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及其弊端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及其弊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它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的。
科举制度的出现,使得阶层上升及社会普及教育成为可能,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官员,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
但值得注意的是,科举制度也存在着很多弊端。
因此,本文将探讨科举制度的影响及其弊端。
一、科举制度的影响1. 推动了社会不断进步科举制度对古代中国的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举制度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使得广大人民有了追求科举功名的机会,这种机会平等的现象,对于改变封建社会的体制具有很大的意义。
科举制度也使得官员选拔更加公正,官员能够真正代表人民利益,从而为古代中国的政治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提升了社会阶层地位科举制度推动了社会阶层的上升。
凭借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的人,可以升官、进士高中进士后更能在朝廷上担任各大部门的高官。
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从贫苦到富有、从平民到显贵等跨越式的地位的转变,这也是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
3. 带动了教育发展古代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古代中国的文化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
在提升考生文化程度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教育的基础。
这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传承、教育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并对后代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科举制度的弊端1. 垄断了知识、不利于人才的流动科举制度的考试标准非常严格,这些标准多为经过世家子弟的长期的积累秘法所形成。
这就意味着,很多优秀的人才得不到展示的机会,即使是俊杰也因条件的限制,无法有所作为。
因此,也影响了人才的流动。
2. 存在潜规则虽然科举制度本质上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其实现却不尽规矩。
科举制度存在着潜规则,意味着或多或少的金钱交易或者其他方式影响了考试结果,一些无能之徒侥幸中举,成为了需要负责的官员,导致政治不良现象的发生。
3. 人口负担过重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不过,在实施过程中对于社会发展也带来了相应的人口负担。
科举制的利弊分析

(一)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在奴隶社会,居于主流的人事行政模式是世卿世禄制。
这一制度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在固定的奴隶主贵族家庭中选拔国家官吏,职官世代承袭。
此外还存在着由官员作为举荐人的“乡举里选制”,即官员根据乡间民间的言论,向君主推荐德才贤能之士,但是在人才的选拔上并没有多大比重。
在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下,有奴隶社会发展而来的任人唯亲的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大多数统治者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所以,到两汉时期,世卿世禄制被察举征辟制所取代。
察举,就是根据皇帝诏令规定的科目,由中央和地方的官吏向国家推荐人才。
举荐的科目有廉科、茂才(秀才)科、文学科、有道科、明经科、明法科等。
这些科目所代表的都是由官方正式赋予的功名,一旦取得这些功名,则可以出职任官。
征辟,即征诏和辟除。
征诏是由皇帝下诏荐举贤良方正者委以官职,辟除就是中央和地方官吏可以自行聘请人员佐助自己任职治事。
此外,察举征辟制还包括中央举办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形式,汉武帝时设立了通过“岁试”授予中第者以官职的考任官职制度。
在从历史发展的进程而言,察举征辟制的出现为中小地主出身的贤良人才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但是,这种进步是极其有限的,它并没有改变行政官员的选拔由某一社会阶层所操控的局面,因此,任职中的任人唯亲局面并没有完全被打破。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科举制度的出现和形成已经具备了完全的社会条件。
(二)隋唐时代科举制度的兴起隋文帝初创科举制,规定要以考试取士,由吏部主管考试,并把地方官员的选任权收归中央,九品以上官吏全由中央任免。
隋文帝初创立科举制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对中央集权的加强,为地方官员的任免权制定了一个严格的选任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作为一种定期、分科的考试任职制度,在隋代虽然已经有了众多的考试科目,但是考试并未定期化,而且应试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并不允许士人“投牒自应”,所以,短暂的隋代并未使科举制度真正兴起。
只有到了唐代,科举制度才进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科举制度的影响及弊端

科举制度的影响及弊端科举制的影响一、积极影响1、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科举制度使得社会身份不再世袭,为封建社会各阶层间的人员流动提供了条件.科举制度使得贫苦孩子可以靠勤奋读书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成为统治集团的一员.2、加强了中央的集权和专制,消灭了士族制度.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其最终目的还在于在于巩固帝王的中央集权.科举制度消灭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制度,从此贵族阶层再也无法与君权抗衡.3、促进了中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制度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从而增加了社会中知识分子的比例.4、科举制度摧毁了中国文人的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为专制政权输送了大量经世愚民的官僚.5、科举制度开启了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官员选拔制度.6、科举制度同时也影响到中国当时的很多附属国的官员选拔制度,比如:高丽、越南等国!二、消极影响(1)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
