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6章 数据的分析(平均数)说课稿 (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6章数据的分析(平均数)说课稿(新版)湘教版

年级:

姓名:

《平均数》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平均数》。接下来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训练、说程序五个方面向大家做相关的解说。

一、说课标

新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加权平均数,了解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

依据课标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技能目标: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数学思考:经历用平均数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的观念。

解决问题:感受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在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加权平均数概念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本节课研究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考虑到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了解了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因此确定本节课的重点目标是:让学生感受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由于“权”在不同情境中表现意义不尽相同,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目标是:加权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关键:对“权”的理解.

二、说教材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考中占据20%的分数.从教

材编写特点来看,平均数在统计学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进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利用方差来研究数据离散情况时,也要用到平均数。可见平均数是统计内容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本节课的内容来看,平均数在本节课中主要涉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本节课重点是加权平均数,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设计中我安排了问题1,由师生共同探究完成,初步体会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接下来设计了例1,由小组合作完成,这道例题反映权是反映数据的重要程度. 而问题1中的权是指数据重复出现的次数,通过两道题的探究,让学生对权有了全面的认识.

三、说学生

八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愿意展示自己和帮助别人.同时经过初一阶段的学习和锻炼,已经具备基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知识层面上看,小学阶段已经学会计算多个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统计计算工作繁重,往往非一人力量所能完成,需要同学间合作完成,从本节内容来看,计算数据虽然不是很多,但同样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合理分配工作,合作完成任务。因此,在学习环节的设计中,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问题1中求北京队和广东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的计算就可以分给四个小组分别进行。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联系与区别,而非平均数的计算课,因此,在学习活动中要尽量减少计算工作,重点指导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反复体会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联系与区别以及对“权”的理解,最终学会合理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

四、说训练

为了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我设计了问题1和例1,通过具体计算求出每个问题中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通过对两个问题中计算结果的分析、判断,体会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的观念,进而达成数学思考目标.通过对小明计算做法的探究及例题中问题(2)的探究,感受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从而达成解决问题目标.为了达成情感态度目标,我设置了一道关于班级中平均每个家庭一周内扔垃圾袋数量的统计,使学生通过实际考察、统计、计算、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五、说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屏幕展示一副折线统计图的画面,唤起学生对七年级所学统计知识的记忆,同时针对统计图,提出几个问题,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本章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从而引出本章本节课题.这一环节设计在5分钟之内完成。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问题1:投影教材提供的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2011—2012 赛季冠亚军球队队员身高、年龄的表格,提出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分四组计算出运动员身高、年龄的平均数。

(2)各小组之间竞争回答,给予鼓励;

进而师生共同总结出求算术平均数的公式

想一想小明是

这样计算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的?平均年龄﹦(19×1+22×4+23×2+26×2+27×1+28×2+29×2+35×1)÷(1+4+2+2+1+2+2+1)﹦25.4(岁)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学生经过讨论后可知,这种做法还是根据算术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的,只是在求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了乘法,因此这是一种求算术平均数的简便方法,实际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

例1探究加权平均数

广告公司对参加应聘的三名策划人员从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进行测试,并提出问题: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第(1)(2)问中录用的人不一样说明了什么?从而认识由于测试的每一项的重要性不同,所以所占的比份也不同,计算出的平均数就不同,因此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教师结合例1给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目的:“想一想”是从算术平均数到加权平均数的一个台阶,想让学生顺利完成新知识的建构。例1是引导学生思考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平均数)的影响,以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加以诠释。追加问题(3)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0%:30%:10%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通过问题(3)认识权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

内容:随堂练习+第3题

目的:第1,2题是课本上的题,分别是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直接应用,巩固本节课的“双基”内容。第3题是补充的题,考查学生能否将大数据转化为小数据,用新的简便方法求出平均数,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学以致用求各小组的得分的平均分设计意图: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素材,将知识的学习置于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作为数据分析处理过程的一部分,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目的: 让学生归纳总结出本课的重、难点问题,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体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布置适当的作业,根据分层教学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作业分为A组题136页1、2题,设为必做题,面向全体;B组题139页第6题,设为选做题,面向学有余力的同学.

(六)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我设计了四个版面,第一版面是求算术平均数的公式,第二、三版面是问题1、例1,第四版面为学生演练区域。板书设计力求清晰明了,重点突出。使学生在课堂小结时能够通过板书,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全面,清晰的描述.

