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概况

池州概况

池州市农业发展情况简介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临长江,南接黄山,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总人口154万。池州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温和湿润,山川秀丽,地形多样,南部是丘陵山区,北部是长江冲积平原,襟江带湖,境内有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和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还有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多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6%。

一、池州农业基本情况

池州是传统的农业地区,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之称,盛产水稻、棉花、油料、竹木、茶叶、蚕茧、中药材等农产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出口红茶、茧丝绸和速生丰产林基地,特种水产品养殖和畜禽养殖也初具规模。全市现有耕地220万亩,其中水田164万亩,旱地53万亩,林地515万亩,牧草地45万亩。自1988年池州复建以来,历届党委、政府经过

对市情的不断深化认识,对国内外发展趋势的深入研究,作出了“以青山清水为本,走绿色现代化之路”的发展决策,1996年12月26日,国家环保局批准池州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1997年11月11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计委、科委批准池州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地方试点地区。近年来,围绕着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我市以生态优势为依托,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池州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0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76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1.9%,粮、棉、油总产分别达到50.4万吨、1.36万吨、5.87万吨;肉、蛋、水产品总产分别达到6.16万吨、1.92万吨、8.61万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85元,增长5%,位居全省第八。茶叶、秋浦花鳜、皖南土鸡、山野菜、花卉苗木、食用菌等优势农产品初具规模,天方、美思佳、九华冷冻、官港市场等一批龙头企业竞争力、带动力明显增强;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安全绿色有机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逐步显现,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统筹城乡配套改革取得明显进步。社会救助、新型合作医疗、基础教育等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也取得积极进展。

二、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建设示范区、实施21世纪议程试点的

3

基础,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作为突破口来抓,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加以推动。通过几年来的生态农业建设,改善了我市农村生态环境,优化了农业结构,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增加了农业产出,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效益十分明显。一是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全市已建成优质稻基地110万亩、优质油菜40万亩、优质水产品10万亩、桑园10万亩、无公害茶园基地10万亩、绿色食品茶基地5万亩、有机茶基地2万亩等一批无公害、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2000年东至、石台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2001年东至、贵池、石台分别被列为农业部全国第一批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和省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县,石台又被列省特色农业示范县。去年全市出口优质蔬菜5000吨,远销日、韩、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二是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方式加大绿色生产企业培育和名牌农产品开发力度,培育了一批地方特色名牌。全市已有池州九华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安徽天方茶业(集团)公司等近10家企业获得了绿色有机食品生产认证。石台县“佛霞牌”牯牛降野茶、东至县“剑兰春牌”香山云尖茶、“九华牌”冷冻山芋和粉丝等3家企业4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全市有6个农产品被认定为“安徽省名牌产品”,28个农产品通过农业部无

4

公害产品认证,17万亩茶园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三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进行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全市共完成荒山绿化107.1万亩、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557.75平方公里,同时大力发展绿肥生产,限制使用高毒、高农残农药数量,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与此同时,着力加大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至2003年底全市畜牧水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38.9%,种植业中经济作物比重占45%。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引来外地客商投资兴业,从1998年开始,在水产开发上珍珠养殖先后就有广东、上海、江浙的十多家客商投资额近亿元,全市以有核珍珠、大型无核珍珠为主的多种模式珍珠养殖面积发展到3万余亩,蚌苗繁育有150余处,年产仔幼蚌能力达3亿只,贵池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淡水有核珍珠生产基地、种蚌技工培训基地和输出基地。全市现已引进上海、浙江、江苏及本省宿松、宣城、枞阳等地客商来池投资,开发东至大青湖、新深河,贵池天生圩、十八索、升金湖,青阳童埠圩等水面,养殖青虾、河蟹。四是创新了适合本地实际的生态农业模式。从2001年开始,市委、市政府立足于池州生态环境好、农户经营规模小、户均耕地面积少的市情,在全市组织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依照生态原理,以农用沼气为纽带,按照“五个一”配套的标准,即每户一口“三结合”沼气池、一个太阳能暖圈、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一口小水井、一块高效

5

生态经济园,开展生态家园建设,计划建成10.1万口沼气池,到2007年把池州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家园示范市”。通过试点示范带动,到2003年底,全市共建“三结合”沼气池31345口,入户率达10%。全市建成了7个“千池乡镇”和116个“百池村”,贵池区、东至县分别实现了“万池县”。涌现出了一批以东至裴全水、青阳陈齐春为代表的生态家园建设典型,为生态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逐步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池州实际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和载体。在工作着力点上:

1、突出重点,科学规划。1998年,我市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依托,完成了《池州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整体规划》,200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还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实施意见》(池政办[2001]55号) 、《关于在全市组织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意见》(池政〔2001〕55号)和《关于全面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意见》(池发〔2003〕8号)等配套文件,制定了《池州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示范市建设规划》。各县区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了生态农业建设子规划,如石台县先后制定了《石台县天然阔叶林保护暂行规定》、《石台县耕地保护及地方保护暂行办法》、《石台县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地方规定,把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纳入法治轨道。

2、加强宣传,广泛动员。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

6

纸等新闻媒体,并以各种会议、墙报、专栏、专刊为阵地开展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宣传,池州日报、池州电视台分别开办了生态经济专栏;二是加强生态农业技术培训,以中国科技大学、省农科院等有关院校、科研机构作为技术依托单位,聘请省内外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组织技术干部进乡驻村到点,举办3000余期培训班,印发152万份资料,培训生态农业技术69万人次。特别是近两年,结合项目的实施,全市共有800余名农业技术干部先后参加了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和FAO/EU资助的棉花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培训;三是编写《生态经济》学习教材,开设环保和生态经济常识课,利用学校这块阵地,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生态教育,普及生态基本知识,已有2所学校被命名为“安徽省绿色学校”;四是将《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列入“三五”普法法律宣传教育内容,共举办电视讲话6次,广播电视讲座20期,印发学习宣传材料4万余份。

3、创新机制,筹集资金。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筹措生态农业建设资金,千方百计增加投入,8年来共筹集资金近6亿元。一是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广泛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放低门槛,引进外地客商参与建设;三是农发行和信用社安排专项贷款;四是与农业科技示范园、农村改水改厕、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7

项目建设相结合,实施渔业致富工程、畜牧业富民工程、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茶叶无公害化生产和蚕桑振兴工程,推进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

