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西方城市发展史图
关于中西方城市发展史

西方工业城市的产生背景
• • • • (1)人口的急剧增加 ) (2)资本主义国家财富的积聚 ) (3)贵族的流动 ) (4)城市城堡的变化 )
英国 . 伦敦
伦敦在二战后的改建方案中 体现了盖迪斯首先提出的组 合城市的概念, 合城市的概念,制订了比较 调查----分析 分析----规 科学的 “调查 分析 规 划方案”规划方法,其总的 划方案”规划方法, 规划特点为: 规划特点为: 降低了居住密度; ①降低了居住密度; 开拓了开敞的城市空间; ②开拓了开敞的城市空间; 引入了绿化空间; ③引入了绿化空间; ④实施多中心分散; 实施多中心分散;
• •
•
今 . 西安
• • • • • • • • • • • • • • • • • • 西安,古时为“长安” 西安,古时为“长安”。 西安是由她丰厚的历史文化 累积而成的, 累积而成的,它继承和保存 了自隋唐以来的许多建筑文 化及其遗存: 化及其遗存:宏大的城市格 雄伟的城墙; 局、雄伟的城墙;传统建筑 深远的檐口、玲珑的花窗…… 深远的檐口、玲珑的花窗 依托西安丰厚的历史、 依托西安丰厚的历史、文化 优势, 优势,西安已经规划建设了 古城墙的修复连接; 古城墙的修复连接;钟鼓楼 广场;南大街改造; 广场;南大街改造;西大街 改造;北大街拓宽改造; 改造;北大街拓宽改造;许 多历史街区,如德福巷、 多历史街区,如德福巷、骡 马市、民乐园、顺城巷、 马市、民乐园、顺城巷、柏 树林、粉巷、 树林、粉巷、七贤庄等的改 造和曲江新区、 造和曲江新区、大明宫国家 遗址公园等各具特色的文化 产业板块和产业园区. 产业板块和产业园区
关于中西方城市发展
2011级景观 级景观 葛文会
中国和西方城市发展史
• 我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进步与完善的,从 我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进步与完善的, 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到三国,南北朝,又经隋唐,宋元到明清。 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到三国,南北朝,又经隋唐,宋元到明清。从最初 的比较简单的城市规划体系,慢慢的发展、 的比较简单的城市规划体系,慢慢的发展、进步到现在具有我国文化 特色、文化底蕴与活力的城市规划体系。 特色、文化底蕴与活力的城市规划体系。 • 西方随着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最早一批城市的兴起,到中世纪城市 西方随着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最早一批城市的兴起, 的进一步发展, 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的兴起 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的兴起, 的进一步发展,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的兴起,迎来了城市发展的崭 新时期,发展速度之快,变化之大,前所未有。。 新时期,发展速度之快,变化之大,前所未有。。
城市发展史PPT课件

整体 概述
一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二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 叙述内容
三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2
导论
•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城市人口比例在总人口中逐渐增加,城市
已经成为社会运行的中心。
3
• 中国是世界城市发源地之一。古代城市之 多、规模之大是世界罕见的。
4
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分期
2000多年中国城市建设的布局,即:突出 政治中心,强调中轴线以及前朝后市的规 划布局。城市中出现专门的交易中心—— 市。
38
• 3、建筑技术增强。高台宫殿较为普遍,如 赵国的邯郸城。
• 4、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文化发达。
39
第二章 秦汉的城市
•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确立和初步发 展的时期。空前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 的建立,对中国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和规模不断扩大, 而且城市政治、经济、文化都获得高度发 展,城市建筑也有着重大的进步,使中国 城市文明屹立于世界城市文明的前列。
32
殷墟特点
• 城市的中心是商朝的王宫建筑群,这时的 宫殿已由单体建筑发展为主从组合的建筑 群。王宫分为三区,北区是王室居住区, 中区是宗庙和处理政务的区域,南区是祭 祀区。三区的宫殿建筑大体上分布在纵轴 线上,初步形成前殿后寝和纵深的对称布 局方法。
• 殷墟未发现城墙。
33
34
周代的城市
周代的城市具有以下特点: 1、数量较前增加不少,但城市规模小。 2、形成严格的城邑等级制度。 3、城市建设有一定的规划性。
拜占庭
建设年代 583年 493年 1421-1533年 1267年 605年 1366年 前220年 800年 300年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概述(PPT 42张)