(七)说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中可能要出现的问题是1、在问题1的探究过程中,不能合理的分配小组成员的任务;这种情况要指导学生学会合理分工。2、个别学生可能没有计算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计算的速度,所以,要在课前告诉学生带计算器,或将计算的任务分散。3、学生对权的认识不够充分,这时,要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学生对权的理解。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6章 数据的分析(平均数)说课稿 (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6章数据的分析(平均数)说课稿(新版)湘教版 年级: 姓名:

《平均数》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平均数》。接下来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训练、说程序五个方面向大家做相关的解说。 一、说课标 新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加权平均数,了解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 依据课标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技能目标: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数学思考:经历用平均数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的观念。 解决问题:感受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在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加权平均数概念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本节课研究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考虑到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了解了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因此确定本节课的重点目标是:让学生感受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由于“权”在不同情境中表现意义不尽相同,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目标是:加权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关键:对“权”的理解. 二、说教材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考中占据20%的分数.从教

材编写特点来看,平均数在统计学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进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利用方差来研究数据离散情况时,也要用到平均数。可见平均数是统计内容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本节课的内容来看,平均数在本节课中主要涉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本节课重点是加权平均数,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设计中我安排了问题1,由师生共同探究完成,初步体会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接下来设计了例1,由小组合作完成,这道例题反映权是反映数据的重要程度. 而问题1中的权是指数据重复出现的次数,通过两道题的探究,让学生对权有了全面的认识. 三、说学生 八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愿意展示自己和帮助别人.同时经过初一阶段的学习和锻炼,已经具备基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知识层面上看,小学阶段已经学会计算多个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统计计算工作繁重,往往非一人力量所能完成,需要同学间合作完成,从本节内容来看,计算数据虽然不是很多,但同样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合理分配工作,合作完成任务。因此,在学习环节的设计中,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问题1中求北京队和广东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的计算就可以分给四个小组分别进行。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联系与区别,而非平均数的计算课,因此,在学习活动中要尽量减少计算工作,重点指导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反复体会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联系与区别以及对“权”的理解,最终学会合理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 四、说训练 为了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我设计了问题1和例1,通过具体计算求出每个问题中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通过对两个问题中计算结果的分析、判断,体会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的观念,进而达成数学思考目标.通过对小明计算做法的探究及例题中问题(2)的探究,感受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从而达成解决问题目标.为了达成情感态度目标,我设置了一道关于班级中平均每个家庭一周内扔垃圾袋数量的统计,使学生通过实际考察、统计、计算、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新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第六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课题:6.1.1平均数 学习目标: 1、认识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关系; 2、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与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悟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权数的性质,以及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其与普通平均数的区别。 学习过程: 一、 观察,创设问题情景。 甲、乙两组各有8名同学,测量他们的身高,得到下面两组数据(单位:米): 甲组:1.60,1.55,1.71,1.56,1.63,1.53,1.68,1.62。 乙组:1.60,1.64,1.60,1.60,1.64,1.68,1.68,1.68。 1、这两组数据有什么不同? A 、甲组中的8个数都不相同:每个数只出现一次。 B 、乙组中含有相同的数: 1.60出现3次 1.64出现2次,1.68出现3次,重复出现的次数(频数)不同,反映了数据之间的差异。 2、分别计算甲、乙两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A 、甲组同学的平均身高为: (1.60+1.55+1.71+1.56+1.63+1.53+1.68+1.62)÷8=1.61(米) B 、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为: (1.60+1.64+1.60+1.60+1.64+1.68+1.68+1.68)÷8=1.64(米) 3、想一想,计算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有没有别的方法? A 、重复出现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乙组同学的身高也可以这样计算: (1.60×3+1.64×2+1.68×3)÷8=1.64(米) B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式子也可以写成: (1.60×3+1.64×2+1.68×3) ×81 =1.60×833/8+1.64×82 +1.68×81 =1.64(米) 二、探索研究、建立数模 1、在乙数数据的8个数中: 频数 频率(比率) 1.60 有3个,占83 ;1.64 有2个,占41 ;1.68 有3个占83。 83,1/4,8 3分别表示1.60,1.64,1.68这3 个数在乙组数据的8个数中所占的比例,分别称它们为这3个数的权数。 A 、在乙组数据中: 1.60的权数是(83); 1.64的权数是(41 ); 1.68的权数 是(8 3 )。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加权平均数教案与反思

第2课时加权平均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 【知识与技能】 体会“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应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并能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获得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 进一步增强统计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权”的意义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权”的意义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1.数据2、3、4、1.5的平均数是______. 2.一次数学测验中,3名同学的数学成绩分别是60,80和100分,则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3.平均数有什么意义? 【教学说明】通过回顾旧知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在心理上产生亲近感,并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学校举行运动会,入场式中有七年级的一个队列,已知这个队共有100