(2)由于入仕途径单一,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做官,而很多人又有做官就能发财的想法,所以导致追求部分士人产生了畸形的价值观,从而催生一些家庭和社会悲剧。
(3)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
三、对外国的影响中国科考制度对欧美国家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欧美人把科举这一中国人发明的选拔人才方式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让中国这位发明者反过头来要学习、“取经”的考试模式。
科举制度的弊端一、科举制度是统治阶级奴化臣民的工具。
科举制度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历史产物,通过科举考试授予官职,将读书人培养成为忠实于朝廷,忠于皇帝的奴仆。
尤其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和形式上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备,造成官员人数剧增,官职冗杂,官僚机构庞大,相反行政效率低下的现象。
由于科举考试重才能轻德行,仅仅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工具而已,失去了选拔优秀人才的意义。
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蔡青卉教育学121 6202412026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自隋开皇七年隋文帝设立开始,至清末公元1905年光绪帝废除,一共实行了1300年。
这项用于封建君主选拔人才的制度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下面就其产生的利弊两方面来展开讨论。
一、科举制度的优势1.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实行科举制度一方面把分散的人事选拔权完全回收中央,另一方面又使政权的社会基础更为扩大,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以科举为“正途”而又以儒家学说为科举考试内容的做法把政权的世俗性与意识形态灌输自然地融合为一体,使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观念更加深人人心,增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有利于传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
2.为封建国家行政机器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管理效能。
自隋唐以来,历代有作为的将相辅臣几乎都是科举出身的“学而优则仕”者,如宋代的范仲淹,明清的林则徐等。
由此可以看到,科举考试制度为国家选拔了一批又一批较有才能的人士,尤其是将广大中下层出身贫寒人家的子弟充实到统治队伍中,它不仅提高了封建官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还为封建统治注人了新的活力, 为社会的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3.弥补了人才选拔制度的不足,改善了封建社会的吏治状况。
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等传统人事选拔方式上的不足,彻底打破了官僚贵族世家对选官的垄断,通过实行公开报名、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在社会上形成“公平、公正、合理”的观念。
通过科举考试制度,封建国家官吏队伍中知识分子的比例大大提高,他们中许多人能以封建礼教约束自律,敢于抵制官场腐败现象,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吏治状况的改善。
4.推动文化发展,造就重学之风,“学而优则仕”这一观念至今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参加科举考试,有志之士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和领悟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精髓,并且进而发扬和丰富其内容,并且由于这样一种不限门第的选拔任用人才的方式,提供给许多人摆脱困境、出人头地的机会,于是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国自古以来不论贫富贵贱皆重视教育的重学之风,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治权利执行者的文化素质,也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以及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度废除

科举制度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考试和选拔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科举制度也逐渐开始暴露出许多问题,最终被废除。
本文将从历史、社会、教育等角度来探讨科举制度的废除,并对废除后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考试制度,起源于北周时期。
后来,唐朝将科举制度完善,并继承了后世的宋、元、明、清等朝代。
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其选拔资格不仅仅是通过世袭和官僚的身份,而是通过考试来选择才能出众的人才。
它是中国古代士人世界的中心,因此也被视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象征之一。
二、科举制度的弊端然而,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
首先,科举制度过于注重文言文和朝廷知识,忽视了实际技能和实用知识的培养。
其次,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僵化,缺乏变通和适应性,容易被过时和陈旧的思想所束缚。
再次,科举制度的选拔标准过于刻板,强调对考试内容的死背硬记,忽视了考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此外,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
