蒽及醌类成分文献综述

蒽及醌类成分分析

摘要: 综述蒽醌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的最新进展,包括荧光分析法、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毛细管电泳法(CE)、质谱联用法等,举例证明了每种分析方法的特点,为富含蒽醌类成分的药材和制剂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 蒽醌类荧光分析法分光光度法HPLC CE 质谱联用法

醌类化合物[1,2]是天然产物中一类比较重要的活性成分,是指分子内具有不饱和环二酮(醌式结构)或容易转变成这样结构的天然有机化合物。醌类化合物主要包括苯醌、萘醌、菲醌、蒽醌等类型;蒽醌类成分包括蒽醌衍生物及其不同程度的还原产物,例如氧化蒽酚、蒽酚、蒽酮以及蒽酮的双聚物等。蒽醌类化合物一般为黄色、橙色或红色,许多蒽醌类化合物具有生理活性。蒽醌类化合物大致分布在30余科的高等植物中,含量较多的有蓼科、鼠李科、茜草科、豆科、百合科、玄参科等,在地衣类和真菌中也有发现。各种蒽醌及其苷都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 主要表现为降血脂、降胆固醇、利尿、抗氧化、抗过氧化等重要作用。但是蒽醌类化合物也有多种毒性作用, 主要引起胃肠的各种不适, 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胃肠出血、呼吸困难、心悸和流体损耗。因此各种类型中成药、保健品中蒽醌类物质的质量控制十分重要。目前分析蒽醌类成分含量的方法有荧光分析法、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毛细管电泳法(CE)、质谱联用法等, 本文就其进展进行概述。

1、荧光分析法荧光分析法是材料元素分析的一种方法,它是利用一定波长的x射线照射材料,元素处于激发态,从而产激发出光子,形成一种荧光x射线。由于不同元素的激发态的能量大小不一样,所以产生的荧光x射线不同,进而根据荧光x射线的波长和强度,得出元素的种类和含量。物质的相对荧光光谱可作为定性和定量分析的重要手段, 蒽

醌类属于多环芳烃,有较强的荧光。荧光分析法的灵敏度高、选择性好、专属性强、信息量丰富、检测限低等优点, 已被广泛用于药物的测定工作。物质的相对荧光光谱可作为定性和定量分析的重要手段, 蒽醌类属于多环芳烃, 有较强的荧光。相对于经典荧光法, 同步荧光法在提高选择性和灵敏度等方面均有显著效果,更适合于混合物的直接分析。陈伟、林新华、黄丽英、罗红斌[3]等应用等吸收点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对芦荟中芦荟苷含量测定进行研究。方法: 依据芦荟苷与芦荟大黄素的光谱特

征,361.4nm为测定波长, 480.9nm 为参比波长。结果: 芦荟苷线性范围1×10-6~ 1×10-4mol/L, 回收率为97. 4%~101.6%,RS为D 0. 55%~0.74%, 芦荟大黄素对测定不干扰结论: 本方法简便可靠,重现性好, 为芦荟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及质量控制等提供新的方法和重要依据。

2、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光度或发光强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在分光光度计中,将不同波长的光连续地照射到一定浓度的样品溶液时,便可得到与众不同波长相对应的吸收强度。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蒽类成分的含量, 常以1,8- 二羟基蒽醌为参考标准,利用蒽醌类成分在碱性溶液中变红的反应, 进行测定, 此法的关键在于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及显色。Paris 等认为中药大黄,以硫酸水解,氯仿提取较好,用乙醚提取则杂质较多。一般以5%氢氧化钠- 2%氢氧化氨(1:1) 的混合液为显色剂,因其稳定性差,不同时间吸收度不同,从而影响结果。陈军等[4]、马长清等[5]对分光光度法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 稳定性好, 不易受日光照射影响,弥补了碱液法显色后不稳定、易衰减的缺点。林新华等[6]运用双波长标准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芦荟中蒽醌

类化合物芦荟大黄素甙和芦荟大黄素的含量, 达到改善选择性又不降低灵敏度的目的, 样品加标回收率均在100%±5%范围内。

3、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HPLC是近年来发展最快和使用最广的分析方法, 具有分离效能高、分析速度快、选择性好和检测灵敏度高等优点, 在有效成分定量分析中最为常用,其中又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应用最广。

钱启辉, 田莉, 陈象清[7]等人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肠必清肠溶颗粒剂中番泻苷A、B含量。实验以C18 柱为分析柱, 以50%乙腈(含

0.25mmol/ L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0.25mmol/L磷酸二氢钠,每200ml 加入冰醋酸75μl)为流动相,流速为1ml/min, 检测波长为270nm。结果:在0.25 μg/ml~80.0 μg/ml浓度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番泻苷A:

r=0.9997; 番泻苷B:r=0.9997), 番泻苷A、番泻苷B测定方法重现性较好( RSD<2%) 的紧密度均<2%,回收率均>98%。

朱铁梁, 张静泽, 高文远, 陈虹[8]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测定大黄和大黄甘草汤样品中水解蒽醌和游离蒽醌的含量。使用的色谱柱为Kromasil C18 (250 mm×4.6 mm,5μm);流动相:A相甲醇;B相1%冰醋酸溶剂系统,线性梯度洗脱,流速 1.0 ml/min ,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35 ℃。结果:本文建立了HPLC方法检测并比较大黄和大黄甘草汤中结合型蒽醌以及游离型蒽醌的含量,精密度、重复性以及稳定性RSD均小于3% ,加样回收率为97.39%~104.43%。研究结果表明大黄药材单煎或与甘草合煎样品中检测到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及大黄素甲醚5个共有峰,其含量分别为大黄中游离型蒽醌总量为( 10.383

±0.114 ) mg/g,结合型蒽醌总量为( 7.315 ±0.082 )mg/g;而大黄甘草汤中游离型蒽醌总量为 (12 .587 ±0.112)mg/g,结合型蒽醌总量为

( 8.299 ± 0.054 )mg/g,大黄单味药材相及与甘草配伍后样品中蒽醌类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大岛俊幸等[9]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何首乌和夜交藤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及大黄酸等蒽醌成

分进行定量分析,以TSK- gel 80Ts 为固定相,甲醇- 水- 磷酸(720:280: 1)为流动相。样品用70%甲醇提取浓缩后用氯仿萃取, 可分离出游离型和结合型蒽醌的定量用试液。以往, 是根据总蒽醌含量和游离型蒽醌含量的差值求得结合型蒽醌的含量, 而本文是在同一样品中直接测定结合型和游离型蒽醌的含量,此法也适于测定其它含蒽醌类成分的生药。

4、毛细管电泳法( CE)

4.1毛细管区带电泳法(CZE)

毛细管区带电泳法(CZE)又称毛细管区带电泳自由溶液电泳, 是毛

细管电泳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分离模式。它的分离依据是基于试样组分质荷比的差异。

Junko Koyama等[10]利用环式糊精(CD)改造的毛细管区带电泳法对天然药物中大黄素、大黄酸及其糖苷进行同时测定,电解液由0.03mol/L 四硼酸钠中加入适当体积的10%氢氧化钠、0.005mol/L α- CD和10%乙腈组成。大黄素、大黄素- 8-β- D- 糖苷、大黄酚、大黄酚- 8-β- D- 糖苷的线性范围分别为5~50、25~150、5~75、50~500μg/ml , 大黄素和大黄酚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6.1%~105.3%、99.2%~103.3%。

4.2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MEKC)

MEKC是将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加到缓冲液中, 如果浓度达到或超过临界胶束浓度, 表面活性剂的单体就结合形成胶束, 而溶质则在流动的水相和起固定相作用的胶束相之间分配, 并由于其在胶束中不同的保留能力而产生差速迁移。大黄中的5种蒽醌类衍生物能在10min内,在含有25mmol/L脱氧胆酸钠的50mmol/L硼酸- 氢氧化钠(pH=11)缓冲溶液中成功分离, 但其中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重现性不佳。此方法回收率高于90%,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的检测限分别为0.66 、0.94 、0.96 μg/ml , 线性范围分别为 2.64~21.12、