人,每行10人,其中前面两行同学的平均身高都是160厘米,接着3行同学的平均身高都是155厘米,最后5行同学的平均身高都是150厘米.怎样求这个队列的平均身高? 解:(1)我们可以把这100名同学的身高加起来再除以100,就是平均身高. 你还有其它的计算办法吗? (2)这组数据中有许多相同的数,相同的数求和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所以可以这样来计算他们的平均身高: x =(160×20+155×30+150×50)÷100 =160×20100+155×30100+150×50100 =160×0.2+155×0.3+150×0.5 =153.5(cm). 【教学说明】通过此问题让学生意识到以前学的简单的算术平均数已经解决不了现在的问题,从而需要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此类问题. 2.在上面的算式中,0.2,0.3,0.5分别是160,155,150这三个数在数据组中所占的比例,分别称它们为这三个数权数. 160的权数是0.2; 155的权数是0.3; 150的权数是0.5. 153.5是160、155、150分别以0.2、0.3、0.5为权的加权平均数. 思考:一组数据中所有的权的和是多少?“权”可以是百分数或者分数吗? 3.有一组数据如下: 1.60、1.60、1.60、1.64、1.64、1.68、1.68、1.68 (1)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这组数据中1.60、1.64、1.68的权分别是多少?求出这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3)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有什么关系? :(1)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 1.603 1.642 1.6838 ⨯+⨯+⨯=1.64.

优品课件之七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材分析湘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材分析湘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材分析湘教版 平均数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认识平均 数的优、缺点. 2.正确运用平均数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 难点重点:平均数的意义及平均数的计算.难点: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你有金点子吗?某校有24人参加了“希望杯”数学课外活动小组,分成三组进行竞争,在一次“希望杯”初赛前进行了摸底考试,成绩如下:甲:80、79、81、82、90、85、94、98 乙: 90、83、78、84、82、96、97、80 丙:93、82、97、80、88、83、85、83 怎样比较这次考试三个小组的数学成绩呢?你 有金点子吗?如果新转来三个同学,他们曾经参加“希望杯”数学 考试的成绩分别是:李敏 88,王波 97 张瑶 82 如果你是甲组的组长,你最希望谁分到你这个组呢?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需要用到平均数,在小学我们学过平均数,但非常肤浅,现在我们继续学习平均数,希望通过学习,同学们能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平均数的意义某农业技术员试种了三个品种的棉花各10株,秋收时他清点了这30株棉花的结桃数如下表:甲种棉花 84,79,81,84,85,82,83,86,87,81 乙种棉花 85,84,89,79,81,91,79,76,82,84 丙种棉花 83,85,87,78,80,75,82,83,81,86 哪个品种较好?你准备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考考你,有 这样一则广告,请你先看看:急招服务员若干名,要求五官端正, 初中以上文化,本店员工平均工资1200元,包吃包住。联系人:李 小姐联系电话:1379797888 天河餐馆 2012年8月9日这则广告 的真实性如何呢?请看看天河餐馆员工的工资再议论吧。下面是天 河餐馆所有工作人员2012年10月份的工资.经理:4200元;会计:900元;厨师甲:1200元;厨师乙:1100元;杂工甲:780元;杂工乙:760元;服务员甲:820元;服务员乙:800元;服务员丙:780元. (1).计算他们的平均工资. (2).不计经理的工资,再求餐馆员工的月平均工资.上面的广告真实性如何?(用数 学眼光看问题不吃亏!)从这个例子你能看出平均数的优、缺点了吗?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数值的____值,它刻画了这组数据

2015年(新)湘教版七年级下第6章数据的分析小结与思考学案

第6章 数据的分析 小结与思考 一、知识回顾 1.本章我们学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四个统计概念。 2.举例说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的意义。 3.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值,他们从不同侧面刻画了数据的___________。 4.方差刻画的是数据的________________。 5.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含义相同吗? 6.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中位数的含义是什么? 7.如何求一组数据的方差?方差公式是什么? 二、引导学生阅读P155小结与复习的“注意”部分。 三、自我检测 1.填空题(每空5分,共30分) (1)一组数据5,5,5,5的平均数、中位数、方差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数据1,2,4,x 的平均数为2.5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________,方差是________。 (3)一组数据中有3个8,且8的权数为1 12,则这组数据的数据总个数为_________个。 2.选择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甲、乙两位同学期中考试的平均成绩都是85(每科满分都为100分),甲同学的成绩没有满分,但每门功课都在78分以上;而乙同学有满分科目,也有不及格科目,则他们期中考试成绩的方差情况可能是 ( ) A. 2 S 甲>2 S 乙 B. 2 S 甲<2 S 乙 C. 2 S 甲=2 S 乙 D.以上都有可能 (2)一组数据4,14,24分别以12、 13、16为权的加权平均数是 ( ) A. 14 B. 11 C.1312 D.2310 (3)一组数据有3个2、4个3、5个4,这组数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是 ( ) A. 163,3, 4 B. 163,4, 5 C. 163,3, 5 D . 163,4, 4 3.解答题(第1题16分,第2、3题各15分) (1)某体育用品商店销售9种服装,价格(单位:元)分别为: 60,120,60,135,230,197,60,266,186. ①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②该店宣传他们的服装售价处于低价位,因为60元的商品最多,你认为这种说法合理吗?

