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油案例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巨亏事件

◆中航油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航油集团”)的海外控股子公司, 1993年在新加坡成立,当时主要从事石油贸易,并争取到了中航油集团2%的进口权。2000年,中航油进口权增至98%。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短短几年间,其净资产增长了700多倍,股价也是一路上扬,市值增长了4倍,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据报道,新加坡公司从1997年时的21.9万美元,迅速扩展到2003年时净资产超过1亿美元,总资产将近30亿元,创造了“国有资产疯狂增值”的辉煌业绩。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陈久

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这是一种像“押大押小”一样的金融赌注行为。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陈久霖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陈久霖“押了小点开盘后却是大点”。2004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盘位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根据其合同,需向交易对方(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保证金。每桶油价每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导致新加坡公司现金流量枯竭,2004年10月26日至今,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由于公司的期货交易大多使用银行借款,与此同时,法国兴业银行等多家债权人上门逼债。并被迫于2004年12月1日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消息震惊国内外市场。

新加坡公司从事以上交易历时一年多,从最初的200万桶发展到出事时的5200万桶,一直未向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报告,中国航油集团公司也没有发现。直到保证金支付问题难以解决、经营难以为继时,新加坡公司才向集团公司紧急报告,但仍没有说明实情。

从新加坡公司上报的2004年6月的财务统计报表,公司当月的总资产为42.6亿元人民币,净资产为11亿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率为73%。长期应收账款为11.7亿元人民币,应付款也是这么多。从账面上看,不但没有问题,而且经营状况很漂亮。但实际上,2004年6月,新加坡公司就已经在石油期货交易上面临3580万美元的潜在亏损,仍追加了错误方向“做空”的资金。由于陈久霖在场外进行交易,集团公司通过正常的财务报表没有发现陈久霖的秘密。新加坡当地的监督机构也没有发现,中国航油集团新加坡公司还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

◆新加坡公司从事的石油期权投机是

我国政府明令禁止的。国务院1998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取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允许进行套期保值,不得进行投机交易。”

1999年6月,以国务院令发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期货交易必须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禁止不通过期货交易所的场外期货交易。”第四十八条规定:“国有企业从事期货交易,限于从事套期保值业务,期货交易总量应当与其同期现货交易量总量相适应。”

2001年10月,证监会发布《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指导意见》,第二条规定:“获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

新加坡公司违规之处有三点:一是做了国家明令禁止不许做的事;二是场外交易;三是超过了现货交易总量。

◆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

公司副总经理。 1997年,他先是被任命了成为中国航油(新加坡)公司的总经理,其后又一路升至总裁。因为在新加坡的成功,陈久霖还被提升为了中国航油总公司的副总裁。

据了解,陈久霖在中国航油集团公司重组、与民航总局脱钩前是一名普通干部。脱钩后,上级管理部门提出要提拔陈久霖担任中国航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班子绝大多数人不同意。但上级主管单位领导说:“这是上级已经做出的决定。”陈久霖就这样被提拔为集团公司副总。

最初公司只有陈久霖一人,2002年10月,中国航油集团公司向新加坡公司派出党委书记和财务经理。但原拟任财务经理派到后,被陈久霖以外语不好为由,调任旅游公司经理。第二任财务经理被安排为公司总裁助理。陈久霖不用集团公司派出的财务经理,从新加坡雇了当地人担任财务经理,只听他一个人的。党委书记在新加坡两年多,一直不知道陈久霖从事场外期货投机交易。

◆新加坡公司成立有风险委员会,制定了风险管理手册。手册明确规定,损失2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要提交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评估;累计损失超过35万美元的交易,必须得到总裁同意才能继续;任何将导致50万美元以上损失的交易,将自动平仓。损失超过500万美元,必须报告董事会。但陈久霖从来不报,集团公司也没有制衡的办法。2004年6月,陈久霖还在新加坡公开表示,新加坡公司只负责帮助客户采购,佣金收入相对稳定,风险很低,不会受到油价高低的影响。在具体期货操作上,在新加坡公司严格的风险管理系统总体控制下,不存在较大风险。多达5亿多美元的损失,中航油才向集团报告,而且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同时也是中航油集团的副总经理,中航油经过批准的套期保值业务是中航油集团给其授权的,中航油集团事先没有发现问题,并建立相应的管控机制。

中航油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控机制失灵。

一是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的内部监督控

制机制形同虚设。据中航油集团信息表明,中航油是经政府批准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的,以后擅自扩大了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相比较套期保值业务,衍生品期权交易风险极大,且不易控制。不论是中航油内部,还是中航油集团,在企业监管和风险管理上都暴出巨大漏洞。

根据中航油内部规定,损失2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要提交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评估;累计损失超过35万美元的交易,必须得到总裁同意才能继续;任何将导致50万美元以上损失的交易,将自动平仓。多达5亿多美元的损失,中航油才向集团报告,而且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同时也是中航油集团的副总经理,中航油经过批准的套期保值业务是中航油集团给其授权的,中航油集团事先没有发现问题,并建立相应的管控机制足以说明问题。

为满足国内大型企业正常经营的需要,又有效防范风险,有关部门在2001年发布了《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对从事高风险交易进行了严厉甚至苛

刻的规定,基本上将业务限定在套期保值的范围。同时还要求获得经营资格的企业建立严格有效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据悉,中远、建行等国企在新加坡的分支机构均建立了相关的内控机制。比如,中远的投资总裁的资金权限仅有500万美元,而建行新加坡分行衍生品交易损失一旦达到100万美元就要强行止损。不久前,在香港的一家中资公司就因为3500万美元的衍生产品亏损而被国资委通报。我们不知道同为国企的中航油有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或者说这些规定只停留在纸面上,总之中航油内部机制失灵定当无疑。