例如,科举制度的考试范围过于狭窄,难以体现综合能力和素质;另外,科举制度的考官和出题人存在腐败、贿赂等问题,阻碍了公平竞争和公正选拔。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晚清时期提出了废除科举制度的主张,并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和响应。
清末民初时期,废除科举制度成为了广泛的社会议题。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逐渐得到了政治权力,成功推动了废除科举制度的改革。
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开创性变革,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废除科举制度打破了士人世界封闭的局面,开放了社会选拔的新渠道。
其次,废除科举制度实现了人才选拔的多元化,打破了单一的选拔标准。
再次,废除科举制度提高了教育的社会意义,倡导了实用性教育,大力发展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四、废除科举制度后的影响废除科举制度后,中国社会和教育发生了巨大变革。
中国科举制度利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科举制度利弊篇一:浅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而设立的、由读书人参加的一种考试制度。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数从权贵子弟中选出,真正有真学实才的人并不能被选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才正式设立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核成绩录取人才,这时,我国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中国从隋唐开始考试,考了几百年,一直到北宋神宗时代,都没有定下严格的考试标准,也就是说,固然选举文章不出于诗赋之外,但是这种文艺作品,考生和考官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所以是很难做到公平的。
例如,以下这首唐诗是相当出名的,作者,祖咏。
这首诗歌就是他在科举考试时的作品。
原文: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结果很自然,他没有被录取。
但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最佳作。
这样的情况在历史显然不止出现过一次。
那么有没有想改变这个情况的政治冲动呢?一直都有。
到了北宋神宗时代王安石变法,对科举应试命题制度作了很大的改动。
王安石也许没想到自己的这一改动对中国历史影响有多大——“熙宁中王安石创立经义,以为取士之格,明复仿之,更变其式,不惟陈义,并尚代言,体用排偶,谓之八比,通称制艺,亦名举业。
——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下》制艺又叫做“制义”。
由此成为了明、清时科举考试规定的文体。
即八股文,亦称时文、时艺、八比或四书文。
这或许就是科举制度最为人诟病的一点——八股文。
在《儒林外史》这本书里对八股文有直接的射影。
以里面两个人物对八股文的态度为例——鲁编修虔诚地宣扬:“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是诗,要赋就是赋,——都是一鞭一道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歪道!”马二先生说生病人听了八股文章——“分明难过也好过,分明哪里疼也不疼了”。
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

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封建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的存在使得社会上层与底层之间的阶级差距更加扩大,给整个社会带来了许多危害。
首先,封建科举制度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
根据这一制度,只有来自士族家庭的子弟才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并最终得以进入朝廷,担任重要官职。
而底层百姓即使拥有过人才华,却没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来展示自己的才能,并且他们所处的社会阶层注定了他们不能享受更多的权益和福利。
这种不公平的制度势必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
其次,封建科举制度造成了官员的腐败现象的滋生。
科举制度以理想官员的造就为目标,但却经常因为门第背景、权钱交易等原因而出现违背公平竞争的情况。
一些才能平平、品质不佳的福建科举制度官员通过政治关系主动走入仕途,而真正具备能力和品德的人却被排斥在外,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以及腐败现象的滋生。
再次,封建科举制度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由于只有士族子弟才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这就限制了社会精英的来源。
一些有着出色才华和独特思维的人可能没有机会通过科举制度得到认可,没有机会应用他们的知识和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也就意味着整个社会不能充分发挥潜在的人才,导致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受到了限制。
最后,封建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官员普遍缺乏实际执政经验。
科举制度着重培养文化素质,忽视实践技能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因此,许多科举制度出来的官员在实际运用学问时经常出现无能为力的情况,导致了政府的低效和效率低下。
综上所述,封建科举制度给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许多危害。
它加剧了社会阶级的悬殊,导致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扩大;它造成官员的腐败现象的滋生,并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官员普遍缺乏实际执政经验,导致政府的低效。
因此,封建科举制度应该被深刻反思,并加以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革和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浅析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

浅析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科举制度也存在着一些利弊。
