糊认识的。

有时候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说谎”了。

对此家长需有正确认识,教育孩子正确认识事物。

2:逃避惩罚。

儿童从小就被家长教予,错了就要被惩罚的观念。

因而当他们犯错了,为了逃避被惩罚,他们会选择说谎。

尤其是那些有过因错误被惩罚经历的儿童更有可能说谎。

家长不能以罚代教,惩罚会让儿童有退缩和自卑的心理。

这类儿童需要家长的理解和体谅。

3:模仿成人。

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尤其是对家长的模仿。

如果家长犯错后说谎并被儿童识破,或者家长对儿童的承诺没儿童兑现,那么儿童便会模仿家长的行为习惯性说谎。

家长要在生活中做好儿童的行为榜样。

4:反抗。

家长不理解孩子,对孩子的行为横加干涉,没给孩子应有的尊重,使孩子没能体会到家庭的爱。

孩子对待家长的这种行为往往采取反抗措施,但限于自己的能力不足,他们只能采取不合作。

他们首选的不合作行为就是说谎。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杜绝说谎的行为。

————————————文章来源:燕园博思深圳心理咨询中心。

儿童心理学如何辩证看待孩子说谎

儿童心理学如何辩证看待孩子说谎

引导孩子认识说谎的危害性
解释说谎的含义 和后果
举例说明说谎可 能带来的负面影

引导孩子思考说 谎的动机和原因
提供正确的沟通 方式和解决问题 的方法,以避免
说谎的发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05
家长和教育者 的责任
树立榜样作用
家长和教育者应 该以身作则,诚
实守信
家长和教育者应 该引导孩子认识
引导孩子正确表达:教孩 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 感受,避免使用谎言来达
到目的
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
道德观念:让孩子理解说 谎是不对的,诚实是美德
责任感:让孩子明白说谎 的后果,学会承担责任
教育方式:通过故事、案 例等方式,引导孩子理解
道德观念和责任感
家长榜样:家长要以身作 则,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媒体影响、社会价值观等
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尊重孩子的个性、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引导孩子正确面对问 题等
培养孩子的诚实品质
家长和教育者应 该以身作则,树
立诚实的榜样
引导孩子认识到 说谎的危害,培 养他们的道德观

鼓励孩子说实话, 给予他们足够的 信任和支持
帮助孩子建立正 确的价值观,培 养他们的责任感
儿童心理学如何辩证看待孩子说谎
目录
01 儿童说谎的普遍性 02 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待说谎 03 辩证看待孩子说谎 04 如何纠正孩子说谎 05 家长和教育者的责任
01
儿童说谎的普 遍性
儿童说谎的年龄段
4-5岁:说谎行为逐渐增多, 开始学会用谎言来逃避惩罚
6-7岁:说谎行为达到高峰, 开始学会用谎言来获取利益

我们该怎么看待孩子“说谎”

我们该怎么看待孩子“说谎”

我们该怎么看待孩子“说谎”儿童的说谎行为,是一种行为障碍的表现,儿童说谎的研究是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儿童心理的研究渐渐提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素质教育盛行至今,对于儿童的心理的健康成长,社会各界都十分重视,说谎是在儿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苏女士有一个刚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儿子学习成绩不算优秀但也能排在全班中等以上的位置。

可上了三年级后,苏女士发现儿子越来越贪玩,每天放学回家就盯住电脑不放,让他去写作业,儿子说老师布置的作业少,他已经在学校做完了。

对此苏女士虽半信半疑,但由于自己工作太忙也没有找老师核实。

直到儿子的班主任打来电话后,她才知道真相:儿子学习成绩下降得很快,经常不交作业,老师曾通知她去学校,儿子却对此避而不谈。

苏女士最后无奈地说:“儿子屡次说谎,我很着急,除了担心他的学习成绩下降,更担心他因说谎而养成了坏习惯。

”小孩说谎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点:1. 逃避责备,害怕挨打受罚分析:孩子撒谎是一种常见普遍的现象,又是一个应该引起家长警惕的问题,孩子出于某种原因,如怕责备、挨打,为博得家长的欢心所以撒谎。

2. 害怕受到惩罚分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基诺特分析儿童说谎的原因时也说:“说谎是儿童因为害怕说实话时挨骂,而寻求的避难所。