4、抓点示范,以点带面。主要抓好生态村、生态庭院经济大户培育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发挥其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目前,全市已建立省级生态村9个,市级生态村11个,县级生态村36个,这些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市平均至少超出100元以上,高的达到2000元以上;涌现出了各种类型且年纯收入超万元以上的生态农业经济大户达5000多户。石台红桃村、天方茶叶集团还以发展有机茶为目标,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推动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在示范带动下,全市优质水稻占总播种面积比例达到63.1%,优质棉良种覆盖率86%,优质油菜占总面积62%,三元杂交猪比例达25 %,青阳的三黄鸡林网养殖模式得到广泛的推广。名特水产品比例达25%,高山蔬菜、莲藕、中药材、绿头鸭、鳜鱼、青虾等一批特色无公害产品生产已初具规模。

5、依靠科技,强化培训。我市始终把科技的培训、引进、推广工作贯串于生态农业建设全过程,并在实践中不断把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设施和技术相配套,因地制宜加以组装,各种生态小环境整治技术、农田污染防治技术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是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在种植业上,实施“种子工

8

程”,目前主要水稻、棉花、油菜等大宗农产品的品种优质率达60%以上,在养殖业上,大力推行了圈养与放养相互合理应用、围网与网箱、稻田养殖、鱼畜禽综合养殖等技术。二是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进行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全市15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已成为农业的新技术中心、良种供应中心和农民培训中心;三是加强农民用药指导,禁用“三高”农药、除草剂,大力提倡使用农家肥、有机肥或低农残的化肥农药。据不完全统计,全市2003年农药用量比1999年降低12%,生物农药使用量由1990年的不足0.2吨发展到18.5吨,占农药总使用量近9%;无毒、低农残的农药使用量占总量的45%。

二、农村改革进展情况

按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维护农村稳定的原则,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后劲。特别是近年来,围绕着统筹城乡发展的改革思路,我市进一步把农村各项改革引向深入。

1、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根据中央关于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延长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规定,我市自1994年底开展了“一定三十年不变”的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工作,历尽一年多的时间,于1996年春基本结束。经过近几年的逐步规范和补缺补差,目前全市所有县、乡、村的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得到进一步完

9

善。一是加强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规范管理。全市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共与32.1万农户签订了30年不变的承包合同,占应签数的95%,已发放到户96%。多数乡镇建立了农业承包合同档案,并有专人管理;二是建立了承包合同纠纷仲裁机构。全市市、县、乡三级共成立了88个合同仲裁委员会,聘任了200多名仲裁员,重点处理土地承包纠纷和农户不履行应尽义务的合同违约纠纷,有力地维护了农业承包合同的严肃性和依法办事的权威;三是制定和颁发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目前已发放到户31万本,到户率达91%,切实稳定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四是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根据中央2001年18号文件及有关法律、法规精神,市委、市政府于2001年8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池州市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试行)》(池办发[2001]31号)。规定土地流转要在稳定家庭承包的基础上,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坚持农地农用。《办法》执行两年多来,我市的土地流转工作出现了一些较好的势头和一些成功的做法,其主要的土地流转形式,大致可归类为转让、转包、置换、租赁等几种。目前全市农村耕地流转面积已达16.76万亩,占全部耕地总面积的13.6%,土地流出户占总农户的19%,流入户占9%,土地流转渐趋合理,逐步向种田能手和经营大户集中,

10

适度的规模经营已在一些地方形成。

2、巩固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根据2000年中央7号文件精神,我市自2000年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各地按照“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紧紧围绕减轻农民负担这个核心,坚持做到“三个确保”(确保减轻农民负担,确保农村教育经费,确保乡镇政权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建立健全了税费改革各项配套制度,使各项改革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农民负担得到明显减轻,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全市农民人均负担为57元,比改革前减少52元,减幅达47.7%。一是稳定农村税费基本政策,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税费制度。根据中央、省有关税改政策,近几年来我市不断调整和完善税改政策,在2000年开展了以“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一项改革”(取消乡统筹、农村教育集资、屠宰税,逐步取消统一的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01年又减少了应征税种、下降了部分特产税税率,2002年将茶叶和水果等农业特产税下调了2个百分点,2003年则进行了取消特产税、改征农业税试点,直接减轻农民负担1024万元,今年又取消了在正税基础上的20%的农业税附加,并将农业税率降到了4.8%。同时,我们进一步优化新的农税征管机制,全面推行农业税“三定”征收办法,使农业税征收更加规范。实行并完善了村级筹资筹劳“一事一议”制度,推进了税费政策法制化建设。

二是深入开展涉农收费专项治理,全面规范农村收费管理。为防止税改后农民负担反弹,我市普遍实行了涉农收费许可证、公示和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每年都开展涉农收费专项治理和整治,公布了受理举报电话,设立了专门查处办公室。通过近几年的规范清理和整治,有效遏制了农村“三乱”,确保了党的减负和税改政策的贯彻落实。三是扎实推进各项配套改革,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为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村税费改革的整体推进,确保农民负担稳定不反弹,我市加大了税改配套改革的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行了乡镇机构改革。通过撤并乡镇,全市乡镇数由改革前的96个撤并为84个,行编精简了10.8%,行政人员减少了13.1%,事编精简了20%,事业人员减少了32.1%。通过撤并乡镇年减少财政支出约400万元,分流人员1027人;稳步实施村级规模调整。改革前行政村976个调整为953个,减少23个,年约减少支出96万元,村民组10032个调整为9955个,减少77个,同时实行村组干部交叉兼职,年减少支出10万元;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建设。目前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已全部上收到县统一管理,其基本工资都能按时发放。到去年底,在上级投入我市危房改造资金5947万元的基础上,全市投入配套资金7139万元,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31.5万平方米;积极稳妥地开展了村级债务债权的清理化解工作。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和要求,2002年以来,全市各地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村级债务的清理和化解工作。据

统计,村级债务总额为2.46亿元,村均26.3万元,到目前全市通过清化并举等多种措施,共清理化解村级债务3153万元,占村级总债务的12.8%。同时,进一步严肃税费纪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机制。全市各地坚持减负工作党政干部主要领导负责制、涉农收费专项治理部门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对涉农案件有报必查,查实必纠,从严处理。

3、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去年,根据全省统一部署,我市全面实施了粮食补贴方式改革试点工作,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协调小组,召开了全市粮食补贴方式改革动员大会,制定了实施方案,据测算,我市补助商品粮常量为12667.7万公斤,补助金额为1150万元,人均享受粮改补贴8.82元。2003年粮改补贴资金都已全部兑付到户。今年的粮补工作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目前青阳、石台、九华山、开发区已全部兑付到户,全市已兑付84%。