利:一、提高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科举制度不以家族背景或财富排名来选拔官吏,只以文化水平为衡量标准,因此,只要一个人有才能,就有进入仕途的机会。
这一制度打破了旧的世袭制度,推动了中国的社会流动。
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科举制度要求官员必须通晓经史子集等科目,进行终身学习。
这种制度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得到了普及和传承,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三、提高了政府的管理能力。
科举制度对于官员的选拔是非常严格和细致的,这使得高层官员具备更专业的能力,提高了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为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改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弊:一、选拔标准之限制。
科举制度虽然以文化水平作为选拔标准,但是同样也给了有钱人以“状元郎”这个头衔,让其享有荣誉。
这也导致科举制度中存在着卖官鬻爵的行为,而那些贫穷的人很难掌握高层官员所看重的技能,因此他们很难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
二、复试须备强干。
虽然科举制度能够进入仕途的机会非常公平,但是要进入最高级别的制度并不容易,因为考试非常艰难,而且要参加三次考试,需要准备专业知识和人生经验。
这也导致许多有才华但没有机会参加高级考试的人们无法向上流动。
三、过分重视“博闻强记”能力。
科举制度过分强调对文化知识的记忆能力,而不是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这也导致许多人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但是在人生中却不能贡献多少价值。
综上所述,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有争议的制度。
科举制度既具有一定的优点,也有一些缺点。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从科举制度中吸取成功的经验,但同时也需要改善和调整科举制度中存在的缺陷,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
文/无语的丁香
近几天正在教《孔乙己》《范进中举》两课,对封建科举制度了解不多,特查阅相关资料,与大家共同学习。
关于科举制度的不足之处和消极影响
按照钱穆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一项好的制度若能长久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
”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下,科举制度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第一、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明太祖将源于元朝的八股文正式定为科举考试文体。
这种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段落组成,后四个段落中均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合共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
八股文的主题须代圣人立言,即以孔子的思想去指导写文章。
清朝将圣人扩大到孔门弟子及朱熹等理学家在内的圣贤,并要求以朱熹行文的语气为样式。
乾隆以后,试帖诗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项目。
试帖诗与八股文一样,有固定的程式,也是八联十六句,不过八股变为六股。
首联如破题,次联如承题,三联如起讲,四五联如中股,六七联如后股,八联如束股。
而且必须发扬孔孟和朱熹思想,不可任意抒发自己的感想。
定八股的原来用意我想可能是,用固定的格式写,便于考官评分,以示“公平”。
否则,各人有各人的写作风格,必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分高下的情形。
但是后来却成了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由于考八股文,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
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
甚至产生像孔乙己那样的科举牺牲者。
第二、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
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相信陈世美(首先,这只是戏曲中的人物,据考证纯为子虚乌有,况古之帝王岂容如此欺君之人哉;其次,这也是个人的私德问题。
)的丑名是无人不知晓了。
这虽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事人的思想价值观,和责任感,但是科举毕竟给了它这样一块生存的土壤。
最后,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
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
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
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
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他借着乾隆皇帝对他的宠爱而一手遮天,收受贿赂,富可敌国。
而且就多次利用科举考试的题目为饵收取考生贿赂的钱财。
这就不利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
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
总之就科举制度的消极作用来说并不主要是制度本身的错误,制度本身来说应该承认科举是一项好的选官,选才制度。
科举制度是为了先才,也是能够选出传统社会的真才并委以重任的。
至于明清科举的八股文之风,加上中国传统重术不重技术,重视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传统,才是导致明清以后科学技落后的真正原因。
许多论者把科场上的作弊如挟带、替考、贿赂考官、通关节等说成是科举制的弊端,认为晚清科场作弊盛行说明科举制黑暗。
实际上,从宋代以后基本定型的科场条规来看,作弊是人的问题,而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
就是现在的高考也会有作弊现象。
妇女被排除在选拔范围之外,也不能归罪于科举,没有科举制,古代妇女也一样无权参政,这是古代社会性质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