湘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 1.课题 平均数(2019年春)

第6章数据的分析 课题平均数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了解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及统计的意义. 2.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发展统计观念. 【学习重点】 平均数的意义及平均数的计算. 【学习难点】 正确运用平均数处理一些实际问题.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旧知回顾: 1.数1、2、3、4、5的平均数是3. 2.数3、7、2、1、4、X的平均数4,则X=7. 3.要知道九(1)班与九(2)班数学成绩怎样?我们怎样比较呢?解:比较他们的平均成绩.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平均数 (一)自主探究 阅读教材P137“动脑筋”,思考: 1.如何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

2.你发现这组数的平均数有什么特点? 答:1.用这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就是这组数的平均数; 2.平均数的大小,小于该组数据的最大数,大于该组数据的最小数. (二)合作探究 1.已知n 个数的和是56,平均数是8,则n =7. 2.已知一组数据a 1,a 2,a 3,a 4,a 5的平均数为8,求另一组数据a 1+10,a 2-10,a 3+10,a 4-10,a 5+10的平均数. 解:依题意可知,a 1+a 2+a 3+a 4+a 5=5×8=40, 所以x =15[(a 1+10)+(a 2-10)+(a 3+10)+(a 4-10)+(a 5+10)] =15(a 1+a 2+a 3+a 4+a 5+10) =10. 归纳:一般地,如果有n 个数x 1,x 2,…,x n ,那么x =1n (x 1+x 2+…+x n ),叫做这n 个数 的平均数,也叫“算术平均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一个代表值,它刻画了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x 读作“x 拔”. 知识模块二 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一)自主探究 阅读教材P 138例1,完成下列内容. 1.若7名学生的体重(kg )分别是:40,42,43,45,47,47,58,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C ) A .44 B .45 C .46 D .47 2.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知识竞赛”活动中,小明的分数是97,小红的分数是94,其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6章 数据的分析(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技巧) 湘教版

三数话“长短” 统计是与数据打交道,整理数据的工作量较大,计算比较麻烦,学习时务必耐心、仔细,否则容易出错。即使用计算器计算也须细心,因为只要错输入一个数据就会影响到所得结果. 要从总体上去认识平均数与中位数、众数的特征,将它们合在一起,就可使我们对样本的情况有一清楚、全面的认识。 例。某学校对初中毕业班经过初步比较后,决定从初三(1)、(4)、(8)班这三个班中推荐一个班为市级先进班集体的候选班.现对这三个班进行综合素质考评,下表是它们五项素质考评的得分表(以分为单位),每项满分为10分. (1)请问各班五项考评分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哪个统计量不能反映三个班的考评结果的差异?并从中选择一个能反映差异的统计量将他们得分进行排序; (2)根据你对表中五个项目的重要程度的认识,设定一个各项

考评内容的占分比例(比例的各项须满足:①均为整数;②总和为10;③不全相同),按这个比例对各班的得分重新计算,比较出大小关系,并从中推荐一个得分最高的班级作为市级先进班集体的候选班. 解析:(1)设P 1、P 4、P 8顺次为3个班考评分的平均数; W 1、W 4、W 8顺次为3个班考评分的中位数; Z 1、Z 4、Z 8顺次为3个班考评分的众数。 则:P 1=51(10+10+6+10+7)=8.6(分), P 4=51(8+8+8+9+10)=8。6(分), P 8=51(9+10+9+6+9)=8。6(分)。 W 1=10(分),W 4=8(分),W 8=9(分). (Z 1=10(分),Z 4=8(分),Z 8=9(分)) ∴平均数不能反映这3个班的考评结果的差异,而用中位数(或众数)能反映差异, 且W 1>W 8〉W 4(Z 1〉Z 8〉Z 4). (2)(给出一种参考答案)选定: 行为规范:学习成绩:校运动会:艺术获奖:劳动卫生=3:2:3:1:1 设K 1、K 4、K 8顺次为3个班的考评分,则: K 1=0.3×10+0.2×10+0。3×6+0。1×10+0。1×7=8。5, K 4=0.3×10+0。2×8+0。3×8+0。1×9+0。1×8=8。7, K 8=0.3×9+0.2×10+0.3×9+0。1×6+0。1×9=8。9.