针对中航油巨亏5.5亿美元事件,继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田源正式表态后,我国第二大期货经纪公司--格林期货的董事长王拴红博士也于13日向记者表达了看法。王拴红认为,人为的制度破坏、制度的不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信息的不流畅、风险转移体系的缺失、缺少期货专业人才等一系列原因,最终导致了中航油事件的出现。中航油事件从反面提醒我们:中国企业必须

学会用国际惯例来进行风险管理;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转移体系;建立机构高层人员的约束机制;建立风险管理人才体系。

二是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控制不了“人”。据了解,陈久霖在中国航油集团公司重组、与民航总局脱钩前是一名普通干部。脱钩后,上级管理部门提出要提拔陈久霖担任中国航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班子绝大多数人不同意。但上级主管单位领导说:“这是上级已经做出的决定。”陈久霖就这样被提拔为集团公司副总。

即便陈久霖这样走上了领导岗位,如果有完善的机制约束,也许还不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可惜的是,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的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形同虚设。

公司总裁陈久霖同时兼任集团副总经理,这样的人事安排相信也是内控失灵的原因之一。

三是新加坡公司基本上是陈久霖一人的“天下”。最初公司只有陈久霖一人,2002年10月,中国航油集团公司向新加坡公司派出党委书记和财务经理。但原拟

任财务经理派到后,被陈久霖以外语不好为由,调任旅游公司经理。第二任财务经理被安排为公司总裁助理。陈久霖不用集团公司派出的财务经理,从新加坡雇了当地人担任财务经理,只听他一个人的。党委书记在新加坡两年多,一直不知道陈久霖从事场外期货投机交易。

四是集团公司通过正常的财务报表没有发现陈久霖的秘密。从新加坡公司上报的2004年6月的财务统计报表,公司当月的总资产为42.6亿元人民币,净资产为11亿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率为73%。长期应收账款为11.7亿元人民币,应付款也是这么多。从账面上看,不但没有问题,而且经营状况很漂亮。但实际上,2004年6月,新加坡公司就已经在石油期货交易上面临3580万美元的潜在亏损,仍追加了错误方向“做空”的资金。由于陈久霖在场外进行交易,集团公司通过正常的财务报表没有发现陈久霖的秘密。新加坡当地的监督机构也没有发现,中国航油集团新加坡公司还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

公司。

五是中国航油集团公司和新加坡公司的风险管理制度也形同虚设。新加坡公司成立有风险委员会,制定了风险管理手册。手册明确规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必须报告董事会。但陈久霖从来不报,集团公司也没有制衡的办法。2004年6月,陈久霖还在新加坡公开表示,新加坡公司只负责帮助客户采购,佣金收入相对稳定,风险很低,不会受到油价高低的影响。在具体期货操作上,在新加坡公司严格的风险管理系统总体控制下,不存在较大风险。

据报道,中航油有一个由专职风险管理主任和风险控制专家组成的队伍,理应制定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的一整套交易对策,但为何这一机制没能生效?是不是企业的决策者在关键时候置现存的机制不顾?据透露,公司曾通过衍生品交易获得过1亿美元的可观利润,是不是这种甜头让原本尚存的风险意识和内控机制渐渐失效?公司曾向集团借款1亿美元用来弥补亏损,损失已到如此程度,为何仍置风险于不顾?

根据中航油内部规定,损失2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都要提交给公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评估;而累计损失超过35万美元的交易,必须得到总裁的同意才能继续;而任何将导致50万美元以上损失的交易,将自动平仓。“以10位交易员来算,损失的最大上限也只是500万美元。再说,中航油内部有一个由专职风险管理主任等人员组成的风险控制队伍,他们应该懂得游戏的底限在哪里。”朱国华分析说。很明显,当中航油在市场上“流血”不止时,公司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完全没有启动。

总之,陈久霖一直独立于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班子的领导之外,集团公司派出的财务经理两次被换,集团公司却没有约束办法,说明中国航油集团公司距离现代企业制度尚远,新老体制转换中的漏洞没有及时补上。

本案启示:

内部控制对企业的生存、发展与获利至关重要

⏹企业需要实施内部控制

⏹社会需要企业实施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设计,也不仅仅在于执行,更重要的是在于评价。

⏹设计、执行和评价应该相互联系,成为一体,这样内部控制才能持续改进并真正发挥作用。

⏹内部控制的关键在于人的控制,尤其是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控制。

⏹内部控制应该以风险为导向

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分析

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分析 首先,该案例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中航油投资部门在 进行投机操作时,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他们过度依赖技术指标和数 据模型,而忽视了市场的基本面以及石油价格波动的风险。其次,他们没 有建立适当的投资组合,过于集中在石油期货上,未能充分分散风险。最后,中航油投资部门的管理层对风险的认识和控制意识不足,缺乏有效的 监督和管理。 其次,该案例对中航油公司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投机巨亏导致 中航油公司在财务上遭受重大损失,影响了其经营状况和发展计划。其次,该事件对中航油公司的信誉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不仅丧失了市场的信任, 还可能导致其他合作伙伴的疑虑和离开。最后,该事件对中国整个石油行 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引发了对行业监管机制的质疑,影响了投资者对该行 业的信心。 针对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来防范类似事件的再 次发生。首先,加强管理层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建立风险管理部门,制定 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其次,加强员工的风险 管理培训,提高员工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再次,建立健全的风险控 制机制,包括建立适当的投资组合、建立风险限制和止损机制等。最后, 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及时向市场公开信息,提高公司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总之,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是一个典型的投机风险案例,对中海油公 司和整个石油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管理层的风险认识不足以及对市场基本面 的忽视,都是导致该事件发生的原因。为了防范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应

