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西方城市发展史
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的起源比较

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的起源比较(上)第一节:西方城市的起源分析1)柴尔德的"城市革命"概念2)西方城市的产生及其早期城市设计中的特点一、柴尔德的"城市革命"概念柴尔德根据西亚、埃及和古代欧洲的考古学资料,提出了社会发展史上存在一次"城市革命"。
他提出了城市出现的十项标准:(1)最初的城市较过去任何聚落均为广大,其人口亦较稠密.(2)城市人口的构成和功能与前迥异,包括不从事农业、畜牧、渔捞或采集以取得食物的其它阶层-专门化的工匠、运输工人、商人、官吏与僧侣。
(3)直接生产者必须向神或神权下的国王缴纳赋税,以产生剩余财富的集中。
(4)规模较大的公共建筑不但标志产生与前此村落之异,而且作为社会剩余财富的象征。
(5)僧侣、官吏和军事首长形成统治阶级,从事计划、组织等劳心活动。
下层阶级从事劳力。
(6)财富的经营迫使文字的发明。
(7)文字的发明进一步推动科学的产生-算学、几何学、天文学。
(8)由剩余财富所供养的其它专家从事美术的新活动,其美术的概念化与复杂化构成各城市中心美术之差异。
(9)剩余财富更用于外来商品之输入,造成贸易的发达。
(10)由于原料能够输入,同时受到以居住地位(非亲族地位)为基础的国家的保护,专门化的工匠成为城市政治构成的下层成员。
从西方城市的城市和发展来看,柴尔德的结论无疑是极有价值的。
西方现代都市的组织形式和都市文化均发端于古希腊的"城邦"。
二、西方城市的产生及其早期城市设计中的特点大多数人对"城邦"的认识和了解来源于古希腊。
希腊之成为希腊,自然须追溯到小亚细亚出现希腊城邦的时代。
大约在西元前9世纪,所谓希腊历史的黑暗时代已近结束,希腊人接受了两河文化的影响,包括字母、贸易方式,甚至城邦制度-而在两河流域,从事商业的城邦及原始民主已经存在两千多年了。
所以城邦制度并不产生于古希腊,而一直为我们所不熟悉的,位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城邦的产生背景则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
浅析西方城市化的历史发展过程

浅析西方城市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摘要】西方城市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与其历史发展进程相关联,从早期出现,历经古典时代的辉煌,到中古时期的衰落与复兴,地理大发现后的扩张,工业革命后的大规模发展。
城市是人类历史的载体,其自身的概念也在历史实际发展中不断丰富,日益复杂化。
【关键词】西方;城市;历史发展“城市化”一词最早见于巴塞罗那规划师塞尔达(Ildefonoso Cerda)1861年出版的《城市化概论》一书,经过一百多年的理论与现实的发展,城市化成为涉及多种学科的复杂概念。
从广义上讲,城市化指居住在城市、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增长,这是在社会生产力提升的前提下,城市和城镇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展。
世界各国的学者对城市化有过多种定义,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
目前,我国对城市化的定义如下,即“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中和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①根据这一定义,城市化从本质上讲涵盖了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变,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城市文明向农村的传播和渗透以及人口的素质的不断提高这五方面的本质内涵。
我国学界对城市化的理解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总体情况密切相连。
1.西方城市的出现和早期发展从现有考古学、历史学证据来看,人类最早的城市出现于最早实现农业食品生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埃及、印度河峡谷、中国北方和中美洲。
这些地区保存有现存最早的城市化文明的遗迹。
早期的人类城市通常保留有城墙、街道、神庙、居民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域。
这些功能区反映出当时人类城市所拥有的一些共性因素,如城市居民、农业生产、水文条件、防御、贸易、宗教等多种因素。
20世纪20到30年代,Sir Leonard Woolley在今伊拉克的乌尔古城的发掘中,证实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时期,该城总体呈现椭圆形,周长约为1.21千米,宽约0.8千米,可容纳35000人,泥坯城墙高度约为7.62米,厚23米。
刘易斯·芒福德和他的《城市发展史》

作者: 宋俊岭
出版物刊名: 城市问题
页码: 62-65页
主题词: 城市发展史;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国家;二十世纪;芒福德;学术思想;
纽约;历史时代;希腊
摘要: <正> 刘易斯·芒福德是西方城市科学界、也是社会科学界的一位久负盛誉的学者。
芒福德教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关心人类命运。
