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长卷式构图特色及典型图例分析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长卷式构图特色及典型图例分析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长卷式构图特色及典型图例分析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长卷式构图特色及典型图例分析

中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始于石器时代。最初由劳动而产生的艺术其功能由美化生活为目的逐渐转变成反映现实生活、抒发内心情绪的最好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原先在石器上刻画一些简单的符号到现在在宣纸上画水墨淋漓的山水、花鸟、人物画,其中以长卷式构图为特色的古代绘画值得一提。

魏晋南北朝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绘画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有别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创作一方面仍承担着“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作用,一方面又成为使人可以得到美感享受的艺术品而独立出来。

这一时期的绘画形式以长卷为主,不仅表现在《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作品中,而且在孝子棺石刻画、竹林七贤图,甚至邓县彩色画像砖中也采用了这形式。绘画构图技巧也有了提高,绘画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在表现人物面貌、精神气质上有着“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的区别。

我归纳了长卷式构图的特色,可能不够全面但却是常见的构图形式。

1、以故事情节展开。

作品:

《xx 图》

《洛神赋图》传为东晋顾恺之的作品,是根据曹植的同名文学作品以故事的发展为线索,分段将人物故事的情节置于自然山川的环境中所画成的长卷。画卷从曹子建初见洛神宓妃起,以一些列及其鲜明的形象,画出了一幅哀怨缠绵的连续画图。画中曹子建充分表现了这位王侯兼诗人的气质。

其后画列“冯夷鸣股”、“女娲清歌”以及诸神游戏的几段。卷末画曹子建回到岸上,坐在洛水之畔目痴口呆,懊丧的神态,表现了“夜耿耿而不寐、沾繁而至曙”

的境地。整幅作品始终吸引读者,使读者的感情随着画面的进展而欢欣、惆怅。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作为衬托的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

2、人物形象分段排列。

作品:

A、《职贡图》

这幅画是南朝梁萧绎所作,画的是各族进贡者的形象。该画颇有特点,全部人物均为左向半侧面,采用这个角度有利于表现各族番人相貌的整体特征,再加上服饰、动作、面部表情等细节的刻画,人物的名族特点及性格情态跃然绢上。

人物性格也各有不同,西北人的好爽、质朴,南方人的机敏、活泼。这些性格和情态都统一在进贡时的谦卑之中,这是该画的艺术表现最为成功之处。

B、《挥扇仕女图》

此画为唐代周昉所作主要表现贵族阶层的生活。《挥扇仕女图》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此一长卷描绘了宫中嫔妃生活的哀怨,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心理特征。

画卷通过几组人物卷面计13 人,非常生动地刻画了宫廷中贵妇人的日常生活。

全幅以横向排列的形式展示了人物的各种活动:

执扇慵坐、解囊抽琴、对镜理妆、绣案做工、挥扇闲憩等。作者注意画面横向疏密、松紧的韵律变化,纵向高低错落的层次变化,从而使得画面结构井然有序,并避免了构图上的单调呆板。画面构图简洁,不着背景,不同人物以相关的活动自成段落,各段之间又互为关联,形成一个整体。图中色彩丰富,以红色为主,兼有青、灰、紫、绿等各色。冷暖色调相互映衬,显现出人物肌肤的细嫩和衣料的华贵。用笔古拙方劲,衣纹线条近铁线描,圆润秀劲,富有力度和柔韧性。

C、《簪花仕女图》

此画同为周昉所作。《簪花仕女图》描绘了簪花仕女五人,执扇女侍一人,点缀在人物中间有狷儿狗两只,白鹤一只,画左以湖石,辛夷花树一株最后结束。

仕女发式都梳作高耸云髻,蓬松薄鬓。前额发髻上簪步摇首饰花六至十一束不等,眉间都贴金花子。着透体博袖敞领宽肥外衣,内着腰身直束至半凶际的曳地长裙。

左数第二簪球花仕女颈下环有造型宽大的金项圈。全图的构图采取平铺列绘的方式,人物的描法以游丝描为主,行笔轻细柔媚,匀力平和,卷首与卷尾中的仕女均作回

首顾盼宠物的姿态,将通卷的人物活动收拢归一,成为一个完整的画卷。

3、独立成章

作品:

A、《女史箴图》

此画为东晋顾恺之之作。全图依晋张华所作《女史箴》一文创作而成。“箴”为古代一种格言形式的文体。“女史”是古代官名,多由有学问并擅书写的妇女担任。全图共九段,每段有题词并有独立的构思及表现内容,内容主要是教育宫中妇女如何为人的一些封建道德规范。全图格调高古,反映了我国绘画发展到魏晋时代在题材、构思、造型及手法上的基本特征。特别是顾恺之将自战国以来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完美无缺的境地。此图被公认为最接近顾恺之原作风貌的早期摹本。也是我国尚能见到的最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

B、《五牛图》

此画为唐韩滉之作。据《唐朝名画录》、《历代名画记》及《画鉴》记载,韩滉“能图田家风俗人物水牛”,以“牛羊最佳”,而“牛图是其所长”。《五牛图》为纸本着色画卷。它以传神之笔,描绘了独立成章的五头牛,或缓步跛行,或低头吃草,或纵首,或回头舔舌,或翘首而驰,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牛的生活形态和习性,造型生动,形貌真切。在章法笔墨上,布局求变化,状貌以形取神,且笔墨简劲,着色自然。《五牛图》整幅作品只有小树一株,别无他物陪衬,但由于作为主题的五头牛被刻画得神奇磊落,所以洋溢着浓厚的农村气息,这就是韩滉《五牛图》绝妙之处。

魏晋南北朝除了出现以长卷为主的绘画形式,还是山水画和花鸟画的萌芽时期。从文献著录中可以了解到有单纯描绘花鸟作品和专工的画家,但至今尚无资料证实已经形成独立的花鸟画,花鸟画当时只是处于孕育阶段,发展要晚于山水画。

而有关于山水画的著录。著述则较多,山水画的发展和当时玄学思想的盛行、玄学之士标榜隐逸有关。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

“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 多栖梧苑柳。”

下面是我列举的长卷山水画构图特色与典型图例。

A、《xxxx》

此画为唐王维所作。在这幅画中,整个画面都是“笔墨婉丽,气韵高清”,充满了诗一般的气氛和情调。王维这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与他灵活采用皴法和设色有关,时或渲淡水墨,时或重加青绿,物象工细,意韵平和。乃是把诗情和画意的表现方法柔和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诗人画风。这幅画构图自然,山水、树石、人物、屋宇都层次分明。明朝董其昌的文人画理论,把文人画的内涵,全部具体化于王维,称王维是南宗画之祖。

B、《千里xx图》

此画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者王希孟,年仅18 岁时用时半年完成了这一作品。大约这幅作品完成后一二年就去世了。该作品大青绿着色,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染天染水,所画重峦叠嶂,奔腾起伏,绵延千里;又是江湖水泽,烟波浩渺,一碧万顷,气势雄浑壮阔,其间布置丰富,有渔村、野市、水榭、长桥,还有众多人物活动,众物皆合比例、透视,布置合理。整幅构图严密,疏落有致,设色绚烂。构图上充分运用“平远”、“高远”、“深远”的结合,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充分体现了宋代画院青绿一体,精密不苟,严格遵守格法的画风。

C、《清明上河图》

此画为宋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是我国12 世纪初期一幅杰出的风俗画。该作品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梁清明时节繁盛热闹的城乡、街市、水道间的形形色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1000 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内容丰富。《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

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

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十分细致入微的观察生活,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

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以上都是我对古代绘画中的长卷式构图特色及图例的举例分析。长卷式构图是中国古代绘画构图形式之一,它通过独特的视觉艺术表现手法,巧妙的将时间引入到空间艺术的建构中,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特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