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并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保障公司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指的是2004年中国国际航空油料公司(简称中航油)因大规模贪污造成的严重经济损失的一起事件。该案例变得备受关注,创下了中国尤其是国企腐败案例的先河。下文将从事件的背景、案发经过、原因分析、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航油是中国最大的航空燃油供应商,由中国国有石油企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石化)和中国航空油料公司共同出资组建。该公司拥有庞大的市场份额和巨额的财政支出,为贪污分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4年11月,中航油董事长张汝成涉嫌贪污被捕,接着爆发了一起本质上是资金挪用和贪污的丑闻。经过调查发现,中航油的员工利用职务之便,采用虚构合同、伪造票据等手段大肆侵占公司财产,据估计累计盗窃金额高达60亿元人民币。 那么,中航油事件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首先,中航油作为国企,监管不力是造成内部腐败的重要原因。当时国企的内控制度薄弱,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惩处,给贪污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其次,贪污分子的腐败思想和贪婪欲望也是事件的重要原因。这些人追逐金钱、权力,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放纵自己,最终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中航油事件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首先,该事件在2004年被揭发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和谴责,对中国的国企和反腐倡廉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次,中航油事件也成为了中国国内腐败案例的典型代表,对

治理体系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提出了挑战,迫使政府和监管机构加强对国企 的监管和内部治理。同时,这也使得公司对内控制度的规范变得更加重要。 对于中航油事件,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首先,对涉案 人员进行了逮捕和追责,对涉案公司进行了改组,加强了对国企的监管力度。其次,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出台了一 系列严格的法律法规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最后,政府加强了对国企 的监管和内控制度的规范,推动了国企的和整顿。 综上所述,中航油事件是中国国企腐败案例的典型代表。该事件揭示 了中国国企和反腐倡廉的严峻形势,必须加强对国企的监管和内部规范。 只有当政府、监管机构和企业都能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和引导,完善内部 治理,才能有效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同时,国企及其管理层要提高 自身的诚信意识和道德素质,坚决维护公平、公正、透明的企业文化。

案例4中航油(新加坡) 破产案

案例4 中航油(新加坡) 破产案 中航油(新加坡)被步步推向悬崖,既是因为主事人陈久霖与市场对赌失败,也是因为深植于国有垄断企业的制度错位无从约束乃至鼓励了与市场对赌的"豪气"。 12月5日,周日中午,湖北黄冈市浠水县竹瓦镇宝龙村。43岁的陈久霖跪在祖父的坟前,上了一炷香。11年来,他还是头一次到这个离家约半小时路程的坟前拜祭。 就在五天之前,陈久霖任职CEO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英文为China Aviation Oil,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发布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消息: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总计亏损5.5亿美元。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的中航油(新加坡) 因之严重资不抵债,已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消息公布后,已经被停职的陈久霖于次日奉母公司中国航油集团之命回国,旋即在新加坡引起巨大反响,要求其立即返新接受调查。陈久霖在北京没有久留,于12月4日返回家乡湖北黄冈市浠水县竹瓦镇宝龙村探望父母、祭扫祖坟,随后于7日晚乘机返新。 8日凌晨1时,飞机刚一落地,陈即被新加坡警方羁押。次日,他获保释。 无论陈久霖还是中航油(新加坡)及其母公司中国航油集团,如今都处在舆论聚焦之中。 多年来新加坡市场上风头最健的"龙筹大班"陈久霖突然在石油期货市场上翻船,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同样在新加坡从事期权投机搞垮了巴林银行的英国人里森;中航油(新加坡)近一年石油期权交易亏损连连,一直未曾披露,直至11月12日仍然在三季度业绩报告中大唱利好,使海外投资者再度对中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诚信发出严重质疑;中国航油集团在10月21日明知上市公司处于高风险状态,仍然隐瞒真相,向一批基金出售旗下中航油(新加坡)15%的股份,将所得款项用于补仓,明显涉嫌内幕交易。 国内还有更为广泛的思考。中国航油集团海外采购的"独臂"突然折断,使人担忧随之而来的补救将加大航油进口成本,也意识到航空油料供应的垄断局面本就极不合理,早该结束;中航油(新加坡)期市亏损数额巨大,让人对国有大型企业在国际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能力深感忧虑,也对现有的监控体系发生怀疑…… 事发后,面对媒体滔天的指责,陈久霖曾对友人说:"我的情况与里森不一样。我不是里森。"12月4日上午,在首都机场候机时,他还用手机短信发了几首自写的诗。 其中一首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人生本有终归路,何须计较长与短。"那心情,确也与当年危机发生后潜逃到德国后来又被引渡回英国里森大不相同。 A.履险如夷的底蕴 恐怕极少有人能够想到,多年在海外打拼、如今在期货市场上铸成大错的陈久霖,对于石油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其实缺乏最起码的常识。他的风险意识几乎等于零,甚至直到今天。 如今,在5.5亿美元已经灰飞烟灭之后,陈久霖痛心之余,也曾经面对友人,做过反思:自己确有一些地方是错了。错在何处呢?"我太相信别人了,公司有资深交易员、风险管理委员会、内审部三道关呀!"他也承认,自己开始时并没有想到,"后来需要那么多保证金,我们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来。"

中航油案例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巨亏事件 ◆中航油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航油集团”)的海外控股子公司, 1993年在新加坡成立,当时主要从事石油贸易,并争取到了中航油集团2%的进口权。2000年,中航油进口权增至98%。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短短几年间,其净资产增长了700多倍,股价也是一路上扬,市值增长了4倍,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据报道,新加坡公司从1997年时的21.9万美元,迅速扩展到2003年时净资产超过1亿美元,总资产将近30亿元,创造了“国有资产疯狂增值”的辉煌业绩。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陈久

