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西方天文学发展史
天文历史: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

天文历史: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天文学是一门研究天体运动和宇宙结构的科学,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从古代到现代,天文学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发展和突破,为我们揭示了宇宙的奥秘。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介绍天文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时期。
古埃及人通过观测太阳和星星的运动,制定了一套日历系统,用于农业和宗教活动。
古巴比伦人则建立了一套复杂的天文观测和预测方法,他们记录了大量的天文观测数据,并制作了一份详细的星表。
古希腊时期,天文学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希腊天文学家提出了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天体围绕地球运动。
这一理论在古希腊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并一直延续到中世纪。
中世纪天文学的发展中世纪天文学的发展受到了宗教的影响。
基督教教义认为地球是上帝创造的中心,因此地心说成为了主流观点。
然而,一些天文学家开始质疑地心说的合理性,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哥白尼是一位重要的天文学家,他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运动。
这一理论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但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
近代天文学的发展近代天文学的发展得益于科学方法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
伽利略是一位重要的天文学家,他使用望远镜观测到了许多重要的天体现象,如月球表面的山脉和陨石坑,木星的卫星等。
他的观测结果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并对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天文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开普勒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为天体运动提供了精确的数学描述。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进一步解释了行星运动的原理,并为后来的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现代天文学的发展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得益于先进的观测设备和技术。
望远镜的发展使得天文学家能够观测到更远的天体,如星系和宇宙射线背景辐射。
射电望远镜的发明使得天文学家能够观测到宇宙中的射电波,从而揭示了更多的宇宙奥秘。
现代天文学还涉及到宇宙学的研究,即研究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构。
简述西方天文学发展史

简述西⽅天⽂学发展史简述西⽅天⽂学发展史摘要:翻开⼈类⽂明史的第⼀页,天⽂学就占有显著的地位。
巴⽐伦的泥碑,埃及的⾦字塔,都是历史的见证。
⼏千年来,在⼈类社会⽂明的进程中,天⽂学的研究范畴和天⽂的概念都有很⼤的发展。
为,本⽂将。
⾥⾸先介绍⼀下天⽂的本⽂的第⼆节天⽂学的⼀次飞跃来对照当前天⽂研究的形势,希望借此探讨天⽂学发展的规律,并强调说明⼀次新的飞跃正近在眼前。
我不准备、也不可能⽤这篇短⽂囊括天⽂学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只是对它的、现状和趋向作⼀个概括性的描述。
太阳屹⽴在宇宙的中⼼,⾏星围绕着太阳运⾏。
离太阳最近的是⽔星,其次是⾦星,再次是地球。
⽉亮绕着地球运⾏,是地球的卫星。
⽐地球离太阳远的⾏星,依次是⽕星、⽊星和⼟星。
⾏星离太阳越远,运⾏的轨道就越⼤,周期就越长。
在⾏星的轨道外⾯,是布满恒星的恒星天。
,《天体运⾏论》是当代天⽂学的起点──当然也是现代科的起点。
伽利略也是哥⽩尼学说的热烈信奉者。
他利⽤⾃制的能放⼤30倍的望远镜,观测到许多⾜以说明哥⽩尼学说的现象,如⾦星绕太阳转动、⽉亮上的⼭和“海”,看到了繁星密聚的银河、⽊星的四个卫星以及太阳表⾯变动不定的⿊⼦。
他的许多新发现,有⼒地证明了哥⽩尼的⽇⼼学说。
《关于和哥⽩尼两⼤世界体系的对话》《关于两新科学的话⼀⽣在天⽂观测⽅⾯所取得的成果,为近代天⽂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的最重要发现是1572年11⽉11⽇观测了仙后座的新星爆发。
前后16个⽉的详细观察和记载,取得了惊⼈的结果,彻底动摇了亚⾥⼠多德的天体不变的学说,开辟了天⽂学发展的新领域。
第⾕是⼀位杰出的观测家,但他的宇宙观却是错误的。
第⾕本⼈不接受任何地动的思想。
他认为所有⾏星都绕太阳运动,⽽太阳率领众⾏星绕地球运动。
他的体系是属于地⼼说的。
可以说,作为丹麦天⽂学家的第⾕,是近代天⽂学的奠基⼈。
他继承了第⾕的事业,利⽤第⾕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仔细分析研究,发现了⾏星沿椭圆轨道运⾏,并且提出⾏星运动三定律(即开普勒定律),为⽜顿发现万有引⼒定律打下了基础。
西洋天文学史