5.64~5

6.4、4.80~33.60μ/ml , 加标回收率分别为

90.61%( RSD=1.45%) 、93.39%( RSD=1.21%) 、92.31%(RSD=1.10%), 日内和日间重现性RSD在0.96%~1.85%之间。此方法分析时间短,所需样品量少,抗污染及抗干扰能力较高,故分析中草药较合适[11]。

刘训红, 李俊松, 张月婵, 蔡宝昌, 尹娣等[12] , 建立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MEKC-DAD同) 时测定大黄及其炮制品中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及大黄素甲醚含量。选择胶束电动毛细管电泳分离模式, 用未涂渍标准熔融石英毛细管(75 μ×64.5cm,有效长度56cm)为分离通道,以25mmol.L-1硼砂-25mmol.L -1 SDS -10%乙腈(pH10.90)为背景电解质溶液,运行电压为12kV,运行温度为24℃,检测波长为254nm,压力进样为5kPa,5s 。结果: 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及大黄素甲醚浓度分别在 2.4 ~47.0,2.4 ~48.4,2.1 ~

41.4,1.9 ~37.0,3.8 ~75.0 μ g/ml 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 r

≥0.9994 ) ,加样回收率( n=5)分别为99.5%(RSD

=3.7%),101.4%(RSD=2.4%),98.5%(RSD=3.8%),101.3%(RSD=3.9%),101.4%(RSD= 3.1% ) 。说明该方法简单、准确, 重现性好, 可用于大黄饮片内在质量的评价和控制。

4.3毛细管电色谱法(CEC)

毛细管电色谱( capillary electro chromatography ,CEC)以内含色谱固定相的毛细管为分离柱,兼具毛细管电泳及高效液相色谱的双重分离机理,既可分离带电物质也可分离中性物质。毛细管电色谱法是用电渗流或电渗流结合压力流来推动流动相的一种液相色谱法。

因此,毛细管电色谱法可以说是HPLC和HPCE的有机结合,它不仅克服了HPLC 中压力流本身流速不均匀引起的峰扩展,而且柱内无压降,使峰扩展只与溶质扩散系数有关,从而获得了接近于HPCE水平的高柱效,

同时还具备了HPLC 的选择性。

颜流水, 王宗花, 罗国安,王义明等[13],在进一步改进仪器结构的基础上, 将梯度加压毛细管电色谱用于同时分离大黄片提取液中5种蒽醌类活性成分, 以建立适于中药等复杂体系中多组分分离分析的快速有效的新方法。实验结果显示, 大黄提取液中的5种蒽醌化合物可在22min 内完全分离,梯度洗脱微柱液相色谱的柱效为等度洗脱微柱液相色谱的6.63 倍, 梯度毛细管电色谱的柱效为梯度微柱液相色谱的 4.6 倍。

5、质谱联用法

近年来,高效液相色谱-质谱( HPLC-M)S联用,尤其是高效液相色谱- 质谱-质谱( HPLC-MS-M)S [14]联用,已经成为发展最快的分析技术之一[15]。HPLC-M[S16]主要由HPLC 仪、接口(HPLC与MS之间的连接装置) 、质量分析器、真空系统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组成。混合样品通过液相色谱系统进样,由色谱柱分离。从色谱仪流出的被分离组分依次通过接口进入MS仪的离子源处并被离子化, 然后离子被聚焦于质量分析器中,根据质荷比而分离,分离后的离子信号被转变为电信号,传送至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根据MS峰的强度和位置对样品的成分和结构进行分析。目前常用的

HPLC-M联S用仪具有两大分类系统,一种是从MS的离子源角度来划分, 包括电喷雾离子(ESI) 、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 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MALDI)等;另一种是从MS的质量分析器角度来划分,包括四级杆质谱仪(Q-MS)、离子阱质谱仪(IT-MS) 、飞行时间质谱仪(TOF-MS)、傅立叶变换质谱仪(FT-MS)。余勤. 向瑾[17]等人建立了用HPLC-MS/M法S测定大鼠血浆中大承气汤蒽醌类组分浓度的方法。以布洛芬为内标,样品经盐酸酸化后,用乙酸乙酯萃取。以YMC-PackO DS-AC 18色谱柱(5μ

m,150×4.6mm) 为分析柱,流动相为甲醇5mmol/L, 乙酸铵(92:8 ,v/v ,pH为

5.6 ),流速为0.4ml/min. 大承气汤蒽醌类组分的日内RSD小于 5.69%,日间RSD小于

6.23%,方法回收率在96.26%~108.95%,萃取回收率在59.36%~84.42%。

质谱法(MS) 、氢谱法(HNMR) 、碳谱法(CNMR和) 核磁法(DEPT)联用可对蒽醌类物质进行定性分析。结合化合物的颜色、熔点、FAB-MS(快原子轰击质谱) 或EI- MS(电子轰击质谱)的m/z(质荷比) 、HNM的R

δppm、CNM数R据, 与文献报道的已知物质进行比较, 可判断化合物的类型[18]。李军林等[19]对河套大黄的蒽醌类成分进行研究,经化学方法和波谱学鉴定, 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实验证明这几种方法联合应用, 能够准确确定物质结构。

另外,唐成国[20]将气相色谱法和质谱法连用, 选择离子监测法(SIM)定量测定了生产双氧水的蒽醌工作液中2一乙基蒽醌(2- EAQ) 和2- 乙基四氢蒽醌(2- ETHAQ) 的浓度。结果2- EAQ和2- ETHAQ的多次测定RSD都在2%以下, 2- EAQ 的回收率在99.5%~102。4%之间,证明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分析二乙基蒽醌、2- 乙基四氢蒽醌是一种选择性和准确性较高的方法。

6 结语

以上总结了常用的几种检测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将会有更加简便、完善的方法用于蒽及醌类化合物的分析。另外,新型检测器的研发,不同技术之间联用, 更会拓宽其应用范围, 既可建立中药或复方药物指纹图谱,又可定量多种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还可用于体内药物分析。分析技术的发展, 势必在中药、植物药分析中发挥更大

的作用, 为实现中药现代化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立军 . 天然药物化学 . 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 T homson R H. Naturally Occuring Quinones.2 nd ed.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71.

[3] 陈伟, 林新华 , 黄丽英, 等.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芦荟苷的

含量 用药学 , 2002, 19(5): 398-400. [4] 陈军,方芸,刁雨辉 . 比色法测定逐淤扶正胶囊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 [J]. 药学实践杂 志,2002,20(5):297-300.

[5] 马长清 , 程岚, 彭彦. 清肠饮中大黄蒽醌含量的比色分析方法研究

21(3):173-175.

[6] 林新华 ,陈伟,黄丽英 ,等.芦荟中蒽醌类化合物的测定及药

理作用 2002,3(24):10-12.

[7] 钱启辉 , 刘丛彬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肠必清肠溶颗粒剂中番泻苷的含量 [J]. 中国 药房 , 2000, 11(4): 153-155.

[8] 朱铁梁 ,张静泽 ,高文远,陈虹,等. 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大黄与大黄甘草汤中蒽醌含量 [J].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3,22(3):191-194.

[9] 大岛俊幸 ,平山总良 ,齐藤文孝他 ( 日).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何首乌和夜交藤中蒽醌类 成分的含量 . 药物分析杂志 1996,16(4) :219-221.

[10] Junko Koyama, Izumi Morita, Kazuko Kawanishi , et al. Capillaryele

ctrophoresis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emodin,chrysophanol and their 8- β -D-glucosides[J]. Chem Pharm Bull,2003,51(4):418-420.

[11] Ji S G, Chai Y F, WuY T, et al. Seper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anthraquinone derivatives in rhubarb and its preparations by micellar electrokinetic capillary chromatography[J]. Biomed Chromatogr,1998,12:335-337.

[12] 刘训红 , 李俊松 , 张月婵 , 等. MEKC-DAD 同时测定大黄及其炮制品中 5种蒽醌的含量 [J]. 药物分析杂志 , 2010(5):814-818.