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这是一种像“押大押小”一样的金融赌注行为。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陈久霖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陈久霖“押了小点开盘后却是大点”。2004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盘位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根据其合同,需向交易对方(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保证金。每桶油价每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导致新加坡公司现金流量枯竭,2004年10月26日至今,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由于公司的期货交易大多使用银行借款,与此同时,法国兴业银行等多家债权人上门逼债。并被迫于2004年12月1日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消息震惊国内外市场。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篇一: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分析事件经过2003 年下半年,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 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开始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从事石油期权 交易。陈久霖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格理银行等在衍生品市场外市场签订期权合约,进行场外期权交易。2003 年底,新加坡公司的仓位是空头 200 万桶,因为石油价格的短暂下跌,公司有所盈利。然而,进入 2004 年之后,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新加坡公司逐渐由盈利变为亏 损。到 3 月28 日,新加坡公司已经出现580 万美元账面亏损。为了掩盖账面亏损,陈久霖决定对合约进行展期,致使交易仓位放大。至6 月,公司因期权交易导致的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 万美元。此时,受赌徒心理的影响,陈久霖不仅没有止损,反而将期权合约展 期至2005 年及2006 年,并且在新价位继续卖空。到2004 年10 月,中航油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200 万桶之巨,超过公司 每年实际进口量的 3 倍以上,公司账面亏损已达 1.8 亿美元,公司 现金全部消耗殆尽。10 月10 日以后,石油价格不但没有下调,反 而继续一路走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久霖不得不向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写报告请求援助。在接到新加坡公司的求助请求之后,中 航油集团不仅没有责令新加坡公司迅速斩仓,反而决定对其实施救 助。10 月20 航油集团以私募方式卖出手中所持15% 的股份,获资 1.08 亿美元,立即交给新加坡公司补仓。此举愈发使新加坡公司泥 潭深陷。2004 年10 月26 日和28 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约的保证 金而强行平仓,从而蒙受 1.32 亿美元实际亏损。 接着,11 日到25 日,公司的期权合约继续遭逼仓,截至25 日的实 际亏损达3.81 亿美元。2004 年12 日,在亏损 5.5 亿美元后新加坡 公司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中航油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根源积弊已久的国企公司治理问题,即内部控制问题。 控制环境分析(1)股权结构中,集团公司一股独大,股东会、董事 会和管理层三者合一,决策和执行合一,最终发展成由经营者一人 独裁统治。 (2)法治观念淡薄,没有对外披露期货交易将会导致重大损失这一 重大信息。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摘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的过程中蒙受了搞到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中航油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企业内部控制在执行方面的不完善。2004年美国反财务舞弊委员会颁布了新的内部控制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不仅满足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需求,也能促进企业建立更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本文将内部控制的角度主要介绍事件的过程、原因及启示。 关键字:中航油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一、中航油事件简介 、中航油公司简介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国航油”)成立于2002年10月11日,是以原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为基础组建的国有大型航空运输服务保障企业,是国内最大的集航空油品采购、运输、储存、检测、销售、加注为一体的航油供应商。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前身——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核心业务包括:负责全国100多个机场的供油设施的建设和加油设备的购置;为中、外10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提供加油服务(包括航空燃油的采购、运输、储存直至加入飞机油箱等)。 、中航油事件经过 中航油于2002年3月起开始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从2003年3月底开始投机性期权交易。这项业务仅限于公司两位交易员进行。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准确,公司基本上购买“看涨期权”,出售“看跌期权”,产生了一定利润。

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为了避免亏损,中航油分别在2004年1月、6月和9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挪盘,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但每次挪盘均成倍扩大了风险,该风险在油价上升时呈指数级数地扩大,直至中航油不再有能力支付不断高涨的保证金,最终导致了目前的财务困境。目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全部负债(不包括股东贷款)估计约为亿美元。因此,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提议偿还亿美元,相当于偿付率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债权人有近百家。债务重组方案需要债权人的批准。目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正紧锣密鼓逐一同近百位债权人谈判,设法争取债权人在6月10日举行的债权人大会上投下支持票。如果在债权人大会上无法得到超过半数、占债务总值至少75%的债权人的支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可能面临清盘。 在中航油2001年12月6日获批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时候,该公司的业务中并没有后来引发巨亏风波的期权交易,在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中,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石油贸易包括轻油、重油、原油、石化产品和石油衍生品五个部分,其核心业务是航油采购,衍生品包括纸货互换和期货。 2002年3月,“为了能在国际油价市场上拥有话语权”,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开始了期权交易。对期权交易毫无经验的中航油最初只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即只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服务,从中赚取佣金,没有太大风险。自2003年始,中航油开始进行风险更大的投机性的期权交易,而此业务仅限于由两位公司的外籍交易员进行。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与走势一致,中航油尝到了甜头,于是一场更大的冒险也掀开了序幕。 2003年第四季度,中航油对未来油价走势事后证明是错误的判断为整个巨亏事件埋下了根源,且没有意识到仅仅一次判断失误将引来一连串不利的连锁反应。由于错估了石油价格趋势,公司调整了期权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在2003年第四季度出现120万美元的账面亏损(以市值计价)。2004年第一季度,期权盘位到期,公司开始面临实质性的损失,当时正在与新加坡国家石油公司(SPC)、英国富地、淡马锡等多家外国企业谈合作的中航油顾虑重重,最终选择了在没经过任何商业评估的情况下于2004年1月进行了第一次挪盘,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出售的期权盘位多是在2004年第二季度至2005年第一季度之间到期,但也有一些甚至延伸到2005年第四季度。