他从资本主义社会营垒内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尖锐批判,是二十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中一大批智慧而热忱的先进分子之一,是以学术创作活动为武器捍卫人类进步事业的战士。
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年10月19日出生于美国纽约长岛的符拉兴镇。
高中毕业后,从1912年至1918年先后就。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案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指出:“历史课程的设计,既要注意与思想政治、语文、艺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关联,又要有助于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力图使其与相关课程发挥整体作用,共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 (P11)历史解释学业质量水平2的描述为:“能够分析有关的历史结论;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能够在叙述历史时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如古今联系、中外联系等,并将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地理、语文、艺术等知识加以联系……”(P42)本课之主题“城市化”也是一个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是进行跨学科教学的绝佳课例,但历史课必须立足学科本色,与地理课有所区别。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普通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1课。
从单元的立意来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教材编排以时序发展为轴,前后叙述了人类的居住形式和环境的演变,第11课反映近代以来伴随工业革命后集中出现的城市化现象以及随之带来的变化。
本课教材编排分为四个子目,分别是“城市化的演进”、“居住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以来经济迅速腾飞,人、财、物不断积聚的结果。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成为社会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标志。
城市化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也出现了无法避免的城市病问题,提示人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生活层面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尽量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来组织教学。
鉴于这块内容在高一地理课上已经学过,为避免重复,教师尽量选择近代以来至改革开放之前的城市化的图片、文字、视频等,以增加本课的历史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整个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成松散状,广州、深圳 与其它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较高,佛山、东莞次之。 从经济隶属度分析,广州与珠三角各市的经济联系较强, 辐射强度高,深圳虽是核心城市,比较而言,对周边的 城市的影响力有限。后者主要是外向型经济,以大出大 进的加工贸易见长,与香港的联系较为密切。
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农转非”政策
“过低城市 化”的出现
城市建设方针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和“离土不离乡”
957 960 965 970 978 986 993
第四节 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 二、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各时期不同规模城市的数量
400 350 300(假) 化”与户口
城市化”
管制等政策
益紧张.饥荒开始出现。国 重点建设、
家开始制止农村劳动力进 稳步前进
入城市。1959年2月4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制止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指
示》……
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的政策因素
“一五”期间,广州“被撇在一边”。 “内地的一些中等城市作为工业中心发 展得到优先考虑”。“商业是资本主义 的,而工业则是社会主义的……广州的 每个人都希望广州成为新的工业中心”。 时任书记陶铸没有强调广州悠久的商业 中心和广州作为商业中心的重要性。市 长朱光所也指出“因为广州是国防前线 的沿海城市,它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 点”。