[13] 颜流水 , 王宗花 , 罗国安 , 王义明,等 . 梯度加压毛细管电色谱同时分离大黄提取液中 5 种蒽醌类化合物 [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4年 05期 .

[14] Barfield M, Spooner N, Lad R, et al. Application of dried blood spots combined with HPLC-MS/MS for the quantification of acetaminophen in toxicokinetic studies[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2008,870(1):32-37.

[15] 张凤,孙连娜,陈万生,等 . 蒽醌类化合物测定的研究进展 [J]. 国外医药·植[J]. 中国现代应

[J]. 医药导报, 2002, [J]. 中华临床医药,

物药分册,2008,23(6):236-239.

[16]Sangster T, Major H, Plumb R, et al. A pragmatic and readily implemented quality control strategy for HPLC-MS and GC-MS-based metabonomic analysis[J].Analyst,2006,

131(10):1075-1078.

[17]余勤, 向瑾, 梁茂植, 等. HPLC-MS/MS 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大承气汤蒽醌类组分浓度[J]. 2008 第十一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论文集,2008.

[18]Zhao M, Duan J A, Huang WZ. Steroids and anthraquinones from astragalus

hoantchy[J]. 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2003,34(3):216-219.

[19]李军林, 王爱芹. 河套大黄的蒽醌类成分研究[J]. 中草药,2000,31(5):321-324.

[20]唐成国. 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分析蒽醌工作液的组成[J]. 化学研究与利用,2000,12 (3):278-281.

蒽醌最为常见

蒽醌最为常见,由于整个分子形成一共轭体天然蒽醌以9,10-系,C9,C10又处于最高氧化水平,比较稳定。 蒽醌(9,10-蒽二酮) 包括蒽醌衍生物及其不同程度的还原产物。如氧化蒽酚、蒽酚、蒽酮、二蒽酮。 蒽醌类包括蒽醌衍生物、蒽酚衍生物、蒽酮类衍生物 O O 1 2 34 5 67 89a 8a 4a 10a 910

大黄素型:羟基分布在两侧的苯环上,多类呈黄色。 O OH OH R1R2大黄酚 R1=CH2 R2=H 大黄素 R1=CH3 R2=OH 大黄素甲醚 R1=CH3 R2=OCH3芦荟大黄素 R1=H R2=CH2OH 大黄酸 R1=H R2=COOH 芦荟大黄素存在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等植物的根茎中,是大黄抗菌有效成分。 蒽酮类成分大多有抗菌活性,且苷元作用大于蒽醌苷类。在常见苷元中,大黄酸的抗菌作用最强。 理化性质 一、性状:天然的醌类成分多为有色结晶,且随着母核上酚羟基等助色团增多,可显黄、橙、棕红色以至紫红色;蒽醌类化合物中茜草素型颜色(红→紫)较大黄素型(橙→黄)深。蒽醌类化合物多有荧光,并且在不同的pH条件下所呈的荧光不同。 二、升华性:游离的醌类化合物一般具有升华性。将药材粉末加热升华,再检识升华物可用来判断药材中有无醌类化合物的存在。 三、溶解性:游离醌类极性较小,一般溶于甲醇、乙醇、丙酮、醋酸乙酯、氯仿、乙醚、苯等有机溶剂,不溶或难溶于水;与糖结合成苷后极性显著增大,易溶于甲醇、乙醇中,溶于热水,但在冷水中溶解度较小,几乎不溶于乙醚、苯、氯仿等极性较小的有机溶剂中。

四、酸性 醌类化合物多具有酚羟基、羧基,故具有一定的酸性。醌类化合物因分子中羧基的有无和酚羟基的数目以及位置的不同,酸性强弱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β-OH蒽醌中,受羰基吸电子作用的影响,β-OH上氧原子的电子密度降低,质子解离度增高,故酸性较强。 β-OH α-OH:与羰基形成分子内氢键 酸性较弱 规律如下: 1.含有羧基的醌类化合物的酸性强于不含羧基者。 2.醌类化合物母核上β-羟基的酸性强于α-羟基。 3.酚羟基数目增多,酸性增强。 以游离蒽醌类衍生物为例,酸性强弱将按下列顺序排列: 含-COOH > 2个以上β-OH > 1个β-OH > 2个α-OH > 1个α-OH 故可从有机溶剂中依次用5%NaHCO3 5%Na2CO3 1%NaOH 及5%NaOH 水溶液进行梯度萃取,达到分离的目的。

恩醌类化合物和酚酸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蒽醌类化合物 1.分布 天然蒽醌类化合物多存在于高等植物、霉菌和地衣中,从动物 中仅发现少量恩醌类化合物。 高等植物中。茜草科植物中的蒽醌类化合物最多,芸香科、鼠 李科、豆科[主要是山扇豆属(Cassia)]、蓼科[主要是大黄属(Rheum)和酸模属(Rumer)]、紫葳科、马鞭草科、玄参科[主要 是毛地黄属(Digitalis)]及百合科植物中蒽醌类化合物也较多。霉 菌中一曲霉属(Aspergillus)以及青霉属(Penicillium)中蒽醌较多。2.结构类型 天然蒽醌类化合物多数是蒽醌的羟基、甲氧基和羧基衍生物。 绝大多数的天然蒽醌含羟基。植物体内的蒽醌类化合物以游离形式 或与糖苷的形式存在。 广义的蒽醌类化合物除了蒽醌衍生物外,还包括其其不同还原 程度的产物,如氧化蒽酚、蒽酚、蒽酮及蒽酮的二聚物。其结构式 如下: 氧化蒽酚蒽酮蒽酚 蒽酚、蒽酮羟基衍生物一般存在于新鲜植物中,该类成分可被 逐步氧化。 2.1蒽醌衍生物 蒽醌衍生物是指蒽醌的α,β位连有不同取代基的衍生物。(一)一取代蒽醌 取代基多在β位,取代基可以是甲基、羟甲基、醛基等含碳侧链,也可以是羟基、甲氧基等取代基。少数一取代基在α位。

顶生醌(tectoquinone)来源于马鞭草科的柚木(Tectona grandis L.fil),大戟科的Acatypha india,茜草科的羊角藤(Morinda umbellate L.)等植物。顶生醌是少数不具有羟基取代的蒽醌之一,结构式如下: R 顶生醌 H 2-羟甲基蒽醌 OH 2-羟甲基蒽醌存在于茜草科植物百眼藤(Morinda parvifolia)根中,体外实验有细胞毒作用,体内可抗白血病。 (二)二取代蒽醌 取代基主要是羟基、甲基、醛基、甲氧基等。含碳取代基通常在β位。已发现的二取代基蒽醌的两个取代基多数在同一个环上。二取代蒽醌的代表化合物是茜草素(alizarin)结构如下: R 茜草素 H 茜素-2-甲醚 CH2 (三)三取代蒽醌 自然界存在较多的三取代蒽醌。根据羟基在蒽醌母核上的分布状况,可将羟基蒽醌衍生物分为大黄素型和茜草素型两类,这两类蒽醌衍生物主要为三取代蒽醌和四取代蒽醌。三取代蒽醌中大黄素型和茜草素型蒽醌衍生物比较重要。 (1)大黄素型蒽醌 大黄素型蒽醌衍生物羟基分布在两侧的环上,此类蒽醌多数呈黄色。中药大黄中的主要蒽醌衍生物多属大黄素型。 大黄酚(chrysophanol;chrysophanic acid)相当广泛地存在于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中,甚至从土壤中可以得到大黄酚的二聚体chrysotalunin。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中,大黄酚以1-ο-β-D-葡萄糖苷即大黄酚苷(pulmantin),8-ο-β-D-葡萄糖苷(chrysophanein)和其双葡萄糖苷的形式存在。