西洋天文学史约公元前30世纪古埃及人将尼罗河水泛滥的周期与天象联系起来,创立了太阳历。
公元前27~22世纪墓葬中已有包括天鹅、牧失,仙后、猎户、天蝎、昴星团等星座的星图。
约公元前20世纪埃及的纸草书记录有陨石自天而降。
巴比伦人创立阴阳历,乌尔第三王朝有国王颁发附加月的命令。
巴比伦人发明日晷,将全圆周分为360小格,寺塔顶层建天象观测台。
约公元前14世纪埃及人采用漏壶计时,为了解决不同季节漏水速度的不同,他们将漏壶设计成截顶圆锥体,不同季节水位不同。
公元前10世纪善于航海的腓尼基人利用星位判别方向。
亚述人的阴阳历已有12个月的月名,置闰根据观测随时安插。
埃及不但早有圭表和日晷,还发明测中天星的仪器麦开特。
公元前7世纪亚述人认识月食发生于望日且月亮恰在黄白交点附近的时候。
新巴比伦时,迦勒底人开始有规律的置闰,如8年3闰,27年10闰等。
有可能现了日月交食的重复周期(沙罗周期)。
公元前585年传说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预报了该年5月28日发生的日食。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论证了地球为球形,认为圆是最完善的几何图形,提出地球每天绕中央火转动一圈的思想。
古希腊阿那萨古腊提出月反射阳光而发光,月食是月亮进入地影的缘故。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赫腊克利德提出地球每24小时绕轴自转一周,发现水星、金星总是在太阳附近往返运动,提出它们绕太阳运动的看法。
高卢披塞斯发现潮汐与月亮位置有关。
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静止不动,依运动周期长短排出几重天球体系,即月、水、金,日、火,木、土、恒星和宗动天球围绕地球旋转。
公元前433年雅典天文学家默冬提出十九年七闰的闰章,称作默冬章。
公元前344年希腊迦利波斯将回归年长定为365.25日,用76年28闰的新闰周,新闰章含940个朔望月,27759日,称作迦利波斯周期。
公元前3世纪古新腊阿利斯塔克提出地球和行星都绕太阳作圆周运动的早期日心地动说,并按上下弦日、月、地直角三角形推算日地距是月地距的18~20倍。
简述西方天文学发展史

简述西方天文学发展史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太阳、月球和其他一些天体及天象,确定了时间、方向和历法。
这也是天体测量学的开端。
如果从人类观测天体,记录天象算起,天文学的历史至少已经有5、6千年了。
天文学在人类早期的文明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埃及的金字塔、欧洲的巨石阵都是很著名的史前天文遗址。
天文学的研究范畴和天文的概念从古至今不断发展。
在古代,人们只能用肉眼观测天体。
2世纪时,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统治了西方对宇宙的认识长达1000多年。
直到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才提出了新的宇宙体系的理论——日心说。
到了1610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独立制造折射望远镜,首次以望远镜看到了太阳黑子、月球表面和一些行星的表面和盈亏。
在同时代,牛顿创立牛顿力学使天文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天体力学。
天体力学诞生使天文学从单纯描述天体的几何关系和运动状况进入到研究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造成天体运动的原因的新阶段,在天文学的发展历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19世纪中叶天体摄影和分光技术的发明,使天文学家可以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天体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运动状态和演化规律,从而更加深入到问题本质,从而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天体物理学。
这又是天文学的一次重大飞跃。
1950年代,射电望远镜开始应用。
到了1960年代,取得了称为“天文学四大发现”的成就:微波背景辐射、脉冲星、类星体和星际有机分子。
而与此同时,人类也突破了地球束缚,可到天空中观测天体。
除可见光外,天体的紫外线、红外线、无线电波、X射线、γ射线等都能观测到了。
这些使得空间天文学得到巨大发展,也对现代天文学成就产生很大影响。
〖研究对象和领域〗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天体。
地球也是一个天体,因此作为一个整体的地球也是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最初,古人观察太阳、月球和天空中的星星来确定时间、方向和历法,并记录天象。
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人类的探测范围到达了距地球约100亿光年的距离,根据尺度和规模,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行星层次 :包括行星系中的行星、围绕行星旋转的卫星和大量的小天体,如小行星、彗星、流星体以及行星际物质等。
中西天文学历史发展历程相似性

中西天文学历史发展历程相似性
中国古代天文学产生于公元前1200多年的殷商时期,天文现象的记载,最早见于商朝武丁时期的甲骨卜辞内。
春秋时代,天文学家们开始系统地观测恒星、行星,并计算行星运行周期,绘制星图星表,记录彗星、流星等天文现象。
齐国人甘德、魏国人石申记载了120颗恒星的位置,它是古代天文学史上最早的星表。
公元前613年彗星现象首次被中国天文学家记录在案:“秋七月,有星孛人于北斗”,见于《春秋文公十四年》