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6章 数据的分析 6.2方差》教案_32

6.2方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体会方差能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 2、能根据方差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判断。 过程与方法:通过描述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对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热情,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方差的概念和计算。 难点:方差如何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1、择一城而居 下面两幅图是两座城市某段时期的每天气温情况,若让你选择一座城市居住,你会选择那一座城市? 甲地气温波动较大,乙地气温较为集中。 (设计目的:让学生对数据的离散程度有初步的感知)

二、问题探究 1、问题:黄老师的烦恼 班上要选派两名同学参加某项比赛,初步定在甲、乙两位同学上。对这两位同学的几次测试成绩如下: 同学们觉得选谁好呢? 选甲:只有一次高分,但只有一次低分。 选乙:有两次高分,但低分也有两次。 (在学生各抒己见时,引导学生计算平均数) 经计算这两位同学几次测试的平均分都是90,有什么更具有说服力的办法呢?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位同学的分式在折线统计图上的分布: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这两组数据的趋势。 发现:甲的分数波动小,而且是平稳上升的趋势;乙的分数波动较大,有下降的趋势。 综合得出:选甲,因为甲的成绩稳定。 我们这里说到了“稳定”,那么什么是数据的稳定性呢? 一组数据中的数与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偏离程度是数据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或波动大小。既是数据的稳定性,例如,甲、乙两位甲8590909095 乙9585958590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6章《数据的分析》复习教案

数据的分析 基础盘点 1. 新星中学的学生在为玉树地震献爱心的活动中,将省下的零用钱捐给了灾区,各班捐款数额(单位:元)如下:99,101,103,97,98,102,96,104,95,105,则该校平均每班捐款()A.98元 B.99元 C.100元 D.101元 2. 为了调查某一路口某时段的汽车流量,记录了15天同一时段通过该路口的汽车辆数,其中有2天是142辆,2天是145辆,6天是156辆,5天是157辆.那么这15天在该时段通过该路口的汽车平均辆数为() A.146辆 B.150辆 C.153辆 D. 600辆 3. 某班七个合作学习小组人数如下:5,5,6,,7,7,8. 已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6,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A.7 B.6 C.5.5 D.5 4. 对于数据组3,3,2,3,6,3,10,3,6,3,2.①这组数据的众数是3;②这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的数值不等;③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数值相等;④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与众数的数值相等.其中正确结论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考点呈现 考点1 算术平均数 例1(2011年温州市)某校艺术节演出中,5位评委给某个节目打分如下:9分,9.3分,8.9分,8.7分,9.1分,则该节目的平均得分是___分. 分析:将这5位评委的给分相加,再除以5,即得该节目的平均得分. 解:依题意,得该节目的平均得分=(9+9.3+8.9+8.7+9.1)=9(分). 考点2 中位数、众数 例2有9名同学参加歌咏比赛,他们的预赛成绩各不相同,现取其中前4名参加决赛,小红同学在知道自己成绩的情况下,要判断自己能否进入决赛,还需要知道这9名同学成绩的()A.众数 B.中位数 C.平均数 D.前面一名学生的分数 解析:本题考查数据的分析.根据题意,要想进入前4名,必须知道第5名的成绩,也就是中位数.所以选B. 例3(2011年贵阳市)某市甲、乙、丙、丁四支中学生足球队在市级联赛中进球数分别为:7,7,6,5,则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A.5 B.6 C.7 D.6.5 分析:找出这四个数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即得. 解:因为这四个数中7出现了2次,次数最多,所以这组数据的众数是7.故选C. 级200名学生民主投票,每人只能推荐一人(不设弃权票),选出了票数最多的甲、乙、丙三人,投票结果统计如图3,其次,对三名候选人进行了笔试和面试两项测试,各项成绩如下表所示: 图1是某同学根据上表绘制的一个不完整的条形图. 请你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补全图1和图2. (2)请计算每名候选人的得票数. (3)若每名候选人得一票记1分,投票、笔试、面试三项得分按照2∶5∶3的比确定,计算三名候选人的平均成绩,成绩高的将被录取,应该录取谁?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6章 数据的分析说课稿 湘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6章数据的分析说课稿湘教版 年级: 姓名:

《数据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章内容是八年级数学最后一章,与八年数学下册前几章没什么联系,但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考查数据,分析数据,培养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本节课是在已学的基础上进行本章的知识小结。本节课的学习还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合作交流等能力,加强学生对类比、归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领会掌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2、学习目标: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平均数、方差的计算公式,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极差,能进行计算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能力目标: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逐步具有观察、猜想、推理、归纳和合作学习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3、教学重、难点:重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的归纳及其应用。难点: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突破难点策略: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助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丰富、思维积极的状态中进行探究学习,组织好合作学习,并对合作过程进行引导,使学生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平均数的一些初步知识,且在学科实验中经常用到数据分析,对于阳光教学模式已基本掌握,他们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讲解问题,并能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答题质疑。并且学生多数能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之中,愿意走向讲台占领学习的主阵地。 三、教法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为了顺利达到这一目标,引导学生探索性学习,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了阳光教学模式。“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评价——实践应用——反思归纳”的教学途径,力求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6.1.1 第1课时 平均数教案

6.1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6.1.1 平均数 第1课时 平均数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含义;(重点) 2.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小明的爸爸体重60千克,妈妈45千克,小明15千克,小明的妹妹10千克,你知道他们一家四口的平均体重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平均数 某班第一小组一次数学测验成绩如下(单位:分):86,91,100,72,93,89,90, 85,75,95,则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________. 解析:平均成绩为110 ×(86+91+100+72+93+89+90+85+75+95)=87.6(分).故答案为87.6分. 方法总结:求平均数时,先求出这组数据的总和,然后用这个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探究点二:平均数的应用 【类型一】 已知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某一个数据 如果一组数据3,7,2,a ,4,6的平均数是5,则a 的值是( ) A .8 B .5 C .4 D .3 解析:∵数据3,7,2,a ,4,6的平均数是5,∴(3+7+2+a +4+6)÷6=5,解得a = 8.故选A. 方法总结: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和已知条件列出方程求解. 【类型二】 已知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新数据的平均数

已知一组数据x 1、x 2、x 3、x 4、x 5的平均数是5,则另一组新数据x 1+1、x 2+2、x 3+3、x 4+4、x 5+5的平均数是( ) A .6 B .8 C .10 D .无法计算 解析:∵x 1、x 2、x 3、x 4、x 5的平均数为5,∴x 1+x 2+x 3+x 4+x 5=5×5=25,∴x 1+1、x 2+2、x 3+3、x 4+4、x 5+5的平均数为(x 1+1+x 2+2+x 3+3+x 4+4+x 5+5)÷5=(25+15)÷5=8.故选B. 方法总结: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用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表示另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类型三】 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为了从甲、乙两名同学中选拔一人参加电脑知识竞赛,在相同条件下对他们的电 脑知识进行了5次测验,成绩如下表(单位:分): (1)计算这两名同学的平均成绩? (2)哪名同学的成绩较好? 解析:(1)用每人的总成绩除以5求得平均成绩;(2)比较两人的平均成绩即可. 解:(1)甲的平均成绩为15×(79+84+90+86+81)=84(分),乙的平均成绩为15 ×(82+84+85+85+79)=83(分); (2)因为84>83,所以甲的成绩较好. 方法总结:一定条件下,可以用平均数衡量成绩的优劣. 三、板书设计 平均数=数据总和÷数据总个数. 本节课学习了如何求平均数,平均数是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比较容易理解.在学习中让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018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1.1《加权平均数》学案

第6章数据的分析 6.1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6.1.1 平均数 第2课时加权平均数 学习目标: 1.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2.能灵活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学一学:仔细阅读教材P139至P140的内容,解决下面的问题: 说一说:1. 是权数 3.是加权平均数议一议:某地区危旧房改造过程中,有20户三口之家改造前人均居住面积不足2,,改 则改造后这20户居民的人平均居住面积是多少 做一做: 1.有一组数据如下: 1.58 1.58 1.58 1.62 1.62 1.64 1.64 1.60 1.60 1.60 (1)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 这组数据中1.58 1.62 1.64 1.62的权数分别是多少? (3)求出这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2.求21、35、42、56的加权平均数 (1) (2)以0.4 0.3 0.1 0.2 为权

合作探究——不议不讲 互动探究一:某年级周评比按学校的班级评比制度执行,由出勤、卫生、纪律、学习四个组成,下面是三个班在某一周所得的成绩: 绩,那个班的成绩最好? 互动探究二:某医药超市想招收一名收银员,经过初试有三位参加最后的素质测评,素质测评包括计算机、商品知识、语言三项,他们取得的成绩如下: 3、2、1,问这三人中谁被录取? 【归纳总结】 1、权数在总体中可反映各部分所占的权数越_____ 的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也就越,它对加权平均数的影响也就越 2、平均数可以反映数据的一般水平,(类似中位数)的_____________,