大黄蒽醌

大黄蒽醌 邓文海3090343207 (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09-2班)摘要:根据国内外文献检索,综述对大黄蒽醌类成分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证实,大黄蒽醌类成分除了具有泻下作用外,还有抗菌消炎、抗病毒、抗癌、保肝利胆、促智、抗衰老和延缓肾衰进程等作用。这些研究对大黄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大黄蒽醌;药理活性;作用机理 大黄为传统中药,药理作用广泛,临床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1 化学成分 据研究,现已从大黄中分离得到蒽醌、二蒽酮、芪、苯丁酮、单宁、萘色酮等不同种类的80多种化合物,大体上分为蒽醌类、多糖类、鞣质类。蒽醌类含量为3%~5%,分为游离型与结合型。游离型有大黄酸(rhein)、大黄素(emodin)、土大黄素(chrysaron)、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异大黄素(isoe modin)、大黄酚(chysophanol)、虫漆酸D(laccaic acid D)等[1]。结合型主要包括蒽醌苷和双蒽醌酮苷。双蒽醌酮苷中有番泻苷A,B,C,D,E,F[2]。 2 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理 大黄为我国传统中药,以泻下、健胃著称于世,公认其有效成分为大黄蒽醌类。近年来,随着对大黄研究的深入,发现大黄蒽醌还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抗癌、保肝利胆、促智、抗衰老和延缓肾衰等作用。 抗菌消炎作用:大黄对多种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G+和G- 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葡萄球菌、淋双球菌最敏感。对无芽苞厌氧菌的作用以对脆弱类杆菌,多形拟杆菌的抗菌活性最强,对产黑素普雷沃氏的抗菌活性较强。对多种真菌、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也有抑制作用。大黄不仅本身具有

含蒽醌类中药的毒性研究及其进展

含蒽醌类中药的毒性研究及其进展 蒽醌类化合物(anthraquinones)是大黄、何首乌、决明子、芦荟等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广泛,如泻下、抗菌、保肝利胆等。目前,含有蒽醌的中药或中成药广泛应用于便秘、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多种疾病,但是由于服用含蒽醌成分的中药而引起大肠黑病变的报道日益增加,蒽醌类化合物的毒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总结了近年来对蒽醌毒理作用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对其在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中的毒性进行综述,为临床合理应用含有蒽醌的中药或中成药制剂提供参考。 标签:蒽醌类化合物;毒性;中药 蒽醌类化合物(anthraquinones)广泛分布于蓼科、豆科、鼠李科、茜草科、百合科等植物中,另外还存在于低等植物地衣和菌类的代谢产物中。该类物质主要包括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及芦荟大黄素等。蒽醌类化合物药理作用广泛,如泻下、抗菌、抗病毒、抗癌、明目、促智、抗衰老、抗诱变、抗紫外线、保肝利胆等。蒽醌类化合物是许多中药如大黄、何首乌、决明子、芦荟、番泻叶的主要活性成分,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安全问题,在临床上已经有不良反应的病例报道。鉴于蒽醌类化合物表现出的毒性,国内外对含蒽醌类化合物的物质进行了一些动物毒性试验研究,本研究对蒽醌类药物在人及动物中表现出的毒性进行了综述。 1 蒽醌类药物的毒性 1.1 消化系统毒性 1.1.1 肠毒性 糖苷的形式是天然存在的,不能被胃酸破坏,在小肠中被吸收后在肝脏中水解为糖及蒽醌类衍生物,再经血液从大肠分泌入肠腔中,或直接由小肠转运到大肠。蒽醌苷在大肠中被水解,刺激大肠神经从而加强蠕动,亦可抑制Na+-K+-ATP 酶,减少大肠對水及Na+的重吸收,从而发生泻下作用[1]。肠毒性是蒽醌类泻药的主要毒性。 1.1.1.1 MC与蒽醌类泻药的关系长期使用含蒽醌的植物性泻药会造成大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所谓大肠黑变病是指大肠黏膜表面有褐色素沉着,显微镜下可表现为黏膜下层巨嗜细胞胞浆中含褐色质颗粒,是一种非炎症性的、代谢性、良性、可逆性疾病。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便秘和长期口服蒽醌类泻药是诱发MC的最主要病因。随着肠镜普及率增加和便秘发病率的上升,MC的发病率在国内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Benavides等[2]提出MC程度与蒽醌类泻药的使用量呈正相关。Badiali等[3]研究发现,MC在服用非蒽醌类泻药患者中发生率为26.6%,而在长期服用蒽醌类泻药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73.4%。同时,蒽醌类化合物致结肠黑变病也在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Chen等[4]给予豚鼠0、3、6、

天然药物化学-芦荟中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及药用价值研究

芦荟中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及药用价值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综述了从芦荟中提取蒽醌类化合物的主要方法及步骤,其常见的提取方法有浸渍法、渗漉法、连续回流提取法等,还具体地描述了芦荟中蒽醌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以及综述了芦荟中蒽醌类化合物的药用价值研究进展。 关键字:芦荟; 蒽醌类化合物; 提取; 药用价值 芦荟,是集医药、食用、美容和观赏于一体的多年生百合科多肉质草本植物,而它作为一种药物在民间已经使用了上千年。芦荟的成分十分复杂,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芦荟其成分在数量上会有所不同,但在定性方面却大致相同。经近代科学研究分析,确定芦荟中含有丰富的蒽醌类化合物,包括芦荟素、芦荟大黄素、异芦荟素等[1]。 一.提取[2] 1.提取剂的选择 根据天然产物在溶剂中的溶解规律“相似相溶”,蒽醌类化合物具有极性基团,常选择水和极性物质乙醇作为提取剂。水极性大,廉价,但对多种物质都具有很强的溶解能力,故水提物含杂质成分较多,分离效果较差。而乙醇作为提取剂具有以下优点:提取时间短,溶出杂质少;用量少,且大部分可以回收利用;提取液不易发霉;价廉,毒性小,来源方便,所以以乙醇为提取剂效果较好[3]。常见的溶剂法有浸渍、渗漉、连续回流提取等方法。 1.1.浸渍法 将芦荟叶切碎,放入适当的容器中,加入乙醇,以能浸透碎片稍有过量为度,时常振摇或搅拌,静置一日以上,过滤,残渣另加新乙醇,如此再提取两次。第二、三次浸渍时间可缩短。合并提取液,浓缩后可作提取物。此法不需要加热(必要时温热),但提取时间长,效率不高。 1.2.渗漉法

将芦荟叶切成大小合适的碎片,用乙醇润湿膨胀后装入渗漉筒中,然后不断地添加新溶剂。浸出成分后,自渗漉筒的下口收集提取液。此法由于随时保持相当的浓度差,故提取效率高,浸出液较澄清,但溶剂消耗量大,费事长。 1.3.连续回流法 在实验室中多采用索氏提取器,取适量的芦荟叶碎片,放入索氏提取器的滤纸筒中,在圆底烧瓶中加入乙醇,在水浴上加热连续提取。由于本法溶剂用量少,且使芦荟叶不断地与新溶剂相接触,固提取效率高。但提取液受热时间长,容易使某些成分分解。 2.影响提取的因素 溶剂提取法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溶剂及方法。但在提取过程中,原料的粉碎度、提取温度及时间等都能影响提取效率,必须加以考虑。 2.1粉碎度 由于提取包括扩散、渗透、溶解等过程,因此,芦荟叶碎片越小,这些过程就越快,提取效率就越高。但若过小,表面积太大,吸附作用增强,反而影响扩散速度。用乙醇提取时,以过20目筛为宜。 2.2温度 一般来说,冷提杂质少,热提效率高。因为温度增高,分子运动速度也加快,所以加热提取常比冷提取效率高。但提取温度不能过高,过高则有些成分易被破坏,同时杂质的含量也将增多。一般加热不超过60℃,最高不超过100℃。 2.3时间 芦荟有效成分随提取时间的延长而提出量加大,直到芦荟叶细胞内外有