西方古代天文学的产生要比中国晚得多,古希腊天文学家依巴谷(公元前160年至前125年)和喜帕恰斯(公元前190年一前125年)是西方天文学的两个主要创始人。
依巴谷被称为欧洲“天文学之父”。
他对西方早期天文学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他通过大量的观测量得月亮的视差,因而求得月亮的距离,并把几个世纪内太阳和月亮的运动编成精密的数字表,他用这些表来推算日食和月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简述西方天文发展史 976个字

简述西方天文发展史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印度的人们已能制定时间标准、区分行星和恒星、获取行星运行的精确数据、绘制星图,这标志着天文学的诞生。
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天文学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爱奥尼亚时期,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德谟克利特学派对天文反面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雅典时期间,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十分有代表性。
亚历山大时期最突出的是希帕卡斯和托勒密的天文学。
希帕卡斯提出了“偏心圆”的概念和本轮地心说,发现的岁差等。
托勒密提出了系统的地心说,设想宇宙有“九重天”,成功地运用模型方法。
罗马时期间自然科学停滞不前,主要成就是儒略凯撒根据太阳周期制定的“儒略历”。
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标志着系统的太阳中心说的形成,将托勒密的地心说彻底推翻,遭到了教皇的反对与迫害。
哥白尼死后,布鲁诺和伽利略对太阳中心说捍卫和挖掘也为以后人们承认太阳中心说奠下基础。
开普勒了也是太阳心说的拥护者,他作为第谷的继承人发现了行星运行的三定律。
开普勒留下的问题,惠更斯、胡克等人进行了探索。
而牛顿由在他们的结论上得到了万有引力定律。
近代后期在天文观测和天体理论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新成果。
镜片、望远镜、天体照相术的发展,促进人们发现了各种天体及卫星、观察不到的暗弱天体以及各种天体的照片。
在此基础上,赫歇尔提出看银河系结构模型,打破了太阳及恒星静止不动的观念。
与此同时,光谱学技术也极大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
18世纪下半叶开始,人们开始研究天体的起源和演化。
其中最有名的属康德的拉普拉斯星云假说和洛克耶的恒星演化理论。
20世纪以来,人们冲破了地球的束缚,可到天空中观察天体。
现代天文学知道了天体是怎么形成、发展、灭亡的,对太阳能源和太阳发展的认识和恒星的总体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例如黑洞的发现。
现代宇宙学的研究是从爱因斯坦开始的,他提出了有限无边静态宇宙模型。
德西特、费里德曼、勒梅特的宇宙膨胀模型也对天体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天文学基础知识——天文学发展简史概述

主要成就
3. 彗星、流星和陨星 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前 613 年《春秋》,
之后多达31次。
战国时代已有彗星形态记载。 精彩的流星雨记载。
哈雷彗星
《春秋》:“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史记· 六国表》载:“秦厉共公十年彗星见。”
《汉书· 五行志》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 “元 延元年七月辛未,有星孛于东井,践五诸侯,出河戌北, 率行轩辕、太微,后日六度有余,晨出东方。十三日,夕 见西方,……锋炎再贯紫宫中。……南逝度犯大角、摄提。
天文学基础
天文学发展史
天文协会学术部 沙永强
主要内容
天文学的产生 我国天文学的发展历史及成就 西方天文学发展历史
天文学的产生
天文学: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研究探索
宇宙及其所包含的所有天体的本质,主要指天体 在宇宙空间的位置、分布、物理状态、化学组成、
运动和演化过程的自然科学。
天文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学科,它是随
星座: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在我国有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之分,据《史记· 天官书》 记载:三垣是北天极周围的三个区域,即紫微垣、太微垣、 天市垣。四象分布于黄道和白道近旁,环天一周。每象各分 七段,称为“宿”,共计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之象: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 南方朱雀之象: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张宿、翼宿、轸宿。
古希腊:每年日影最短的一天之后五十天是最适合航海的 时候;昴星团在早晨掉进海里以后,暴风季节就要开始。
古代中国:
每年开始耕种时,“大火”(心宿二)在傍晚出现于东方。
在三千年前设置了“火正”职位,专门观测“大火”来确 定季节与时令。
世界天文学进展年表