池州市农业委员会

二○○四年六月十二日

城市概况

城市概况 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现已形成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轮胎、电子信息及软件、新材料、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八大重点产业。 马鞍山: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东部的马鞍山是安徽的“东大门”,皖江第一站,现辖三区一县。近年来,马鞍山实施工业强市、城乡统筹、自主创新和东向发展战略,已形成以钢铁工业为主体,汽车、化工、机械、电子等多门类的工业发展体系,是泛长三角城市群中重要的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休闲旅游基地。 芜湖:位于安徽省东南部的芜湖形成了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纺织服装、金属压延、船舶制造等产业发展迅速。 铜陵: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现辖一县三区。铜陵依托资源优势,形成了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最大的硫磷化工基地、电子材料产业基地和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泥生产基地。 安庆: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的安庆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水产品和畜禽生产基地,安徽省重要的石油化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和纺织加工业基地。 巢湖:位于皖中的巢湖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蔬菜生产基

地。现已基本形成电线电缆和电工器材、建材与新材料、食品加工、生物医药与化工、机械、纺织等六大支柱产业。 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临浩荡长江,南接雄奇黄山, 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 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辖三县一区。池州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出口红茶、茧丝绸和速生丰产林基地。 宣城:位于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结合地带,东邻江浙,西连九华,南倚黄山,北通长江,是安徽的东南门户,也是东南沿海 连接内陆腹地的重要通道,现辖一市五县一区。已初步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耐磨材料、电容器、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为主的产业集群。 滁州:滁州位于安徽省东部,区位优势独特,距南京市区50公里,现辖四县两市两区。滁州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工业已初步形成了机械、电子、食品、化工、轻纺、建材等优势产业集群。

0007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规划说明书

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规划说明

目录 第一章现状概况 (1) 1.1池州经济发展背景 (1) 1.2区位分析 (2) 1.3自然和历史 (2) 1.3.1地形地貌 (2) 1.3.2气候条件 (2) 1.3.3水文条件 (3) 1.3.4土壤动植物资源 (3) 1.3.5历史文化资源 (4) 1.4主要设施与基础工程 (4) 1.5社会经济概况 (5) 1.6景区建设 (5) 1.6.1发展概况 (5) 1.6.2相关规划 (6) 1.7现状存在的问题 (7) 1.7.1山水特色不够突出,小景点建设缺乏系统 (7) 1.7.2主要景点分布不尽合理,不利于游览组织 (7) 1.7.3交通体系尚未完善,基础设施不配套 (7) 1.7.4部分项目建设未把尊重自然风貌放在首位 (7) 1.7.5存留的部分村庄管理不善,造成生产生活污染 (7) 1.7.6管理尚不完善,缺乏发展资金和人才 (8) 第二章案例借鉴与比较 (8) 2.1杭州西湖 (8) 2.2南京玄武湖 (9) 2.3武汉东湖 (9) 2.4比较借鉴 (10) 2.4.1可以借鉴的优点 (11) 2.4.2需要避免的缺点 (12) 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 (12) 3.1风景资源概况 (12) 3.1.1七星墩 (12)

3.1.4金地藏寺 (13) 3.1.5莲花台 (13) 3.1.6望华楼 (14) 3.1.7桃花岛 (14) 3.1.8龟山岛 (14) 3.2景物和景点、景区、风景名胜区的综合评价 (15) 3.2.1景点评价标准 (15) 3.2.2景物和景点评分与等级 (16) 3.2.3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7) 3.2.4风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8) 3.3评价结论 (20) 3.3.1齐山—平天湖风景资源特性 (20) 3.3.2结论 (21) 第四章风景区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21) 4.1规划依据 (21) 4.2规划期限 (22) 4.3规划指导思想 (22) 4.4规划原则 (22) 4.4.1贯彻“方针”,滚动发展的原则 (22) 4.4.2发挥优势,注重发掘的原则 (23) 4.4.3提升品位,适应市场的原则 (23) 4.4.4执行规范,突出重点的原则 (23) 第五章风景区规划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23) 5.1规划范围 (23) 5.2风景区性质 (23) 5.2.1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与九华山风景区 (23) 5.2.2平天湖、齐山湖、天堂湖与丰收湖 (24) 5.2.3杏花村与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 (24) 5.3风景区发展目标 (24) 第六章风景区总体布局规划 (24)

池州市区域概况

第二章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南接黄山市,西南与江西省九江市为邻,东和东北分别与芜湖市、铜陵市、宣城市接壤。主城区位于池州市北部,北隔长江与安庆市相望。其中东北的江口区属于江口镇的一部分,东邻梅龙镇;主城中信片区东隔白沙毗邻马衙镇,西隔秋浦河与高岭镇、乌沙镇相邻;火车站地区的城南片区属于里山镇的一部分,西南靠近涓桥镇。贵铜公路从东北向进城,318国道在城区南部包绕而过。 图2-1 池州地理位置示意图 2.1.1 气象条件 池州市地处亚热带北缘,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植物生长期长。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年均日照时数: 1730~2100小时之间。 年平均气温:16.7℃。年内气温以1月份最低,为3.1~3.5℃,7月份达到最高值,为27.9~28。7℃。极端最低气温为-16℃,极端最高气温为40.9℃。 平均年无霜期:220天。最长286天,最短189天。 年均降水量:1400--2200mm,大多数年份超过1000mm。 2.1.2 地形地貌 池州市地貌变化较大,分为丘陵与圩区两种地貌类型。主城中心片区的西侧与城南片区 均为堆积港岗地,秋浦河水系呈脉络状延伸其间,地形较破碎,中心片区东侧白洋河以西地 区地形相对完整,有微坡起伏,白洋河以东主要为圩区。 东部经济园片区为冲击平原,地势平坦,海拔小雨50米,相对高差小于10米,建设条件 良好,水利条件优越。 2.1.3 水文 池州市水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是以地表水资源为主。 (1)地表水 该市地表水资源主要由长江过境径流量、区域内各支流径流量、湖泊和水库四部分组成。 ?河川径流 该市多年平均径流深500~1000mm。东南部高山区森林覆盖率高,径流系数在60%以上,多年平均径流深1000mm以上;沿江圩区及丘陵径流系数45%,500~800mm。 径流的年际变化大,干旱年径流深为300~500mm,78年大旱径流深平均为400mm。丰水年径流深可达900~1400mm。 经流年内分配极不平均,4~7月份汛期径流500~600mm。占全年的50~70%,而8~9月份为高温耕水期,径流深只有50~170mm,占全年的10%左右,供需卖盾尖锐,易形成秋旱。特别是山区,遇旱河水断流,又无地下水可取,旱情更为严重。圩区在汛期受江水和内河水顶托,圩内积水无法自排,易形成内涝。 该市多年平均径流量71.19亿m3,人均5273m3,亩均573m3,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境内河流较多,十大河流横跨三大水系,直接入江的河流6条, 流入青戈江的河流