走近醌类化合物之蒽醌类综述

走近醌类化合物 姓名:学号:专业:生物技术 一.引言 醌类化合物即指醌类或易转变为具醌类性质的化合物,及在生物合成方面与醌类有密切联系的化合物。其分子中含不饱和环二酮结构(醌式结构)或具有容易转变成这样结构的部分,包括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等,因不饱和酮结构,醌类分子与助色团(-OH、-OMe等)连接后多显色,故常作动植物、微生物色素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诸多醌类化合物中,以蒽醌及其形成的衍生物最为重要,构成不少中药的有效成分,如蓼科大黄、何首乌、虎杖、茜草科茜草、豆科决明子、番泻叶、百合科芦荟、唇形科丹参、紫草科紫草等。本文将对蒽醌类化合物作详细介绍,并进一步探讨其生物活性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醌类化合物、环二酮结构、蒽醌类化合物、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1H-NMR 二.蒽醌类化合物结构类型 1. 单蒽核类 1.1. 蒽醌及其苷类 天然蒽醌以9,10-蒽醌最为常见,其C-9、C-10为最高氧化状态,较为稳定。根据羟基在蒽醌母核的分布,可将羟基总醌分为两类。 1.1.1. 大黄素型此类蒽醌其羟基分布于两侧的苯环上,多数化合物呈黄色。 1.1. 2. 茜素型这一类蒽醌的所有羟基均分布于苯环一侧。 1.2. 氧化蒽酚衍生物 蒽醌在碱性溶液中可被锌粉还原生成氧化蒽酚及其互变异构体蒽二酚,二者均不稳定易氧化。 1.3. 蒽酚或蒽酮衍生物 蒽酮在酸性溶液中被还原或氧化,生成蒽酚及互变异构体蒽酮。 1.4. C-糖基蒽衍生物 这类蒽衍生物是以糖作为侧链通过碳-碳键直接与苷元相连而成。 2.双蒽核类 2.1. 二蒽酮类衍生物 即二分子蒽酮脱去一分子氢后相互结合而成的化合物,其上下两环的结构相同且对称,又可分为中位连接体和α位连接体等形式。 2.2. 二蒽醌 蒽醌类脱氢缩合或二蒽酮类氧化均可形成二蒽醌类。天然二蒽醌类中两个蒽醌环都是相同且对称的,呈反向排列。 三.蒽醌类化合物理化特征 1. 化学性质 1.1. 酸性 蒽醌类衍生物多具酚羟基,呈酸性,易溶于碱性溶剂。据分子中酚羟基数目、位置不同,酸性强弱也不一样,其排列顺序为:含COOH >含二个以上β-OH >含一个β-OH >含二个以上α-OH >含一

实验四--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实验四--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实验四大黄中游离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一、概述 植物来源:大黄系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大黄记载于《神农本草经》等许多文献中,具有泻下、健胃、清热解毒等功效。自古以来, 大黄在植物性泻下药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一味很早就被各国药典收载的世界性药材。 功效:大黄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其抗菌、抗感染及抗肿瘤活性有效成分主要为蒽 醌类衍生物,如: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止血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大黄酚;泻下的有 效成分是结合型的蒽苷类。蒽醌类衍生物占大黄总化学成分的3%~5%,该类成分少部分 以游离状态存在,大部分与葡萄糖结合成苷的形式存在。此外,大黄还含有鞣质等多元酚类 化合物,含量在10%一30%之间,具止泻作用,与蒽苷的泻下作用恰恰相反。 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及物理性质大黄中含有多种游离的羟基蒽醌及其与糖所形成的 苷类化合物,已知的游离羟基蒽醌主要有以下5种化合物。 大黄酸(rhein),C15H806,黄色针晶,m.p321—322℃(330℃分解),UVλmax431,258,231,204。可溶于碱水,微溶于乙醇、苯、三氯甲烷、乙醚和石油醚,不溶于水。 大黄素(emodin),C15H1005,橙黄色针晶(乙醇),m.p256—257℃。UVλmax436,289,266,253,222。可溶于碱水,微溶于乙醚、三氯甲烷,不溶于水。

芦荟大黄素(aloe emodin),橙色针晶(甲苯),m.p223~224℃。UVλmax429,287,254,225,202。可溶于乙醚、苯及碱水,不溶于水。 大黄素甲醚(physcion),砖红色单斜针状结晶(苯),m.p205—207℃。溶于苯、三氯甲 烷及甲苯,不溶于甲醇、乙醇、乙醚和丙酮,不溶于水。 大黄酚(chrysophano1),C15H1004,橙黄色针晶(乙醇或苯),m.p195—196℃。UVλmax429,287,256,225,202。可溶于丙酮、三氯甲烷、苯、乙醚和冰醋酸和碱水,微溶于石油醚,不溶于水。 大黄酸葡萄糖苷(rhein 8-monoglucoside),黄色针晶。m.p266—267℃。 大黄素葡萄糖苷(emodin monoglucoside),橙色针晶(甲苯)。m.p190—191℃。 芦荟大黄素葡萄糖苷(aloeemodin monoglucoside),黄色针晶。m.p235℃。 大黄酚葡萄糖苷(chrysophanol monoglucoside),橙色针晶(甲苯)。m.p239℃。 二、实验部分 (一)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蒽醌苷元的提取方法—双相酸水解法。 2.掌握梯度PH萃取法提取分离大黄中各种蒽醌苷元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3.掌握羟基蒽醌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及薄层色谱鉴别方法。 (二)实验的基本原理 1.提取原理 双相酸水解法,为一相为与酸水不相互溶的有机溶剂,另一相为酸水,加热回流水解的方法。由于大黄中的羟基蒽醌类化合物多以苷的形式存在,所以首先要将苷水解成苷元,本实验选用硫酸和乙酸乙酯作为双相酸水解的溶剂,采用加热回流方法,提取大黄药材中的游

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实验报告)

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一、实验目的 (1)熟悉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 (2)掌握pH梯度提取法的原理和操作技术 (3)学习蒽醌类化合物鉴定方法 二、实验器材 材料及试剂:大黄粗粉、浓硫酸、NaHCO3、Na2CO3、NaOH、浓盐酸、乙酸乙酯、石油醚、乙醚、普通滤纸、薄层层析硅胶板(2.5 cm×10 cm)、广泛PH试纸、剪刀、铅笔、尺子、点样毛细管、样品管等。 仪器:500mL圆底烧瓶、球形冷凝管(30cm)、橡皮管、烧杯、滴管、层析缸(广口瓶)、250mL 分液漏斗、布氏漏斗、抽滤瓶、水浴锅、集热式磁力搅拌器、磁子、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铁架台等。 三、实验原理 大黄为蓼科植物,味苦,性寒,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等功效。其主要成分为为蒽醌化合物,含量约为3%~5%,大部分与葡萄糖结合苷,游离苷元有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等。其中,大黄酸具有羧基,酸性最强;大黄素具有β-酚羟基,酸性第二;芦荟大黄素连有羟甲基,酸性第三;大黄素甲醚和和大黄酚的酸性最弱。根据以上化合物的酸度差异,可用碱性强弱不同的溶液进行梯度萃取分离。 大黄酸 R1=H R2=COOH 大黄素 R1=CH3 R2=OH 芦荟大黄素 R1=CH2OH R2=H 大黄素甲醚 R1=CH3 R2=OCH3 大黄酚 R1=CH3 R2=H

四、实验容 大黄素的提取、分离流程图 大黄粗粉10g 20%H2SO4 150 ml 加热1h, 抽滤、干燥 滤饼 150ml乙醚回流提取1 h 乙醚层 水层(紫红色)乙醚层 HCl 5%Na 大黄酸沉淀(粗品) 水层(红色)乙醚层 HCl 0.25% NaOH 大黄素沉淀(粗品)水层(红色) 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沉淀(混合物) 具体操作步骤 1. 游离蒽醌的提取 (1)酸水解:称取大黄粗粉10g,加20%H2SO4水溶液150mL,在水浴上加热1小时,放冷,抽滤,滤饼用NaOH溶液洗至近中性(pH约为6),于70℃干燥后,研碎,置250mL圆底烧瓶中,加入乙醚150mL回流提取1小时(调45℃,回流即可),得到乙醚提取液。 (2)蒽醌类成分的提取:乙醚提取液经薄层层析检查有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