中航油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中航油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唯一的一家海外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 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在2022年11月29日发布了一个震惊的消息: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产生了5.5亿美元的巨额 亏损,致使中航油向新加坡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最后发布公告申请停牌重组,这一重组事项涉及16000名股民,100多家债权人,是新加坡历年来 债务金额巨大、债权人众多而复杂的一次重组,也是中国首例在海外上市 的中资企业进行的重组。该公司自1997年以来,凭借6年内净资产增长762倍,成为股市上的明星公司,其总裁陈久霖也被评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因此,中航油事件也被认为是继1995年“巴林事件”后最大的经 济丑闻。 中航油的前身是1993年5月由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中国对外贸易 运输总公司和新加坡海皇轮船有限公司出资在新加坡建立的一家合资企业,头几年经营状况一直不佳。直到1997年7月,中航油总公司派出了陈久 霖这个自称“打工的皇帝”,带着49.2万新元,赴新加坡接管了当时濒 临破产边缘的公司。2001年12月中航油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 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海外中资企业。其净资产由 1997年的16.8万美元猛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市值超过65亿元 人民币,曾被国内誉为继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之后的“第四大石油公司”。中航油以突出的业绩被选入新加坡国立大学MBA课程教学案例;获 颁新加坡上市公司“最具透明度”企业;被美国应用贸易系统ATS机构评 选为亚太地区最具独特性、成长最快和最有效率的石油公司。

由于中国内地航空油的供应几乎被中航油的母公司中航油集团所垄断,所以内地航空公司需要以高于新加坡航空油市价6成至7成的价格,每月 从中航油进口至少20万吨航空油,约占中国市场总需求的1/3。可以说,中航油在内地航空油供应行业占据垄断地位。 二、调查情况 中航油作为中航油集团下一个海外上市公司。中航油集团向中航油董 事会派驻了4名成员,包括陈久霖本人,而他也是以集团副总经理的身份 兼任中航油董事和执行总裁。中航油的内控体系由部门经理、风险管理委 员会和内部审计部三部分组成,这一风险管理体系曾被广泛认同:成立独 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使风险管理日常化、制度化;聘请安永会计师事务所 为其设计了《风险管理手册》及《财务管理手册》,明确规定了相应的审 批程序和各级管理人员的权限,通过联签的方式降低资金使用的风险;采 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风险管理软件系统将现货、纸货和期货三者融在一起, 全盘监控。另一方面建立三级风险防御机制,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把关的 三个制衡措施来强化公司的风险管理,等等。中航油设有专门的7人风险 管理委员会及风险监控软件系统。其中,风险控制的基本结构是:实施交 易员、风险控制委员会、审计部、总裁、董事会层层上报,交叉控制,每 名交易员在其经手的交易损失达到20万美元时要向风险控制委员会报告,以征求他们的意见,当损失达到35万美元时要向总裁报告,征求他的意见,在得到总裁的同意后才能继续交易;任何导致5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 将自动平仓。而中航油总共有10位交易员,如果严格的按照风险管理规 定执行,损失的最大限额应是500万美元 陈久霖获悉公司在2022年第一季度出现580万美元的帐面亏损后, 按中航油的《风险管理手册》的规定,期货交易止损上限为500万美元。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二、中航油事件的原因 2.1、内部控制不完善 2.2、缺乏监管和审计 三、中航油事件的启示 3.1、加强内部控制 3.2、建立有效的监管和审计机制

总之,___事件给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教训,强调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管和审计机制,以避免类似的投机性交易事件再次发生。 自2002年3月开始,___开始了期权交易,最初只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即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服务,赚取佣金。自2003年开始,中航油开始进行风险更大的投机性的期权交易,但此业务仅限于两位外籍交易员。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___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与走势一致,中航油开始了一场更大的冒险。

因此,中航油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正确评估市场风险,避免盲目跟风,以免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公司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避免因为错误的判断而导致财务风险。 中航油最后期权的持仓量都已经超过了企业的交收能力,为什么还会交易?这是因为公司内部控制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建立内部审核制度等措施,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中航油在期权交易方面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了这次事件的发生。企业应该加强对期权交易的监管,确保交易量与企业的承受能力相匹配,同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控制活动是制定和执行政策和程序,以确保风险应对得到有效实施。 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全面监控,必要时加以修正。监督可以通过持续的监督活动、个别评价或者两者结合来完成。 中航油事件的启示是,企业应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禁止过度投机,完善内部治理制度,杜绝“越陷越深、无法自拔”的