池州概况

(一)池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北临浩荡长江,南接雄奇黄山,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总人口154万。全市生态环境良好,经济与人口、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 文化积淀深厚。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立州府建制以来,池州已有1380多年历史,其间人文荟萃,佳话连篇。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三上九华、五游秋浦,写下了数十首赞美池州山水的不朽诗篇;晚唐诗人杜牧在任池州刺史时写下的《清明》诗,被后人称作千古绝唱,也使池州杏花村名播青史、蜚声中外;此外,还有陶渊明、白居易、苏轼、王安石、包拯、文天祥、岳飞、朱熹、陆游、李清照等许多文人雅士也曾徜徉在池州山水之间,留下了数千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被称作"千载诗人地"。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九华山,千百年来,古刹林立,飞阁流丹,香烟缭绕,修持佛法,享有"莲花佛国"之称。始于母系社会的贵池傩戏被誉为"戏剧活化石"。 生态环境优美。池州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降雨量约1500毫米;山川秀丽,地形多样,南部是丘陵山区,北部是长江冲积平原,襟江带湖,江河湖泊错落有致,山光水色天然成趣。境内有二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是被誉为"中国鹤湖"的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一处是有着"华东动植物基因库"之称的国家级野生 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此外,还有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多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6%以上。 区位交通良好。池州境内有长江黄金水道160公里,沿江达海,承东接西,是长江经济开发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紧邻长江三角洲,有利于承接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池州港是长江干线重点港口之一,现有码头泊位17个,可常年停靠5000吨级船舶,目前年吞吐量达300万吨,为一类开放口岸;贯穿池州的东接上海、西连武汉的沿江高速公路和北连合肥、南通杭州的合黄高速公路已经开工,东接上海、西达重庆的沿江铁路大动脉的铜九铁路即将动工,并且正在筹建九华山旅游机场。不久,池州就能形成比较完善的对外立体交通网络。 物矿资源丰富。池州自古就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盛产水稻、棉花、油料、竹木、茶叶、蚕茧、中药材等农产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出口红茶、茧丝绸和速生丰产林基地,特种水产品养殖和畜禽饲养也初具规模。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仅中药材就有1300多种。已探明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藏40余种,其中铅、锌、锑、锰等有色金属矿产储量居安徽省首位,金、银储量可观,特别是石灰石、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砂等非金属矿产更是得天独厚,不仅品质优,而且储量大,开采方便。 旅游特色鲜明。池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山水洞俱全,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理想的旅游休闲胜地。闻名遐迩的九华山是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色秀美,同时有着灿烂的佛教文化,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且在寺庙、僧尼的数量上居冠,特别是自唐代以来已 有15位大德高僧和比丘尼修成不腐之身,成为海内外佛教史上的奇迹,正成为国际性佛教道场。省级风景名胜区齐山-秋浦仙境、大历山、溶洞群、大峡谷等自然景观和珍贵的贵池傩戏、杏花村等人文景观,各具特色,引人入胜。境内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也正成为森林旅游、

池州概况

池州概况 池州市地处安徽省 西南部的长江南岸,东与铜陵市、芜湖市交界,东南与黄山市毗邻, 西南与江西省接壤,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现辖贵池区、东至县、青 阳县、石台县和九华山风景区,总面积8271.7平方公里,2000 年末总人口153.10万人。 自唐高祖武德4年(公元621年)开始设州置府,迄今已有1380年历史。杜牧、包拯曾先后出任池州刺史和知府,李白、岳飞等文人墨客也在此留下诗词佳作。1988年重组建池州地区,2000年撤地建市。 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地貌多样,高山、丘陵、平原兼而有之,河流、湖泊众多,盛产粮、油、棉、林、茶、桑、麻、果、药及水产品等。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54.5%,并拥有牯牛降国家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升金湖国家水禽湿地保护区、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和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森林公园,被国家确定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地方试点单位和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 自然资源丰富。在水资源方面,多年平均径流量达71.19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分别为全国的2倍和全省的4倍多,水能理论蕴藏量14.07万千瓦,可开发量4.26万千瓦;在生物资源方面,境内有高等植物97科253属1100余种,其中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26种,脊椎动物55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69种;在矿产资源方面,已发现的矿产达30余种,其中方解石、白云石、石灰石、石英砂等非金属矿品种多、品质优、储量大,铅、锌、锑、锰、金、银、铜等金属矿储量也很可观。 池州旅游景观得天独厚。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千载诗人地”齐山-秋浦仙境、“五朵金花”溶洞群、“舜耕地”大历山均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九华山佛教文化、“戏曲活化石”贵池傩戏、古戏曲青阳腔和木连戏、传统民歌文南词等人文景观极其珍贵,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辉。 池州投资环境良好。池州港属国家二类口岸,外贸运输量居安徽沿江五大港口之首;318、206国道穿越境内,安徽南北大通道、沿江快速通道、九华山-黄山旅游公路相继建成;铜陵-池州-九江铁路已经国家批准立项,即将动工建设。通讯方便,宁-汉-渝光缆穿越全境,拥有程控电话20万门,电话普及率达95%,图文传真、无线传呼、移动通讯一应俱全。水电供应畅通,拥有水厂12座,日供水能力26万吨;现有220KV变电站1座,110KV变电所12座,5万千瓦火力发电厂1座,2ⅹ30万千瓦的池州发电厂业经国家批准立项。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体育、市政工程以及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初具规模。 池州经济地域特色明显。初步形成了以矿业、建筑材料、有色金属、化工、机械仪表、纺织、轻工、食品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开发性农业和生态农业渐成规模,已建成国家商品粮基地2个、国家优质棉基地1个,并成为安徽省名优绿茶、蚕桑主产区和重点林区之一;旅游业蓬勃兴起,现拥有旅游涉外宾馆饭店16家,

池州概况

池州概况

池州市农业发展情况简介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临长江,南接黄山,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总人口154万。池州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温和湿润,山川秀丽,地形多样,南部是丘陵山区,北部是长江冲积平原,襟江带湖,境内有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和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还有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多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6%。 一、池州农业基本情况 池州是传统的农业地区,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之称,盛产水稻、棉花、油料、竹木、茶叶、蚕茧、中药材等农产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出口红茶、茧丝绸和速生丰产林基地,特种水产品养殖和畜禽养殖也初具规模。全市现有耕地220万亩,其中水田164万亩,旱地53万亩,林地515万亩,牧草地45万亩。自1988年池州复建以来,历届党委、政府经过