第五章 醌类化合物

第五章醌类化合物 醌类化合物(quinonoid)是一类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的重要天然药物化学成分,该类化合物分子中有不饱和环几二酮的结构,或潜在的不饱和环己二酮。醌类化合物一般分为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四种类别,四种类别中以蒽醌及其衍生物最为多见。 蒽醌类化合物在植物体中多与糖结合以苷的形式存在,少数游离以苷元存在。蒽醌结构上最常见的取代基是羟基,其次是羧基、羟甲基、甲基、甲氧基等。 醌类化合物在植物中的分布非常广泛,如高等植物的蓼科、茜草科、鼠李科、唇形科、豆科等,低等植物地衣和菌类中也有醌类化合物的存在。该类化合物是大黄、虎杖、番泻叶、丹参、芦荟、紫草等药材的有效成分。 醌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是乙酸-丙二酸途径。 醌类化合物有导泻、抗菌、利尿、止血、抗癌、抗病毒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尤其是导泄作用和抗菌作用显著。如番泻叶、大黄药材中的导泻成分均为二蒽酮类衍生物。大黄药材中的游离蒽醌类成分是抗菌的有效成分,其中大黄酸在体外低浓度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等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茜草药材的止血成分是多种羟基蒽醌类物质。有些蒽醌类化合物对小鼠黑色素瘤、大鼠乳癌及艾氏腹水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某些蒽醌类成分还具有抗真菌活性等等。 第一节醌类化合物的结构和分类 一、苯醌类(200字) 苯醌化合物(benzoquinones)分为邻苯醌和对苯醌。邻苯醌因结构中两个羰基间斥力大而不稳定,所以天然存在的多为对苯醌的衍生物。

O O O 对苯醌 邻苯醌 天然存在的苯醌类物质多为黄色或橙色的结晶。如中草药凤眼草果实中的2,6-二甲氧基苯醌是黄色结晶,有抗菌活性。白花酸藤果和木桂花果实中信筒子醌有驱绦虫的活性,是橙红色块状结晶。 O OMe MeO O OH O H (C H 2)10CH 3 O O MeO MeO Me H [ ]10 2,6-二甲氧基苯醌 信筒子醌 辅酶Q10 泛醌类物质广泛存在于生物界。对苯醌在碱性条件下可以被还原为对氢醌,后者不稳定很容易被重新氧化成对苯醌。泛醌类物质通过这种可逆的氧化还原过程参与生物体内生物氧化过程。是生物体内氧化还原过程中一类重要的辅酶,又称为辅酶Q 类。其中辅酶Q 10类是临床常用药物,用于治疗心脏病、高血压和癌症。 O OH OH [O ]OH - 二、萘醌类(200字) 萘醌类化合物(naphthoquinones)分为α-萘醌(1,4-羰基)、β-萘醌(1,2-羰基)和amphi-萘醌(2,6-羰基)三种类型,其中以α-萘醌(1,4-羰基)居多。天然萘酚的衍生物多为橙黄色或橙红色结晶。 O 1234 56 7 8 O O O O α-(1,4)萘醌 β-(1,2)萘醌 amphi-(2,6)萘醌

蒽及醌类成分文献综述

蒽及醌类成分分析 摘要:综述蒽醌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的最新进展,包括荧光分析法、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毛细管电泳法(CE)、质谱联用法等,举例证明了每种分析方法的特点,为富含蒽醌类成分的药材和制剂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 蒽醌类荧光分析法分光光度法 HPLC CE 质谱联用法 醌类化合物[1,2]是天然产物中一类比较重要的活性成分,是指分子内具有不饱和环二酮(醌式结构)或容易转变成这样结构的天然有机化合物。醌类化合物主要包括苯醌、萘醌、菲醌、蒽醌等类型;蒽醌类成分包括蒽醌衍生物及其不同程度的还原产物,例如氧化蒽酚、蒽酚、蒽酮以及蒽酮的双聚物等。蒽醌类化合物一般为黄色、橙色或红色,许多蒽醌类化合物具有生理活性。蒽醌类化合物大致分布在30余科的高等植物中,含量较多的有蓼科、鼠李科、茜草科、豆科、百合科、玄参科等,在地衣类和真菌中也有发现。各种蒽醌及其苷都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主要表现为降血脂、降胆固醇、利尿、抗氧化、抗过氧化等重要作用。但是蒽醌类化合物也有多种毒性作用,主要引起胃肠的各种不适,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胃肠出血、呼吸困难、心悸和流体损耗。因此各种类型中成药、保健品中蒽醌类物质的质量控制十分重要。目前分析蒽醌类成分含量的方法有荧光分析法、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毛细管电泳法(CE)、质谱联用法等,本文就其进展进行概述。 1、荧光分析法 荧光分析法是材料元素分析的一种方法,它是利用一定波长的x射线照射材料,元素处于激发态,从而产激发出光子,形成一种荧光x射线。由于不同元素的激发态的能量大小不一样,所以产生的荧光x射线不同,进而根据荧光x射线的波长和强度,得出元素的种类和含量。物质的相对荧光光谱可作为定性和定量分析的重要手段,蒽醌类属于多环芳烃,有较强的荧光。荧光分析法的灵敏度高、选择性好、专属性强、信息量丰富、检测限低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药物的测定工作。物质的相对荧光光谱

第六章 蒽醌类

云南省楚雄卫生学校 2005学年第二学期天然药物化学教案 授课专业及班级药剂76 ,77,78班 授课人李洪文 第六章 蒽醌类化合物 第一节 概述 醌类(quinonoid )化合物主要有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四种类型。其中以蒽醌类数量较多,分布较广,生物活性亦较强。 蒽醌类(anthraquinones)在植物界的分布 蒽醌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第二节 蒽醌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天然蒽醌类的基本母核是蒽的中位羰基衍生物。 蒽醌类化合物根据其氧化、还原状态不同及聚合与否分为以下几类。 一、羟基蒽醌衍生物 。 二、蒽酚或蒽酮衍生物 O O 1 23 4 5 6 78910

。 蒽 醌 蒽 酮 蒽酚三、 酮或二蒽醌衍生物 二蒽酮衍生物是由两分子蒽酮脱去一分子氢聚合而成的化合物,其结合方式有 C 10-C 10´连接等,多以苷的状态存在。如从番泻叶、 大黄中提取出具有泻下作用的成分番泻苷A ,就是一种中位连接的二蒽酮苷。 C-C 键聚合而成的化合物。如变质的大米或花生中存在的黄色霉素即属此类。此成分毒性极大,微量即可引起 肝硬化。 第三节 蒽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一、性状 游离蒽醌化合物大多为结晶状,而其苷类多呈粉末状。两者一般均具有黄、橙、红等颜色。羟基分布于两侧苯环的蒽醌颜色较浅,多为黄色;羟基分布于一侧苯环的蒽醌颜色较深,多为橙或红色。蒽醌类化合物多具有荧光。 二、升华性 游离蒽醌衍生物多具有升华性,常压下加热可升华且不被分解。利用此性质可检查药材中有无蒽醌类化合物的存在。如将大黄药材粉末加热升华,可得到黄色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是大黄药材的一种鉴别方法。 互变 [H] [O] O O O OH O O O glc O OH COOH COOH glc OH H H OH OH OH O OH OH OH O OH O O OH C H 3CH 3