第五章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二、中世纪城市的发展——公元五世纪至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公元9世纪初,巴黎、伊斯坦布尔、威尼斯、那不勒斯、热那亚(查理曼帝国建立) 公元10世纪末,制度变革(农奴)刺激了欧洲城市的发展
商业的繁荣发展,促成“自治市”、“自由城市” 的产生
西方经济发展史的归纳总结

西方经济发展史的归纳总结在西方经济发展史上,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和变革。
本文将对西方经济发展史进行归纳总结,以展示其演变过程和对全球经济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古典时期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农业与手工业是西方经济的主要支柱。
城市和城邦形成,贸易与商业活动有所发展。
古代希腊城邦的繁荣与特殊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密切相关,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扩张为希腊文明带来了巨大繁荣。
罗马帝国时期,该地区继续经济发展。
罗马帝国推动了一体化的市场,统一的货币系统,同时修建了大量的公共工程,如大型建筑、道路和港口,促进了贸易和商业的繁荣。
然而,罗马帝国后期的几次危机导致了经济下滑和社会动荡。
二、封建时期中世纪时期,西方经济的重心由城市逐渐转移到农村,并且主要以封建制度为基础。
封建时期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农业,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颇受天候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领主和农民之间建立了农业生产关系,封建领主通过征税和农业生产来维持自己的财富和地位。
三、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标志着西方经济的转折点。
机械化和工业化的兴起彻底改变了农业社会的格局,大规模的工厂代替了手工业,带来了工人阶级的兴起。
工业革命也推动了交通运输和通信的发展,为贸易和商业创造了更多便利。
四、资本主义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逐渐成为西方经济的主导模式。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是私有制和市场经济,通过竞争和供求的调节来推动经济发展。
19世纪的自由贸易和全球化进一步推动了西方经济的发展,并使其对世界各地的其他地区产生了重要的经济和政治影响。
五、现代经济时期20世纪以来,西方经济迎来了更多的创新和变革。
在两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美国经济迅速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促进了贸易自由化,跨国公司的兴起推动了全球产业链的形成。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数字化和服务化。
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发展,以及不断演进的货币体系进一步促进了全球经济的融合和繁荣。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2)

中外城市地理学发展简析【摘要】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水平制约着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两者具有大体相应的发展阶段。
西方发展史由于战争等原因欧洲的城市地理学发展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之后则主要依靠飞速崛起的美国来进行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直到二战结束部分西欧学者又继续开始了他们的研究。
由于我们国家在1949年以前大部分时间处于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现代城市地理研究。
中国近代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中基础较为薄弱的科学之一,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始于20世纪,其间随着整个人文地理学的沉浮经历坎坷。
【关键字】地理学分支中外城市阶段城市地理的发展简史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水平制约着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两者具有大体相应的发展阶段。
另一方面城市地理学作为相对后起的分支,对地理学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中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总体把握(1)描述性的地名词典阶段(20 世纪以前)西方最早的区域地理的代表作斯特拉菩(Strabo,B.C.63-24)的十七卷《地理学》就对城市有较系统的描述。
同时代中国西汉史马迁的《史记。
货殖列传》也对全国 16 个州的 25 个重要城市做了描述。
记叙城市的地理位置、行政隶属、人口、商业、物产等,15 世纪地理大发现后,不过是描述的城市更多,记叙的内容更广,对贸易和地理位置更重视。
这时,城市地理是区域地理的一部分,尚未独立出来。
属于古代地理学的阶段----描述。