图1 古埃及金字塔
图3 乌尔山岳台
由此可见,在城市成为人类永久 性固定居住点之前,它最初只是古人 类聚会的地点。
图2 雅典卫城复原图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形式延续化、永久化,并以能预见和控制某种 规律,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村落形式。较之一些小型人口聚落形成的松散的、游 动性的联合形式,它能为人类的繁衍、哺育和防御提供最方便的条件。出身和 住处的基本联系血统和土地的基本联系,这就是村庄生活方式的主要基础。 而人类改造大地正是后来形成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先于城市进行
• 城市职能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 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但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城市职能应包括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即城市中进行的各种
生产、服务活动均属于城市职能范畴。 城市职能随社会、经济、自然条件而变化。现代化大城市常具有多种职能, 小城镇或不发达地区城镇职能则相对简单。城市的工业、交通运输、商业、行政、 文化、教育、科学等企事业是城市职能形成的基础。 城市职能是由该城市为外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来体现的,由专业化部门、智 能化强度、职能规模三个要素组成。
• 城市是如今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的世界。城市从无到有,从简 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史,反映着人类社会、人类自身 同样的发展历程。然而我们从未探究过,它是从何而产生,最初是 怎样的形态,是如何逐渐走到了今天这样的面貌,又是如何与人类 自身息息相关。
• 起源
人类最早的礼仪性汇聚地点,即各方人口朝觐的目标,就是 城市发展最初的胚盘。
的。
图4
半坡遗址
芒福德用磁体来比喻聚居的精神性本质。古人类定期返回一些礼仪性 的聚会地点(墓地、洞穴)进行一些神圣活动,因此,“这些地点是先具备 磁体功能,然后才具备容器功能的”。显然,如果把容器隐喻主要当做一 种物质形态意义上的城市隐喻的话,那么磁体隐喻则是纯精神意义上的了。 将磁体功能置于容器功能之上,使得这里的容器隐喻脱离了具体的形态学 特征,而进入一个更符合人类聚居点特性的双重隐喻:磁体—容器隐喻。
[1]城市发展史_起源、演变和前景
![[1]城市发展史_起源、演变和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3b24689abed5b9f3f90f1cdd.png)
“对于一个想要探索欧洲文明的基础的人来说,了解中国的过去乃是至关重要的。
”这是《城市发展史》的作者,城市建筑与城市历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的想法,但是令人遗憾的是,1938年他在《城市文化》中为世界呼吁城市规划的人文思想因素,几乎整个欧洲的城市设计规划,因他的思想而重新确定方向,而他没有到过中国。
1961年66岁的他写出了《城市发展史》的时候,坚持亲身经历与观察的研究方法,令他为自己仍然没有到过中国,无法描述东方城市文明而遗憾。
26年后,目光敏锐的中国学者把《城市发展史》引介中国的时候,92岁的芒福德先生已经谢绝笔墨了。
没有东方城市文明的城市历史,不能不说是一部缺憾的历史。
1990年芒福德先生逝世,《城市发展史》在中国正式出版。
1995年纪念芒福德的百周年诞辰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也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方兴未艾之时。
又过了10年,当75万字的中文版《城市发展史》再版的时候,中国的城市化已然进入令世界震惊的40%以上发展速度,芒福德先生在67年前基于西方城市发展进程的思考,对我们今天竟然有非常特别的意义。
他说:“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造型,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造。
”在我们今天城市迅速发展,资源迅速枯竭,生态迅速破坏,环境迅速恶化的情形之下,重读芒福德对非理性工业文明的尖锐批判,领会他倡导生态保护运动的思想,不禁慨叹。
20世纪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创造巨大财富和技术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规模空前的灾难和创伤。
1914至1945年间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大约有12亿人死于战争,超过了以往历史上全部战争牺牲者之和。
现代技术一方面千方百计避免死亡,一方面又血腥杀戮,让人们苦苦思索人类和谐共处的文。
专题十 中外城市发展史

专题十中外城市发展史一、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1.城市发展见证历史变迁。
下列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589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A.余杭B.长安C.涿郡D.江都2.观察下面两幅图,与唐朝长安城相比,明朝北京城设计的最主要特点是()A.城内有“市”,具有商业功能B.城内有宫城和皇城C.城有三重,宫城居于中心D.城为方形二、材料解析题(16分)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把自行聚散,私相贸易的定期集市,称为草市。
在人烟稠密的乡村聚落和交通要道上,草市星罗棋布,构成地方市场的基础,不少颇具规模的草市后来发展成固定的商业居民点,上升为镇或县。
材料二中古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
……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到瓦解作用。
……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材料三1600年,整个欧洲只有1.6%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中叶,欧洲城镇数量和城镇人口呈爆炸式增长。
到1950年,欧洲城市人口比例为50%,集中了全球40%的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所占比例居世界之首……城镇化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
欧洲各国都有重视历史传统、保护文化遗产的正面例证,巴黎、伦敦、罗马等世界名城虽然发展模式不一,但总体上保持了历史风貌,城市文化品位较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投资者。
(1)材料一从哪些方面反映了宋代经济的发展?(4分)说明了什么?(1分)(2)中古西欧的城市有着怎样的地位?(1分)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有什么历史意义?(2分)(3)宋代城市和中古西欧城市在形成时,有哪些相同点?(2分)(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中叶欧洲城镇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及主要原因。
(6分)答案精解精析1.B2.C3.答案(1)方面:城市(镇)兴起,商业繁荣,纸币产生,海外贸易兴盛(1分)。
关于中西方城市发展史