”当他们自己发现做错事情时,会本能的害怕随之而来的惩罚,特别是已经有过做错事,而被惩罚训斥的经历。

3. 想象和现实混淆分析:孩子们见闻逐渐广泛感情丰富,语言能力逐渐发展,他们常常根据自己的愿望去幻想,以想象代替现实,但由于生活经验少,缺乏知识,再加上记忆的不准确,想象往往受情绪支配,对一些事物分辨不清,出现想象与现实混淆,这种行为与孩子的品行无关。

4. 理解性心理错位分析:儿童认知处于前运算发展阶段,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孩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足而产生了心理错觉,从而说出了与客观事实不符的话。

5. 本能的逃避责任以求保护自己分析:孩子年龄小,承受能力弱,没有经过这方面的教育,所以当又不好的事情会本能的逃避,以此来保护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心理学:如何辩证看待孩子说谎
当然,年长儿和幼儿的撒谎表现和原因是有区别的,但作为家长如何看待孩子撒谎,其采取的态度应该是相同的。

我想,懂一点孩子心理,多一些理解和沟通,讲究一些教育技巧和方法,比之打骂孩子会更有效。

本文仅供家长参考!
提问:你好我家儿子10岁了爱说假话现在说假话时的神情都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了我们家长打也打了骂也骂了道理也讲烂了他还是这样要咋办啊?
答复:孩子说谎,基本上是“情有所缘”,不要光顾着指责孩子,家长要先从自身寻找原因。

打骂是最原始,最无效和无奈的措辞,对10岁的孩子基本是无用的。

我将发表相关的博客,敬请关注。

说谎常常被成人认为是不太光彩的行为(除了善意的谎言之外),对于孩子说谎,家长更会感到诚惶诚恐,怕孩子学坏了。

国外的心理专家做过很多深入地研究,结果表明,宝宝在2~3岁时就会讲完整的谎言了。

听到这个结论,家长往往会感到很震惊,甚至感到惊恐。

其实,父母不必对此大惊小怪--“说谎”是孩子心理发育中的常见现象。

解析宝宝爱撒谎的六大原因
1、害怕受到惩罚
事例:杯子打碎了,妈妈打屁股
3岁的男孩凯凯在家里跑动时不小心碰倒桌子,碰坏了妈妈刚刚买来的精致茶具中的2个杯子,妈妈回来后当然“龙颜大怒”,质问凯凯怎么回事,凯凯胆怯地说:猫咪刚才从桌子上蹦过去,碰坏了杯子。

妈妈明知凯凯在撒谎,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朝凯凯的小屁股狠狠地揍了几下。

分析:哲学家罗素说过:“孩子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

”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基诺特分析儿童说谎的原因时也说:“说谎是儿童因为害怕说实话挨骂而寻求的避难所。

”2~3岁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是非判断,当他们发现自己做错事时,会本能地害怕随之而来的惩罚,特别是已经有过做错事被训斥、惩罚的经验。

建议:此时妈妈不要为了让孩子说真话而一个劲地盘问,那样只会使孩子把谎话编得越来越圆。

为孩子创造一种说真话的宽松环境,告诉孩子人都会犯错,应当勇敢的承认,下次注意了就行了。

当孩子主动说了实话后,首先要表扬孩子的诚实,然后再妥善处理孩子的错误。

2、想象和现实混淆
事例:是大象带我飞回来的
星期天爸爸带悦悦到动物园。

动物园可真好玩,狮子、河马、大象、犀牛……哎呦,看得悦悦眼花缭乱。

咦?为什么动物和人长得不一样?为什么白天鹅长着丰满的羽毛和大大的翅膀?如果大象长了翅膀,它这么大块头就能带着我飞回家了。

回到家后,悦悦自豪地告诉妈妈:“是大象带我飞回来的。


分析:2、3岁左右的孩子见闻逐渐广泛,感情丰富、语言能力逐渐发展,想象力也异常丰富。

长着翅膀的大象、和房子一样大的冰箱,诸如此类天马行空的想象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中极为常见。

他们常常根据自己的愿望去幻想,以想象代替现实。

但由于生活经验少,缺乏知识,再加上记忆的不准确,想象往往容易受情绪支配,对一些事物分辨不清,出现想象与现实的混淆,此时说谎只是把心中的愿望表达出来,这种行为与孩子的品行无关。