(2)自然位置论阶段(20 世纪前 20 年)西方经过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在 19 世纪上半叶经德国的洪堡( A. Humboldt,1769-1859)和李戴尔(K.Ritter,1779-1859)科学地总结古代地理学后,开始进入探讨地理现象分布规律的转折。
19 世纪后半叶确立了近代地理学。
20 世纪早期人文地理异常繁荣,城市地理开始形成。
代表人物迪肯森的《城镇位置》主张“让我们永远放弃把城镇、物产和名胜作为互不联系的事实加以罗列的学问,而要对分布和自然位置的逻辑结果有一般的但是综合的了解”。
西方城市发展史重点6.19

起源:尼罗河流域成就:1.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高地,水源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3.最早运用棋盘式道路4.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2.卡洪城(Kahun)3.底比斯城(Thebes)4.阿玛纳城(Ei-Amarna)起源: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成就:1.地方特色建筑形式和城市布局形式。
2.建筑的全方位防御。
3.主权和神权的统一,城市公共中心的出现。
4.城市建设中体现宇宙的观念,城市与宇宙观的结合。
5.能够建造大型的建筑群,(综合性,大体量)典型城市:1.乌尔城(Ur)2.巴比伦(Babylon)和新巴比伦城(新巴比伦有非常著名的空中花园)。
Harappa)。
起源于长江、黄河流域的城市:郑州商城和殷墟Troy)、迈锡尼(Mycenae)期。
其中古典时期是古希腊文化与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
6.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特征:(1)大多按希波丹姆规划系统进行规划建设,以棋盘式道路网布置,并开始研究功能分区,以地域性形成的聚落到城市在希波战争中被破坏。
(2)建筑艺术的价值降低,不是平民的建筑,而是为贵族所建。
(3)新的城市中心是广场,广场规整、划一。
(4)共和制城邦国解体,形成奴隶制国家,建筑可以以其自身体系与高度突出自己。
7.阐述希波丹姆规划模式(Hippodamus planning model )。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从秩序美的角度出发,采用几何形状,以棋盘路为城市的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以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在后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中被广泛的运用。
该模式通常把城市分为3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
米利都(Miletus)和普林南(Priene)均是按照希波丹姆斯的风格进行规划设计的城市。
8. 绘制雅典(Athens)卫城的平面图,并说明其建设特点。
雅典卫城建设特点:(1)选址:位于雅典城中心的相对独立的山岗上,高于地面70m,视觉及景观上都能控制全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我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进步与完善的,从 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到三国,南北朝,又经隋唐,宋元到明清。从最初 的比较简单的城市规划体系,慢慢的发展、进步到现在具有我国文化 特色、文化底蕴与活力的城市规划体系。 • 西方随着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最早一批城市的兴起,到中世纪城市 的进一步发展,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的兴起,迎来了城市发展的崭 新时期,发展速度之快,变化之大,前所未有。。
•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的优秀传统: • 1 都城的选址都临水,灵活的用水; • 2 城市规划的布局艺术讲究方整和对称 • 3 强调和突出园林建设; • 4 城市建设能较好的结合地形; • 5 重视色彩和装饰; • 6 建筑取材多以木材为主
唐 . 长安
• 1 选址:南对终南山近子午谷,北 临渭水、东有灞河 二水和汉代漕渠 遗迹,城西一片草原,北西部较高 是龙首原,东南部伸入曲江池及较 大欺负的丘陵区。 2 城市性质:隋唐都城,集政治, 军事,商业等为一体的综合城市; 3 城市规模:据宋敏求《长安志》 记载隋唐初建规模:外廓城东西18 里115步,南北15里175步,周围67 里。 4 城制:A 三层城 B 轴线 C 大体布 局(里坊制;东西市;)D 道路线: 大系统构成严整的方格网,大街东 西11条,南北14条; E 市政:城 内有东西二市;水系布置合理,绿 化良好;
卫星城市是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生产、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受中