_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高达 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利用内部控制概念的最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控制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要素分析法,可以发现中航油事件的根源是内部控制的严重缺陷。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下称“集团公司”)的海外子公司,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净资产从1997年起步时的21.9万美元增长为2003年的1亿多美元,总资产近30亿元,可谓“买来个石油帝国”,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新加坡国立大学选为MBA的教学案例,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并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但2004年以来风云突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巨额亏损而破产,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4 年一季度油价攀升, 公司潜亏 580 万美元, 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 决定延期交割合同, 交易量也随之增加。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账面亏损额增加到 3 000万美元左右,陈久霖决定再延后到2005 年和 2006 年交割, 交易量再次增加。10 月份油价再创新高, 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 5 200 万桶。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耗尽 2 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和 6 800万元的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 1.8亿美元,另需支付8 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10月10日,向集团公司首次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10月20日,获得集团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所得的 1.08 亿美元资金贷款。10 月 26 日和 28 日, 因无法补加合同保证金而遭逼仓, 公司蒙受 1.32 亿美元的实际亏损。11月8日至25日,公司的衍生商品合同继续遭逼仓,实际亏损达 3.81亿美元。12月1日,亏损达 5.5 亿美元, 为此公司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申请停牌, 并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一、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2005 年 3 月, 新加坡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提交了第一期调查报告, 认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巨额亏损由诸多因素造成,主要包括:2003年第四季度对未来油价走势的错误判断;公司未能根据行业标准评估期权组合价值;缺乏推行基本的对期权投机的风险管理措施;对期权交易的风险管理规则和控制,管理层也没有做好执行的准备等。但归根到底,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问题的根源是其内部控制缺陷。 (一) 控制环境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聘请国际著名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国际石油公司通行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管理层、风险管理委员会、内部审计委员会等制衡制度和风险防范制度,还受到新加坡证监会的严格监管。但在“强人治理”的文化氛围中,内控制度的威力荡然无存,这是中航油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1.内部人控制。 在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股权结构中, 集团公司一股独大, 股东会中没有对集团公司决策有约束力的大股东,众多分散的小股东只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对重大决策基本没有话语权。董事会组成中,绝大多数董事是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和集团公司的高管,而独立董事

中航油审计案例分析

一、“中航油事件”始末(1人)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风险极大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先后和日本三井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石油期权合同,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最高时曾达到每桶55.65美元。2004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根据合同,每桶油价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这直接导致了新加坡公司现金的枯竭。到2004年12月,新加坡公司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5亿元),巨额的国有资产就这样因陈久霖的投机行为而损失殆尽。 四、“中航油事件”启示(5人) 1.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具有制衡和监督约束的功能。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及内部组织机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就可以防止像陈久霖这样的“内部人”独断专行。 2.强化内部会计控制。一个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失效,必然会导致内部控制的失效。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部分,它的有效实施,可以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防止欺诈和舞弊,监督经营的全过程,并确保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由于陈久霖大权在握,控制了财务经理,内部会计控制失灵,最终使企业陷入了财务困境,遭受重创。 3.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当今社会经济环境风云变幻,竞争加剧,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大。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风险控制要求企业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控制。 4.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对现代企业各级代理人的监督,是保证内部控制有效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则是对各级代理人进行监督的较为有效的机制。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应有高度的独立性,同时应对总经理起到制衡作用。而我国不少企业(包括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只是对总经理负责,独立性较差,它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监督作用,无法约束总经理的行为。因而,应在董事会内设置一个审计委员会,只对董事会负责,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控作用。 5.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监督必须到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肩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并负责国有企业高层领导的任命。然而,谁来管理和督促大型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呢?如果原有的约束没有了,新的约束又未跟上,企业管理中就会出现许多漏洞,继而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中航油事件”就是国有企业监督不到位的典型,应引起人们的深思。

案例十八: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事件 一、案例介绍 中国航油公司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而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经过一系列扩张运作后,公司已成功从一个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实力大为增加。短短几年间,其净资产由1997年的16.8万美元猛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净资产增长了700多倍,公司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同时也是新加坡“全球贸易商计划”的成员。挂牌上市后,其股价也是一路上扬,市值超过65 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石油业的第四大巨头,中航油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公司几乎100%垄断中国进口航油业务,同时公司还向下游整合,对相关的运营设施、基础设施和下游企业进行投资。通过一系列的海外收购活动,中国航油的市场区域已扩大到东盟、远东和美国等地。中国国资委表示,中国航油是国有企业走出国门、实施跨国经营的一个成功典范。 公司经营的成功为其赢来了一连串声誉,新加坡国立大学将其作为MBA的教学案例,2002年公司被新交所评为“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奖,并且是唯一入选的中资公司。公司总裁陈久霖被《世界

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陈久霖还曾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时年43岁的陈久霖毕业于北京大学,并取得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企业管理硕士学位,此次事件之前正在攻读清华大学在职法学博士学位。在新加坡和中国内地,他一直被视为中国国企总裁中的一位明星。1997年,他先是被任命成为了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总经理,其后又一路升至总裁。他的成功被认为是中国商人进军海外市场的一个新形象。2003年,总部设在瑞士的世界经济论坛评选出了40位45岁以下的“亚洲经济新领袖”,陈久霖也名列其中。陈久霖2003年收入高达490万元人民币,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利润分成。虽然家财万贯,陈久霖却并不是一个喜欢奢华生活的人,他住在租来的公寓里,家里也没有聘请佣人,唯一能够显示其身价的就是一辆奔驰汽车。他曾经多次表示自己的个人生活哲学是“一日三餐,衣食无亏足矣”。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意在希望中航油利用衍生工具的保值和锁定价格的功能,降低其在国际市场中进行石油交易的价格风险。但事与愿违,在2003至2004期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并且采用多种手段掩盖其交易事实,期间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银行等订了期货交易场外交易合约即OTC。陈久霖卖出看涨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从2003年下半年,中航油就开始交易石油期权,最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旗下的中航油公司 发生的一起严重违法事件。该事件曝光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中航油事件的发生,不仅对中石油集团的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也对中国石油行业的整体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将对中航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教训,以期为类似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首先,中航油事件的发生背后暴露出了中石油集团在内部管理和监督方面存在 的严重问题。据报道,中航油事件是由公司内部高管和工作人员的腐败行为所导致的。这表明中石油在员工道德建设、内部监督和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在企业内部,腐败问题一旦发生,往往会对企业的声誉和形象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会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其次,中航油事件还暴露出了中国石油行业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在中航油事件中,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执法存在疏漏,导致了该事件的长期发酵和恶化。这说明在中国石油行业,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执法力度还不够,监管制度还存在漏洞和不足之处。因此,中国石油行业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以有效预防和遏制类似事件的发生。 再者,中航油事件的发生也提醒我们,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诚 信经营,加强内部道德建设和风险防范意识。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防范和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同时,企业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风险,防止风险事件的发生和蔓延。 综上所述,中航油事件的发生,对中国石油行业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高度 重视企业内部管理和监管制度建设,加强员工道德建设和风险防范意识,切实加强企业的诚信经营和内部监督,预防和遏制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同时,也呼吁监管