对市情的不断深化认识,对国内外发展趋势的深入研究,作出了“以青山清水为本,走绿色现代化之路”的发展决策,1996年12月26日,国家环保局批准池州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1997年11月11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计委、科委批准池州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地方试点地区。近年来,围绕着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我市以生态优势为依托,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池州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0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76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1.9%,粮、棉、油总产分别达到50.4万吨、1.36万吨、5.87万吨;肉、蛋、水产品总产分别达到6.16万吨、1.92万吨、8.61万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85元,增长5%,位居全省第八。茶叶、秋浦花鳜、皖南土鸡、山野菜、花卉苗木、食用菌等优势农产品初具规模,天方、美思佳、九华冷冻、官港市场等一批龙头企业竞争力、带动力明显增强;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安全绿色有机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逐步显现,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统筹城乡配套改革取得明显进步。社会救助、新型合作医疗、基础教育等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也取得积极进展。 二、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建设示范区、实施21世纪议程试点的 3

东至县简介

东至县简介 一、东至县基本概况 东至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系皖江之首,北望安庆,南邻江西,东连黄山,西望匡庐,是安徽省的西南门户。辖29个乡镇,人口54万,面积3261平方公里。地处中低纬度,系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境内山清水秀,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为58.7%,环境优美,地域宽广,山、丘、圩、湖齐全,生态系统完整,加之深厚绵长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丰富厚重的旅游资源,造就了发展旅游业的独厚条件和优势 二.我县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追赶、奋力崛起、实现跨越”这一主题,按照“突出工业、建好县城、推进旅游、注重民生、促进和谐”的总体思路,团结全县人民抢抓机遇,着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商贸活县”发展战略,推进全县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和谐发展。2011年,全县经济继续保持稳健的运行态势,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4亿元,同比增长33.8%,完成财政收入3.46亿元,增长22.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0亿元,增长50.9%,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78亿元,增长36.0%,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亿元,增长18.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460元,增长16.5%。接待游客18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2亿元。与此同时,

社会保障、就业和再就业、公共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健康发展。 三.我县旅游重大项目建设情况 (一)旅游交通建设情况 环升金湖及通往历山、仙寓山〃南溪古寨旅游区、东流古文化区等重点景区景点旅游道路的建设使得我县旅游交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旅游交通大格局已初具雏形。特别是花园至洪方旅游公路的建成通车,打通了东至中部环线通道,使得仙寓山和南溪古寨两个景点间通行距离缩短了近百公里,促进了仙寓山〃南溪古寨旅游区的发展,同时也方便了沿线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几年来,全县各重点旅游景区水、电、通讯等项目投入也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提升。 (二)景区(点)的建设情况 历山景区2007年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仙寓山〃南溪古寨旅游区2008年评定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升金湖旅游开发不断升温,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升金湖湿地生态科普中心建设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并带动了周边“农家乐”、“渔家乐”兴起;乡村农家乐发展势头迅猛,青水湖畔旅游度假村、梅山农家乐、金湖山庄、观山洪苑、丁湖农家乐、观鹤艇鱼庄、锦园生态园等旅游项目先后建设运营;在建的池州市芙蓉山生态农业园、舜源农业文化科技生态园、马坑生态健身休闲基地、金鸡窠漂流、尧渡河漂流、西山天坑云石旅游区、飞龙大酒店、东流国际大酒店等项目有序推进。 三主要旅游景区、旅行社、星级饭店情况介绍

航空摄影地形测量技术情况总结报告

安徽省池州长九(神山)灰岩矿项目物流廊道工程地形测量 技术工作总结 批准: 审核: 校核: 编写: 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科研设计院 2016年3月

目录 一、任务概况 (3) 二、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3) 2.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3) 2.2飞行空域状况 (3) 2.3人员配备 (3) 2.4设备配备 (4) 三、摄区基本技术要求及技术依据 (4) 3.1基本技术要求 (4) 3.2成果规格、投影、坐标及高程系统 (5) 3.3技术依据 (5) 四、项目技术设计 (5) 4.1航摄设计用图 (5) 4.2摄影比例尺及地面分辨率的选择 (6) 4.3 航空摄影航高确定 (6) 4.4航摄仪的选择 (7) 4.5航摄分区及航线敷设 (9) 4.6航摄时间确定 (9) 五、航空摄影实施 (9) 5.1 航空摄影基本技术指标设计 (9) 5.2航摄准备 (9) 5.3航摄实施 (10) 六、飞行质量检查 (11) 6.1检查内容: (11) 6.2 成果质量检查 (11) 七、内业处理 (12) 7.1作业方法及作业流程 (12) 7.2空三加密 (12)

八、线划图作业 (13) 8.1成图的技术规格和精度 (13) 8.2、地形图符号及注记: (14) 8.3、地形图的精度: (14) 8.4、像片调绘 (14) 8.5、线划图作业实施 (16) 九、质量控制 (19) 9.1质量目标 (19) 9.2质量保证措施 (19) 9.3产品检验 (20) 十、上交测绘成果和资料清单 (20) 十一、附录 (20) 11.1 甲级测绘资质证书 (21) 11.2仪器检验证书 (22) 11.3 人员资质证书 (31)

美景导游解说词三篇

美景导游解说词三篇 美景导游解说词三篇 门坊端庄典雅。过了门坊呢下面大家看到的就是迎仙桥了,这座桥是修建于乾隆年间,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在这里呢大家随我一起踏上这座古桥我们一起步入仙境之中。#为大家整理的美景导游解说词资料,提供参考,欢迎的参阅。 美景导游解说词一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莲花佛国九华山旅游!下面呢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九华山的概况我们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是我们安徽省两山一湖黄金旅游区的主要景区。这里景色秀丽,古刹林立,与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浙江的普陀山并称为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 我们的九华山呢其实原来并不叫九华山。在唐朝的时候叫九子山,因为九华山山峰秀丽,高出云层的山峰有九座,因此叫做九子山。天宝年间,诗仙李白曾两次到过此地,先后写下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等千古佳句,九华山之名因此而得并且一直用到了今天。 九华山宗教活动历史悠久,道教最先在九华山发展,佛教更加兴盛。在唐朝开元年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航海东来,遍访名山,最后选在了我们的九华山修行。夜间露宿在山上的山洞里。渴了就喝山上的山泉水,饿了就吃山上的野生植物,黄精。最后在他99岁的时候圆寂。佛教界认为他生前苦行,圆寂后与佛经里所记载的地藏菩萨相合,尊为地藏菩萨应化,因他在未出家的时候姓金,所以大家都称为金地藏。九华山也就自此被辟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唐代后,九华山佛教声明渐著,经过历朝历代的修葺,到清代全山寺院已经有150多座了。祗圆寺,东崖寺,百岁宫,甘露寺四大丛林,香火之盛甲天下。改革开放以后,古老的佛山旧貌重辉。现有寺院90多座,僧侣600多人。是一个特色鲜明和有重要影响的佛教圣地。 下面我们进入的是九华街景区,首先就看到一座石门坊是大理石雕刻而成,高9米,是仿清的徽派建筑。横额上镌刻着康熙皇帝御书的九华圣境四个大字。中门两柱南北下方雕有石狮。门坊端庄典雅。过了门坊呢下面大家看到的就是迎仙桥了,这座桥是修建于乾隆年间,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在这里呢大家随我一起踏上这座古桥我们一起步入仙境之中!