心城市的吸引而发展起的城市或工人镇,只有居住建筑,没有生活服务 设施;是集聚区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部分,建议用一圈绿带把现有的大 城市圈住,限制往外发展,把多余的人口和就业岗位疏散受到一连串的 “卫星”城镇。 出自1922《卫星城市的建设》 城市的核心地区伦敦市,仍保持着自中世纪起就划分的界限。然而, 最晚自十九世纪起,“伦敦”这个名称同时也代表围绕着伦敦市开发 的周遭地区。这些卫星城市构成了伦敦的都会区和大伦敦区。第三代 卫星城市实质上是完全独立的新城,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建造的特 点是:城市规模比第一、第二代卫星城扩大,并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公 共交通及福利设施。伦敦城是金融资本和贸易中心,西伦敦是英国王 宫、首相官邸、议会和政府各部所在地,东伦敦是工业区和工人住宅 区,南区是工商业和住宅混合区,港口指伦敦塔桥至泰晤士河河口之 间的地区。
西方工业城市的产生背景
• • • • (1)人口的急剧增加 (2)资本主义国家财富的积聚 (3)贵族的流动 (4)城市城堡的变化
英国 . 伦敦
伦敦在二战后的改建方案中 体现了盖迪斯首先提出的组 合城市的概念,制订了比较 科学的 “调查----分析----规 划方案”规划方法,其总的 规划特点为: ①降低了居住密度; ②开拓了开敞的城市空间; ③引入了绿化空间; ④实施多中心分散;
德国 . 柏林 现代大都市的城市问题 : 1. 城市人口问题
中国 . 上海
2. 城市生态问题
日本 . 大阪
中国 . 广州
3. 城市交通问题 5.旧城改造问题
4. 城市住房问题 6. 城市就业问题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中西方城市的发展,实质上是一个国与国之间的博弈和权衡,城
市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信仰的背景下,仅仅是一个展现的大舞台。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盲目的西化,正在成为一个西化的现代 大都市和更加贫困与传统的都市复合体。在这里,难以言表的贫困、
者的本国建筑形式设计和建造。
西方帝国主义独占城市的规划
• 特点: 1 城市规划与建设体现了明确的意图 2 城市建设中存在严格的隔离和明显的差异 3 引进了外国的建筑形式 4 表现出强烈的现代资本主义沉思的特征 5 规划手法、规划制图与中国传统的完全不同
西方城市发展
• 近代西方城市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是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而引起 的。产业革命引起的社会经济领域和城市规划结构的巨大变革,以及 出现城市化的进程,即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进程;城市化是随 着工业化而出现的,并且工业化进一步推动着城市化。
美国 . 纽约
• 纽约,全球最大的城市
巴西 . 里约热内卢
里约有一千多万人口, 不同的肤色,不同的种族, 每天都在为鸡毛蒜皮的小 事大动干戈,却从不发生 宗教或种族纷争。在这里, 极端贫穷和过度奢华肩并 肩地存在着,贫民窟堂而 皇之地盘踞在本该是富人 聚集的半山腰上,身无分 文的流浪汉与腰缠万贯的 富翁并排躺在科帕卡巴纳 海滩上分享海浪、阳光和 沙滩。在里约,你可以在 城市里找到森林,也可以 在乡村找到高楼大厦;人 们不停地抱怨、示威,但 是街头欢快的桑巴舞却从 未停过;市长们来来去去, 却无法改变这个城市。里 约是无法用一个词来形容 的,因为总是可以在这里 找出它的反义词。
古城.平遥
• 平遥是中国境内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古代县城的原型。
古城.北京
中国西周时成为周朝的 诸侯国之一的燕国的都城。 自中国金朝起成为古代中 国首都——中都。自元代 起,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 明朝自成祖后开始对北京进 行大规模扩建,清朝在延续 明北京城的基础上又进行了 一些修缮和扩建。至清末北 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如今的北京,由于种种原因, 许多原汁原味的“老北京” 已经被后现代的文明悄然 取代„„
肮脏和疾病与巨大的财富和特权共生
。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
中国古代并无系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也无这方面的论著,但政治制度很 完善,有一套规划建设的制度。风水,阴阳五行等概念也逐渐系统化, 两者结合起来也形成一些规划思想,有一些是封建、迷信的糟粕,也有有些是 城市规划建设的经念总结,是优秀的规划手法的汇总;有些是反映古代 高度文化及与唯物主义自然观有密切关系的建筑空间艺术的思想;有些 是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图,也有一些是城市发展中客观规律与经念的积累。
•
•
•
今 . 西安
• • • • • • • • • • • • • • • • • • 西安,古时为“长安”。 西安是由她丰厚的历史文化 累积而成的,它继承和保存 了自隋唐以来的许多建筑文 化及其遗存:宏大的城市格 局、雄伟的城墙;传统建筑 深远的檐口、玲珑的花窗…… 依托西安丰厚的历史、文化 优势,西安已经规划建设了 古城墙的修复连接;钟鼓楼 广场;南大街改造;西大街 改造;北大街拓宽改造;许 多历史街区,如德福巷、骡 马市、民乐园、顺城巷、柏 树林、粉巷、七贤庄等的改 造和曲江新区、大明宫国家 遗址公园等各具特色的文化 产业板块和产业园区.
被占城市.青岛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部胶州湾 东口,原是一荒僻的渔村。德 占时期,按其侵略方针,城市 建设上以军事据点和贸易港口 为重点;日占时期,着重于经 济侵略,偏重与工业及交通的 建设 。 德区居住建筑,多是19世纪末 德国花园住宅的形式,建筑密 度低,绿化多,建筑标准高, 结合及利用地形较好;日占时 期,出现大量的日本式小住宅, 注重实用功能,平面立面简单。 青岛在城市面貌上充分反映出 殖民地色彩。建筑完全是按殖民