(类似众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整体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在实际应用中有它的局限性,如:波动大小、离散程度等等 3、f1x1 +f2 x 2x+f3 x 3 +……+f n x n (其中f1 + f2 + f 3 +…..+f n = 1 )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6章 数据的分析含答案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6章数据的 分析含答案 一、单选题(共15题,共计45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位数就是一组数据中最中间的一个数 B. 这组数据的众数是9 C.如果的平均数是1,那么 D.一组数据的方差是这组数据的极差的平方 2、数学小组的同学为了解“阅读经典”活动的开展情况,随机调查了50名同学,对他们一周的阅读时间进行了统计,并绘制成下图.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A.中位数和众数都是8小时 B.中位数是25人,众数是20人 C.中位数是13人,众数是20人, D.中位数是6小时,众数是8小时 3、在从小到大排列的五个整数中,中位数是2,唯一的众数是4,则这五个数和的最大值是() A.11 B.12 C.13 D.14 4、对于一组统计数据3,3,6,5,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众数是3 B.平均数是4 C.方差是1.6 D.中位数是6 5、甲、乙、丙、丁四人进行射击测试,每人10次射击成绩的平均数都是9.3环,方差分别为S =0.56,S =0.60,S =0.50,S =0.45,则成绩最稳定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6、某射击俱乐部将11名成员在某次射击训练中取得的成绩制成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由图可知,11名成员射击成绩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A.8,9 B.8,8 C.8,10 D.9,8 7、我区某中学组织的全校师生迎“五四”诗词大赛中,25名参赛同学的得分情况如图所示。这些同学成绩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A.96分,98分 B.97分,98分 C.98分,96分 D.97分,96分 8、为了解某班学生每天使用零花钱的情况,小明随机查了15名同学,结果如下表: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6章 数据的分析知识点梳理湘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6章数据的分析知识点梳理湘教版 年级: 姓名: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一、知识点讲解: 1.平均数: (1)算术平均数:一组数据中,有n 个数据,则它们的算术平均数为 n x x x x n +++= 21. (2)加权平均数: 若在一组数字中,出现次,出现次,…,出现次,那么 叫做、、…、的加权平均数。其中,、、…、分别是、、…、的权. 权的理解:反映了某个数据在整个数据中的重要程度。 权的表示方法:比、百分比、频数(人数、个数、次数等)。 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4.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与联系 相同点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都是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都可用来反映数据的一般水平;都可用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不同点 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定义不同 平均数: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 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2)、求法不同 平均数:用所有数据相加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需要计算才得求出。 中位数:将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个数是奇数,则处于最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它的求出不需或只需简单的计算。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不必计算就可求出。 3)、个数不同 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和中位数都具有惟一性,但众数有时不具有惟一性。在一组数据中,可能不止一个众数,也可能没有众数。 4)、代表不同 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大小,常用来一代表数据的总体 “平均水平”。 中位数:像一条分界线,将数据分成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因此用来代表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 众数:反映了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用来代表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 这三个统计量虽反映有所不同,但都可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都可作为数据一般水平的代表。 5)、特点不同 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主要缺点是易受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_2020春最新精品教案:6_1_1_第2课时_加权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精品教案 课题 6.1.1.2 加权平均数单元第六单元学科数学年级七年级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会利用平均数的概念,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会用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 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审美观。 重点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正确的选用平均数或加权平均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回顾知识 +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前面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平均数 的相关知识。在我们今天学习加权平均数之前,我们一 起回顾我们之前学过的知识。 1.一般地,若n个数x1,x2,…,x n,则12n x x x n +++ 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记作“x”,读作“x拔” 2.算术平均数的表示方法: 12 1 () n x x x x n =+++ 3.算术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一个代表 值,它刻画了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问题:学校举行运动会,入场 式中有七年级的一个队列.已知这个队列共100人,排成 10行,每行10人.其中前两行同学的身高都是160cm, 接着3行同学的身高都是155cm,最后5行同学的身高 都是150cm.怎样求这个队列的平均身高? 可以发现:100名同学的身高有100个数,把它们加 起来再除以100,就得到平均数.这组数据中有许多相同 的数,相同的数求和可用乘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并回 答问题。并跟着 教师的讲解思 路思考问题,并 探究知识。 导入新课, 利用导入 的例子引 起学生的 注意力。

最新课标XJ湘教版 七年级数学 下册第二学期(导学案)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6.1.2 中位数

6.1.2 中位数 学习目标: 1、掌握中位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掌握中位数的意义; 3、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学一学:仔细阅读教材P142至P143的内容,解决下面的问题: 说一说:什么是中位数: (1) (2) 做一做: 1.求下列两组数据的中位数: (1)19 13 12 17 16 14 13 (2)253 234 245 256 229 244 265 239 2.某小组进行跳绳比赛,每个成员1分钟时间跳得次数如下: 234 133 128 92 113 116 182 125 92 ①分别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②你认为平均数、中位数哪一个能更好地反映这组同学的跳绳水平?