世界天文学进展年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1000年的世界天文学进展年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1000年期间,天文学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推动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以下是该时期的世界天文学进展年表:公元前747年:巴比伦人开始准确记录天象,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日历。
公元前60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提出了地心说理论,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并被其他天体环绕。
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地心说的更完整理论,解释了天体运行的原因,奠定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基础。
公元前28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斯提出了地球自转的概念,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星星在夜空中移动。
公元前140年:亚历山大港的天文学家帕托里斯提出了太阳系的地心模型,将金星和水星归类为行星,并计算出行星的运行周期。
公元前100年:亚历山大港的天文学家帕托里斯观察到一颗彗星,并意识到它是太阳系外的物体。
公元43年:罗马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一种复杂的地心说模型,称为托勒密体系,成为中世纪欧洲天文学的基础。
公元100年:中国天文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用以测量和预测地震。
公元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理论,质疑托勒密体系,并认为地球围绕太阳运行。
公元1572年:提科・布拉赫在丹麦发现了一颗超新星,证明了宇宙中的恒星也可以灭亡。
公元1609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使用望远镜观测到月球表面的山脉、木星上的卫星以及金星的周期变化,支持日心说。
公元1666年:英国天文学家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了行星运动的原因,并推动了天体力学的发展。
公元1781年:威廉・赫歇尔发现了天王星,证明了太阳系的边界远比我们之前认为的要远。
公元1868年:皮埃尔・盖世克勒发现了太阳的一种特殊光谱线,揭示了太阳的化学成分。
公元1915年:德国天文学家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重新解释了引力,并改变了宇宙观的认知方式。
公元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发现了宇宙在膨胀,从而得出了著名的哈勃定律,为宇宙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西方天文学发展史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简述西方天文学发展史摘要:翻开人类文明史的第一页,天文学就占有显着的地位。
巴比伦的泥碑,埃及的金字塔,都是历史的见证。
几千年来,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天文学的研究范畴和天文的概念都有很大的发展。
为了方便人们的理解,本文将着重简述西方天文的发展史。
本文将在引言里首先介绍一下天文的含义以及天文学产生的原因。
然后在第一节讲述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印度在天文方面的成就。
本文的第二节会讲述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天文发展。
而后就是近代科学时期天文学的一次飞跃。
本文将通过对天文学的叙述来对照当前天文研究的形势,希望借此探讨天文学发展的规律,并强调说明一次新的飞跃正近在眼前。
我不准备、也不可能用这篇短文囊括天文学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而只是对它的发展、现状和趋向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
关键词:天文发展史、天文学、宇宙、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行星、近代天文、现代天文目录:引言第一章:古代天文第一节: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印度的天文发展第二节: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天文发展第二章:近代天文第一节:近代前期和第一次技术革命时期的天文发展第二节:近代后期和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的天文发展第三章:现代天文引言天文学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
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
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及其演化规律。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首先是天文学──单单为了定季节,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就绝对需要它。
”古代的天文学家测量太阳、月亮、星星在天空的位置,研究它们的位置随着时间变化的规律、从而为农,牧业生产的需要确立了时间、节气和历法。