池州建城始末与街巷今昔

xx建城始末与街巷今昔 池州建制始于汉武帝刘彻元封二年,即纪元前的109年。汉武帝雄才大略,拓展疆土,不遗余力。旧县治设今殷汇区石城村。以两山夹龙舒河对峙如城而得名。三国鼎立时属吴地,吴大帝孙权封功臣韩当为石城候,又任名将黄盖为石城长。 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因石城溪流澄碧,林木繁茂,山深幽静,四季如秋,改石城县为秋浦县。因此源于詹坡源头李村,经大演、唐村、七里、高坦,汇众多山涧溪河,倾泻而下东流入江的一条大河,也因秋浦县的建立而改名秋浦河。她养育了沿河两岸的千村万落的人民,孳繁生息,她是池州人民的母亲河。 江山依旧,朝代更迭.南北朝时,约公元502—557年,梁武帝萧衍的太子萧统(后封昭明太子)巡幸石城县,烹食河鱼,味极鲜美。且行宫傍河邻山,秀木参天,终岁如画。流连之余,遂称山为“秀山”,水为“贵池”,因此秋浦河又称为贵池水。 流光如驶,到了唐朝武德元年,唐高祖李渊在长安登基,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池州。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又废州改隶宣城。 荏苒至唐李豫即位的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当时的宰相李勉观察江西军事民情,因势利导,筹策安民,这就为池州的未来改变了面貌。 第一次建立xx城 原来李勉到江西以后,发现江西饶州的大盗方清和江南宣城的巨匪陈庄,一东一西相互勾结,经常在长江江面上,出没无常,劫杀商人和旅客,意图待机谋乱。为稳固唐朝的统治,安定社会,李勉就向朝廷上表举荐时任山西上邽主薄的李芃为他的判官,进入幕府为其筹谋划策,参谋军事。李芃字茂初,河北赵州人,在到职以后,数次在池州、宣州、江西饶州反复巡行视察,审时度势,深思熟虑,向李勉建议将秋浦县置池州,并将秋浦县治移迁距旧县治东北七十里的秋浦河南岸,择地建城,以扼守江南冲要,将方清、陈庄两股盗伙切断,使其不能汇合成患,而后分别剿除。李勉赏其才翰,用其计谋,根据他的

安徽池州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

一、市域概况 位于安徽省南部的池州市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安徽 省最重要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之一。池州市境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 便利,是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市区面积约为2342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60万。 二、产业现状 1. 纺织服装产业规模 池州市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拥有完善的产业链条和丰富的 人力资源。目前,该市的纺织服装企业超过5000家,从事纺织、染整、服装设计等相关行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0多家,年产值达到 100亿元以上,成为该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2. 产业布局 池州市的纺织服装产业主要集中在市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区的纺 织服装产业主要以小规模家庭作坊为主,主要从事加工业务;而经济 技术开发区则集中了一批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的纺织服装企业,涵盖 了纺纱、织造、染整、成衣加工等各个环节。

3. 产业特色 池州市的纺织服装产业以纺织原料加工和成衣生产为主,产品涵盖棉、毛、化纤等多种纺织品种。在成衣生产方面,该市以外贸出口为主, 部分企业还进行国内品牌销售。另外,池州市的纺织产业在技术创新、设计研发等方面也有一定的能力和优势。 三、面临的问题 1. 传统产业升级问题 尽管池州市的纺织服装产业规模庞大,但面临着技术落后、产业结构 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目前,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简单的加工 环节,缺乏自主研发和品牌运营能力,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 2. 环保压力 纺织服装产业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而池州市的一些纺织服 装企业在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方面仍相对滞后,产业发展面临着环保 压力。 3. 劳动力成本上升

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池州市的纺织服装企业也面临着用工成本的增加,这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四、发展建议 1. 产业升级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力度,提高产业附加值,拓展市场空间。政府可以出台扶持政策,鼓励企业进行产品升级和品牌建设,提高整体竞争力。 2. 提升环保意识 加强环保管理,推动池州市纺织服装产业绿色发展。政府可以引导企业改造污染设施,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加大环保投入,提高企业环保意识。 3. 促进转型升级 鼓励企业通过开展合作、整合资源,提升产业集裙的整体竞争力。可探索转变传统生产模式,积极拓展电子商务、智能制造等新兴业态。 五、展望

池州市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分析

池州市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分析 文章通过对池州现状水资源特点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揭示池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律,为池州社会经济发展科学配置水资源提供保障。 标签:池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 1池州市概况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从上至下有龙泉河、尧渡河、黄湓河、秋浦河、陵阳河、喇叭河、清溪河、九华河、大通河等主要河流。人均水资源量达到4168m3,亩均水资源量5707 m3,分别是安徽省平均水平的4.0倍和5.0倍,是安徽省水资源较为丰沛的城市。近年来“三生”用水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日趋增加,对水质及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水资源供需矛盾逐渐突出。文章通过对池州现状水资源特点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揭示池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律,为池州社会经济发展科学配置水资源提供保障。 2 水资源情况分析 (1)降水与蒸发 池州市多年平均面降雨量为1567.9mm,其中贵池区为1535.5mm,东至县为1536.3mm,石台县为1604.9mm,青阳县为1646.8mm。多年平均雨量分配年内极不均匀,年内最大月(6月)雨量占年总雨量的16.8%,多年平均蒸发量为876.6mm,最大年蒸发量是最小年的1.84倍, (2)水资源量 地表水资源量:全市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深795.5mm、地表水资源量为65.81亿m3。地下水资源量:全市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8.35亿m3。池州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67.48亿m3、频率为20%、50%、75%、95%的水资源总量分别为83.28亿m3、65.51亿m3、53.27亿m3、38.86亿m3。多年平均可利用总量为30.15亿m3。 (3)水质 河流水质 长江干流共有8个水质断面(点)(分别为:赣皖省界(香隅镇)、吉阳、曾家湖站、大渡口镇、黄湓河入江口、民生水厂取水口、梅龙镇(下)、青通河口上)进行了144次的采样监测,总代表河长167.5km,其中汛期60点次,非汛期84点次,水质全部维持在Ⅱ~Ⅲ类,水质状况良好。