专一[中药化学] 蒽苷及醌类的品种

专一[中药化学]蒽苷及醌类的品种 1、大黄: ①含蒽醌衍生物,有游离状态的和解离状态的,其中以结合状态者为主,游离状态者占少部分。游离蒽醌衍生物有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为大黄的抗菌成分。结合型蒽醌衍生物,为游离蒽醌类的葡萄糖苷、双葡萄糖苷或双蒽酮苷,为大黄的主要泻下成分,其中以双蒽酮苷最强,双蒽酮苷为番泻苷A、B、C、D、E、F等。 ②含鞣质类物质,有没食子酰葡萄糖、没食子酸、d-儿茶素,为收敛成分。 ③尚含挥发油、有机酸、脂肪酸、甾醇及多种无机元素。 2、虎杖: ①蒽醌化合物,以游离型为主,结合型的含量较低;游离型蒽醌有: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为大黄的抗菌成分;结合型蒽醌有: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的葡萄糖苷。 ②二苯乙烯类化合物:芪三酚为抗菌成分,芪三酚苷有镇咳即降血脂作用。 ③鞣制及酚性化合物。 ④多种多聚糖。 ⑤黄酮类化合物等。 3、何首乌: ①二苯乙烯苷化合物,如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有抗衰老、提高免疫能力、防止动脉硬化及保肝作用。 ②卵磷脂。 ③蒽醌类衍生物。主要为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及苷。 ④鞣质。 ⑤铁及锌含量较高。 4、紫草: 紫草均含有多种相似的萘醌类色素并为紫草的有效成分。这些萘醌类色素的母核均为紫草素。其中以β,β,-二甲基丙烯酰紫草素,去氧紫草素,乙酰紫草素,β- 乙酰基异戊酰阿卡宁为主要成分。 5、丹参: ①脂溶性菲醌类化合物,如丹参酮Ⅰ、ⅡA、ⅢB、隐丹参酮等及其异构体。 ②水溶性的酚酸类成分,如原儿茶醛,丹参酸A、B、C、D、E、F、G,醚迭香酸等。 其中隐丹参酮是抗菌主要有效成份。 6、巴戟天: ①蒽醌类化合物甲基异茜草素、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大黄素-甲醚等。 ②植物甾醇。 ③树脂和多种氨基酸成分等。 7、茜草: ①蒽醌类衍生物,如茜草素、羟基茜草素,异茜草素等。 ②萘醌类衍生物,如大叶茜草素、2-氨基甲酰基-3-甲氧基1,4-萘醌等。 8、番泻叶:

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试验三 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一)概述 大黄记载于《神农本草经》等许多文献中,用于泄下、健胃、清热、解毒等。 自古以来,大黄在植物性泻下药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一位很早就被各国药典所收载的世界性生药。大黄的种类繁多,优质大黄是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clm L ),大黄(R. officinale Baill )及唐古特大黄(R. tangutium Maxim.et Regll )的根茎及根,大黄中含有多种游离的羟基蒽醌类化合物以及它们与糖所形成的苷。已经知道的羟基蒽醌主要有下列五种: O OH R 2 OH R 1 12-H -COOH 大黄酸(Rhein) 黄色针晶 318~320℃ -CH 3 -OH 大黄素(Emodin) 橙色针晶 256~257℃ -H -CH 2OH 芦 荟 大 黄 素 (Aloe-emodin) 橙色细针晶 206~208℃ -CH 3 - 大黄素甲醚(Physcion) 砖红色针晶 207℃ -H -CH 3 大黄酚(Chyrsophanol) 金色片状结 晶 196℃ 大黄中蒽醌苷元,其结构不同,因而酸性强弱也不同。大黄酸连有-COOH ,酸性最强;大黄素连有β-OH ,酸性第二;芦荟大黄素连有苄醇-OH ,酸性第三;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均具有1,8-二酚羟基,前者连有-OCH 3和-CH 3,后者只连有-CH 3,因而后者酸性排在第四位。 (二)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习缓冲纸色谱的基本操作技术,并能根据色谱结果,设计液液萃取法分离混合物的实验方案。 2.掌握PH 梯度法的原理及操作技术。 3.通过磷酸氢钙柱色谱分离大黄酚及大黄素甲醚的试验,进一步熟悉柱色谱操作技术。 4.学习蒽醌类化合物鉴定方法。 (三)实验方法

大黄特征图谱研究及游离蒽醌含量测定

大黄特征图谱研究及游离蒽醌含量测定 目的:建立大黄不同炮制品的特征图谱,对其中5种游离蒽醌类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方法:HPLC-DAD法建立大黄的特征图谱,同时测定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5种游离蒽醌的含量。流动相甲醇-0.1%HAc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0nm、420nm,流速0.8ml/min;柱温25℃。结果:所建立的特征图谱信息丰富,5个游离蒽醌在测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较好(r>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3%、99.55%、96.56%、99.84%、101.3%。结论:不同炮制品其特征图谱有所差别,游离蒽醌表现出一些规律性的变化。 标签:大黄;特征图谱;游离蒽醌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amatum L、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 Maxim exBalf.或药用大黄R.officinale Bail的干燥根及根茎[1]。神农本草经中记述,大黄味苦寒,归胃、肝大肠经。大黄具有抗菌、泻下、止血、抗肿瘤、抗衰老等多种生物活性,临床上常以不同的炮制品组方入药发挥不同的功效,如生大黄苦寒沉降泻下作用为主,酒大黄苦寒泻下作用缓和,炭大黄具有止血作用。蒽醌类成分是大黄的主要有效成分,在治疗疾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类成分与其炮制品的功效变化密切相关[2-3]。本实验以HPLC-DAD法建立了大黄不同炮制品的特征图谱,并测定了大黄不同炮制品中5种游离蒽醌类成分的含量,比较了这类成分在大黄炮制过程中的变化,以期为大黄的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1仪器与试药 Agilent1200色谱工作站系统(G1315D型DAD检测器,G1316A恒温柱箱,G1312A二元泵,G1322A在线脱气机,G1329A自动进样器);超声清洗器KQ-100(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十万分仪器之一分析天平BP211D(Sartorius 赛多利斯科)。甲醇为色谱纯(山东禹王),水为超纯水(江苏省方剂重点实验室),使用前均经0.45μm滤膜滤过;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对照品大黄酸(110756-200110)、大黄素甲醚(1107 58-200611)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大黄素、大黄酚和芦荟大黄素由本中药化学实验室从大黄药材中分离鉴定,纯度均为98%以上。 样品:大黄药材、大黄饮片、酒大黄、大黄炭和熟大黄,各三个批号(080619甘肃礼县,080620青海,080621四川甘孜)。临用前分别粉碎过40目筛后备用。 2方法 2.1HPLC-DAD分析条件色谱柱为Agilent Eclipse XDB--C18柱(4.6mm×1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A)-1%HAc(B)水,梯度洗脱[0-8min,10%-20%(A);8-20min,20%-35%(A);20-60min,35%-75%(A);60-75min,75%-

虎杖药材中蒽醌衍生物及其苷类成分的测定探讨

虎杖药材中蒽醌衍生物及其苷类成分的测定探讨 孙兰凤 【摘要】目的探讨虎杖药材中蒽醌衍生物及其苷类成分的测定.方法选择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虎杖药材中蒽醌衍生物及其苷类成分进行测定,并分析总结所获各项数据.结果虎杖药材中的芦荟大黄素含量偏低,大黄素甲醚、大黄酸、大黄素含量偏高,蒽酯类成分含量约为1.1%~2.8%;虎杖药材中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水解后含量高于水解前.结论测定虎杖药材中蒽醌衍生物及其苷类成分,可充分保证其药用质量. 【期刊名称】《中外医疗》 【年(卷),期】2017(036)016 【总页数】3页(P175-176,179) 【关键词】虎杖;蒽醌衍生物;苷类成分 【作者】孙兰凤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中医医院药剂科,山东枣庄 2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4.2 虎杖为蓼科植物,性微温、味甘并无毒,该味中药材具有止咳化痰、散瘀定痛、活血通络、祛风利湿等效果,临床上多用此味中药治疗女性瘀滞闭经、跌打损伤或者风湿痹痛、湿热黄疸以及石淋等类疾病。虎杖主要成分为蒽醌衍生物:大黄酚、芦荟大黄素与大黄素甲醚以及大黄酸等类物质。该次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虎杖药材中