天文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如授时、编制历法、测定方位等。
天文学的发展对于人类的自然观有很大的影响。
哥白尼的日心说曾经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在十八世纪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天文学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各类天体的起源和演化。
天文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观测,不断的创造和改良观测手段,也就成了天文学家们不懈努力的一个课题。
天文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随时同许多邻近科学互相借鉴,互相渗透。
天文观测手段的每一次发展,又都给应用科学带来了有益的东西。
而古代的天文发展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出现,人们逐渐意识到掌握季节的重要,而季节的变化又与天文现象有关,于是便开始了意识地观察天象,最初的天文学就这样开始了。
正文第一章古代天文第一节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印度的天文发展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古埃及和印度这三个地区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他们在天文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1)在两河流域:人们以月亮盈亏的周期来定月, 这个周期为日,因此他们把一个月定为29日或30日,大小相间;一年定为12个月,即354日。
由于这个数值比实际数值小,所以每隔几年就要加上一个闰月。
他们好把7天定为一周,又把一天分为12小时,每小时60分,每分60秒。
今天,除了一天分为12小时的说法不妥外,其他计时法全部被沿用至今日。
还有就是两河流域的版泥书中记载了令后人惊讶的观测数据。
如:土星的会合周期为日;木星的会合周期为日等等,误差仅在1%以下。
(2)在古埃及:马克思说:“计算尼罗河水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
”由于尼罗河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该地人们发现:每当天狼星与太阳同时在地平线上升起时,尼罗河汛期就要到来。
这样,他们就把尼罗河开始泛滥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并规定一年为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再加5日,即一年为365日。
(3)在印度:在公元前9—8世纪间,即吠陀时代,人们已掌握了一些天文历法知识,如他们把一年定为360日,一年又分12个月等等。
第二节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天文发展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天文学又有了新的发现和进步。
在公元前6—3这段时间内,是爱奥尼亚时期的自然哲学,他们追求自然科学与哲学融为一体。
出现了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德谟克利特学派。
而每个学派对天文方面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在米利都学派里,被誉为“科学之父”的泰勒斯认为:地是在空中,没有什么东西支撑它。
月亮并不是本身发光,而是反射太阳的光;太阳和大地是一样的,是一团绝对纯粹的火。
而他预测公元前585年5月28日将出现日全食,后被证实。
在毕达哥拉斯学派里,他们试图建立宇宙论他们从数学观点来思考宇宙结构形状。
在他们看来,圆球形是最完美的立体几何形状,因此宇宙必定是球形的,宇宙以地球为中心,地球也是球形的;他们还认为,天体运动是和谐的,是以匀速作圆周运动。
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天体运动的和谐性,对文艺复兴后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和开卜勒影响很大。
德谟克利特学派也称原子论学派,他们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无限的宇宙中包含着无限的原子和无限的虚空,其中不包含任何的物质。
大约从公元前480—公元前330年。
这段时间为雅典时期的自然哲学——自然哲学向经验自然科学的转变,在这一时期,亚里士多德是这派的代表人物。
在天文上,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是一个有限大的圆球体,而地球则处于宇宙的中心。
宇宙中央部份由四种原素所组成,它们分别是泥土(Earth)、空气 (Air)、火 (Fire) 和水(Water)。
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中,四种原素都有各自的「恰当位置」(Proper Places) ,而「恰当位置」则由原素的重量所决定。
每种原素均自然地以直线 - 泥土向下而火向上 - 移向自己的「恰当位置」,然后停下来。
故此地球上的运动都是直线进行和终会停止的。
相反,天空上的物体则无休止地循复杂的圆形轨道运动,并由第五种原素- 「以太」(ether) - 所构成。
由于「以太」的超然地位,除了在运动中的位置改变外,「以太」是永恒不变的。
另外,亚里士多德又认为较重物体的下坠速度会比较轻物体的快,这个错误观点要俟到十六世纪,当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 (Galileo) 从比塞塔上掷下两个不同重量圆球的实验中才被推翻。