安徽省概况

安徽省概况 简称皖,省会合肥市。17个地级市;44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56个县。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全省南北长约570千米,东西宽约450千米,总面积13.96万平方千米。2004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461万人;常住人口622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86万人。省内民族主要为汉族,汉族人口为5948.4万人,占99.3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37.6万人,占0.63%。长江和淮河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区。淮河以北为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中部江淮之间,山地岗丘逶迤曲折,丘波起伏,岗冲相间;长江两岸和巢湖周围地势低平,属于著名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皖南山区。 【导航】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1949年以后区划沿革安徽省概况 合肥市:庐阳区瑶海区蜀山区包河区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 芜湖市: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三山区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 蚌埠市:蚌山区龙子湖禹会区淮上区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 淮南市:田家庵大通区谢家集八公山潘集区凤台县 马鞍山市:雨山区金家庄花山区当涂县 淮北市: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濉溪县 铜陵市:铜官山狮子山郊区铜陵县 安庆市:迎江大观宜秀桐城怀宁枞阳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岳西 黄山市: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 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天长市明光市来安县全椒县定远县凤阳县 阜阳市:颍州区颍东区颍泉区界首市临泉县太和县阜南县颍上县 宿州市:埇桥区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 巢湖市:居巢区庐江县无为县含山县和县 六安市:金安区裕安区寿县霍邱县舒城县金寨县霍山县 亳州市:谯城区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 池州市: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 宣城市:宣州区宁国市郎溪县广德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 合肥市面积6911平方千米,人口445万人(2004年)。辖4个市辖区、3个县。 庐阳区面积140平方千米,人口40万。辖11个街道、1个镇、1个乡, 瑶海区面积189平方千米,人口40万。辖13个街道、1个镇、1个乡, 蜀山区面积129平方千米,人口37万。辖8个街道、2个镇, 包河区面积197平方千米,人口46万。辖5个街道、2个镇、2个乡, 长丰县面积1925平方千米,人口78万。辖8个镇、7个乡. 距合肥74.3公里 肥东县面积2145平方千米,人口107万。辖11个镇、6个乡、1个民族乡。.距合肥23公里 肥西县面积2186平方千米,人口96万。辖10个镇、4个乡,.距合肥13.27公里 芜湖市面积3325平方千米,人口224万(2003年)。辖4个市辖区、3个县。距省会191公里 镜湖区面积16平方千米,人口18万。辖11个街道 马塘区面积46平方千米,人口11万。辖3个街道、2个镇 新芜区面积17平方千米,人口24万。辖吉和街、北京路、滨江、银湖、长江路、汀棠、天门山7个街道办事处,50个社区。 鸠江区面积159平方千米,人口16万。辖8个街道 芜湖县面积943平方千米,人口54万。辖6个镇。距市区26.6公里。 繁昌县面积880平方千米,人口46万。辖5个镇、1个乡。距市区33.98公里。 南陵县面积1264平方千米,人口55万。辖8个镇。距市区47.2公里。

池州市九华黄精产业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池州市九华黄精产业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九华黄精是中国传统中药材中名贵的八珍之一,因其对人体健康的益处而备受青睐。池州市九华县是全国最大的九华黄精生产基地之一,该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和人民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分析九华黄精产业现状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从而为其发展提供指导。 一、现状 1.产业发展概况 九华县黄精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广泛。目前,九华县种植黄精的村庄已达到20余个,农民从事黄精种植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此外,九华县还建立了黄精加工厂,将黄精制成各种中成药制品,并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2.存在的问题 尽管九华黄精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以下原因,该产业仍存在一些问题。 (1)重量化耕作模式下的土地退化。九华黄精的品质取决于其生长环境,但长期的重量化耕作模式使得土地退化,影响了黄精的品质和产量。 (2)黄精的供应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黄精的种植面积虽然广泛,但由于土地退化等原因,九华黄精的供应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导致黄精价格居高不下。 (3)加工技术有待提高。九华县的黄精加工技术还有待提高,不能满足市场对于精细化制品的要求。 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针对九华县黄精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推广有机种植模式 针对九华黄精生长环境恶劣的情况,应该推广有机种植模式。有机种植模式可以改善土地质量,减缓土地退化,提高黄精品质,增加产量。 2.建立黄精交易平台 九华黄精供应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黄精交易平台解决。该平台可以对黄精进行分类并对接相关买家,通过这种方式提高黄精的销售效率和产业效益。 3.研发新产品,扩大黄精的应用范围

池州府志六县基本概况

池州府志六县基本概况 贵池县,附郭。东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五里。东至青阳县界五十五里,西至东流县界一百十五里,南至石埭县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安庆府桐城县界十五里。东南至青阳县界八十里,西北至东流县界一百里。汉置石城县,属丹阳郡。后汉因之。建安中,孙策徙丹阳都尉治此。晋初该属宣城郡,宋齐以后因之,隋开皇九年,废入南陵县,十九年,复置,改曰秋浦,仍属宣城郡。唐武德四年,于县置池州。贞观元年,州废,还属宣州,永泰元年,复为州治。五代杨吴顺义六年,始改名贵池,仍为州治,宋因之,元为池州路治,明为池州府治,本朝(清朝)因之。 青阳县。在府东八十里,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十四里。东至宁国府南陵县界六十五里,西至贵池县界二十五里,南至石埭县界六十九里,北至铜陵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宁国府泾县界六十里。西南至贵池县界四十里,东北至南陵县界五十里,西北至贵池县界十五里。汉陵阳、泾两县地,三国吴赤乌中分置临城县,晋属宣城郡,宋齐以后因之,隋平陈,废入南陵县,唐天宝元年,分泾、南陵、秋浦三线地置青阳县,属宣城郡,永泰元年,割属池州,五代南唐改属升州,宋开宝八年,还属池州,元属池州路,明属池州府,本朝因之。 铜陵县。在府东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东至宁国府南陵县界八十里,西至庐州府无为州界二十里,南至青阳县界七十里,北至太平府繁昌县界八十里。东南至南陵县界八十里,西南