中航油案例分析

中航油案例分析 成功的企业由于内控有效而得以扩张;而内控失败必将使企业蒙受重大损失,甚至破产。美国忠诚与保证公司的调查结论是:70%的公司破产是由于内控不力导致的。巴林银行、“郑百文”、银广夏这些曾经辉煌的企业,犹如一座大厦在顷刻间倒塌,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被人们称为现代企业稳健发展的“稳定器”??内控制度在这些企业成了一纸空文,中航油事件也是如此。 一、中航油事件的简单回顾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于2001年底获批在新加坡上市,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但在此期间,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2004年12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因从事投机性石油衍生品交易,亏损5.54亿美元,不久就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申请停牌,并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5年3月,新加坡普华永道在种种猜疑下提交了针对此亏损事件所做的第一期调查报告。报告中认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巨额亏损由诸多因素造成,主要包括:2003年第四季度对未来油价走势的错误判断;公司未能根据行业标准评估期权组合价值;缺乏推行基本的对期权投机的风险管理措施;对期权交易的风险管理规则和控制,管理层也没有做好执行的准备等。 排除一些从事市场交易活动都难以避免的技术原因,我们从普华永道的报告可以得出一个不算离谱的结论:中航油从事期权交易业务的决策以及整个交易过程都无视制度的存在,公司最终的巨亏是不按制度行事的结果。这次事件引发了政府、企业和理论界对内控执行和完善的思考,内控的有效性再度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二、内控的新思考 (一)内控的重心:应从细节控制转向风险管理

中航油案例及启示

国际金融课程设计论文 ---中航油案例及启示 院系:石油工程学院 班级:石工1010 指导老师:李继翠 吴亚龙(20104040120)

目录 中航油案例及启示 (1) 1绪论 (1) 2 中航油事件原因分析 (2) 2.1 违规操作 (2) 2.2 风险意识缺乏 (2) 2.3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3) 2.3.1 部门领导 (3) 2.3.2 风险管理委员会 (3) 2.3.3 内部审计 (3) 2.4 代理矛盾和激励制度 (4) 3 中航油事件启示 (4) 3.1量力而为 (4) 3.2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5) 3.3投机有度 (5) 3.4 加强内审,促进内控 (5) 3.4.1 提高内审独立性与权威性 (6) 3.4.2 改进内审方法 (6) 3.4.3 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6) 3.4.4 加强内审作用,发挥审计委员会的职能 (6) 3.5 控制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 (7) 3.5.1 完善金融衍生工具信息的披露 (7) 3.5.2 建立健全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机制 (7) 3.5.3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7) 3.5.4 加大对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7) 3.6 大力发展中国期货市场 (8) 4 总结 (8) 参考文献 (8)

中航油案例及启示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中航油事件,然后分析了巨额亏损的原因,反映了我国企业缺乏驾驭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能力,强调监督和风险控制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加强内审和促进内控的方法。 关键字:中航油金融衍生品风险内部控制 1绪论 中国航油公司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有企业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位于新加坡。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中航油开始涉足期权业务,从事以盈利为目的的石油衍生品投机交易。但2004年一季度,中航油在油价涨到每桶30美元以上开始做空;7月份左右,国际原油价格为每桶40美元、航煤接近每吨350美元的时候,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判断错误,认为原油价格应该不会继续升高,因此决定做空石油看涨期权。然而2004年以来风云突变,一季度油价攀升,公司潜亏580万美元,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决定延期交割合同,并继续扩大仓位。10月份油价再创新高,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5200万桶,最终累计亏损达5.5亿美元。 一方面,从中航油自身来看,由于陈久霖卖出石油看涨期权,执行价:38美元,期权价格:3美元/桶,当市场价格高于执行价格与期权费之和,即S>38+3=41时,该合约即发生亏损,且理论上没有上限。而中航油恰恰发生了误判,在原油价格持续上涨阶段卖出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随之中航油选择的是一条最直接也是最危险的筹资途径———卖出更多期权,用获得的权利金填补保证金的窟窿,越赌越亏,越亏越赌,恶性循环,所以才招致了巨额亏损。 另一方面,从交易市场来看,中航油参与的是新加坡的纸货市场,其属于场外交易市场(OTC),最终不需要进行现货交割,而是进行现金交割,主要是纸面交易。该市场通常是一种信用交易,是一对一的私下交易,履约担保完全依赖于成交双方的信誉。交易所的清算系统中没有记录,交易所也无法监管。一般而言,场外交易的风险比场内交易大,存在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最主要的还是存在流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起首,我们需要了解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内部控制梗概。内部控制是一个组织的管理活动、程序和方法,旨在保卫财务报告可靠性、资产保卫和合法合规。合理的内部控制可以降低风险,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然而,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起首,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审计和监控机制。这导致了一些员工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问题的发生。其次,公司的内部控制流程不透亮,员工之间的职责分工不明晰,缺乏有效的内部协作和沟通机制。这使得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了信息障碍、决策滞后等问题。 接下来,我们分析造成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的原因。起首,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全面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其次,公司的快速进步和业务规模的扩大导致了内部控制的滞后。此外,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不足,以及员工的道德观念和职业道德意识的缺失,也是导致内部控制问题的重要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应实行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内部控制。起首,公司应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审计和监控机制,加强对内部流程和风险的管理和监控。其次,公司应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意识。此外,公司还应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机制,明确员工的职责分工,消除信息障碍,提高决策效率。 作为总结,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内部控制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通过对该公司内部控制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了内部