蒽醌衍生物及其苷类成分进行了测定,将所获数据全面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该实验选择了香港、广州与广西等地所购置的虎杖药材,所选药材均符合2000年版中国药典标准检验及规定符合;并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购置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大黄素。 1.2 方法 1.2.1 测定仪器所选光度计为U-3010紫外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为LC- 10A; 1.2.2 测定方法波长选择:选择大黄素甲醚与芦荟大黄素、大黄酚为对照品,再将其以甲醇制备为溶液,保证其含有20 μg/L,波长于200~400 nm之间对样品进行扫描测定,其中大黄最大吸收为289.6 nm、芦荟大黄素225.6 nm、大黄酸257.8 nm、大黄酚348.8 nm、大黄素甲醚262.2 nm,波长控制于220 nm[1]。色谱条件:柱温设置为38℃,流动相应是甲醇-1%高氯酸水溶液,波长为200 nm。重现性试验:将同个样品分为6份,将其制作为溶液后测定相关结果。样品测定:将2 g虎杖研制成粉末状,对其行精密测定,将80 mL甲醇置入其中,再 将其置于水浴上加热回流30 min,并将其放冷后进行过滤,置于甲醇洗涤仪器中稀释至100 mL,将其作为溶液A;再选取10 mL溶液把大部分甲醇挥发掉后, 将5%硫酸溶液20 mL置入残留液中,再将其放进沸水中加热并回流1 h,放冷后给分液漏斗中加入水溶液,之后便以氯仿进行萃取4次,1次萃取25 mL,将其 与氯仿萃取液结合后水洗2次,1次水洗15 mL,再分取氯仿萃取液并行挥干[2]。之后再用甲醇将所剩残渣溶解后置于10 mL量瓶中定容,将该溶液作为B;再选 取大黄素甲醚与大黄素等相关对照品,并对其进行配置,确保其中具有15 μg溶液,再根据规定方法测定。 经测定得出:样品1水解前的芦荟大黄素微量0.015mg/g、大黄素0.37 mg/g、

蒽醌分析报告

蒽醌分析报告 引言 蒽醌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14H8O2,是蒽类化合物的一种。蒽醌具有芳香味,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有机合成中间体。本报告旨在对蒽醌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合成方法和应用领域等方面的内容。 1. 物理性质 •外观:蒽醌是黄色至黄绿色的结晶性固体。 •溶解性:蒽醌在乙醇、二甲基甲酰胺和苯等有机溶剂中可溶,而在水中几乎不溶。 •熔点:蒽醌的熔点约为173-176℃,具有较高的熔点。 •相对密度:蒽醌的相对密度为1.369。 2. 化学性质 •稳定性:蒽醌是一种稳定的化合物,在常温下不易分解。 •氧化性:蒽醌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被还原剂还原为蒽醌二醇。 •反应性:蒽醌在强酸和强碱的条件下发生反应,与氢气可以发生加氢反应。 3. 合成方法 蒽醌的合成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方法包括氧化法、氯醌法和过氧化法等。 3.1 氧化法 氧化法是通过氧化剂将蒽化合物氧化生成蒽醌。常用的氧化剂包括过氧化氢、过氯酸和過氧化鉀等。氧化法合成蒽醌的反应条件通常在温度为室温至50℃之间进行。 3.2 氯醌法 氯醌法是将蒽经过氯化反应生成蒽四氯化物,再经过水解反应生成蒽醌。氯醌法合成蒽醌的反应条件是在高温和无水条件下进行。 3.3 过氧化法 过氧化法是通过过氧化氢氧化蒽化合物生成蒽醌。过氧化法合成蒽醌的反应条件较为温和,常在常温下进行。

4. 应用领域 蒽醌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医药化学和染料工业等领域。 蒽醌在有机合成中作为重要的中间体,常被用于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例如染料和荧光材料。蒽醌具有较高的氧化性,可以用作氧化剂,参与多种氧化反应。 在医药化学中,蒽醌及其衍生物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抗癌药物的合成。蒽醌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活性,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此外,蒽醌还可用于染料工业,作为染料的重要原料。蒽醌衍生的染料具有艳丽的颜色和良好的耐光性能,在纺织、印刷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结论 综上所述,蒽醌是一种黄色至黄绿色的结晶性固体,具有较高的熔点和较强的氧化性。蒽醌可通过氧化法、氯醌法和过氧化法等多种方法合成。蒽醌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医药化学和染料工业等领域,在抗癌药物合成和染料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蒽醌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醌类化合物在科学研究中意义

醌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两个双键的六碳原子环状二酮结构的芳香族有机化合物。例如对苯醌、邻苯醌。醌类具有开链二元酮的性质,能起加成反应和被还原等反应,而缺少芳香族化合物的性质。醌型结构和颜色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醌类化合物大多是有色物质。醌类化合物从广义范围看还包括萘醌类、菲醌类和蒽醌类。 醌类化合物是一类包括醌类或容易转变为具有醌类性质的化合物,以及在生物合成方面与醌类有密切联系的化合物,常作为动物、植物、微生物中的色素存在于自然界。许多重要的中药如大黄、决明子、番泻叶、紫草、虎杖、何首乌、芦荟等的主要有效成分内有醌类化合物。根据化学结构不同,醌类化合物可分为苯醌类、萘醌类、蒽醌类和菲醌类。这些醌类化合物有些在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中起到传递电子的作用,有些则具有抗菌或抗肿瘤活性,如胡桃醌、兰雪醌、拉帕醌等,有些还是中草药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如紫草中的具有止血、抗炎、抗病毒以及抗肿瘤活性的紫草素类和异紫草素类就是紫草主要有效成分。 醌类化合物如分子中没有酚羟基时,多近乎无色,随着酚羟基等助色团的引入表现有一定的颜色,引入的助色团越多,则颜色越深,有黄、橙、棕红、紫红等。蒽类衍生物多为黄色至橙红色。天然醌类多为有色晶体,苯醌及萘醌多以游离状态存在,而蒽醌类则往往结合成甙而存在于中药中,多数难以得到良好的结晶。游离的蒽及醌类衍生物多具有升华性。小分子的苯醌及萘醌类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汽蒸馏。游离的蒽及醌类衍生物可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微溶或不溶于水。结合成甙后极性增大,易溶于甲醇、乙醇中,在热水中也可溶解,但在冷水中溶解度较低,几乎不溶于苯、乙醚、氯仿等非极性有机溶剂。

总蒽醌和游离蒽醌 概述及解释说明

总蒽醌和游离蒽醌概述及解释说明 1. 引言 1.1 概述 总蒽醌和游离蒽醌是化学领域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并且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旨在对总蒽醌和游离蒽醌进行概述和解释说明,探讨它们的定义、特性、合成方法及其应用前景。 1.2 文章结构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讨论。首先是引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对总蒽醌和游离蒽醌进行简要介绍,并阐明文章的目的。第二部分将详细介绍总蒽醌,包括其定义和特性、应用领域以及合成方法。接下来第三部分将重点讨论游离蒽醌,包括其定义和特性、与总蒽醌区别的特点,以及游离蒽醌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第四部分将深入探讨总蒽醌与游离蒽醌之间的关系与区别,包括相互转化与反应机理分析、生物活性比较与应用前景展望,以及实验方法及技术研究进展综述。最后第五部分将对总蒽醌和游离蒽醌的概述进行总结,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1.3 目的 本文旨在提供关于总蒽醌和游离蒽醌的全面了解,并深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与

区别。通过对其定义、特性、合成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总蒽醌和游离蒽醌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同时,我们将对生物活性比较、应用前景以及实验方法与技术研究进展等内容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启示。最后,在文章结尾处我们将简要总结总蒽醌和游离蒽醌,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以促进该领域的持续发展。 2. 总蒽醌 2.1 定义和特性 总蒽醌是一种含有三个苯环的有机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14H8O2。它具有深红色结晶的外观,并且在溶剂中可溶。总蒽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化学科研以及工业生产等领域。 2.2 应用领域 总蒽醌拥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在生物医药领域,它被用作一种重要的药物原料,常见于抗癌药物的合成过程中。此外,总蒽醌还可以作为染料和光敏剂,广泛应用于摄影、印刷等行业中。此外,总蒽醌还可以作为电子器件材料的发光层或染料敏化太阳电池(DSSC)液体碘盐电解质的组成部分。 2.3 合成方法 总蒽醌的合成通常采用多种方法。其中最常见且有效的方法之一是通过氧化反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