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中叶,是亚历山大时期的自然科学——古希腊自然科学的繁荣时期。
这阶段最突出的是喜帕卡斯和托勒密的天文学。
喜帕卡斯被尊称为『天文学之父』,这位先生首先将天上的星星分成六个亮度等级,也就是「星等」。
当时的分法当然很粗糙,天空中最亮的的就是一等星,肉眼可见最暗的就是六等星,後来经过许多天文学家的努力,星等的定义才更加明确。
除了星等的区分外,喜帕恰斯也在西元前134 年绘制了西方第一份星表,这一份星表帮助哈雷发现恒星的『自行运动』,所以,喜帕恰斯被称为天文学之父的确是当之无愧。
而现代阳历的制定,也是由这个时期的索琴西斯所完成的,也就是当时的『儒略历』。
随着时间的推演,着名的天文学家托勒密诞生了,托勒密首先将希腊和罗马的天文学做总结,并写了一本有名的『大综合论』,这一本书可说是古今天文之大成,书中不仅说明了所有天文学的知识,也大大的宣扬了着名的『天动说』,这个理论认为,所有的天体都在『本轮环』上绕着地球公转,一圈一圈往外,有时为了修正星体的运动,必须在本轮环上再加本轮环,这样一来天体的运动就会变得很复杂,对於观测精度不高的古代,这样做当然有其好处,只不过到了後来,天文观测仪器的改进终於使『天动说』寿终正寝。
但是,由於中世纪教会的影响『大综合论』成为中世纪的天文典,而天动说也藉此支配中世纪的欧洲达一千多年之久。
大约从公元前2世纪中叶到公元5世纪,是罗马时期的自然科学,而这阶段的特征基本上时停滞不前。
在天文上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岁差的测定和历法的修正。
比如根据太阳的周期制定的“儒略历”。
第二章:近代天文第一节:近代前期和第一次技术革命时期的天文发展由于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地心体系成为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一个支柱,天文学的发展却证实这个地心体系的破绽越来越多,天文学也由此首先进入近代科学的大门。
文艺复兴时期已有进步思想家和天文学家对破绽百出的地心体系表示怀疑。
但是,真正打破这个体系的是十六世纪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哥白尼认为:太阳屹立在宇宙的中心,行星围绕着太阳运行。
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其次是金星,再次是地球。
月亮绕着地球运行,是地球的卫星。
比地球离太阳远的行星,依次是火星、木星和土星。
行星离太阳越远,运行的轨道就越大,周期就越长。
在行星的轨道外面,是布满恒星的恒星天。
他用了6年时间写下了代表作——《天体运行论》,它被恩格斯誉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天体运行论》是当代天文学的起点──当然也是现代科学的起点。
哥白尼死后,布鲁诺和伽利略对他的太阳中心说进行了扞卫和发展。
布鲁诺在1584年出版了《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宣传并发挥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提出了多太阳系和宇宙无限性思想。
他认为,宇宙是无限大的,其中各个世界是无数的太阳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千万颗普通恒星之一,不仅太阳有行星,其它恒星也有行星,甚至也有可以居住的星球;宇宙有统一的法则,但无中心;宇宙是物质的。
伽利略也是哥白尼学说的热烈信奉者。
他利用自制的能放大30倍的望远镜,观测到许多足以说明哥白尼学说的现象,如金星绕太阳转动、月亮上的山和“海”,看到了繁星密聚的银河、木星的四个卫星以及太阳表面变动不定的黑子。
他的许多新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日心学说。
而后他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和《关于两种新科学的对话》推广了天文的发展。
说了哥白尼就不得不说一个人——第谷,他一生在天文观测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为近代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谷的最重要发现是1572年11月11日观测了仙后座的新星爆发。
前后16个月的详细观察和记载,取得了惊人的结果,彻底动摇了亚里士多德的天体不变的学说,开辟了天文学发展的新领域。
第谷是一位杰出的观测家,但他的宇宙观却是错误的。
第谷本人不接受任何地动的思想。
他认为所有行星都绕太阳运动,而太阳率领众行星绕地球运动。
他的体系是属于地心说的。
可以说,作为丹麦天文学家的第谷,是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
说到第谷,就不能不谈一谈开卜勒了。
他和第谷是师生关系,也是第谷最得力的助手。
他很欣赏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体系。
他继承了第谷的事业,利用第谷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仔细分析研究,发现了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并且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即开普勒定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础。
在第谷的工作基础上,开普勒经过大量的计算,编制成《鲁道夫星表》,表中列出了1005颗恒星的位置。
这个星表比其他星表要精确得多,因此直到十八世纪中叶,《鲁道夫星表》仍然被天文学家和航海家们视为珍宝,它的形式几乎没有改变地保留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