控制不健全和流程不透亮等问题,并探讨了其原因和解决方法。期望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能够勤勉对待内部控制问题,加强自身的管理和规范,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进步能力 综上所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内部控制问题主要源于责分工不明晰、缺乏有效的内部协作和沟通机制。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大、员工培训和教育不足以及职业道德意识的缺失都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公司应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机制。通过这些措施,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将能够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进步能力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2024

引言: 中航油是中国航空石油公司的缩写,是国内最大的民营石油化工企业。近年来,中航油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将分析中航油事件的案例,并从管理层面剖析问题根源和解决办法。 概述: 中航油事件是指2014年12月,中航油总公司原总经理李关福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被双开,并且公司内部发现众多腐败现象。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中航油的形象和声誉造成了严重影响。 正文内容: 一、管理体制问题 1. 面临的挑战 中航油作为国有企业,面临着政府的监管、市场竞争的压力,还要处理复杂的商业关系。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以应对挑战。 2. 管理层负责制的缺失 中航油在管理层方面存在问题,管理层责任制不清晰,导致监管不力、违规行为难以监察和惩处。

3. 决策过程不透明 中航油决策过程不透明,导致信息不对称,给了一些员工和管理层机会利用职权进行个人谋利。 4. 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 中航油内部控制不完善,没有建立起切实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腐败问题得以存在和蔓延。 5. 职业道德缺失 中航油存在一些员工和管理层的职业道德缺失现象,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腐败现象和原因分析 1. 资源配置不当 中航油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不当的现象,资源分配过程中容易形成利益集团,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 2. 监管不力 中航油在监管方面存在问题,监管措施不到位,导致一些员工和管理层有机可乘。 3. 激励机制不完善 中航油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导致员工对于腐败行为没有足够的约束和警觉。

4. 领导作用不力 中航油领导层在腐败问题上的作用不力,没有正确引导企业员工的行为,对于违法违纪行为没有及时处置。 5. 内外部关系复杂 中航油内外部关系复杂,存在着与政府部门、上下游产业链的利益纠葛,这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难题。 三、解决方案 1.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 中航油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内部监督,防止腐败现象再次发生。 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中航油应注重培育和弘扬良好企业文化,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意识和职业操守。 3. 完善激励机制 中航油应设计完善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避免腐败行为的发生。 4. 加强领导层建设 中航油应加强领导层建设,选拔优秀的管理人才,提高领导层的管理能力和责任感,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的领导力。

中航油在期货交易中破产的案例

中航油在期货交易中破产的案例 2004年12月1日,在新加坡上市的航空燃料供货商中国航空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China Aviation Oil Ltd.,以下简称中航油)表示该公司正在寻求法院保护以免受债权人起诉。此前,公司出现了5.5亿美元(约合45亿人民币)的衍生工具交易亏损。中航油巨亏以及总裁陈久霖停职接受审查的消息立即成为全球金融界的焦点话题。业界称之为中国版的“巴林事件”。 2003年下半年:公司开始交易石油期权,并一度在交易中获利。随后,中航油在一种被称为纸货市场的场外交易市场上售出大量的看涨期权,执行价格位于30~40美元之间(也有报道认为是在40美元以上)。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导致公司潜亏580万美元,公司决定延期交割合同,期望油价能回跌。 2004年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的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公司因而决定再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才交割,交易量再次增加。 2004年10月:油价再创新高,公司此时的交易头寸已达5200万桶石油,账面亏损再度大增。 10月10日:面对严重资金周转问题的中航油,首次向母公司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为了补交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已耗尽近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银团贷款和6800万元流动资金,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外还支付了8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 10月20日:母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将所得的1.08亿美元资金贷款给中航油。 10月26日:中航油期权交易的主要对手日本三井开始逼仓,总公司决定不再展期,而是斩仓。中航油期权交易第一次出现了实际亏损,而这次斩仓撞在了历史最高价位55.43美元/桶,实际亏损超过1亿美元。随后两周,批准斩仓的实际损失累计达3.81亿美元。 12月1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中航油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 在分析中航油事件的经验教训时,与巴林事件一样,内部控制和未经授权的交易同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中航油聘请了世界著名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风险管理手册》及《财务管理手册》,明确规定了相应的审批程序和各级管理人员的权限,通过联签的方式降低资金使用的风险。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风险管理软件系统将现货、纸货和期货三者融在一起,全盘监控。此外,还建立了三级风险防御机制,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把关的三个制衡措施来强化公司的风险管理。在《风险管理手册》中明确而严格地规定了平仓止损线:每位中航油期货交易员,每笔交易损失超过20万美元时,继续交易与否要提交给公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评估;累计损失超过35万美元的交易必须得到总裁的同意才能继续;任何将导致50万美元以上损失的交易将自动平仓。换句话说,中航油10位交易员的损失额上限本来只有500万美元,最终却损失5.5亿美元,是规定的110倍,或者说有110次的斩仓机会。中航油领导层第一次发现交易员操作导致580万美元的亏损时,没有坚决平仓止损,从而导致亏损随着油价攀升而不断扩大。 从案例研究中得到的教训 所有这些灾难性的事件都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造成这些损失的原因可能是盲目自大、无知的交易员,可能是道德风险,可能是市场风险。但是,在所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