3.在一次英语考试中,11名同学得分如下:80 7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90 请指出这次英语考试中,11名同学得分的中位数和众数。 填一填: 1、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六位评委给3号选手的评分如下:90,96,91,96,95,94,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__________. 2、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中位数. 3、数据11,9,7,10,14,7,6,5的中位数是______ 。 4、三班的5位同学在“救助贫困学生”捐款活动中,捐款数如下(单位:元):8,3,8,2,4,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___________. 合作探究——不议不讲 互动探究一:请你当厂长某鞋厂生产销售了一批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计算30双女鞋尺寸的平均数、中位数。

庆城县一中七年级数学下册第6章数据的分析章末复习教案新版湘教版2

章末复习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掌握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的计算方法,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具体涵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及其计算,能够在具体问题中,理解其统计意义. 【情感态度】 通过接触生活中的数据信息,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梳理、整合本章所学内容,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教学难点】 加强对各统计量意义的理解. 一、知识结构 【教学说明】通过引导学生复习总结知识结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章知识的理解. 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 1.平均数: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数值的代表值,它刻画了这组数据整体的平均水平. 2.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如果这组数据有奇数个,则中间的这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这组数据有偶数个,则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众数: 在一组数据中,把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一组数据的众数可以不止一个. 4.方差: 设一组数据为x 1,x 2,……,x n ,各数据与平均数x 之差的平方的平均值,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记作:s 2. 方差公式:2 222 12()()(1 )n s x x x x x x n =++⋯+[---] 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小,说明这组数据离散程度或波动的程度就越小,这组数据也就越稳定. 5.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的特点: 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主要缺点是易受极端值的影响,这里的极端值是指偏大或偏小数,当出现偏大数时,平均数将会被抬高,当出现偏小数时,平均数会降低. 中位数: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没有影响;它是一组数据中间位置上的代表值,不受数据极端值的影响. 众数:与数据出现的次数有关,着重于对各数据出现的次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其缺点是具有不惟一性,一组数据中可能会有一个众数,也可能会有多个或没有众数. 方差:方差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数据的分散程度,反映的是数据相对于其平均数的平均偏离程度.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回顾本章知识点,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本章知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典例精析,复习新知 例1 某校五个绿化小组一天植树的棵数如下:10,10,12,x ,8.已知这组数据的众数与平均数相等,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C) A.8 B.9 C.10 D.12 例2甲、乙两班举行电脑汉字输入比赛,参赛学生每分输入汉字的个数统计结果如下表:

新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第六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课题:6.1.1平均数 学习目标: 1、认识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关系; 2、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与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悟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权数的性质,以及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其与普通平均数的区别。 学习过程: 一、 观察,创设问题情景。 甲、乙两组各有8名同学,测量他们的身高,得到下面两组数据(单位:米): 甲组:1.60,1.55,1.71,1.56,1.63,1.53,1.68,1.62。 乙组:1.60,1.64,1.60,1.60,1.64,1.68,1.68,1.68。 1、这两组数据有什么不同? A 、甲组中的8个数都不相同:每个数只出现一次。 B 、乙组中含有相同的数: 1.60出现3次 1.64出现2次,1.68出现3次,重复出现的次数(频数)不同,反映了数据之间的差异。 2、分别计算甲、乙两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A 、甲组同学的平均身高为: (1.60+1.55+1.71+1.56+1.63+1.53+1.68+1.62)÷8=1.61(米) B 、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为: (1.60+1.64+1.60+1.60+1.64+1.68+1.68+1.68)÷8=1.64(米) 3、想一想,计算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有没有别的方法? A 、重复出现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乙组同学的身高也可以这样计算: (1.60×3+1.64×2+1.68×3)÷8=1.64(米) B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式子也可以写成: (1.60×3+1.64×2+1.68×3) ×81 =1.60×833/8+1.64×82 +1.68×81 =1.64(米) 二、探索研究、建立数模 1、在乙数数据的8个数中: 频数 频率(比率) 1.60 有3个,占83 ;1.64 有2个,占41 ;1.68 有3个占83。 83,1/4,8 3分别表示1.60,1.64,1.68这3 个数在乙组数据的8个数中所占的比例,分别称它们为这3个数的权数。 A 、在乙组数据中: 1.60的权数是(83); 1.64的权数是(41 ); 1.68的权数 是(8 3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