至贵池县界四十里,东北至繁昌县界八十里,西北至无为州界二十里。汉陵阳、春谷两县地,三国吴临城县地,东晋后为定陵县地,梁为南陵县地,唐末分南陵县、义安县,属宣州。寻废为铜官治,南唐保大九年,始置铜陵县,属升州,宋开宝八年,改属池州,元属池州路,明属池州府,本朝因之。 石埭县。在府东南一百六十里,东西距一百三十五里,南北据四十五里,东至宁国府太平县界五里,西至贵池县界一百三十里,南至太平县界三十里。北至青阳县界十五里,东南至太平县界三十里,西南至徽州府祁门县界一百三十里,东北至青阳县界十五里,西北至青阳县界八十里。汉置陵阳县,属丹阳郡。后汉因之,晋初改属宣城郡,咸康四年,改曰广阳,宋齐以后因之,隋平陈,废入泾县,唐元泰二年,割秋浦、青阳、泾三县地,置石埭县,属池州。五代、宋因之,元属池州路,明属池州府,本朝因之。(按元和志云,割秋浦、青阳、泾三县地置石埭县;而旧唐地理志云,割秋浦、浮梁、黟三县地置;新唐书地理志云,析青阳、秋浦两县地置。今从元和至者,据隋书志云,泾有盖山、陵阳山,今盖山、陵阳山皆在石埭县境内,则石埭之兼有泾地可知)建德县。在府西南一百八十里,东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东至贵池县界六十里,西至东流县界二十里,南至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界一百二十里,北至东流县界四十里,东南至饶州府浮梁县界九十里,西南至江西九江府彭泽县界六十里,东北至东流县界三十里,西北至东流县界四十里。汉石城县地,唐初为秋浦县地,至德二载,始分置至德县,

安徽省自然和人文介绍

安徽省介绍 一、概况 安徽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原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省名取安庆府与徽州府名第一字为安徽。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 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亳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部,古寿春(今寿县)在春秋战国时曾为楚国首都。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面积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其中:淮河流域6.7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6.6 万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0.65万平方公里。 二、区划人口 安徽位于东经114°54′~119°37′与北纬29°41′~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安徽现设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巢湖、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17个省辖市,5个县级市,56个县。 2007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6757万人,常住人口6118万人,城镇化率38.7%。 三、地理位置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安徽清初属江南省,康熙6年(公元1667年),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分别流经安徽省长达416公里和430公里,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

沉降观测技术报告(分享借鉴)

密级:编号: 池州惠源阳光小区沉降观测 专业技术设计书 设计单位:池州新达测绘有限责任公司 年月日

池州惠源阳光小区沉降观测 专业技术设计书 测绘专业任务承担单位(盖章):设计负责人: 审核意见:主要设计人: 审核人: 年月日年月日 批准单位或部门(盖章): 审批意见: 审批人: 年月日

目录 一、任务概况和目的 (1) 二、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1) 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1) 2.已有资料情况......................................................................................................................... .. (1) 三、作业依据 (1) 四、成果(或产品)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 (1) 五、设计方案 (2) 1、本次观测所使用的仪器设备 (2) 2、作业的技术路线及流程 (3) 3、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 (4) 3.1基准点的布设和观测 (4) 3.2基本点的布设和观测 (4) 3.3观测点的布设 (4) 3.4基准点和观测点的个数 (5) 4、沉降测量的观测周期和观测要求 (5) 4.1观测周期 (6) 4.2观测预警............................................................................................................................. (6) 4.3观测要求............................................................................................................. ................. .. (6) 4.3.1仪器设置主要有 (6) 4.3.2测站限差参数设置 (6) 4.3.3作业设置 (7) 4.3.4通讯设置 (7) 4.3.5观测工作的实施 (7) 4.3.6作业技术要求及应遵守的事项......................................................................... ............... .. (8) 4.4数据处理............................................................................................................. ................ .. (9) 4.5手簿记录和计算的要求 (9) 5、上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 (9) 6、有关附录 (10)

池州体育馆结构设计分析

池州体育馆结构设计分析 1.工程概况 池州市体育馆位于安徽省池州城区南外环路南侧、长江路西侧。整体造型为九朵花瓣的“水中莲花”(寓意江南水乡及莲花佛国),主体三层,周围映衬水景景观,占地总面积约1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座位总数约5000座,总投资1.9亿元人民币。该体育馆具备承担国内国际单项比赛、全民健身、大型文艺演出、商贸会展等综合文体商贸活动功能。建筑最大高度为28.600m,平面为直径126m的圆形建筑。看台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以建筑物的中心为圆心按每10度为一个柱开间总共划分为36个开间,共三层高。中间场馆部分为标高5.400的一层混凝土框架结构,最大柱网为7.3x10.26m,屋盖为跨度为83.1m双层网壳结构;钢结构的莲花花瓣造型把整个体育馆包裹起来。整个建筑犹如盛开的莲花座落于水中央。

2.结构设计的主要问题 本工程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安徽省池州市,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 —200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第6.0.3条,观众座位≤6000座,为丙类建筑。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三级。 2.1 看台超长 由于看台部分为外直径为126m,内径为60.36m的环形结构,为

解决温度应力对结构的不利影响,将看台混凝土框架部分以伸缩缝兼抗震缝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结构部分;体育馆中间场馆部分为单层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使结构单元相对规则以及减小结构温度应力及地震的不利影响,因此沿看台的内径边设置伸缩缝兼抗震缝,将体育馆中间场馆部分与看台部分分开。使得各结构单元相对规整。 2.2 上部钢网壳与下部主体结构的连接 对于大跨度的结构来说,上部钢网壳与下部主体结构的连接方式不同,对由温度产生的连接处的内力影响很大。在设计中通过合理布置连接方式,尽可能减小温度产生的内力。本工程网壳的平面为规则的圆形,如果均采用固定铰支座,必然在径向对下部结构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且下部结构为三个独立的结构单元,如采用固定铰支座将会使下部各结构单元的不同震相位移通过上部钢网壳来传递,使得地震对钢网壳极为不利。因此采用橡胶弹性支座,以释放由温度产生的大部分应力及地震产生的位移,减少由地震和温度产生的对上部网壳的附加应力。 经过两种支座布置方案的计算分析,采用橡胶弹性支座的方案既可以减小结构的温度应力,同时又可以保证结构的位移和振型符合规范的要求。通过“放”的原则,合理布置连接方式,减小了温度产生的内力。 3.结构计算分析 结构计算分析分两个步骤:1)上、下部结构独立分开计算;2)整体结构计算分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