建议:遇到这种情况,尽量采用鼓励性的语言,比如:“大象带你飞回来的,你太神气了!”来满足孩子的欲望。

接下来,帮助孩子分清什么是幻想,什么是现实,并教会孩子如何表达想象和愿望。

3、理解性心理错位
事例:老师表扬我是好孩子
强强是个调皮好动的孩子,看到一个小朋友带来的“机器猫”很好奇,一把枪过去自己先玩起来,那个小朋友哭哭啼啼地找老师告状了。

老师把强强叫到一边温柔地说:“抢小朋友东西是不对的,下次改了还是好孩子。

”咦?老师表扬我是好孩子了,强强心里这个美啊!回到家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妈妈,而枪小朋友玩具的事情反而忘得一干而净了。

分析:心理错觉让宝宝误读别人的话。

2~3岁的儿童认知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不能全面理解语言的含义。

孩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足而产生了心理错觉,从而说出了与客观事实不符的话。

就如同故事中的宝宝,把老师的客观评价当成了表扬,出现“撒谎”现象。

建议: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对于这类“说谎”现象,家长不能操之过急,应该帮助
孩子分析成人的话的真正含义,消除孩子的模糊认识。

4、表现欲萌动
事例:其实我根本就没画完
幼儿园里,老师让大家画一只大红苹果。

“画好的小朋友请举手。

”“我画好了!”康康第一个举起了手。

老师笑眯眯地对他点点头。

康康心里很美,我是小朋友中最棒的一个!可是没想到,老师还让他把画好的红苹果展示给大家。

“糟糕!”其实康康根本就没画玩,这可怎么办啊?
分析:表现欲驱使宝宝说“大话”
幼儿期的孩子表现欲很强烈,当孩子学会一首新歌,画了一张自己满意的画,会搭一种新的积木样式或会做一种新的游戏,就会高兴地向父母显示。

表现欲能增强宝宝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同时调动宝宝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孩子在强烈的表现欲驱使下,会不自觉地说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大话”,这些“大话”往往被父母理解为说谎。

建议:父母首先要用鼓励的言行帮助孩子巩固、发展他的表现欲和表现能力,提高其自信心与积极性。

如:“宝宝真棒,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培养孩子客观的自我认知。

接下来对于孩子给予客观的评价,逐渐培养孩子对自我客观的认知。

5、受成人言行影响而撒谎
事例:妈妈也骗人
王阿姨打电话约妈妈出去吃饭,妈妈说她生病了去不了。

不对呀,妈妈没有生病啊。

“妈妈,你哪生病了啊?”我话还没有说完,妈妈就伸出手指“嘘”让我别出声。

一天晚上,邻居小朋友打电话让我出来玩,我就告诉她我生病了。

妈妈说:“小孩子不许说谎!”我没说谎啊,妈妈上次就是这样和阿姨说的啊。

分析:幼儿模仿能力很强,成人在社会交往中一句漫不经心的谎话都可能被宝宝模仿。

如果父母经常当着宝宝的面说些小谎话,以后孩子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说谎。

另一种情况是家长有时不经意说了的话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兑现,比如有些家长许诺星期天带孩子到公园玩,但由于紧急的或特殊的情况未能实现,孩子就会觉得大人是在说谎,我以后也可说谎。

建议:父母要反思自己的言行,身教胜于言传。

当父母告诉孩子要说“实话”时,要反思自己是否给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在此基础上修整自己的言行。

另外,许诺孩子的事情
就要认真履行,如果不能兑现要向孩子说明理由,取得孩子的理解。

6、为取悦父母而撒谎
事例:偷个小红花让妈妈表扬
妈妈总是当着我的面夸邻居家的小姐姐能唱会跳、长得漂亮,她从来不夸我,在妈妈眼里我这也不好、那也不好。

今天幼儿园里老师教我们剪小红花,我偷偷地把一只小红花塞到了口袋里。

回家后我告诉妈妈,今天我的表现好,老师奖励了我一只小红花。

妈妈夸我真是个好孩子,我心里美滋滋地。

分析: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很高,如果孩子表现得好就会很高兴,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如果孩子没有达到期望就会训斥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为了取悦父母就会说谎。

而父母如果不了解情况,让孩子撒谎成功,尝到了甜头,会强化孩子的说谎行为。

建议:面对孩子这样的说谎行为,家长要检查自己对孩子要求是否得当,期望是否合理,适当的期望是孩子进步的动力,但如果期望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范围,就会让孩子形成心理压力,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

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是缘于对父母有条件的爱的感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和充分的尊重,孩子就会健康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