• 我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进步与完善的,从 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到三国,南北朝,又经隋唐,宋元到明清。从最初 的比较简单的城市规划体系,慢慢的发展、进步到现在具有我国文化 特色、文化底蕴与活力的城市规划体系。 • 西方随着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最早一批城市的兴起,到中世纪城市 的进一步发展,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的兴起,迎来了城市发展的崭 新时期,发展速度之快,变化之大,前所未有。。
•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的优秀传统: • 1 都城的选址都临水,灵活的用水; • 2 城市规划的布局艺术讲究方整和对称 • 3 强调和突出园林建设; • 4 城市建设能较好的结合地形; • 5 重视色彩和装饰; • 6 建筑取材多以木材为主
唐 . 长安
• 1 选址:南对终南山近子午谷,北 临渭水、东有灞河 二水和汉代漕渠 遗迹,城西一片草原,北西部较高 是龙首原,东南部伸入曲江池及较 大欺负的丘陵区。 2 城市性质:隋唐都城,集政治, 军事,商业等为一体的综合城市; 3 城市规模:据宋敏求《长安志》 记载隋唐初建规模:外廓城东西18 里115步,南北15里175步,周围67 里。 4 城制:A 三层城 B 轴线 C 大体布 局(里坊制;东西市;)D 道路线: 大系统构成严整的方格网,大街东 西11条,南北14条; E 市政:城 内有东西二市;水系布置合理,绿 化良好;
卫星城市是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生产、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受中
心城市的吸引而发展起的城市或工人镇,只有居住建筑,没有生活服务 设施;是集聚区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部分,建议用一圈绿带把现有的大 城市圈住,限制往外发展,把多余的人口和就业岗位疏散受到一连串的 “卫星”城镇。 出自1922《卫星城市的建设》 城市的核心地区伦敦市,仍保持着自中世纪起就划分的界限。然而, 最晚自十九世纪起,“伦敦”这个名称同时也代表围绕着伦敦市开发 的周遭地区。这些卫星城市构成了伦敦的都会区和大伦敦区。第三代 卫星城市实质上是完全独立的新城,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建造的特 点是:城市规模比第一、第二代卫星城扩大,并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公 共交通及福利设施。伦敦城是金融资本和贸易中心,西伦敦是英国王 宫、首相官邸、议会和政府各部所在地,东伦敦是工业区和工人住宅 区,南区是工商业和住宅混合区,港口指伦敦塔桥至泰晤士河河口之 间的地区。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

元•大都
规划特点:
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 手法——三套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 先铺地下水道再营建宫殿,保证了元大都一气呵成建 成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壮观的城市之一 规划: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 上。城西建有社稷坛,城东建太庙,商市集中城北, 加之城垣每面各开三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 市”“九经九轨”规划制度 元大都有中心台,是城市东南西北的中心,这在中国 城市建筑史上属首创 元大都因系择址新建,城市规划不受旧格局约束,所 以其居民区与金中都新旧坊制混合形式不同,全部为 开放式的街巷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 展史
01 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夏、商、周) 02 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秦汉) 03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 04 开放式街市期(宋以后的城市模式) 05 总结
城市初生期
壹
殷商时代的城市
城址一般选择临近山水,大多呈 不规则长方形平面,功能分区简单 而明确,大多南北朝向。
隋唐城市 (二) 洛阳
隋唐洛阳城
隋唐二朝继承汉以来的东、西 二京的制度,以洛阳为东都。 洛阳的地理位置比长安适中, 便于在政治和经济上控制东南
地区。
— 总体规划 — 里坊 — 道路系统 — 市肆
平城京平面图
开放式街市期
肆
宋元
一、宋元时代的城市背景和城市概况
唐朝末年,由于中央政权和割据的藩镇 之间的混战,不少城市和建筑在战争中收到 破坏。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形势持续了近 80年。
文学:罗贯中《三国演义》(元末明初)
施耐庵《水浒传》(元末明初)
吴承恩《西游记》(明朝中期)
曹雪芹《红楼梦》(清)
欧洲城市发展史

欧洲城市发展史
欧洲城市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以下是欧洲城市发展的主要阶段和里程碑:
1.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古
希腊城市国家和古罗马帝国为城市规划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城市的布局通常是以市中心广场和主要街道为核心,围绕
着政治、商业和宗教中心的建筑群集。
2.中世纪(公元5世纪至15世纪):中世纪的欧洲城市以封
建制社会为基础,在城市墙和堡垒的保护下发展。
城市主
要由狭窄的街道、市场和堡垒组成,以保护城市免受外部
入侵。
3.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至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欧
洲城市经历了艺术、科学和人文主义思潮的复兴,城市规
划和建设开始注重美学和人文主义理念。
城市广场、公园
和花园的建设开始盛行,建筑风格也从中世纪的宫殿和堡
垒转向了更为优美和宏伟的风格。
4.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至19世纪):工业革命带来了欧
洲城市的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工厂、住宅和基础设施开始大规模建设。
这一时期出现了
一些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理念,例如巴黎巴尔奥斯计
划。
5.现代时期(20世纪至今):现代城市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和变革。
城市扩张、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城市发展成为关注的焦点。
新的城市规划理念、可持续发展原则和智慧城市技术的应用开始影响欧洲城市的发展。
现如今,欧洲的城市发展多样化且兼具历史和现代的特色。
城市规划和建设致力于创造人文环境、保护文化遗产、提高生活质量,并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